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集团发展历史及空间扩张
- 格式:pptx
- 大小:2.15 MB
- 文档页数:17
市场营销成功案例——“海尔”的扩张之路一、扩张的基础资本是船 海尔总裁张瑞敏说:“资本是船”。
海尔起初没有船,1984年时它只不过是一个亏损147万元的集体小厂;海尔现在已经拥有一支阵容壮观的“联合舰队”。
到1997年,它已是一个拥有67家紧密层企业(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4个)、直属员工1.8万人、总资产达56.8亿元的多主体、多元化、立体化的开放式大企业集团。
在我国白色家电企业中门类最齐、水平最高、规模最大。
它在北美、欧共体、中东等重点市场发展了30多家海尔专营商、6000余个经销点,在美国、东南亚多国开设了分厂。
名牌是帆 资本运营的高级阶段是品牌运营。
“名牌是帆”,这是张瑞敏的一个思考。
张瑞敏一上任,发出的号令是“起跑创名牌,冲刺到名牌。
”76台冰箱不合格,他不是降等处理,而是由责任人用大锤亲手砸烂,因为海尔人决不能心存“二等品”意识。
今天,海尔已成为中国家电名牌,也是世界家电一强。
经北京名牌资产评估所评估,海尔品牌的价值1995年是42.6亿元,1996年为77.36亿元。
德国利勃海尔是海尔的老师,可今天这个总部的老板面对张瑞敏时,也不由感叹:“我们为自己培养了一个竞争对手。
”文化是魂 海尔人是文化人,言必称文化,事必行文化,让你感到海尔文化无处不在。
海尔员工人手一册《海尔企业文化手册》,全书三部分、11章节,内容有海尔理念、海尔战略、海尔经营目标体系、管理制度、道德规范等。
他们巧妙地把“斜坡球体论”运用于企业管理:企业如同一只球,在往坡上滚,必须不断克服阻力才能上升到新的高度。
为此,必须实行“OEC管理”(Overall Every Control and Clear的缩写),即全面地对每个人、每一天、每件事进行控制和清理,每位员工按“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标准检查自己,使每项工作每天都有新的提高,整个企业有条不紊地向上“爬坡”。
“企业每天都没有惊天动地的事情发生,这才是正常的、成功的。
“海尔集团”的发展史一、海尔集团初始成立中国海尔创立于1984年,经过30年创业创新,从一家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全球家电第一品牌。
海尔秉承锐意进取的海尔文化,不拘泥于现有的家电行业的产品与服务形式,在工作中不断求新求变,积极拓展业务新领域,开辟现代生活解决方案的新思路、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引领现代生活方式的新潮流,以创新独到的方式全面优化生活和环境质量。
(一)、集团前身海尔集团总部位于山东省青岛市。
其前身是隶属于青岛二轻局家电公司的青岛电冰箱总厂。
1984年,该厂有员工820人,年生产电冰箱740台,销售收入348万元,固定资产500万元,年亏损额147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4200元,出口为零。
青岛电冰箱总厂的前身是1955年组织起来的一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1959年,随国民经济的改组和调整,过渡为合作工厂——青岛电机厂(后改名为东风电机厂),主要生产交直流电动机、电葫芦。
在研制成功民用吹风机、小台风扇后跨入家电行业。
1979年先后研制出单缸洗衣机和滚筒洗衣机。
为此,在1980年3月经青岛市二轻局批准,青岛东风电机厂、青岛工具四厂合并成立青岛日用电器厂。
1979-1983年,青岛日用电器厂共生产了“白鹤”牌洗衣机5.8万多台。
1983年,产品因质量问题被淘汰。
此时企业基本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传统、盲目、粗放式的生产和经营。
1983年10月,根据部、省、市的指示精神,青岛日用电器厂着手进行电冰箱生产技术方面的国内市场考察和生产的准备工作。
1984年1月1日,经青岛市经委的批准,企业正式启用青岛电冰箱总厂的名称。
在对市场考察的基础之上,企业决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与德国利勃海尔工程有限公司签订了电冰箱制造技术合同。
合同于1984年9月12日生效,青岛电冰箱总厂成为由轻工部批准的我国最后一批电冰箱定点生产企业。
1984年企业面临的环境是,全国生产电冰箱的厂家已有近100家,国外产品蜂拥而入,各种牌号的电冰箱充斥市场,其中不乏有“部优”“省优”产品,竞争十分激烈。
海尔战略发展经历过三个阶段:1.一元化战略从1984年12月到1991年12月,海尔兼并青岛的洗衣机、空调工厂,经过7年时间,确立名牌战略。
在张瑞敏接任青岛电器厂之后,为企业订立一个大目标,就是要创全国的名牌。
这个战略目标制定之后紧接着就确定战略重点,就是以质量创名牌,紧接着在海尔的整个的运作中间,出现一次震惊全国的砸冰箱事件。
名牌战略应该说是它的一个战略重点。
2.多元化战略从1991年12月到1998年12月。
1991年12月,从冰箱一种产品做到其他多个产品。
当时的舆论都认为中国企业没有能力做到多元化,只能专业化做一个产品。
欧美的企业一般不会拓展这么多的领域的做多元化,原因是欧美的市场比较成熟,在这种成熟的市场下,他们感觉做多元化的扩张难度比较大,所以在欧美市场上在一个产品下做多品牌,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扩张。
在我们国家,或者说亚洲地带,整个的发展不够成熟,市场空间很大,所以比较适合做多元化经营。
企业不是要不要做多元化的问题,而是怎样才能做好多元化的问题。
企业不应该分为专业化和多元化,应该分是不是国际化,例如可口可乐从市场角度来讲就是多元化,它在世界每个地方都有销售,不能看到它只做一种饮料。
