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系病症
- 格式:ppt
- 大小:380.50 KB
- 文档页数:26
脾胃系病证胃痛·胃痛的概念胃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胃痛的病机病位:在胃,与肝、脾的关系密切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胃痛的诊断要点(1)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为特征,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不同性质。
(2)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腐等上消化道症状。
胃痛的鉴别·胃痛的辨证要点应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胃痛的治疗原则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审证求因总以开其郁滞、调其升降为目的·胃痛的辨证论治(1/2)·胃痛的辨证论治(2/2)·胃痛的转归胃痛还可以衍生变证。
大量出血,可致气随血脱,危及生命。
若胃痛日久,痰瘀互结,壅塞胃脘,可形成噎膈。
·胃痛的预防调护患者要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与饮食习惯。
慎用水杨酸、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
保持乐观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与紧张。
患者胃部隐痛反复发作,口干咽燥,似饥而不欲食,五心烦热,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疗应首选的方剂是:A.化肝煎合保和丸B.清中汤合黄芪建中汤C.香苏散合良附丸D.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E.失笑散合丹参饮『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胃痛胃阴亏耗证: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代表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患者,男,26岁。
胃痛暴作,恶寒喜暖,脘腹得温则痛减,口和不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脉弦紧。
治疗应首选:A.藿朴夏苓汤B.理中汤C.小建中汤D.黄芪建中汤E.香苏散合良附丸『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胃痛寒邪客胃证: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代表方: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
A.健脾化湿B.温中健脾C.温中补肾D.散寒止痛E.散寒除湿1.胃痛暴作,畏寒喜暖,脘腹得温则痛减,口和不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脉弦紧。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症)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A2型题 2. B1型题 3. X型题1.腹中冷痛,手足厥冷,身体疼痛,内外皆寒,治疗宜用( )(2007年第55题)A.乌头桂枝汤B.桂枝汤C.通脉四逆汤D.济川煎正确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腹痛的辨证论治,属于识记型考题。
