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
- 格式:doc
- 大小:61.50 KB
- 文档页数:7
什么是疟疾
一、什么是疟疾1. 什么是疟疾2. 疟疾有什么症状3. 疟疾如何治疗二、疟疾的食疗偏方三、疟疾如何预防
什么是疟疾
1、什么是疟疾疟疾是疟原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传染病,经疟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不同的疟原虫分别引起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及卵圆疟,本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疟疾流行于102个国家和地区,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有20亿人口居住在流行区,特别是在非洲、东南亚和中、南美洲的一些国家,恶性疟死亡率极高。
疟原虫是疟疾的致病源,这是一类单细胞真核生物,属于细胞内寄生虫,它们以疟蚊(蚊子的其中一个属,疟蚊属的部分种类)作为传病媒介,通过雌蚊叮咬吸血来传播病原体。
大部分脊椎动物都可以作为疟原虫的主要宿主,比如啮齿动物,蝙蝠,蜥蜴,鸟等等。
2、疟疾有什么症状2.1、潜伏期:从人体感染疟原虫到发病(口腔温度超过37.8℃),称潜伏期。
潜伏期包括整个红外期和红内期的第一个繁殖周期。
一般间日疟、卵形疟14天,恶性疟12天,三日疟30天。
2.2、发冷期或寒战期:骤感畏寒,先为四肢末端发凉,迅觉背部、全身发冷。
皮肤起鸡皮疙瘩,口唇,指甲发绀,颜面苍白,全身肌肉关节酸痛。
进而全身发抖,牙齿打颤,有的人盖几床被子不能制止,持续约10分钟,乃至一小时许,寒战自然停止,体温上升。
此期患者常有重病感。
2.3、发热期:冷感消失以后,面色转红,紫绀消失,体温迅速上升,通常发冷越显着,则体温就愈高,可达40℃以上。
高热患者痛苦难忍。
有的。
疟疾是什么文章目录一、疟疾是什么二、疟疾容易引起哪些并发症三、如何预防疟疾疟疾是什么1、疟疾是什么疟疾是由蚊子传播的疟原虫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的严重的疾病,疟蚊主要在黄昏至日出期间叮咬。
感染后初期的病症包括周期性发热的发冷、并有头痛、肌肉痛和疲倦。
病症可能在被疟蚊叮咬后6――8天出现,或延迟至离开疟疾疫区数月后才发生,及早的诊断是最为严重,延误可以引起严重的后果。
疟疾常存在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而近年来情况在很多地区都有恶化的迹象。
2、疟疾有哪些症状特征2.1、潜伏期从人体感染疟原虫到发病(口腔温度超过37.8℃),称潜伏期。
潜伏期包括整个红外期和红内期的第一个繁殖周期。
一般间日疟、卵形疟14天,恶性疟12天,三日疟30天。
2.2、发冷期或寒战期骤感畏寒,先为四肢末端发凉,迅觉背部、全身发冷。
皮肤起鸡皮疙瘩,口唇,指甲发绀,颜面苍白,全身肌肉关节酸痛。
2.3、发热期冷感消失以后,面色转红,紫绀消失,体温迅速上升,通常发冷越显着,则体温就愈高,可达40℃以上。
2.4、出汗期高热后期,颜面手心微汗,随后遍及全身,大汗淋漓,衣服湿透,约2~3小时体温降低,常至35.5℃。
2.5、间歇期系指前后两次发作的间隔时间。
时间长短取决于虫种和免疫力。
2.6、潜隐期和复发间日疟和卵形疟还有潜隐期和复发;恶性疟和三日疟只有复燃,没有复发。
初发与复发以及前后两次复发间隔的时间,分别称为第1和第2潜隐期。
3、疟疾适宜吃什么食物食物宜选清淡爽口,并易于消化吸收的高蛋白质饮食,各种营养素含量丰富且有足够水分,可用肝汤、蛋汤、果汁、菜场等食物。
