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对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的早期诊断价值与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3
【摘要】目的本文旨在探讨超声莫非氏征(SMS)在评价急性胆囊炎的临床价值。
方法本组105例临床诊断急性胆囊炎患者经手术病理组织学证实为急性胆囊炎33例、72例是由非急性胆囊炎引起的上腹部疼痛。
结果 SMS的总准确度是87%、灵敏度63%、特异度93.6%、阳性预告性72.5%、阴性预告性90.5%。
结论尽管不完全可靠,但SMS在诊断急性胆囊炎的患者中是一种有用的辅助诊断方法。
【关键词】超声莫非氏征;急性胆囊炎以往文献对急性胆囊炎中单纯性、化脓性及坏疽性胆囊炎的超声声像图的改变均有较详细的描述使其易于发现并诊断,而对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早期的声像图改变的特点较少提及。
为免漏诊和误诊,SMS的辅助检查是必要的。
我们在急诊超声检查中观察到以急性胆囊炎就诊中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占有相当比例。
而SMS是指超声探头直接加压于胆囊局部,诱发产生疼痛,据报道,此征在急性胆囊炎患者中占90%以上。
为了观察这一现象笔者近10年来通过对105例临床诊断急性胆囊炎患者的情况进行了研究和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995年12月~2006年6月,在本组105例患者中男62例,女43例,平均年龄51岁。
在105例患者中,52例经手术及病理组织学证实为急性胆囊炎的33例,其中29例伴结石,余19例为其他疾病引起的急性上腹痛。
另外53例未行手术治疗。
1.2 仪器与方法使用ALoka SSD 1400黑白超声诊断仪,经腹凸阵探头,频率3 5MHz。
首先常规超声检查观察胆囊大小、形状、壁厚、内有无结石、胆囊周围有无积液及毗邻脏器等情况,后用超声探头在胆囊局部准确加压,诱发产生疼痛则为SMS阳性,若无疼痛或胆囊以外的压痛比胆囊区压痛更为明显或无固定压痛点则为SMS阴性。
本病例均为门诊及住院患者术前超声及SMS检查,术后随访核实超声及SMS 的准确性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本组105例患者中,52例经手术及病理组织学证实为急性胆囊炎的33例,其中29例伴结石,余19例为其他疾病引起的急性上腹痛。
·医学影像·超声诊断与手术病理在急性胆囊炎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对比常梅红(衡水市冀州区医院,河北 衡水 053200)0 引言急性胆囊炎是由于胆囊管阻塞和细菌侵袭而引起的胆囊炎症,患者在临床中主要表现为右上腹部阵发性绞痛并伴有明显的触痛和腹肌强直[1]。
超声检查诊断急性胆囊炎在近年来的临床中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明确超声诊断急性胆囊炎的临床价值,文中对比了急性胆囊炎接受超声检查和手术病理检查的结果,结果显示超声检查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应用价值高。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收集于2017年1月至12月,共34例,其中包括男19例、女15例,年龄在31-69岁,平均(58.5±9.6)岁,发病时间在3 h至3 d,平均为(32.5±7.5)h。
所有患者均首先进行超声诊断,再进行手术病理诊断,临床资料完整具有研究价值。
1.2 诊断方法。
使用东芝-60000型超声诊断仪为在患者手术之前1天为患者进行超声检查,探头频率为2.5-5 MHz,检查前需要叮嘱患者保持空腹状态至少8 h。
以常规方法扫查患者的胆系情况。
同时也要观察胆道情况,了解肝外胆管是否畅通,判断患者的胆囊损伤是否引发的肝脏损伤。
重点观察患者的胆囊周围、Calot三角区是否清晰。
胆汁无回声表示胆汁透声状态良好、胆汁内有稀疏的点状弱回声为透声性欠佳、胆汁近似低回声或是可见沉积物表示胆汁透声性差。
手术后取标本进行病理检查。
1.3 临床观察指标。
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超声诊断和病理诊断的符合率。
对比超声诊断和病理诊断下患者的胆囊大小、胆囊壁厚度、胆汁透声性。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通过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比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通过卡方检验,计量资料则以(±s)表示,通过t检验,P<0.05时差异在统计学当中存在意义。
