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病人的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416.50 KB
- 文档页数:19
尿路感染患者的护理体会李彦红张淑华任冬梅张新尿路感染(UTI)是指各种病原微生物在尿路中生长、繁殖而引起的尿路感染性疾病。
分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
上尿路感染主要是肾盂肾炎,是尿路感染中常见类型,临床上分为急性肾盂肾炎和慢性肾盂肾炎。
下尿路感染包括膀胱炎和尿道炎。
本病多发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0:1,尤以女婴、老年妇女、婚育年龄女性患病率高。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共收治患者28例,其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在18~54岁之间,平均年龄在38.2岁。
1.2方法与结果: 尿路感染以抗感染治疗为主,同时配合休息,多饮水,勤排尿。
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后,28例患者均痊愈出院,预后良好。
2.护理措施2.1指导休息与活动①急性肾盂肾炎第1周应卧床休息,可采用屈曲位,以减轻炎症引起的肾区痛。
尽量不要久站或久坐,以防肾脏下移、牵拉,加重疼痛。
②慢性肾盂肾炎患者一般不宜从事重体力活动,注意增加休息和睡眠时间。
③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
谈一些患者感兴趣的话题,做一些分散患者的注意力的活动,如听音乐、看电视等,以减轻焦虑,缓解尿路刺激症状。
2.2饮食护理给予清淡、富含营养、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
此外,多饮水(白开水或茶水),是减轻尿路刺激症状的重要措施。
若无禁忌每天饮水量在2500ml以上,勤排尿(2~3小时至少排尿1次),以达到冲洗尿路,减少细菌在尿路滞留的目的。
2.3观察病情密切观察患者膀胱刺激症状、发热情况、尿液检查及尿细菌培养结果。
2.3.1警惕并发症:急性肾盂肾炎抗感染治疗2周后,仍有持续发热者,应注意有无并发症,如肾盂积脓、肾周脓肿等。
2.3.2警惕重新感染:治疗后症状消失,尿菌转阴后6周再次出现真性菌尿,菌种与上次不同,称为重新感染。
治疗方法与首次发作相似。
2.3.3警惕病情复发:经治疗症状消失后,尿菌转阴后6周内再次出现真性菌尿,菌种与上次相同,称为复发。
2017年第八节尿路感染病人的护理一、A11、下列疾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的是A、尿路感染B、尿路结石C、尿道损伤D、单纯性肾病综合征E、慢性肾小球肾炎2、关于急性泌尿道感染的临床表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新生儿期主要为全身表现B、婴幼儿期全身中毒症状重C、婴幼儿期尿痛表现为排尿时哭闹D、年长儿上尿路感染时全身症状较为突出E、年长儿下尿路感染时可有腰痛及肾区叩击痛3、有助于肾盂肾炎诊断的是A、颗粒管型B、白细胞管型C、上皮细胞管型D、细胞管型E、透明管型4、最常见的尿路感染是A、肾结核B、急性肾盂肾炎C、慢性肾盂肾炎D、急性膀胱炎E、无症状细菌尿5、尿路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是A、厌氧菌B、葡萄球菌C、结核杆菌D、大肠埃希菌E、链球菌6、急性肾盂肾炎的临床治愈标准A、膀胱刺激症状消失B、体温正常C、尿常规正常D、腰痛消失E、以上都不是7、幼儿期24小时正常尿量为A、200~300mlB、300~400mlC、400~500mlD、500~600mlE、600~800ml8、婴幼儿少尿是指24小时尿量少于A、30mlB、50mlC、100mlD、150mlE、200ml9、对急性肾盂肾炎患者的护理措施中正确的是A、安置于光线较暗的病室B、高生物效价低蛋白饮食C、肾区疼痛时可适当散步以缓解疼痛D、鼓励多饮水E、导尿留取尿培养标本10、急性肾盂肾炎的女青年,治愈出院时给予保健指导,其中错误的是A、避免劳累B、低盐饮食C、少饮水D、少憋尿E、保持大便通畅二、A21、患者女,26岁。
