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中“风”的文化意蕴》阅读答案(二)
- 格式:docx
- 大小:20.21 KB
- 文档页数:5
2022-2023学年北京丰台区高二语文(下)期末考试卷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古典园林不同于深受儒家影响的中国古典都城和宫殿建筑,它不讲求轴线对称,似乎没有任何规则可循,山怀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林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
造园家们努力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用有限的景物,经过加工提炼,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协调的共生之境。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最终目的是在大自然中为自身划出一块人为的空间,以便安放自己的身心,寄寓自己对生命的理解与思考,它处理的是“物”与“心”的关系。
只有万物各安其性,人心才会无私,才能自由。
因此“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便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营构原则。
在以老庄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哲学看来,自然就是道,因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是有生命的,如果像西方古典园林把自然界的花草树木修剪成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再组合成整体的几何图案,就违背了物的天性,违背了自然之道,这样呈现的也不是真心,不是自由之心,而是一种匠心。
为避免匠气,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在营构时力求简洁,避免烦琐,“宜简不宜繁,宜自然不宜雕斫”。
这种简单自然表现在园林的设计布局上,就是注意和自然环境的协调一致,正如计成在《园冶》一书中强调的“相地适宜”,就是要求园林营构时要依据地势而建,只有这样才能遵守自然地理之天性,感悟自然之生命。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布局上讲究以少胜多,设计上的简淡,不是简单,而是形简却又充满意味。
如北宋司马光“独乐园”的建筑,设计得小巧自然,而且多有用典,充满象征意味。
池岛上的钓鱼庵,就是用竹子扎成的简陋小屋,但它却是慕严子陵钓鱼避世而设,而见山台则取意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
很显然,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很注重简单自然之物,这种自然之物不是天然之物,而是人在掌握自然之美、体味自然之趣的基础上,以微缩的形式圈点自然,于有限中体味无限,虽居于闹市却如在山林,以彰显文化意蕴,体现士人的精神人格。
北京高三高中语文期中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在艺术表现上,《诗经》和“楚骚”多以“含蓄”见长,但并不独宗“含蓄”,而是依不同甲(情境/境况)采表情迭意,呈现出或婉曲( qu)含蓄,或直捷明快的特点。
有评论者认为《诗经》多用“比兴”,婉转抒情,引人遐想。
其实《诗经》中一些运用比兴手法的篇章也有明快率直的特点,比如,“桃之天天,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灿烂的桃花乙(映照/映衬)着新娘的娇廊,营造出喜气洋洋的气氛(fen),情感的抒发明朗直捷。
再来看“楚骚”。
以屈原来说,屈子常怀浪漫、愤懑(men)之情,多借绚烂神奇的环境、“香革美人”等意象丙(寄予/寄寓)怀抱,表现th沉郁蕴籍的特色。
但《国筠》等诗篇,却激昂慷慨,直抒胸臆,“读者深味之,真可为恸(tong)哭而流涕也”。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婉曲(qu)遐想B.气氛(fen)蕴籍C.愤懑(men)绚烂D.恸哭( tong)慷慨【2】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人词语,恰当的一项是(3分)A.境况映照寄寓B.情境映照寄予C.境况映衬寄予D.情境映衬寄寓【3】下列诗句没有使用“比”的手法的一项是(3分)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C.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D.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4】屈原多用“香草”象征美好的情操,后代文人常以“梅兰竹菊”象征美好的品格。
