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光和《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绪论
- 格式:rtf
- 大小:252.79 KB
- 文档页数:8
自然地理一.绪论1.地理学定义: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人类环境。
2.自然环境的定义:自然环境是围绕人类周围的自然因素的总和,由地球表层中的有机的和无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物质和能量组成,包括水,矿物等。
3.自然环境的范围:一为天然环境或原生自然环境,即为人类影响较轻微,自然面貌为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为人为环境或次生自然环境,即为经过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
4.自然环境的特点:二.地球1.太阳系中各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共同特点i.偏心率很小,几乎接近于圆ii.各轨道面近似在一个平面上iii.自西向东公转,大多数自转这也是自西向东(除金星,天王)iv.除天王星大多数赤道面对轨道面倾斜较小。
v.大多数卫星公转与母星方向相同2.太阳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i.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能量和动力来源;ii.太阳活动引起的辐射变化导致地球某些物理性质的变化,如极光,磁暴。
iii.太阳对地球的引力可以加强或减弱地球的潮汐现象。
3.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i.地球的形状指的是大地水准面的形状;ii.当太阳光线照射到地球扁球状的地球表面时,同一时刻同纬度地区的太阳高度角不同,呈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太阳高度角大,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就高,反之则小。
因此,地球表面的增温程度也是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引起地表热量分布的不平平衡。
这种不平衡对死囚气候及自然环境中的一切过程产生极大影响,从而造成地球上热量的带状分布和所有与地表状况相关的气候,植被和土壤等自然现象的地带性分布。
4.地球自转地理意义:5.造成昼夜更替,并使地球上的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i.使同一时刻不同经度地区具有不同的地方时;ii.产生地砖偏向力,使北半球所有运动的物体发生向右偏转,南半球则相反;iii.月球与太阳的引力,使地球发生弹性形变,在洋面上变现为潮汐;iv.地球整体的自转运动与它的局部运动,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等有密切关系。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绪论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一)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科学。
地理学的“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学的“三层次”——统一、综合、部门地理学的“三重性”——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地域分异规律。
(三)自然地理学的分科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二、自然地理学的任务三、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四、本书的内容和结构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四节地理坐标第五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第六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教学重点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形状、大小、圈层结构及表面形态结构特征,掌握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活动实习与实验:在野外或者实验室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形状、大小、圈层结构、表面形态结构特征以及地球运动规律。
检索分析:在图书馆文献信息系统或者网络上,检索“地球运动”、“地球圈层结构”,分题名检索和关键词检索,看有哪些图书、论文和网站与之有关,并了解该领域的新进展。
参考文献1. Arthur N Strahler, Pysical Geography, John Wiley & Sons, 4th. Ed 1975.2. 王维.地球的形状——人类对它认识的历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3. J.H.塔齐. 地球的构造圈.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4. 弗兰克.普内斯等.地球.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一、宇宙和天体二、太阳和太阳系9大行星、50个卫星、50万个小行星、少数彗星三、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一、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旋转椭球体黄赤交角太阳高度角自然现象的地带性分布二、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义地球的巨大质量,使它能够保持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拥有海洋和河湖,拥有生命……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自转的规律性(二)地球公转的规律性二、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首先,地球自转决定了昼夜更替,使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北半球右偏而南半球左偏),并使地球上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而且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差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形变——潮汐作用,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密切相关。
绪论一、名词解释1.地理学答: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环境。
地理学可分为三个主要组织水平和相应学科:①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称为综合地理学;②分别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为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经济地理学和综合人文地理学;③分别研究上述三种环境中各要素的学科统称部门地理学,例如部门自然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和部门人文地理学。