所以采取一个战略,就是“东方亮了再亮西方”。
把一个产品做好再做另一种产品,这样,基础会越来越牢固,越来越大。
第二个阶段,很多家电行业的质量已经相差不大,要想做出企业的品牌、名牌,靠什么呢?海尔提出,要靠服务、靠创造消费者认同的产品以外的价值来进行创品牌。
他们提出一个很新的观点,就是以概念功能价值来进行创品牌。
3.从1998年开始,海尔进入国际化战略“海尔的国际化”就是把企业变成一个合格的国际出口商,但“国际化的海尔”就不同了,就是要在全世界各地形成一个本土化的海尔,例如美国海尔是在当地生产、销售,被当地消费者认可的美国品牌,在加入WTO后对企业来讲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什么是国际化战略呢?一般来说,国际化战略要满足这样三条:(1)市场国际化。
海尔的对外发展历程海尔(Haier)是一家总部位于中国青岛的家电制造公司,成立于1984年。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拓展,海尔已经成为世界领先的家电制造商和品牌。
海尔的对外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90年代初。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国内市场的饱和,海尔迅速意识到对外开展业务是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关键。
在1991年,海尔开始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首次进军国际市场。
随后,海尔以其高质量、时尚设计和竞争力的价格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外消费者。
海尔的产品迅速在全球范围内获得认可,特别是在亚洲、欧洲和北美市场。
随着对外业务的蓬勃发展,海尔开始通过并购和合资的方式进一步扩大其全球市场份额。
在2000年前后,海尔收购了一家德国家电企业和一家美国家电制造商,从而进一步增加了海尔在欧洲和北美的市场份额。
此外,海尔还与一些国际知名品牌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
在全球化的推动下,海尔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
公司的高效运营和灵活的生产模式使得海尔能够及时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需求。
此外,海尔还注重本土化战略,通过在当地建立生产基地和雇佣当地员工,提高了品牌的认可度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变革,海尔进一步加速其对外发展。
通过与各种新兴科技公司的合作,海尔致力于提供更智能、高效和环保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海尔推出的智能家电产品,如智能洗衣机和智能冰箱,已经成为海外消费者的热门选择。
在全球化进程中,海尔重视品牌形象的塑造和社会责任的履行。
海尔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通过举办各类公益活动和捐赠行为,回馈社会并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总的来说,海尔的对外发展历程是一部不懈努力和积极拓展的故事。
通过不断创新和市场洞察,海尔成功打入国际市场,并在全球范围内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海尔将继续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断创新、适应市场需求,为全球消费者提供更好的家电产品和解决方案。
海尔的发展历程一、公司背景海尔集团是一家全球领先的家电和消费电子产品制造商,总部位于中国青岛。
公司成立于1984年,由张瑞敏先生创办,起初是一家小型厂房,专注于生产冰箱。
经过多年的发展,海尔逐渐成长为一家拥有全球化业务的大型企业,产品涵盖了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视等家电产品,以及智能家居、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
二、发展历程1. 初期发展(1984年-1990年)1984年,张瑞敏先生创办了青岛海尔冰箱厂,开始了海尔的发展历程。
在初期阶段,海尔专注于冰箱的生产,并以高质量和创新的产品赢得了市场的认可。
公司积极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2. 国内市场扩张(1990年-2000年)在上世纪90年代,海尔开始加大对国内市场的开拓力度。
公司推出了一系列新产品,如洗衣机、空调等,满足了消费者不断增长的需求。
海尔通过建立全国性的销售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迅速占领了国内市场份额,并取得了可观的销售业绩。
3. 国际化发展(2000年-至今)进入21世纪后,海尔开始了国际化战略的实施。
公司积极寻求海外市场的机会,先后在美国、欧洲、亚洲等地设立了子公司和生产基地。
海尔通过收购和合作,不断扩大海外业务规模,并逐步建立了全球化的供应链和销售网络。
如今,海尔已成为全球家电行业的领军企业,产品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4. 创新与转型(近年来)公司推出了一系列智能家电产品,如智能冰箱、智能洗衣机等,满足了消费者对智能化生活的需求。
海尔还加强与互联网公司的合作,推出了智能家居解决方案,为用户提供更便捷、智能的家居体验。