下列诗句中的梅、兰、竹、菊不具有象征意义的一项是(3分)A.一树红梅傍镜台,含英次第晓风催。
深将锦幄重重护,为怕花残却怕开。
B.兰生山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
知有清芬能解秽,更怜细叶巧凌霜。
C.破土凌云节节高,寒驱三九领风骚。
不流斑竹多情泪,甘为春山化雪涛。
北京市西城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学业测试试卷高三年级语文选修模块4一、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三山五园”是对北京西郊皇家园林的总称,这种说法出现于清朝中晚期。
“三山五园”包括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颐和园)、畅春园和圆明园。
静宜园位于地势较高的香山,园中建筑因山就势,参差错落,散点式镶嵌在山体之中。
“园林之胜,重在山水。
”水池作为点缀,或出现在殿前以丰富较窄的院落空间,或处于园中以增加园林趣味。
静宜园占地149公顷,1677年成为康熙的行宫,后来虽有添建,但一直保持着非常好的自然生态,深邃优雅。
静明园的个性与静宜园不同。
静明园所在的玉泉山,湖山尺度非常有限,占地仅65公顷。
玉泉山虽因泉水丰沛而得名,但水面并不大,山体狭长,呈南北走向。
在这种地形上如何建设园林呢?建筑要和湖山尺度配合好,建筑群采用散点布局,高低相映。
山顶上的香岩寺和玉峰塔规模不大,山脚下的建筑多为一层,这样就凸显出玉峰塔的高耸。
乾隆非常喜欢玉泉山的风光,亲自为静明园内十六景命名,正殿名为“廓然大公”,后殿名为“涵万象”,意蕴深远。
畅春园位于今北京大学西墙外畅春园宿舍一带,原是明代武清侯李伟修建的私家园林“清华园”,也叫“李园”,康熙时更名为畅春园。
畅春园以水景为主,水面宽阔,“江淮以北亦当第一也”,清朝改建时仍“因水成景”。
畅春园的叠山艺术也堪称一绝,原来的土山和新添建的假山,岗峰连接;加之遍植各色鲜花树木,绿树成荫,给人天人合一之感,是兼有政治和游乐功能的离宫型园林。
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既有金碧辉煌的宫殿,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又吸取了欧洲的建筑形式,是世界园林的集大成者。
圆明园也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平地造园的典范,园内步移景易,景观层出不穷,特色之多,首屈..。
圆明园占地350公顷,在“三山五园”中规模最大。
有仙境、欧式园林等景..一指观,也有理政、居住、宗教等场所,这些层峦叠嶂....的建筑都是雍正至咸丰五朝皇帝改造的结果,也大多体现出其治国理念。
2022级高三学年十月份月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 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 小题,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联对、匾额,在中国园林中,正如人之有须眉,为不能少的一件重要点缀品。
苏州又为人文荟萃之区,当时园林建造复有文人画家的参与,用人工构成诗情画意,将平时所见真山水、古人名迹、诗文歌赋所表达的美妙意境,撷其精华而总合之,加以突出。
因此山林岩壑、一亭一榭,莫不用文学上极典雅美丽而适当的辞句来形容它,使游者入其地,览景而生情。
例如拙政园的远香堂与留听阁,同样是一个赏荷的地方,前者出自于周敦颐《爱莲说》“香远益清”句,后者出自于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留得残荷听雨声”句。
留园的闻木樨香轩、拙政园的海棠春坞,又都是根据该处所种的树木来命名的。
有些游者至此,能回忆起许多文学艺术的好作品,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园林的一个特色了。
我希望今后在许多旧园林中,联对、匾额里如果无封建意识的文字,仅是描写风景的,就应该将它们好好保存下来。
苏州诸园皆有好的题辞,而怡园诸联集宋词佳句,与各处景观配合尤为相得益彰,可惜实物皆不存了。
联对、匾额所用材料,因园林风大,故十之八九用银杏木阴刻,填以石绿;或用木阴刻后稞漆敷色,不过色彩都是冷色。
亦有用砖刻的,雅洁可爱。
字体以篆、隶、行书为多,罕用正楷,取其古朴与自然。
中国书画同源,联对、匾额本身是个艺术品,也必定让园林生色。
(摘编自陈从周《清雅风范——苏州园林鉴赏》)材料二:以自然风景著称的古典园林的最大特点,是真实地摹写了自然山水之美。
明代造园经典著作《园冶》就曾开宗明义地提出,园林要“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然而,作为一种艺术,园林的写真不是机械地照搬自然,而是经过艺术的再创造,从而表达了造园家的主观情思和理想真实。