内外皆寒之腹痛治宜乌头桂枝汤温里散寒,表里兼顾,故选A。
桂枝汤只解表寒,通脉四逆汤只祛里寒。
2.脐中痛不可忍,喜按喜温,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者,治疗宜用( )(2006年第71;1995年第65题)A.理中汤B.通脉四逆汤C.暖肝煎D.桂附地黄丸E.乌头桂枝汤正确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腹痛的辨证论治,属于应用型考题。
脐中痛不可忍,喜按喜温,手足厥逆乃肾阳不足,寒邪内侵之腹痛。
治当以通脉四逆汤温通肾阳。
故选B。
3.一老叟于沐浴时,突发少腹拘急冷痛,喜暖喜按,得温痛减,舌苔白,脉沉紧,治宜选用( )(2005年第64;2001年第64;1994年第68题) A.乌头桂枝汤B.附子理中丸C.附子粳米汤D.通脉四逆汤E.暖肝煎正确答案:E解析:此题考查腹痛的辨证论治,属于应用型考题。
少腹乃厥阴经的循行部位,故少腹拘急冷痛是由于下焦受寒,厥阴之气失于疏泄所致,治当暖肝散寒,方用暖肝煎,故选E。
乌头桂枝汤用于内外皆寒之腹痛,附子理中丸用于阴寒腹痛,附子粳米汤用于寒邪上逆之腹痛,通脉四逆汤用于肾阳不足,寒邪内侵之腹痛。
4.患者腹中雷鸣彻痛,胸胁逆满,呕吐,舌苔白,脉沉紧。
治疗宜选( )(2004年第54题:2000年第60题)A.乌头桂枝汤B.金匮肾气丸C.附子粳米汤D.通脉四逆汤E.暖肝煎正确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腹痛的辨证论治,属于应用型考题。
腹中雷鸣彻痛,胸胁逆满,呕吐是寒邪上逆所致,当以附子粳米汤温中降逆,故选C。
5.少腹拘急冷痛,苔白,脉沉紧,其病理为( )(1991年第52题)A.下焦受寒,厥阴之气失于疏泄B.肾阳不足,寒邪内侵C.脾阳不振,寒邪内侵D.寒邪内侵,阳气不运E.阴寒内盛正确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腹痛的病因病机,属于理解型考题。
脾胃系疾病病机以下的辩证分型可以由以上的内容牢牢记住之后分析得出,这样就会逐渐把我掌握的知识串联起来,思考的过程会有点耗脑,但会使我们的记忆更加深刻。
胃痛是由胃气阻滞,气机上逆所致,辩证分型按实证按病理因素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淤、食积分为肝气犯胃证、寒邪客胃证、湿热中阻证、淤血内停证、饮食伤胃证,病程日久,由实致虚,寒邪伤阳,则有脾胃虚寒证,邪热伤阴,胃阴不足则有胃阴亏耗证。
痞满失由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所致,辩证分型按虚实分,实证按病理因素气滞、热郁湿阻、痰湿、食积分为肝胃不和证、湿热阻胃证、痰湿中阻证、饮食内停证,病程日久则转为虚证,正气耗伤,脾胃损伤,则有脾胃虚弱证,肝胃郁热伤阴,则有胃阴不足证。
呕吐是由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实证按外邪、气滞、痰饮、食滞分为外邪犯胃证、食滞内停证、痰饮内阻证、肝气犯胃证,病程日久,脾胃气虚,则有脾胃气虚证,又有阴虚、阳虚之别,则有脾胃阳虚证、胃阴不足证。
噎膈由痰、气、淤交阻,阻于食道、胃脘所致,本病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标实按痰、气、淤分为痰气交阻证、淤血内结证,病程日久,痰淤生热,耗伤阴液,则有津亏热结证,阴损及阳,脾胃阳气衰败,则有气虚阳微证。
呃逆是由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胃气上逆动膈所致,按虚实分,实证按病理因素寒凝、火郁、气滞、痰阻分为胃中寒冷证、胃火上逆证、气机郁滞证,胃中寒冷损伤阳气,则有脾胃阳虚证,火盛伤阴则有胃阴不足证。
腹痛是由腹中气机阻滞,脉络痹阻或经脉失养所致,实证按病理因素寒凝、火郁、食积、气滞、血淤分为寒邪内阻证、火郁则为六淫化热入里,湿热交阻,气机不和则有湿热雍滞证,饮食积滞证、肝郁气滞证、淤血内停证、病程日久或素体阳虚,则虚寒中生,所以有中虚脏寒证。