高热期间,宜食清淡素净的半流质饮食,如米粥、面条、菜汤、果汁、牛奶、蛋汤等。
3.1、马兰头汁鲜乌兰头适量绞汁,在发疟前二小时顿服,连服数天;或独头蒜七个,捣烂加热酒少许,于发疟前服,连服二天。
或将大蒜头烘焦黄,疟疾发作前二小时饮酒吃蒜,一次服完。
3.2、蒜头椒叶汤辣椒叶100g、蒜头一个,用水煮汤500m1,饮服。
疟疾疟疾俗称“打摆子”、“发疟子”,是人体被感染的蚊子叮咬后而引起传播的一种寄生虫病。
疟疾是由蚊子传播的疟原虫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的严重的疾病,疟蚊主要在黄昏至日出期间叮咬。
感染后初期的病症包括周期性发热的发冷、并有头痛、肌肉痛和疲倦。
什么是疟疾?疟疾是怎么回事?病症可能在被疟蚊叮咬后6——8天出现,或延迟至离开疟疾疫区数月后才发生,及早的诊断是最为严重,延误可以引起严重的后果。
疟疾常存在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而近年来情况在很多地区都有恶化的迹象。
一、潜伏期潜伏期包括整个红外期和红内期的第一个繁殖周期。
一般间日疟、卵形疟14天,恶性疟12天,三日疟30天。
感染原虫量、株的不一,人体免疫力的差异,感染方式的不同均可造成不同的潜伏期。
温带地区有所谓长潜伏期虫株,可长达8~14个月。
输血感染潜伏期7~10天。
胎传疟疾,潜伏期就更短。
有一定免疫力的人或服过预防药的人,潜伏期可延长。
二、发冷期骤感畏寒,先为四肢末端发凉,迅觉背部、全身发冷。
皮肤起鸡皮疙瘩,口唇,指甲发绀,颜面苍白,全身肌肉关节酸痛。
进而全身发抖,牙齿打颤,有的人盖几床被子不能制止,持续约10分钟,乃至一小时许,寒战自然停止,体温上升。
此期患者常有重病感。
三、发热期冷感消失以后,面色转红,紫绀消失,体温迅速上升,通常发冷越显著,则体温就愈高,可达40℃以上。
高热患者痛苦难忍。
有的辗转不安,呻呤不止;有的谵妄,撮空,甚至抽搐或不省人事;有的剧烈头痛.顽固呕吐。
患者面赤.气促;结膜充血;皮灼热而干燥;脉洪而速;尿短而色深。
多诉说心悸,口渴,欲冷饮。
持续2-6小时,个别达10余小时。
发作数次后唇鼻常见疱疹。
四、出汗期高热后期,颜面手心微汗,随后遍及全身,大汗淋漓,衣服湿透,约2~3小时体温降低,常至35.5℃。
患者感觉舒适,但十分困倦,常安然入睡。
一觉醒来,精神轻快,食欲恢复,又可照常工作。
此刻进入间歇期。
在什么情况下容易感染疟疾?疟疾对孕妇有很大的威胁。
疟疾名词解释疟疾(Malaria)是由疟原虫(Plasmodium)引起的传染病。
以下是与疟疾相关的一些常见名词的解释:1. 疟原虫(Plasmodium):疟疾的病原体,是一类单细胞寄生虫,通过蚊子传播给人类。
其中几种主要感染人类的疟原虫包括疟原虫属的Plasmodium falciparum、Plasmodium vivax、Plasmodium malariae和Plasmodium ovale等。
2. 蚊媒(Vector):疟疾的传播媒介是感染了疟原虫的雌性蚊子,主要指感染疟原虫后,能继续将病原虫传播给其他人类的蚊子品种。
最常见的蚊媒是Anopheles(按蚊)属蚊子。
3. 寄主(Host):疟原虫的寄主包括感染疟疾的人类和蚊子。
人类是疟原虫的最终寄主,疟原虫在人体内繁殖和病理过程中进行发展。
4. 疟疾症状(Symptoms of Malaria):疟疾的症状包括发热、寒战、头痛、肌肉和关节痛、乏力、恶心和呕吐等。
症状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感染的疟原虫种类和感染程度。
5. 疟区(Malaria-endemic Area):疟区是指流行疟疾的地区,通常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因其湿润的气候和蚊子的繁殖条件而导致疟疾的高传播率。