2 结果超声诊断和手术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97.06%(33/34)。
急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与超声诊断技术一、急性胆囊炎简介胆囊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之一,贮存和浓缩胆汁以帮助消化脂肪。
当胆囊发生感染或发炎时,就会导致急性胆囊炎的发生。
急性胆囊炎主要表现为胃腹部不适、恶心呕吐、右上腹疼痛等症状,严重的情况下可引起并发症如胆囊穿孔和腹腔感染。
超声诊断技术是目前常用的诊断手段之一,可以通过超声波图像来评估胆囊是否发生了变化。
二、临床表现及特点1. 腹部不适:急性胆囊炎患者多数会感到上腹部或右上腹区不逞性质的不适感,有些患者还常伴有饱食感和打嗝等。
2. 恶心呕吐:由于胆汁排出受阻,使得患者出现恶心呕吐情况,尤其在进食油腻食物后更为明显。
3. 右上腹疼痛:急性胆囊炎的典型表现是右上腹剧烈绞痛,可向右肩背部、右锁骨下放射,并呈持续性、进行性加重。
4. 发热和寒战:由于感染引起的全身性反应,患者会出现发热和寒战等感染征象。
三、超声诊断技术超声诊断技术是一种安全、无创伤并且准确度较高的检查手段,对急性胆囊炎的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超声波可以通过有声波的回响图像来观察患者内部组织器官的情况。
四、超声表现1. 壶腹型扩张:急性胆囊炎时,由于胆汁引流受阻,导致胆囊壶腹部位逐渐扩大。
2. 壁增厚:急性胆囊炎患者在超声图像中显示出胆囊壁增厚明显,正常胆囊壁厚度大约为3mm左右,而在急性胆囊炎的情况下,壁厚度可达到5mm以上。
3. 囊腔内液体:在急性胆囊炎中,超声图像可以显示出胆囊内的液体积聚,这是由于胆汁淤积、感染和炎症反应导致的结果。
4. 触痛及压痛:医生在超声检查时通过轻轻按压患者右上腹部可以引发疼痛,称为触及压痛,这是急性胆囊炎的一个重要的特征。
五、诊断准确性超声诊断技术在急性胆囊炎的诊断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根据一项对450例患者进行的临床研究表明,超声波检查对急性胆囊炎的敏感度达到了90%,特异度达到了89%。
因此,超声波检查成为了目前常用的初步筛查手段。
六、其他辅助检查除了超声波检查外,还有其他辅助检查可供参考。
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手术治疗观察分析摘要:目的:观察agc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探讨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情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2月-2012年7月收治的53例agc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临床上,若患者白细胞高于15×109/l;且经b超检查,患者胆囊呈现出双边影,即应立即进行手术治疗。
本研究中,53例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50例治愈(94.34%),3例好转(5.66%),临床疗效良好。
结论:agc,往往由急性胆囊炎迁延而来,我们综合考虑患者的白细胞水平及b超检查结果,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
早期诊断后,我们选择合理术式,及早进行手术,是提高疾病治愈率,减低死亡率,挽救患者生命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agc 手术治疗观察分析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064【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068-01急性胆囊炎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1]。
近些年来,胆囊炎的发病率呈现出上升态势。
据相关文献报道[2],在急性胆囊炎患者中,agc患者约占20%。
agc(急性坏疽性胆囊炎),它的发病人群年龄往往偏大,且患者常伴代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创伤及感染。
agc 的病情发展十分迅速,且临床缺少对胆囊坏疽的有效观察指标,这就给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带来了巨大的困难,致使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增加。
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2月-2012年7月收治的53例agc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手术治疗的疗效情况。
