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翻译的语用解读
- 格式:pdf
- 大小:343.85 KB
- 文档页数:5
浅谈戏剧语言的翻译在人类历史上,不论哪一个国家、哪一种文化、哪一个时期,人们都有着演戏的欲望。
戏剧发展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甚至在文字形成之前戏剧的雏形就已经出现了。
人们在原始社会的祭奠鬼神的仪式上所作的表演可以被看作是戏剧的萌芽状态。
早在小说诞生之前戏剧已经活跃在古希腊的舞台上。
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德斯等戏剧家以神话传说为题材创作了诸如《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和《美狄亚》等一系列悲剧,阿里斯托芬则创作了大量喜剧。
这些伟大的戏剧家所创作的古希腊戏剧至今仍旧是西方戏剧的典范。
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在欧洲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时期的戏剧为人类的文明和文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从十六世纪八十年代起,英国戏剧进入了它的繁荣时期。
马洛是“大学才子”中最激进的人文主义剧作家,他将中世纪戏剧引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他的作品《铁木耳大帝》、《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和《马耳他的犹太人》等从不同侧面体现他对个性解放和个人权力的追求。
这一时期英国戏剧界的领袖人物则非莎士比亚莫属。
莎士比亚一生写过37个剧本。
就创作风格而言,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从开始创作到1600年止,作品主要以喜剧和历史剧为主,如《错误的喜剧》、《第十二夜》、《约翰王》、《里查三世》等。
第二个时期从1601年到1607年,作品以悲剧为主,如《哈姆雷特》、《奥瑟罗》、《李尔王》和《麦克白》,这四部悲剧标志着莎士比亚登临了戏剧艺术的颠峰。
第三个时期从1608年至1612年,作品以神话和传奇剧为主,如《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等。
莎士比亚的的作品开创了西方戏剧的新纪元,对欧洲戏剧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今仍是西方乃至整个世界的戏剧精品。
莎士比亚去世之后,以讽刺喜剧见长的本?琼生成为英国戏剧界的领导者。
十七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上半叶英国戏剧的发展始终处于低潮之中。
十八世纪下半叶英国戏剧舞台出现了喜剧的短暂复兴,歌德斯密和谢里丹是这一时期的两位具有代表性的剧作家。
论戏剧语言的翻译戏剧作品是各国文学艺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戏剧作品在各国之间译介、流传的历史也源远流长。
然而,一直以来,学术界对于戏剧翻译给予的关注非常有限。
翻译界对于戏剧翻译谈之甚少的主要原因在于戏剧文本的双重性。
一部戏剧作品既可以被视为文学作品,同时戏剧的本质又决定了它是舞台艺术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部戏剧的书面文本和演出文本是彼此依存、无法分割的。
因此,戏剧文本的翻译不同于小说、诗歌的翻译,它不仅涉及到一个特定文本从原语到的语的转移,还涉及到很多语言学以外的因素。
本文通过对戏剧语言特质的分析、归纳,对戏剧翻译理论的综合论述,以及对于具体戏剧译本的个案研究,对戏剧语言的翻译作了多角度的探讨。
在戏剧语言分析一章里,笔者对戏剧文学、戏剧语言的特质进行了分析、归纳。
通过对具体剧本台词的剖析,总结了戏剧语言的六个方面的特质:重诗意、口语化、讲修辞、含蓄性、个性化、动作性。
这六个方面的特质正是构成戏剧语言舞台魅力的基本元素,译者在翻译戏剧文本时,也应该致力于将戏剧语言固有的这些特质移植入译语剧本。
在戏剧翻译理论综述一章里,笔者首先将传统的翻译标准与戏剧翻译相联系;接着分析了戏剧翻译的特点:如戏剧翻译的对象、戏剧翻译的“交流回路”、戏剧演出的时空限制、戏剧符号的多元化等等;然后总结了戏剧表达的特性对于戏剧译者的影响,其中包括译本语言的口语规范,语言的性格化特征、语言与动作的匹配、文化、修辞的处理,以及剧本翻译对于译者的特殊要求;最后探讨了戏剧翻译的策略以及戏剧翻译的研究重<WP=6>点,介绍了巴斯奈特提出的戏剧文本翻译策略以及马可在此基础上所总结的戏剧文本的译者在作翻译决策时应该参考的三个方面的变量:即翻译的目的是用于阅读还是演出,原语文化背景保留的程度,以及诗剧翻译中译者对语言表达载体的选择。
在可演性的翻译――《罗密欧与朱丽叶》多译本比较一章里,笔者从戏剧语言的口语化、戏剧语言的个性化、戏剧辞格的翻译、戏剧语言的舞台效果、戏剧文化元素的翻译诸方面对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两个译本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提出了文字优雅、书卷气浓厚但却“千人一面”的戏剧译本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戏剧翻译。
戏剧翻译中的语境顺应——老舍《茶馆》英译本的对比分析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翻译是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方式,戏剧翻译则在表达文化的同时又包含着表演艺术和文学艺术的要素。
