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语语言特征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89.12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英语”研究现状分析本文旨在探讨“中国英语”研究现状,对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进行简要介绍。
通过对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文章从中国英语的定义和特点、成因和影响因素、与标准英语的对比分析以及在语言学习和应用中的重要性等方面,阐述了“中国英语”研究现状。
总结了研究成果和不足,并指出了研究的空白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在中国也得到了广泛普及和应用。
然而,在中国,英语的使用和发展也面临着自己的特点和问题。
“中国英语”这一概念应运而生,意指在中国特有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使用的英语,具有独特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
对“中国英语”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英语使用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为英语教学和学习提供借鉴和指导。
“中国英语”是指在中国特有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使用的英语,反映了中国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其特点包括:(1)语音和语法方面:中国英语的发音和语法受到汉语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语音和语法特点。
例如,中国英语中存在大量的音译词和语法错误,这是由于汉语和英语之间的语言差异造成的。
(2)词汇方面:中国英语的大量词汇来自汉语,这些词汇通常被音译成英语。
由于受到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影响,中国英语中还出现了一些独特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3)语篇结构方面:中国英语的语篇结构常常呈现出一种“螺旋式”的发展模式,即从外围问题入手,逐渐引向核心问题。
这与西方英语国家的语篇结构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英语的成因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背景:中国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价值观,这些因素影响了中国英语的使用和发展。
例如,中国人注重谦虚和尊重他人,因而在交流中会使用一些委婉语和敬语。
(2)社会环境:中国的社会环境和国际地位也对其英语的使用和发展产生了影响。
例如,随着中国的崛起,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被纳入英语中,如“大妈”(dama)、“土豪”(tuhao)等。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摘要:由于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存环境、宗教信仰等不同,导致了中西方语言存在很大的差异,使得在语言学习和文化交流上出现了许多困扰。
我国英语教学长期以来都着重语言形式的学习,随着我国对外交往与民族接触的日益迫切的需要,英语教学要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和随之而来的要求对其所属文化有所了解的呼声越来越高。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不可避免要接触到与之有关的文化。
通过日常教学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是现时期英语课必备的一个层面。
关键词:中西文化文化差异语言英语教学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是由音素、词素、词、短语、句子等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文化是一个民族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西方人类学家Douglas Brown认为:文化是生活方式,是人们赖以生存、思维、感知和相互交往的背景,是把一个特定的人类社团“粘合”在一起的“粘合剂”。
从这个定义反映出文化包括语言、信念、思维模式、处事态度、价值观、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
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文化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被传承、传达、记载、反映出来。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没有语言,文化就失去了载体。
没有文化,语言就成了无源之水。
美国人类学家古德诺夫(Ward H.Goodenough)在他所著的《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一书中是这样阐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的:“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
”所以要想真正习得一种语言,必须习得这种语言的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
二、中西文化差异对语言学习的影响(一)价值观差异体现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中国人向来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
“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处世以儒家思想道德观的“仁、义、礼、智、信”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南,接人待物,言谈举止要考虑“温、良、恭、俭、让”,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
中国式英语在英语学习中的利与弊在英语的教学实践中,经常见到这样的表达法:1.Open the door see mountain.(开门见山)2.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3.Give you a little color see see.(给你点颜色看看。
