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喻和暗喻
- 格式:ppt
- 大小:1.41 MB
- 文档页数:38
诗歌中的明喻暗喻借喻
诗歌中的明喻、暗喻和借喻都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它们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比较,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意图。
明喻是指通过直接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比较,用明确的比喻词将两个事物联系起来,从而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意图。
在诗歌中,明喻可以用来增强诗歌的形象感和生动性,让读者更加清晰地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暗喻是指通过暗示或间接的方式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比较,用比喻词代替明确的比喻词,以更加含蓄的方式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意图。
在诗歌中,暗喻可以让诗歌更加含蓄、深刻,让读者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去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借喻是指通过借用事物的特征或形象来比喻另一个事物,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意图。
在诗歌中,借喻可以让诗歌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通过比喻的形象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总之,明喻、暗喻和借喻都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它们在诗歌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这些修辞手法能够让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含蓄和深刻,让读者通过比喻的形象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明喻和暗喻的差异?
1、明喻,指本体、喻体和比方词三个要素都呈现。
办法为“甲像乙”。
例如:天上的云从西边出来一贯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如同是天空着了火。
这个比方句把“云”比作“火”,本体是“云”,喻体是“火”,比方词是“如同”。
比方句的三要素都呈现了。
2、暗喻,指本体和喻体呈现,比方词不呈现,比方词被“是”、“成了”、“变成”等词语所替代。
办法为“甲是乙”。
例如:小兴安岭一年四季风光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这个比方句,把“小兴安岭”比作“大花园”和“宝库”,本体是“小兴安岭”,喻体是“大花园”和“宝库”,没有比方词,直接把“小兴安岭”说成是什么,而不是像什么。
3、借喻,指本体和比方词都不呈现,只呈现喻体。
借用喻体替代本体。
办法为“甲代乙”。
例如: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个比方句把“大榕树”比作“鸟的天堂”。
本体“大榕树”和比方词都没有呈现,只呈现了喻体“鸟的天堂”。
比喻句的三种形式是明喻、暗喻和借喻。
反过来说明喻、暗喻和借喻都是比喻句。
下面分别举例说明这三种比喻形式:1、明喻是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比喻词常用“像”“好像”“仿佛”“犹如”等。
例如:长城像一条长龙。
这个句子中,“长城”是本体,“像”是比喻词,“一条长龙”是喻体2、暗喻是本体、喻体都出现,比喻词常用“是”“变成”“成了”“构成”等。
例如:山间的云雾构成了一幅精妙的山水画。
这个句子中“山间的云雾”是本体,“构成”是比喻词,“一幅精妙的山水画”是喻体。
3、借喻是借用喻体代替本体,即只出现喻体,本体和比喻词均不出现。
例如: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
以上这个句子中,本体、比喻词均没有出现,喻体是“银条儿”而借代则是区别于比喻的另一种修辞手法。
即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
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借代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一、部分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二、特征代本体。
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因为杨二嫂长得细脚伶仃,故称之为“圆规”。
三、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
(《梅岭三章》)“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四、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
(《榆钱饭》)“囤”是装粮食的工具,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粮;“锅”是做饭的工具,用“揭不开锅”代指没饭吃。
五、专名代泛称。
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李公朴”,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们。
古诗中的比喻
古诗中的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比较,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表达情感或意念。