2.综合自然地理学答:综合自然地理学是以各部门自然地理学为基础,综合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及各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阐明这个环境整体的结构特点、形成机制、地域差异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3.自然环境答:自然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自然环境根据其受人类社会干扰的程度不同,又可分为两部分:①天然环境或原生自然环境,即那些只受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
如极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泽、热带雨林、某些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较少的海域等。
②人为环境或次生自然环境,即那些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
人为环境的成因及其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于人类干扰的方式和强度,而其本身的演变和作用过程仍然受制于自然规律。
因此,无论是人为环境还是天然环境都属于自然地理环境。
4.经济环境答:经济环境是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生产力实体具有二重性,从自然属性来评价,这种地域特征属于人为环境;从技术经济角度考察,这种地域则属于经济环境或经济地理环境。
二、简答题1.什么是地理环境?答:地理环境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地球表层环境。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绪论1、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科学。
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环境。
所谓地球表层是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围,而不包括地球高空和内部的地球表层。
2、地理环境和人类环境概念、区别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地球表层环境。
它包括人类社会及其周围的各种地理事物,具有独特的地理结构和形式。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自然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中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又可分为天然环境(原生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次生自然环境)。
经济环境: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社会文化环境: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还涉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人类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天然和人工改造过的各种自然因素的综合体。
(在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
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工环境)组成。
3、地理学的“三分法”、“三层次”和“三重性”划分的涵义“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三层次”:统一地理学、综合地理学、部门地理学“三重性”:理论地理学研究,对基本的原理和方法论进行重点阐述;应用地理学研究;区域地理学研究,即对特定区域进行具体描述。
4、自然地理学的分科及依据:按照“层次性”观点,自然地理学分科涉及两个层次: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以各部门自然地理学为基础,主要研究研究自然地理整体特征及各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阐明这个环境整体的结构特征、形成机制、地域差异和发展规律。
部门自然地理学(sectorial physical geography)。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绪论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
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的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三层次”:统一地理学、综合地理学、部门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自然地理环境,人为自然地理环境。
部门自然地理学包括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
自然地理要素:气候、水文、地貌、土壤、植被和动物界。
第一章地球彗星:彗核、彗发、彗云和彗尾。
日食: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三者恰好在一条直线上,月影落在地表,月影中的人看到太阳部分或全部被月光遮住。
月食:地位于月和太之间,三者恰好或接近一条直线,地影落在月球上,处于地影区的人们看到月亮全部或部分失去光辉。
太阳活动:太阳大气受到太阳磁场和稠密气体对流区扰动的影响而处于剧烈运动当中。
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太阳结构:1. 内部气体:核反应区、对流区、辐射区。
2. 外部气体:光球、色球、日冕。
类地行星:【体积小,密度大】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木行星:【体积大,密度小】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的运动的共同特征;1. 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2. 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3. 所有的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与公转方向相同;4. 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5. 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赤道面也较接近;6. 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地球的形状就是指大地水准面的形状;地球形状的地理意义:形状效应。
当太阳平行光线照射到扁球状的地球表面时,同一时刻不同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就不同,总体上是从南北回归线向两极递减。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其研究的空间范围既不是地球固体部分的最内部,也不是地球气体部分的最外层,而是接近地球固、液体表面,各圈层相互作用的、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地球表层(上至大气圈对流层顶部,下至沉积岩底部)。