)经过调查研究,这种所谓“中国式英语”(Chinglish orChinese English)的产生决不是一时的失误,而是具有深厚的社会语言学根源。
一、中国式英语的概念及其成因中国式英语最初指的是洋泾浜英语(Pidgin English),是19 世纪中国人与英语国家的人做生意时所使用的一种贸易语言。
当时,因为国人对于英语语言结构及其所包含的英语文化缺乏了解,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常使用一些不规范的翻译方式,具有很大局限性。
李文中1993 年在《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一文中指出:“所谓中国式英语,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英语和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
”从二语习得的理论来看,中国式英语是一种中介语(interlanguage)或过渡语[2]。
它是二语习得者按自己发展的规则创造出来的含有母语特征又具有目的语特征的语言系统,是属于掌握目的语之前的过渡性阶段———这是二语习得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现象。
中介语之所以产生主要是第一语言对于第二语言的习得所产生的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现象引起的,即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语言结构及其所负载的文化内涵不完全相同甚至相反,那么第一语言对二语学习就会产生负面的消极影响[3]。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两者在语言形式与结构、使用者思维特征、负载文化内涵等诸多方面均有较大差异,因此中国人在英语学习中,汉语对英语的负迁移现象非常明显和典型。
中介语是某一个体在某一特定时期的语言现象,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这个语言体系会不断地向目的语靠近,因此具有个体性、过渡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
英语语法教学的国际、国内背景浅析作者简要分析了英语语法教学的国际、国内背景,论述了语法教学的必要性及语法教学存在的问题,以便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摆正语法教学与语言教学的关系,做到二者合理、有效、平衡发展。
标签:英语语法教学;国际背景;国内背景2004年初,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规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
依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及外语教学理论,欲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加强听说训练固然重要,但更应注重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应“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语法知识正是语言知识的基础。
目前,“费时低效”的英语教学严重影响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
为寻求“省时高效”的英语教学法,英语教育界人士一直在努力地探索和研究。
而笔者认为,在中国的外语环境下,“费时低效”的语法教学是导致“费时低效”的英语教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通过分析、研究语法教学的国际、国内背景,构建具有一定中国特色的英语语法教学模式尤显必要。
一、语法教学的国际背景外语教学法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问世已有二百多年,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外语教学法如雨后春笋,交替涌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重大影响的就有数十种。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外有人提出:外语教学法经历了零代到第一代、又到第二代、再到第三代的三次变革。
零代为翻译法,第一代为直接法,第二代为听说/结构法,第三代为功能/交际法。
可以说这三次变革无一不与语法有关。
1.被称作零代的翻译法经历了以下发展历程:语法翻译法、词汇翻译法、翻译比较法,其中当数语法翻译法影响最大,至今余威尚存。
顾名思义,语法+翻译是该法的最大特点,可见语法之于零代教学法中的地位。
2.有科學教学法之美誉的直接法,是在对传统的语法翻译法的批判中产生的,教学主要围绕会话进行,“整句吞,整句吐”。
直接法形成初期,曾试图模仿幼儿学母语直接学会目的语,而让语法靠边站,而后来还是采用了‘用归纳法教语法’的主张。
浅谈从英语中汉语借词看中国英语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汉语借词中国英语中国文化汉化思维发展趋势摘要:英语在发展过程中吸纳了众多的汉语借词。
随着中国在国际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汉语借词最终可能会发展成为中国英语词汇部分。
中国英语是成长于中国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用来交流的,以规范英语为核心的英语变体,它受中国文化和汉语思维的影响。
中国英语在诸多层面有着自身特点,本文在各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思考与总结,从中国英语的存在依据、概念界定、语言特征和发展前景四个角度作了分析。
英语中大量涌现汉语借词的现象始于一百多年前。
近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及对外文化交流和商贸往来的不断扩大与深入,英语中更是大量借用反映中国文化各方面特有的事物与现象的词。
如Tai Chi(太极拳)、Kung—fu(拳术,武术,功夫)、silk(丝)、mahiong(麻将)、Yangkof秧歌)、Shi Ching(诗经)、Taoism(道教)、fengshui(风水)、Confucius(孔子)、Mencius(孟子)、Maoism(毛泽东思想)、papetiger(纸老虎)等等。
显而易见,这些词一般都表示中国的特有事物或汉语里的特别说法。
另外,新闻媒介也在深深地影响着英语中的汉语借词。
中国在海外发行量最大的《中国日报》(China Daily)以及其他的诸如《北京周报》、《中国建设》、《时代周刊》和一些英文电视节目,特别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以及互联网等,在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也影响着汉语借词的输入。
每年《中国日报》所发布的“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大部分是以意译的形式而出现的。