在古诗中,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和博喻等多种类型。
1. 明喻:明喻是直接将一物比作另一物,在古诗中常常使用“如”、“似”、“若”等比喻词来连接本体和喻体。
例如,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里将“愁”比作“江水”,表现出愁绪之多。
2. 暗喻:暗喻是通过暗示或类比的方式将一物比作另一物,常常使用“是”、“为”、“成”等比喻词来连接本体和喻体。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这里将“酒意”比作“雨后的海棠”,暗示酒意未消。
3. 借喻:借喻是通过借用他物的形象来表达本体的意念或情感,通常不出现本体,直接以喻体代替。
例如,杜牧的《赤壁》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里借用“铜雀”的形象来比喻“曹操的野心”,表达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4. 博喻:博喻是用多个喻体来比喻一个本体,常常使用“如”、“若”、“似”等比喻词来连接本体和多个喻体。
例如,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里使用多个自然景物作为喻体,表达出对国家兴衰的感慨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总之,古诗中的比喻手法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使得诗歌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含蓄,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审美价值。
1、明喻是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比喻词常用“像”“好像”“仿佛”“犹如”等。
例如:长城像一条长龙。
这个句子中,“长城”是本体,“像”是比喻词,“一条长龙”是喻体
2、暗喻是本体、喻体都出现,比喻词常用“是”“变成”“成了”“构成”等。
例如:山间的云雾构成了一幅精妙的山水画。
这个句子中“山间的云雾”是本体,“构成”是比喻词,“一幅精妙的山水画”是喻体。
3、借喻是借用喻体代替本体,即只出现喻体,本体和比喻词均不出现。
例如: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
以上这个句子中,本体、比喻词均没有出现,喻体是“银条儿”
1、连续反复连续出现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间隔叫连续反复。
【例】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鲁迅《纪念刘合珍君》)
2、间隔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不连续出现,有其他词语或句子间隔在中间叫间隔反复。
【例】我们还在这样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必要了。
离三月十八日也有两个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纪念刘和珍君》)。
明喻、暗喻、借喻例句一、明喻句:1.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
2.那对叶像一片玻璃片一产透明、清亮。
3.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
4.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检察院缩小了一半。
5.他牵着一头毛色像黑缎子似的黑牤牛往回走了。
6.小船活像离开了水皮的一条打跳的梭鱼。
7.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8.密密的塔松像无数撑天的巨伞。
9.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10.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
11.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能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
12.时间好象一把尺子,它能衡量奋斗者前进的进程。
13.时间如同一架天平,它能称量奋斗者成果的重量。
14.时间就像一把皮鞭,它能鞭策我们追赶人生的目标。
15.时间犹如一面战鼓,它能激励我们加快前进的脚步。
16.省略号像一条漫长的人生道路,等着你去书写它留下的空白。
17.问号,就像人躬身自问一辈子,因为人生最大的困惑来自我们自身。
18.感叹号像一支催人奋进的鼓槌,等待我们去擂响时代最强音。
19.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20.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二、借喻句1.不能让这些充满暴力的漫画毒害我们的幼苗。
(幼苗= 儿童)2.他摇曳着一头的蓬草,冲出门外去上学去。
(蓬草= 凌乱的头发)3.别小看这种树的“胡子”,它使榕树成为地球上“树木家族”中的巨无霸。
(胡子= 榕树的根)4.星空中银盘高挂。
(银盘= 月亮)5.飞跃的羚羊,勇夺奥运铜牌。
(飞跃的羚羊= 田径好手)6.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以「厚障壁」来比喻感情距离.)9.明月是圆盘,月光是圆盘里倒出来的银水。
11.一柄弯刀搁在夜空上。
12.荷叶上的明珠晶莹通透,在上面翻滚着。
13.深秋了,丛林里片片枯黄的飘雪,在空中迎风飘荡。
14.天上的银盘。
明喻和暗喻都是修辞手法,用于诗歌中可以增强表达效果。
明喻是指直接用一个事物来比喻另一个事物,两者之间有明显的联系。
例如:
1.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这里的“春风”比喻为“绿色的手”,把江南岸的景色变得生机勃勃。
