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 格式:ppt
- 大小:440.50 KB
- 文档页数:16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单元引言分析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思想界逐渐出现西学热,主张向西方学习。
以“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为标志,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研究思想解放,探求强国之路。
向西方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历程。
由学习西方实用科技,到学习社会政治学说。
五四运动后,向苏俄学习,走“十月革命”的道路,终于找到一条自己的路。
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内容。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感受主动向他人学习和积极进取的快乐,形成好学善学而不盲从的态度。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识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张;2、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3、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联系必修①②的有关内容,讨论近代中国人思想解放的时代背景。
2、运用制表或列举的方式,将学西方、寻变革的思想历程梳理清楚。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激发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认识到中华民族的觉醒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重点难点:1、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2、认识近代思想发展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导课: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的思想主流:儒家思想。
这一思想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
随着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给沉寂的中国在政经济外交等领域产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影响。
思想领域更是翻江倒海-----。
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文字内容。
问题1: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近代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一次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高二历史必修知识点: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高二历史必修知识点: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摘要】高中频道的编辑就为您准备了高二历史必修知识点: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第十四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1、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为了解对手,设立译馆。
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
《四洲志》介绍世界三十余国的地理、历史和政情,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1842年,魏源完成林则徐的嘱托,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
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3、早期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等。
在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19世纪90年代初,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
主要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等,康有为在广州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
撰写《新学伪经考》,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
5、康有为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6、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严复指出封建群主皆为大盗窃国。
第十五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 1、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2、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从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
3、1917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
他锐意改革,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4、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纷纷到北大任教。
5、同时《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
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成为《新青年》的编辑和主要撰稿人。
这样,《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摘要】考点内容有什么变化?复习需要注意什么?高中频道小编整理了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物理学的重大进展,希望为大家提供服务。
第十一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1、牛顿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把地球上的物体的运动和天体的运动概括到同一个理论之中,形成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牛顿力学体系,即经典力学体系。
必修3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导与练【重点讲解】“师夷”与“制夷”的关系及相关认识魏源是中国近代史上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人,他在《海国图志·叙》中指出: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所谓“师夷”主要是指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军事技术上的一套长处。
魏源说:“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他不仅主张从西洋购买船炮,而且更强调引进西方的先进工业技术,由自己制造船炮。
所谓“制夷”,是指抵抗侵略、克敌制胜。
魏源明确地把是否学习西方国家“长技”提高到能否战胜外国侵略者的高度来认识。
他强调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
魏源从反侵略立场出发,以师夷为手段,以制夷为目的,表现了一种光辉的爱国主义思想。
当时指的是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寻求御侮强国之道。
后来指的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抵制西方──以彼之道,还之彼身。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对外国侵略、挑战的积极回应。
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变局:一方面,列强以炮舰开路,侵我主权,是中华民族的仇敌;另一方面,侵略者又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领先中国。
就前者而言,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列强对落后民族的野蛮征服,是以强凌弱的强盗行径;就后者而言,则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对老朽的封建帝国的挑战。
对于中国来说,鸦片战争既是沦为半殖民地悲剧的开始,又是促其猛醒、奋起直追的契机。
简言之,鸦片战争既是侵略,也是挑战。
魏源等人最早察觉并敢于正视中国与西方强国之间的悬殊差距,从而做出了积极的回应──“师夷长技以制夷”。
魏源的“夷之长技”是指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
在清政府落后守旧而又夜郎自大的社会背景下,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是非常进步的。
但是,魏源对“夷之长技”的认识只停留在科技层面上。
近代中国的落伍是全方位的,正是由于政治、经济的腐朽,导致军事技术的落后。
要改变中国被动挨打的局面,就要进行全方位外科手术式的改造。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学习目标1.了解鸦片战争后魏源、林则徐、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有识之士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把握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渐进历程。
2.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主干梳理一、“开眼看世界”1.背景:清朝君臣闭目塞听,对西方国家一无所知。
2.表现(1)林则徐:编译、《各国律例》等资料,成为近代中国的第一人。
(2)魏源:编撰《海国图志》,阐述了“”的思想。