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1.1 一般性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2月-2012年7月收治的53例agc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其中,男性37例,女性16例;患者年龄在35-73岁,平均年龄为58.1±3.6岁;患者病程在11h-4d,平均为2.5d;有44例(83.02%)患者于病发3d内前来就诊。
急性胆囊炎超声诊断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胆囊炎超声诊断与病理结果对照。
方法:选取我院手术外院病理2015年1月~2018年7月临床手术标本取材确诊急性胆囊炎病理切片40张,以及其经急性胆囊炎超声诊断的结果,将超声诊断结果和病理诊断准确率的差异进行比较。
结果:其中,结合急性胆囊炎患者的超声诊断结果显示,有40例患者当中有21例存在胆囊粘连,而病理结果显示粘连的有22例,两者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在急性胆囊炎发病病理诊断当中,术后病理诊断出的有机械性炎症20例,细菌性炎症15例,化学性炎症5例。
而超声诊断当中,单纯性炎症20例,化脓性炎症16例,坏疽性炎症4例,两者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急性胆囊炎超声诊断与病理结果对照无存在显著差异,可见急性胆囊炎超声诊断的效果良好,准确性高。
关键词:病理诊断;急性胆囊炎;超声诊断;运用分析临床上急性胆囊炎确诊的金标准是病理切片诊断,病理结果对于疾病的定性最有说服力,因而病理结果的准确性显得至关重要[1-2]。
但病理结果需要在术中和术后确诊,为提前了解患者的病情以便更好指导临床治疗,需要早期诊断和明确病因,以更好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手术外院病理2015年1月~2018年7月临床手术标本取材确诊急性胆囊炎病理切片40张,以及其经急性胆囊炎超声诊断的结果,将超声诊断结果和病理诊断准确率的差异进行比较,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手术外院病理2015年1月~2018年7月临床手术标本取材确诊急性胆囊炎病理切片40张,以及其经急性胆囊炎超声诊断的结果,将超声诊断结果和病理诊断准确率的差异进行比较,本次观察的40例患者当中,胆囊壁增厚的程度是0.36-0.76厘米,平均增厚程度是0.54厘米。
胆囊的长度是7.4-9.7厘米,平均8.3厘米。
胆囊的宽度是3.4-5.6厘米,平均宽度是4.5厘米。
超声对急性胆囊炎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目的探讨超声相对于急性胆囊炎早期诊断的价值与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外科自2013年6月~12月,所收治的急性膽囊炎患者共计60例作为研究对象,60例患者均经最终病理诊断结果确认为急性胆囊炎。
患者入院后给予超声诊断。
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对超声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的符合性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超声诊断下,化脓性胆囊炎患者共计40例(66.67%),坏疸性胆囊炎患者共计20(33.33%)例,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超声诊断急性胆囊炎操作简单,无创伤,诊断精确度高,可进一步应用。
标签:超声;急性胆囊炎;早期诊断;价值急性胆囊炎是一种受胆囊管阻塞以及细菌干扰影响而产生的胆囊部位炎症性疾病。
临床表现以右上腹部阵发性绞痛以及腹肌强直为主[1]。
有关数据显示:急性胆囊炎已成为临床实践中常见急腹症之一[2]。
尽早对本病进行诊断,提高治疗干预的早期性,对于治疗效果以及预后水平的提高均有重要价值。
为进一步探讨超声相对于急性胆囊炎早期诊断的价值与效果,本文选取我院近期所收治的急性胆囊炎患者共计6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超声诊断方法进行干预,取得了确切的研究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外科自2013年6月~12月,所收治的急性胆囊炎患者共计6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主诉症状为:右上腹部阵发性绞痛,部分伴随存在护腹肌强直症状。
60例患者均经最终病理诊断结果确认为急性胆囊炎。