三、发展成就1. 品牌影响力海尔作为中国家电行业的代表企业之一,拥有较高的品牌影响力。
公司多次荣获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世界品牌500强等荣誉称号,海尔品牌已成为国内外消费者信赖的品牌之一。
2. 技术创新海尔一直致力于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在家电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突破。
公司拥有大量的专利技术,不断推出具有创新性和竞争力的产品。
海尔的发展历程一、创立与初期发展阶段(1984年-1990年)海尔集团是一家中国家电制造商和品牌,成立于1984年,总部位于中国青岛。
创始人是张瑞敏先生,他在创立海尔之前曾在青岛冰箱厂工作。
海尔最初是一家小型冰箱生产厂家,拥有有限的生产能力和市场份额。
在创立初期,海尔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然而,张瑞敏先生坚持以质量为导向,积极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
他还注重市场营销,通过不断改进产品设计和提高售后服务质量,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和认可。
二、市场扩张与国际化发展阶段(1990年-2000年)在1990年代,海尔开始追求市场扩张和国际化发展。
他们通过与国外企业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同时,海尔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将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
1997年,海尔在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家电企业中首家在美国上市的公司。
这一举措进一步提升了海尔的国际形象和知名度。
三、品牌建设与多元化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进入21世纪,海尔开始着重进行品牌建设和多元化发展。
他们将“创新、品质、服务”作为企业核心价值观,并以“世界品牌、中国企业”为目标。
海尔积极投入研发和创新,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设计和高品质的产品,如智能家电、空调、洗衣机和电视等。
这些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还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此外,海尔还通过收购和合作的方式实现了多元化发展。
他们进军金融、房地产、医疗器械等领域,逐步构建起一个多元化的产业集团。
四、可持续发展与全球化战略(至今)海尔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
他们致力于推动绿色制造和环保技术的应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海尔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关注社会责任,并推动员工的个人发展和幸福感。
在全球化方面,海尔加大了对海外市场的投入和拓展。
他们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开展跨国合作和交流。
海尔的产品现已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海尔集团的发展与资本运营海尔集团是中国家电行业的龙头企业,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家电制造商之一。
自1979年成立以来,海尔集团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资本运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本文将探讨海尔集团的发展历程以及其资本运营策略的关键因素,旨在分析海尔集团取得成功的原因并提供一些建议。
一、海尔集团的发展历程1.1 初创时期海尔集团成立于1979年,当时是一家小型冰箱厂,仅有40余名员工。
在中国家电行业起步阶段,海尔集团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市场不确定性。
然而,海尔集团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市场拓展,迅速崭露头角。
1.2 战略转型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海尔集团进行了一系列的战略转型。
首先,海尔集团调整了产品结构,从单一的冰箱生产扩展到涵盖了洗衣机、空调、电视等多个家电领域,实现产品线的全面覆盖。
其次,海尔集团深入了解消费者需求,通过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最后,海尔集团加强了研发能力,不断推出创新产品,如智能家电和互联网家电,进一步巩固了市场地位。
1.3 国际化发展随着中国家电市场的日益饱和,海尔集团开始寻求国际市场的发展机会。
通过与国际知名品牌的合作和收购,海尔集团逐渐拓展了其国际业务版图。
如收购了美国家电巨头GE的家电业务和意大利品牌Candy,使得海尔集团在全球范围内拥有了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强大的品牌影响力。