其中,语境是影响翻译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戏剧翻译中特别明显。
老舍的《茶馆》是中国现代戏剧的代表作之一,被翻译成多种外语版本,其中英文翻译版本也非常多。
从不同版本的翻译可以看出,语境顺应的程度及其方式有所不同。
因此,本文将选取老舍《茶馆》的两个英译本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在翻译中如何顺应语境。
二、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老舍《茶馆》的两个英译本,探究戏剧翻译中的语境顺应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和若干特点,并尝试从语境顺应的角度为戏剧翻译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具体来说,本文的研究目标包括:1. 比较分析两个英译本之间在语境顺应方面的差异;2. 探究两个英译本在语境顺应方面的优劣,并分析其原因;3. 从老舍《茶馆》的英译本翻译实践出发,探究语境顺应对戏剧翻译的意义和应用方法。
三、研究内容1. 老舍《茶馆》的英译本介绍2. 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3. 语境顺应在翻译中的具体应用4. 能否完美顺应语境的影响因素5. 语境顺应对戏剧翻译的意义和应用方法四、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结合语境分析和文本分析,分别对两个英译本进行分析比较,深入探究语境顺应在翻译和文化交流中的应用。
具体方法包括:1. 翻译文本对比法:对两个英译本进行比较,找出语境顺应的差异和原因。
2. 语言学分析法:研究文本中的语言现象,如语义、语用、语法等,找出不同译本在翻译特定语言现象时的差异。
3. 文化背景分析法:探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考虑到的文化背景和接受者文化语境,分析其对翻译效果的影响。
五、预期结果通过对比分析老舍《茶馆》的两个英译本,本文预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两个英译本在语境顺应方面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对具体语言现象的翻译和对文化背景的考虑方面。
2. 不同语境下的翻译策略有所不同,需要根据不同的接受者背景作适当调整,达到最好的传递效果。
从英若诚剧本翻译看戏剧翻译的表演性原则摘要:戏剧的翻译多以文字欣赏与研究为目的,其舞台演出的属性大都被忽略。
戏剧究竟是用来阅读还是用来演出?长期以来,这一直是戏剧翻译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困扰戏剧翻译研究者的一个关键问题。
本文讲从英若诚先生翻译的戏剧文本探讨戏剧翻译的可表演性原则。
关键字:戏剧翻译;英若诚剧本翻译;表演性原则一,戏剧翻译的特殊性与”可表演性”(一)戏剧翻译的特殊性戏剧在西方常用drama和theatre两个词来表达。
但是它们有着各不相同的内涵。
在戏剧理论、戏剧文学、戏剧美学等研究中多用drama来表达。
而在有关表演艺术领域研究中,则用theatre一词。
苏珊·巴斯耐特(susan bassnett)认为,”theatre不是一种文学样式,而是一种艺术;语言是其中一种表达方式;而对其他文学体裁,保护drama,语言都是唯一的表达方式。
本文讨论的主要是作为戏剧剧本,也就是西方称的drama。
和小说翻译、诗歌翻译一样,戏剧翻译是文学翻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但是长久以来,与小说、诗歌翻译相比,对于戏剧翻译的研究可谓少之又少。
普遍认为这是戏剧翻译的特殊性造成的。
戏剧既是一种文学艺术又是一种表演艺术。
戏剧的这种二元本质决定了戏剧翻译的复杂性。
(二)可表演性的提出可表演性(performability)是出自戏剧艺术理论中的术语,在西方早已有之,是戏剧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最重要的特征。
可表演性一词是苏珊·巴斯奈特在其《仍陷于迷宫中--对翻译与戏剧的再思考》一文中正式提出。
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借鉴了于贝斯菲尔德和库赞的戏剧符号学观点的基础上,巴斯奈特认为戏剧文本是不完整的。
戏剧翻译应该遵循两个不同于小说和诗歌翻译的原则即:”可表演性”原则和’戏剧文本功能’。
’可表演性’原则对于译者有两个启示:第一,’可表演性’说明文本的概念和表演是两个不同的方面;第二,戏剧文本内隐含一些’可表演性’特征--语言的动作性。
中国古代戏剧典籍英译分析中国古典戏剧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粹,规整的曲牌、婉转的曲调、优美的唱词组合在一起形成了我国极具特色的传统戏剧文化,一直以来受到广大人民的热爱。
在我国所有戏剧种类当中,昆曲又独树一帜,被尊为我国戏曲的活化石,经典昆曲剧目《牡丹亭》创作于明代,它的作者是有“东方的莎士比亚”之称的中国杰出的剧作家汤显祖。
《牡丹亭》运用诗意的笔触,生动的描绘了名门闺秀杜丽娘和文质彬彬的书生柳梦梅的生死恋情,讴歌了反对封建礼教束缚、冲破社会阶级藩篱、追求幸福、渴望自由的精神。
加之《牡丹亭》文字水平精湛,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古代戏剧典籍中的精品,从文学艺术角度对其的研究也层出不穷。
自1939年起,我国开始有译者着手进行戏剧典籍《牡丹亭》的英译工作,目前比较成熟的译本有1980年汉学家白芝出版的全译本;中国翻译家张光前一九九四年出版的全译本;我国注明翻译家汪榕培千禧年出版的全译本;随后许渊冲父子也出版了《牡丹亭》的全译本。