患者一般资料为:男性患者共计42例,女性患者共计18例,患者年龄在20~68岁,平均年龄为(43.5±2.6)岁。
51例患者给予手术治疗,9例患者给予保守治疗。
1.2方法患者入院后给予超声诊断。
诊断仪器为阿洛卡SSD-1400型超声诊断仪。
诊断探头为凸阵探头,诊断期间设定探头工作频率为3.5MHz。
以右季肋部肋间以及肋缘以下位置给予常规超声检查。
胆囊穿孔是急性胆囊炎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2%~11%[1]。
延迟的外科干预为高并发症率和病死率的重要原因。
所以早期正确诊断对及时制定手术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和超声检查的胆囊穿孔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本病术前超声诊断准确率。
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收集我院2014年3月至2017年12月经超声检查后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胆囊穿孔患者16例,男9例,女7例,男女比例约1.3∶1,年龄40~84岁,中位年龄65.8岁。
16例均有反复发作持续性不同程度右上腹疼痛,疼痛向肩背部放射6例,伴恶心呕吐3例,均不伴寒战高热。
1.2仪器与方法:应用Philips IU22及GE LogiqE9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2~5)MHz 凸阵探头及(5~12)MHz 高频线阵探头。
患者取仰卧位或左侧卧位,先用低频探头行常规腹部多体位多切面检查,重点检查胆囊区,观察胆囊大小,壁回声、壁厚度及连续性,胆囊内及颈管部有无结石及其他异常回声,胆囊周围有无包块及网膜增厚,包块与胆囊关系,腹腔有无积液,结合高频探头进一步了解胆囊壁有无增厚回声减低不均匀,有无血供或者血供减少,改变体位观察肝前膈下有无游离气体存在。
2结果本组16例患者术后及病理诊断结石性胆囊炎伴坏疽穿孔14例,胆囊癌伴底部壁坏疽穿孔1例,非结石性胆囊炎伴坏疽穿孔1例;胆囊底部穿孔9例,体部穿孔3例,颈部穿孔3例,多发部位穿孔1例。
超声诊断胆囊穿孔13例,符合率81.2%;超声漏诊2例,误诊1例。
本组正确诊断胆囊穿孔的患者超声主要表现为胆囊壁增厚,回声减低不均匀伴连续性中断9例(见图1,2),胆囊外肝内包块8例,胆囊区包块1例,肝外右膈下及右上腹包块各1例,胆囊周围网膜增厚4例,腹腔积液7例。
3讨论急性坏疽性胆囊炎并穿孔的超声检查分析张锐利胡福长秦璐瑶【摘要】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对急性坏疽性胆囊炎并穿孔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有完整超声检查资料的急性坏疽性胆囊炎并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
腹部超声检查在胆囊炎外科手术治疗前的应用价值摘要:目的:对腹部超声检查在胆囊炎外科手术治疗前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估和观察。
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胆囊炎患者中选择40例作为探究对象,在其接受手术治疗之前,都采用腹部超声检查方式,对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通过术前腹部超声检查与术后病理检查的比较分析,差异均衡(P>0.05)。
结论:通过把腹部超声检查方式应用在胆囊炎患者外科手术前期检查中,有着明显的导向效果,可以帮助患者进一步了解病情,便于医疗人员对患者病情综合评估,制定详细的治疗计划,有针对性手术,让患者快速恢复身体健康,回归正常生活,检查效果明显,值得在临床领域中普及和推广。
关键词:腹部超声;胆囊炎;外科手术;应用价值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and observe theapplication value of abdominal ultrasonography in surgical treatmentof cholecystitis. Methods: 40 patients with cholecystitis who received treatment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21 to December 2021 were selected as subjects of study. Before receiving surgical treatment, abdominal ultrasound examination was used to compare the examination results of the