园中的一丘一壑、一草一木皆要使“望者息心,览者动色”,这使得欣赏者“息心”“动色”的不仅是花草树木的外在形式,更主要的是通过这些风景所表现出来的造园家的审美情趣,以及由此情此景交融而形成的独特的抒情意境。
宜丰县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汉服”一语,是21世纪以来由传统文化爱好者提出的社会学概念,由此引发的社会热潮反映出当下社会对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强烈诉求。
从广义的社会学范畴来说,汉服是对汉民族传统服饰的统称,泛指以汉民族传统服饰为主体,在社会演进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服饰特点后逐渐形成的华夏服饰体系。
狭义的汉服专指汉代服饰。
“汉服”作为服饰名词首次出现在汉代文献中。
据记载,西汉初年在荆楚故地的长沙国至少存在两种服饰系统--汉服和楚服。
这里的汉服应当是指以关中京畿地区为代表的服饰系统,体现了来自汉代中央政府的服饰标准化规制,服饰的类型、款式、分布地域、发展渊源均与荆楚地区的服饰传统有别。
考古发现表明,西汉初年的汉服系统中存在长度不等的上衣,但以斜直交领长服为主。
以交江长服为例,其基本特点是服饰整体形态偏瘦长;领口交叉位置下移,显现出内衣领口凸起的拥颈;腰际线较低,近臀部;小曲裾;下摆前长后短,前部长可及地,后部较短、呈弧形内凹;窄细衣缘。
这种款式特点与东周时期的华夏服饰体系一脉相承。
东周服饰呈现多元化的地域特点,这种多元化的地域特点在西汉初年汉服的构建中均有所体现,汉服的基本特点均可从东周多元化的服饰体系中找到渊源。
如汉服中领口独特的拥颈表现形式常见于关中地区的秦文化,下摆后部内凹的款式特点来自战国时期的海岱地区的齐文化,小曲裾的裾式特点则明显受到战国时期荆楚文化的影响。
此外,以红、黄、青、白四种色系为主的单色服饰作为汉服系统的色彩装饰特点,与战国时期的诸多服饰文化均不相同。
因此,以往研究中普遍认为的汉初服饰源于战国时期楚文化的认识是不全面的。
实际上,西汉初年,汉服系统不仅渊源广泛,且已经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标准化的服饰风格,与当时的楚服风格存在显著差别,楚服系统自身也发生了细微的变化,与战国时期的楚服风格日渐分离。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实验中学202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梅葆玖的“保守”意义不输创新傅谨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先生2016年4月25日仙逝,各界同声哀恸。
葆玖先生曾经说,他一生中对父亲的艺术继承多,自己的创作少。
因为父亲梅兰芳大师留下那么多优秀的梅派经典,亟需倾注全副身心于抢救和继承,实在无暇顾及新剧目创作。
确实如此,如果说葆玖先生的前三十年主要是向父亲学习,在父亲教导与陪伴下演出梅派剧目,他生命的后四十年则一直致力于表演与恢复梅派经典剧目,以及为他众多弟子传授梅派经典。
在这个意义上,他的一生是“保守”的一生,而不是“创新”的一生。
然而,梅葆玖先生的“保守”,是为了要“保”住和“守”住以他父亲梅兰芳为代表的京剧传统艺术之精华,为中华民族保住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保”住这份遗产,“守”住梅派的精华,是京剧、尤其是梅派健康发展的基础,他的“保守”的文化意义,丝毫不输于创排几出新剧目。
当然,“保守”的葆玖先生并不僵化,他所做的传承不是机械的复制,而是要让梅派的精神通过新一代京剧演员的身体,实现更好的世代传递。
就像他父亲一样,他从不排斥各种新颖传播手段,他并非一招一式地拘泥于重复前辈大师表演的表象,但是对梅派特有的意蕴和韵味,则丝毫不忍舍弃。
如果说“移步而不换形”是梅兰芳先生对艺术传承发展最好的总结,“保守而不僵化”则让梅葆玖先生对梅派艺术有了最好的传承。
2021年常州市花园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上世纪初,山西省大同市得胜堡村古长城周边村民,纷纷剥去长城古堡及城墙上的青砖垒墙建屋。
近日,几名村民决定将自家院墙的青砖拆下补修长城。
仔细想一想的是:把青砖贴回去就算是修复了长城吗?文物修缮能与普通房屋建造一样吗?文物保护的前提必须是科学、专业,如若盲目实施,很容易事与愿违,甚至对文物造成二次伤害。
文物修复常常都在追求极致,这显然不是普通人、门外汉可以胜任的。
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中,且不说对温度、湿度、修复材料等的苛刻要求都要细致把握,修复师为了实现修旧如旧,无论是对问题的筛查、对修复流程的精细控制,还是对传统制造和修复技艺的传承和创新,都需要长久的学习、积累和领悟,耗费巨大的精力。
没有金刚钻,自然揽不了瓷器活。
