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了解生物圈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5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叫做生物圈。
第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等;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实验探究的步骤: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订计划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与交流探究光照对鼠妇生活影响实验:提出问题:光会影响舒服的分布吗?作出假设: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制订计划:实验思路:设计明暗不同但是相通的两种环境,放入等量的鼠妇若干只,过一段时间后,看哪边的鼠妇多。
实验装置:在铁盘内铺上一层湿土,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纸板,另一侧盖上玻璃板。
这样两侧就形成了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
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为什么要用多只鼠妇做实验?避免偶然因素的影响为什么要计算全班各组的平均值?减小实验误差,确保实验的可靠性。
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试验。
对照实验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捕食关系;合作关系;竞争关系第二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骆驼失水少是对干旱环境的适应;莲的茎叶中的气腔是对水生环境的适应;海豹皮下脂肪很厚是对寒冷环境的适应;旗形树是对单侧风的适应;避役的体色随环境改变有利于捕食和逃避敌害;葵花朵朵向太阳有利于接受阳光。
蚯蚓对环境的影响:目的要求:探究蚯蚓对土壤的作用方法步骤:1.取甲、乙两只大烧杯,在每只底部先铺一层湿土,再铺一层细沙,细沙上再铺一层湿土,每层约为烧杯高的1|4.每铺一层,稍加整平、压实,并在烧杯外用笔画出沙和土的分界线。
2.向甲烧杯中放入若干条活蚯蚓,乙烧杯中不放蚯蚓。
分别向两只烧杯中喷洒适量的水,并投放数片菜叶作为蚯蚓的饲料。
烧杯口盖上玻璃板,注意应留有一定的缝隙,以保证空气的交换。
3.将甲、乙两装置放置在黑暗处几天后,观察。
为什么要设置两套装置?乙装置有什么作用?两套装置可形成对照;乙装置起对照作用。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生物和生物圈》知识梳理第二章了解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生物圈。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生物圈的厚度是20千米,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一、生态因素1、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
环境中的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光、温、水、空气、土壤等)和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生物与生物之间有:捕食、合作、竞争、寄生等关系。
)2、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①环境影响生物:春江水暖鸭先知;葵花朵朵向太阳;春风又绿江南岸。
②生物适应环境:荒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
骆驼刺地下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
寒冷海域中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厚,旗形树等。
③生物影响环境: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其粪便增加土壤的肥力;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沙地植物防风固沙等都属于生物影响环境。
3、(1)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①提出问题②作出假设③制定计划④实施计划⑤得出结论⑥表达和交流在“光对鼠妇的影响实验”中控制的变量是光,即在实验中只有光照是不同的,其他条件都必须相同,这样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2)所谓对照组,也称控制组,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即不添加任何人为因素(如药剂),在自然状态下的过程观察,又称“空白对照”。
所谓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所处理的变量就是我们要研究的内容。
二、生态系统1.①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一片森林、一片草原、一块农田、一个湖泊、一条河流都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生产者:植物(草、庄稼、树等)生物部分消费者:动物②生态系统的组成:分解者:细菌、真菌(蚯蚓,秃鹫)非生物部分-----光、空气、温度、土壤、水和湿度等。
▲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七年级上册生物各章知识点第一章认识生物一、生物的特征:1.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 生物能进行呼吸;3. 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5.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 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7. 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
二、生物的分类:1. 植物:包括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2. 动物:包括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3. 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4. 人类:属于脊椎动物中的哺乳动物。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一、生物圈的定义: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土壤圈。
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的生活和生长受到环境的影响,如光照、温度、水分、养分等;2.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通过生命活动影响环境,如植物能够固定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微生物能够分解有机物,动物能够改变环境等;3.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如植物能够利用环境中的养分进行光合作用,同时也会受到环境中病虫害的影响。