6. 防治措施(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包括使用抗疟药物进行治疗和预防、使用长袖衣物和蚊帐等物理防护措施以减少与蚊子的接触、为疟疾疫区的人口提供疫苗接种服务、蚊虫控制和灭蚊活动等。
7. 抗疟药物(Antimalarial Drugs):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
常用的抗疟药物包括氯喹、羟氯喹、青蒿素类药物。
疟疾知识引言:疟疾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疾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给人类。
尽管疟疾在过去几十年里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和治疗,但它仍然是世界上最具威胁的传染性疾病之一。
本文将介绍疟疾的传播途径、症状、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措施。
第一部分:疟疾的传播途径疟疾主要通过感染寄生虫的痤疮蚊叮咬传播给人类。
当感染寄生虫的蚊子叮咬人体时,虫卵会进入人体并发育成为寄生虫。
这些寄生虫会破坏人体红细胞,并依靠人体免疫系统进行繁殖和生存。
如果没有及时得到治疗,疟疾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和死亡。
第二部分:疟疾的症状疟疾的症状包括发热、寒战、头痛、出汗、关节疼痛和乏力等。
这些症状通常会在感染后的10至15天内出现,但有时也可能会延迟数月。
严重的疟疾感染可能导致脾脏扩大、贫血以及器官衰竭等并发症。
第三部分:疟疾的治疗方法疟疾可以通过抗疟疾药物进行治疗和预防。
最常用的抗疟疾药物包括氯喹、奎宁以及磷酸氯喹等。
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杀灭寄生虫,并减缓疟疾的症状。
然而,由于疟疾寄生虫对抗药性的发展,治疗过程变得更加复杂。
因此,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应依靠专业医生的指导。
第四部分:疟疾的预防措施疟疾的预防包括减少蚊子叮咬的风险以及使用防蚊剂和蚊帐等工具。
此外,定期进行疟疾疫苗接种也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措施。
这些措施不仅可以有效地保护个人健康,还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减少疟疾在社区中的传播。
结论:疟疾是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可以通过寄生虫感染的蚊子叮咬传播给人类。
了解疟疾的传播途径、症状、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非常重要。
通过正确的治疗和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控制和减少疟疾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从而保护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需要全球各国共同努力,加强疟疾的防控工作,并加大对疟疾疫苗和抗疟药物的研究和开发。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疟疾这个全球公共卫生挑战抗衡,保障人类的健康和福祉。
