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G农用地分等定级因素因子选择及权重确定方法
- 格式:pdf
- 大小:356.75 KB
- 文档页数:12
附录H(标准的附录)农用地分等定级因素因子量化、无量纲化方法H1 评价指标量化方法对于扩散型的因素,如中心城镇影响度、农贸中心影响度、道路通达度,随着距离的增加,其作用分值会按一定规律衰减(指数衰减或直线衰减);而面状因素具有非扩散性,则直接采用区域赋值的方法确定其作用分值。
H1.1 扩散型因素作用分值计算方法H1.1.1 指数衰减法:应为(r = d H / d)(H-1)式中:f i ——因素作用分值M i——规模指数d i——实际距离d ——因素影响半径r ——相对距离H1.1.2 直线衰减法:直线衰减法的计算公式为:f i = M i(1- r i)(H-2)式中:f i——因素在某个相对距离上对土地的作用分值M i——某个因素个体第i级规模指数r i——r i = d i / d,为地块相对距离d i——实际距离d——因素影响半径H1.1.3 各级扩散源的作用分值:M i=100K i (0≤K≤1)(H-3)式中:M i——第i级扩散源的作用分值K i——第i级扩散源的作用指数,K i值依据各级扩散源的类型、规模、功能等条件确定H1.1.4 扩散因素作用分值:式中:F——某空间扩散因素作用分值n——某空间扩散因素级别数f i——某空间扩散因子作用分值(H-4)H1.2 面状因素因子作用分值计算方法H1.2.1 最大最小值法:对面状赋分的因素、因子,其指标分值计算通常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按公式f i =100(x i -x min )/(x max -x min )计算指标分值初值,式中f i 为某因素、因子指标值的作用分, x min 、x max 、x i 分别为指标最小值、最大值和某值,但对末一级指标的分值不按零考虑,而是根据土地质量的衰减程度由经验法确定。
第二步:对求算出的指标分值初值部分进行修正。
具体修正要视土地质量衰减是否均衡等情况而定,均衡衰减修正幅度最小甚至为零,非均衡衰减视情况做一定修正。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实施方案1总则1.1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目的与任务1.1.1农用地分等定级的目的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主要目的是:(1)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对农用地进行科学、合理、统一、严格管理,提高农用地管理水平提供依据;(2)为科学量化农用地数量、质量和分布,实施区域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提供依据;(3)为理顺土地价格体系、培育完善土地市场,促进土地资产合理配置,开展土地整理、土地征用补偿、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等工作提供依据;(4)为实行农业税制改革,公平合理配赋征收农业税提供依据。
1.1.2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任务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对农用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评定,并划分等别、级别;并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针对农用地的不同级别,按照不同利用类型,相对一定的估价期日,确定农用地基准地价。
1.2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对象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工作对象是行政区内现有农用地和宜农未利用地,不包括自然保护区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永久性林地、永久性牧草地和永久性水域。
1.3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体系说明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采用“等”和“级”两个层次,并在级的基础上确定级别基准地价的工作体系。
农用地分等农用地等别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稳定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
农用地等别划分侧重于反映因农用地潜在的(或理论的)区域自然质量、平均利用水平和平均效益水平不同,而造成的农用地生产力水平差异。
农用地分等成果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可比性。
农用地定级农用地级别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根据地方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在行政区(省或县)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
农用地级别划分侧重于反映因农用地现实的(或实际可能的)区域自然质量、利用水平和效益水平不同,而造成的农用地生产力水平差异。
农用地定级成果在县级行政区内具有可比性。
农用地估价农用地价格是指在正常市场条件下,相对估价期日,依据农用地的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特殊因素等,农用地所能够实现的价格。