三、生物圈的层次:1. 森林生态系统:森林是生物圈中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包括多种树木、植物和动物,为生物提供了丰富的生态环境。
2. 草原生态系统:草原是由草和灌木组成的生态系统,具有适应干旱和半干旱环境的特性,是许多野生动物和家畜的栖息地。
3. 湿地生态系统:湿地是由沼泽、河流、湖泊等组成的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水分、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
4. 海洋生态系统: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珊瑚礁、海草床、海底山脉等,为海洋生物提供了丰富的生态环境。
5. 城市生态系统:城市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包括建筑物、道路、公园等,具有高密度的人口和资源消耗的特点。
四、生物圈的稳定性和变化:1. 生物圈的稳定性:生物圈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能够维持生态平衡和稳定性。
2. 生物圈的变化:生物圈会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过度开发等。
1、生物圈(定义):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
生活环境:生物的生存空间和它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
2、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
分类:①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温度、水、土壤等②生物因素---- 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3、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①提出问题②作出假设③制定计划④实施计划⑤得出结论⑥讨论和交流。
4、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生物的影响--光对鼠妇生活影响设计对照试验几点注意事项:①实验结束后把鼠妇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②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③只用1只鼠妇做实验,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用10只鼠妇做实验,可以减少偶然因素。
5、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捕食关系(兔以某些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竞争关系(水稻和田中杂草争夺阳光、养料、水分等)合作关系(蚂蚁、蜜蜂等群体生活的昆虫)寄生关系(蛔虫、猪肉绦虫等寄生在人和其他动物的体内) 6、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物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2、生态系统组成:⑴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⑵生物部分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分解者——细菌、真菌等微生物3、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
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许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
食物链特点:①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②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③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④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积累的越多。
4、物质和能量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5、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得越多。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1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考点1:环境中的生态因素1.生物的生活环境(1)概念: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指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存在于它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
(2)例如:对鲤鱼来说,生活环境不仅仅指鲤鱼生活的池塘,在同一个池塘里,不同时期,水质的好坏、水温的高低、食物的多少等,都会影响鲤鱼的生活,都属于鲤鱼的生活环境。
2.生态因素(1)概念: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2)分类①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②非生物因素:光 温度 水等。
(3)分析图中影响小麦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考点2: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一)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影响生物的主要非生物因素常见实例光深海中无植物生长;山坡向阳面植物生长比背阴面好;藻类植物在不同深度海洋中的分层分布;猫头鹰昼伏夜出温度淮南为橘,淮北为枳;随海拔高度不同,植被类型不同;蛇、青蛙的冬眠;极地狐的耳朵小,沙漠狐的耳朵大水仙人掌的叶变成叶刺;沙漠中植物稀少,热带雨林中动植物种类繁多空气青藏高原空气稀薄,人体内红细胞增多;大雨过后,蚯蚓爬出地面呼吸;土壤板结,植物生长缓慢(二)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1.提出问题: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吗? 2.作出假设: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
3.制订计划(1)实验思路:要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关键是要设置对照实验。
设计明暗不同但是相通的两种环境,各放入等量的鼠妇若干只,过一段时间后,看哪边的鼠妇多。