patients. Resul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reoperative abdominal ultrasonography and postoperative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was balanced (P>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abdominal ultrasonography in the pre-surgical examination of patients with cholecystitis has an obvious guiding effect, which can help patients further understand the condition, facilitate medical personnel to make 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the patient's condition, develop adetailed treatment plan, targeted surgery, so that patients canquickly recover their health and return to normal life, and the examination effect is obvious. It is worth popularizing and promotingin clinical field.Key words: abdominal ultrasound; Cholecystitis; Surgery;Application value胆囊炎作为临床领域中比较常见的疾病,其临床病症比较多样,发病急,并且病情发展速度快,复发率比较高,临床质量难度大【1】。
·临床医学·超声对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的通过疾病治疗宣教,让患者明确疾病的治疗方式,让患者明确在医院采用超声检查的意义,另外还需要通过教工和学生以及一些社会人员告知患者,在去医院检查前,应保持空腹的状态,避免因为饮食对最终的对于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患者来说,如果出现了穿孔,那么会导致患者极大可能出现胆汁性腹膜炎,甚至在情况严重时还会导致休克乃至死亡。
所以想要有效地避免此种情况,需要让患者明确应进行早期手术,以防表2 患者疾病情况144作者单位辽宁工业大学 121000止病情的恶化。
临床中对该疾病进行治疗时,一般会应用保守治疗,腹腔镜手术是穿孔和坏疽的绝对禁忌,因此,在术前应严格评估急性胆囊炎的程度。
在术中坏疽性胆囊炎可见整个或是部分胆囊呈现出暗红色,甚至还有部分患者会出现发黑的情况,将囊壁切开后黏膜表面的结构并不是很清晰,而且网状也会逐渐消失。
诊断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时,观察胆囊壁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在整个腹腔镜的检查中十分重要。
根据相关文献可知,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的浆膜层光带粗糙,而且其胆壁增厚,回声不断增强,其中可见不规则无回声区和点片状强、中、低回声区。
此次研究中胆囊壁的回声可以分成Ⅰ型、Ⅱ型和Ⅲ型,Ⅰ型胆囊壁有增厚或无增厚,并呈现出弥漫性一致高回声;Ⅱ型胆壁中可见间断或是连续的弱回声带;Ⅲ型中胆壁有斑片状累积,几乎全层呈现局限性低回声灶,可以是一处也可以是几处,表面渗出大量的脓性渗出物,因为比较接近穿孔,所以在胆囊的周围具有很多渗液量。
此次研究中急性胆囊炎的超声诊断率很高,但是其中仍有50%以上为坏疽性胆囊炎,所以诊断时对该疾病的警惕和认识为其中关键,应通过检查注意患者胆囊壁的厚度及大小还有内容物。
患者的临床症状重,或是伴有包块以及血白细胞升高,尤其是老年患者,必须做出急性胆囊炎的相关诊断。
作者单位重庆市中医院康复科 重庆 400021摩、中药直肠滴入、艾灸等,它的优势为简便易操作、副作用小、促进气血运行、放松肌肉、缓解疼痛、促进肢体功能的康复。
超声诊断急性胆囊炎指标的研究及误诊原因分析目的探讨超声诊断急性胆囊炎的临床价值与准确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95例经超声诊断为急性胆囊炎的临床资料并与手术病理结果相对照。
结果手术诊断急性胆囊炎92例,化脓性胆囊炎2 例,坏死性胆囊炎1 例,超声诊断符合率约97%。
结论经超声诊断急性胆囊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标签:超声;急性胆囊炎;临床价值急性胆囊炎是右上腹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胆石梗阻、细菌感染以及胰液返流是导致发病的主要原因。