二、海尔集团的资本运营策略2.1 多元化发展海尔集团在资本运营中积极追求多元化发展。
通过投资并购其他企业,海尔集团实现了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扩展。
以海尔金融为例,海尔集团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提供金融服务,实现了金融和家电产业的有机结合,为海尔集团注入了新的增长动力。
2.2 资本市场的开放与合作海尔集团积极开放与合作,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优势。
通过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海尔集团实现了资本的有效运作和利润的最大化。
另外,海尔集团还与国内外的投资机构和私募基金建立了合作关系,获得了更多的资金支持和市场资源。
“海尔集团”的发展史一、海尔集团初始成立中国海尔创立于1984年,经过30年创业创新,从一家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全球家电第一品牌。
海尔秉承锐意进取的海尔文化,不拘泥于现有的家电行业的产品与服务形式,在工作中不断求新求变,积极拓展业务新领域,开辟现代生活解决方案的新思路、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引领现代生活方式的新潮流,以创新独到的方式全面优化生活和环境质量。
(一)、集团前身海尔集团总部位于山东省青岛市。
其前身是隶属于青岛二轻局家电公司的青岛电冰箱总厂。
1984年,该厂有员工820人,年生产电冰箱740台,销售收入348万元,固定资产500万元,年亏损额147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4200元,出口为零。
青岛电冰箱总厂的前身是1955年组织起来的一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1959年,随国民经济的改组和调整,过渡为合作工厂——青岛电机厂(后改名为东风电机厂),主要生产交直流电动机、电葫芦。
在研制成功民用吹风机、小台风扇后跨入家电行业。
1979年先后研制出单缸洗衣机和滚筒洗衣机。
为此,在1980年3月经青岛市二轻局批准,青岛东风电机厂、青岛工具四厂合并成立青岛日用电器厂。
1979-1983年,青岛日用电器厂共生产了“白鹤”牌洗衣机5.8万多台。
1983年,产品因质量问题被淘汰。
此时企业基本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传统、盲目、粗放式的生产和经营。
1983年10月,根据部、省、市的指示精神,青岛日用电器厂着手进行电冰箱生产技术方面的国内市场考察和生产的准备工作。
1984年1月1日,经青岛市经委的批准,企业正式启用青岛电冰箱总厂的名称。
在对市场考察的基础之上,企业决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与德国利勃海尔工程有限公司签订了电冰箱制造技术合同。
合同于1984年9月12日生效,青岛电冰箱总厂成为由轻工部批准的我国最后一批电冰箱定点生产企业。
1984年企业面临的环境是,全国生产电冰箱的厂家已有近100家,国外产品蜂拥而入,各种牌号的电冰箱充斥市场,其中不乏有“部优”“省优”产品,竞争十分激烈。
海尔的发展历程海尔集团是中国最大的家电制造商之一,也是全球领先的家电品牌之一。
自成立以来,海尔始终致力于提供优质的家电产品和服务,通过不断创新和发展,迅速成长为家电行业的领军企业。
1984年,海尔集团在中国青岛成立,最初只有一家小型厂房和有限的生产线。
然而,凭借着创始人张瑞敏的智慧和勇气,海尔很快就开始了快速的发展。
在早期的发展阶段,海尔主要生产冰箱和洗衣机等家电产品,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海尔逐渐扩大了产品线,开始生产空调、电视、微波炉等多种家电产品。
海尔的产品以其高品质和可靠性而闻名,赢得了国内外消费者的信赖和喜爱。
海尔不仅在中国市场取得了成功,还迅速进军国际市场,成为了全球家电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为了保持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海尔注重技术研发和品牌建设。
公司设立了研发中心,吸引了一批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加入海尔团队。
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海尔不断推出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
海尔还注重品牌建设,通过广告宣传和市场推广,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海尔的品牌形象以“创新、品质、服务”为核心,深受消费者的认可。
除了产品和品牌建设,海尔还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
海尔秉持着“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员工的发展和培养。
公司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鼓励员工发挥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海尔的企业文化也体现在对社会责任的关注上,公司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回馈社会。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海尔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立了多个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产品销往世界各地。