有修复师坦言,不专业的修修补补有时带来的破坏比“雨打风吹”的自然损坏更加严重,甚至带来不可逆的破坏。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科学修复、专业操作,才能算是对文物切实负起了责任。
(摘编自郑海鸥《文物保护,修旧如旧是关键》)材料二:(摘编自搜狐教育《文物保护与修复人才奇缺》)材料三:2018年9月,一则新闻引起广泛关注:四川安岳县的南宋佛像被涂得五颜六色,既没有了庄严,更难说有美感。
原来,这源于当地群众在1995年自发捐资聘请工匠重绘造像,由于民间泥瓦匠并非专业的文物修复师,造成破坏便在所难免。
作为世界文明古国,我国文物规模位居世界前列,据调查,其中仅急需修复的馆藏文物就有230余万件,而国内具有一定保护修复专业技术的人员不足万人。
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人才的极度缺乏,已经严重制约了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
当前文保领域出台的多项政策文件都强调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健全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实施新时代文物人才建设工程”,当务之急是大力动员、抓紧落实,只有建设起一支体系完备、素质优良的文保专业技术队伍,才能为整体提升文保工作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2021-2022学年北京密云县冯家峪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山水画和山水画理论影响了古典园林的建造。
山水画和山水画理论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而最早的园林理论专著计成所著的《园冶》直到明代才出现,但是园林艺术到明代已经发展到高潮。
在园林理论产生之前,对造园起指导作用的理论是山水画理论,明代文震亨的《长物志》、清代李渔的《一家言》都较多地涉及园林理论,而文震亨、李渔都深谙绘画之道。
唐代的王维、宋代的俞微、元代的倪云林、清代的石涛、清代的仇好石等既擅长绘画,又懂得造园,他们把画意融入园林,使园林带有山水画的特点。
造园家在建造古典园林的时候,特别是在堆砌假山的时候,尤其注重主次分明、虚实相生、小中见大等原则,这些原则都来自山水画理论。
可以说造园家只有具备扎实的绘画功底,运用山水画理论,才能使园林体现出“如画”的境界。
山水诗也对古典园林产生了影响,山水诗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意境营造方面,尤其是虚的意境的营造。
园林的意境以诗文化为灵魂,园林成为人们向往的美好境域。
南方的私家园林布局严谨,结构精巧,一花一草、一水一石点缀园中,园林中的景色酷似唐诗、宋词中所描绘的图景,引人入胜。
《红楼梦》中,大观园进门处的大假山上题有“曲径通幽处”五个字,它高度概括了这处景致的特点。
之所以要题字,是因为“景不点不透,景不点不活”(宋先锋《试论园林意境的内涵》)。
而楹联被称为”诗中之诗”,具备诗歌、散文的美学特征。
《红楼梦》中,潇湘馆楹联“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蘅芜苑楹联“吟成豆蔻才犹艳,睡足酴醾梦亦香”等,无不兼具情感美、音乐美、意境美。
楹联起到了烘托园林意境的作用。
在古典园林虚的意境的营造上,“空灵”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意境之一。
园林专家陈从周说:“园林以空灵为主。
”在园林中,亭子最具有“空”的灵气。
“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唯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这些诗句表明,正因为亭“空”,所以亭才“有”。
2023-2024学年浙江省温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统一检测语文试题(A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园林是关于空间处理的艺术,中国人独特的空间观念影响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规划与设计。
中国古代园林不仅仅是主人休闲娱乐之地,还承担了古人对宇宙空间的认识与感悟。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虚实相生,正如老子说的那样:“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室”之所以为“室”,就是因为其内部“无”(空间)的存在。
所以,在老子那里,“无”并不是没有,而是另外一种存在的状态。
老子的观点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古典园林设计。
