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湖南省湘潭市第一中学湘教版地理必修一学案 2.5气候类型判断(word版无答案)精品教育.doc
- 格式:doc
- 大小:38.01 KB
- 文档页数:2
第三单元大气的运动第三节天气系统设计思想: 基于学生的现有知识基础、理解能力以及本节课的内容, 主要运用讲授法、演示法、启发式谈话法、比较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一步步推敲思考,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区域认知能力、地理实践力。
通过分析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作用, 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科学利用自然的人地协调观。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选择性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三节的内容, 是学习自然地理的知识基础。
主要包括两部分:锋与天气、低气压(气旋)、高气压(反气旋)与天气。
本节教材内容涉及的课程标准为:“1.4运用示意图, 分析锋、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 并运用简易天气图, 解释常见天气现象的成因。
”学习的重心落在常见的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比较抽象难懂, 但高中生已具备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把文字和图像两种语言协调运用, 是化解教学难点的关键环节;许多学生没有养成绘制示意图并以此说明地理事物的习惯, 主动尝试与发现学习的能力较低。
但大部分学生具备基本的绘图技能, 在教师的帮助下, 把绘图技能和认知技能相结合, 有利于突破知识难点。
教学目标:1.了解气团和锋的概念和分类, 能判断出冷锋和暖锋。
2.结合示意图, 掌握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的形成原因以及移动过程中的天气特征。
3.结合示意图, 掌握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运动形式及天气特征。
4.运用所学知识, 能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天气现象。
教学重、难点:1. 理解锋面系统的特点及天气状况。
(重点)2. 理解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天气系统气流运动特点以及对天气状况的影响。
(重点)3. 理解锋面气旋系统的形成和对局部地区的不同影响。
(难点)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以课本P75页“智筑冰城”的活动切入, 引出天气会对我们日常的生活和生产造成影响。
以及导入出现不同的天气现象是因为受到不同的天气系统或位于同一天气系统的不同部分。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主要涉及第三章“气候与天气”的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
具体内容包括:天气系统的概念、分类及特征,气旋、反气旋、锋面等天气系统的形成机制及其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天气系统的概念、分类及特征,掌握常见的天气系统及其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2. 学会分析气旋、反气旋、锋面等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天气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天气系统的概念、分类、特征及其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难点:气旋、反气旋、锋面等天气系统的形成机制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地图、教材、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天气预报,引发学生对天气系统的好奇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新课导入:(1)介绍天气系统的概念、分类及特征。
(2)讲解气旋、反气旋、锋面等天气系统的形成机制及其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3.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气旋、反气旋、锋面等天气系统的实例,让学生分析其特征。
4. 例题讲解:(1)讲解如何分析天气图,识别不同天气系统。
(2)解答学生在分析天气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随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实际天气图,识别天气系统。
(2)针对学生的练习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
(2)拓展延伸:介绍其他天气系统,如高空槽、副热带高压等。
六、板书设计1. 天气系统的概念、分类、特征2. 气旋、反气旋、锋面等天气系统的形成机制3. 天气系统对天气的影响七、作业设计答案:2. 作业题目:简述气旋、反气旋、锋面等天气系统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天气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但部分学生在分析天气图时仍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学习目标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编号:班级:姓名:学号:⑶垂直自然带的划分通常以或为主导标准。
4 .地方性分异规律⑴⑶⑷含义:指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是在地方、地方、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影响下,自然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组合沿一定发生变化的规律。
1 .了解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2 .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3 .理解并掌握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表现。
4 .了解陆地自然带的基本类型、分布及特征。
重点难点【重点】地域分异的形成与表现;垂直地域分异的判读【难点】垂直地域分异的判读;地方性分异的表现。
预习方案【旧知回顾】请画出理想大陆的气候分布模式图。
【新课预习】一、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及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1 .差异性的表现:大小不等、内部具有一定的一系列地域单元,并由此产生各地域单元自然条件的差异,即地域分异。
2 .地域分异特征:性、性。
3 .地域分异规律1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⑴主要影响因素:。
⑵沿延伸、随变化。
2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又称经度地带分异)⑴主要影响因素:。
⑵随方向变化。
3 .垂直分异规律⑴主要影响因素:。
⑵从到自然环境及其各组成要素出现逐渐变化更迭的现象。
⑵特性:性和性。
二、主要陆地自然带1 .区分依据:植物群落的特征。
2 .影响因素:和。
3 .主要类型(请据图3—17 在下面写出气候类型与陆地自然带的对应关系)三、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1 .影响:构成、构成、品种构成及土地利用方式。
2 .意义:取得持续的效益并实现。
探究方案【探究一】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探究材料】材料一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自然景观从东部的蓝天白云下的草原景观向西不断发生变化,草类逐渐稀疏,演变为荒漠景观,再到西部地区演变为戈壁景观。
材料二我国古代的诗句,往往蕴含着某种地域分异规律。
古诗云:“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学习目标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编号:班级:姓名:学号:2 .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受的影响。
3 .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
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含和较多,含较少。
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含较多,含和较少1 .能说出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并举例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 .通过剖析土壤的形成与气候、生物、地形、人类活动等地理要素的关系,学会从整体角度综合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特征。
3 .学会运用整体性理论分析一些自然现象,指导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4 .通过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学习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重点难点【重点】举例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剖析土壤的形成与气候、生物、地形和人类活动等地理要素的关系。
【难点】从整体性角度综合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特征。