一、中国古代戏剧典籍英译的一般过程在我国古代,涌现了大量文史经典著作,灿若繁星的典籍作品是我国古代文人墨客智慧和心血的结晶,这些作品放在现代来看,仍然具有极强的文学性和艺术性。
近年来,国学典籍的英译1/ 7事业发展愈发顺利,作为国学典籍分支之一的戏剧典籍在这样的背景下,却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戏剧这种文学样式相比于诗词而言,更加反映世情,篇幅更长、包含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其中《长生殿》、《西厢记》、《琵琶行》、《牡丹亭》、《桃花扇》并称为我国古代戏曲史上的五大名剧。
这些戏剧典籍既有诗词的文采雅致,又能作为古代寻常百姓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若能对它们进行适当的翻译,将其传播到更广阔的事业,我国古代的戏剧典籍势必能够发挥更大的光和热。
一般来说,戏剧典籍的英译需要遵循以下过程:首先翻译者需要对戏剧典籍的内容做到深刻理解。
比如对戏剧典籍《牡丹亭》的翻译,并不仅仅要翻译出杜丽娘与柳梦梅之间生死相依、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更重要的是翻译出这部作品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那种对自由爱情的向往,以及真情至上跨越生死的信念。
浅谈戏剧翻译的可表演性——以剧本《天使在美国》为例◎姚渝璠摘要:戏剧翻译具有“二重性”,即源自于戏剧文本的文学性和可表演性。
学术界对于戏剧翻译该以文学性为主还是可表演性为主至今都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
本文将以剧本《天使在美国》为例,通过翻译实践,从语言的口语化和文化对等性的角度简要分析可表演性在戏剧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戏剧翻译;可表演性;《天使在美国》;翻译实践一、戏剧翻译理论戏剧作为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在不同的民族、国家和地域中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发展。
戏剧文本的特殊在于其常常具有“二重性”,即作为文学作品的可读性,和作为舞台作品的可观性。
这种特殊往往也体现在翻译中,造成了戏剧翻译的“二重性”——文学性和可表演性。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西方出现了一些戏剧翻译理论家,针对戏剧的特征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
例如苏珊·巴斯内特(Susan Bassnett)认为,“可表演性是戏剧翻译的先决条件,译者需据此判断哪些结构适于表演,然后译成目的语”(Bassnett, 2004:122)。
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也提出“戏剧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舞台演出”(Newmark, 2001:172)。
这表明在戏剧翻译研究中,可表演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可以说,戏剧翻译的“二重性”至今都是戏剧翻译研究的重难点,不仅学术界对此争论不休,其对戏剧翻译的实践活动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如我国的一些知名译者在进行戏剧翻译时,都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郭沫若提出的戏剧翻译“诗性的移植”,曹禺提出的为“演”而译,英若诚提出的“活的语言”和“脆的语言”(孟伟根, 2012),都是对戏剧翻译实践的不同理解,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
笔者更倾向于戏剧翻译需要以可表演性为基础,戏剧只有在舞台上才能真正展现其魅力,因此在进行剧本翻译时,笔者以可表演性为主,文学性为辅,力求译文简洁生动,有感染力。
二、戏剧《天使在美国》简介《天使在美国》是托尼·库什纳创作的现代戏剧,曾获得普利策戏剧奖和托尼奖,涉及政治、边缘人权等多方面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研究价值。
莎士比亚戏剧翻译的文化视角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戏剧家之一。
他的戏剧作品被广泛地翻译成不同的语言,并在世界各地演出和阅读。
然而,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的翻译可能会呈现出不同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这也就成为了研究莎士比亚戏剧翻译的文化视角的重要议题。
一、文化背景对翻译的影响翻译是传递文化的艺术,因此翻译时需要考虑到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和变化。
莎士比亚戏剧的翻译,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作的文化背景完整地传递到新的文化环境中。
比如,在中国大陆的翻译中,常常会对原著进行删减和修改,以适应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文化背景。