尿频、尿急、尿痛8天,以“急性尿路感染”在门诊应用抗生素治疗,进行尿细菌培养检查前,应嘱患者停用抗生素A、1天B、2天C、3天D、4天E、5天2、患者女,24岁。
尿液浑浊不清,尿液镜检白细胞充满整个视野,伴有少许白细胞管型和大量上皮细胞。
此时应考虑为A、急性肾炎B、慢性肾炎C、肾脏肿瘤D、急性肾盂肾炎E、泌尿道结石3、患者女,27岁。
尿路感染护理中的注意点
1. 保持患者舒适:尿路感染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很大影响,患者可能会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给患者带来很多不适感。
所以,在护理中要注重患者的舒适,给予温暖、安静的环境,避免嘈杂声音和其他刺激。
2. 注意个人卫生:尿路感染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所以在护理中要注意防护和个人卫生。
护理人员要保持干净整洁,经常洗手、换洗工作服和手套,避免感染传播。
3. 规范护理操作: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做到规范操作,包括正确洗手、正确使用消毒液等。
对于导尿管等医疗器械的使用也要注意操作规范。
4. 饮食调理:饮食对尿路感染的康复也有很大的影响。
在护理中要注意给予患者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等。
5. 给予药物治疗:尿路感染的治疗主要是通过药物消灭病菌,护理人员在医生的指导下要正确给予患者药物治疗,按时按量吃药,并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6. 关注患者变化:治疗过程中,患者的症状可能有所变化,护理人员要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向医生汇报。
7. 定期复查治疗效果:尿路感染的治疗过程是一个长期过程,在治疗过程中要定期对患者进行复查,评估治疗效果,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尿路感染病人的护理尿路感染简称尿感,可分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
上尿路感染主要是肾盂肾炎,下尿路感染主要是膀胱炎。
本病以妇性多见。
老年男性因前列腺肥大,尿感发生率可增加。
老年男性和女性的发生率可高达10%,但多为无症状性细菌尿。
有症状的尿感,仍以育龄期的已婚女性多见.【病因及发病机制】一、病因本病多为细菌直接引起的尿路炎症,致病菌以大肠埃希菌最常见,约占70%以上,其次依次是变形杆菌、克雷白杆菌、产气杆菌、沙雷杆菌、产碱杆菌、粪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葡萄球菌。
偶见厌氧菌感染。
另外,其他微生物侵入尿路也可引起尿感。
我重点阐述细菌感染引起的尿路炎症.二、发病机制1、感染途径上行感染为最常见的感染途径。
由于女性的尿道较男性短而宽,且尿道口离肛门近,尿道口常有肠源性革兰阴性杆菌寄居,在诸如性交等情况下,这些细菌可进入膀胱,故受感染的机会增高。
此外,可见少量的血行感染.2、机体抗病能力正常情况下,细菌可进入膀胱,但并不都能引起尿感的发生.这与尿液的冲刷作用、尿路黏膜的杀菌能力、男性前列腺的杀菌作用及尿液不利于细菌生长等因素有关.3、易感因素在各种易感因素影响下,尿路抵抗力会被削弱,容易发生尿感。
最主要的易感因素是尿路的复杂情况(如尿路结石、尿道异物、肿瘤、膀胱-输尿管反流、多囊肾等)所导致的尿流不畅,其尿感的发生率较正常者高12倍,有这种情况的尿感称复杂性尿感.泌尿系统畸形人,会因机体的抵抗力下降而发生尿感。
此外,长期卧床的慢性病、艾滋病及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的病人,会因机体的抵抗力下降而易发生尿感,。
其他常见因素有尿道内或尿道口周围的炎症病变、局部使用杀精化合物避孕、导尿和尿路器械检查、遗传因素等均可增加尿感的易感性。
4、细菌的致病力细菌进入膀胱能否引起尿感与其致病力有很大关系。
如大肠杆菌,只有少数具有特殊致病力的菌能引起症状性尿感。
细菌的致病力决定于其对尿路上皮细胞的吸附能力.【临床表现】(一)急性膀胱炎约占尿感的60%,病人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伴有耻骨弓上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