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3 《古诗两首(望洞庭)》
- 格式:ppt
- 大小:1.69 MB
- 文档页数:11
小学三年级语文《望洞庭》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5篇】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彻空明的。
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
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所包蕴的诗意。
“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
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荡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
因为只有“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以下是漂亮的编辑为大家整编的小学三年级语文《望洞庭》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5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望洞庭教案篇一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3.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课前准备: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
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
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2.指名说对刘禹锡和洞庭湖的了解。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
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
所著有《刘宾客集》。
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望洞庭》教案《望洞庭》教案(精选16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望洞庭》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望洞庭》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
3、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
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的景色。
4、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1、背诵古诗。
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教师相机评价)2、刚才大家背了很多古诗。
它们只是中国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其中很多古诗都是诗人漫游登临写下的见闻感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等都是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
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著名的诗人刘禹锡。
3、简单介绍作者:刘禹锡,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
代表作《竹枝词》、《陋室铭》。
二、初读感知1、学生自读全诗。
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教师提问:你掌握了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你会怎样提醒别人注意这些读音?2、学习一下生字词:正音:和hèhéhuóhuò潭、君是前鼻音。
磨是多音字,螺是边音。
3、再读一读,结合课文中的插图,理解一下诗句:看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可以帮助别人。
还有哪些诗句是你不懂得,需要别人帮助的。
4、说一说,你觉得诗中哪些句子写的很美。
你读了有怎样的感受和体验:⑴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注意:①和的意思是指和谐。
②后一句是一个比喻句,让学生了解到未磨之镜,很模糊。
而磨过的镜子很光亮,从而体会到洞庭湖的湖面朦胧的意境美。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望洞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初步理解《望洞庭》的基本意思和主要内容。
2.能够口头和书写简单的人生感受,开始培养对自然环境的感悟。
3.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诗歌兴趣,培养其良好的文学素养,加强语文修养。
二、教学重点1.理解《望洞庭》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2.学会通过教材中的语句反复品读和领悟诗歌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1.加深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敏感度,领悟到《望洞庭》这首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2.在教学中再现《望洞庭》的美好图景,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阅读体验。
四、教学方法1.课前预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并了解作者以及诗歌的背景和意义,为后期课堂探究打下基础。
2.课堂讲解:通过口语表达、带动情感和诗歌朗读等多种形式将诗意浓厚的《望洞庭》呈现给学生。
3.课下巩固:通过作文和背诵等方式,巩固学生的认识和领悟。
五、教学内容5.1 诗歌导入从《望洞庭》的副标题:其一,庐山谣;其二,《庐山谣》所延伸出的一个主题:大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和想象。
5.2 教学重点突出通过简笔画和一些形象的比喻,让学生清晰地认识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同时介绍湘江、岳阳楼等历史背景,了解相关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5.3 体验自然通过朗读《望洞庭》这首诗,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洞庭湖的壮美景色,感受大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
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悟和热爱,引导学生在自然景观中充实自己的内心。
5.4 领悟语言意义从语言上入手,分段分句逐句轻品,逐字逐句领悟诗歌的意义。
通过学习相似的词语和用法,让学生了解相关的词汇和句式,锻炼分析诗歌的能力。
5.5 诗意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和理解大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通过本课诗歌内容中的意象和符号,引领学生产生与作者共情的感觉。
激发学生诗歌创作的兴趣,锻炼表达和描述的能力。
六、语文素养体现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获得了以下收获:1.学习语言运用过程中的体悟和感悟。
《望洞庭》教学设计《望洞庭》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望洞庭》教学设计,欢迎来阅读!一、教材依据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之《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途中经洞庭时所作。
二、设计思想《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俨然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三、四年级学生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通过教师有效地促进和支持性教学行为,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在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中快乐的学习。
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完成了对传统智力理论的批判与建设,本节课将以此理论为支撑,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关注每一位学生优势智能的培养,达到“三维”教学目标的整合。
三、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四、教学重点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
背诵古诗。
五、教学难点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六、教学准备: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七、教学过程:(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望洞庭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望洞庭精选3篇(一)教材目标:1. 了解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湖的特点。
2. 通过赏析诗歌,培养学生的情感,对洞庭湖产生喜爱之情。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材内容:《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一首抒情诗。
通过细腻的描写洞庭湖的风光,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诗中既有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又有对离乡背井的忧思。
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和课件投影仪。
2. 望洞庭的诗词。
3. 洞庭湖的图片。
4. 学生练习册。
教学步骤:引入:1. 教师用洞庭湖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洞庭湖,并请学生描述一下他们对洞庭湖的了解。
2. 介绍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湖的特点。
通过地理知识点的引入,让学生对洞庭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探究:1. 呈现《望洞庭》的诗词,给学生展示洞庭湖的美景和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 联系课文内容,询问学生对于诗词的感受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3. 解读诗词中的生字词,并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义。
拓展:1. 分组让学生分析《望洞庭》中的意象和描写手法,并请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2. 让学生用简短的语言描述一下自己喜欢的地方并写出一首诗,分享给同学们。
总结:1.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总结一下今天的课程内容,包括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特点,以及《望洞庭》中的诗意表达。
2. 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作业布置:1. 让学生回到家里后,继续完成练习册中关于洞庭湖的练习,并写一些自己喜欢的地方的诗句。
2. 教师在下节课时对作业进行检查和评价。
教学反思:这堂课主要通过《望洞庭》这首诗词,让学生了解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并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小组讨论,学生对洞庭湖的理解更加深入。
同时,学生也通过自己对喜欢的地方的诗歌创作,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整堂课让学生对洞庭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拓宽了他们的视野。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望洞庭》语文教案一、课文分析1.1 课文背景《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作。
当时唐朝正值盛世,社会经济繁荣,人民安康。
刘禹锡对故乡湘江的美景和洞庭湖的辽阔气势情有独钟,故写下这篇诗。
1.2 课文内容《望洞庭》共十四首,其中以第一首最具代表性。
全文宛如一幅湖山画卷,生动地描绘了洞庭湖的美丽,表达了诗人的伤感和愁思。
全文通俗易懂,情感真挚,被誉为中国诗歌的经典佳作。
1.3 课文思想《望洞庭》通过讲述作者眺望洞庭湖的环境来表达诗人的壮志和愁思。
在湖山之间,诗人目睹了盛世的繁荣和自然之间的和谐。
他从中思考长久以来的人生道路,表达了对个人命运和民族命运的关切。
该文表达了作者的志向和情感,使读者陶醉其中,产生共鸣,勉励人们勇往直前。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了解《望洞庭》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熟练掌握课文的基本知识,如词语理解和句子结构;•理解并表述《望洞庭》的情感和内涵。
2.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感性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3 情感目标•通过课文的学习和理解,引导学生感受到美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风情;•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和爱国精神;•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使他们抱有积极向上的生命态度。
三、教学策略3.1 学情分析本堂课是一节语文课,学生为四年级学生。
他们已掌握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但是在阅读理解、情感理解和语言表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因此,本次教学需要采用交互式、体验式、情感式和探究式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理解能力。
3.2 教学方法采用“预习导学+阅读理解+情感体验+思维创新”的教学方法。
预习导学中,教师通过图片和生动的语言让学生了解《望洞庭》的背景和基本知识;阅读理解中,老师可采用阅读策略,如分组阅读、角色扮演和朗读比赛等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的语言,理解课文的情感和内涵;情感体验中,通过学生讲述和分享课文中的感触和体验,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思维创新中,通过提问、讨论和思考等活动,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激发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