这不仅会改变原著的文字和语言表达,也会影响到原著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有时候,为了让读者更能理解莎士比亚的作品,翻译者也会通过注释和解释来帮助读者理解原著。
二、莎士比亚戏剧的文化价值和意义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文化价值和意义是跨越时空的。
它们不仅是文学的杰作,也是人类文明的遗产。
在翻译莎士比亚戏剧作品时,需要尽可能地保留其原有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并将其带入到新的文化环境中。
例如,在美国的翻译中,莎士比亚戏剧常常被用作教育和文化传承的工具,旨在帮助当地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英国文化和历史。
在德国的翻译中,莎士比亚的作品也被广泛地研究和教学,成为了德国戏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莎士比亚的文化视角和多元性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的文化视角和多元性是其文化价值的重要表现形式。
通过翻译和诠释莎士比亚的作品,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其作品所包含的英国文化和历史背景,同时也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不同文化视角和多元性。
例如,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常常涉及到种族、性别、文化差异等问题,这些问题经常被用于对当时社会的审视和批判。
通过翻译和诠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对当今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四、结语莎士比亚戏剧翻译的文化视角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涉及到文学、文化和语言等多个方面。
通过从文化视角出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莎士比亚的作品所包含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同时也可以将这些价值和意义传递到不同的文化环境中。
浅谈戏剧的语言特点和翻译原则摘要: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表演艺术。
剧本之于戏剧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由于受到时间、空间、对象和目的的影响,戏剧文学有着有别于其它文学体裁的独特性。
这种独特性集中体现在戏剧的语言中。
本文通过分析得出戏剧语言主要呈现出视听性、动作性、个体性、通俗性、艺术性和富于潜台词等特点,这些特点给戏剧的翻译造成了不小的困难。
本文立足于等效原则视角,探讨戏剧翻译应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戏剧语言翻译一、引言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
戏剧的内涵有广狭之分,狭义的戏剧专指以古希腊悲剧和喜剧为开端,首先在欧洲各国发展起来继而在世界广泛流行的舞台演出形式。
广义的戏剧为话剧、歌剧、舞剧、诗剧等的总称,还包括东方一些国家、民族的传统舞台演出形式,如中国的戏曲、日本的歌舞伎、印度的古典戏剧、朝鲜的唱剧等。
文学上所讲的戏剧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更准确的讲,我们可以称之为文学剧本。
Susan Bassnett在Still Trapped in the Labyrinth: Further Reflections on Translation and Theatre(《依旧身陷迷宫:对戏剧与翻译的进一步思考》)一文中将文学剧本的阅读方式分为七类:1,将剧本纯粹作为文学作品来阅读;2,观众对剧本的阅读;3,导演对剧本的阅读;4,演员对剧本的阅读;5,舞美对剧本的阅读;6,其他任何参与演出的人员对剧本的阅读;7,用于排练的剧本的阅读。
可见,文学剧本价值的体现不一定需要借助于表演,它也可以作为纯粹的文学作品供读者阅读。
因此,戏剧本身就存在双重性,即可读性和可表演性。
戏剧文学的这双重性使戏剧翻译成为了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因为译者不仅要处理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而且还要弄清楚语言符号和其它戏剧符号之间的关系。
在翻译剧本时,译者还应该根据翻译的目的调整翻译的策略。
论戏剧翻译的特点和策略翻译作为一门研究文学艺术在世界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连接的数字技术,历史悠久。
其中戏剧翻译是一种特殊的文学翻译,其特点和策略也有所不同,值得深入探讨。
戏剧翻译的特点首先,戏剧翻译需要将一种语言形式转换为另一种语言。
戏剧翻译往往采取更接近原文的方式,以保持原有的逻辑、语境和情感。
尤其是一些名句,不能用别的词取代,只能按原文准确地译成另一种语言,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
此外,由于戏剧本身是表演艺术,观众除了观看外,还可以听到表演者的声音。
因此,戏剧翻译必须对台词的时间、语气和情感作出精确的把控,以真实地再现作品的氛围。
戏剧翻译的策略由于戏剧译文是为表演者,翻译者需要考虑台词释义、台词时间、语气和情感,以及表演者如何把握这些内容。