非生物因素 ①阳光、水、土壤、温度、空气等 生物因素②杂草、蛇、蚜虫、瓢虫、蜘蛛、蝗虫等①对照实验的概念: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②对照实验包括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是指能反映实验目的、需要研究的、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
对照组是不进行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
③实验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的变量。
本实验中的变量是光照,给鼠妇提供了明亮和阴暗两种环境,观察鼠妇对环境的选择。
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的笔记在书上的生命是一种神奇而又复杂的存在,而生物圈则是生命存活和发展的舞台。
通过了解生物圈的组成和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生命的奥秘。
本篇笔记将介绍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的内容要点。
1. 生物圈的定义生物圈,也称为生态圈,是地球上生物活动的总体。
它包括了各种生物体以及它们所处的环境。
2.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生物圈的组成部分,是一种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综合体。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生物栖息地和生物种群三个要素组成。
2.1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期和地点内,共同生活的各种生物种类的总称。
它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同一环境条件下形成特定的生态系统。
2.2 生物栖息地生物栖息地是生物群落生活和繁衍的场所。
它可以是陆地、水域或者其他的自然环境,提供了适宜的生存条件,满足生物的需求。
2.3 生物种群生物种群是指同一物种在一定时期和地点内的群体。
它们具有相同的基因组成和相似的生活习性,形成独特的物种特征。
3. 生态位生态位是指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特定地位或角色。
不同种类的生物通过占据不同的生态位,形成了良好的生物多样性。
4. 生态平衡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
通过相互作用和调节,生态系统能够达到一种相对稳定和持续的状态,称为生态平衡。
5. 生态位的变化生态位是动态的,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调整。
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生物会通过适应、迁徙等方式来调整生态位,以适应新的生存条件。
6.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它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生物的数量、种类、相互关系等。
7. 生物圈的保护生物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保护生物圈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我们应该树立环保意识,减少污染、节约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
通过了解生物圈的组成和特点,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以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希望这些笔记对你对生物圈的认识有所启示。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笔记一、概述在七年级上册的生物教科书中,第二章节主要介绍了生物圈的相关知识。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命体的住宅区域,包括陆地、海洋和大气层等。
通过学习这一章的内容,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生物圈的组成、特点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生物圈的组成1. 陆地生物:包括植物和动物,它们栖息在地球的陆地上,构成了陆地生态系统。
2. 海洋生物:包括海洋中的各种生物,如鱼类、海藻等,构成了海洋生态系统。
3. 大气层生物:包括微生物和各种植物,它们生活在地球的大气层中,对维持地球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生物圈的特点1. 多样性:生物圈中包含了数以百万计的不同物种,它们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生存和繁衍。
2. 相互依存: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相互依存,构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任何一个物种的消失都可能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3. 平衡性:生物圈中的生物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平衡关系,一旦这种平衡被破坏,就会对生物圈产生重大影响。
四、人类与生物圈的关系1. 开发利用:人类对生物圈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2. 环境保护: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人类也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生物圈,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减少污染排放等。
五、个人观点与理解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家园,我们人类应该更加珍惜和爱护这片绿色的家园。
只有保护好生物圈,我们才能保护好自己。
总结通过学习第二章的内容,我对生物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它不仅包括了陆地、海洋和大气层的生物,还涉及到了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类与生物圈的关系。
希望我们能够共同努力,保护好这个美丽的地球家园。
生物圈不仅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家园,同时也是生命的源泉和生态系统的基础。
在第二章的教科书中,我们对于生物圈的组成、特点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已有了一定的了解。
接下来,我们将会继续深入探讨关于生物圈的更多内容。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生物圈中的陆地生物。
陆地生物包括植物和动物,它们栖息在地球的陆地上,构成了陆地生态系统。
一、环境中的生态因素1.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的与其的总和就叫生物圈。