海尔通过收购和合作等方式,加强了与国际知名企业的合作,提升了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在数字化时代的浪潮下,海尔也积极转型升级。
公司推动智能家居的发展,通过物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将家电产品与互联网相连接,为消费者提供更智能、便捷的家居体验。
总的来说,海尔集团通过持续的创新和发展,从一个小厂房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家电制造商。
一、发展战略1、一体化战略从1984年创业至今,海尔集团经过了名牌战略发展阶段、多元化战略发展阶段、国际化战略发展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发展阶段四个发展阶段,2012年12月,海尔集团宣布进入第五个发展阶段:网络化战略阶段一元化战略。
从1984年12月到1991年12月,海尔兼并青岛的洗衣机、空调工厂,经过7年时间,确立名牌战略。
在张瑞敏接任青岛电器厂之后,为企业订立一个大目标,就是要创全国的名牌。
这个战略目标制定之后紧接着就确定战略重点,就是以质量创名牌,紧接着在海尔的整个的运作中间,出现一次震惊全国的砸冰箱事件。
2、多元化战略从1991年12月到1998年12月。
1991年12月,从冰箱一种产品做到其他多个产品。
当时的舆论都认为中国企业没有能力做到多元化,只能专业化做一个产品。
欧美的企业一般不会拓展这么多的领域的做多元化,原因是欧美的市场比较成熟,在这种成熟的市场下,他们感觉做多元化的扩张难度比较大,所以在欧美市场上在一个产品下做多品牌,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扩张。
在我们国家,或者说亚洲地带,整个的发展不够成熟,市场空间很大,所以比较适合做多元化经营。
企业不是要不要做多元化的问题,而是怎样才能做好多元化的问题。
企业不应该分为专业化和多元化,应该分是不是国际化,例如可口可乐从市场角度来讲就是多元化,它在世界每个地方都有销售,不能看到它只做一种饮料。
所以采取一个战略,就是“东方亮了再亮西方”。
把一个产品做好再做另一种产品,这样,基础会越来越牢固,越来越大。
3、并购战略海尔集团的迅速成长是与它的资本扩张战略分不开的。
它先后通过资产重组,控股联营,损数额5.5亿元的18个企业,资产15.2亿元,约15000;段,,投入资金进行全盘改造,成立了一个新的微波电器厂;1991-1995年是第二阶段,青岛电冰箱总厂在兼并了原青岛空调器厂、冷柜厂、冷凝器厂后,投入资金、输入管理、扩大规模、提高水平,并成立海尔集团公司。
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家特大型企业。
海尔集团在总裁张瑞敏提出的名牌战略思想指导下,通过技术开发,精细化管理、资本运营,兼并控股及国际化,使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迅速成长为中国家电第一名牌。
创业初期,只有一个产品,全厂职工不到800人,现在海尔拥有42大门类8600余规格品种的名牌产品群,职工2万多人。
海尔从引进冰箱技术起步,现在依靠成熟的技术和雄厚的实力在东南亚、欧洲等地设厂,并实现成套家电技术向欧洲发达国家出口的历史性突破。
海尔集团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名牌战略阶段(1984--1991年),用七年的时间,通过专心致志干冰箱的过程实施了名牌战略,建立了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多元化战略发展阶段(1992--1998年),用七年的时间,通过企业文化的延伸及东方亮了再亮西方的理念,成功的实施了多元化的扩张。
国际化战略阶段(1998--),以创国际名牌为导向的国际化战略,通过以国际市场作为发展空间的三个三分之一的策略正在加快实施与进展。
目前,海尔已在海外发展了62个经销商,30000多个营销点,海尔发展的目标是本世纪初进入世界500强,创出中国的世界名牌。
1997年,美国《家电》杂志公布全世界范围内增长速度最快的家电企业,海尔超过GE、西门子等世界名牌,名列榜首。
1998年3月25日,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应邀登上哈佛大学讲坛,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的案例正式写进哈佛大学教材,标志着海尔真正走向了世界。
1998年11月30日,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在亚太地区声誉最佳的公司评比中,海尔位居第七,是唯一进入前十名的中国企业。
1999年,美国《财富》杂志以《中国海尔的威力》为题对海尔集团所取得的业绩进行大篇幅报道。
在'99《财富》论坛上海年会上海尔集团张瑞敏总裁将作为唯一一名中国家电企业家与会并发表演讲。
1999年12月7日,英国《金融时报》公布;全球30位最受尊重的企业家排名,海尔总裁张瑞敏荣居第26位,这是中国企业家在世界范围内获得的最高声誉。
海尔的发展历程一、公司简介海尔集团是中国率先的家电创造商和全球知名的白色家电品牌之一。
公司成立于1984年,总部位于中国青岛市。
海尔以创新、品质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价值观,致力于为全球消费者提供高品质、智能化的家电产品和解决方案。