有关台词释义方面,翻译者首先要弄清原文的意思,然后将其转换为本地语言,保持原意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为了确保翻译的质量,在本地语言与原文之间可能需要多次迭代,直到达到自己满意的效果。
有关台词时间方面,翻译者需要注意,戏剧有着严谨的时间要求,读台词不能太快或太慢,而且中英台词的读取时长应做到尽可能接近原文。
此外,翻译者还需要考虑语气和情感。
戏剧翻译所涉及的内容较为深刻,所以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有深厚的文学功底,体会作品的心理深处,并能准确表达出来。
最后,翻译者还必须考虑表演者如何把握翻译文本。
表演者必须精准地把握台词的意思和情感,以达到原作者期待的效果。
鉴于此,翻译者有必要对台词进行翻译、校对和检查,以确保台词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综上所述,戏剧翻译是一种特殊的文学翻译,其特点和策略也有所不同。
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将语言形式、台词时间、语气和情感等方面考虑到位,以便使表演者能够把握台词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只有这样,戏剧翻译才能达到味同嚼蜡,台词才能真实地再现出作品的氛围,才能真正实现其本来的意义。
《从合作原则视角分析戏剧对白翻译中的语用等效》篇一一、引言戏剧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其魅力在于通过语言、动作、音乐等多种艺术手段,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生动地呈现给观众。
对白作为戏剧中人物交流的重要手段,其翻译的准确性和语用等效性对戏剧的传播和接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合作原则视角出发,探讨戏剧对白翻译中的语用等效问题。
二、合作原则与戏剧对白翻译合作原则,又称会话含义理论,是指在交流过程中,交际双方需要遵循一定的合作原则来达到信息交流的目的。
在戏剧对白翻译中,译者需要遵循这一原则,确保原文与译文在语用上达到等效。
这要求译者不仅要准确理解原作中的信息,还要考虑到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使译文在传达原作信息的同时,也能在目标语文化中产生相应的语用效果。
三、戏剧对白翻译中的语用等效1. 语境理解与等效翻译戏剧对白的翻译需要充分考虑语境因素。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准确理解原作中的语境信息,包括人物关系、情节背景、文化习俗等,以确保译文在目标语境中产生与原文相似的语用效果。
这要求译者具备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和语言功底,以便在翻译过程中进行恰当的语境补全和调整。
2. 人物性格与语用等效人物性格是戏剧对白中的重要元素。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特点,使译文在传达原作信息的同时,也能体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这需要译者通过分析原作中的人物对话、行为举止等信息,准确把握人物性格,并在翻译过程中运用恰当的语气、措辞等手段,使译文在语用上达到等效。
四、合作原则在戏剧对白翻译中的应用1. 数量准则与信息传递在戏剧对白翻译中,数量准则要求说话者提供足够的信息,使听话者能够理解其意图。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确保译文提供的信息量与原文相当,使目标语读者能够准确理解原作中的信息。
这有助于保证信息的有效传递和交流的顺利进行。
2. 质量准则与语言质量质量准则要求说话者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
在戏剧对白翻译中,这要求译者对原作中的信息进行准确理解,并运用恰当的语言手段进行翻译。
语境理论对戏剧翻译“可表演性”原则的阐释作者:宋佳雨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7年第10期【摘要】话剧翻译不仅要求译者对整个文本思想主旨的充分把握,更要求译本实现较强的舞台“可表演性”,易于观众理解和接受。
本文以王佐良和巴恩斯的《雷雨》英译本为例,从马斯诺夫斯基语境理论出发,分别从语言语境和情景语境对其经典片段进行文学评析和艺术赏析,进一步论证该译本较好地体现了戏剧翻译的“可表演性”原则。
【关键词】语境理论戏剧翻译可表演性一、引言话剧《雷雨》是剧作家曹禺所写的第一部话剧,该剧被赞誉为“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
王佐良和巴恩斯(A.C.Barnes)合译的《雷雨》英译本出版,广受好评。
译文用生动地道的英语表达使剧中人物形象变得更加鲜活,同时也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
二、语言语境下《雷雨》译本“可表演性”的实现马氏认为语词不能独立存在,而是在话语中使用。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语言的底层单位是句子,并非语词。
马氏表示甚至句子也不能算是话语的自足单位。
如果没有特定情景,语词则毫无意义,因为语词只有在其它语词之中才有含义。
此英译本在语用模糊的翻译处理上可谓是精妙绝伦。
对于模糊语的翻译,该译本则巧妙运用语言语境,将模糊语的隐晦效果和言外之意传达出来,又兼具日常口语化、简洁性和节奏感,从而实现《雷雨》的可表演性。
如:蘩:(笑)我怕你是胆小吧?萍:怎么讲?蘩:这屋子曾经闹过鬼,你忘了。