绪论一、“地球表层”特征●地球表层是物质三态存在和相互转化的场所●地球表层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场所●地球表层是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的场所●地球表层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地球表层是循环发展的动态系统(包括地质大循环、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二、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地球表层环境.它包括人类社会及其周围的各种地理事物,具有独特的地理结构和形式。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1. 自然环境是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自然环境根据其受人类社会干扰的程度不同,又可分为两部分:●天然环境(原生自然环境)●人为环境(次生自然环境)●天然环境(原生自然环境),即指那些只受人类间接的或轻微影响的,而原有自然面貌基本上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
●人为环境(次生自然环境),即指那些自然条件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
2. 经济环境是经济活动的环境,包括自然资源、自然条件,产业结构及与经济有关的技术条件等。
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由人类社会形成的一种地理环境。
它主要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的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和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3. 社会文化环境是社会活动、文化活动的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还涉及社会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社会文化环境是人类社会本身所构成的一种地理环境。
因历年真题中并未出现绪论部分的内容,所以本笔记不做总结,以节省考生复习时间。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宇宙和天体宇宙是一个巨大无比的物质世界,其中包括着无数的天体和极其广阔的空间。
现代人类理解的宇宙是大约发生于100亿年前的大爆炸所形成的,范围相当于13亿光年的巨大空间。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已知宇宙的范围必将逐渐扩大。
(1)宇宙的组成宇宙中的天体可分为: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恒星:质量很大且能发光,肉眼能见看到。
99%以上都是恒星。
一切恒星都在不停运动行星:不发光,质量小于恒星,绕太阳系运动卫星:质量比行星更小,绕行星或矮行星运动,并随着行星绕恒星运动流星:在行星际空间运行,当接近地球,受引力作用时,可以改变轨道甚至陨落彗星:一种很小的。
但具有特殊外表和轨道的天体。
星云:一种云雾状的天体(2)光年人们把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94605xl08km),即一个光年,作为量度天体距离的单位。
2.太阳和太阳系(1)太阳①太阳是银河系中众多恒星中的一颗,并以250km/ s的速度绕银心运动。
②太阳是一个炽热的发光球,它的内部不断进行着巨大的热核反应。
太阳表面温度高达6000K,中心温度更高达1500X104K。
③质量很大的太阳,以其巨大的引力维持着一个天体系统绕着它运动。
这个天体系统就是太阳系,而太阳位于太阳系的中心。
(2)行星行星是绕太阳系运动、自身不发光却能反射阳光的天体。
太阳系有8大行星,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其中前四个属于类地行星,后四个为类木行星。
①水星a.水星赤道半径2440km,密度5.43g/cm3,质量仅为地球的5.53%,平均公转速度约为48km/s,是公转速度最快的行星。
b.水星空气极稀薄,主要由氢(42%)、钠(42%)和氧(15%)组成。
c.昼夜温差极大,白昼可达427°C,而夜晚可降至-173°C,是太阳系中温差最大的行星。
第一章地球1、地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14960×104km),即天文单位。
2、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94605×108km),即一个光年。
3、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体积小而平均密度大,自转速度慢,卫星数少,称为类地行星。
4、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体积大而平均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数多,称为类木行星。
5、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运动的基本特征?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
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
3)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与公转方向相同。
4)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
5)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赤道面也较接近。
6)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6、行星是绕太阳系运动,自身不发光却能反射阳光的天体。
太阳系的行星须符合的3个条件:在绕太阳系运动的前提下,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天体而成为其所在空间的最大天体。
具有足够大的质量,能够靠自身的引力使形状呈近似球形。
内部不发生核聚变反应。
7、矮行星是绕太阳系运动,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固体应力而使自己呈圆球状,但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天体。
8、当月球阻挡阳光照射地球时,发生日食;当地球阻挡阳光照射月球时,发生月食。
9、地球沿着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太阳处在椭圆形轨道的一个焦点上。
每年1月初地球和太阳最接近,地球的这个距离称为近日点;7月初地球和太阳最接远,地球的这个距离称为远日点。
10、一日的定义,如果取春分点为标准,则春分点连续两次通过同一子午面的时间,叫做一恒星日。
如果取太阳为标准,则地球上同一地点连续两次通过地心和日心连线所需的时间,叫做一个太阳日。
1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球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
绪论一、名词解释1.部门自然地理学[首都师范大学2005研]答:部门自然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的分科,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包括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
它们以组成自然环境的某一要素为具体研究对象,着重研究这个要素的组成、结构、时空动态、分布特征和规律。
2.自然地理学[广西师范学院2004研]答: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学科。
其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自然地理学的分科主要涉及两个层次: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称为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称为部门自然地理学。