2.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和的因素叫生态因素。
生态因素包括:(1)非生物因素:①内容:光、、水等。
②对生物的影响:当环境中一个或几个因素发生急剧变化时,就会影响生物的,甚至导致生物死亡。
(2)生物因素:①影响某一生物生活的其他,包括同种生物和不同种生物。
②对生物的影响: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影响关系往往表现为_关系、关系、关系、关系等。
二、探究实验1.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 --------制订计划一实施计划一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的实验。
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如: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两个环境除光照情况以外,土壤的潮湿程度、温度等因素都要保证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物必须环境才能生存下去。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着环境,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造就了生物圈。
1环境中的生态因素1.生物圈是指( )A.地球上所有生物生存的环境B.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的总和C.全地球上的所有生物D.地球上的天空、海洋与陆地2.(2016,遂宁)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到处都是不毛之地,而云南的西双版纳却植物繁茂,影响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阳光B.空气C.温度D.水分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你认为影响山上桃花迟开的因素是什么( )A.光B.温度C.水分D.土壤4.(2016·淄博)我们当地种植的新疆哈密瓜与原产地哈密瓜口感差异较大。
这种现象说明( )A.环境影响生物B.生物适应环境上相的耗C.生物影响环境D.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5.“草盛豆苗稀”体现的草与豆苗之间的关系是( )A.合作B.竞争C.捕食D.共生知识点2探究实验6.在进行实验研究时,为了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一般还应同时设计( )A.分组实验B.重复实验C.独立实验D.对照实验7.小明在校园里浇花时发现了几只鼠妇。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2学时)一、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光、水、温度等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2.举例说出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3.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合和影响。
1.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及初步学会设计对照实验的水平。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护大自然,认同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举例说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三、教学设计思路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一节相关周围生物的知识后,以生活中常见的鼠妇为话题,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再介绍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让学生从两个方面理解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最后再自然的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合和影响,所以分为两个课时。
四、教学准备(一)学生准备:课前采集鼠妇,在采集过程中观察鼠妇的生活环境。
(二)教师准备:准备实验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我们知道生物都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中的。
生物和环境的关系是什么呢?鱼儿能离开水吗?向日葵离了阳光能生存吗?环境的概念:生物圈的定义:环境会影响生物的分布。
地球上所以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叫生物圈。
[提问]郊外生活的大熊猫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这些地区的环境有哪些适合大熊猫生长的特点。
[讲解]大熊猫主要分布在四川西部和北部甘肃南部、陕西南部、新疆东部。
大熊猫食物单一,以箭竹等竹类植物为食,大熊猫生活还需要有水源。
生物的生活离不开环境。
[提问] 什么是环境?环境仅仅只生物生活的空间吗?[思考]鱼儿只有水就能正常生长吗?[讲述]我们把环境中影响生物生长和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
[提问]请看图,在这片麦田了中小麦正常生长有影响的因素有哪些你能对这些因素实行分类吗?[讲述]依据有无生命将生态因素分为两类阳光、水、温度、土壤是无生命的称为非生态因素;老鼠、蛇、蚯蚓、瓢虫、蚜虫、杂草是有生命的称为生态因素,生态因素指的是影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提问] 阳光、水、温度、土壤对小麦生长有什么影响?[讲述] 没有氧气无法实行光合作用。
温度低种子不能发芽,生长慢水少小麦枯萎,水多根容易烂。
土壤肥沃生长好,土壤贫瘠生长差。
[提问]非生物因素会不会影响植物的分布?[展示]阔叶林和针叶林,沙漠、草原和森林分布图。
[讲述]非生物因素对动物有没有影响呢,我们通过度析了解。
大雁南飞、向日葵朝向太阳生长。
[提问]上面的图中老鼠、蛇、蚯蚓、瓢虫、蚜虫对小麦生长有没有影响?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讲述]老鼠破坏农田、蛇吃老鼠、蚜虫吃麦叶、瓢虫吃蚜虫、杂草和小麦竞争空间、水、阳光肥料。
蚯蚓松土肥土。
[讲述]生物之间存有捕食、竞争关系,还有其他关系吗?[展示] 雄狮子追捕斑马、猫捕老鼠、蜘蛛捕捉蝗虫、狮子和大象争夺水源、水稻与杂草、蜜蜂、蚂蚁、犀牛和犀牛鸟的互利共生、小丑鱼与海葵、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地衣、蛔虫、跳蚤等图片[讲述]生物之间有捕食、竞争、合作、共生、寄生关系。
[提问]你能进一步将这些关系实行分类吗?[讲述]同种生物有竞争和互助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有捕食、竞争、合作、共生、寄生关系。
[提问]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都作用于环境那生物怎么样才能生存呢?请看教材资料分析,思考:骆驼和骆驼刺怎样适合缺水的环境?海豹怎样适合寒冷的环境?仙人掌怎样适合沙漠的环境?[讲述]骆驼排尿少,出汗少,这样能够减少体内水分的消耗,适合缺水的环境。