2.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纳兰性德《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这里的“人生”比喻为“初见”,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暗喻是指不直接说出被比喻的事物,而是通过暗示、象征等手法来表达。
例如:
1.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这里的“白日”和“黄河”分别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消逝。
2.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这里的“愁”比喻为“一江春水”,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忧愁。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比较,以更生动、具体的方式表达出作者的意图和感受。
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等几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作用。
1.明喻:明喻是指直接将一个事物比喻为另一个事物,中间使用比喻词进行连接。
例
如,“她像一朵花一样美丽”,其中“像”是比喻词,“她”是被比喻的事物,“一朵花”是用来比喻的事物。
明喻的作用是让读者更加直观地理解被比喻事物的特点,增强语言的形象性。
2.暗喻:暗喻是指将一个事物直接当作另一个事物来描述,中间不需要比喻词连接。
例如,“她是一朵花”,在这个句子中,“她”被直接比喻为“一朵花”,强调她的美丽和娇艳。
暗喻的作用是简化语言的表达方式,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意图。
3.借喻:借喻是指用一个事物的某一方面来比喻另一个事物的某一方面,被比喻的事
物和用来比喻的事物之间没有比喻词连接。
例如,“我的电脑像老牛一样慢”,在这个句子中,“老牛”并没有直接出现,而是用来比喻电脑的速度慢。
借喻的作用是突出被比喻事物的某个特点,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个特点。
总的来说,比喻的作用是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具体。
通过使用比喻,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感受,从而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主旨。
比喻暗喻借喻借代区别首先你要明白比喻句的三种形式是明喻、暗喻和借喻。
反过来说明喻、暗喻和借喻都是比喻句。
下面分别举例说明这三种比喻形式:1、明喻是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比喻词常用“像”“好像”“仿佛”“犹如”等。
例如:长城像一条长龙。
这个句子中,“长城”是本体,“像”是比喻词,“一条长龙”是喻体2、暗喻是本体、喻体都出现,比喻词常用“是”“变成”“成了”“构成”等。
例如:山间的云雾构成了一幅精妙的山水画。
这个句子中“山间的云雾”是本体,“构成”是比喻词,“一幅精妙的山水画”是喻体。
3、借喻是借用喻体代替本体,即只出现喻体,本体和比喻词均不出现。
\例如: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
以上这个句子中,本体、比喻词均没有出现,喻体是“银条儿”而借代则是区别于比喻的另一种修辞手法。
即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
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构成借喻的基础是本体与喻体的相似性,借喻中的喻体是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它和要说明的事物是有本质区别的两回事。
构成借代的基础是本体与借体的相关性,它是临时用一个名称来代替事物的本名,即利用客观事物的种种关系巧妙的形成语言上的艺术换名,说的是同一个事物。
借代的方式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类:标志代本体;专名代泛称;具体代抽象;结果代原因;部分代整体等等。
这种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是建立在本体自身的特征、职业诸方面的,通过名词的借代使用表现出来的。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初发的龙头翻卷滚动,在凹凸不平的沟床上缓慢前进。
(《一次大型的泥石流》)(3)先生给现洋钱,袁世凯,不行吗?(《多收了三五斗》)(4)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沁园春·雪》)例(1)、(2)为借喻。
例(1)中的“梨花”比喻雪花,两者在本质上具有完全不同的属性,但有其相似点,比喻形象,新颖美丽富有诗意。
明喻⽐喻句⼦各三种1. ⽐喻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请各告诉我三句话.明喻:有很明显的判断词的时候在看到⼀个句⼦的时候⾸先判断是不是⽐喻句这是前提然后再看有"好象""似乎""如"之类的明显的标志词,举例:朝⽓蓬勃的孩⼦就象六七点种的太阳⾸先这是个⽐喻句⼜有标志性的词"像" 这就是明喻;暗喻:在你看到⼀个句⼦的时候判断他是⼀个⽐喻句但是在这个⽐喻句只没有标志性的词这就是暗喻举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将瀑布⽐作银河是⽐喻句但是却没有标志性的词语来判断这就是暗喻;借喻:借物来作⽐更⾝⼀层的⽐喻举例:芙蓉如⾯柳如眉将芙蓉⽐作⾯将柳条⽐作眉⽑这样的⽐喻更说明⼀个⼈的美是更深⼀层的⽐喻。
