第三章 第一讲 园林文化
- 格式:ppt
- 大小:18.83 MB
- 文档页数:74
园林文化知识点总结大全园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和风景园林艺术的典范。
园林文化融汇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歌赋、书画艺术、建筑学和园林设计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了古代中国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这里将对园林文化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园林文化的起源发展、代表性园林建筑、园林文化的特点和艺术表现形式等内容。
一、园林文化的起源和发展1. 中国园林文化的起源中国园林文化起源于古代人们对自然景观的崇敬和追求。
最早的园林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的古代宫苑和庙堂园林,如尧舜禹的宫苑园林、商王庙园、周文王庙堂园等。
2. 园林在汉代的发展汉代是中国园林发展的重要时期,当时兴建了许多大型的宫苑和园林建筑,如汉武帝的长乐宫、汉光武帝的鸡鸣寺、汉元帝的鸿光寺等。
这些园林建筑不仅在规模上有所扩大,而且在造园技术和艺术造诣上也有所提高。
3. 园林在唐代的繁荣唐代是中国园林建筑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兴建了许多规模宏大、景致优美的园林建筑,如唐玄宗的天宁寺、唐玄宗的华清池、唐肃宗的丽景山等,这些园林建筑成为了唐代文人雅士游赏诗词的创作题材。
4. 园林在宋代的兴盛宋代是中国园林建筑继唐代之后的又一全盛时期,在这一时期兴建了许多以山水和林木为主题的园林,如岳麓书院、林则徐纪念园、醉翁亭等。
这些园林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风景园林的特点和艺术风格。
二、代表性园林建筑1. 颐和园颐和园位于北京市郊,是中国最著名的皇家园林建筑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典园林之一。
颐和园以山水为主题,将自然山水和人工建筑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万园之园”、“北国江南”的美誉。
2. 留园留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是中国古代名园之一,也是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作之一。
留园以水景为主题,园内以水面、亭台和假山为主要景观,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精髓和艺术风格。
3. 庐山庐山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著名园林之一。
初中语文必背传统文化知识之园林文化苏州园林的重要特色之一,在于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
表现在园林厅堂的命名、匾额、楹联、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不仅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同时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其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深广。
其中有反映和传播儒、释、道等各家哲学观念、思想流派的;有宣扬人生哲理,陶冶高尚情操的;还有借助古典诗词文学,对园景进行点缀、生发、渲染,使人于栖息游赏中,化景物为情思,产生意境美,获得精神满足。
而园中汇集保存完好的中国历代书法名家手迹,又是珍贵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另外,苏州古典园林作为宅园合一的第宅园林,其建筑规制又反映了中国古代江南民间起居休亲的生活方式和礼仪习俗,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国江南民俗的实物资料。
苏州古典园林,一向被称为“文人园林”。
白居易在《草堂记》中说:“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这是文人园林的范式。
苏州园林充分体现了“自然美”的主旨,在设计构筑中,采用因地制宜,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种种手法来组织空间,造成园林中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景观艺术效果。
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在都市内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山林”。
苏州园林是时间的艺术、历史的艺术。
园林中大量的匾额、楹联、书画、雕刻、碑石、家具陈设、各式摆件等等,无一不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无不蕴含着中国古代哲理观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
“雨惊诗梦留蕉叶”,这是对苏州园林生动的写照;“风裁书声出藕花”,这是对园林意境最好的描摩。
一面面古典之窗,一道道岁月之门,引领着我们走进“苏州园林”。