土地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方法土地评价,这个名字听起来是不是很高深?实际上,它就像我们在超市里挑水果一样简单。
只不过,我们这次不是在挑苹果和橙子,而是在为一块土地“打分”。
好了,今天咱们就聊聊如何为土地评价因子分配权重。
你会发现,这其实就像是做一道美味的菜肴,得把握好各种调料的量,才能让最终的菜品恰到好处,回味无穷。
1. 权重的基本概念首先,啥是权重?权重就像是一道菜中的盐和糖,有些因子(也就是影响土地价值的因素)比其他的更重要。
咱们得搞清楚哪个因子的分量该大,哪个该小。
比如,地理位置好的地方,肯定更值钱,对吧?所以位置这个因子的权重就得高点儿。
1.1 权重确定的基本原则权重的确定就像是选股一样,得看市场行情。
首先,你得有个清晰的原则。
比如,土地的使用功能、地理位置、土壤质量等,这些都是咱们要考虑的因子。
每个因子的重要程度不同,咱们得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它们的权重。
就像做菜时,你得根据个人口味调节盐和糖的比例。
1.2 影响因子的分类那么,啥是影响因子呢?简单来说,就是那些能左右土地价值的各种因素。
比如,地段好、交通便利的地方肯定更值钱;而土壤肥沃的地方,种点儿菜、建个花园都棒极了。
我们得把这些因子分类,像分类水果一样,把它们分成几个大类:地理位置、土地使用、基础设施、环境因素等等。
2. 确定因子权重的方法说了这么多,我们的重点来了:咋确定这些因子的权重呢?这个过程其实也不复杂,就像找出最适合你的那本书一样。
2.1 专家咨询与市场调研首先,专家的意见非常重要。
你可以请教那些在土地评估方面有经验的人,就像你去找厨师请教菜谱一样。
他们的意见往往是权重确定的“金标准”。
再加上市场调研,看看同类土地的价格和卖点,这样你才能对每个因子的影响力有个大概念。
2.2 定量与定性分析接下来,我们得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法来确定权重。
定量分析就像是在用计算器算账,具体到每一个因子的具体影响力。
定性分析则是更主观的,就像是你的直觉,或者是对市场的一些看法。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实施方案一、分等定级标准1.土地质量:根据土地的肥沃程度、土壤类型、水资源情况等因素,将农用地分为一级、二级、三级等等级。
2.农作物适宜性:根据土地的适宜种植农作物的情况,将农用地分为适宜、次适宜、不适宜等等级。
3.地理位置:根据农用地的距离交通、市场等便利程度,将农用地分为优势地段、一般地段、劣势地段等等级。
二、分等定级方法1.实地调查:组织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对农用地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土壤质量、水资源状况以及周边环境等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初步进行等级划分。
2.数据分析:通过收集相关农业数据,如土地利用率、农作物产量、水资源利用情况等数据,并进行统计和分析,综合考虑不同指标的权重,对农用地进行定级。
3.专家评审:邀请农业专家对农用地进行评审,并根据专家意见进行进一步定级。
4.公示和听证:对定级结果进行公示,并邀请民众进行意见反馈和听证,以提高农用地分等定级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三、估价方法1.法定估价: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采用法定估价方法对农用地进行估值,并按照土地法定税率计算土地使用费用。
2.市场评估:参考周边地块的买卖价格、租金等市场行情,对农用地进行市场评估,确定其市场价值。
3.收入法评估:根据农用地的潜在农产品产量和市场价格,计算土地的预期收入,并以此作为农用地估值的依据。
4.成本法评估:根据农用地的造价和维护成本,计算土地的成本,并以此作为农用地估值的依据。
四、注意事项1.科学合理确定等级划分标准和权重,确保定级结果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2.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评估人员对估价方法的理解和应用水平,确保估价结果的准确性。
3.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明确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管理权限、程序和责任。
4.加强对估价过程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确保估价结果的可靠性。
以上是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实施方案,通过科学的等级划分和合理的估价方法,可以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农用地资源,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附录F(标准的附录)农用地分等定级推荐因素因子分级及权重F1 总则F1.1 本附录所确定的13个农用地分等定级评价指标是指对农用地质量有显著影响的农用地质量构成因子。
F1.2 由于不同地区生态条件不同、耕作制度不同,各评价指标对农用地质量的影响作用也不同。
本附录在总结了各地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实践经验、征求专家意见和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不同地区农用地分等定级评价指标体系的必选评价因素,进行量化分级处理,赋予了权重。
F1.3 各地在使用本附录时,需要建立模型对其进行验证。
必要时,适当补充参选指标,进行量化处理,调整权重。
验证和调整结果上报到农用地分等定级任务下达部门,经批准后在农用地分等定级任务书中予以明确。
