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
- 格式:doc
- 大小:135.51 KB
- 文档页数:14
一.秦汉时期社会思想的变化和特征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辉煌时代。
在这个时代,中国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这些思想尤其是儒、道、法等笼罩了中国社会几千年,在神秘的氛围中产生了清醒的理性主义,使中国思想史告别了混沌、混乱。
先秦思想家的思想,表现出的最大特点是:思想多元性,每个人的思想面貌和内容各不相同,同一学派也很少陈陈相因的迹象,表现出独特的创见。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统一的要求,社会结构也发生相应的变化,遂使那种“蜂出而作,隔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弛说,联合诸侯”的诸子学,丧失了客观发展的环境和社会条件。
一、社会思想呈现出融合交汇的特点:1.有关宇宙、社会、人类的知识,真正地互相综合成一个大体系:在诸子时代,“道术将为天下裂”,各自确认与坚守的立场与视角往往各执一偏,仿佛有一把开启各自房间的钥匙,却没有通用于各个房门的万能钥匙,不足于应付日新月异的历史变化与瞬息万变的社会需要。
2.这时期的社会思想构成了中国文化的背景秦朝统一后所依据的不是哪一个学派的思想,而是一个庞大复杂的而又系统的知识体系,构成了中国文化的背景,融合了包括人文、社会思想与兵法、数术、方技等实用技术在内的巨大的知识网络。
3.在综合和兼容中重新整合和解释中国文化在此时的突破,不是有我有你的改变,不是“取而代之”的否定,而是一种“百川汇流”似的综合和兼容,并在综合和兼容中重新进行整合和解释。
关于这一时期的思想趋势,早在30年代,姚舜钦认为,秦汉时期的哲学是“混成的”,是“翻陈出新”和“互相融通”的。
汉学家葛瑞汉(A.C.Graham)认为,秦汉之际的思想有“折衷主义”趋向。
的确,汉初的黄老学派也好,儒家学说也好,他们分别与刑名法术、养生神仙、兵法阴阳、数术方技,各有互相通融的现象,特别是黄老之学。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黄老之学的评语就明确地说明这一问题,“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
《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纲要——LQF一、理解说明题:1、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弥者为小宗。
答:语出《礼记·大传》,西周代商以后,鉴于殷商的教训,正式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
由此就有了西周的宗法制,这个制度是:周天子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他是同姓贵族的最高首领,故为天下之大宗。
诸侯在其封国内对于卿大夫来说又是这种大宗和小宗的关系,如此层层递推,在全国范围内就形成了一个以周天子为中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系统。
别子就是嫡长子之庶兄弟或同母弟,他成为一宗之祖,而别子的庶子又成为小宗。
2、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答:语出《论语·阳货》。
在孔子看来,周礼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调整君臣上下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所以对等级和名分的任何破坏都是孔子所不能容忍的。
他以“复礼”和“正名”作为救世方略,但是孔子又不是盲目的复古主义者,他虽以“复礼”和“正名”为口号,却从周礼中发明出深远的意义和目的来,他从旧的周礼中阐发出“仁”的精神,同时又把这一精神灌输在“礼”的旧形式中。
他认为,礼的形式离不开仁的精神,仁是质,礼是文。
人惟具有仁的精神,才会自觉地守礼。
仁是礼的内在根据。
3、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正,则事不成。
答:语出《论语·子路》。
在孔子看来,周礼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调整君臣上下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所以对等级和名分的任何破坏都是孔子所不能容忍的。
“名不正”,实际上就是社会基本准则与规范的丧失,它的后果将导致一切社会活动无法开展,社会的正常秩序无法建立。
所以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要求恢复周礼所规定的名分和秩序。
4、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答:语出《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从人们日常生活的经验中发现,人与生俱来有一种原始的善良之心,即所谓“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种善心人人都有,是人与非人区别之所在。
中国社会思想史讲义一、社会思想的基本内涵1、含义社会思想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
2、解析(1)社会思想来源于社会生产与生活实践。
(2)“社会”是具体的我们生活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我们不断作出自我选择,但无时无刻不受各种社会力量的影响。
(3)社会生活主要是群体生活,群体生活则面临如何构建、运行与管理的问题。
在运行过程中会出现障碍性问题,则需要相应解决方案乃至理想的社会模式。
二、社会思想史的定义与范围定义:中国社会思想史就是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学科。
研究范围:官方、士林、民间;大传统、小传统。
三、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意义中国社会思想史是社会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构成为中国社会学的重要源头之一;中国社会思想史构成为中国社会学的一个基本特色;研究中国社会思想史是社会学中国化的必要渠道;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是提升学习者素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先秦社会思想.中国历史上首次大的民族混合与文化融合;王官之学逐步下移,私学由此产生.九家十派产生;“道术将为天下裂”。
