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生产技术名词解释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1
试题(一)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8分)1.食用菌:高等真菌中能形成大型肉质或胶质子实体或菌核类组织并能供食用的菌类总称,俗称菇、蕈、耳。
2.菌种:是指以适宜的营养培养基为载体进行纯培养的菌丝体,也就是培养基质和菌丝体的联合体。
或者说是指人工培养,并供进一步繁殖的食用菌的纯菌丝体。
3.培养基:根据食用菌对营养、水分、酸碱度的要求,人为配制成的供食用菌生长发育的基质。
4.菌种分离:就是用无菌操作的方法将所需要的食用菌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单独分离出来的过程。
5.灭菌:是应用物理和化学方法杀灭物品表面和内部所有的微生物,是一种彻底的灭菌方法。
6.消毒:是应用物理和化学方法使欲消毒的物品表面和孔隙内绝大部分微生物致死,是一种不彻底的灭菌方法。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20分)1.无论哪一种食用菌,都是由(菌丝体)和(子实体)两大部分组成。
2.伞状子实体的菌肉可分为两类,即(丝状菌肉)和(泡囊状菌肉)。
3.菌环是由(内菌幕)遗留下来的。
4.菌托是由(外菌幕)遗留下来的。
5.食用菌在生长发育中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有四大类,即(碳源)、(氮源)、(矿质元素)和(生长因素)。
6.制种一般包括四个基本环节,即(配制培养基)、(灭菌)、(接种)和(培养)。
7.对一级菌种培养基通常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所要求的压力为( 1.1kg/cm2),温度为(121℃),时间为(20~30min)。
8.菌种分离成功的关键是(无菌操作)。
9.接种的设备有(净化工作台)、(接种箱)和(接种室)。
10.菌种一般分为三种类型,即(一级菌种)、(二级菌种)、(三级菌种)。
11.一级菌种的容器为(试管),规格为(18~20mm ×180~200mm)。
12.制作棉塞的棉花应是(普通皮棉)。
13.为判断灭菌是否彻底,灭菌之后一定要(检验灭菌效果)。
15.食用菌在(发菌或菌丝生长)期不需要光照,应避光培养。
16.根据自然状态下食用菌营养物质的来源,一般将食用菌分为三种不同的营养类型,即(腐生性食用菌)、(寄生性食用菌)和(共生性食用菌)。
试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食用菌:可食用的具有肉质或胶质子实体的大型真菌2.接种:是将微生物移植到适于其生长繁殖的培养基上的过程3.菌种:人工培养,并供进一步繁殖的食用菌的纯菌丝体。
4.搔菌:是手工用搔菌机或手工去除老菌种块和菌皮,这是促使菌丝发生厚基的重要措施5.代料栽培:是指利用农业、林业、工业生产的下脚料为主要物质,再加入一定的辅助原料配制成培养料,用来代替传统的段木或原木来栽培各种食用菌的方法6.转色:菌皮的形成伴随着菌棒表面颜色由浅到深的变化7.培养基:根据食用菌对营养、水分、酸碱度要求,人力配制成食用菌生长发育的基质8.灭菌:指在一定范围内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彻底杀死所有微生物9.消毒: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死或清除基质中、物体表面及环境中的微生物二、填选1.无论哪一种食用菌,都是由菌丝体和子实体两大部分组成。
菌丝体组织体:菌索、菌核、子座、菌膜2.食用菌在生长发育中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有四大类,即碳源、氮源、矿质元素和生长因素、水。
3.食用菌的生态环境:理化因素:温度20~30℃、水分、湿度、氧气、二氧化碳、光照条件、酸碱度4.制种一般包括四个基本环节,即配制培养基、灭菌、接种和培养。
