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2
- 格式:pdf
- 大小:851.68 KB
- 文档页数:9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1.当孟德尔向人们揭示遗传规律的时候,细胞学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与孟德尔同时代的德国动物学家魏斯曼从理论上预测:在精子和卵细胞成熟的过程中,必然有一个特殊的过程使染色体数目__________;受精时,精子和卵细胞融合,染色体数目得以恢复正常。
这个天才的预见被其他科学家通过显微镜观察所证实。
魏斯曼预言的这个特殊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叫做__________。
2.高等动植物的减数分裂发生在有性生殖器官内。
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精子是在______中形成的。
睾丸里有许多弯弯曲曲的曲细精管。
曲细精管中有大量精原细胞。
__________是原始的雄性生殖细胞,通过__________进行增殖,每个精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都与________的相同。
当雄性动物性成熟时,睾丸里的一部分精原细胞就开始进行_________。
科学家发现,在减数分裂前,每个精原细胞的染色体__________,而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连续__________,最后形成四个精细胞。
这两次分裂分别叫做____________(也叫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也叫________________)。
精细胞再经过______,就形成了成熟的雄性生殖细胞——精子。
3.减数分裂I的主要特征:同源染色体配对——______;四分体中的________________可以发生互换;____________分离,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
4.减数分裂II的主要特征:每条染色体的________分裂,______________分开,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
5.在__________________,一部分精原细胞的体积增大,染色体______,成为____________。
复制后的每条染色体都由两条完全相同的______________构成,这两条______________由同一个________连接。
高一生物第二章知识点总结.docx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一、减数分裂的概念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
(注: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一次,细胞分裂1、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包括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四分体。
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生对等片段的互换。
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两侧)。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
并分别移向细胞末期:细胞质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子细胞,最终共形成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卵巢两极。
4个子细胞。
三、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精子的形成卵细胞的形成不形成部位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卵巢同过程有变形期无变形期点子细胞数一个精原细胞形成4个精子一个卵原细胞形成1个卵细胞3个极体相同点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都是体细胞的一半四、注意:(1)同源染色体形态、大小基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2)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因此,它们属于体细胞,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增殖,但它们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
(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并进入不同的子细胞。
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
(4)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5)减数分裂形成子细胞种类:假设某生物的体细胞中含n对同源染色体,则:它的精(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可形成2n种精子(卵细胞);它的1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2种精子。
高一生物练习册答案: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以下是《高一生物练习册答案: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盼望能为大家的学习带来帮忙,不断进步,取得优异的成绩。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一)问题探讨1.配子染色体与体细胞染色体的区分在于:(1)配子染色体数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一半;(2)配子染色体是由体细胞每对同源染色体中分别取出一条组成的。
(二)旁栏思索题1.减数分裂的染色体复制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减数其次次分裂的间期不复制。
2.初级精母细胞两极的这两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之间是自由组合的。
3.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消失了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形成,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穿插互换,同源染色体分别,使得细胞两极各有一整套非同源染色体,从而使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削减为初级精母细胞的一半等行为。
上述过程可使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减半。
这样再通过以后发生的两性配子结合成合子的受精作用,就能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从而保证遗传的稳定性。
上述过程还可以使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类型多样,从而增加了生物的变异,增加了生物适应环境的力量,有利于生物的进化。
4.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一个卵原细胞会分裂成一个较大的次级卵母细胞和一个较小的极体。
经过减数其次次分裂,一个次级卵母细胞会分裂成一个含细胞质多的卵细胞和一个含细胞质少的极体,而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极体也经过减数其次次分裂成为两个含细胞质少的极体。
最终三个极体退化消逝,只剩一个卵细胞。
(三)想像空间不一样。
受精过程中,仅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而精子的头部除了细胞核外,只含极少量的细胞质。
而细胞质中线粒体含少量DNA(植物细胞质中的叶绿体也含少量DNA),对生物的遗传也有影响。
(四)试验1.减数第一次分裂会消失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形成、同源染色体在赤道板位置成对排列、同源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分别由两条染色单体组成等现象。
减数其次次分裂的中期,非同源染色体成单排列在细胞赤道板位置,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不含染色单体。
第二单元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目录第一部分单元课标要求第二部分单元教材分析第三部分学生学情分析第四部分单元学习目标第五部分单元情景任务设计第六部分单元课时安排第七部分课时教案设计具体内容第一部分单元课标要求有性生殖中基因的分离和重组导致双亲后代的基因组合有多种可能。
1、阐明减数分裂产生染色体数量减半的精细胞或卵细胞。
2、概述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传递和性别相关联。
第二部分单元教材分析1、本章教材内容分析本章三节内容是在第1章的基础上,按照科学史的顺序,围绕寻找孟德尔提出的遗传因子的物质实体及其在细胞中的位置展开的。
这三节内容以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理论为核心。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既是孟德尔遗产规律的细胞学基础,也是研究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理论的基础;萨顿假说推测基因在染色体上,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予以验证;伴性遗传则是基因在染色体上理论的应用之一。
细胞学研究揭示了减数分裂的过程和受精作用的实质,科学家发现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正是通过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来保持亲子代间遗传组成的相对稳定性的,而这一过程又是通过染色体数目和行为的变化来实现的。
而染色体在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中的行为,与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在亲子代间传递的行为有着惊人的相似,科学家通过类比推理和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使遗传因子的物质实体得以揭示。
根据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理论,解释了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的现象。
2、与其他章的联系本章是承上衔接第1章,启下衔接第3章。
本章中有关减数分裂的内容,与《分子与细胞》模块中染色体的物质组成、细胞增殖、有丝分裂等内容有密切联系。
第三部分学生学情分析在学习《分子与细胞》时,学生对染色体、细胞增殖、细胞周期、细胞分裂、有丝分裂等概念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这些是学习本章第1节减数分裂等知识的基础;在《分子与细胞》中,学生多次使用显微镜进行实验,具有一定的显微镜操作技能,有助于完成本章“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装片”的实验。
高一生物必修二知识点遗传基因染色体高一生物必修二知识点遗传基因染色体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1.基本概念:(1)性状——是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生化等各方面的特征。
(2)相对性状——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3)在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的杂交实验中,杂种一代(F1)表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性状,未表现出来的是隐性性状。
(4)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5)杂交——具有不同相对性状的亲本之间的交配或传粉(6)自交——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之间的交配或传粉(自花传粉是其中的一种)(7)测交——用隐性性状(纯合体)的个体与未知基因型的个体进行交配或传粉,来测定该未知个体能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比例(基因型)的一种杂交方式。
(8)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9)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10)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非等位基因——包括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及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的基因。
(11)基因——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断,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2.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①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②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3)分析方法: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4)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即观察分析——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3.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P:高豌豆×矮豌豆 P:AA×aaF1:高豌豆F1: Aa自交自交F2:高豌豆矮豌豆 F2:AA Aa aa3 : 1 1 :2 :1(二)二对相对性状的杂交:P:黄圆×绿皱P:AABB×aabbF1:黄圆 F1: AaBb自交自交F2:黄圆黄皱绿圆绿皱F2:A-B- A-bb aaB- aabb9 :3: 3 : 1 9 :3 : 3: 1在F2 代中:4 种表现型:两种亲本型:黄圆9/16 绿皱1/16,两种重组型:黄皱3/16 绿皱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