第七章原虫病第二节疟疾(一)思考题答案:1.试述疟疾典型发作的临床表现。
初发时可有低热、乏力、头痛、食欲减退等前驱症状。
首次发作时,发热多不规则,逐渐地转为有规律的周期性发作。
典型发作可分为三期。
(1)发冷期:骤然发冷、剧烈寒战、口唇发绀、皮肤苍白或带青紫,脉细速,可有头痛、肌痛、乏力、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等。
初发患者此期约10~15min。
反复发作数次后,发冷期可渐延长,持续30~45min.(2)发热期:寒战停止,继以高热,通常可达39.5~41℃。
患者颜面潮红、脉洪速、头身痛、烦渴。
严重者可谵妄、抽搐、及昏迷。
发热期一般持续数小时。
(3)出汗期:患者出现全身大汗、高热尽退、自觉明显好转,但困倦思睡。
出汗期约历时2~3h。
整个典型发作历时约6h至十数小时,而间歇期一般无症状。
2.试述间日疟、三日疟、卵形疟、恶性疟临床特点的异同。
发作时序贯性地出现发冷寒战、高热、出汗退热等症状,并呈周期性发作,是它们共同的临床特征。
但依疟原虫株的类别,也存在着以下的差别:(1)潜伏期有所不同。
一般而言,间日疟和卵形疟为14d,三日疟30d,恶性疟12d。
但若系输血感染,无论何种类别,潜伏期通常为7~10d。
(2)发作情况和病程存在差异间日疟发病常有前驱症状,除了头几次发作或混合感染者外,一般规律性地每48h 发作一次。
整个典型发作历时约6~10h。
间日疟易于复发,以至缠绵数月或数年。
三日疟的疟原虫发育周期比较整齐,故患者每72h发作一次。
发作时亦多无前驱症状,发热期较长,可超过6h,而出汗退热的速度较快,故容易引起虚脱。
但患者的脾肿大及贫血较轻,惟蛋白尿较常见。
三日疟虽不复发,但病程长,初发持续数周或数月,若发生再燃,病程可长达2~3年。
卵形疟大体上与间日疟类似,但病情相对较轻,前驱症状不明显,初发症状也较缓和,常无畏寒、寒战,发热不太高,多无明显贫血及脾肿大。
卵形疟可复发,但复发率较间日疟低。
恶性疟的前驱症状常见,发作较不规律,患者多无寒战,热型常不规则;但头痛、恶心、呕吐则较常见;贫血及脾大出现早而明显。
多数在6个月内完全自愈,很少超过1年,亦不复发。
不过,无免疫力患者易演变为凶险发作。
3.疟疾应与哪些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凡是以发热、畏寒为突出症状的疾病,均须与疟疾进行鉴别。
(1)败血症:败血症患者无发作间歇期,始终存在显著的中毒症状表现;可能查见有原发病灶及皮疹等。
此外,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计数常明显增高,血培养有致病菌生长。
(2)钩端螺旋体病:患者球结膜充血,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腓肠肌明显压痛,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可增高,青霉素治疗有效。
(3)伤寒及其他沙门菌感染:发热无周期性,发病初期体温虽然可能有波动,但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并不会随之明显缓解,而是呈进行性加重,抗疟试验治疗无效。
血培养及血清肥达反应阳性可确诊。
(4)阿米巴肝脓肿:呈弛张热,氯喹治疗亦有一定疗效,故有时可能与疟疾混淆;但肝脏肿痛较明显,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计数常明显增加,可能询出患者近期的阿米巴痢疾史。
超声探测可在肝区查出液平段,肝穿刺可获巧克力脓液。
(5)急性血吸虫病:急性血吸虫病可有弛张热、盗汗、肝脾肿大等类似疟疾的表现,由于近年来我国血吸虫病疫情反弹,故应注意与疟疾的鉴别。