第一节老子三、“无为而治”的治国策略背景:大道的自然秩序对人类社会具有绝对的支配权,人类只能顺应而不能违背,在上者“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1、“以百姓心为心”;“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统治者“去甚、去奢、去泰。
”2、弃智以制欲,挥斥社会规范;“圣人为腹不为目”;“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3、“上德无为而无以为”(有本作“无不为”)“治大国,若烹小鲜”;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四、“不敢为先”的处世模式1、柔弱谦下的交往原则与世俗相反的知雄守雌观点;“老聃贵柔”;人生处世的“三宝”;对我们现代生活的意义.2、“功成身退”的保身原则“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一、中古人性论内容1、孔子:孔子对人性的基本设定是人的本性普遍切近,习养造成了千差万别:“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孔子观察到并真正理解了人与人之间在种性相似的基础上存在着实然的分别,故他在肯定人性有共点的同时,又能承认人性有差异。
2、孟子性善论:一、“善”是人的本性。
(人之初,性本善)“人性之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
水无有不下。
”二、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
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
弗思耳。
”三、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
“富岁子弟多赖、懒。
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四、本性也需要“养”。
“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孟子讲性善的最经典的例子是,看到一个小孩子要落井的时候,每个路过的人都会本能地不加思考地向前把他拉住。
3、荀子性恶论的内容:第一,性本自然。
荀子亦认为所谓的人性指的是生之所以然,是人生而即有的自然之性,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而且,无论是尧舜还是桀纣,是人皆如此。
第二,“性伪之分”与“性伪合”。
在荀子的人性思想中,“性”与“伪”又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亦即“性伪合”。
也就是说,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统一于人性之中,彼此互为前提,缺一不可。
第三,性乃是“性”、“情”、“欲”的统一,而纵欲为“恶”。
4、董仲舒的“性三品说”董仲舒把人性区分为所谓"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
所谓“圣人之性”,是天生的“过善”之性,是一般人先天不可能,后天不可及的。
“斗筲之性”,是无“善质”的,生来就“恶”的,教化无用,只能采用刑罚的手段来处置他们。
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总结中国社会思想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中国思想,同时也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
以下是中国社会思想史的重点总结: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体系之一。
它强调教化和秩序,提倡孝悌忠信等伦理道德规范,并推崇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等。
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教育和社会文化。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以道家经典《道德经》为基础,强调“道”和“无为”等观念。
道家思想强调个体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对中国哲学和个人修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以《韩非子》为代表,注重法律和行政的重要性,推崇严明的法治和统一的国家政权。
法家思想在中国的历史上对国家的治理和法律制度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4. 墨家思想:墨家思想以《墨子》为代表,提倡兼爱和无为而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虽然墨家学派在儒家的竞争中逐渐式微,但其强调和平、公平和博爱的理念,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5. 名家思想:名家思想主要出现在战国时期,以言论自由和尖锐辩论为特点,代表性人物有荀子、韩非等。
名家思想对于激发智慧、提升个人修养和推动社会变革起到了重要作用。
6. 佛教思想:佛教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思想注重个人精神修养和超脱尘世的观念,强调慈悲和空性。
在中国古代社会思想史上,佛教思想影响广泛,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 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学派,强调心性、理性和知行合一。
代表性人物有朱熹、王阳明等。
宋明理学对于中国思想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中国社会的政治、教育和人文主义具有深远的影响。