(第一幕 49)FAN:(With a smile)I rather think it’s because you’re afraid.PING:How do you mean?FAN:You’ve forgotten that this room was haunted once. (ActI:51)这一幕是蘩漪的亲生儿子周冲、蘩漪和周萍之间的对话。
首先,该译文在针对模糊语“胆小”和“闹过鬼”的翻译显得精妙传神。
《从合作原则视角分析戏剧对白翻译中的语用等效》篇一一、引言戏剧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其魅力往往源自于对话的深度和生动性。
戏剧对白翻译,作为将原作的艺术形式和情感信息传递给目标语言观众的重要手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将从合作原则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戏剧对白翻译中的语用等效问题。
二、合作原则与戏剧对白翻译格赖斯(Grice)的合作原则是交际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它认为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应遵循一定的合作原则,即信息的提供应符合当前交际目的和语境。
在戏剧对白翻译中,这一原则同样适用。
翻译者需要理解并遵循原作中的合作原则,将原作中的对话信息准确地传递给目标语言读者。
三、戏剧对白翻译中的语用等效语用等效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语义、语用、语境等元素达到一致的效果。
在戏剧对白翻译中,语用等效尤为重要。
因为戏剧的魅力往往源自于对话的微妙之处,这些微妙之处往往涉及到文化、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的因素。
因此,翻译者需要在理解原作的基础上,通过恰当的翻译策略和技巧,将原作中的语用信息准确地传递给目标语言读者。
四、合作原则下的戏剧对白翻译策略在遵循合作原则的前提下,翻译者可以采用以下策略来实现戏剧对白翻译中的语用等效:1. 文化背景的传达:翻译者需要了解原作的文化背景,并在翻译过程中将其传达给目标语言读者。
这可以通过注释、解释等方式实现。
2. 语言风格的再现:翻译者需要尽可能地保留原作的语言风格,使目标语言读者能够感受到原作的韵味。
这需要翻译者具备较高的语言素养和艺术感知能力。
3. 语境的再构:翻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语境,重新构建对话的语境,使目标语言读者能够准确地理解对话的含义。
4. 忠实原文与适应目标语言:在保证忠实原文的基础上,翻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语境,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写,以实现语用等效。
五、结论戏剧对白翻译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它要求翻译者具备较高的语言素养、艺术感知能力和文化背景知识。
从莎士比亚戏剧翻译看戏剧翻译中的“可表演性”摘要】戏剧翻译对戏剧的传播与发展具有有重要的作用。
戏剧创作的最重要目的之一是表演,为实现戏剧的顺利传播, 应注意戏剧翻译中的“可表演性”。
为实现译文的“可表演性”。
在翻译戏剧文本时,应综合考虑目的语文化的归化作用,目的语观众的期待,以及舞台效果等因素。
【关键词】戏剧翻译;可表演性;目的语戏剧翻译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活动。
古罗马的戏剧是在翻译古希腊戏剧的基础上形成的。
英国的早期戏剧,也是在吸取古希腊、古罗马的翻译剧翻译精华而得以不断发展和繁荣。
中国的话剧也不例外,也是在世界戏剧翻译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当代社会,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促使戏剧翻译活动更加频繁。
在世界范围内,戏剧的翻译活动如火如荼,然而真正被搬上舞台的国外戏剧却寥寥无几,这和不重视戏剧翻译活动中的“可表演性”有关。
一直以来,戏剧属于文学的一个分类。
在很多文化里,人们经常忽略戏剧剧本的表演目的,而把是否忠实原文作为评价戏剧翻译的标准。
比如在中国,莎剧的翻译有名的版本很多,如朱生豪,卞之琳,方平等译本,但沙剧在国内的表演十分稀少,在中国大学中,观看沙剧表演的学生亦是寥寥无几。
本文将以莎士比亚戏剧翻译为例,谈谈对戏剧翻译中的“可表演性”的见解。
在西方,戏剧这一词,有drama和theatre两种表达方式。
这两个词有着不同的内涵与意义。
Drama多用于戏剧理论、戏剧文学、戏剧美学的研究,。
而theatre則主要用于表演理论的探讨。
苏珊.巴斯耐特(Susan Bassnett)在《依旧身陷迷宫:对戏剧与翻译的进一步思考》中指出,“theat re是另一种艺术,而不是一种文学样式;语言是其中的一种表达方式;而对其他文学体裁,包括drama,语言都是唯一的表达方式。
”他也曾提出戏剧翻译应遵循可表演性原则,但后来她又修改了自己的观点,否定了可表演性原则,认为戏剧翻译应该回归到纯文学翻译领域。
本文就Bassnett提出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戏剧翻译的标准应该是忠实基础上的可表演性。