二、早期发展海尔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84年,当时青岛冰箱厂成立,成为海尔的前身。
在成立初期,海尔主要生产冰箱产品,并逐渐扩大了产品线,包括洗衣机、空调、电视等家电产品。
在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初,海尔开始向国际市场扩张,逐步进军海外市场。
三、国际化战略海尔在1997年实施了一项重大决策,即推行全球品牌战略。
公司开始通过收购和合资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加强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份额。
截至目前,海尔已经在全球拥有100多个子公司和15个研发中心,产品销售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四、创新驱动海尔向来以来都将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公司投入大量资源用于研发和创新,不断推出具有颠覆性技术和创新设计的产品。
例如,海尔率先推出了智能家电产品,如智能冰箱、智能洗衣机等,引领了家电行业的智能化发展趋势。
五、品质管理海尔向来坚持以品质为生命的理念,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水平。
公司建立了完善的品质管理体系,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流程,确保产品符合国际标准和消费者的需求。
海尔的品质管理体系获得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六、可持续发展海尔向来致力于可持续发展,将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融入到企业发展战略中。
公司积极推动绿色创造和绿色供应链管理,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海尔还积极参预公益事业,推动教育、环境保护和扶贫等社会责任项目。
七、国际认可和荣誉海尔的发展历程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誉。
公司连续多年跻身《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榜单,并多次荣获国际大奖,如德国红点设计奖、美国艾美奖等。
这些荣誉证明了海尔在创新、品质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卓越表现。
八、未来展望海尔作为中国家电行业的领军企业,将继续致力于创新和品质提升,推动智能家电的发展。
海尔的腾飞①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创业以来,坚持创业和创新精神创世界名牌,根据公司的发展制定相应的战略计划,当前已经从一家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了全球拥有7万多名员工、2014年营业额2007亿元的全球化集团公司。
海尔已跃升为全球白色家电第一品牌,并被美国《新闻周刊》(Newsweek)网站评为全球十大创新公司。
海尔的成就成为中国公司成功的一个典范。
海尔从产生到发展一共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为名牌战略发展阶段(1984—1991)。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很多企业引进国外先进的电冰箱技术和设备,包括海尔。
那时,家电供不应求,很多企业努力上规模,只注重产量而不注重质量。
海尔没有盲目上产量,而是严抓质量,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提出了“要么不干,要干就干第一”。
专心从事自己的擅长领域,专攻取得了最后的优势。
第二个发展阶段是多元化的发展阶段(1991—1998)。
别的企业搞“独生子”,而海尔走低成本扩张之路,吃“休克鱼”,建海尔园,“东方亮了再亮了西方”,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成功地实现了规模的扩张,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阶段是国际化的战略发展阶段(1998—2005)。
海尔认为走出去不只为创汇,更重要的是开创中国自己的品牌。
因此海尔提出“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的“三步走”战略,以“先难后易”的思路,首先进入发达国家创名牌,再以其优势进入发展中国家,逐渐在海外建立起设计、制造、营销的“三位一体”本土化模式。
使得海尔快速的适应了全球化的发展进程。
第四阶段是全球化品牌战略发展阶段(2005—2012)。
海尔整合全球的研发、制造、营销资源,将全球的资源为我所用,创造本土化主流品牌。
这一阶段,海尔探索出"人单合一双赢"模式,通过创建全球性的品牌赢得自身的名气,扩大自己在世界市场的占有额,逐步实现海尔的目标。
最后一个阶段是网络化战略阶段(2012年至今)。
海尔创客平台以投资驱动平台和用户付薪平台作为驱动机制,通过人单合一双赢模式创新让员工成为开放创新平台上的创业者,在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
海尔集团发展史海尔集团发展史海尔集团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中国最具价值品牌。