老子认为“道”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说的,因此对道的体悟需要借助某种媒介,而山水就有该种作用。
所以南朝文人宗炳说游山玩水的作用在于“澄怀味象”“以形媚道”,而在城市化进程加剧之时,园林便充当了自然山水“悟道”的功能。
园林的每个房间本来是与户外相隔离的,但通过窗户又与户外相联系,正如明人的小诗写的那样:“一琴几上闲,数竹窗外碧。
帘户寂无人,春风自吹入。
”这种“望”可以把周围的景色都纳入眼底。
中国古人对“望”有着特殊的情怀。
顾随教授说:“千古英雄志士,定是登高望远不得;一旦登了望了,那满腔经济学问、见识抱负,便要一起‘发作’,弄得不可开交。
”因此,古典园林中,不但走廊、窗子与“望”有关,而且一切亭台楼阁在设计时必是为了“望”。
这些园林中的建筑不必像民宅那样循序建造,也不需讲究方向次第,而是“按时景为精”“方向随宜”,空间开阔通透而不求封闭屏障。
古典园林中的“借景”即是为了达到园林“可望”的效果。
“隔”是与“望”相辅相成的中国古典园林的另外一个特点。
“隔”也是为了更好地“观望”,而不是单纯划分出封闭的空间。
正如由“望”形成的“借景”,“隔”则形成了“分景”之妙。
园林中的“分景”一方面可以有效防止视觉上的审美疲劳,另一方面则达到了移步换景的效果。
“隔”与“望”都建立在虚实相关的空间观念之上,在中国人的概念里没有绝对的封闭与开放,古典园林规划上的曲折、婉转回旋之美便建立在这种“有无相生”的空间观念之上。
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市新丰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华是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之心。
流传至今的儒家“十三经”中有三部礼学经典,习称“三礼”,一部是《仪礼》,记述周代冠、婚、丧、祭诸礼的仪式;另一部是《周礼》,记载理想国的官制体系;还有一部就是《礼记》,是孔门七十子后学阐发礼义的文集,凡四十九篇,虽以思想隽永、说理宏通见长,但亦不乏细节描述。
《礼记》全书主要有语录、条记、议论等形式,内容贴近生活,文字相对浅近。
今人读《礼记》,至少可以收获礼仪规范。
礼在社会生活层面属于行为规范,因而具有鲜明的可操作性的特点。
《礼记》记载了许多言谈举止方面的细节,尽管时代不同了,但其中不少内容依然可以继承。
例如《礼记》提到礼仪场合中的仪容仪态时说,“足容重”,步履要稳重;“手容恭’’,拱手要高而端正;“目容端”,目光不可睇视;“口容止”,嘴形静止不妄动;“声容静”,不咳嗽、打喷嚏,哕咳;“头容直”,头部正直,不左右倾斜;“气容肃”,不喘大气;“色容庄”,神色庄重。
《礼记》还提及各种礼仪禁忌,如”毋嗷应”,不要用号呼之声回应对方的呼唤;“毋怠荒”,体态要整肃,不可懈怠;“坐毋箕”,坐着,不可将双腿向两侧张开;“暑毋褰裳”,即使是暑天,也不要将裳的下摆向上撩起。
这些都是文明时代民众必备的知识。
如何得体地访客、与尊长相处,也是《礼记》多次谈到的内容。
《礼记》说:“将上堂,声必扬。
户外有二屦,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
”拜访他人,即将上堂时,要抬高说话声,旨在使室内的主人知道客人已到,而有所准备。
如果房门口有两双鞋,房内的说话声清晰可闻,就可以进去;如果说话声听不到,说明他们的谈论比较私密,此时不可贸然进入。
《札记》还说“毋侧听”,就是不要耳朵贴墙偷听别人谈话,这样做很不道德,可见古人把尊重他人隐私作为做人的原则。
【高中议论文阅读】《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意境》阅读答案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意境杜道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就是有意境。
意境既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内涵、传统风格和特色的核心,也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
意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意境杜道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就是有意境。
意境既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内涵、传统风格和特色的核心,也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
意境的基本特征是用有形来表现无形,用物质来表现精神,用有限来表达无限,用实际来表达虚拟,从而把有限的具体形象与想象中无限丰富的形象统一起来,并将真实场景与它所暗示和象征的虚拟环境相结合。
中国古典园林在处理时间和空间问题上与诗歌和绘画有一些共同之处。
正如园林景观与诗歌和绘画一样,追求同样的美学”境生于象外”因此,这三者都具有以有限的空间描绘无限空间的艺术创作原则。