8. 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思想史受到了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如自由主义、民主主义和科学、人权等概念。
这些西方思想在中国社会产生了新的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总之,中国社会思想史是丰富多样的,各个思想学派相互交织、互相影响,共同构建了中国独特的思想体系。
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中国社会思想史:应是在中国这个地域范围2)仁的社会学内涵:“仁即是做人的道理”“人之为人,人与禽兽相区别的道德属性”孔子的“爱人”与墨子的“兼爱”基督教的“博爱”区别:孔子的“爱人”是指爱必须是有差等的爱,先爱自己的亲人,由亲而疏,由近而远。
而墨子的“兼爱”与基督教的“博爱”是指无差别的爱。
“推己及人”是指把别人当作与我一样的人来看,以类相推,将心比心。
3 “以政为德”的社会管理思想:1)养民与教民:养民惠民的途径:慎用力役,取民有度.教化的手段:以身作则,以道诲人2)德与行:德化比行政更具优先性,原因:行政,法律起到教化不足的作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存在的问题。
德化而非刑杀是仁者的具体表现“为政以德”思想:以德为政之本,把整治给道德化了,政治之对象在社会,更广义的社会功能,目的不仅在于治人治事,而在于养人与化人,从而造就一个真正美好与和谐的社会。
二、孟子的社会思想(孟子,名轲,邹人,居孔子之下的“亚圣”,提出“性善”“仁政”学说,对儒家思想的进一步开展做出突出贡献。
)1 性善论1)人性善:人性强调人的社会属性,人的基本道德情感与道德意识。
人的普遍善性包括“仁、义、礼、智”四个方面。
这是最基本的社会属性。
孟子社会思想的根本出发点:人的善性是人先天所具有的,使人性所必然的,有了这一本然的善性,人类的道德行为就有了内在根据,人类社会就有可能臻于完善。
2)人何以有恶:善根有赖于人们的持存与培养,与个人的道德修养挂钩,还有社会环境的影响,重视基本社会规范的社会化过程,重视教育手段改变社会环境。
2 以“仁政”为中心的社会整合方案1)仁政与王道:解决社会危机,行仁政之王道原因:施仁政、行王道是平治天下的根本所在。
行仁是得人之道,仁政是战胜之道。
仁义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是一切社会秩序的保证。
人民久苦于虐政而期盼仁政。
2)推恩与保民推恩之术:孔子的推己及人侧重于个人为人处事,孟子的推恩是指社会政治生活,与民同乐,与民同好。
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整理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二程、朱熹、陆守仁、王阳明、陆明鉴。
571~前471),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著作:《道德经》主要思想:1、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是普遍存在的自然规律,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点。
2、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3、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主张小国寡民的思想。
4、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著作:《诗》、《书》、《礼》、《易》、《乐》、《春秋》主要思想:1、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和周朝的制度。
2、提出正名的主张,主张名实相符。
3、“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指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德主刑辅。
4、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提“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5、提倡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指出过犹不及的道理。
6、教育上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
评价: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万世师表。
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
723或前716-前645)名夷吾,谥曰“敬仲”,著作:《国语·齐语》、《管子》主要思想:1、主张天道人情,指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建立国家组织。
2、强调关注民生,要恤民,顺民利民。
3、主张薄敛赋,反对重税,提出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好坏征税。
4、重视法制,强调公开、平等、强制性,倡导礼义廉耻,教化百姓。
5、主张农商并重,鼓励消费,刺激生产。
6、强调寓兵于民,实行兵民合一。
评价:管仲被誉为春秋第一相,孔子感叹说:“微管仲,吾披发左衽已!”。
中国社会思想史讲义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悠久的社会思想史,涵盖了众多思想家们的智慧与见解。
本文将从古代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到近现代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等方面,介绍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演变和重要思想家的观点。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一种思想体系,核心价值观是孔子的仁、义、礼、智和忠恕。
他们强调家庭道德伦理和君主与臣民之间的关系。
