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序列比对共46页
- 格式:ppt
- 大小:1.81 MB
- 文档页数:46
第三章序列比对1 序列比对的概念序列比对的定义是:根据特定的计分规则,两个或多个符号序列按位置比较后排列,尽可能反映序列间的相似性,这一过程称为序列比对。
2 序列比对的意义生物信息学形成早期的主要研究内容就是序列比对,而当时序列比对研究的课题主要是生物大分子的进化。
核酸序列与蛋白质序列的突变是经实验证明的生物学现象,而现代生物学认为正是这种生物大分子序列的不断变化形成了生物进化的分子基础。
即在地质年代早期的地球生物中的核酸、蛋白质等序列经过几十亿年的演变后,成为了现今极其多样化的生物大分子序列。
我们并不知道这些分子序列祖先演化的实际过程,但可以找到现存序列的相似性,根据相似性去推导演化的过程。
正是通过序列比对找出序列之间的相似性。
序列比对找到的是相似性,可用这相似性去进行同源性分析。
后文所讲到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就是通过序列比对,再进行聚类分析,然后依据所得结果确定被测分子序列的亲缘关系,构建进化树。
序列比对的一个用途就是用于搜索相似序列。
当你获得一段DNA序列或氨基酸序列后,发现对它一无所知时,可以在核酸序列数据库中搜索关于这一序列的信息,一个有效的方法是采用比对算法在数据库中找到一系列与该序列有相似性的序列,并按相似程度由高到低排列。
现在应用的多个序列搜索软件的本质差异基本上是比对算法的差异,随着数据库规模的扩大,对快速搜索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优化比对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方案之一。
在基因组测序中,序列比对更是有重要作用。
基因组测序一般要将若干个拷贝的长核酸序列打断成有重叠区域的许多小片断,测序仪对小片断进行测序,然后把已知碱基排列顺序的小片断用比对算法找到有重叠区的另外的片断,把它们边接起来还原成原来的长核酸序列,得到长核酸序列的碱基排列顺序。
序列比对还可以寻找序列中的特定位点。
当一个基因的某一位点发生突变时,它与原基因进行比对时就能发现这个位点,这在寻找致病基因时尤为重要。
同时,通过比对,可找出不同序列间一些保守性的区域,它们可能行使重要的功能。
序列比对定义
序列比对是一种对两个或多个基因序列、蛋白质序列或其他生物学序列进行比较和分析的方法。
序列比对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出物种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以及研究生物分子进化和功能的关系。
在序列比对中,我们通常使用一种叫做“算法”的数学方法来对比较的序列进行配对。
这些算法可以根据序列中的相同字母、相近字母、缺失字母和插入字母来进行匹配和比对。
一般来说,序列比对时我们采用的算法包括全局比对、局部比对和相似性比对。
全局比对是一种将两个序列的整个长度进行比较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找出两个序列在结构上的相同之处,但是也会忽略掉一些位于序列中的局部变异。
局部比对不同于全局比对,他将两个序列中相似的局部片段进行匹配和比对,忽略掉其中的不同之处。
这种方法常用于检测蛋白质序列中的保守结构域或一些重要的氨基酸。
相似性比对则是一种将两个或多个序列中相似的地方进行比较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检测到序列中的不同速率区域发生的进化过程,并识别物种之间的关系。
通过序列比对,我们可以揭示基因、蛋白质或者其他生物分子之间的演化规律,并进一步研究它们的功能和作用。
因此,序列比对已经成为现代生物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最常见的比对是蛋白质序列之间或核酸序列之间的两两比对,通过比较两个序列之间的相似区域和保守性位点,寻找二者可能的分子进化关系。
进一步的比对是将多个蛋白质或核酸同时进行比较,寻找这些有进化关系的序列之间共同的保守区域、位点和profile,从而探索导致它们产生共同功能的序列模式。
