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思想史
- 格式:ppt
- 大小:1.20 MB
- 文档页数:308
中国社会思想史讲义一、社会思想的基本内涵1、含义社会思想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
2、解析(1)社会思想来源于社会生产与生活实践。
(2)“社会”是具体的我们生活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我们不断作出自我选择,但无时无刻不受各种社会力量的影响。
(3)社会生活主要是群体生活,群体生活则面临如何构建、运行与管理的问题。
在运行过程中会出现障碍性问题,则需要相应解决方案乃至理想的社会模式。
二、社会思想史的定义与范围定义:中国社会思想史就是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学科。
研究范围:官方、士林、民间;大传统、小传统。
三、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意义中国社会思想史是社会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构成为中国社会学的重要源头之一;中国社会思想史构成为中国社会学的一个基本特色;研究中国社会思想史是社会学中国化的必要渠道;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是提升学习者素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先秦社会思想.中国历史上首次大的民族混合与文化融合;王官之学逐步下移,私学由此产生.九家十派产生;“道术将为天下裂”。
第一节老子三、“无为而治”的治国策略背景:大道的自然秩序对人类社会具有绝对的支配权,人类只能顺应而不能违背,在上者“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1、“以百姓心为心”;“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统治者“去甚、去奢、去泰。
”2、弃智以制欲,挥斥社会规范;“圣人为腹不为目”;“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3、“上德无为而无以为”(有本作“无不为”)“治大国,若烹小鲜”;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四、“不敢为先”的处世模式1、柔弱谦下的交往原则与世俗相反的知雄守雌观点;“老聃贵柔”;人生处世的“三宝”;对我们现代生活的意义.2、“功成身退”的保身原则“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总结中国社会思想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中国思想,同时也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
以下是中国社会思想史的重点总结: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体系之一。
它强调教化和秩序,提倡孝悌忠信等伦理道德规范,并推崇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等。
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教育和社会文化。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以道家经典《道德经》为基础,强调“道”和“无为”等观念。
道家思想强调个体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对中国哲学和个人修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以《韩非子》为代表,注重法律和行政的重要性,推崇严明的法治和统一的国家政权。
法家思想在中国的历史上对国家的治理和法律制度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4. 墨家思想:墨家思想以《墨子》为代表,提倡兼爱和无为而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虽然墨家学派在儒家的竞争中逐渐式微,但其强调和平、公平和博爱的理念,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5. 名家思想:名家思想主要出现在战国时期,以言论自由和尖锐辩论为特点,代表性人物有荀子、韩非等。
名家思想对于激发智慧、提升个人修养和推动社会变革起到了重要作用。
6. 佛教思想:佛教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思想注重个人精神修养和超脱尘世的观念,强调慈悲和空性。
在中国古代社会思想史上,佛教思想影响广泛,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 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学派,强调心性、理性和知行合一。
代表性人物有朱熹、王阳明等。
宋明理学对于中国思想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中国社会的政治、教育和人文主义具有深远的影响。
8. 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思想史受到了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如自由主义、民主主义和科学、人权等概念。
这些西方思想在中国社会产生了新的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总之,中国社会思想史是丰富多样的,各个思想学派相互交织、互相影响,共同构建了中国独特的思想体系。
中国社会思想史一、西周(一)周公旦的敬德保民思想■人物简介:周公,即姬旦。
姬发之弟,周成王的叔父,辅佐成王。
■政绩:“吐哺”纳贤,制“礼”作“乐”;安置殷商遗民,平复武庚叛乱;实行诸侯分封制,平息三叔等诸侯的叛乱;营建“洛”。