园林的意境和风貌主要取决于造园家的文化素养,这也是许多名园出自文人画家之手的原因。
而著名的造园家几乎都工于绘事,擅长诗赋。
在造园过程中,诗赋、绘画艺术的合理运用往往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这就使园林艺术和山水画、田园文建立了密切的关系。
园林的山水布局、建筑及小品的安排,以及花木栽植,往往借用山水画论,而风景主题的意境构思、匾额、楹联等,又常常受到山水田园诗的启发。
这种特殊的关系使中国古典园林每每散发出浓浓的诗情画意。
因此,中国古典园林被誉为“凝固的诗歌,立体的绘画“。
但园林的意境与诗、画又有不同,诗画的意境是借助于语言或线条、色彩构成的;而园林的意境是借助于实际景物与空间构成的。
不过在美学上三者又有共同之处,即都追求境生象外,情景交融。
中国历代园林设计师和建设者因地制宜地创造了许多园林。
尽管它们不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无论游客站在花园的哪一点上,他们面前总是有一幅完美的图画。
中国古典园林注重近距离和长远视野的层次,注重亭、亭的布局,注重假山、池塘、沼泽的配合,注重花草树木的衬托,营造诗意如画的意境。
篇一:中国园林的风格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风格冯烨中国人在园林艺术上不断追求自然美和人工美高度统一的境界,逐渐形成了我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独特风格。
含蓄是中国古典园林重要的建筑风格之一。
追求含蓄乃与我国诗画艺术有关,在绘画中强调“意贵乎远,境贵乎深”的艺术境界,在园林建筑中强调曲折多变,含蓄莫测。
这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其一,其意境是含蓄的;其二,从园林布局来讲,中国园林往往不是开门见山,而是曲折多姿,往往通过风景形象的虚实、藏露、曲直的对比来取得含蓄的效果。
北京颐和园就是如此,颐和园入口处利用大殿,起掩园主景(万寿山、昆明湖)之作用,通过大殿,才豁然开朗,见到万寿山和昆明湖,那山光水色倍觉美不胜收。
又如苏州留园,其东南角环以走廊,临池面置有各种式样的漏窗、敞窗,使园景隐露于窗洞中,使游人左顾右盼,目不暇接,妙趣横生。
中国古典园林追求“意境“二字。
一般来说,园中山水虽是人造,但是要有自然天成之美,有自然天成之理,有自然天成之趣。
园林中必须建有各种相应的建筑,但是建筑应突出山水这个主体,与山水自然融合在一起,力求达到自然与建筑有机的融合,并升华成一件艺术作品。
如承德避暑山庄的烟雨楼,乃仿浙江嘉兴烟雨楼之意境而筑,这座古朴秀雅的高楼,每当风雨来临时,即可形成一幅淡雅素净的“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诗情画意图,见之令人身心陶醉。
中国古典建筑与神仙崇拜和封建礼教有密切关系,在园林建筑上也多有体现。
汉代的园林中多有“楼观”,就是因为当时人们都认为神仙喜爱住在高处。
中国古代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
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
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
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京故宫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
湖北高二高中语文期中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和谐理念与建筑“三性”何镜堂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谐共生、厚德载物等价值观,其中一个核心理念是和谐。
和谐理念认为,世间万物在保持其独特性、多样性的基础上可以形成良性互动关系,达到“和而不同”的境界。
这是中华文明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共同理念和价值取向。
中华传统建筑文化也是如此,其和谐理念主要体现在对自然和社会的适应上,体现在城市、建筑、园林等各个方面。
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尤其是其中的和谐理念,是我们从事现代建筑设计可资借鉴的宝贵财富。
现代建筑设计师应将和谐理念与现代生活和科学技术紧密结合,设计出富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现代建筑。
这需要高度重视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
建筑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世界上没有抽象的建筑,只有具体的、存在于特定地域的建筑。