它们包括该系统两级组织水平的研究。
二、简答题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试简述自然地理学的主要任务。
[北京师范大学2005研]答:(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①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该“表层”是具有独特的物质结构状态和一定厚度的圈层,在地理文献中称为“地理圈”“地理壳”“景观壳”或“地球表层”。
②自然地理学研究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人类是干扰和控制自然地理系统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人类作用下,现代自然环境已经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许多地区在天然环境背景下变为人为环境。
人类活动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人类就受益于自然界,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就比较协调或和谐,一些自然资源就可得到不断更新;相反,资源就会受到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失调,人类必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2)自然地理学的任务①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和动物界等)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②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动态过程,从整体上阐明其变化发展规律;③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自然地理分区和土地类型划分,阐明各级自然区和各种土地类型的特征和开发利用方向;④参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⑤研究人为环境(受人类干扰、控制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及整治方法。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完整版>精研学习䋞>无偿试用20%资料全国547所院校视频及题库资料考研全套>视频资料>课后答案>往年真题>职称考试试读(部分内容)隐藏绪论0.1复习笔记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1地理学地球表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其范围是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
(1)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环境。
地球表层是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围,而不包括地球高空和内部的地球表层。
(2)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
①自然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自然环境根据其受人类社会干扰的程度不同,可分为两部分:a.天然环境或原生自然环境即只受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
b.人为环境或次生自然环境即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
②经济环境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③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还涉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3)地理学分类依据系统论,将地理学分为三个主要组织水平和相应学科:①综合地理学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
②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经济地理学和综合人文地理学分别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
③部门自然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和部门人文地理学分别研究上述三种环境中各要素的学科统称部门地理学。
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考研《自然地理学》(伍光合)复习提要名词解释:1、宇宙天体黄赤交角太阳高度角恒星日太阳日恒星年回归年岁差章动极移纬线纬度经线经度大陆岛火山岛珊瑚岛2、地壳克拉克值矿物岩石解理断口岩浆岩沉积岩层理变质作用与变质岩动力变质作用接触热变质作用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围岩的交代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构造运动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沉积构造地槽型建造过渡型建造整合假整合不整合侵入接触侵入体的沉积接触地质构造水平构造丹霞地貌倾斜构造单面山褶皱构造断裂构造火山喷发地震板块大洋中脊地缝合线地质年代相对年代法绝对年代法3、大气气溶胶大气成分干洁空气大气常数温室效应对流层辐射平衡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水平温度梯度气温直减率水汽压饱和水汽压绝对湿度相对湿度露点温度露霜雾凇雨凇辐射雾平流雾蒸汽雾上坡雾锋面雾积状云层状云波状云冰晶效应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台风雨降水强度降水量降水变率湿润系数水平气压梯度摩擦力惯性离心力摩擦层地转风梯度风热成风埃克曼螺线大气环流行星风系信风季风局地环流海陆风山谷风焚风气团锋气旋反气旋气候厄尔尼诺沃克环流南方涛动南方涛动指数 ENSO 降水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强度大气辐射径流土地退化4、水分循环水圈洋海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海水盐度海水氯度潮汐潮流回转流往复流波浪波浪的辐射沿岸流洋流摩擦深度风海流倾斜流密度流水团河流水系流域流域面积河网密度水位平均水位相应水位流速流量薛齐公式满宁公式巴甫洛夫公式径流总量径流模数径流深度径流变率径流系数河流的年正常径流量湖泊定振波沼泽地下水总矿化度硬度溶水性容水度持水性持水度给水性透水性地下水的动态线性渗透定律非线性渗透定律饱水带包气带潜水面潜水潜水湖潜水流承压水冰川成冰作用雪线5、地貌山地平原风化过程物理风化化学风化水化作用水解作用溶解作用风化产物风化壳块体运动崩落滑落蠕动倒石堆流水地貌流水的侵蚀作用溯源侵蚀流水的搬运作用流水的堆积作用坡积裙沟谷地貌泥石流河谷侵蚀基准面河漫滩牛轭湖离堆山河口三角洲洪积扇河流阶地河流袭夺准平原山麓面喀斯特作用喀斯特地貌冰川作用冰川地貌冰斗羊背石终渍堤纹泥鼓丘冰水扇冰砾皋(阶地)锅穴蛇形丘冰面地貌冻土冰融作用石海石河石环冻胀丘热融地貌热融滑塌热融沉陷冰锥风沙作用风蚀作用黄土风的搬运作用风积作用风棱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地貌横向沙丘纵向沙丘海岸带海蚀作用海蚀穴海蚀崖海蚀拱桥海蚀柱海蚀台海积作用中立带泻湖大陆架大陆坡6、土壤土壤肥力土壤形态土壤剖面土层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结构松紧度孔隙土壤干湿度新生体侵入体土壤矿物质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土壤有机质矿质化过程腐殖化过程土壤的水分平衡吸湿水毛管水重力水土壤的机械组成土壤胶体土壤溶液土壤缓冲性母质土壤年龄绝对年龄相对土壤年龄诊断层诊断特征土壤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土壤的干湿度地带性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土壤的垂直带谱基带建谱土带土壤的分布地域性规律土壤资源7、生物圈物种生态学环境生态因子生存条件限制因子生态幅光周期现象贝格曼定律阿伦定律旗形树冠竞争竞争排斥原理寄生捕食作用原始合作共生互利生物适应趋同适应趋异适应生态型 