■思想✔周公宣扬周王“受命于天”。
✔周人的神是二元的,不同于殷人一元神,只强调“受命于天”不提及是天帝的嫡系后代。
✔以“德”邀“天”宠是敬天,以“德”缓民怨是“保民”。
敬天、敬德、保民有着密切关系。
●“敬德”1、提出夏商开国君主夏禹和成汤同样“受命于天”,为何百年后到了夏桀和商纣就灭亡了?原因就在于“德”:天命不是固定的,有德的才能统治长久。
(天命无常,我道惟宁王德延;王其疾敬德,勤用明德,才能子子孙孙永保民。
)2、阐释周公的“德”:指人用以处理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社会规范的修养或行为。
“德”可用来软化奴隶的反抗,让他们服从统治,也可以用来调整统治集团的内部关系,稳定秩序。
可见“德”的作用就是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3、评价“德”与“天命”相结合的思想,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较之于商代凡事问卜、只敬天命,有了进步。
●“保民”1、提出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中,殷军阵前倒戈,让周统治者意识到“保民”的重要性。
2、阐释✔“保民”:指保住民心,不造反。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周公充实了武王的“保民”思想: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小人难保;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
3、评价其“保民”为了巩固奴隶主阶级的统治,除此之外,强调关注社会下层疾苦,注意调整下层社会关系,注重稳定社会秩序,是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的发展。
(二)宗法制度和“礼治”思想■宗法制度1、社会继替:代际传递的过程。
具体而言,既任何社会的特定的继替机构,按照一定的原则,使社会职位和所担任的工作,在规定和公认的方式中,一代代的传递下去,使社会的新陈代谢,有条不紊的进行。
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一章绪论第二节前人对于“社会思想”的定义简介●一、社会思想是什么?●波格达斯:社会思想,即是等于各人论及社会的思想。
●波多野鼎:(1)广义的社会思想:是以社会问题对象的一切思想;(2)狭义的“社会思想”即是社会主义的思想。
●一、对象:社会生活秩序、社会问题、社会管理和社会模式。
●狭义:从社会视角研究人们关于具体社会生活,社会问题及社会模式的观点、设想。
第四节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方法●一、指导性方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唯物史观。
●1.历史的看法●2.阶级的看法●3.逻辑的看法●二、技术性方法●1.国别法●2.阶段法●3.学派法:如,儒、道、佛三大思想流派。
●4.人物法(思想家)●5.著作法(如《淮南子》、《太平经》。
● 6.7.8.9.第二节西周宗法制反映的社会●继替和社会整合思想●一、宗法制背景●二、宗法制度●1.西周政治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特点:父死子继●2.周代宗法制的内容及社会学意义?●“宗”是指宗族,“法”是指规则,规范。
“宗法”是宗族内部的规范体系,所奉宗主的继替规则。
具体的来说,宗法制度中,天子是天下的“大宗”,天子之位以嫡长子继承制世代相传,其他诸子则转为诸侯,诸侯之位也是由嫡长子继承,其别子另封,别子爵位也是由嫡长子继承,其别子另封,每一个梯次对其上都是大宗,对其下都是小宗,这样从天子以下,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宗法系统。
西周的“礼治”思想礼治与宗法思想的内在联系1.宗法思想是西周奴隶主阶级治理社会的组织框架2.礼治思想为调解各种内部关系服务,是在宗法思想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礼治思想的原则礼乐的核心思想——即宗法文化:“亲亲”、“尊尊”1.亲亲亲其所亲,要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社会规范乱了,家礼乱,国必乱。
它是一种孝道,是宗族共同体凝聚的需求,巩固宗法秩序的功能。
2.尊尊尊其所尊,上下有序,安分守己,反映了社会的政治稳定,缓和社会冲突。
春秋时期的社会思想●在礼制衰落趋向崩溃的同时,道德的作用却在加强,一方面,礼制不再是宗法等级制度,而转化为作为社会道德规范的礼仪,孝也转向孝顺父母而不仅是维护宗法等级,另外仁义忠信智勇等思想也相继出现。
中国社会思想史简答(6);材料(1):是否同意,如何评论;论述(2)4、5、6、7重点第四章“法先王”以重建社会秩序的孔孟儒家社会思想第一节孔子的社会思想孔子的命运: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改制考》——打倒孔家店——批林批孔——儒学与东亚崛起——尊孔祭孔思考:如何看待孔子形象的变迁?一、孔子简介1、身世:孔子(Confucius,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祖先是宋国宗室,后逃难到鲁国。
幼年丧父,家道中落。
孔子自称“吾少也贱”。
职业:年轻时曾做过管理仓库和看牛羊的小吏;中年在鲁国做过三个月的司寇,因不得志而去职讲学。
晚年专心从事教育和古典文化的整理、研究工作,卒年73岁。
2、地位: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其思想以《论语》为代表。
二、“礼治”与“正名”思想1.“礼治”思想(1)“礼”的重要性礼:政治原则,社会制度,社会规范。
礼崩乐坏,克己复礼。
(2)“礼治”政治“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3)“无讼”追求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论语·颜渊》费孝通:无讼——“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