急性血吸虫病起病前1个月内有疫水接触史,患者接触疫水的肢体可出现皮疹,并有白细胞与嗜酸粒细胞计数增多等情况。
(6)造血系统疾病:例如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等,某些病例起病时可能表现为发热、畏寒、肝脾肿大,倘若外周血中暂时未出现异常血细胞;有时可能导致诊断的困难。
但是,上述疾病的发热、畏寒无明显的周期性,对患者进行骨髓液涂片或骨髓活检等特殊检查,能查见有病理意义的异常血细胞,而疟原虫阴性,即可据此明确诊断。
(7)其他:脑型疟疾患者倘血片未能查见疟原虫,应与乙型脑炎、中毒型菌痢及中暑等疾病鉴别。
黑尿热则应与阵发性血红蛋白尿症、蚕豆病(胡豆黄)鉴别。
4.试述抗疟治疗的原则。
除对症支持治疗之外,对疟疾患者抗疟治疗应注意以下方面:①应尽早使用消灭裂殖体的抗疟药,以控制发作,防止病情转化为凶险型发作。
②治疗应彻底,使用抗复发的抗疟药,防止病情复发或转成慢性,也避免患者成为长期带虫的传染源。
③在已发现耐氯喹虫株的地区,对重症及恶性疟患者,尽量避免采用氯喹。
对有溶血病史或红细胞缺乏G-6-PD的病人,忌用伯氨喹啉类药物。
5.什么叫做黑尿热,如何诊断和治疗?黑尿热又称溶血性尿毒综合症,是发生于疟疾患者的急性血管内溶血。
其确切机理尚不完全明了,但使用奎宁和伯氨喹啉等药物是本症的诱因,先天缺乏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的患者易于发病。
黑尿热起病急,有寒战、高热、腰痛、呕吐、腹痛、尿少、尿呈酱油色或黑红色,伴有黄疸,严重者致肾小管坏死。
诊断依据疟疾病人突然出现的溶血性贫血临床表现,尤其是发生于使用奎宁和伯氨喹啉期间者,患者可查见尿蛋白、管型,隐血试验强阳性及肝功能异常。
发生黑尿热的患者应卧床休息,静脉滴入地塞米松,以控制溶血;为防止肾小管被阻塞,应给利尿剂,并同时静脉输注碳酸氢钠以碱化尿液。
有肾衰竭者则给予透析治疗。
若血中仍有疟原虫,则应用氯喹、哌喹、或青蒿素等治疗。
6.什么叫做疟疾的凶险发作?凶险发作是指某些疟疾患者的发作呈现特殊的临床表现,而且病情重危,病死率高。
凶险发作多见于新进入高疟疫区而感染疟疾者,多数系由恶性疟原虫所致,但亦可因感染间日疟原虫引起。
凶险发作的临床表现分为下列几种类型:(1)脑型:最多见,常在一般寒热发作2~5d后出现,少数患者起病亦可类似脑炎,儿童尤多见,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烦躁、谵妄、甚至昏迷、惊厥、抽搐。
查体可见颈强、深反射消失或亢进,凯尔尼格征及巴宾斯基征均可阳性。
贫血大多明显,或伴有黄疸。
血象白细胞计数可升高。
脑脊液检查仅压力稍增高,少数病例细胞数与蛋白量稍增多,以淋巴细胞为主。
尿中可出现蛋白质、红细胞、白细胞及管型。
病死率高可达50%,死因多为呼吸循环衰竭。
(2)超高热型:体温迅速上升至42℃或更高,持续不退。
患者气促、烦躁、谵妄、昏迷,常伴发惊厥、抽搐、大小便失禁。
(3)冷厥型:患者体温及血压下降、呼吸浅促、脉细弱、皮肤苍白或发绀,常伴有胃肠道症状。
(4)胃肠型:患者除高热外、恶心呕吐、腹泻水样便或血便,可伴里急后重;亦可因出现腹痛及结肠部压痛而被误认为急腹症。
后期血压下降、少尿或无尿。
未及时救治者可死于外周循环衰竭或急性肾衰竭。
(5)肺水肿型:骤发呼吸困难,明显发绀,口鼻涌出血性泡沫。
7.什么叫做疟疾的复发与再燃?疟疾多次发作后,宿主免疫力逐渐将原虫大部清除,残余的原虫转入隐匿期,发作自行停止。
此后,残存的原虫可能通过抗原变异,逃逸宿主的免疫打击,重新大量繁殖而症状再次发作,称为再燃。
恶性疟易于发生再燃,常出现于初发后8周内,一般不超过4次。
未经彻底治疗的间日疟、三日疟或卵形疟亦可出现再燃。
复发的产生机制则完全不同;系因初次感染时侵入体内的迟发型子孢子,经休眠后发育为裂殖子而造成。