F2 农用地分等评价指标及其数据采集来源F2.1 基本要求F2.1.1 农用地分等评价指标及其分级的调查以1:1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底图。
F2.1.2 农用地分等评价指标及其分级的调查应尽可能利用已有资料数据,如乡级或县级土壤普查资料、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资料、地形图、水利资料等。
无论是利用已有资料,还是野外实地调查,评价指标都要落实到分等单元上,并填表注记。
F2.1.3 农用地分等评价指标及其分级的调查方法和规程参照土壤普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等其它资源调查的技术规程。
F2.1.4 农用地分等评价指标及其分级调查内容应逐项记录在《农用地分等评价指标调查表》(见附件F1)上。
各县可参照附件F1中的表格,绘制适合本地情况的《农用地分等评价指标及其分级调查表》。
F2.2 农用地分等评价指标F2.2.1 有效土层厚度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中,土层厚度是山地丘陵区土壤的土种划分标准。
因此,可以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乡级或县级成果的土种类型图中获得土层厚度数据。
F2.2.2 表层土壤质地可以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的乡级或县级土壤图上获得表层土壤质地信息。
也可以野外实地调查。
F2.2.3 剖面构型剖面构型是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中用来区分平原土壤的土种类型的依据。
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附录B2一、规程说明本附录为《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的附录B2部分,规定了农用地分等定级中的相关标准和指标。
二、农用地分等定级标准农用地分等定级是对农用地进行等级划分的一种制度,旨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根据《农用地分等定级方法》的规定,农用地可以分为一、二、三、四等地。
1. 一等地一等地是具有优质农业生产条件的土地。
一等地应满足以下标准:•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天然水源丰富,并且易于灌溉;•土壤排水条件良好;•土地坡度适中,易于机械化作业和农业生产。
2. 二等地二等地是具有较好农业生产条件的土地。
二等地应满足以下标准:•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中等;•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水源和灌溉条件;•土壤排水条件较好,但相对于一等地略差;•土地坡度适中,能够满足机械化作业的要求。
3. 三等地三等地是具有一般农业生产条件的土地。
三等地应满足以下标准:•土壤质量一般,有机质含量较低;•有一定的水源供应,但灌溉条件相对较差;•土壤排水条件一般;•土地坡度适中,但对机械化作业有一定的限制。
4. 四等地四等地是具有较差农业生产条件的土地。
四等地应满足以下标准:•土壤质量较差,有机质含量极低;•缺乏可供农业使用的水源;•土壤排水条件差;•土地坡度较大,对机械化作业有很大限制。
三、农用地分等定级指标农用地分等定级涉及的主要指标包括土壤肥沃度、水源供应、土壤排水条件和土地坡度。
1. 土壤肥沃度土壤肥沃度是评价土地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可以通过以下指标评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等地大于5%,二等地为3-5%,三等地为1-3%,四等地小于1%;•土壤养分含量:包括氮、磷、钾等养分。
2. 水源供应水源供应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条件之一。
可以通过以下指标评估:•天然水源:一等地有可供灌溉的天然水源,二等地有可供部分灌溉的天然水源,三、四等地水源供应相对较少;•灌溉设施:一等地有完善的灌溉设施,二等地有较为完善的灌溉设施,三、四等地较少或没有灌溉设施。
第三章农用地定级第一节农用地定级的方法与步骤3.1.1 农用地定级的方法和原则1)农用地定级的方法和原则农用地定级的两条思路:①从原因或本质入手,以土地质量为标准,从分析造成土地质量的原因入手,评价量化土地因素质量分值,评价土地级别;优点:客观、真实;缺点:影响土地质量的因素存在地区差异,评价因素和指标难以统一,不利于地区间比较。
②从结果或外在表现入手,对土地产出或土地收益进行修正,排除非土地因素的影响,根据修正后的土地产量或土地收益来反推土地级别。
优点:将土地级别与土地利用的结果紧密联系,有利于不同地区间土地级别的比较;缺点:非土地因素如投入强度、经营管理水平、科技水平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造成土地利用结果不稳定。
目前我国采用第一种思路开展定级工作,并形成了三种基本方法:因素法、修正法和样地法。
因素法——通过对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分析,确定定级参评因素因子体系及其权重,计算单元因素总分值,以此为依据客观评定农用地级别;优点:独立性强,不受有无分等结果影响;缺点:与区域为其他农用地定级结果可比性差。
修正法——是在农用地分等指数的基础上,根据定级目的,选择区位条件、耕作便利度等因素计算修正系数,对分等结果进行修正评定农用地级别是分等结果的细化和深入;优点:充分利用分等结果,地域间土地级别可以比较;缺点:独立工作性较差。
样地法——以选定的标准样地为参照,建立特征属性计分规则,通过比较计算定级单元特征属性分值,评价土地级别。