”“维持礼俗的理想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
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
”(4)以礼树人颜渊回忆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论语·子罕》孔子教子“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季氏》“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论语·泰伯》2.“正名”思想何为“正名”:“正”谓正定,“名”谓名分。
明确社会分工,规定社会角色。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子路》正名的要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一章:绪论一:社会思想的概念:人们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等的观念、构想或理论。
中国社会思想史则是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等的观念、构想或理论,是社会学的分支科学。
(社会的构成因素:人口、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文化、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又包括横向的社会结构,包括家庭(构成社会的最基本单位),民族,社区,群体;还有纵向社会机构,即阶级进行统治的机器—国家。
社会控制,社会化,社会变迁理论在社会学有重要地位。
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二: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
三: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意义:1提高学习者个人文化素质2有利于总结出中国社会发展的的自身特点3有利于为新时期人类共存共荣提供有世界意义的思路4有利于更好地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5有利于破除中国社会学一味照搬西方之弊,在学术上推陈出新。
第一讲:孔子的社会思想一:复礼与正名社会背景: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的社会转型时期,出现价值失范,认同危机。
“礼崩乐坏”,“天下无道”。
1复礼(1)何谓礼?礼是以等级为中心的社会秩序、社会结构、以及人们的行为准则的基本规范。
复礼,即恢复西周时期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
(2)礼的作用?1是实行社会整合与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维持社会秩序的措施2礼是人与人之间的基本行为规范,维持一切社会关系的准则。
3礼是调节人际关系,达到社会和谐的手段4礼就其实质而言,是表达情感的最重要形式,是满足情感需要的重要保证。
2正名(1)正名含义:确定名分,明确个人在社会中身份、地位、等级,然后确定与此相适应的权利、享受物质等方面的待遇(2)正名的具体要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二:仁1仁的社会学内涵(1)仁即做人的道理,能尽人道即是仁。
人是人的处世立身之道,是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基本准则。
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成仁,人离不开社会这一共领域。
(2)仁体现在人际关系中最基本要求是爱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中国社会思想史讲义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悠久的社会思想史,涵盖了众多思想家们的智慧与见解。
本文将从古代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到近现代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等方面,介绍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演变和重要思想家的观点。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一种思想体系,核心价值观是孔子的仁、义、礼、智和忠恕。
他们强调家庭道德伦理和君主与臣民之间的关系。
孔子主张“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提出了“中庸之道”。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天性善良的观点,主张“养浩然之气”,并强调了君主应该为民众谋福利的理念。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强调“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内在的自我和谐。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他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和“名可名,非常名”的观点。
庄子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他以幽默而深刻的寓言形式,表达了个人的解脱和内心的自由。
三、法家思想法家思想起源于战国时期,以法律与行政管理为核心,强调严格的法制和权威统治,提倡法制社会的建立。
李斯和韩非是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主张强力的国家中央集权和严酷的法律制度。
四、墨家思想墨家思想注重实践和实用主义,他们关注社会的公平和人民的幸福。