孔子主张“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提出了“中庸之道”。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天性善良的观点,主张“养浩然之气”,并强调了君主应该为民众谋福利的理念。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强调“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内在的自我和谐。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他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和“名可名,非常名”的观点。
庄子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他以幽默而深刻的寓言形式,表达了个人的解脱和内心的自由。
三、法家思想法家思想起源于战国时期,以法律与行政管理为核心,强调严格的法制和权威统治,提倡法制社会的建立。
李斯和韩非是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主张强力的国家中央集权和严酷的法律制度。
四、墨家思想墨家思想注重实践和实用主义,他们关注社会的公平和人民的幸福。
墨子是墨家思想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同等观点,他提出了“以德服人”的理念,反对战争和暴力。
五、佛教思想佛教起源于印度,传入中国后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尊敬。
佛教教导人们超越苦难与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三论宗、涅槃宗、华严宗等是佛教在中国的主要宗派。
六、近现代马克思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是近现代中国社会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人民、中国梦等概念,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提纲第一站: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一:夏商时期社会思想的历史地位从夏商到西周时期,社会思想的趋势是从重视神事向重视人间事务的方向发展。
其思想文化由氏族社会后期的以巫术文化占主导,发展为殷商时期的以祭祀文化为主导,再发展到西周时期的以礼乐文化为主导。
这种社会思想的大趋势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社会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商人的五个终极人生目标:(即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终考命三:人生最不幸的事有六短: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四:商代社会规范思想:关于人的个人修养,商代强调一个“德“字,所谓“德”就是人们做事于人于己都要过的去,无愧于心。
德有善有恶,善德即可作为福,恶德即可作为灾,福恶是对其善德或恶德报应,报应也就是“得”。
人们要完成德的修养,必须用“礼”来作为社会行为规范。
商代所谓“礼”的具体表现主要是“孝”。
商代“德—礼—孝”的思想体系,目的在于以此作为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控制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以整合整个社会秩序。
五:实行孝道的社会作用1.通过实行孝道,人们可以不忘祖先,因而也就不会忘记血缘关系,可以使殷商的宗族血缘关系得以长期维持,以保证统治体系的长期巩固。
2.实行孝道,不但可使殷族中的人趋于醇厚而不去作乱,也可缓解社会矛盾,使其他各被奴役的阶级或阶层不致起而反抗奴隶主的统治。
3.由于殷商时代是崇拜祖先一元神的,所以,实行孝道就是对殷王的效忠,使人们都成为殷王的福俯首帖耳的臣民或奴隶。
六:宗法制:宗法制是西周社会政治生活的一个特点。
宗法制保证了长子继承制的实行。
七:西周礼乐制度和宗法制的密切内在联系:宗法制所设计出的是西周奴隶主阶级治理社会的组织框架,而礼乐制度设计出的是在宗法制度中调解内部各种关系,维护贵族特权的行为规范。
或者说,西周统治阶级的礼乐制度和社会规范思想,就是在宗法思想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周代宗法思想和礼制思想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它作为一种社会思想,在当时对于社会秩序的安定具有重大作用,因而在当时它是一种进步的社会思想。
1.周朝宗法文化——特点、天明观、宗法制、表现、内容2.孔子的人性学派,“仁”结合的思想、内容3.孟子的人性论的具体内容(“四心”、“四性”)、性善论、孔孟人性论的比较4.荀子的性恶论内容,社会分工轮、社会组织论、社会群体论5.墨子的兼爱思想及评价6.老子与庄子:道家的思想主旨、“无为”的内涵、老子对“无为”的表述(用天为看待社会管理)、庄子的“逍遥”7.管子:四维(社会分工基础上提出)8.韩非子:“法术势”之间的关系,“法治”思想与现代法治的区别,对“法治”思想的评价9.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的思想内容10.玄学:玄学的演变史、几个流派、各个理论、代表人物、具体内容11.朱熹:天理、人欲、理俗观12.王阳明:知行关系、两知论一、周朝宗法文化——特点、天明观、宗法制、表现、内容西周时期的宗法社会与宗法文化(一)血缘纽带:国家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按地域划分国民,而氏族社会是按血缘划分,血缘纽带是唯一的联系。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国家政治制度中,血统关系逐步减弱。
对殷商社会“德”的分析中,我们看到血缘依然是结构规则。
(二)嫡长子继承制:费孝通先生对“社会继替制度”的分析大家应该熟悉,“今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一兔足为百人分也,由未定。
由未定,尧且屈力而况众人乎?积兔满市行者不顾,非不欲兔也,分已定矣。
分已定,人虽鄙不争”(吕氏春秋·慎势)。
确立宗法政治制度的作用就是确立规则避免纷争,与之配套的是“分封制度”。
西周的宗法制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周公在推行封建制度的同时,亦制定了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规定了权力传承关系的两大原则: (据王国维《殷周制度考》)1、父死子继;(非兄弟、非女儿、非他人)2、嫡长子继承制,其他子为庶子,爵位降一级。