K选择K对策者 R选择R选择者种群种群的数量与大小种群的密度单体生物构件生物出生率种群增长领域生物群落群落植物群落边缘效应物种多样性生态位优势种建群种生活型群落的垂直结构群落环境季相演替原生演替次生演替进展演替逆行演替演替顶级气候顶级群落分类植被型群系群丛生态系统非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生物的放大作用初级生产者生物量现存量次级生产者生态金字塔林德曼定律生态平衡水域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生态农业城市生态系统生物圈生物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离体保护8、地理系统稳态耗散结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区划土地土地评价问答论述题绪论: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分科,任务,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第一章:1、地球自转的意义2、地球公转的意义3、地球圈层分化与构造4、世界海陆分布特点5、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第二章:1、地质构造类型及地貌表现2、地层接触关系3、板块构造学说4、海底扩张学说5、板块边界类型及其各自特点6、世界地震带分布规律及其成因7、地质年代确定方法8、地壳演化历史第三章:1、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其各层特点(图示)2、大气获得能量的结构3、全球气温水平分布特点4、大气降温过程的分类5、雾的分类6、降水类型及其分布规律7、大气环流类型及其在天气,气候中的作用8、气团形成条件、分类及其特征9、主要天气系统10、锋面天气类型及其在我国的活动范围11、气旋与反气旋形成及其天气特征,对我国的冬夏的影响12、气候系统13、气候形成的因素14、厄尔尼诺现象15、气候形成的地理因子16、气候带与气候型17、气候变化简史18、气候变化的原因19、未来气候可能的变化第四章:1、水循环与水量平衡2、潮汐的类型3、波浪的成因及其要素4、洋流模式5、七万年来海平面变化6、河流的水情要素7、水位流量的关系8、水位流量曲线的意义9、河川径流形成和集流过程10、河流各种补给形式11、我过河流分类12、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13、湖泊分类14、岩石的水理性质15、承压水与潜水的区别(图示)16、冰川对地理环境的作用第五章:1、地貌成因2、基本地貌类型3、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4、风化壳类型及其分布5、滑坡发生的条件6、坡面流水侵蚀强度的主要因素7、泥石流发生条件,类型8、河漫滩发育过程9、三角洲及其类型特征10、河流阶地类型及其影响因素11、喀斯特作用化学过程及主要的影响因素12、海岸带分为几个部分13、海岸动力作用与海岸地貌的关系14、海岸的分类15、海底地貌第六章1、土壤圈对地理环境的地位,作用2、土壤剖面构造及其特点3、土壤的一般形态特征4、土壤的物质组成5、成土因素学说6、成土因素对土壤的形成作用(可分点考)7、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8、主要成土过程9、土壤的空间分布规律(可分点考)10、土壤的地域分布规律11、土壤类型特征12、土壤资源的概念与特点13、我国土地资源概况14、我国土壤开发利用的问题15、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第七章1、生态因子的一般特点2、生态因子与生物(可分点考)3、种群的一般特征4、生物群落特征5、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组分与结构6、生态系统的功能7、生态平衡的概念8、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与分布规律9、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10、水域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与类型11、比较农业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态系统12、生态系统多样性及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第八章1、地带性分异规律2、非地带性规律3、地域分异的尺度4、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5、自然区划的原则6、自然区划的方法7、土地分类8、土地分级9、土地评价10、什么是可持续发展11、试利用人地关系原理阐述从资源与环境角度实现可持续发展12、中国自然界的基本特征。
第一章地球1、掌握太阳系行星运动特点及地球运动的意义2、掌握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A、掌握太阳系行星运动特点及地球运动的意义一:太阳系行星运动规律很早的时候,人们根据自己的直观感觉,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这也符合宗教的教义。
但是这样的地球中心说和观测的现象存在着矛盾,使得一些现象无法解释。
当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把地球排除出宇宙的中心,以太阳取而代之以后,看起来好像杂乱无章的星星世界,显现出惊人的统一性。
受时代的局限,哥白尼的体系也存在缺陷。
比如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等。
揭示太阳系行星运动真实规律的,是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1571—1630)。
他经过对前人观测记录的严密分析,提出著名的行星运动三定律:1:所有行星分别在大小不同的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动,太阳位于行星轨道椭圆的二个焦点之一。
这是行星运动第一定律,也叫轨道定律。
2:在同样的时间内,行星向径在其轨道平面上扫过的面积相等。
这是行星运动第二定律,也叫面积定律。
3:任何两个行星绕太阳公转的周期的平方之比,等于它们与太阳的距离的立方之比。
为行星运动第三定律,也叫周期定律。
设T1和T2分别表示两行星的公转周期,a1和a2分别表示它们与太阳的平均距离(即各自轨道的半长轴),得公式:二:掌握地球运动的意义自转与公转(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转产生的自然现象是多方面的1:产生了昼夜更替的现象,并使地表个中国成具有一昼夜的节奏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之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
由于地球不停的自转,昼夜交替的周期不长,这样使得地面白昼增温不至于过分炎热,黑夜冷却不至于过分寒冷,从而保证了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节律性。
2:由于自转,产生了地球自转偏向力公式:角速度与纬度正弦的积,只影响方向,不影响速度。
而运动物体的速度影响偏转力的大小。
物体静止不动,偏转力也就为零。