泄泻是有脾病湿盛,肠道功能失司所致,辩证分型按暴泻和久泻区分,暴泻多属实,湿盛为主,夹寒、夹热、夹滞分为寒湿内盛证、湿热伤中证、食滞肠胃证,久泻偏虚,按病位脾胃、肝、肾分为脾胃虚弱证,肾阳虚衰证、肝气乘脾证。
脾胃系病证(A1_A2型题1)1.胃痛属寒邪客胃者,治法是A.散寒止痛B.消食导滞C.疏肝理气D.活血化瘀E.温中健脾答案:A2.胃痛的治疗,以下何者为主A.疏肝和胃止痛B.调和脾胃止痛C.理气和胃止痛D.理气活血止痛E.益气健脾止痛答案:C3.胃痛的病理特点是A.肝胃不和,胃气郁滞B.胃气上逆,失于和降C.胃气郁滞,失于和降D.肝郁化火,胃气郁滞E.脾胃不和,气机郁滞答案:C4.脾胃虚寒型胃痛的疼痛特点为A.胃脘疼痛暴作,畏寒喜暖,温熨脘部可使减轻B.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C.胃脘灼痛,痛势急迫D.胃痛隐隐,喜暖喜按E.胃脘隐隐灼痛答案:D5.下列除哪项外,均为肝气犯胃型胃痛的主证A.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B.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C.嗳气频繁D.舌苔薄白E.脉象弦数答案:D6.以下哪项不是阴虚胃痛的主证A.胃痛隐隐B.口燥咽干C.口不渴D.舌红少苔E.脉弦细答案:C7.治疗瘀血停滞型胃痛的主方为B.丹参饮C.血府逐瘀汤D.桃红四物汤E.失笑散合丹参饮答案:E8.治疗肝胃郁热胃痛的主方是A.保和丸B.柴胡疏肝散C.化肝煎D.一贯煎E.丹参饮答案:C9.保和丸可用于下列除哪项以外的病证A.饮食停滞型胃痛B.饮食积滞型腹痛C.食滞痰阻型积聚D.食滞肠胃型泄泻E.饮食停滞型呕吐答案:C10.吐酸一证,虽有寒热之分,总以治何脏为根本A.胃B.肝C.脾D.肺E.肾答案:B11.吐酸属寒证者,治疗方剂是A.良附丸B.香砂六君子汤C.黄芪健中汤D.香苏散E.理中丸答案:B12.吐酸属热证者,治疗方剂是A.温胆汤B.化肝煎C.左金丸D.丹栀逍遥散E.四逆散答案:C13.《景岳全书》日:"其为病也,则腹中空空,若无一物,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而胸隔懊依,莫可名状,或得食则暂止,或食已而复嘈,或兼恶心,或渐见胃脘作痛"。
其为何病B.吐酸C.嘈杂D.嗳气E.呃逆答案:C14.瘀血停滞兼阴血不足胃痛的主方是A.调营敛肝饮B.复元活血汤C.加味四物汤D.当归补血汤E.桃仁红花煎答案:A15.一男性35岁患者,近日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嘈杂泛酸,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第三章脾胃系病证概述一、脾胃的生理功能与特点生理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与脾相表里。
脾胃——共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皆赖以养生理特点:胃主纳,脾主化。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一纳一化,一升一降→生化气血脾喜燥而恶湿,为太阴湿土之脏胃喜润而恶燥,为多气多血之腑二、脾胃的病理特征脾胃的病理主要表现在收纳、运化、升降、统摄等功能的异常脾病多虚,胃病多实。