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这样评价苏州古典园林:没有哪些园林比历史名城苏州的园林更能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理想品质,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苏州园林被公认是实现这一设计思想的典范。
园林的园林文化与传统园林是中华文化中一项非常独特而重要的艺术形式,几乎贯穿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和时代。
园林在中国文化中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园林文化和传统的代表。
园林文化源远流长,深层次的代表了中国的园林文化和传统。
园林不仅是建筑的一种形式,更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精神的体现。
园林的文化和传统是园林艺术的灵魂。
园林文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系统,它是由园林艺术、植物文化、园艺研究、花道、园林诗赋、茶道、园艺建筑、园林艺术品收藏以及其他相关文化组成的一个集合。
中国园林文化在整个人类文化世界中是非常独特和具有代表性的,其表现形式和艺术语言也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
园林文化的内容也相当广泛,它既包括诗歌、绘画、雕塑等艺术表现形式,也包括园林技能方面的技术积累和应用。
园林文化在具体表现方面,又可以细分包括园林建筑、园林艺术品、园林陈设、园艺研究和植物文化等多个方面。
园林中的植物文化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它代表了中国的植物文化。
园林中的植物主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载文化,即梅、兰、竹、菊,而“芍药盛开”和“中和四季”等做法则是园林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园林中的园林诗赋、园林建筑和园林陈设都是非常重要的部分,而石头和水则被视为园林艺术中的灵魂,建筑与植物则是林园之间的“基因密码”。
在园林传统文化中,四季的变化是非常关键的,园林中的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都具有独特的气息和特色。
春天的园林中,充满了灵动的气息和蓬勃的生机,国画中的踏青图、半亭图和山泉图中都表现出了春天的岑木、春雨、草莓花、鸟儿、腊梅和菜花等植物,春天的园林与梅花、杏花、榆树、柳树、杨树、白沙散寒等植物相伴,非常美丽。
夏天是一个炎热的季节,园林中充满了荷花、莲花、菊花、牡丹、桂花、防风、八角金盘等植物,园林中宽阔的水池和小相池都非常适合在夏天进行一些水上活动。
而园林中的秋天则让人感受到了落叶和花的淡雅气息,其蜜蜂、落叶和藤蔓,同时还有枫、松树、红荻、秋菊、枫木和孪叶蒲公英。
中国园林文化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就称为园林。
园林包括庭园、宅园、小游园、花园、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等,随着园林学科的发展,还包括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的游览区以及休养胜地。
中国传统园林是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形体环境,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主要由山、水、花木和建筑等元素构成。
它是多种艺术的集大成者,反映着传统哲学、美学、文学、绘画、建筑、园艺等多门类科学艺术和工程技术的成就,可谓最大的人间艺术品。
同时,中国传统园林还体现趣味和感情,蕴藏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主体画卷。
本文将从我国园林的历史与发展、分类、我国园林艺术的特点等方面对我国园林文化做简要介绍。
一、西方世界的“中国园林热”中国传统园林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意趣,以及丰富的历史内涵和追求,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
马可·波罗和明清以来的西方传教士把中国园林风貌介绍到欧洲以后,引起了西方人士的极大惊异和兴趣,很多人企图仿造中国园林。
因此,在18世纪的欧洲掀起了一阵“中国园林热”。
但是,欧洲人最终发现,中国的造园艺术极难掌握,没有深厚的中国历史文化根基是很难造出来的。
于是,由欧洲人自己建造中国园林的“热”慢慢冷却下来。
今天,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西方的“中国园林热”又重新兴起,不过,它不再是由西方人自己建造,而是由中国的园艺家设计,而后作为文化产品出口,在西方国家落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先后向美国出口“明轩”、“东方园”、“思退庄”,在英国建成“燕秀园”,在德国建成“帼园”,在荷兰建成“名胜宫”,在加拿大建成“苏州园”等。
自然,今天的西方人对中国园林的了解和欣赏,已进入了一个较高的层次,比如在德国就有专门研究中国园林的学者,其著作已达到了美学欣赏和美学比较的水平。
园林作为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随着城乡经济的高度发展,带动了城市景观园林技术的发展。