宗法制的作用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名师整理优秀资源一、中古人性论内容1、孔子:孔子对人性的基本设定是人的本性普遍切近,习养造成了千差万别:“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观察到并真正理解了人与人之间在种性相似的基础上存在着实然的分别,故他在肯定人性有共点的同时,又能承认人性有差异。
2、孟子性善论:一、“善”是人的本性。
(人之初,性本善)“人性之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
水无有不下。
”二、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
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
弗思耳。
”三、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
“富岁子弟多赖、懒。
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四、本性也需要“养”。
“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孟子讲性善的最经典的例子是,看到一个小孩子要落井的时候,每个路过的人都会本能地不加思考地向前把他拉住。
3、荀子性恶论的内容:第一,性本自然。
荀子亦认为所谓的人性指的是生之所以然,是人生而即有的自然之性,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而且,无论是尧舜还是桀纣,是人皆如此。
第二,“性伪之分”与“性伪合”。
在荀子的人性思想中,“性”与“伪”又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亦即“性伪合”。
也就是说,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统一于人性之中,彼此互为前提,缺一不可。
第三,性乃是“性”、“情”、“欲”的统一,而纵欲为“恶”。
4、董仲舒的“性三品说”董仲舒把人性区分为所谓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
所谓“圣人之性”,是天生的“过善”之性,是一般人先天不可能,后天不可及的。
“斗筲之性”,是无“善质”的,生来就“恶”的,教化无用,只能采用刑罚的手段来处置他们。
而“中民之性”,也就是万民之性,是“有善质而未能善”,必须通过王者的教化才能成善。
一、孔德对科学的分类(一)孔德认为,整个宇宙现象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整个宇宙现象按其性质可具体分为五类,与此相应科学分为五种:天文现象-天文学;物理现象-物理学;化学现象-化学;生物现象-生物学;社会现象-社会学(二)各门科学互相联系,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在体系中各门科学顺序有先后,位置有高低的次第结构。
这就是孔德所谓的科学等级体系,排列的原则是:先达到实证阶段的任何一种知识都同他的一般性、简明性和不依赖于其他知识相一致。
(三)随着科学阶梯的升高,知识内容的复杂性程度在增加。
后一门科学离不开它前面的科学,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二、作为实证科学的社会学(一)对实证概念的诠释。
在孔德看来,“实证的”一词具有这样五个方面的内涵:(1)真实的而非虚幻的;(2)有用的而非无用的;(3)肯定的而非犹豫的;(4)精确的而非模糊的;(5)肯定的而非否定的。
实证概念成了孔德庞大的实证哲学的核心术语。
三、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孔德把社会学区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这种区分是理论的两个方面间的区分。
(一) 社会静力学研究各种社会的基本秩序及其某个特定整体的各个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的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共存和持续的原则。
孔德的社会静力学研究社会的秩序、组织以及和谐等问题。
社会基本单位――家庭;社会联系的纽带:语言、分工和宗教。
语言具有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的特点分工以及建立在分工基础上的经济合作。
宗教的作用表现在,它向人们提供共同的信仰和一致的原则,构成人们行动的社会基础。
(二)社会动力学主要运用关于人类智力发展三阶段的理论解释社会历史的进步。
研究任务是从动态的角度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
社会动力学研究社会体系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核心是社会进步,进步是多方面的,有物质的,身体的,智力的和道德的。
由于孔德认为智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所以社会发展的阶段与人类智力发展的过程完全相适应,也将人类社会变迁与进步的历史进程分为三个阶段:1、神学阶段(虚构阶段):2、形而上学阶段(抽象阶段):3、科学阶段(实证阶段):四、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要保证社会学获得有关社会秩序和社会发展的真实规律,就必须使用那些在自然科学中使用的实证方法。
社会思想定义: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与生活实践中所形成得,关于社会生活秩序得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得观念、构想或理论。
中国社会思想史定义: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与社会实践中所形成得关于生活秩序得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得观点、构想或理论发生、发展与继承或斗争得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得社会学分支学科。