第28卷 第2期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 V ol.28 No.2 2011年6月 JOURNAL OF SHANGHAI SECOND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un. 2011 文章编号: 1001-4543(2011)02-0178-05戏剧翻译的语用解读胡 贞(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1209)摘 要:戏剧翻译是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翻译界对其所做的研究却并不多见。
戏剧本身口语化较强的特点决定了它与语用学有着天然的契合点。
针对现有戏剧的翻译研究,提出了“语用解读”这一概念,即借助语用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翻译中所涉及的语言使用问题进行交际意义上的综合分析。
试从影响戏剧翻译的语用因素入手,通过简要的分析说明来反映语用理论对戏剧翻译的可借鉴价值。
关键词:戏剧翻译;语用;解读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B0 引言戏剧文学,一般是指供戏剧舞台演出的文学剧本。
随着社会生活和文化科技的不断发展、舞台表演经验的不断丰富,戏剧文学也日趋完善。
它不仅可供舞台演出,而且早已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可直接供群众阅读。
中西文化的相互融合也反映在戏剧文学的交流中。
中国的一些经典戏剧,如《茶馆》,曾不止一次地被搬上了异国舞台。
可见戏剧翻译作为文学翻译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
而戏剧翻译的两重性却使其成为翻译研究领域最具争议性,也最被忽略的课题之一[1]。
这里的两重性是指剧本的可读性和可演出性:前者着眼于剧本的遣词造句;后者着眼于剧本的非语言环境,更强调读者和观众的反应。
由于大多数剧本的创作都是为舞台演出服务的,所以剧本的可演出性和与读者的联系应成为戏剧翻译过程中重点注意的问题,“鲜活的语言”是其追求。
由于戏剧剧本中的人物语言是剧作家塑造艺术形象,展示情节内容的根本手段,因此戏剧中的人物对话就比其他文学形式中的对话更显重要。
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与理解的学问,特别是以会话作为研究的语言材料,即语用学更重视口语交际及其动态特点。
虽然戏剧中的人物对白是经过提炼的文学语言,但它一样具有交际的性质和特点,即动态性。
因此,戏剧中的语言如何达意,如何使读者(观众)理解接受,是语用学要研究的课题。
戏剧译本要融入译入语读者之中,必须要考虑语用因素。
好的戏剧译作,不仅仅要做到语义等效,明确传达原作意思,还应重视语用等效,充分考虑到源语与译语之间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运用语用学中的理论来指导戏剧翻译。
1 戏剧翻译的理论基础本文仍以普通翻译理论作为戏剧翻译的理论基础,即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和彼得·纽马克的“文本中心论”。
他们二者的理论虽在某些层次上存在针锋相对的矛盾,但二者都认为交际是翻译的首要任务。
戏剧的翻译恰恰注重交际性,所以二者的引入并不矛盾,而是相得益彰。
奈达认为,“翻译是指从语义到风格在译语中用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信息。
”[2]他后期的翻译理论基本上是从社会符号学入手,重视符号的所指意义和关联意义。
他提出以读者反应为中心的语言交际式翻译法,即译文传达实际上的意义并且应当自然地道,使读者克服语言文化障碍正确理解译文。
戏剧创作的最终目的是要搬上舞台演出,所以读者与观众的反应应视为第一标准。
正像余光中所言:“要做到读者顺眼、观众入耳、演员上口。
”与此同时,戏剧也是一种艺术形式。
它的译本必须尽量保持这种文学艺术价值,因此纽马克的理论也具备指收稿日期: 2010-10-08; 修回日期: 2011-04-06作者简介: 胡贞(1979-),女,河南安阳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语用学,电子邮件地址tracy561@ 。
第2期 胡 贞:戏剧翻译的语用解读179 导意义。
他指出:“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来传达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信息。
”[3] 奈达的“等效论”忽视了形式意义,那种不分原作的语篇类型一律用等效法来翻译是有局限的。
纽马克将戏剧归入严肃的富于想象的文学作品类,认为应当以“语意翻译”为原则,即译文应当接近原文的形式。
他们二者理论的结合恰恰反映出戏剧的两重性。
一方面,戏剧的语言文字特色应最大程度地予以保留,重视译文的可读性;另一方面,戏剧原文的信息应当尽量具体化,做到文学价值与读者(观众)反应效果的统一,重视译文的可演出性。
这种结合即体现了语用翻译。
何自然指出,语用翻译是一种等效的翻译观,这种等效翻译包括语用语言等效翻译和社交语用等效翻译[4]。
前者类似于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即“不必拘泥于原文形式,只求保存原作内容,用译文中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将这个内容表达出来,以求等效”;而后者指的是为跨语际的跨文化言语交际服务的等效翻译。
钱冠连也提出“翻译的语用观”[5]。
他认为,“语用学对翻译的体现关系中,语用学研究翻译者使如何在附着符号束、语境和智力干涉的参与和干涉之下对多于话语字面的含义做出处理的。
”这些理论研究的成果都表明了“翻译研究”正在发生“语用学转向”[6]。
本文提到从语用学的角度来把握戏剧翻译,是建立在上述理论基础之上的。
在翻译理论指导的同时用语用分析的方法来评判译文的优劣与否会更客观、更全面。