5.接种的设备有净化工作台、接种箱和接种室。
6.菌种一般分为三种类型,即一级菌种 /母种、二级菌种/原种、三级菌种/栽培种。
7.食用菌病害:非浸染性病害、侵染性病害8.食用菌的价值:高蛋白、低胆固醇、低脂肪、多维生素、多矿物质元素、多膳食纤维9.白糖的作用:诱导胞外酶的产生,促进菌丝生成10.菌种分离成功关键是无菌操作11.转色是香菇代料栽培中的重要措施12.金针菇装袋的要求:快装、轻装轻压、扎紧袋口、袋料适量三、其他1、食用菌栽培的意义。
答:1)将再生资源转化为优质菌体蛋白2食用菌栽培.周期短,见效快3.市场潜力大,属于供不应求的紧俏品,有潜在的巨大市场: 4)菌糠用途广2、简述香菇段木栽培和代料栽培的工艺流程。
食用菌加工与生产技术
1.采收和处理:食用菌在适宜的环境中生长和成熟后,应及时采收,
避免遭受病虫害和自然腐烂。
采摘后,需进行初步处理,包括除去异物、
分选、去杂、清洗等。
2.食用菌的干制:食用菌的干制目的是增加食用品的持久性,方便储
存和运输,同时也能够保持食品的营养价值和风味。
干制方法有太阳晒干、烘干、微波干燥等。
3.食用菌的腌制:食用菌的腌制是将其浸泡在醋、盐、糖、酱油等调
味料中,予以腌制,以达到保鲜和调味的目的。
腌制时间和处理方法取决
于不同的食用菌品种和腌制目的。
4.食用菌的罐头和瓶装:食用菌的罐头和瓶装是常见的加工方式,通
常需要进行煮沸、冷却、灌装、密封等工序。
罐头和瓶装的食用菌通常保
存时间较长,也更易于储存和运输。
5.食用菌的加工制品:食用菌的加工制品主要包括食用菌干、食用菌
脆片、食用菌汁、食用菌罐头、食用菌酱等多种制品。
不同品种的食用菌
适用于不同的加工方式和制品。
6.食用菌的冷冻和冷藏:食用菌可以通过冷冻和冷藏方式进行保鲜处理,将其保存在低温环境中以减缓食品腐败的速度和降低食品病原微生物
的生长速度。
冷藏温度通常控制在4-5℃,而冷冻则需要低于零下18℃的
温度。
第一章食用菌基础1.名词解释菌丝:在培养基上向各个方向呈辐射状延伸、分支的每一根细线,称为菌丝。
细胞管状,壁薄、透明,细胞内含有一个、两个或多个细胞核。
菌丝体:是由基质内无数纤细的菌丝交织而成的丝状体或网状体。
单核菌丝:由担孢子萌发后,先形成没有隔膜的多核初生菌丝,然后再形成许多隔膜,使之成为每个细胞仅有一个细胞核的菌丝,称为单核菌丝。
双核菌丝:担子菌类食用菌中,单核菌丝仅占很短时间,两个单核菌丝很快结合,发生质配,但不核配,形成每个细胞内含有二个细胞核的菌丝,称双核菌丝。
锁状联合:是双核菌丝细胞分裂的一种特殊形式,先在双核菌丝的顶端细胞的两核之间的细胞壁上产生一个小突起,形似小分枝,分枝向下弯曲,其顶端与细胞的另一处融合,在显微镜下观察,形似一把锁,故称为“锁状联合”菌核:真菌在生活过程中由菌丝密集而形成的块状或颗粒状的休眠体。
菌索:由菌丝密集而成的绳索状的结构。
其外貌与根相似,故又称根状菌索。
子座:由菌丝密集而成的容纳子实体的垫状结构。
子实体:是食用菌的繁殖器官,是由分化的菌丝体组成,能产生孢子的菌体或菇体。
菌褶:菌盖下面辐射状生长的薄片叫菌褶。
孢子:是一种有繁殖功能的休眠细胞,分为有性孢子和无性孢子两大类。
菌柄:位于菌褶下方,是菌盖的支持物。
菌环:有些食用菌在幼小时,菌柄和菌盖之间有一包膜相连,子实体长大时,该膜破裂,一部分留在菌盖边缘,一部分留在菌柄上。
留在菌柄上的称为菌环。
菌托:有些食用菌幼年时,其菌蕾的外包着一层膜。
菌蕾长大,外膜破裂,留在菌柄基部的残膜称为菌托。
同宗配合:由一个担孢子萌发的两条单核菌丝能进行结合而生育后代者,称为同宗结合或自交亲和。
初级同宗配合:由同核体产生的同宗结合,如草菇:细胞内两个核没有遗传性差异。
(次级同宗配合:由异核体产生的同宗结合,如双孢蘑菇:担子上只生两个担孢子,每个担孢子含有一对异核体。
异宗配合:多数食用菌的单核菌丝有性别之分,常用“-”与“+”表示。
食用菌:在高等真菌中,能够形成大型肉质(或胶质)子实体的,真核类组织,并可供人类食用的菌类总称。
恒温结实性:有些食用菌,当菌丝体发育到生理成熟后,只需降温诱导原基形成,不需昼夜温差刺激便可结实。
变温结实性:有的食用菌,当菌丝体发育到生理成熟以后,不仅需要降温诱导原基形成,还需温差刺激才能结实。
生物转化率:每投入1斤干料所获得鲜菇的百分数。