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范围:①关于社会起源问题②社会组织与社会结构问题③社会变迁得动力及其规律问题④社会制度及其功能问题⑤关于社会问题得揭露与解决方案得设计⑥个人与社会问题⑦社会行为得控制问题⑧文化得性质与功能问题⑨地理人口与社会现象问题⑩社会理想与社会进步问题。
中国古代思想史得特殊性:①中国社会思想在维护社会秩序以及如何调整封建社会中阶级关系方面较为突出。
②特别重视人得问题,人本主义色调特别浓重。
③往往与伦理思想、哲学思想、政治思想纠缠在一起。
④中国社会思想家对社会演变得兴趣特别浓厚。
⑤比较完整得有体系得社会理想较之西方相对缺乏。
⑥中国历史上经历过多次农民战争,其中反映出得社会理想也很多。
神话与传说形式保留下来得社会思想具有什么特点?①非常粗浅、简单而不发达。
②各不相关、没有系统。
③在全部古神话中,可分为人对自然与人对社会两类、而属于人与社会得一类为数甚少,绝大多数就是反映人与自然斗争得情况得。
④只就是通过神话故事得形式,隐隐约约得反映出一些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与社会进化得思想,没有抽象得社会思想。
⑤不能忽略其保留下得社会思想,应重视其对后来得思想家得思想形成得启迪作用。
试评西周宗法制得社会学意义:①周代得宗法制反映在周代统治阶级思想中,社会权力继替标准得观念发生了变化。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把阶级等级、名分观念瞧得比血缘观念更重要。
②宗法制建立说明在周代统治阶级思想中已意识到要对生活实行有效控制,必须有一套社会组织体系,在这个组织体系中必须“名分”分明。
③在整个人类历史来瞧,社会继替得原则就是由身份到契约或能力得发展过程。
1、《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该书编定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礼记》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
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最早的封建礼制教科书2、《四书集注》即四书章句集注。
作者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是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与“五经”于一体的巨作,是一部儒家理学的名著,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为宋代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
其内容分为《大学章句》(1卷)、《中庸章句》(1卷)、《论语集注》(10卷)以及《孟子集注》(14卷)。
朱熹首次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认为《大学》中“经”的部分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传”的部分是“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而由“子思笔之于书以授孟子”。
四者上下连贯传承而为一体。
《大学》、《中庸》中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中的注释集合了众人说法,称为“集注”。
后人合称其为“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
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推崇宋以后,元、明、清三朝都以《四书集注》为学官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
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占据着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而《四书集注》作为理学的重要著作,也被统治者捧到了一句一字皆为真理的高度,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思想产生了深远、巨大的影响。
3、《读通鉴论》《读通鉴论》是王夫之毕其一生心血,从69岁开始动笔写作在其逝世前才完成的一部史论。
1.社会思想的定义:社会思想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的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
中国社会思想史:就是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的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的观点、构想或理论发生、发展和继承或斗争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2.社会思想史技术性方法:区域法、阶段法、学派法、阶层法、群体法、人物法、著作法、观念法、民族法、比较法。
3.从夏商到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的特点:从夏商到西周时期,社会思想的趋势是从重视神事向重视人间事物的方向发展。
其思想文化由氏族社会后期的以巫术文化占主导的,发展到为殷商时期的以祭祀文化占主导,再发展到西周时期的以礼乐文化为主导。
这种社会思想发展为趋向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社会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4.叔孙豹的“三不朽”论:A:叔孙豹与“三不朽”论:叔孙豹为春秋时鲁国大夫,据《左传》记载,鲁大夫回答范宣子问什么是死而不朽时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为不朽。
B:三不朽的意义:a:展现了中国人的一种人生观和社会价值观,即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对社会对他人的贡献。
b:完全摆脱了“天”或“天命”对人生价值的影响,代表春秋时中国社会思想转向和发展趋势,至晚到春秋时期,中国社会思想的社会本位和伦理本位之特色已形成。
C:体现出一种人文历史观。
5.孔子论“仁”:“仁”和“礼”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他所说的“礼”不但是一种政治原则,一种仪文,而且也是一种社会制度,一种社会规范。