脾运化水谷功能减退→机体运化吸收功能失常→便溏、腹胀、倦怠、消瘦运化水湿功能减退→水湿内停→湿、痰、饮→泄泻→胃收纳、腐熟水谷及通降功能失常→食欲不振→中气不能运行→胃痛、痞满、便秘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嗳气、恶心、呕吐、呃逆三、脾胃与其它脏腑的关系肾脾虚化源不足→五脏之精少而肾失滋养肾阳虚衰→脾失温煦,运化失职→泄泻肝生理:肝木疏土,助其运化脾土营木,利其疏泄病理:肝郁气滞→乘脾犯胃→胃痛、腹痛四、治疗要点1.根据脾胃的生理特点组方遣药常用甘凉滋润之剂①生理胃为阳土,喜润恶燥病理燥热易伤胃阴慎用辛香燥热之药脾为阴土,喜燥恶湿湿易伤脾——多用醒脾化湿之剂少用甘润滋腻之品②生理脾气主升——脾以升为健病理常用健脾益气升提之品胃气主降——胃以降为和多用和中、益胃、降逆之药③实则阳明——胃病多实、多热——多用消导、和胃、泄热之品虚则太阴——脾病多虚、多寒——常用健脾、行气温中之品④六腑以通为用,传化物而不藏——治疗胃肠病证,常以通为主法2.久病注意活血通络久病入络,久痛入络——脘腹久痛、噎膈——注意活血通络、散结消瘀3.注意整体治疗由他脏病变引起之脾胃病证——全面考虑,注意整体治疗肝郁克脾——疏肝扶脾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心脾两虚——补益心脾脾胃有病也可波及其它脏腑,见于其它系统疾病第一节胃痛定义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证的病证。
释义胃——位于膈下,上口为贲门,接于食道,下口为幽门,连于小肠脘——胃腔。
脾胃系病证第一节胃痛1.寒邪客胃临床表现:胃痛暴作,拘急冷痛,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不渴,喜热饮,有感寒或食冷病史,舌苔薄白,脉弦紧。
证机概要:寒邪客胃,暴遏阳气,气机郁滞。
治法: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代表方:良附丸。
常用药:高良姜、砂仁温胃散寒;香附、陈皮、木香行气止痛。
若寒邪较著,加革笈、川椒、肉桂;恶寒、头痛等风寒表证者,加苏叶、桂枝;寒邪郁久化热,寒热错杂,用半夏泻心汤加减。
2.饮食伤胃临床表现:胃脱疼痛,胀满拒按,暧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有暴饮暴食病史,舌苔厚腻,脉滑。
证机概要:饮食积滞,壅阻胃气。
治法:消食导滞,和中止痛。
代表方:保和丸。
常用药:神曲、山楂、莱子消食导滞;茯苓、半夏、陈皮和胃化湿;连翘散结清热。
若脱腹胀甚者,加积实、木香、槟榔;食积化热,暖腐酸臭者,加黄连、栀子;胃脱胀瘩而便秘者,合小承气汤;胃痛急剧而拒按,伴见苔黄燥,便秘者,为食积化热成燥,则合大承气汤。
3.肝气犯胃临床表现:胃院胀痛,或攻撑窜动,牵引背胁,情绪波动诱发或导致疼痛加重,吸气、矢气则痛舒,胸闷叹息,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
常用药:柴胡、川芎、香附、陈皮散郁和中;白芍、甘草缓急止痛;积壳、佛手、绿尊梅理气解郁而不伤阴。
若肝胃气滞突出,胃痛或伴有胁痛者,加川棟子、延胡索;暖气较频者,加半夏、旋覆花、代赭石等和胃降逆;泛酸者,加乌贼骨、浙贝母、煅瓦楞子、左金丸。
4.肝胃郁热临床表现:胃院灼痛,烦躁易怒,烦热不安,胁胀不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或数。
证机概要:肝郁化火,郁热伤胃。
治法:疏肝泻热,和胃止痛。
代表方:化肝煎。
常用药:丹皮、栀子清泻肝火;白芍、甘草柔肝缓急止痛;青皮、陈皮疏肝和胃;浙贝母、泽泻清泻郁热;黄连、吴茱萸泻肝和胃。
若胸胁胀满,烦躁易怒甚者,加柴胡、香附、川芎等疏肝理气;口苦、口干者,加柴胡、黄芩、玉竹、麦冬等解郁清热,养阴生津;胃热壅盛,胃院灼痛,痞满,大便不畅者,用大黄黄连泻心汤。
名老中医治脾胃消化系统疾病经验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沈舒文,全国名老中医,教授,着名中医消化病专家,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30余载,学验俱丰,对脾胃病的治疗有独特风格和经验。
本期介绍其运用经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食道炎、胃寒经验。
一、半夏黄连配枳实,消痞散结治痞满。