影响气团、洋流、流水等。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绪论: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地球表层(上至对流层,下至沉积岩石圈底部),包括大气圈、岩石圈部分、水圈、生物圈和土壤层。
第一章:地球八大行星:水星(公转速度最快、温差最大)、金星(唯一一个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反)、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卫星最多)、天王星、海王星。
矮行星代表:冥王星,其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反。
小行星:位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绕太阳运动的众多小天体总称。
月球:地球唯一天然卫星。
外部没有大气,造成直接后果:永远黑暗,无天气现象;月面温度变幅巨大;无大气层保护,月面经常遭受陨石撞击。
朔望月:月心连续两次通过地心与日心连线的时间。
恒星月:月心连续两次到达同一恒心方向。
交点月:月心连续两次通过黄道与白道两交点之一的时间。
恒星年:地球连续两次通过太阳和另一恒星连线与地球轨道的交点所需时间。
回归年:地球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时间。
共同特征: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于圆形;轨道面近似在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公转方向都自西向东环绕太阳公转;自转方向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他行星都自西向东,即和公转方向相同;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天王星例外);卫星轨道绝大多数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接近母星的赤道面;卫星公转方向绝大多数都和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月相:新月(距角0度,同升同落,月出清晨,中天正午,月落黄昏,彻夜不见)、满月(180度,此起彼落,黄昏,半夜,清晨,通宵可见)、上弦月(90度,迟升后落,正午,黄昏,半夜,上班夜西天)、下弦月(早升先落,半夜,清晨,正午,下半夜东天)。
地球自转地理意义:决定了昼夜更替,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一昼夜的节奏,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
由于地球和月球的引力,地球体发生弹性形变,在洋面上表现为潮汐;整体自转与局部运动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密切相关;地球自转加快,离心力把海水抛向赤道,造成赤道和低纬地区海面上升,中高纬度区海面下降。
绪论•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二自然地理学的任务•三自然地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一) 地理学1.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人类环境。
2. 所谓地球表层是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围,而不包括地球高空和内部的地球表层。
3. 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二)自然地理的研究对象1. 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天然的和人为的)。
2. 地球表层(地理圈)由大气圈和岩石圈的一部分以及水圈,生物圈和土壤层组成,并使它具有一系列不同于地球其它部分的结构特征。
(三)自然地理学的分科自然地理学可分为1. 综合自然地理学2. 部门地理学:气候学地貌学土壤地理学地植物学动物地理学等二自然地理学的任务•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动态过程,从整体上阐明它的变化规律;三自然地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作为地理学分科的自然地理学,与地理学的其它分科有密切联系;自然地理学与其它地学和生物科学也有密切的关系;•和环境科学的联系。
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四节地理坐标第五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第六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一宇宙和天体宇宙中的天体可分为: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光年: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二太阳和太阳系太阳系包括9大行星,50个卫星和至少50万个小行星,还有少数彗星。
(一)彗星彗星是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绕太阳运动的一类质量很小的天体。
彗星大多由慧核,慧发,慧云和慧尾组成。
(二)小行星(三)月球•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卫星,半径1738.2Km,相当于地球半径的27.28%;质量为7.35×1022t, •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23%;平均密度为3.24g/cm3, 只有地球密度的0.6。
概述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与意义: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学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区域特征、区域分异及其发生发展过程与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的。
或者说,自然地理学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系统的区域特征与空间分布、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的。
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1)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及其区域分布规律。
(2)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成因与变化规律。
(3)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系统的运行机制(物质循环、能量转换、信息传输)。
(4)人类与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5)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
3、自然地理学研究的目的与意义:通过对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达到保护环境、合理利用环境、与环境协调共处,从而保障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自然地理学的性质1)综合性:综合性是指自然地理学多学科交叉、多要素融合的特性。
2)区域性:区域性是地理学的本质特性,区域特征、区域联系与区域分异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
3)环境性:人类生存环境是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与内容。
4)系统性:地球表层环境就是一个系统,可以称之为地球表层系统。