翻译中的语用分析,就是借助语用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翻译中所涉及的语言使用问题进行交际意义上的综合分析。
下面结合具体的剧本翻译实例来看看语用分析对戏剧翻译的可借鉴价值。
2 戏剧翻译中的语用实例解释上文已提及了语用分析的概念。
现将语用学中的部分理论作为出发点,结合戏剧翻译的特色加以分析,旨在抛砖引玉。
2.1 指示指示在语言学研究中被视为促成语篇连贯的手段。
在语用学研究领域,指示这一术语指的是在言语活动中,对参与者所谈及的人物、事件、过程和活动等所做出的确切理解,都必须把它们和某些语境构成要素(如交际的时间、空间等)联系起来的这一现象。
在交际过程中,指示词所提供的信息对确切理解话语是十分重要的,因而在戏剧对话的翻译过程中,指示词的翻译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重点从两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1) 指示词语基本用法在戏剧翻译中的体现指示词语有两种基本用法,一种是手势型用法(gestural usage ),另一种是象征型用法(symbolic usage )。
手势型指示词语通常和副语言特征一起使用,例如用手来指点、甩一下头、使一个眼色等等。
要理解这样使用的指示词语,必须要知道说话人在说话的同时使用了什么副语言手段。
戏剧的舞台对话和这种指示型用法密切相关,所以较其他文学形式而言,指示型用法在剧本中更为普遍。
这些指示词都以舞台指导(stage directions )的形式出现。
在许多现代戏剧中,我们发现大量的舞台指导描述出了人物的性格和感情。
例1 报童:掌柜的,你不瞧也照样打仗!(对唐铁嘴)先生,您照顾照顾?唐铁嘴:我不像他,(指王利发)我最关心国事! Paper Boy: Won’t make no difference, manager! The fighting’ll go on just the same. (To Tang the Oracle) Sir, you interested? Tang the Oracle: I’m not like him, (points at Wang Lifa) I’m always concerned about affairs of state.[7]例2 Blakely: (With the smile of an old friend at Southward) You will not discuss your testimony outside the courtroom, Captain. 勃雷克里:(对萨德像个老朋友似的微笑着)上校,离开法院后不要和任何人议论你作证的情况。
[8]以上两个翻译示例很典型地反映出了戏剧中的手势型指示用法。
一般来讲,舞台指导都是简单的短语或句子,基本以直译为主。
例1中,报童先和茶馆老板王利发说话,接着转身和唐铁嘴说话,这一动作反映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 2011年 第28卷 180 在舞台指导里面(“对唐铁嘴”)。
唐铁嘴说“我不像他”时也有个伴随的指示动作(“指王利发”),如果不标示清楚,就会引起误解。
例2中,法官勃雷克里的面部表情表明了要讨好上校萨德的用意,这也体现在舞台指导中。
由此可见,戏剧和其他文学形式不同,指示型的用法都出现在舞台指导里面,所以翻译的时候也要讲究对应。
(2) 社会指示用法在戏剧翻译中的体现社会指示指语言结构中能反映出语言使用者的社会面目和相对社会地位的那些词语和语法范畴。
在现代英语和其他主要的欧洲语言中,社会指示并不典型。
但在一些亚洲语言中,社会指示却十分明显。
由于文化的差异,英语和汉语在这一点上有很大的不同。
汉语中的一些称呼语可以反映出听话人的社会地位,如“王经理”、“张局长”等等,但英语中称呼语常常直呼其名。
在剧本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例3 王利发:哥们儿,都是街面上的朋友,有话好说。
德爷,您后边坐! Wang Lifa: Now, now, gentlemen! Surely we can settle this as friends. Master Erdez, why not take a seat in the inner courtyard now? [7]有茶客起了冲突,老板王利发来劝解,从他使用的称呼语中可以看得出他的具体用意。
“哥们儿”是想要显示大家的亲密关系,都是常来的茶客,“德爷”则是一种奉承,想要赶快让闹事的二德子平静下来。
在具体的翻译中,英语中没有完全对应的词语来表达同样的含义,需要增减相关的表示人地位的词语来做到翻译对等。
2.2 会话含义人们在日常交际中,不总是坦直地说出自己想要说的话,而常常是含蓄地向对方表示自己的意思。
在我们所说的话和我们说话的用意之间常有一定的距离,这种话语的用意就是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
人们说话常常是弦外有音,这种话的字义之外的意义不是一般语义理论可以解释的,而需要做语用分析。
一个重要前提是,谈话的参与者都必须有把话继续谈下去的愿望,也就是他们在谈话中必须持合作的态度。
美国哲学家Grice 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该遵守的原则,他称这种原则为会话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 ,简称CP )[9]。
合作原则这条根本原则可以具体体现为四条准则:1) 数量准则(Quantity maxim ) (a) 使自己所说的话达到(交谈的现时目的)所要求的详尽程度; (b) 不能使自己所说的话比所要求的更详尽。
2) 质量准则(Quality maxim ) (a) 不要说自己认为是不真实的话;(b) 不要说自己缺乏足够证据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