缺点:依赖土地分等结果,可比性差。
2)农用地定级的基本原则①合分析原则②导因素原则③土地收益差异原则④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原则3.1.2 农用地定级的主要步骤(1)定级工作准备(2)资料的调查收集与整理分析①农用地自然条件资料(气候资料、水文资料、土壤资料、地形资料和农田基本建设情况资料;农田基本建设情况资料包括:灌溉条件、排水条件、田间道路、田块大小及平整度等。
②农用地利用条件资料包括:最近三年主要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单产、总产的统计资料,土地利用条件样点基本情况资料和农业生产实测资料和农业技术试验资料。
农用地定级估价操作手册定级流程及操作步骤一、各因子量化方法在本次农用地定级估价中我们选择的定级因子除了自然因素部分的因子是直接得到的数值以外,社会经济因素和区位因素的值都是需要通过外业调查资料计算获得,因此在给每个单元录入属性之前需计算个单元的因子值。
下面介绍了各因子的量化方法。
1、自然因素本次农用地质量等级更新外业资料收集工作中所收集到的自然条件资料有限,而且自然条件因素本身有很强的稳定性,短时期之内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所以可以使用上一轮农用地分等工作成果中的自然属性数据来作为本次定级估价数据来源。
(农用地分等成果中一个行政村里的所有评价单元的对应因子分值是相同的。
)上一轮农用地分等工作成果中可使用的自然因素包括:保康、谷城、枣阳、老河口、襄阳市有:坡度、表层质地、土层厚度、有机质含量、PH值、岩石露头度、土壤侵蚀度和灌溉保证率。
南漳、宜城:表层质地、剖面构型、有机质、PH值、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障碍层深度、土壤污染状况、地下水埋深。
广水:坡度、表层质地、土层厚度、有机质含量、PH值、岩石露头度和和灌溉保证率。
随县、曾都:表层质地、有效层厚度、有机质、PH值、灌溉保证率、坡度、岩石露头度、土壤侵蚀度。
2、社会经济因素土地经营效益:结合统计年鉴、乡镇统计报表,以行政村为单位,计算每亩的经济收入。
人均耕地:结合统计年鉴、乡镇统计报表,以行政村为单位,行政村耕地面积除以行政村人口数。
3、区位因素农贸中心影响度:路网密度:结合统计年鉴、乡镇统计报表,以行政村为单位,以道路面积占行政村面积的比例来计算。
二、建立空间数据库1、确定定级单元。
采用叠置法,对县级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图和地形图进行叠加,得到农用地定级单元。
将地貌图、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地形图扫描成栅格形式的影像图层后,利用ArcGIS,矢量化影像图层,并用地形图进行校正,从土地利用现状图中根据土地利用类型提取属于农用地范畴的多边形(耕地、园地、坑塘水面和荒草地、裸土地等宜农未利用地)建立一个新的农用地图层,然后在ArcGIS中利用叠加分析功能(同一合并属性方式)与地貌图、土壤图进行叠加,生成农用地资源类型图,对微小多边形进行合并后,将农用地资源类型图上具有相同属性(即具有相同的土壤类型、利用类型和地貌类型)的图斑作为农用地定级评价单元。
农用地分等定级标准
农用地分等定级是指根据土地的肥力、适宜农作物的生长条件、土地的水土保持能力等因素,对农用地进行科学的等级划分,以便更好地进行农业生产和土地资源管理。
农用地分等定级标准的制定对于保护耕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农用地的分等定级需要考虑土地的肥力情况。
土地的肥力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不同肥力的土地适宜种植的作物也不同。
通常可以根据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指标来进行评定,从而确定土地的肥力等级。
其次,农用地的分等定级还需要考虑土地的水土保持能力。
水土保持能力强的土地能够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保持土壤的肥力和结构稳定,适宜进行长期的农业生产。
因此,水土保持能力也是农用地分等定级的重要指标之一。
另外,农用地的分等定级还需要考虑土地的适宜农作物的生长条件。
不同的农作物对土壤、气候等生长条件有不同的要求,因此需要根据土地的生长条件来确定不同农作物的适宜种植区域,从而进行农用地的分等定级。
总的来说,农用地的分等定级标准需要综合考虑土地的肥力、水土保持能力、适宜农作物的生长条件等因素,科学地对农用地进行等级划分,为农业生产和土地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只有通过科学的分等定级,才能更好地保护农用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可持续的农业发展。
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方案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方案是一个重要的农业政策,它对于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农用地分等定级的意义、现有的分级方法、估价方案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农用地分等定级的意义农用地分等定级是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农业结构,因此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 制定土地政策。
不同地区的土地情况不同,制定相应的政策需要从土地等级、使用目的、保护措施等因素综合考虑。
2. 保护农用地。
农用地作为农业生产和食品安全的重要基础,必须得到切实的保护,使其不被非农业投资和房地产等领域的扩张侵蚀。