根据炎症的程度不同,临床病理学将急性胆囊炎分为三种类型:单纯性胆囊炎、化脓性胆囊炎和坏死性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右上腹持续性疼痛,伴阵发性加剧,墨菲氏征阳性。
其病情发展迅速,可在短时间内出现严重并发症,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很可能会导致患者死亡,而及时的确诊和治疗,则预后良好。
因此,及时的确诊,对急性胆囊炎患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实时超声诊断法是胆道疾病的首选而敏感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现行急性胆囊炎超声诊断指标为:①胆囊增大;②胆囊壁增厚;③超声墨菲氏征阳性;④多伴有胆囊结石;⑤胆囊腔充盈稀疏或密集的细小或粗大回声斑点,无声影,不形成沉积带;⑥胆囊周边出现局限性、渗出性积液暗区[1]。
就此,本文将我院超声科近两年诊断为急性胆囊炎病例的超声图像,参照诊断指标并结合手术结果进行分析,并探究其中出现误诊的原因。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以2011年~2012年我院95例超声报告诊断为急性胆囊炎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患者均因右上腹部疼痛入院行超声检查。
1.2检查仪器及方法仪器为MYLab70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2.5~5MHz。
超声检查胆囊大小、胆囊壁厚度、超声墨菲氏征反应情况、囊内有无结石、胆囊透声状况及胆囊周围积液情况等。
最终结合手术结果进行分析。
2 结果在此95例超声报告诊断为急性胆囊炎的患者中,经手术证实:单纯性胆囊炎92例,化脓性胆囊炎2 例,坏死性胆囊炎1 例;胆囊增大者10 例,胆囊增厚者10 例,墨菲氏征阳性者60例,胆囊有结石者50例;误诊者3 例。
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患者超声影像学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患者的超声影像学特点与超声诊断价值。
方法:将2022年全年覆盖范围内前往院内行急性胆囊炎治疗的患者纳入受试者范围,依据患者胆囊炎类型令其落入对照组(因急性单纯性胆囊炎就医,n=40)与研究组(因急性化脓性胆囊炎就医,n=40),令入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超声诊断与腹腔镜胆囊切除舒适,于术后进行组织病理检查。
结果:研究组患者超声诊断特点表现为胆汁透声、胆囊体积、胆囊壁厚度异常与墨菲氏征阳性,各征象的构成比与对照组患者相较组间具备的差异具有统计价值(P<0.05);研究组患者术前、后白细胞计数、总胆红素以及部分氨基转移酶较对照组更高,组间具备的差异具有统计价值(P<0.05),术后两组各指标均有所降低,组内比较统计学意义明显(P<0.05),组间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多普勒超声在急性化脓性胆囊炎的诊断中具备置管展示患者胆囊疾病征象与形态特征的能力,可为患者后续诊断与治疗提供影像支持。
【关键词】急性化脓性胆囊炎;超声征象;超声诊断急性胆囊炎作为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影响同时一定程度上威胁其生存的急腹症之一在临床中的发病构成比较高。
造成该疾病的主要成因多见于微生物寄生与胆道闭塞、胆结石嵌顿与寄生虫等。
一般情况下可依据患者发病成因与病理特征将其进行分类[1-2]。
急性单纯性胆囊炎发展迅速,对患者生存构成严重威胁。
急性化脓性胆囊炎目前的诊断主要取决于患者的表现与影像检查结果。
影像检查可为患者疾病分型与诊断提供影像支持。
现本文对超声影像诊断在该类疾病患者诊断中具备的优势与意义进行论著,详细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1.1基础资料将2022年全年覆盖范围内前往院内行急性胆囊炎治疗的患者纳入受试者范围,依据患者胆囊炎类型令其落入对照组(因急性单纯性胆囊炎就医,n=40)与研究组(因急性化脓性胆囊炎就医,n=40),对照组患者中男性女性构成比依次为45.00%(n=18)与55.00%(n=22),年龄为(46.65±12.35)岁。
超声对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的早期诊断(附20例病例分析)杨小红;汪湛;黄健;庞贝
【期刊名称】《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2(030)004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的早期超声图像特点及其对临床诊断、治疗的意义。