痞满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临床症状之一,半夏配黄连是张仲景半夏泻心汤的核心配伍组药,体现了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消痞散结的配伍组方治疗思想。
金元时期李东垣《兰室秘藏》中的枳实消痞丸是在半夏泻心汤、枳术丸的基础上取其核心配伍衍化而来,治疗脾胃虚弱,寒热互结之痞满。
沈老其法而不泥其方,抽取辛开苦降,消痞散结之半夏、黄连、枳实,作为配伍组药之核心,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寒热互结,脾胃气滞之胃脘痞满。
若病发于脾胃气虚,而见胃脘痞满,不思饮食,倦怠乏力,常配人香砂六君子汤。
典型病例:刘某某,女,42岁。
胃脘痞满,伴疼痛5年余,近3年来逐渐加重,困倦乏力,不思饮食,嗳气,排便不畅,在当地医院胃镜检查报告:中度萎缩性胃炎;病理报告:伴中度肠上皮化生。
舌质暗红,苔厚腻微黄,脉沉细弦。
中医诊断:胃痞,证属寒热互结,脾虚胃滞。
治疗予以消痞散结,健脾行气之剂。
处方:法半夏、佛手各10克,黄连6克,枳实、党参、白术、刺猬皮、生牡蛎、枸橘各 15克,穿山甲5克(研末冲服),半枝莲 30克,炙甘草4克。
患者服药14剂后,症状明显减轻。
再以上方化裁调治3个月,症状完全消失。
半年后胃镜检查报告: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检报告:慢性萎缩性胃炎。
二、小陷胸汤配苏梗,开结降气治食道炎。
沈老认为,反流性食道炎若胸骨后不适,胃脘痞满,反流,口苦,为痰热互结,胃气逆阻为患,用张仲景小陷胸汤 (半夏、黄连、瓜蒌)配苏梗形成配伍组药开痰结、降胃气治疗。
其中半夏与黄连配伍辛开苦降,消痞散结,瓜蒌清热化痰,宽胸润降,得半夏;黄连清热开结化痰,配苏梗宽胸润降胃气。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总结——脾胃系病证脾胃系病证第一节胃痛概念: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病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脾胃素虚病机:胃气郁滞,和降失司,不通则痛;中阳不足/胃阴受损,胃络失养,不荣则痛。
病位在胃,涉及肝脾。
辨证要点:应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1.寒邪客胃:良附丸—温胃散寒,行气止痛(辨证可用厚朴温中汤、用半夏泻心汤)2.饮食伤胃:保和丸—消食导滞,和胃止痛(辨证可合用小承气汤、改用枳实导滞丸、合用大承气汤)3.肝气犯胃:柴胡疏肝散—疏肝解郁,理气止痛(辨证选用化肝煎或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
)(肝胃郁热际,理气药应选择香橼、佛手、绿萼梅等理气而不伤阴的解郁止痛药)4.湿热中阻:清中汤—清化湿热,理气和胃(辨证选用二陈汤合平胃散)5.瘀血停胃:失笑散合丹参饮—化瘀通络,理气和胃6.胃阴亏耗: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益阴养胃,和中止痛(兼见嘈杂者,可合用左金丸)7.脾胃虚寒:黄芪建中汤—温中健脾,和胃止痛(无泛吐清水,无手足不温者,改用香砂六君子汤。
)(辨证可加理中丸、用附子理中汤、用补中益气汤)第二节痞满概念: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病因: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病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
病位在胃,涉及肝脾。
辨证要点:首辨虚实,次辨寒热。
治疗原则: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转归预后: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脉络瘀阻,可见吐血、黑便、胃痛、积聚、噎膈等。
