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环境生物学
- 格式:ppt
- 大小:158.50 KB
- 文档页数:10
名词解释1、环境生物学:在环境科学与生物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交叉的新型学科,是研究环境生物系统与人为逆境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2、人为逆境:是一门研究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状态。
2、生物系统:生物各结构水平的总称。
3、生物多样性: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所有的生物种类、种类的遗传变异与生存环境。
4、生物修复:利用生物的代谢活动或其代谢产物降解、富聚有毒有害污染物,从而恢复被污染环境的一个受控或自发进行的生物学过程。
5、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内,生物群落与其所处的环境所形成的相互作用的统一体。
6、逆境(胁迫):生物生长和生殖降到基因型潜能一下的任何一个因素。
7、超积累植物:指一些重金属具有超强吸收和积累的植物。
8、生物系统:生物各结构水平的总称。
9、生物监测:是利用各种技术测定和分析生命系统各层次对自然或人为作用的反应或反馈效应的综合表征来判断和评价这些干扰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危害及其变化规律,为环境质量的评估、调控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0、指示生物:就是对环境中某些物质,包括污染物的作用或环境条件的改变能较敏感和快速地产生明显反应的生物,通过其所做的反应可了解环境的现状和变化。
11、活性污泥:是由微生物、微生物所分泌的粘性物质以及吸附的污水中杂质所构成絮凝团。
12、固体废弃物:是指人类在某些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和日常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未经利用而被丢弃的固体或半固体形式存在的物质。
14、共代谢:某些合成的有机化合物,单独存在不能被降解,但若有另一可做碳源或能源的辅助基质存在,这些合成的有机物可能被降解15、生物富集(生物浓缩性):化学污染物通过食物链的各营养级生物成员逐步富集,提高了污染物浓度的过程。
16、异生素:存在于外界环境,可能与机体接触,并且以某种途径进入机体的化学物质,可以以各种方式被吸收,并在体内发生生物转换。
17、半致死量:规定时间内杀死一半实验动物所需的化学物质的浓度。
环境生物学课件pptxcontents •环境生物学概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环境污染与生物治理•生态保护与生物多样性•环境生物学实验技术与方法•环境生物学前沿领域与展望目录01环境生物学概述环境生物学的定义与发展定义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探讨生物如何适应环境以及环境如何影响生物的生存、繁衍和进化。
发展历程环境生物学起源于生态学,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和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加深,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研究对象包括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各个层次的生物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任务揭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预测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措施。
环境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与生态学的关系01环境生物学与生态学密切相关,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而环境生物学则更侧重于研究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的适应机制。
与环境科学的关系02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科学,而环境生物学则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两者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有一定的交叉和重叠。
与生物学的关系03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而环境生物学则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02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 2 3生物通过改变自身的形态、生理和行为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光照和食物供应等。
生物的形态、生理和行为适应生物通过代谢活动、繁殖和迁徙等行为对环境产生影响,如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可以改变土壤的性质和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通过自然选择和遗传变异等方式,逐渐适应特定的环境条件,形成不同的物种和生态类型。
生物的进化与适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化学环境的影响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如氧气、二氧化碳、营养物质和有毒物质等,对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也有重要影响,它们可以影响生物的代谢途径和生理机能。
环境生物学第一章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1.概念解释环境污染: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对人类以及其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环境生物效应: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效果。
污染源: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物质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或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结构、状态和性质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物质组成。
优先控制污染物:由于有毒物质品种繁多,不可能对每一种污染物都制定控制标准,因而提出的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的对象。
污染物形态:环境中污染物的外部形状、化学组成和内部结构的表现形式。
污染物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引起的富集、分散、消失的过程。
污染物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2.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和转化途径。
迁移方式:机械迁移(水、气、重力);物理化学迁移(最重要的形式);生物迁移(吸收、代谢、生长、死亡等)。
转化途径(转化形式有物理、化学、生物转化)在大气中,以光化学氧化、催化氧化反应为主;在水体中,氧化还原作用,配合作用,生物降解作用;在土壤中,生物降解为主。
3.什么是生物转运?污染物透过细胞膜的方式。
生物转运: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方式:被动转运(简单扩散和滤过);特殊转运(主动运输和易化扩散);胞饮作用(吞噬作用)。
4.什么是污染物在体内的的生物转化?生物转化过程和主要反应。
污染物在体内的的生物转化: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
过程:一般分为I、II两个连续的作用过程。
在过程I(相I反应)中,外源化合物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下经由氧化、还原或水解反应改变其化学结构,形成某些活性基团或进一步使这些活性基团暴露。
环境生物学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22, 20121、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
2、受损环境:指在人为或自然干扰下形成的偏离了自然状态的环境。
3、环境污染:指人类活动向自然环境中投入的废弃物超过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机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4、生态退化:是指由于自然环境发生迁移,或人为对资源的过度或者不合理的利用而造成生态系统功能衰退的现象。
5、生物监测:是利用生物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和群落及生态系统等层次上的变化对人为胁迫的生物学响应来阐明环境状况。
6、优先污染物:由于化学污染物种类繁多,世界各国都筛选出了一些毒性强、难降解、残留时间长,在环境中分布广的污染物,优先进行控制。
7、生物富集:生物体从环境中摄取污染物而浓缩;而生物放大作用是通过食物链摄取低营养级生物,而使污染物蓄积。
8、生物转化:是在生物体内一种化合物变成另一种化合物的现象。
9、自然环境:指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生产的自然界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总和。
10、生物修复:是指利用生物强化物质或有特异功能的生物削减、净化环境中的污染物,减少污染物的浓度或使其完全无害化,从而使污染了的环境能够部分或完全地恢复到原始状态的过程。
11、生物入侵:某种物种从它的原产地,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里,由于失去了天敌的制衡获得了广阔的生存空间,生长迅速,占据了大量的生境,而使当地生物生存受到严重影响,这种现象就是生物入侵。
12、温室效应:是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CO2等气体物质的大量聚集,可以吸收近地表的太阳长波辐射,并将其反射回地表,从而使地表增温的现象。
13、酸雨:指PH<5.6的降水,包括酸性雨、雪、露、霜以及干沉降(指空气中降下来的酸性物质及落尘,包括各种酸性气体、气溶胶、颗粒物1.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主要有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三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