方法:回顾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早期超声图像特点及临床表现并进行分析研究。
结果: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的早期超声图像特点为:胆囊极度肿大,宽径比长径增大更明显,胆囊张力极高;胆囊壁增厚、粗糙,可发生局限性增厚,胆囊与肝之间有条索状的细的液性暗区,胆囊内有稠厚的胆汁或脓汁,多数伴有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
结论:超声检查对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早期诊断有重要的价值,可对术前急性胆囊炎程度评估提供重要参考。
【总页数】3页(P29-30,38)
【作者】杨小红;汪湛;黄健;庞贝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附属医院功能科,湖北,武汉,430015;江汉大学,附属医院功能科,湖北,武汉,430015;江汉大学,附属医院功能科,湖北,武汉,430015;江汉大学,附属医院功能科,湖北,武汉,4300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5.604.51
【相关文献】
1.超声对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的早期诊断价值与分析 [J], 王小会
2.急性坏疽性胆囊炎一次性手术治愈体会——附329例病例分析 [J], 薛冰川;马艳波;阎永明;刘瑞军;程正梅
3.超声对非胆石性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的早期诊断价值 [J], 王勇;秦川
4.超声对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的早期诊断价值与分析 [J], 王小会
5.超声显像对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的早期诊断 [J], 侯亚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的超声声像图表现及其临床价值(附11例
报告)
李忻;汪素涵
【期刊名称】《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
【年(卷),期】2006(020)006
【摘要】坏疽性胆囊炎是一种较少见的胆囊急性炎症,多继发予严重的胆囊急性化脓性感染,常并发胆囊穿孔和急性腹膜炎。
患者临床体征无明显特异性,而超声声像图能直观地显示其胆囊壁的形态变化及并发症的表现。
本文回顾性分析11例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患者的超声声像图表现,探讨其对坏疽性胆囊炎的诊断价值。
【总页数】2页(P530-531)
【作者】李忻;汪素涵
【作者单位】咸宁学院医学院医学影像学系,湖北,咸宁,437100;咸宁学院医学院医学影像学系,湖北,咸宁,437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5.1
【相关文献】
1.针灸推拿治疗腰肌劳损对超声声像图的影响与疗效关系(附50例报告) [J], 高崇于;赵南义;陈溶;朱鸿;杨通琴
2.急性坏疽性胆囊炎腹腔镜治疗体会(附20例报告) [J], 刘清波;王卫东;冯剑平;陈小伍
3.胸部创伤的CT表现及其临床价值(附45例报告) [J], 舒小钢;曾庆平
4.急性坏疽性胆囊炎腹腔镜治疗体会(附46例报告) [J], 朱小林;代云俊;胡中生;宁小江;廖虹涞
5.泌尿系结石超声声像图表现与中医分型的关系:附246例临床分析 [J], 黄忠华;石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超声诊断在急性胆囊炎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康莉
【期刊名称】《青海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0(21)4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显像技术在诊断急性胆囊炎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1998年4月至2000年4月经手术证实的238例患者作回顾性分析。
结果238例该症患者均被超声检出,其中结石引起者193例,非结石性因素45例。
结论超声显像对急性胆囊炎的诊断符合率极高,常可同时在胆囊内发现结石,但对非结石性急性胆囊炎也应引起重视,胆囊缺血可能是其致病的主要原因。
【总页数】2页(P20,22)
【作者】康莉
【作者单位】青海医学院附属医院超声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7.41
【相关文献】