预习方案【旧知回顾】1 .地球的内部圈层可划分为三个主要圈层。
2 .圈、圈和圈,通称为地球的外部圈层。
【新课预习】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 .自然地理环境是圈、圈、圈、圈、圈、圈等自然地理环境圈层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组成的有机整体。
2 .表现表现一: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和相互。
表现二: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的改变。
表现三:某一要素的变化,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一)成土母质与土壤1 .成土母质是指岩石经过作用后形成的风化物。
它是土壤的状态,是土壤形成的基础和植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
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含较多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特征3 .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和。
(二)气候与土壤1 .直接影响:气候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的和交换,直接影响土壤的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2 .间接影响:气候通过影响岩石过程、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一、课程标准解读1、课程标准: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课程标准解读:(1)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标准”关注的是地球表面的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对于三圈环流中高空的气压和风向不作要求。
(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模式图展示的是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的平均状况,以此状况为参照,气压带和风带大致是(北半球)夏季北移、(北半球)冬季南移。
(3)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及其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为基础,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形成了世界复杂多样的气候。
“标准”不要求系统讲述气候类型的成因,而是通过举例的形式,具体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通过案例分析形式让学生理解气候的形成实际上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4)熟练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移动示意图,反映出“标准”对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要求是通过学生主体活动的理解和把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本课时位于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大气环境继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之后的第四课时,在本章学习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整章内容的核心,从最简单的热力环流深入到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环流,难度最大,既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实际运用,又为分析气候类型的形成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2、主要内容与内外联系:(1)教学内容:本课时教材分三部分内容来阐述:第一部分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第三部分分析探讨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2)内外联系:第一部分内容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第二部分是气压带、风带形成部分的深入。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涉及第三章“气候与天气”的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
具体内容包括:天气系统的概念、分类及其对天气的影响,重点探讨气旋、反气旋、锋面等天气系统的形成机制和天气特征。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天气系统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点,了解不同天气系统对天气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图表、资料分析天气系统及其对天气影响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关爱自然、关注气候变化的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气旋、反气旋、锋面等天气系统的形成机制及天气特征。
难点:天气系统对天气的影响及其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地理图表、资料、课本、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天气现象的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常见的天气系统。
2. 讲解新课(1)天气系统的概念与分类介绍天气系统的定义,讲解气旋、反气旋、锋面等天气系统的分类。
(2)气旋与反气旋运用地理图表、资料,详细讲解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机制、天气特征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3)锋面分析锋面的形成过程,介绍锋面系统的天气特征。
3.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我国某地区的天气变化图,让学生判断天气系统类型,并分析其对天气的影响。
4.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巩固。
六、板书设计1. 天气系统的概念与分类2. 气旋与反气旋3. 锋面4. 天气系统对天气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气旋、反气旋、锋面的形成机制及天气特征。
2. 答案(1)见课本相关内容。
(2)结合课堂讲解,分析天气图,给出判断和解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气候变化,了解全球气候变暖对天气系统的影响。
学习目标第三节大气环境(五)
——气候
编号:班级:姓名:学号:
【探究二】气候类型的特点、形成原因
1 .能说出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分布规律、形成原因。
2 .能够根据各种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判断气候类型。
3 .知道全球范围内不符合一般规律的气候类型的分布及成因。
重点难点
【重点】气候类型的特点、分布规律、形成原因、判读。
【难点】各种气候图的判读。
旧知回顾
探究方案
【探究一】气候类型的分布
请据地图册上气候类型分布图,分析受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而形成的气候类型和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并在图中找出它们分布的地区。
据上图分析各种气候类型的气温和降水特征,并查阅资料推测其成因。
【探究三】气候类型的判读
1 .请分析以下各图分别表示哪种气候类型,并说明所属半球。
2 .试着总结判读常见气候类型的方法。
C .③主要分布在纬度30 °~40°的大陆西岸
D .④主要分布在纬度 40°~60°的大陆东岸
图“某地气候要素图”(图中各点的标号表示月份),完成第3 题。
3.
下列城市中既位于北半球太平洋沿岸,气候状况又与该图接近的两
个城市为( B )
①圣弗朗西斯科②上海③圣地亚哥
④洛杉矶⑤雅典⑥开普敦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当堂检测
读图,完成 1~2 题。
1 .四地气候类型的判断,正确的是( C )A .
①温带海洋性气候;②亚热带季风气候B .
②热带草原气候;④温带季风气候
C .①温带季风气候;③亚热带季风气候
D .
③地中海气候;④温带海洋性气候
2 .四地气候类型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 .①仅分布在北半球
B .②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
A .②⑥
B .①④
C .③⑤
D .⑤⑥
下图表示的是四个地区的气温和降水等气候资料。
据此回答4~ 5
题。
4.图中①②③④所代表的气候类型正确的是( C )
A .①——热带季风气候
B .②——亚热带季风气候
C .③——地中海气候
D .④——温带海洋性气候
5.当②地处在气温最高月时,从马六甲海峡经北印度洋海区驶往
红海的轮船航行时( B )
A .顺风顺水
B .逆风逆水
C .顺风逆水
D .逆风顺水
6 .读下图,回答问题。
⑴①、②、③、④四地气候形成与气压带、风带无直接关
系的是_ _,其形成原因主要与_ _ _有关。
⑵四地中气候类型的形成受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的是
_ _,请说出其气候类型与形成原因。
⑶四地中气候类型的形成与气压带、风带都有关系的为
_ _,请说出其形成原因与气候特征。
⑷当③地草木枯黄时,④地的气候特征为____ __。
反思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