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
“克己复礼为仁”,这是他对仁的高度概括,所谓仁,就是克制自己,使礼治得以实行。
我们认为孔子的仁就是社会制定的人与人的关系与每个人主动服从礼,主动按社会规范处理好人与人关系等行为的有机的总和。
仁是孔子提倡的社会规范的核心。
孔子所谓的克己也是一种人的心理素质修养,是要把礼的规范内化于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中的过程。
1.周朝宗法文化——特点、天明观、宗法制、表现、内容2.孔子的人性学派,“仁”结合的思想、内容3.孟子的人性论的具体内容(“四心”、“四性”)、性善论、孔孟人性论的比较4.荀子的性恶论内容,社会分工轮、社会组织论、社会群体论5.墨子的兼爱思想及评价6.老子与庄子:道家的思想主旨、“无为”的内涵、老子对“无为”的表述(用天为看待社会管理)、庄子的“逍遥”7.管子:四维(社会分工基础上提出)8.韩非子:“法术势”之间的关系,“法治”思想与现代法治的区别,对“法治”思想的评价9.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的思想内容10.玄学:玄学的演变史、几个流派、各个理论、代表人物、具体内容11.朱熹:天理、人欲、理俗观12.王阳明:知行关系、两知论一、周朝宗法文化——特点、天明观、宗法制、表现、内容西周时期的宗法社会与宗法文化(一)血缘纽带:国家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按地域划分国民,而氏族社会是按血缘划分,血缘纽带是唯一的联系。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国家政治制度中,血统关系逐步减弱。
对殷商社会“德”的分析中,我们看到血缘依然是结构规则。
(二)嫡长子继承制:费孝通先生对“社会继替制度”的分析大家应该熟悉,“今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一兔足为百人分也,由未定。
由未定,尧且屈力而况众人乎?积兔满市行者不顾,非不欲兔也,分已定矣。
分已定,人虽鄙不争”(吕氏春秋·慎势)。
确立宗法政治制度的作用就是确立规则避免纷争,与之配套的是“分封制度”。
西周的宗法制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周公在推行封建制度的同时,亦制定了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规定了权力传承关系的两大原则: (据王国维《殷周制度考》)1、父死子继;(非兄弟、非女儿、非他人)2、嫡长子继承制,其他子为庶子,爵位降一级。
宗法制的作用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对宗法制度的评价1、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2、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3、但是,宗法血缘关系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央与地方的隶属关系,血缘关系经几代后就会逐渐疏远,封国的实力一旦强大起来,中央的控制效果必然减弱。
(三)亲亲尊尊:“亲亲”与“尊尊”,关键在于把“亲亲”的家族伦理准则推广到社会,运用于政治,从而成为全社会的结构准则,因此成为宗法社会。
1、亲亲——亲其所亲,要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社会规范乱了,家礼乱,国必乱。
2、尊尊——尊其所尊,不仅要求在家庭内部执行,贵族之间、贵族与平民之间、君臣之间都要讲尊卑关系,讲秩序和等级。
“亲亲尊尊”是周代礼治思想的基本原则。
思考:什么是礼乐制度?它是由谁制定的?礼与乐分别起了什么作用?礼:泛指宗法等级制度的各种典章、规则、礼节、仪式;乐:指音乐、舞蹈、歌咏等。
礼乐制度由周公制定。
前者的意义与作用在于使贵贱有等,各安其分;后者的作用在于上下“和同”。
不同等级、身份要遵循不同的礼乐制度,但可以共同欣赏以使上下“和同”。
礼乐制——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四)惟忠惟孝:忠孝是行为准则,把社会意义政治意义上的行为准则“忠”与家庭家族行为准则“孝”联系在一起,并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
“惟忠惟孝,尔乃迈迹自身,克勤无怠,以垂宪乃后。
”——《尚书·蔡仲之命》周公的天命观及敬德保民思想(一)新天命观1、周公借鉴夏商灭亡的教训,提出“惟命不于常”的新天命阐释;2、天命变更的原因是“皇天无亲,惟德是辅”;3、而是否有德,“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
孟子引用《泰誓》更有“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
我不敢知曰,有夏服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
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
我不敢知曰,有殷受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
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
今王嗣受厥命,我亦惟兹二国命,嗣若功。
”——《尚书·召诰》(二)明德慎罚政治上的天命敬德思想就是德政思想,而德政的体现就是“慎罚”,包括:1、对刑罚功能的新认识新阐释:预防和劝诫;2、以及防止滥刑的措施:“勿用非谋非彝”、“要囚服念五六日至于旬时”。
(三)保民思想既然天命来自民情、天命体现于民情,则保民成为君王、政权、国家的根本。
保民思想尤其体现于: 1、对民怨的反应;施德行(天命)于尊祖敬宗,施于人等。
就是说,不要激怒人民,社会才能稳定。
“民之所俗,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武王)。
2、体恤鳏寡孤独;强调人民之间与人关系不要互相残伤,虐杀,应相敬相让,敬养寡弱。
3、继绝兴灭。
周公认为,保民是天命的体现,天的意志是靠人民的意志来体现的。
二、孔子的人性学派,“仁”结合的思想、内容何谓“仁”?仁(不等于仁人)礼:人们制定的各种人与人关系中各角色之权利义务。
《论语》:“仁,亲也,从人二”,即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