此外,还可以把蛋白质序列与核酸序列相比来探索核酸序列可能的表达框架;把蛋白质序列与具有三维结构信息的蛋白质相比,从而获得蛋白质折叠类型的信息。
序列比对的理论基础是进化学说,如果两个序列之间具有足够的相似性,就推测二者可能有共同的进化祖先,经过序列内残基的替换、残基或序列片段的缺失、以及序列重组等遗传变异过程分别演化而来。
序列相似和序列同源是不同的概念,序列之间的相似程度是可以量化的参数,而序列是否同源需要有进化事实的验证。
在残基-残基比对中,可以明显看到序列中某些氨基酸残基比其它位置上的残基更保守,这些信息揭示了这些保守位点上的残基对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它们可能是酶的活性位点残基,形成二硫键的半胱氨酸残基,与配体结合部位的残基,与金属离子结合的残基,形成特定结构motif的残基等等。
但并不是所有保守的残基都一定是结构功能重要的,可能它们只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被保留下来,而不是由于进化压力而保留下来。
因此,如果两个序列有显著的保守性,要确定二者具有共同的进化历史,进而认为二者有近似的结构和功能还需要更多实验和信息的支持。
通过大量实验和序列比对的分析,一般认为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比序列具有更大的保守性,因此粗略的说,如果序列之间的相似性超过30%,它们就很可能是同源的。
早期的序列比对是全局的序列比较,但由于蛋白质具有的模块性质,可能由于外显子的交换而产生新蛋白质,因此局部比对会更加合理。
通常用打分矩阵描述序列两两比对,两条序列分别作为矩阵的两维,矩阵点是两维上对应两个残基的相似性分数,分数越高则说明两个残基越相似。
因此,序列比对问题变成在矩阵里寻找最佳比对路径,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Needleman-Wunsch动态规划算法,在此基础上又改良产生了Smith-Waterman算法和SIM算法。
第三章序列比较序列比较是生物信息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操作,通过序列比对可以发现生物序列中的功能、结构和进化的信息。
序列比较的根本任务是:通过比较生物分子序列,发现它们的相似性,找出序列之间共同的区域,同时辨别序列之间的差异。
在分子生物学中,DNA或蛋白质的相似性是多方面的,可能是核酸或氨基酸序列的相似,可能是结构的相似,也可能是功能的相似。
一个普遍的规律是序列决定结构,结构决定功能。
研究序列相似性的目的之一是,通过相似的序列得到相似的结构或相似的功能。
这种方法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成功的,当然,也存在着这样的情况,即两条序列几乎没有相似之处,但分子却折叠成相同的空间形状,并具有相同的功能。
这里先不考虑空间结构或功能的相似性,仅研究序列的相似性。
研究序列相似性的另一个目的是通过序列的相似性,判别序列之间的同源性,推测序列之间的进化关系。
这里,将序列看成由基本字符组成的字符串,无论核酸序列还是蛋白质序列,都是特殊的字符串。
本章着重介绍通用的序列比较方法。
序列的相似性3.13.1序列的相似性序列的相似性可以是定量的数值,也可以是定性的描述。
相似度是一个数值,反映两条序列的相似程度。
关于两条序列之间的关系,有许多名词,如相同、相似、同源、同功、直向同源、共生同源等。
在进行序列比较时经常使用“同源”(homology)和“相似”(similarity)这两个概念,这是两个经常容易被混淆的不同概念。
两条序列同源是指它们具有共同的祖先。
在这个意义上,无所谓同源的程度,两条序列要么同源,要么不同源。
而相似则是有程度的差别,如两条序列的相似程度达到30%或60%。
一般来说,相似性很高的两条序列往往具有同源关系。
但也有例外,即两条序列的相似性很高,但它们可能并不是同源序列,这两条序列的相似性可能是由随机因素所产生的,这在进化上称为“趋同”(convergence),这样一对序列可称为同功序列。
直向同源(orthologous)序列是来自于不同的种属同源序列,而共生同源(paralogous)序列则是来自于同一种属的序列,它是由进化过程中的序列复制而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