单区制式栽培:发菌与出菇在同一场所进行的栽培方式。
双区制式栽培:发菌、出菇不在同一场所进行的栽培方式。
菌花:是乳白色、光滑的膜状物,是由酒花酵母菌产生的。
生物学效率:每投入1斤干料所获得的鲜菇百分数。
液体菌种:在无菌条件下,把母种接于合适的液体培养基中,给予合适的条件,通过振荡、搅拌等方式培养形成的菌丝球。
醭膜:醭膜是灰白色或乳黄色,具有皱纹的膜状物,浮在盐液面上,是由产膜酵母菌或伪酵母菌在盐液表面生长所产生的。
外菌幕:在子实体幼小时,子实体外包有一层菌膜,这层菌膜叫外菌幕。
内菌幕:有些食用菌在幼龄时,菌柄与菌盖边缘之间有一层包膜,这层包膜叫内菌幕。
菌托:当子实体长大后,外菌幕破裂,残留在菌柄基部的外菌幕就形成了菌托。
菌环:当子实体长大后,内菌幕破裂,部分残留在菌盖边缘上,而另一部分残留在菌柄上形成菌环。
子实体:是食用菌的繁殖器官,是由分化的菌丝体组成,能产生孢子的菌体或菇体。
食用菌菌种:是以适当的培养基或培养料培养的纯菌丝体。
一级菌种(母种):又称母钟,试管种、斜面种,以孢子分离培养或组织分离培养获得的纯菌丝体。
二级菌种(原种):又称原种,由一级菌种扩大繁殖成的纯菌丝体。
三级菌种:又称栽培种,生产种,由二级菌种扩大繁殖成的纯菌丝体。
组织分离法:用食用菌的子实体、菌核、菌索等的一部分组织,在无菌条件下接种在适宜的培养基上培养成菌丝体的方法。
孢子分离法:用成熟的有性孢子或无性孢子萌发形成菌丝体获得纯菌种。
基内菌丝分离法:从生长子实体的培养料中分离菌丝体获得纯菌种的方法。
食用菌:在高等真菌中,能够形成大型肉质(或胶质)子实体的,真核类组织,并可供人类食用的菌类总称。
恒温结实性:有些食用菌,当菌丝体发育到生理成熟后,只需降温诱导原基形成,不需昼夜温差刺激便可结实。
变温结实性:有的食用菌,当菌丝体发育到生理成熟以后,不仅需要降温诱导原基形成,还需温差刺激才能结实。
生物转化率:每投入1斤干料所获得鲜菇的百分数。
单区制式栽培:发菌与出菇在同一场所进行的栽培方式。
双区制式栽培:发菌、出菇不在同一场所进行的栽培方式。
菌花:是乳白色、光滑的膜状物,是由酒花酵母菌产生的。
生物学效率:每投入1斤干料所获得的鲜菇百分数。
液体菌种:在无菌条件下,把母种接于合适的液体培养基中,给予合适的条件,通过振荡、搅拌等方式培养形成的菌丝球。
醭膜:醭膜是灰白色或乳黄色,具有皱纹的膜状物,浮在盐液面上,是由产膜酵母菌或伪酵母菌在盐液表面生长所产生的。
外菌幕:在子实体幼小时,子实体外包有一层菌膜,这层菌膜叫外菌幕。
内菌幕:有些食用菌在幼龄时,菌柄与菌盖边缘之间有一层包膜,这层包膜叫内菌幕。
菌托:当子实体长大后,外菌幕破裂,残留在菌柄基部的外菌幕就形成了菌托。
菌环:当子实体长大后,内菌幕破裂,部分残留在菌盖边缘上,而另一部分残留在菌柄上形成菌环。
子实体:是食用菌的繁殖器官,是由分化的菌丝体组成,能产生孢子的菌体或菇体。
食用菌菌种:是以适当的培养基或培养料培养的纯菌丝体。
一级菌种(母种):又称母钟,试管种、斜面种,以孢子分离培养或组织分离培养获得的纯菌丝体。
二级菌种(原种):又称原种,由一级菌种扩大繁殖成的纯菌丝体。
三级菌种:又称栽培种,生产种,由二级菌种扩大繁殖成的纯菌丝体。
组织分离法:用食用菌的子实体、菌核、菌索等的一部分组织,在无菌条件下接种在适宜的培养基上培养成菌丝体的方法。
孢子分离法:用成熟的有性孢子或无性孢子萌发形成菌丝体获得纯菌种。
基内菌丝分离法:从生长子实体的培养料中分离菌丝体获得纯菌种的方法。
初生菌丝:由孢子萌发形成的菌丝,又称一级菌丝或单核菌丝。
次生菌丝:由两条可亲和的初生菌丝经过质配以后形成的菌丝,又名二级菌丝或双核菌丝。
三生菌丝:由二级菌丝进一步发育而形成的已组织化了的双核菌丝
复壮:恢复食用菌原有的生活力和培育发展其优良性状。
菌种分离:就是用无菌操作的方法将所需要的食用菌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单独分离出来的过程。
退菌:是在菌丝培养期内,当菌丝生长至培养料的中部或中底部时,从料面开始菌丝逐渐变弱,直至消失的现象。
断菌:是菌丝在培养料内生长过程中产生菌丝断层,断裂的现象。
菌丝徒长:培养料表面生长越旺,形成一层粗壮菌束网并且在培养料表面形成菌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