仁就是社会制定的人与人关系与每个人主动服从“礼”,主动按社会规范处理好人际关系等行为准则的有机总和。
克已复礼为仁。
所谓仁,就是克制自己,使礼治得以实行。
克已就是从自己所处角色出发,处理社会中的人与人关系(孟子:仁者,人也)。
林彪的座佑铭:“悠悠万事,惟此为大,克己复礼”(一)“仁”的具体含义“仁者,爱人也”有三层内容1、爱自己的亲人;2、爱他人;3、政治上实行“仁政”。
(二)实现“仁”的途径1、忠(正面):“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2、恕(反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尊重他人,求同存异;(2)适度忍让,体谅别人;(3)与他人坦诚相待,主动与别人沟通。
《论语·颜渊》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对子贡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认为仁是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
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三)“仁”的具体规范子张问仁,孔子说:能行五者於天下,为仁矣。
又解释说: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恭、宽、信、敏、惠为“仁”——礼仪、宽大、信义、勤勉、亲切。
有礼仪的人不受污辱,宽大的人能得到大众的支持,讲信义的人受到人们的信赖,勤勉的人能够达到目的,对人亲切的人能够得到别人的帮助。
如果能实行这五个原则——恭、宽、信、敏、惠,便是仁了。
1、子对父:孝2、父对子:慈3、弟对兄:悌4、对朋友:信(守承诺)5、君对臣:礼6、臣对君:忠7、统治者对下人:爱(恭、宽、信、敏、惠)。
要以自己与对方关系中所处的角色,对之使用相应的行为准则。
宋朱熹依此总结为“人生八德”:孝悌忠信、礼仪廉耻。
(四)“仁”的最高境界:克己复礼1、认为没有“礼”,就无法分辩君臣、上下、长幼之序(“礼”指周礼)2、维护礼的途径(1)于社会——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2)于个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的理想社会:只有礼和仁相结合的社会,才是理想的社会,一方面社会依“礼”有严格等级和上下尊卑界限,另一方面,依“仁”使人人有爱心,能够推已及人,不使有差别的等级走向对抗,这样的社会是既有差别又具温情的社会。
三、孟子的人性论的具体内容(四“心”、“四性”)、性善论、孔孟人性论的比较性善论是孟子伦理道德和仁政学说的理论依据,在孟子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春秋时,孔子曾提出“性相近,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的观点,但未详细说明。
战国中期,大致有四种关于人性的不同说法:第一,告子主张的性无善、无不善说;第二,世硕、宓子贱、漆雕开等主张的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说;第三,公都子等主张的有性善、有性不善说;第四,孟子主张的性善说。
前三说都不曾肯定人性是善还是恶,只有孟子明确坚持人性善,并作了系统和深入的论证。
性善论(一)人性之中皆有“善端”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告子上》人的善性是先天具有的,是人性所必然。
有了这一本然的善性,人类的道德行为就有了一坚实的内在根据,人类社会也就有可能臻于完善,这是孟子全部社会思想的根本出发点。
(二)人性之中向善的可能性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公孙丑上》“四心”是“四性”的萌芽或端绪。
(三)人性之中何以有恶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告子上》把人的社会属性的实现与人的道德修养联系起来;认为社会环境的影响对于人性的实现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孟子不否认现实生活中存在不善的行为和不善的人,但“人为不善”,非天生如此,“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告子上》)。
“人为不善”,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
孟子认为“人为不善”的客观原因是后天环境等各种因素对人的陷溺。
“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
”(《告子上》)孟子认为人为不善的主观原因是人们“放其良心”而不知存养和扩充。
孟子所说的人性善,实质是指人具有为善的可能性。
“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告子上》)“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苟为不熟,不如荑稗。
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告子上》)“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告子上》)四、荀子的性恶论内容,社会分工论、社会组织论、社会群体论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於争夺,合於犯分乱理而归於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於辞让,合於文理,而归於治。
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荀子的性恶论荀子主性恶,一反孟子性善之说,亦与孔子之言不合,在先秦儒家中实独树一帜。
1、荀子认为人的本性首先是自然性。
“性者,本始材朴也。
”(《礼论》)“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性恶》)“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正名》)即自然生就的本能。
2、自然本性的外在表现是情和欲。
人的性、情、欲的具体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感官欲望,二是好利,三是排他性和嫉妒心,四是好荣恶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