3.引导者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作用。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的形势。
2.代表人物:曾国藩、、左宗棠。
3.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4.目的: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作为国家安身它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挽救江河日下的。
5.实践:掀起一场运动,将“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历程的第一步。
三、维新变法思想(一)早期维新思想1.背景:洋务运动的展开和的产生。
2.代表人物:王韬、等。
3.主张:①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②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③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制度。
4.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没有付诸行动。
(二)康梁维新思想1.代表人物及主张(1)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宣传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2)梁启超:发表《》,宣传伸民权、设议院、的思想。
(3)严复: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国家属于。
2.实践:1898年的戊戌变法。
3.影响(1)起到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2)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问题探究探究一:《海国图志》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序》材料二:“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精选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师夷长技”的背景和主要内容;(2)掌握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人物和改革措施;(3)分析“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之间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探究能力;(2)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认识“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的异同;(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开展课堂讨论。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历史情感;(2)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师夷长技”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2)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人物、改革措施及其影响;(3)“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的异同;(2)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启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师夷长技”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2)提问:“师夷长技”是什么?它的出现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学习“师夷长技”的内容及其影响;(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之间的关系;(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后作业2. 引导学生进行历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深入了解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和改革措施;3. 思考:如何评价“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在近代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对“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的掌握程度,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1)评价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作业等;(2)评价学生对“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的理解程度,包括知识掌握、分析能力等。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精选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师夷长技”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理解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2. 使学生掌握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历史意义,认识到其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史实分析能力。
4.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师夷长技”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 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1. 对“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异同的深入理解。
2. 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内容及其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及其事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维新变法的历史意义。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史实分析能力。
4. 情感教育法:通过讲述维新变法时期先进人士的事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师夷长技”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 讲解“师夷长技”的内涵、内容和影响,让学生了解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3. 讲解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历史意义,使学生认识到其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4.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的异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的异同,并谈谈自己的感悟。
2. 鼓励学生阅读相关历史书籍,进一步了解中国近代史上其他重要的改革运动,拓宽知识面。
3. 引导学生关注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认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1.鸦片战争后,魏源积极要求清政府进行改革,强调:“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而能兴利之法,无不易简而能变通之法。
”魏源的这一言论表明( )2.有学者说:“魏源倡导‘师夷长技’的目的,只是‘制夷’,其注重点在于强兵,而对富国的目的则被相对忽略了。
”这说明魏源( )“中体西用”思想束缚3.严复说:“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
”他认为西方各国“莫不以民力、民智、民德三者断民种之高下,未有三者备而民生不优,亦未有三者备而国威不奋者也”。
严复认为( )4.19世纪末,梁启超认为“由科举出身者,于西学辄无所闻知;由学堂出身者,于中学亦茫然不解。
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无体不立,无用不行,二者相需,缺一不可。
……泯中西之界限,化新旧之门户,庶体用并举,人多通才”。
其意在( )5.康有为在改革中不得不搬出孔子来为变法辩护,在《新学伪经考》之后又推出力作《孔子改制考》,关于推出孔子的目的康有为说:“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说明儒学在近代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托古改制”推动改革走向成功C.充分地展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策略性6.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李鸿章一再强调中国的制度、文章、科技水平远超西方,西方科技如算学、矿学、化学等都是从中国学来的;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有为认为:“孟子言治天下,皆曰‘与民同之’,此真非常异义,全与西人议院民主之制同。
”这两人有如此认识是基于( )“华夷之辨”的需要7.19世纪60年代,“以西法为可行者,不过二三人,以西法为不可行、不必行者,几乎盈廷皆是”,而早期维新思想家几乎一致认为,“今日之时务,洋务而已矣”。
他们纷纷打着“洋务”的旗号提出自己的变法自强主张,有的直接投身于洋务运动的实际活动。
这反映出,早期维新派( )8.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写道:“泰西各国,咸设议院……民以为不便者不必行,民以为不可者不得强……致治固有本也……君主者权偏于上,民主者权偏于下,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