复发表现为患者经治愈或自然痊愈后一段时间,血中再度出现疟原虫并发作症状。
鉴于只有间日疟和卵形疟存在迟发型子孢子,故复发仅见于间日疟和卵形疟。
间日疟的复发多数出现在1年内,一般不超过2年。
经多次复发后,随着宿主免疫力的不断增强,复发的发作间隔期逐渐延长,最终机体将疟原虫完全清除而痊愈。
复发与再燃的产生机制不同而临床表现相似。
当间日疟和卵形疟患者再现发作时,临床上究竟如何判断是“复发”抑或是“再燃”?有时不免有困难。
一般而言,可借助本次再度发作距离上次病情中止的时间长短进行研判;若再度发作系出现于上次病情“痊愈”后的8周内,应判断为再燃,若超过8周,则可视为复发。
三日疟和恶性疟无迟发型子孢子,故此类患者的发作症状再现,实际上均属于再燃。
8.如何才能根治疟疾?伯氨喹啉可杀灭肝内疟原虫及配子体,故可防止复发、再燃、并杜绝患者作为传染源继续传播。
每片13.2mg(基质7.5mg)可口服,每日3片,疗程8d;或每日4片,疗程4d。
用于防止恶性疟传播时,可口服伯氨喹啉4片,以消灭配子体。
不过,本品若过量应用,或病人红细胞缺乏G-6-PD,则易致溶血反应;因此,有“胡豆黄”或溶血性贫血疾患史或家族史者,均不应使用伯氨喹啉。
9.如何预防疟疾?(1)控制传染源:及早发现病人并根治。
对来自高疟区的人员,应查明是否带虫者,及时予以彻底治疗。
对于1~2年内有疟疾史者,应给予休止期根治:伯氨喹啉3片,连服8d;首2d可加服乙胺嘧啶,每日8片;或于第1d加服氯喹4片。
儿童酌减。
孕妇及1岁以下婴儿,忌用伯氨喹啉及乙胺嘧啶。
(2)切断传播途径:以灭蚊防蚊为重点。
(3)保护易感人群1)药物预防:非疟区人员进入高疟区前,可酌情选用下列药物进行预防。
服药应自进入疫区前2周开始,并持续到离开疫区后6~8周。
为防止产生耐药性,所用药物至少应每3个月调换一种。
①防疟片二号:每片含周效磺胺250mg及乙胺嘧啶17.5mg,每日2片连服2d;此后每10~15d服1次,每次2片,睡前服,连续服药不宜超过3个月。
少数人服用后出现头昏、纳差、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药物疹症状。
肝肾疾病、严重贫血、磺胺过敏者、及孕妇忌用。
②防疟片三号:每片含磷酸哌喹250mg(基质)及周效磺胺50mg。
每月1次睡前服,每次4片(或4片分2d服)。
可连续服用3~4个月。
其不良反应较轻,持续时间亦较短,例如面部发麻、头晕思睡、恶心呕吐。
禁忌证同防疟片二号。
③也可改用下列药物:哌喹或磷酸哌喹基质0.6g,每20~30d服1次;乙胺嘧啶50mg,每2周1次;氯喹基质0.3g,每1~2周1次。
2)疫苗接种:疟疾疫苗的研制一直在进行中,包括研究利用疟原虫子孢子、红细胞内期裂殖子、或配子抗原制成疫苗,以及疟疾核酸疫苗。
(二)病例分析病例1患者男性,28岁,已婚,成都人,经商,2001年8月28日入院。
主诉:反复畏寒、发热一周。
现病史:患者一周多前出现头痛、全身不适、纳差症状。
一周前感觉畏寒,继而发热,自行服用“抗感冒冲剂”后出汗退热;3d前再度复发畏寒、高热,头痛、全身关节疼痛,不呕吐,仍然服用“抗感冒冲剂”,数小时后热退汗出,自觉好转。
今日患者突发严重畏寒,盖厚被仍然颤抖不已;半小时后转为高热,考体温为40℃,遂急诊入院。
个人史:患者既往体健,于一月前曾去云南洽谈商贸,在西双版纳等地区逗留两周后返回成都。
体格检查:T 40℃,P 100次/min,脉洪速、BP 120/70mmHg(16.0/9.3kPa),神清合作,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急性热病容,颈软,巩膜未见黄染,皮肤黏膜未见出血点和皮疹,心率100bpm,律齐有力,双肺未见异常,肝上界第5肋间,肋下未及,脾肋下1cm,质地中等,病理反射未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