另外骆驼一次能喝大量是水,并能将水储存有胃里,这样是对缺水环境的适合。
骆驼刺根系很发达,这样能够吸收更多的水分。
它的地上部分植株矮小,这样减少水分的散失。
海豹皮下脂肪很厚,具有保温作用[提问]你还能举出那些生物适合环境的例子?[展示]竹节石(拟态)、变色龙(保护色)、毒剑蛙(警戒色)图片[提问]生物对环境是适合是绝对的吗?[展示]雷鸟[讲述]雷鸟冬季羽毛变白,但当没有下雪时,反而容易被天敌发现。
[小结]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必须适合环境才能更好是生存。
[提问]生物能不能影响环境呢?[观察]思考蚯蚓是怎样影响和改变土壤环境的?[提问]你还能说出那些生物影响环境的例子?[讲述]蜣螂出国救澳大利亚草场的故事[展示]人类排放废水废气的图片[小结1]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有有力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小结2]生物和环境是相互作用的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分布,生物能影响环境也能改变环境。
我们要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
作业课课练习:教材18页板书设计: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一课时一、环境的概念二、生态因素1. 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土壤、空气、海水咸度、ph值等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互助、竞争2. 生物因素: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捕食、竞争、寄生、合作、互利共生等三、生物对环境的适合四、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第二课时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周围有许很多多的生物,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同学们用业余时间捉到一些鼠妇,现在同学们想一想,你们都是在什么地方找到鼠妇的,鼠妇到底适合什么样的环境?二、探究过程:(一)教师提出问题:鼠妇生活的环境条件是什么?学生讨论,做出假设:(1)鼠妇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
(2)鼠妇喜欢温暖的环境。
学生分两组:1-5实验小组验证第一个假设,6-10组验证第二个假设。
1、学生1-5实验小组:假设一:鼠妇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
(1)教师推荐实验器材。
(2)实验过程:学生:动手设计实验并操作。
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学生1:在纸盒内一半铺湿土,一半铺干土,都盖上黑纸板。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学生2:设置明暗条件:都放上湿土,一边盖了黑纸板,一边盖玻璃板教师:针对学生出现的两种情况,指导学生怎样才能设置阴暗、明亮的环境或潮湿、干燥的环境。
引导学生讨论:不同对照实验的变量什么?怎样做才更容易成功?学生:讨论实施计划:得出结论把鼠妇在黑纸板和玻璃板的交界处容易成功。
(3)5分钟后,鼠妇绝大部分移至黑暗潮湿处。
(4)实物投影:各小组实验过程的数据记录。
鼠妇的数目环境1分钟2分钟3分钟4分钟5分钟黑暗潮湿 5 6 7 8 9明亮干燥 5 4 3 2 1(5)小组成员分析处理所得数据,小组之间交流,得出结论。
2、预期结论:鼠妇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
2、学生1-5实验小组:假设二:鼠妇喜欢温暖的环境。
(1)教师推荐实验器材。
(2)实验过程:学生:动手设计实验并操作。
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并提出开始把鼠妇放在什么位置,此实验更容易成功?学生:在纸盒内一半铺湿土,一半铺干土,把鼠妇放在湿土和冰湿土的交界处。
(3)5分钟后,鼠妇绝大部分移至湿土处。
(4)实物投影:各小组实验过程的数据记录。
鼠妇的数目环境1分钟2分钟3分钟4分钟5分钟温暖 5 6 6 8 9冰凉 5 4 4 2 1(5)小组成员分析处理所得数据,小组之间交流,得出结论。
预期结论:鼠妇喜欢温暖的环境。
3、全班学生根据两个预期结论,分析讨论“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是什么?”学生得出结论: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有光、水、温度等。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活动结束后,把鼠妇放归大自然。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在日常生活中,人人都要树立爱护大自然、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二)学生自学教科书的内容,了解生态因素的概念。
教师: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有光、水、温度,除了这些没有生命的因素外,是否还存有一些生命的因素呢?学生自学教科书的相关内容,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作出回答:对某一只鼠妇来说,其他鼠妇影响它的生活;还土壤中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也影响它的生活,那么这些影响鼠妇生活的其他生物即为生态因素。
教师:没有生命的物体称为非生物,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
所以生态因素也就能够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教师:在饭店中有一道菜叫“炸田鸡”,所谓田鸡就是青蛙,提出问题让学生就这个现象展开讨论。
问题:1、青蛙少了,什么多了?什么受到了损失?2、如果大量捕捉青蛙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学生展开讨论:青蛙少了,害虫多了,农作物减产,人们经济利益将直接受到损失。
4、长此下去,将会破坏生态平衡,人们将自食难以下咽的苦果。
(三)生物对环境的适合和影响学生装观察教科书第10页中图书馆-6,描述蚯蚓在土壤中生活状况。
蚯蚓有刚毛有助于它在土壤中运动,身体表面的黏液有助于它在土壤中钻穴和呼吸。
蚯蚓的钻穴和取食等到活动使土壤变得更疏松和肥沃。
针对蚯蚓的生活状况,引际学生总结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适合环境,也影响环境。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
三、课堂小结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又影响环境,而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又影响生物的生活。
作业:实地考察家乡周围小溪中青蛙的生状况,谈一谈怎能样才能使自己的家乡,在夏天恢复“听取蛙声一片”的景象。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