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与结构功能性。
自然地理学的定义:自然地理学就是用系统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观点与方法,去审视与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区域分异特征、形成与变化规律,从而对其进行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的学科。
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的关系: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可将地球作为一个巨大的系统—地球系统,将研究地球系统的科学称之为地球系统科学。
地球系统又可划分为地球层系统与地球内部系统,地球表层系统又可划分为地表自然系统与地表人文系统。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表自然系统的核心学科。
自然地理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地球表层自然系统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相互作用而构成的。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绪论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一)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科学。
? ? 地理学的“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 地理学的“三层次”——统一、综合、部门? ? 地理学的“三重性”——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地域分异规律。
(三)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 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二、自然地理学的任务三、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四、本书的内容和结构? ?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四节地理坐标第五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第六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教学重点??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形状、大小、圈层结构及表面形态结构特征,掌握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活动??实习与实验:在野外或者实验室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形状、大小、圈层结构、表面形态结构特征以及地球运动规律。
检索分析:在图书馆文献信息系统或者网络上,检索“地球运动”、“地球圈层结构”,分题名检索和关键词检索,看有哪些图书、论文和网站与之有关,并了解该领域的新进展。
参考文献1. Arthur N Strahler, Pysical Geography, John Wiley & Sons, 4th. Ed 1975.2. 王维.地球的形状——人类对它认识的历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3. J.H.塔齐. 地球的构造圈.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4. 弗兰克.普内斯等.地球.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一、宇宙和天体二、太阳和太阳系? ? 9大行星、50个卫星、50万个小行星、少数彗星三、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一、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旋转椭球体??黄赤交角??太阳高度角??自然现象的地带性分布二、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义? ? 地球的巨大质量,使它能够保持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拥有海洋和河湖,拥有生命……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自转的规律性(二)地球公转的规律性二、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首先,地球自转决定了昼夜更替,使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北半球右偏而南半球左偏),并使地球上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而且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差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形变——潮汐作用,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密切相关。
同时,地球运动时,它的自转轴倾斜于其公转轨道面(黄赤交角),这影响着太阳辐射能在地面上的分布和变化,从而决定了地球上有四季的递变和五带的区分;其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提供了两个时间的自然单位——日和年,认识和利用它们的周期性规律,人们创造了历法制度和计时制度。
第四节地理坐标一、纬线与纬度二、经线与经度第五节地球的圈层构造一、地球的圈层分化二、地球的内部构造地壳、地幔、地核三、地球的外部构造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第六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一、海陆分布二、海陆起伏曲线三、岛屿四、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一)地球表面是太阳辐射和太阳能转化的主要场所。
(二)地球表面是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两相或三相界面。
(三)地球表面具有独特的物质现象,如生物、风化壳、土壤层、粘土矿物、沉积岩以及各种地貌形态。
(四)地球表层具有复杂的、高速度和高强度的物质、能量交换、转化和循环过程。
(五)地球表层存在着复杂的强烈的内部分异过程。
(六)地球表层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
第二章地壳第一节地壳的组成物质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第三节大地构造学说第四节火山与地震第五节地壳的演变教学重点??认识地壳的物质组成及其演变,掌握构造运动、地质构造、大地构造学说以及地震、火山的概念和理论。
教学难点??构造运动、地质构造、大地构造学说以及地震、火山的概念和理论。
教学活动??实习与实验:在野外或者实验室、地质博物馆认识构造运动、地质构造以及地震、火山。
检索分析:在图书馆文献信息系统或者网络上,检索“地壳”、“构造运动“火山”、“地震”,分题名检索和关键词检索,看有哪些图书、论文和网站与之有关,并了解该领域的新进展。
参考文献1. 夏邦栋等. 地质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2.J.H.塔齐. 地球的构造圈.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3. 傅承义.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北京:科学出版社,1974.4. 周廷儒. 故地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第一节地壳的组成物质一、化学成分与矿物(一)化学成分??克拉克值? ? 在已知的108种化学元素中,自然界存在92种,并有300余种同位素。