实痞:⑴饮食内停:保和丸—消食和胃,行气消痞(辨证可用枳实导滞丸、用枳实消痞丸)⑵痰湿中阻:二陈平胃汤—除湿化痰,理气宽中(辨证可合用半夏厚朴汤、改用黄连温胆汤)⑶湿热阻胃:连朴饮—清热化湿,和胃消痞(辨证可合用左金丸、改用泻心汤、用半夏泻心汤)⑷肝胃不和:越鞠丸合枳术丸—疏肝解郁,和胃消痞(辨证可改用五磨饮子、加用枳术丸)虚痞:⑴脾胃虚弱:补中益气汤—补气健脾,升清降浊(辨证可合用理中丸)(若舌苔厚腻,湿浊内蕴者,可用香砂六君子汤)⑵胃阴不足:益胃汤—养阴益胃,调中消痞第三节呕吐病因: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病后体虚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脾胃系疾病一、胃痛1. 寒邪客胃香苏散4:香附紫苏叶陈皮甘草,理气解表。
良附丸2:高良姜、香附半夏泻心汤7:半夏黄连黄芩枣,人参干姜炙甘草。
2. 饮食伤胃保和丸7:保和连翘半夏陈皮,神曲山楂莱菔子茯苓。
小承气汤3:大黄、厚朴、枳实枳实导滞丸8:枳实导滞神曲黄连黄芩,大黄白术泽泻与茯苓。
大承气汤4:小承气汤3(大黄、厚朴、枳实)+芒硝3. 肝气犯胃柴胡疏肝散7:柴胡疏肝枳壳炙甘草,香附陈皮川芎芍药。
化肝煎7:陈皮青皮与丹皮,芍药山栀泽泻贝母成。
丹栀逍遥散10:逍遥散8(逍遥柴胡白芍当归,茯苓白术炙甘草薄荷煨姜)+牡丹皮、山栀4. 湿热中阻清中汤7:清中汤中黄连栀子,半夏茯苓草豆蔻施,陈皮甘草和胃气,理气清热又化湿。
5. 瘀血停胃失笑散2:蒲黄、五灵脂丹参饮3:丹参、檀香、砂仁6. 胃阴亏耗一贯煎6:一贯麦冬生地,北沙参当归身川楝子枸杞子。
芍药甘草汤2:芍药、甘草左金丸2:黄连、吴茱萸7. 脾胃虚寒黄芪建中汤7:小建中汤(桂枝汤5: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饴糖)+黄芪理中丸4:理中干姜、人参白术甘草方。
附子理中汤5:炮附子、人参、白术、炮姜、炙甘草香砂六君子汤8:六君子汤6(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制半夏、陈皮)+香附、砂仁二、痞满(一)实痞1. 饮食内停保和丸7:保和连翘半夏陈皮,神曲山楂莱菔子茯苓。
2. 痰湿中阻二陈平胃散6:二陈平胃用厚朴陈皮,苍术半夏茯苓甘草六味齐。
半夏厚朴汤5:半夏厚朴生姜紫苏茯苓。
黄连温胆汤9:温胆汤6(温胆陈皮半夏茯苓,枳实甘草竹茹)+黄连、生姜、大枣3. 湿热阻胃泻心汤3:三黄:大黄、黄连、黄芩连朴饮7:黄连制厚朴饮焦山栀,菖蒲芦根制半夏香豉。
左金丸2:黄连、吴茱萸4. 肝胃不和越鞠丸5:越鞠香附神曲,苍术川芎栀子宜。
枳术丸2:枳实、白术五磨饮子5:五磨沉香槟榔,乌药木香枳实存。
(四磨沉香槟榔,乌药人参。
六磨沉香槟榔,乌药草枳壳大黄。
)(二)虚痞1. 脾胃虚弱补中益气汤8:补中益气黄芪人参,当归陈皮白术炙甘草柴胡升麻。
脾胃系疾病第三章脾胃系病证一、名词解释1.痞满2.腹痛3.呕吐4.胃痛5.嘈杂6.反胃7.呃逆8.噎膈9.泄泻10.五更泻11.通因通用12.便秘13、痢疾一、填空题:1.胃痛,又称,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2.胃痛的治疗原则是。
3.胃痛的基本病机为、、。
常与等脏腑有关。
4.治疗肝气犯胃型胃痛宜用。
5.痞满的基本病机是,。
6.痞满的基本病位在,与、的关系密切。
7.呕吐的基本病机为,治疗大法是。
8.呕吐一证当详辨。
9.保和丸治疗呕吐的目的为。
10.呃逆的主要病机是。
11.呃逆一证,总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以、为基本治法。
12.泄泻的发生外因与关系最大,内因则与关系最为密切。
13.泄泻的治疗大法为。
14.肝气乘脾泄泻的治疗主方为。
15.泄泻的病位在,但关键病变脏腑在,并与有关。
16.便秘的病位是,治疗当分。
17.噎膈临床上应与,鉴别。
18.噎膈病位在,属胃所主。
病变脏腑于三脏有关。
19.腹痛是,指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证的病证。
