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了解生物圈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5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叫做生物圈。
第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等;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实验探究的步骤: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订计划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与交流探究光照对鼠妇生活影响实验:提出问题:光会影响舒服的分布吗?作出假设: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制订计划:实验思路:设计明暗不同但是相通的两种环境,放入等量的鼠妇若干只,过一段时间后,看哪边的鼠妇多。
实验装置:在铁盘内铺上一层湿土,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纸板,另一侧盖上玻璃板。
这样两侧就形成了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
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为什么要用多只鼠妇做实验?避免偶然因素的影响为什么要计算全班各组的平均值?减小实验误差,确保实验的可靠性。
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试验。
对照实验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捕食关系;合作关系;竞争关系第二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骆驼失水少是对干旱环境的适应;莲的茎叶中的气腔是对水生环境的适应;海豹皮下脂肪很厚是对寒冷环境的适应;旗形树是对单侧风的适应;避役的体色随环境改变有利于捕食和逃避敌害;葵花朵朵向太阳有利于接受阳光。
蚯蚓对环境的影响:目的要求:探究蚯蚓对土壤的作用方法步骤:1.取甲、乙两只大烧杯,在每只底部先铺一层湿土,再铺一层细沙,细沙上再铺一层湿土,每层约为烧杯高的1|4.每铺一层,稍加整平、压实,并在烧杯外用笔画出沙和土的分界线。
2.向甲烧杯中放入若干条活蚯蚓,乙烧杯中不放蚯蚓。
分别向两只烧杯中喷洒适量的水,并投放数片菜叶作为蚯蚓的饲料。
烧杯口盖上玻璃板,注意应留有一定的缝隙,以保证空气的交换。
3.将甲、乙两装置放置在黑暗处几天后,观察。
为什么要设置两套装置?乙装置有什么作用?两套装置可形成对照;乙装置起对照作用。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2学时)一、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光、水、温度等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2.举例说出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3.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合和影响。
1.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及初步学会设计对照实验的水平。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护大自然,认同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举例说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三、教学设计思路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一节相关周围生物的知识后,以生活中常见的鼠妇为话题,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再介绍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让学生从两个方面理解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最后再自然的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合和影响,所以分为两个课时。
四、教学准备(一)学生准备:课前采集鼠妇,在采集过程中观察鼠妇的生活环境。
(二)教师准备:准备实验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我们知道生物都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中的。
生物和环境的关系是什么呢?鱼儿能离开水吗?向日葵离了阳光能生存吗?环境的概念:生物圈的定义:环境会影响生物的分布。
地球上所以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叫生物圈。
[提问]郊外生活的大熊猫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这些地区的环境有哪些适合大熊猫生长的特点。
[讲解]大熊猫主要分布在四川西部和北部甘肃南部、陕西南部、新疆东部。
大熊猫食物单一,以箭竹等竹类植物为食,大熊猫生活还需要有水源。
生物的生活离不开环境。
[提问] 什么是环境?环境仅仅只生物生活的空间吗?[思考]鱼儿只有水就能正常生长吗?[讲述]我们把环境中影响生物生长和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
[提问]请看图,在这片麦田了中小麦正常生长有影响的因素有哪些你能对这些因素实行分类吗?[讲述]依据有无生命将生态因素分为两类阳光、水、温度、土壤是无生命的称为非生态因素;老鼠、蛇、蚯蚓、瓢虫、蚜虫、杂草是有生命的称为生态因素,生态因素指的是影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提问] 阳光、水、温度、土壤对小麦生长有什么影响?[讲述] 没有氧气无法实行光合作用。
温度低种子不能发芽,生长慢水少小麦枯萎,水多根容易烂。
土壤肥沃生长好,土壤贫瘠生长差。
[提问]非生物因素会不会影响植物的分布?[展示]阔叶林和针叶林,沙漠、草原和森林分布图。
[讲述]非生物因素对动物有没有影响呢,我们通过度析了解。
大雁南飞、向日葵朝向太阳生长。
[提问]上面的图中老鼠、蛇、蚯蚓、瓢虫、蚜虫对小麦生长有没有影响?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讲述]老鼠破坏农田、蛇吃老鼠、蚜虫吃麦叶、瓢虫吃蚜虫、杂草和小麦竞争空间、水、阳光肥料。
蚯蚓松土肥土。
[讲述]生物之间存有捕食、竞争关系,还有其他关系吗?[展示] 雄狮子追捕斑马、猫捕老鼠、蜘蛛捕捉蝗虫、狮子和大象争夺水源、水稻与杂草、蜜蜂、蚂蚁、犀牛和犀牛鸟的互利共生、小丑鱼与海葵、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地衣、蛔虫、跳蚤等图片[讲述]生物之间有捕食、竞争、合作、共生、寄生关系。
[提问]你能进一步将这些关系实行分类吗?[讲述]同种生物有竞争和互助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有捕食、竞争、合作、共生、寄生关系。
[提问]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都作用于环境那生物怎么样才能生存呢?请看教材资料分析,思考:骆驼和骆驼刺怎样适合缺水的环境?海豹怎样适合寒冷的环境?仙人掌怎样适合沙漠的环境?[讲述]骆驼排尿少,出汗少,这样能够减少体内水分的消耗,适合缺水的环境。