3. 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在分级的基础上,确定哪些土地用于种植粮食,哪些用于养殖、果树等比较经济的农业作物,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品质。
二、现有的农用地分级方法目前,我国对于农用地的分级主要有如下三种方法:1. 用地质条件划分等级法。
这种方法是根据地质条件的差异来判断土地的适宜度,比如土层深度、土壤稳定性、坡度等,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
2. 农林区位分级法。
这种方法是从农业与林业产业的角度来看待土地,根据不同土地的具体定位,分为一等、二等、三等、四等四个等级。
3. 评估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土地价值的评估来划分等级,评估方法多样,主要包括市场估价法、收益现值法、土地离散属性法等。
三、估价方案估价方案是对于土地价值的一个评估,是决定农用地分级的一个重要因素。
评估方法的选择需要考虑下面几个方面:1. 市场估价法。
这种方法是根据市场情况,察看周围的同类土地的交易价格,通过比较确定土地的估价方案。
2. 收益现值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土地的产出与市场价格等进行计算,来确定土地的估价。
具体的计算方法需要考虑耕作方式、作物品种、气候条件等因素。
3. 土地离散属性法。
这种方法是根据土地位置、用地目的、土地出让标准等因素,来计算土地估价。
常用的计算方法包括多元线性回归、主成分分析法等。
四、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
1范围本规程规定了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的目的、任务、对象、内容、程序、方法、成果要求、成果的检查验收、成果更新和应用,以及建立技术档案等。
本规程所称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
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4年9月);2.《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3.《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1997年10月7日发布)。
第一篇总则3总则3.1农用地分等定级的目的与任务3.1.1农用地分等定级的目的农用地分等定级的主要目的是:a)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对农用地进行科学、合理、统一、严格管理,提高农用地管理水平提供依据;b)为科学量化农用地数量、质量和分布,实施区域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提供依据;c)为理顺土地价格体系、培育完善土地市场,促进土地资产合理配置,开展土地整理、土地征用补偿、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等工作提供依据;d)为实行农业税制改革,公平合理配赋征收农业税提供依据。
3.1.2农用地分等定级的任务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对农用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评定,并划分等别、级别。
3.2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对象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工作对象是行政区内现有农用地和宜农未利用地,不包括自然保护区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永久性林地、永久性牧草地和永久性水域。
3.3农用地分等定级的体系农用地分等定级采用“等”和“级”两个层次的工作体系。
3.3.1农用地等农用地等别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稳定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
农用地等别划分侧重于反映因农用地潜在的(或理论的)区域自然质量、平均利用水平和平均效益水平不同,而造成的农用地生产力水平差异。
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附录B2该附录为《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的附属文件B2,主要包括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具体标准和流程,用于指导农用地分等的工作。
1. 农用地分等定级的目的农用地分等定级旨在合理利用农用地资源,衡量农用地的质量和适用程度,为农业生产提供可持续支持。
2. 农用地分等的原则农用地分等定级遵循以下原则:•公平公正:农用地的分等应公平合理,没有地区或利益的偏向。
•科学客观:农用地分等应基于科学的方法和客观的数据,确保评价结果准确可靠。
•可操作性:农用地分等规程应具备一定的实施操作性,方便使用者准确评价农用地等级。
3. 农用地分等的标准农用地分等标准应综合考虑土壤质量、地形条件、水资源、气候条件等因素,对农用地进行定级。
具体标准如下:3.1 土壤质量土壤质量是农用地分等的主要考量因素之一。
根据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指标,将农用地划分为一、二、三级。
•一级农用地:土壤质地松散,有机质含量高于4%,养分含量充足。
•二级农用地:土壤质地适中,有机质含量在2%~4%,养分含量适中。