墨子是墨家思想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同等观点,他提出了“以德服人”的理念,反对战争和暴力。
五、佛教思想佛教起源于印度,传入中国后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尊敬。
佛教教导人们超越苦难与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三论宗、涅槃宗、华严宗等是佛教在中国的主要宗派。
六、近现代马克思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是近现代中国社会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人民、中国梦等概念,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一章1 对社会思想的界定社会思想是关于社会的实体、结构、结成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运行规则和理想模式的思想定义:广义:历史上所有人们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思维史;狭义:历史上有文字记载并流传下来的思想家们对这些问题的思维史。
宏观;:对社会生活诸方面的思考、思维史;微观:对社会生活某一方面、某一具体问题的思考、思维史。
宏观与微观皆有广狭二义2 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意义。
扩展和提升对社会学理论的理解;是建立中国式社会学的前提3 社会思想史。
社会学说史社会思想专门史的关系。
1包容与被包容:社会思想史应包涵社会学学说史,社会学学说史被包涵于社会思想史之中2研究的问题的专门性:社会思想史应全面吸收现代社会学学说理论4 周公是怎样论证周灭商天命转移的合法性。
什么理论。
天命并非永恒不变的,而是会变化的即“天命转移”;受天命的根据在于“德”,君主的德性则体现于民情民意,知民情民意就是知天命,顺民情民意就是顺天意,就是有德5 敬德与保民的内容。
个人德性和政治德政,“敬德”即敬慎于德,通过实行德政,祈求上天延长自己王朝的统治命运,“敬德”的目标是“保民”,而得民心;民对维持国运的决定性作用,所以重民,内容是:不图享受,为民表率。
体察民情。
慎罚宽刑。
天定王,王定民,民定天。
首先是要敬德,敬德(手段)才能保民(目的),保民才能永命(目标)。
6 易书诗的思想易:人文精神(人的能动性),“天人合一”的古典社会结构模式思想萌芽(自然——人的自然形态(男女)——人的社会形态(夫妇、父子、君臣、上下)——人和社会的理论形态(礼))。
书:“以德配天”“敬天保民”,更具人文精神,整体来说是强调人事诗:承认天命的力量,但十分强调圣明统治者对天命的理解、配合,从而获得人事的成功,重视人努力和能动性的作用第二章孔子7 德化政治(道德感化来感化民众,使民众归服,社会安定,维护统治)任何有利于社会秩序安定的活动(大多带有道德性),都是变相的政治活动。
中国社会思想史简答:1.孔子复礼周礼是西周统治者制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道德规范礼节。
孔子认为只有全面恢复西周时的这种“礼”,才能使社会重新获得一种秩序,对于统治者来说,“礼”应是治理社会的主要统治手段,对于个人来说,“礼”应是个人行为的基本规范,但孔子的“复礼”,不是恢复周礼的仪文形式,更主要的是恢复周礼的精神实质。
2.仁和礼关系在孔子思想中,仁是礼的内在实质、本质,礼是仁的外在纹饰修饰,二者是相互体现,相互依托的关系,也就是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但当仁和礼二者只能选其一的时候,孔子还是看重仁3.“仁”社会学内涵孔子认为“仁”是人在社会做人的基本道理,它的主要内容是:一种发端于对亲近之人的爱人的真实情感,但这种情感不止于亲近的人,他还一层层推及全社会所有的人。
4.孟子“仁政王道”内容:推恩;保民、民本;井田制仁政就是王道,王道相对与霸道就是以德行仁之道,行仁政的理由:1.行仁政是得天下的根本,因为行仁政可以得民心,可以仁者无敌;2.仁义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3.人民若久苦于暴政而期盼仁政仁政具体内容:仁政的基本方式是推恩;中心思想是以民为本;物质条件是井田制5.荀子明分使群荀子认为,人要生存,要战胜自然,必须能群,人要能群,必须明分,分首先是职业的分工,其次分也是社会角色的分别,包括等级的差别人伦关系的差别。
明分就是社会中每个人的名分明确,从而各安本分,达到定分6.有治人不治法有可以治理好国家的人,没有单独就治理好国家的法,因为法是有限的,必须由君子在实际情况中恰当执行,而且没有君子仅有法人们也会努力钻空子,有君子不使用法,大部分人也会安分守己,所以君子是本法是末。
7.道法自然“道”是万物的本源,是万物效法的对象,它的重要属性是:道是自然而然的,并且不强制万物,顺仞万物的自然而然,因为道是万物的本源,所以万物和人也应效仿道的自然而然,也应顺仞它物和他人的自然而然8.无为无不为“无为”是治理社会过程中的不干涉与不扰民,无论动机是善意还是恶意,都要无为,无不为是无谓的目的和效果,是一种天下大治的状态,无为而无不为是说,通过无为可以实现无不为,无为在老子这里,是一种合乎道的治天下的方法,不是绝对的无为。
1.周朝宗法文化——特点、天明观、宗法制、表现、内容2.孔子的人性学派,“仁”结合的思想、内容3.孟子的人性论的具体内容(“四心”、“四性”)、性善论、孔孟人性论的比较4.荀子的性恶论内容,社会分工轮、社会组织论、社会群体论5.墨子的兼爱思想及评价6.老子与庄子:道家的思想主旨、“无为”的内涵、老子对“无为”的表述(用天为看待社会管理)、庄子的“逍遥”7.管子:四维(社会分工基础上提出)8.韩非子:“法术势”之间的关系,“法治”思想与现代法治的区别,对“法治”思想的评价9.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的思想内容10.玄学:玄学的演变史、几个流派、各个理论、代表人物、具体内容11.朱熹:天理、人欲、理俗观12.王阳明:知行关系、两知论一、周朝宗法文化——特点、天明观、宗法制、表现、内容西周时期的宗法社会与宗法文化(一)血缘纽带:国家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按地域划分国民,而氏族社会是按血缘划分,血缘纽带是唯一的联系。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国家政治制度中,血统关系逐步减弱。