2.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样、仿佛…… 似的,恰似”等连接.常见形式是“甲像⼄.如:叶⼦出⽔很⾼,像婷婷的舞⼥的裙.(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连接.典型形式是:甲是⼄.例如:⼴场上是雪⽩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的⼭冈.此外,暗喻还有⼀些变体需注意的是: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实现⽐喻关系.例如:这是花的海洋.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喻关系.例如:王⽼⼋你不要灌汤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喻关系,常⽤破折号连接例如:五点钟,上⼯的汽笛响了.红砖“罐头”的盖⼦—那扇铁门⼀推开…… (3)借喻.不出现本体和喻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4)拟⼈:把物当作⼈写,赋予物以⼈的动作、⾏为、思想、感情、活动,⽤描写⼈的词来描写物.作⽤:把禽兽鸟⾍花草树⽊或其他⽆⽣命的事物当成⼈写,使具体事拟⼈修辞⼿法物⼈格化,语⾔⽣动形象. 例句: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春》朱⾃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春望》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朱⾃清(5)拟物(借物喻⼈):①把⼈⽐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例句:1.⼈群不顾⼀切,涌了上来.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②把甲事物当成⼄事物来写.例句:1.⽕⼭发出⼀声咆哮.2.她们看见不远的地⽅,那宽厚肥⼤的荷叶下⾯,有⼀个⼈的脸,下半截⾝⼦长在⽔⾥.(《荷花淀》孙犁)。
明喻、暗喻、借喻例句一、明喻句:1.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
2.那对叶像一片玻璃片一产透明、清亮。
3.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
4.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检察院缩小了一半。
5.他牵着一头毛色像黑缎子似的黑牤牛往回走了。
6.小船活像离开了水皮的一条打跳的梭鱼。
7.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8.密密的塔松像无数撑天的巨伞。
9.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10.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
11.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能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
12.时间好象一把尺子,它能衡量奋斗者前进的进程。
13.时间如同一架天平,它能称量奋斗者成果的重量。
14.时间就像一把皮鞭,它能鞭策我们追赶人生的目标。
15.时间犹如一面战鼓,它能激励我们加快前进的脚步。
16.省略号像一条漫长的人生道路,等着你去书写它留下的空白。
17.问号,就像人躬身自问一辈子,因为人生最大的困惑来自我们自身。
18.感叹号像一支催人奋进的鼓槌,等待我们去擂响时代最强音。
19.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20.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二、借喻句1.不能让这些充满暴力的漫画毒害我们的幼苗。
(幼苗= 儿童)2.他摇曳着一头的蓬草,冲出门外去上学去。
(蓬草= 凌乱的头发)3.别小看这种树的“胡子”,它使榕树成为地球上“树木家族”中的巨无霸。
(胡子= 榕树的根)4.星空中银盘高挂。
(银盘= 月亮)5.飞跃的羚羊,勇夺奥运铜牌。
(飞跃的羚羊= 田径好手)6.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以「厚障壁」来比喻感情距离.)9.明月是圆盘,月光是圆盘里倒出来的银水。
11.一柄弯刀搁在夜空上。
12.荷叶上的明珠晶莹通透,在上面翻滚着。
13.深秋了,丛林里片片枯黄的飘雪,在空中迎风飘荡。
14.天上的银盘。
明喻暗喻和借喻的例子
1. 哎呀,她的笑容像阳光一样灿烂,这就是明喻啊!你看,“笑容”和“阳光”,多形象啊,一下子就让人感受到那温暖和明亮,难道不是吗?
2. 他那个暴脾气,简直就是个随时会爆炸的炸弹,这是暗喻呀!就好像一颗危险的炸弹在那,让人有点怕怕的呢,可不是嘛!
3. 看那个家伙,简直就是只猴子,上蹿下跳的,这就是借喻啦!用“猴子”来指代那个人的活泼好动,多生动呀,对吧?
4. 她的眼睛像星星一样闪亮,明喻哦!这不就很容易让人想象到那亮晶晶的眼睛嘛,多美妙呀,是不是呀?
5. 他是个书呆子,这里用“书呆子”暗喻他对书的痴迷,多贴切呀,这样说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6. 那片树林,是鸟儿的天堂,借喻哟!用“天堂”来形容树林对鸟儿的重要性,很形象吧,你说呢?
我觉得用明喻、暗喻和借喻可以让我们的表达更加丰富多彩,更有趣味性呢!。
明喻和暗喻的区别
明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类的关系,说甲(本体)像(喻词)乙(喻体)。
常用:像、好像、比如、仿佛、宛如、仿佛、好比、比方说、像……一样、如……一般、仿佛……似的、……一样、……似的等喻词来联系。
暗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
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
暗喻又叫隐喻。
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以喻体直接代替本体,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鲁迅《故乡》)以“厚障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形成的感情距离。
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