•三级农用地:土壤质地较紧密,有机质含量低于2%,养分含量较低。
3.2 地形条件地形条件对农用地的利用具有重要影响。
根据坡度、海拔高度等指标,将农用地划分为四、五、六级。
•四级农用地:坡度小于5°,海拔低于300米。
•五级农用地:坡度在5°15°之间,海拔在300米1000米之间。
•六级农用地:坡度大于15°,海拔高于1000米。
3.3 水资源水资源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要素,对农用地的分等有重要影响。
根据水资源供应情况,将农用地分为七、八、九级。
•七级农用地:有充足的灌溉水源,适宜发展水稻、蔬菜等水耕作物。
•八级农用地:有较为丰富的水资源,适宜发展小麦、玉米等旱作农业。
•九级农用地:缺乏水资源,仅适宜发展旱地果树、牧草等耐旱作物。
3.4 气候条件气候条件对农用地的选择和种植作物的适应性起着重要作用。
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方案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方案农用地是指用于农业生产或农村集体建设的土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一些农村地区的农用地逐渐进入城市化建设的范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农用地的利用和保护问题。
对于农用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分等定级和估价是不可或缺的步骤。
本文将简要介绍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方案。
一、农用地分等定级农用地分等定级是将所有农用地按照其生产潜力、土地资源利用绩效、农业生产质量等因素分为不同的等级。
分等定级的目的是建立农用地分级制度,使土地利用更加合理,农业生产更高效,科学分析农村土地类型和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土地管理政策,提升土地利用效益。
农用地分等定级通常是根据土地的平均产量、土壤肥力、灌溉条件、气候环境、地形地貌等指标进行评估,将其划分为一定数量的等级,通常分为第一等级、第二等级、第三等级等。
在农用地分等定级过程中需要进行多项工作,包括现场调查、数据分析、评估等。
通过这些工作可以形成一套完整的分等定级方案,从而达到以农业生产潜力为依据,调整耕作制度、改进土地利用方式的目的。
二、农用地估价方案农用地估价是在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基础上,通过成本法、收益法、市场法等多种方法,根据土地的用途、地理位置、土地价格、土地类型、土地质量等综合因素,对土地进行价值评估,确定其市场化价格。
在实际估价过程中,需要进行的主要工作包括现场考察、数据采集和分析,然后根据估价方法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进行估价。
通常情况下,估价结果会依据土地的分类,在不同市场条件下提出不同的价格。
农用地估价工作是土地管理和土地资源开发的基础性工作,对确定土地转让及其价格,土地重分类、土地补偿、土地征收补偿等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践中,通过估价工作可以有效解决土地流转、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等问题,从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农用地分等定级和估价方案是保护农用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工作。
通过分等定级和估价,可以更好地管理和利用农用地,实现农业生产高效节能、资源环保、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附录H(标准的附录)农用地分等定级因素因子量化、无量纲化方法H1 评价指标量化方法对于扩散型的因素,如中心城镇影响度、农贸中心影响度、道路通达度,随着距离的增加,其作用分值会按一定规律衰减(指数衰减或直线衰减);而面状因素具有非扩散性,则直接采用区域赋值的方法确定其作用分值。
H1.1 扩散型因素作用分值计算方法H1.1.1 指数衰减法:应为(r = d H / d)(H-1)式中:f i ——因素作用分值M i——规模指数d i——实际距离d ——因素影响半径r ——相对距离H1.1.2 直线衰减法:直线衰减法的计算公式为:f i = M i(1- r i)(H-2)式中:f i——因素在某个相对距离上对土地的作用分值M i——某个因素个体第i级规模指数r i——r i = d i / d,为地块相对距离d i——实际距离d——因素影响半径H1.1.3 各级扩散源的作用分值:M i=100K i (0≤K≤1)(H-3)式中:M i——第i级扩散源的作用分值K i——第i级扩散源的作用指数,K i值依据各级扩散源的类型、规模、功能等条件确定H1.1.4 扩散因素作用分值:式中:F——某空间扩散因素作用分值n——某空间扩散因素级别数f i——某空间扩散因子作用分值(H-4)H1.2 面状因素因子作用分值计算方法H1.2.1 最大最小值法:对面状赋分的因素、因子,其指标分值计算通常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按公式f i =100(x i -x min )/(x max -x min )计算指标分值初值,式中f i 为某因素、因子指标值的作用分, x min 、x max 、x i 分别为指标最小值、最大值和某值,但对末一级指标的分值不按零考虑,而是根据土地质量的衰减程度由经验法确定。
第二步:对求算出的指标分值初值部分进行修正。
具体修正要视土地质量衰减是否均衡等情况而定,均衡衰减修正幅度最小甚至为零,非均衡衰减视情况做一定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