建筑总是扎根于特定地域的具体环境中,受当地经济、社会、人文等因素的影响,受所在地域的地理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和已有建筑地段环境的制约。
地域性体现了建筑与其建造地点相关地理、人文、技术和经济条件的和谐,它一方面要求建筑适应所在地域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另一方面要求建筑体现特定地域建筑文化的延续性。
只有从建筑所在地域提取特色建筑元素、挖掘有益的建筑“基因”,并使之与现代科技、文化相结合,才能充分体现建筑的地域特色。
建筑既是物质财富,又是精神产品;既是技术的产物,又是艺术作品。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在满足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功能需求的同时,还应体现人类的科学思维、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优秀建筑,其精神内涵常常超越建筑本身,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常常成为这个国家和民族的一个文化标志,并能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当今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当代建筑必须与这些变化相适应、相协调。
(一)阅读《中国园林的风格》(节选),完成16——18题。
(共9分)①中国园林在建造之先,首先考虑的是静观与动观的问题。
所谓静观,就是园中给游者留有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览线。
二者说来,庭院专主静观;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
前者如苏州的网师园,妙在静中生趣;后者如苏州的拙政园,奇在移步换景。
立意在先,文循意出,动静之分,要看园林面积的大小。
②园林中曲与直是相对的,要曲中寓直,曲直自如,灵活应用。
园林两侧都是风景,随直曲折一下,使经过的人左右顾盼皆有景,信步其间便路程延长、趣味加深。
由此可见,曲本直生,重在曲折有度。
16.这两段文字从不同角度介绍了中国园林的风格,归纳正确的一项是()(3分)A.①段讲究“含蓄”耐人寻味②段讲究曲中寓直,曲直自如B.①段有静观与动观之分②段讲究曲中寓直,曲直自如C.①段有静观与动观之分②段讲究以少胜多,用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D.①段讲究诗情画意②段讲究以少胜多,用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17.作者认为在处理“动静之分”“曲直相对”问题上,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归纳较全面的一项是()(3分)A.动静之分,要看园林面积的大小;曲本直生,重在曲折有度。
B.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
C.园林中曲与直是相对的,要曲中寓直,曲直自如,灵活应用。
D.立意在先,文循意出,动静之分,要看园林面积的大小。
18.选文第①段使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3分)A.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B.下定义作诠释举例子C.作诠释举例子列数字D.作诠释分类别举例子答案:(一)阅读《中国园林的风格》(节选),完成16——18题。
(共9分)16、 B 17、 A 18、 D (每小题3分)。
《中国古典园林中“风”的文化意蕴》阅
读答案
《中国古典园林中“风”的文化意蕴》阅读答案
中国古典园林中“风”的文化意蕴
李金宇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以风为题名的景观、建筑极多,极常有。
大到北京避暑山庄的万壑松风、杭州西湖的曲
院风荷等景区;小到扬州个园的透风漏月厅、卢氏意园
的“水面风来”馆、苏州留园的清风池馆、北京香山见
心斋中的畅风楼等建筑。
风在园林中如此受重视,这是
因为它不仅丰富了园林的空间意境,更重要的是体现中
国传统的文化意蕴。
翻开中国园林建筑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有较多
的古典园林是扇形建筑的,如苏州拙政园的扇面亭、留
园的“与谁同坐轩”等。
这是因为扇能让人联想到风,
意会到风。
园林中如此突出“风”,其实和园主身份有
极大的关联。
中国园林的主人多是皇室、官宦或士大夫
文人,他们深受中国儒家学说的熏陶和浸渍,以讲
“仁”“礼”为己任,以追慕“圣贤”为大道。
而“风”在中国儒家经义中正有着特殊的含义。
《毛诗正义》中就云:“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因此