海尔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6万人,已发展成为大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
海尔集团在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确立的名牌战略指导下,先后实施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2005年底,海尔进入第四个战略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
创业27年的拼搏努力,使海尔品牌在世界范围的美誉度大幅提升。
2012年,海尔品牌价值高达962亿元,自2002年以来,海尔品牌价值连续11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
海尔品牌旗下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热水器、电脑、手机、家居集成等19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其中海尔冰箱、洗衣机还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首批中国世界名牌。
海尔之所以走到今天,因为身后一支强大的团队,也因为诚信到永远的精神。
在海尔创业之初有这样一个故事。
1985年的一天,张瑞敏的一位朋友要买一台冰箱,结果挑了很多台都有毛病,最后勉强拉走一台。
朋友走后,张瑞敏派人把库房里的400多台冰箱全部检查了一遍,发现共有76台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
张瑞敏把职工们叫到车间,问大家怎么办?多数人提出,也不影响使用,便宜点儿处理给职工算了。
当时一台冰箱的价格800多元,相当于一名职工两年的收入。
张瑞敏说:“我要是允许把这76台冰箱卖了,就等于允许你们明天再生产760台这样的冰箱。
”他宣布,这些冰箱要全部砸掉,谁干的谁来砸,并抡起大锤亲手砸了第一锤!很多职工砸冰箱时流下了眼泪。
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张瑞敏发动和主持了一个又一个会议,讨论的主题非常集中:“如何从我做起,提高产品质量”,三年以后,海尔人捧回了我国冰箱行业的第一块国家质量金奖。
张瑞敏说:“长久以来,我们有一个荒唐的观念,把产品分为合格品、二等品、三等品还有等外品,好东西卖给外国人,劣等品出口转内销自己用,难道我们天生就比外国人贱,只配用残次品?这种观念助长了我们的自卑、懒惰和不负责任,难怪人家看不起我们,从今往后,海尔的产品不再分等级了,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把这些废品都砸了,只有砸的心里流血,才能长点记性!”2008年3月,海尔第二次入选英国《金融时报》评选的“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
青岛海尔集团是如何把蛋糕做大的?【海尔集团发展历程】海尔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1984年~1990年,内向型发展阶段;1990年~1996年,出口阶段;1996年~1998年,海外投资阶段(在印尼等地投资);1999年以后,本土化阶段(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投资、设计、生产、销售)。
*1984年~1990年,内向型发展阶段海尔"走出去"靠的是一条渐进式道路,即在逐步取得国内市场领先地位的基础上,才开始推进国际化。
所以在这阶段,海尔先在国内市场以创新产品的方式建立海尔的品牌形象。
张瑞敏到四川考察当地市场,有用户向他反应海尔的洗衣机不好用,时常会堵塞。
原来四川很多农人用洗衣机来洗地瓜,所以常导致泥沙、根须等堵塞了洗衣机出水口。
张瑞敏将这个问题带回海尔总部,但是大家把这事当笑话,张瑞敏却严肃地说,「用户的难题就是我们的课题。
」海尔研发部门因此发明一种专门用来洗地瓜的「大地瓜」洗衣机。
这种分众订制的行动,让客户对海尔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展开海尔订制电器的行销新纪元。
*1990年~1996年,出口阶段1990年,海尔冰箱开始出口德国和美国市场,为了说服挑剔的德国人以打进德国市场,将撕去商标的海尔冰箱和德国名牌冰箱放在一起,让德国经销商自行去挑选。
经过严格检查及试用后,结果经销商选中海尔冰箱,因此海尔获得2万台冰箱的订单,开启海尔走向国际之路。
拉开了海尔产品进入海外市场的序幕。
经过九年努力,海尔的营销国际化取得了丰硕成果:冰箱、冰柜、空调、洗衣机等出口到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以及欧洲、东南亚、中东、拉美等市场,共87个国家和地区,海尔的冰箱、空调、洗衣机的生产技术也出口到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南斯拉夫和西班牙等国家。
在海外销售过程中,主要依赖外国专营经销商设立营销网点,并建立国际物流中心,保证对海外经销商的产品供应,赢得了国际信誉。
*1996年~1998年,海外投资阶段自1996年起,海尔首次投资海外,菲律宾海尔CDLKG电器有限公司成立,海尔的冰箱、空调、洗衣机的生产技术也出口到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南斯拉夫和西班牙等国家,还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南斯拉夫、伊朗和美国等国先后投资设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