(二)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理化性质的化合物,它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三)主要造岩矿物与常见矿物? ? 岩石是造岩矿物按照一定的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二、岩浆岩? ? 岩浆岩是上地幔的高温熔融岩浆沿岩石圈破裂带上升侵入地壳甚至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
(一)岩浆岩的矿物组成硅酸盐、金属硫化物、氧化物、挥发物。
(二)岩浆岩的产状、结构和构造1. 产状2. 结构:玻璃质结构、隐晶质结构、显晶质结构、斑状结构 3. 构造:块状构造、斑杂构造、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杏仁状构造(三)岩浆岩的主要类型1. 按化学成分与矿物组成: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2. 按结构、构造与产状:深成岩、浅成岩、喷出岩3. 综合分类:三、沉积岩? ? 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
(一)沉积岩的基本特征? ?沉积岩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和生物化石,有碎屑结构或非碎屑结构之分,具有印模(波痕、雨痕、干裂、槽模、沟模等)、缝合线或结核等原生构造特征。
(二)沉积岩的主要类型1. 碎屑岩类2. 粘土岩类3. 生物化学岩类四、变质岩(一)变质作用与变质岩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统称为变质作用,其形成的岩石即为变质岩。
(二)变质作用类型与常见变质岩1. 动力变质作用? ? 构造运动引起的定向压力使原岩碎裂、变形及一定程度的重结晶,称为动力变质作用。
代表性岩石:构造角砾岩、碎裂岩、糜棱岩 2. 接触热变质作用? ? 发生于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围岩受热后矿物发生重结晶、脱水、脱碳、形成变晶结构结构与新矿物。
? ? 代表性岩石:斑点板岩、角岩、大理岩、石英岩 3. 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 发生于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高温下岩浆分泌的挥发性物质与热液通过围岩的交代作用使后者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形成新矿物。
? ? 代表性岩石:矽卡岩 4. 区域变质作用? ? 区域性构造运动导致的深广范围的变质作用。
? ? 代表性岩石: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变粒岩、麻粒岩5. 混合岩化作用(超变质作用)? ? 区域变质与岩浆作用间的一种过渡性地质作用。
? ? 代表性岩石:混合花岗岩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一、构造运动的特点与基本方式? ? 构造运动主要是地球内动力引起的使地壳发生变位与变形的机械运动,经常涉及更深的构造圈。
? ? (一)构造运动的一般特点构造运动特点:普遍性、永恒性、方向性、非均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等(二)构造运动的基本方式1. 水平运动地壳或岩石圈块体沿大地水准面切线方向的运动 2. 垂直运动地壳或岩石圈块体垂直于大地水准面切线方向的升降运动二、构造运动与岩相、建造和地层接触关系(一)岩相? ? 海相(深海相、浅海相)、陆相(河流相、湖泊相、沼泽相、滨海相)、过渡相(二)沉积建造? ???沉积建造是彼此有共生关系的地层(岩相)组合或岩性大致相同的沉积物组合。
1. 地槽型建造??主要由海相地层组成的、厚度很大,无沉积间断或仅有极短间断、产生于强裂构造下降区,岩浆岩与火山碎屑岩分布较广。
2. 地台型建造??以陆相碎屑沉积为主,厚度不大,未受强烈构造变动,地壳升降幅度均较小的地台上的建造,岩浆岩分布较少。
3. 过渡型建造??兼有地槽型与地台型建造特征但以碎屑岩占优势,陆相沉积与泻湖相沉积分布广泛。
(三)地层的接触关系 1. 整合相邻新老地层产状一致且相互平行,时代连续,无沉积间断。
2. 假整合又称平行不整合,相邻地层产状平行但时代不连续。
3. 不整合又称角度不整合,相邻地层产状既不一致,时代也不连续,有地层缺失。
4. 侵入接触侵入体边缘有捕虏体,接触带界面不规则,围岩有变质现象。
5. 侵入体的沉积接触后期沉积岩覆于前期侵入体所形成的剥蚀面之上。
二、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岩层或岩体经构造运动而发生的变形与变位。
(一)水平构造??丹霞地貌(二)倾斜构造??单面山(三)褶皱构造??背斜、向斜(四)断裂构造??节理、断层第三节大地构造学说一、板块构造学说(一)大陆漂移学说(二)海底扩张学说(三)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边界:扩张型、俯冲型、转换断层型六大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澳洲板块、南极板块二、槽台说与地洼说槽台说认为:地壳运动主要受垂直运动控制,其驱动力为地球物质的重力分异作用,其构造单元分为活动的地槽区和稳定的地台区。
? ?地洼说认为:地壳发展过程中,活动区(地槽)和稳定区(地台)可以相互转化。
三、地质力学学说? ?地质力学学说认为:全球地质构造的展布具有一定的方向和方位,即纬向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和扭动构造体系。
? ? 第四节火山与地震一、火山(一)火山的类型与分布1. 火山类型2. 火山分布(二)火山地貌二、地震第五节地壳的演变一、地质年代(一)相对地质年代? ? 依据地层下老上新的沉积顺序,地层剖面中的整合与不整合关系,标准古生物化石与生物群体进行对比,确定某个地层或事件的相对年代的方法。
(二)绝对地质年代通过矿物或岩石的放射性同位素的测定,依据放射性同位素蜕变规律计算其距今年代的方法。
二、地壳演化简史第三章大气和气候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二节大气水分和降水第三节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第四节气候的形成第五节气候变化教学重点??认识大气的的组成、特性及其运动,掌握气候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气候的形成和变化规律教学活动??实习与实验:在野外或者实验室认识大气的组成及气候变化规律。
检索分析:在图书馆文献信息系统或者网络上,检索“大气”、“气候”,分题名检索和关键词检索,看有哪些图书、论文和网站与之有关,并了解该领域的新进展。
主要参考书1. 周淑贞主编.气象与气候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 潘守义等.现代气候学原理.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3. 王绍武.气候系统引论.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4. 张家诚著.气候与人类.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5. 谭冠日.气候变化与社会经济.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一、大气的成分? ? 大气由干洁空气、水汽、悬浮尘粒或杂质组成,在近地表85km以下,其成分可分为两类,定常成分(氮、氧、氩和微量惰性气体氖、氪、氙、氦等)和可变成分(水汽、二氧化碳、臭氧、一氧化碳、甲烷、硫化氢、二氧化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