20.最早提出腹痛病名的著作是。
二、单项选择题:1.胃痛的病位在胃,其病理与……关系密切()A.肺脾B.心肺C.肝脾D.脾肾2.对于胃痛的治疗,何为临床常用之法()理气和胃止痛 B.活血理气止痛消食化积止痛 D.清热泻火止痛3.下列除哪项外,均为肝气犯胃型胃痛的主证()胃脘胀痛、攻撑作痛B.脘痛连胁、嗳气频繁每因情感因素而痛作D.舌红苔黄、脉弦数4.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此属胃痛何型()肝气犯胃 B.饮食伤胃 C.湿热中阻 D.瘀血停胃5.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则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其最佳治法是()散寒止痛 B.行气止痛 C.疏风散寒 D.温中散寒6.肾阳不足,寒邪内侵时腹痛特点是()腹中冷痛 B.少腹拘急冷痛 C.脐中痛不可忍 D.腹中雷鸣切痛7.饮食内停型痞满最常见的症状是()A.心中烦热B.嗳腐吞酸C.头晕目眩D.喜长叹息8. 脘腹痞闷,或嘈杂不舒,恶心呕吐,口干不欲饮,口苦,纳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第三章脾胃系病证一、A型选择题1.胃的主要病变脏腑在胃,与那些脏腑关系最密切?()A.肝肾 B.肝脾 C.胆肾 D.脾肾 E.心肺2.肝胃郁热胃痛的特点是()A.隐痛 B.灼痛 C.胀痛 D.暴痛 E.刺痛3.阴虚胃痛的主要病机是()A.胃失温养 B.胃失濡养 C.气机不畅 D.胃腑积滞 E.瘀血内停4.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治方应首选()A.血府逐瘀汤B.桃红四物汤C.桃仁红花煎D.芍药甘草汤 E.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5.周某某,男,18岁,前日因食过饱后即胃脘胀痛,嗳腐吞酸,大便不畅,苔厚腻,前医曾用保和丸不效,现胃脘痛而便闭,当用保和丸合下列何方治疗为最佳()A.小承气汤 B.大承气汤 C.枳实导滞丸 D.小陷胸汤 E.理中汤6.胃痛病名在唐宋以前中医文献中最常与何病混淆()A.心痛 B.胃痞 C.胁痛 D.胆胀 E.腹痛7.外邪犯胃胃痛的发病以何邪最为常见()A.风邪 B.暑邪 C.寒邪 D.湿邪 E.热邪8.胃痛发病的关键病机是()A.气虚 B.气怯 C.气陷 D.气滞 E.气逆9.下列症状对胃痛和胁痛的鉴别诊断最具有价值者为()A.疼痛的部位B.疼痛的性质 C.疼痛的持续时间D.疼痛的兼症 E.疼痛的诱因10.患者张某,男,27岁,聚餐后出现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
治宜选用()A.大承气汤 B.小承气汤 C.藿香正气丸D.半夏泻心汤 E.保和丸11胃脘疼痛,或有热感,口粘而苦,口干而不欲饮,小便黄色,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滑数。
应辨证为()A.湿热中阻证B.瘀血停胃证C.脾胃虚寒证D.肝气犯胃证E.饮食伤胃证12.载有“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
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
”此语出于何书?()A.《医学入门》B.《医学真传》C.《医学正传》D.《医学心悟》E.《医宗必读》13.下列哪一项不是阴虚胃痛的主证()A.胃痛隐隐 B.口燥咽干 C.口不渴 D.舌红少苔 E.脉弦细14.将胃痛与心痛分开始于哪个朝代()A.汉代 B.隋唐 C.宋代以后 D.清代以后 E.明代以后15.吐酸一证,虽有寒热之分,总以治何脏为根本()A.胃 B.肝 C.脾 D.肺 E.肾16.王某,女性,40岁,近4天来胃脘胀痛,连及两胁,嗳气频频,舌苔薄白,脉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