1.超声检查在急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的应用价值 [J], 王晶明;丁蓉;白新艳;袁雪红;李霞
2.术前超声检查在腹腔镜切除急性胆囊炎术中的应用价值 [J], 汪明明;席如光;张韶光
3.术前超声检查在腹腔镜切除急性胆囊炎术中的应用价值 [J], 汪明明;席如光;张韶光
4.胎儿五横切面检查法在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价值 [J], 梁伟利;曹红星
5.超声诊断在日本血吸虫病中应用价值研究Ⅲ.粪检阳性患者超声检查结果 [J], 蔡卫民;陈智;周承;陈峰;刘荣华;赵君康;范小明;王景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超声对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的早期诊断价值与分析
关键词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急性坏疽性胆囊炎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本组急性坏疽性胆囊炎15例,年龄32~56岁,平均44岁;男9例,女6例。
均因急性右上腹疼痛来我院就诊。
临床检查:莫非氏征阳性,右上腹部膨隆,有时可触及肿物,化验室检查:白细
胞升高8例。
有慢性胆囊炎病史7例,均在超声检查当天或第2天手术。
检查方法:患者取平卧位,使用ge400cl彩色超声诊断仪扫查,频率为35mhz,检查前有3例行急诊检查,其余12例均在空腹8
小时以上在右季肋部作常规切面扫差。
结果
超声及手术病例均发现有急性胆囊炎的胆囊极度肿大,长径7
0~135cm,宽径40~5 5 cm,其中≥50cm 5例,胆囊张力极高,胆囊壁均毛糙,增厚03~09cm,≤03cm 4例。
≥0 5cm 9例。
胆囊壁呈一致性高回声5例。
呈双边影8例,呈局限性低回声灶3例,合并胆囊结石9例(泥沙性结石4例),胆囊结石并总胆管结石3例,总胆管下段结石1例,漏诊总胆管下段结石1例,所有15例超声均提示急性胆囊炎而提示急性坏疽性胆囊炎仅8例。
讨论
本组15例胆囊均极度肿大,张力增高,与手术后结果相一致。
本组胆囊均呈圆形增大,其中9例≥50cm。
本组资料胆囊壁均增厚,
不光滑,毛糙,或胆囊壁呈局限增厚,有资料报道急性坏疽性胆囊炎胆囊壁全层增厚,呈双层改变,浆膜层光带粗糙,回声增强,连续性完整,胆囊壁厚,呈双边影,内壁断续性增强,前壁不规则增厚,其内呈片状强中低回声及不规则无回声区。
本组资料胆囊壁回声可分为三型:ⅰ型胆囊壁呈弥漫一致性高回声,有的增厚,有的不增厚,手术病例证实只为粘膜的坏死,尚为出血和累及全层;ⅱ型在增厚的胆囊壁中可见连续或间断的细窄的弱回声带,即声像图上表现为“双边影”,是浆膜下组织炎性浸润、水肿、坏死和出血结果;ⅲ型胆囊壁有斑片状的几乎累及全层的不均匀的局限性低回声灶可为一处或多处,手术病理证实为较大的累及全层的坏死灶,尚未穿孔。
因此胆囊周围的渗液量也较多。
术中证实本组有6例胆囊周围有不同程度的炎性渗出,胆囊周围积液量最少约40ml,最多达350ml。
只有5例观察到胆囊与肝之间的细条状液性暗带,其回声较近于低回声,大部分未观察到,原因是
渗出量很少,以及肠气干扰等原因,以及扫查不细致全面造成。
本组胆囊内除有结石外,均弥漫充满中等或高回声的粗糙光点或团块,不随体位移动,不产生分层,手术证实为稠厚的胆汁或脓性以及胆囊壁纤维碎片等。
有资料报道此特征为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的特征性改变。
如果合并有产气杆菌感染,胆囊腔或壁内存在气体回声,伴有不稳定的声影或“彗星尾”征。
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系单纯性胆囊炎进一步发展,急性单纯性胆囊炎起初发病时,胆管梗阻,内压力升高,病变局限于黏膜层,炎症继
续发展可累及胆囊壁的全层,胆囊内压力继续升高,压迫胆囊壁致
血循环障碍,引起组织坏死,形成急性坏疽性胆囊炎。
本组提示胆囊结石,总胆管梗阻所造成的胆囊管梗阻,是诱发本病的常见原因。
本组急性胆囊炎的诊断率100%,但仅8例诊断为坏疽性胆囊炎,
其原因是有的患者肥胖,腹腔胀气较多,胆囊显示欠清晰。
彩色血流:本组15例资料表明,急性胆囊炎的胆囊动脉血流速度明显高于非急性炎症组及正常对照组,这与胆囊急性炎症,胆囊壁
水肿、增厚、血管充血扩张,血流量及血流速度增加的病理生理特
征相符合。
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时,血流明显减少或无血流信号,这是由于急
性坏疽性胆囊炎胆囊内压力持续升高,胆囊极度肿大,张力增高,囊壁变薄,血管受压,导致血液循环障碍所致。
同样情况也出现在慢性胆囊炎时,其鉴别要点是结合二维声像图特点可鉴别。
急性坏疽性胆囊炎一旦穿孔可危及生命,早期虽无穿孔,但因全
层坏死、渗出,随时有穿孔的可能,只有早期手术才能防止病情恶化,因此,急性坏疽性胆囊炎二维声像图结合彩色血流参数作出早期诊断,为指导临床的治疗起着极其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