比如“菜篮子工程(vegetable basket project)”、“乡镇企业(township enterprises)”等。
可以预见,在这些“有中国特色的词汇”中,一部分词汇将成为永久的英语词汇,并且随着社会、文化和中国在国际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汉语借词最终会发展成为中国英语中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
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特征分析一、本文概述《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特征分析》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话语使用特点,包括语言风格、互动方式、教学技巧等方面。
通过对话语特征的细致分析,本文旨在揭示英语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运用规律,以及这些规律对学生语言学习和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
文章将结合实例,从多个维度出发,全面解析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特征,以期为提高英语教师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语言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本文还将探讨英语教师如何更好地运用课堂话语,创建积极有效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进一步推动英语教学的发展和创新。
二、英语教师课堂话语概述英语教师课堂话语,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媒介,承载着传授知识、引导学生、维持课堂秩序等多重功能。
它是英语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风格的直接体现,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和教育功能,其使用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英语教师课堂话语通常包括讲解、提问、引导、评价等几个方面。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需要清晰、准确地传达语言知识,包括词汇、语法、句型等,同时还需要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如举例、对比、归纳等,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提问是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参与的重要手段,教师需要设计具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引导则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话语的引导和调控,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语言学习观念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评价则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反馈和认可,教师需要运用积极、恰当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不断进步和提高。
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特征还体现在其语言的规范性、生动性和互动性上。
规范性是指教师的语言应该符合英语语法和语用规范,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语言榜样。
生动性则是指教师的语言应该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互动性则是指教师的语言应该能够引发学生的回应和参与,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
关于英语语言文化论文语言是交际工具、思维工具、认知工具,文化的载体、信息(知识、情报、资料)的载体。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语语言文化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英语语言文化论文篇1浅谈英语语言中姓氏的文化内涵摘要: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姓氏,它作为一种符号,构成了文化载体的一个重要部分。
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文化现象,英语姓氏有着极其复杂的构成和来源,其中可能埋藏着历史、经济、文化、地理等众多因素。
对于接触语言、文化的研究者,探析英文姓氏来源的工作十分必要。
本文尝试探索英语姓氏的演变历程,从而揭开现代英文姓氏与其本源的关系。
这必将对英文教学以及加深学生了解英语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英语姓氏来源文化英语语言自从有了文明,人类为了便于繁衍生息、交流沟通,就发明了姓氏。
随着历史进程和社会的发展,姓名的构成和习用逐步形成。
每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姓氏,它作为一种符号,构成了文化载体的一个重要部分。
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文化现象,英语姓氏有着极其复杂的构成和来源,其中可能埋藏着历史、经济、文化、地理等诸多的因素。
对于学习英语语言的人来说,探析英文中的姓氏来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代英国在经历了多次外族入侵,才得以形成英语民族及其语言。
这是以盎格鲁撒克逊人和凯尔特人为主的世界上众多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
到了近代,英语民族的活动舞台随着大英帝国不断向海外的扩张而进一步扩展,也就更大范围地吸收了其他民族的血统和语言。
其中,尤以美利坚民族和美国英语的形成最为典型。
这自然也就让英语姓名系统变的更加复杂化。
尤其是在现、当代,英语民族血统进一步多元化,英语语言体系进一步扩大化,这当归功于大批涌入英语国家或地区的移民。
尽管外来移民的姓名不断被英语同化,但多多少少都会保持原民族的某些特征。
据英美姓名学家统计,如今英语姓名的语源就与三十多个大小语种相关。
下面,我们着重来看英语姓名在其本土的演化发展过程。