对殷商社会“德”的分析中,我们看到血缘依然是结构规则。
(二)嫡长子继承制:费孝通先生对“社会继替制度”的分析大家应该熟悉,“今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一兔足为百人分也,由未定。
由未定,尧且屈力而况众人乎?积兔满市行者不顾,非不欲兔也,分已定矣。
分已定,人虽鄙不争”(吕氏春秋·慎势)。
确立宗法政治制度的作用就是确立规则避免纷争,与之配套的是“分封制度”。
西周的宗法制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周公在推行封建制度的同时,亦制定了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规定了权力传承关系的两大原则: (据王国维《殷周制度考》)1、父死子继;(非兄弟、非女儿、非他人)2、嫡长子继承制,其他子为庶子,爵位降一级。
宗法制的作用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1.社会思想的定义:社会思想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的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
中国社会思想史:就是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的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的观点、构想或理论发生、发展和继承或斗争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2.社会思想史技术性方法:区域法、阶段法、学派法、阶层法、群体法、人物法、著作法、观念法、民族法、比较法。
3.从夏商到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的特点:从夏商到西周时期,社会思想的趋势是从重视神事向重视人间事物的方向发展。
其思想文化由氏族社会后期的以巫术文化占主导的,发展到为殷商时期的以祭祀文化占主导,再发展到西周时期的以礼乐文化为主导。
这种社会思想发展为趋向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社会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4.叔孙豹的“三不朽”论:A:叔孙豹与“三不朽”论:叔孙豹为春秋时鲁国大夫,据《左传》记载,鲁大夫回答范宣子问什么是死而不朽时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为不朽。
B:三不朽的意义:a:展现了中国人的一种人生观和社会价值观,即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对社会对他人的贡献。
b:完全摆脱了“天”或“天命”对人生价值的影响,代表春秋时中国社会思想转向和发展趋势,至晚到春秋时期,中国社会思想的社会本位和伦理本位之特色已形成。
C:体现出一种人文历史观。
5.孔子论“仁”:“仁”和“礼”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他所说的“礼”不但是一种政治原则,一种仪文,而且也是一种社会制度,一种社会规范。
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
“克己复礼为仁”,这是他对仁的高度概括,所谓仁,就是克制自己,使礼治得以实行。
我们认为孔子的仁就是社会制定的人与人的关系与每个人主动服从礼,主动按社会规范处理好人与人关系等行为的有机的总和。
仁是孔子提倡的社会规范的核心。
孔子所谓的克己也是一种人的心理素质修养,是要把礼的规范内化于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中的过程。
中国社会思想史pdf一、中国古代社会思想史1.古典思想:古典思想主要包括四书五经的道家、儒家学说、法家学说和后世称之为“易经思想”的深厚思想积淀。
从生活服务上来说,四书五经将政治、法律、经济、社会、宗教等方面的知识纳入一体,完美地展示了当时的整体文化及哲学思想理念,是当时辩证立法的理论基础。
2. 秦汉思想:秦汉思想是从秦朝到汉代的思想流派,表现出了秦汉时期社会思想变革的特征,是西汉学者为了适应新生秩序思考和创立的思想主流,对演变中国历史上宗教和政治思想有重大影响。
3. 南北朝思想:公元420年—589年,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哲学思想文化非常辉煌的时期。
南北朝思想主要体现在儒家思想、道教思想、释教思想、佛教思想等。
在东汉结束后,以宋朝、唐朝、晋朝、南朝等味占江南的新朝代实现了从秦汉以来独立的政治秩序的演变。
此时期的思想流派也因此而极为发展,而且影响甚久。
二、中国中古思想史1. 隋唐思想:隋唐思想是指公元581— 907年道家、儒家、佛宗、思想等传入或出现或演变的思想流派,是一种把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佛教思想及萌生和发展的其它思想统称的总称。
在隋唐时期,以实用主旨为着眼点的思想活动,逐渐形成了一般性的社会思想。
思想家如韩愈、柳宗元,建立了以列子经、史籍为探讨依据的政令思想。
2. 宋元思想:宋元思想是指宋朝和元朝时期思想观念的总称,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思想学派,它包括宋朝和元朝思想、文学、国学、宗教思想等多种学科。
思想家比如苗发、苏轼、王安石、张溥、郑光祖等,他们的思想为后世的思想家提供了宝贵的思想素材和学术借鉴。
3. 清代思想:清代面临着重大的文化变迁,思想变化十分瞩目。
从经世近用到提倡知行合一,追求和谐与伦理,推崇自然界中无私的道德原则,构建起一套整体的社会宗教思想体系。
思想家如姚纲、郑和、僧宽、黄宗羲等,他们以和谐智慧去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在理论上有深刻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