另外骆驼一次能喝大量是水,并能将水储存有胃里,这样是对缺水环境的适合。
骆驼刺根系很发达,这样能够吸收更多的水分。
它的地上部分植株矮小,这样减少水分的散失。
海豹皮下脂肪很厚,具有保温作用[提问]你还能举出那些生物适合环境的例子?[展示]竹节石(拟态)、变色龙(保护色)、毒剑蛙(警戒色)图片[提问]生物对环境是适合是绝对的吗?[展示]雷鸟[讲述]雷鸟冬季羽毛变白,但当没有下雪时,反而容易被天敌发现。
[小结]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必须适合环境才能更好是生存。
[提问]生物能不能影响环境呢?[观察]思考蚯蚓是怎样影响和改变土壤环境的?[提问]你还能说出那些生物影响环境的例子?[讲述]蜣螂出国救澳大利亚草场的故事[展示]人类排放废水废气的图片[小结1]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有有力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小结2]生物和环境是相互作用的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分布,生物能影响环境也能改变环境。
我们要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
作业课课练习:教材18页板书设计: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一课时一、环境的概念二、生态因素1. 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土壤、空气、海水咸度、ph值等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互助、竞争2. 生物因素: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捕食、竞争、寄生、合作、互利共生等三、生物对环境的适合四、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第二课时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周围有许很多多的生物,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同学们用业余时间捉到一些鼠妇,现在同学们想一想,你们都是在什么地方找到鼠妇的,鼠妇到底适合什么样的环境?二、探究过程:(一)教师提出问题:鼠妇生活的环境条件是什么?学生讨论,做出假设:(1)鼠妇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
(2)鼠妇喜欢温暖的环境。
学生分两组:1-5实验小组验证第一个假设,6-10组验证第二个假设。
1、学生1-5实验小组:假设一:鼠妇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
(1)教师推荐实验器材。
(2)实验过程:学生:动手设计实验并操作。
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学生1:在纸盒内一半铺湿土,一半铺干土,都盖上黑纸板。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学生2:设置明暗条件:都放上湿土,一边盖了黑纸板,一边盖玻璃板教师:针对学生出现的两种情况,指导学生怎样才能设置阴暗、明亮的环境或潮湿、干燥的环境。
引导学生讨论:不同对照实验的变量什么?怎样做才更容易成功?学生:讨论实施计划:得出结论把鼠妇在黑纸板和玻璃板的交界处容易成功。
(3)5分钟后,鼠妇绝大部分移至黑暗潮湿处。
(4)实物投影:各小组实验过程的数据记录。
鼠妇的数目环境1分钟2分钟3分钟4分钟5分钟黑暗潮湿 5 6 7 8 9明亮干燥 5 4 3 2 1(5)小组成员分析处理所得数据,小组之间交流,得出结论。
2、预期结论:鼠妇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
2、学生1-5实验小组:假设二:鼠妇喜欢温暖的环境。
(1)教师推荐实验器材。
(2)实验过程:学生:动手设计实验并操作。
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并提出开始把鼠妇放在什么位置,此实验更容易成功?学生:在纸盒内一半铺湿土,一半铺干土,把鼠妇放在湿土和冰湿土的交界处。
(3)5分钟后,鼠妇绝大部分移至湿土处。
(4)实物投影:各小组实验过程的数据记录。
鼠妇的数目环境1分钟2分钟3分钟4分钟5分钟温暖 5 6 6 8 9冰凉 5 4 4 2 1(5)小组成员分析处理所得数据,小组之间交流,得出结论。
预期结论:鼠妇喜欢温暖的环境。
3、全班学生根据两个预期结论,分析讨论“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是什么?”学生得出结论: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有光、水、温度等。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活动结束后,把鼠妇放归大自然。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在日常生活中,人人都要树立爱护大自然、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二)学生自学教科书的内容,了解生态因素的概念。
教师: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有光、水、温度,除了这些没有生命的因素外,是否还存有一些生命的因素呢?学生自学教科书的相关内容,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作出回答:对某一只鼠妇来说,其他鼠妇影响它的生活;还土壤中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也影响它的生活,那么这些影响鼠妇生活的其他生物即为生态因素。
教师:没有生命的物体称为非生物,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
所以生态因素也就能够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教师:在饭店中有一道菜叫“炸田鸡”,所谓田鸡就是青蛙,提出问题让学生就这个现象展开讨论。
问题:1、青蛙少了,什么多了?什么受到了损失?2、如果大量捕捉青蛙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学生展开讨论:青蛙少了,害虫多了,农作物减产,人们经济利益将直接受到损失。
4、长此下去,将会破坏生态平衡,人们将自食难以下咽的苦果。
(三)生物对环境的适合和影响学生装观察教科书第10页中图书馆-6,描述蚯蚓在土壤中生活状况。
蚯蚓有刚毛有助于它在土壤中运动,身体表面的黏液有助于它在土壤中钻穴和呼吸。
蚯蚓的钻穴和取食等到活动使土壤变得更疏松和肥沃。
针对蚯蚓的生活状况,引际学生总结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适合环境,也影响环境。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
三、课堂小结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又影响环境,而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又影响生物的生活。
作业:实地考察家乡周围小溪中青蛙的生状况,谈一谈怎能样才能使自己的家乡,在夏天恢复“听取蛙声一片”的景象。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