在英伦三岛被诺曼底人入侵以前,即公元1006年的诺曼征服前,英国人没有姓,只有名。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语用身份建构及语言特征分析一、引言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在交际中应对语言环境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语用身份和语言特征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语用身份是指个体在特定交际场合中按照身份、地位和社会角色等因素所构建的语用形象。
而语言特征是指一种语言所具有的独特属性,包括语法、词汇、语气、语调等。
二、语用身份建构分析1. 语用身份的定义语用身份是指个体在交际中根据自身角色和地位等因素所形成的一种语用形象。
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学生身份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学生的语用身份建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者身份:学生在口语教学中将自己定位为学习者,表现出对教师和教材的尊重,同时也表现出自己学习的积极性和努力程度。
(2)角色身份:学生在口语教学中会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演讲者、讨论者、听众等。
不同的角色身份会影响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语用行为。
(3)社会身份:学生在口语教学中会表现出自己所属的社会身份,如国籍、年龄、性别等。
这些身份会对学生的语用选择和语言表达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语言特征分析1. 语法特征(1)语法错误:学生可能会在口语表达中出现一些基本的语法错误,如时态的错误、语序的错误等。
(2)简化语法:学生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可能会简化一些复杂的语法结构,使用简单的句型和短语来表达。
2. 词汇特征(1)词汇量有限:学生可能会在口语表达中词汇量有限,使用一些简单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2)常用词汇:学生在口语交际中会更倾向于使用一些常用的词汇,而不会过多地使用生词或难词。
3. 语气和语调特征(1)谦虚礼貌:学生在口语交际中会表现出一定的谦虚礼貌,以显示对他人的尊重。
(2)语调变化:学生在口语表达中会使用不同的语调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意义,以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
四、结论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语用身份建构和语言特征分析对教学效果和学生口语能力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汉语语音对英语发音的影响四川方言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其语音特点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有着显著的区别。
这种独特的语音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四川地区英语发音的形成和发展。
本文将从音节结构、声调、韵母和音变四个方面,探讨四川方言对英语发音的影响。
四川方言的音节结构相对简单,以单音节和双音节为主,而英语则以多音节为主。
因此,四川地区的学生在英语发音时,常常将英语的音节结构简单化,导致发音不准确。
例如,单词“student”在四川方言的影响下可能被读成“stu-dent”,省略了“stu-dent-t”中的后两个音节。
四川方言的声调与普通话有很大的不同。
四川方言有五个声调,分别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和假声。
而英语则没有这样的声调分类。
因此,四川地区的学生在英语发音时,常常将英语的音调与四川方言的声调混淆,导致发音不地道。
例如,“yes”在四川方言的影响下可能被读成“yè-sè”,使用了四川方言的入声。
四川方言的韵母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也有很大的区别。
四川方言的韵母中存在大量的鼻音和喉音,而英语则以口腔音为主。
因此,四川地区的学生在英语发音时,常常将英语的韵母发音方式与四川方言的韵母发音方式混淆,导致发音不准确。
例如,“think”在四川方言的影响下可能被读成“thìngk”,加入了喉音。
四川方言的音变现象也较为复杂,包括变调、轻声、儿化等。
这些音变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四川地区学生对英语发音的掌握。
例如,“butter”在四川方言的影响下可能被读成“bù-tēr”,加入了儿化音。
四川方言的语音特点对英语发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音节结构、声调、韵母和音变四个方面。
为了克服这些影响,四川地区的学生应该加强普通话的学习和英语语音的训练,以便更好地掌握英语发音技巧。
教师也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纠正学生的发音错误,并适当引入语音学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发音规律。
英语教学之路上的语言变体--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相关问题研究王维纳【摘要】中式英语是一种不规范或不符合英语文化的畸形英语,是由于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所致;而中国英语是规范英语,是英语在国际化过程中与中国特有语言文化接触融合的产物,具有典型的中国文化内涵。
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主要特征及区别分别体现在语音、词法和句法三个方面。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对比中英句式、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等各方面的差异,归纳总结后帮助学习者避免出现中式英语,规范使用标准英语;还要树立正确的态度来对待中国英语,不“崇洋媚外”,注重国外风俗文化,还要提高学习者的中国文化素养。