园林的建筑、观赏花卉和树木的栽培技术、叠石技艺的水平等大为提高,为园林的广泛兴造提供了技术的保证,也是当时园林艺术水平成熟的标志。
中国的传统园林在实际意义上是文人园林,是与山水诗画相生相长、相辅相成的文化。
以对自然的模拟和刻画为目标,形成含义隽永、趣味盎然的人工自然环境。
自然山水的美感和神韵是造园者所神往的境界和最终的追求,“诗情画意”的景观是中国园林最根本的特色。
一、历史文化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价值(一)满足人们的怀旧情结。
当人们对现代生活的要求不断得到满足时,又会萌发出一种向往传统、怀念古老风格的情绪。
在城市园林景观的欣赏上,也会体现出一种对历史文化的向往。
城市园林与人类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不同程度地折射着社会的各个侧面,而园林的“设计”过程则是这些方面的综合协调的过程。
现代人的这种尊重历史的态度和怀旧情节也反映在了园林设计中。
增加城市园林的文化内涵是景观园林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蕴含了人类文化的结晶。
现代的园林更是体现了对文化内涵的追求。
园林可以复制,但园林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却不能移植,它是特定环境的产物。
只有具有文化内涵的园林才拥有真正的生命力,只有文化上的归属感才能真正给人精神上的慰藉。
(三)弘扬城市文化。
现代城市园林因为其面向大众而具有公共性,不仅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求,同时还肩负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展示现代文明风范的重任。
城市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是城市历史悠久的见证,是城市重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具有感召力和凝聚力,它们对于提高社会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品味,陶冶情操,激励民族自信心和增强爱国主义等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城市园林中对历史要素的尊重和积极利用,能促进城市文化的弘扬。
二、城市园林设计中历史文化表达的原则(一)地域性原则。
城市与其所处的区域之间存在着基本的统一性,地域性是景观园林的固有属性之一,是对特定地方特定自然因素和特定人文因素的表达,体现了景观园林与所处地域的必然联系。
园林传统文化
园林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反映出中国人对自然环境的独特审美情趣和造园技艺的高超水平。
中国园林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从唐代的“花园派”、宋代的“山水园林”、元代的“大型园林”、明代的“宫廷园林”、清代的“江南园林”等不同时期的园林风格,可见中国园林文化的发展历程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园林传统文化中的设计理念、规划构造、艺术表现和园林文化内涵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价值。
其中,设计理念强调“天人合一”、“意境陶冶”、“吐故纳新”等,表现出中国人尊重自然、融入自然的思维方式;规划构造注重“虚实结合”、“徐变景致”、“错落有致”等,展现出中国人注重空间感知、乐于玩味的审美特点;艺术表现则以“山水画”、“诗词歌赋”、“雕刻绘画”等艺术形式为主,表现出中国人对艺术的高度追求和创造力;园林文化内涵则包括“文化传承”、“人文关怀”、“历史沉淀”等方面,体现出中国人对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的重视。
园林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
在当代社会,园林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已成为重要议题,需要加强文化教育和园林保护工作,以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 1 -。
园林文化名词解释
园林文化是指园林艺术及相关的文化现象和价值观。
园林艺术是一种通过设计和组织自然景观来塑造美的环境的艺术形式。
园林文化涵盖了园林设计、建筑、植物种植、水景、艺术装饰、庭院布局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以下是一些园林文化常见名词的解释:
1. 园林设计:指根据园林的用途和主题,通过艺术手法和技术知识来规划园林景观的过程。
2. 园林建筑:指园林中的各种建筑物,如亭子、楼阁、廊道等,用于观赏、休息和照明等功能。
3. 园林植物:指在园林中种植的各种植物,如花草、树木、灌木等,用于美化环境、增加景观的层次感。
4. 水景:指园林中的水体景观,如湖泊、喷泉、水槽等,用于增加园林的韵味和动感。
5. 艺术装饰:指园林中的各种艺术品和装饰物,如雕塑、壁画、石刻等,用于增加园林的艺术氛围和文化内涵。
6. 庭院布局:指园林中的空间布局和景观组合,如花园、庭院、露台等,用于创造和营造不同的氛围和场所功能。
这些名词的解释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园林文化,欣赏和欣赏园林艺术,以及传承和发展园林文化的价值观和美学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