有着强烈的政治教化色彩,更出现了一个极常见的词语
——仁风。
儒家官宦的喜风,还因为风里的那份心情,风里的
那个理想世界。
司马光《独乐园记》有:“明月时至,清风自来,行无所牵,止无所柅,耳目肺肠,悉为己有,
踽踽焉、洋洋焉,不知天壤之间复有何乐可以代此也。
”我们从充满自然生气的表象里,看到了儒家之风的深层
的审美涵义:对心灵、宇宙“天人”之间亲密和谐的无
限追求与向往。
王振复在《宫室之魂》一书中写到:“在中国建筑文化之灿烂星空中,究竟哪一类建筑样式受中国道家思想影响最大,或者说其文化意蕴开拓了建筑文化的道家境界呢?是中国园林。
”无疑,道家对自然的崇尚,正和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追求相合。
李格非记董氏西园:“开轩窗四面,甚敞,盛夏燠暑,不见畏日,清风忽来,留而不去,幽禽静鸣,各夸得意,此山林之乐。
”在风中,
人与自然似乎更为知音。
“宵分人静,风起云涌,长林萧萧,如作人语。
”(清戴熙《赐砚斋题画偶录》)对风的敏感,正是人们心静闲适的表现。
清郑板桥云:“茅屋一间,天井一方……月中有清影,夜中有风声,只要闲心消受耳。
”聆听风中之味,大有道家所谓“心斋”、“坐忘”的精神境界。
只有在闲、静、平和的心境下映物,才能进入妙赏的佳境,才可达到人与自然的合二为一。
禅境是道境的又进一步,是由道的虚转而为禅的空。
冯钟平说:“中国园林命意在空不在实”。
“空灵是中
国古典园林意境的特点之一”,正如任晓红所说的“园
境也与这禅境一样,都是超然物相之上,在心性的自由天
地中建立起的境界”。
对中国园林的欣赏是视觉的,更是心觉的。
一亭、一树、一石、一水,多需妙悟迁想,体味
出象外之象。
要有“慧心”,才可在咫尺山林中体味到一石一天地,一花一世界。
而寺塔悬铃,是借风来传梵音的。
“风吹悬铃,日夜铿然有声,有梵音到耳之妙境与妙趣”。
风正如严羽以禅论诗云:“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听
松声,可豁烦襟……听梵音,可清尘根”(明倪允昌《光明藏》)。
对佛家而言,风里的世界是一个洗涤灵魂的世界,它吹去了千千万万的尘埃,还原成一个“明镜台”。
身
有所感,心有所动,神有所思。
或许,这就是风在寺庙园林中体现出的无穷禅味。
“风”对园林而言,无论是从自然借景,还是从文化
审美角度,都对观者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而“风”,
在强调“天人合一”的文化里又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
(节选自《新华文摘》2006年第9期,有改动)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6分)()() A.风不仅丰富了园林的空间意境,还蕴涵了传统文化的特点,故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备受重视。
B.中国古典园林深受中国道家思想的影响,它深厚的文化意蕴开拓了建筑文化的道家境界。
C.对风的敏感是闲适、宁静、平和心境的体现,在这种心境下映物,可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D.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欣赏,不是用视觉,而是用心来感悟景物,从而体味出象外之象来。
E.在佛家看来,“风”可洗涤人的灵魂,风能使人在闲、静、平和的心境下进入妙赏的佳境。
F.在观者心中,“风”成为古典园林中不可缺少的自然景物,也成为园林中重要的审美对象。
2.下列各句能够直接证明“风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的说法是(3分)()
A.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以风为题名的景观、建筑极多,极常有。
B.中国园林的主人多是皇室、官宦或士大夫文人。
C.风里的世界是一个洗涤灵魂的世界,它吹去了千千万万的尘埃。
D.禅境是道境的又进一步,是由道的虚转而为禅的空。
3.请列出宦官文人喜爱“风”的原因。
(4分)答:
4.请概括出“文化意蕴”在本文中的意思。
(5分)
答:
【参考答案】
1.D、E(D.“不是用视觉,而是用心来感悟景物”不合文意,原文的表述是“对中国园林的欣赏是视觉,更是心觉”。
E.“能够使人在闲、静、平和的心境下进入妙赏的佳境。
”不是佛家的认识,而是道家的看法。
) 2.C(是佛教赋予风特殊的意义。
A、B.是中国园林的现象,非直接对“风”内涵的证明。
D.是介绍“禅境”。
)
3.①宦官文人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②“风”在儒家经义中正有着特殊的教化色彩;
③“风”体现儒家“人与自然和谐融合”的理想境界。
4.本文的“文化意蕴”指的是在中国园林的“风”中所蕴含的儒家、道家、佛家的文化。
(5分。
“在中国园林的‘风’中”2分,“蕴含的儒家、道家、佛家的
文化”3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