%Chinglish is the malformed, hybrid form that shows the interference or influence of Chinese on English learners,while Chinese English is normative but with typical Chinese cultural features generat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its integration with Chinese.These two are dif-ferent in pronunciation, morphology, and syntax.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eachers have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sentence patterns, expression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help learners a-void Chinglish.Moreover, teachers should help learners establish right attitudes towards Chinese English, re-specting and learning foreign culture but not worshiping things foreign and fawning on foreign countries, and pro-mote Chinese learners'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wareness.【期刊名称】《大庆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4页(P80-83)【关键词】英语教学;中式英语;中国英语【作者】王维纳【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公共英语教研部,黑龙江哈尔滨1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2英语教学之路上的语言变体——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相关问题研究王维纳(哈尔滨师范大学公共英语教研部,黑龙江哈尔滨150025)摘要:中式英语是一种不规范或不符合英语文化的畸形英语,是由于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所致;而中国英语是规范英语,是英语在国际化过程中与中国特有语言文化接触融合的产物,具有典型的中国文化内涵。
浅谈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僵化现象成因及对教学的启发作者简介:高娈,女,西安外国语大学10级研究生,专业:英语语言文学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西安710128)摘要:中介语及其僵化现象是近年来二语习得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始终存在着语言僵化现象,它制约着英语学习者对目的语的进一步掌握,阻碍了英语学习者的学习进一步向前发展。
本文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目前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状况分析了中介语僵化现象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得出其对英语教学的启发启示,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英语学习;僵化现象;实践意义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2-0000-01一、中介语及僵化中介语(interlanguage)又称过渡语、中间语言、语言学习者的语言,是由英国语言学家selinker 1969 年首次提出,1972 年在他的论文中正式使用的一个名词。
中介语是指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所拥有的一种独立的语言体系,这种语言体系在结构上既非学习者母语,又非目的语,而是介于两种语言之间的语言。
该语言体系处在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一个连续体(continuum)上,兼有学习母语和目的语的特征,并逐渐向目的语靠近,却永远不能是目的语。
selinker 曾经指出很多二语学习者,由于种种原因,外语学习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就不再像学习的最初阶段稳步地提高,而是处于停滞不前的徘徊状态,未能达到目的语这个理想的终点,这种现象就是外语学习中的语言僵化现象(fossilization)。
僵化现象是大学生英语学习中一个极其普遍的问题,也是一个非常难以解决又亟待解决的难题。
二、前人对僵化现象的原因阐释在早期的中介语研究中,slinker 就注意到了这种现象,并将僵化现象的原因归纳为五个过程:(1)母语迁移;(2)培训转移;(3)学习策略;(4)交际策略;(5)目的语笼统化。
vigil 和oller (1976)提出了交互作用说。
中国式英语热潮下的弊端内容提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网络科技的进步,中国的对外开放程度加深,中国与国际的交流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加入到外语学习中,特别是在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北京盛大举行之后,学习英语的浪潮只增不减。
Chinglish,即“中式英语”,也叫“中国式英语”。
中式英语指带有中文词汇、语法、表达习惯的英语,意思是汉语及英语组合而成的,在使用英语时,因受汉语思维方式或文化的影响而拼造出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不符合英语交际规范与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这种英语往往对英语国家的人来说不可理喻或不可以接受。
中国式英语的弊病所在论文关键词:中国式英语大学英语写作迁移论文摘要:“中国式英语”是大学英语写作中的普遍现象,文章分析了“中国式英语”的成因主要是汉语的负迁移,并举出了“中国式英语”的一些特征,最后给出了应对“中国式英语”的对策。
一、前言在大学英语每学期所进行的语言能力测试中,写作部分都不尽如人意。
学生作文里面充满了“中国式英语”。
即使是英语专业的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也不能让人满意。
作为大学英语教师,我们有义务找出学生错误的成因,并纠正学生的错误。
中外的许多学者通过比较中、英两种语言的结构特征,发现在二语习得中,中国学习者习得的英语与英语本族语不同,它要受到学习者母语及其文化的干扰。
二、“中国式英语”的定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式英语”是对标准英语的背离,是口头或书面表达的不地道的英语,不符合英语的规律和习惯,说者的思维方式、表达方法以及词汇的选择和搭配都是中国式的。
它是死译、硬译、字对字翻译的结果。
与洋径浜不同的是,中国式英语是不规范的,有时晦涩难懂,甚至容易产生误解。
因此语言学习者应从他们输出的语言中杜绝“中国式英语”,坚持使用标准英语。
集英服务社认为:“中国式英语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硬套英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英语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