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及其调节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1.19 MB
- 文档页数:13
体温及其调节一、体温人和高等动物机体都具有一定的温度,这就是体温。
体温是机体进行新陈代谢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一)表层体温和深部体温人体的外周组织即表层,包括皮肤、皮下组织和肌肉等的温度称为表层温度(shelltemperature)。
表层温度不稳定,各部位之间的差异也不大。
在环境温度为23℃时,人体表层最外层的皮肤温度,如足皮肤温度为27℃,手皮肤温度为30℃。
躯干为32℃,额部为33-34℃。
四肢末稍皮肤温度最低,越近躯干、头部,皮肤温度越高。
气温达32℃以上时,皮肤温度的部位差将变小,在寒冷环境中,随着气温下降,手、足的皮肤温度降低最显著,但头部皮肤温度变动相对较小。
皮肤与局部血流量有密切关系。
凡是能影响皮肤血管舒缩的因素(如环境温度变化或精神紧张等)都能改变皮肤的温度。
在寒冷环境中,由于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随之降低,体热散失因此减少。
相反,在炎热环境中,皮肤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因而上升,同时起到了增强发散体热的作用。
人情绪激动时,由于血管紧张度增加,皮肤温度、特别是手的皮肤温度便显著降低。
例如手指的皮肤温度可从30℃骤降到24℃。
当然情绪激动的原因解除后,皮肤温度会逐渐恢复。
此外,当发汗时由于蒸发散热,皮肤温度也会出现波动。
机体深部(心、肺、脑和腹腔内脏等处)的温度称为深部温度(core temperature)。
深部温度比表层温度高,且比较稳定,各部位之间的差异也较小。
这里所说的表层与深部,不是指严格的解剖学结构,而是生理功能上所作的体温分布区域。
在不同环境中,深部温度和表层温度的分布会发生相对改变。
在较寒冷的环境中,深部温度分布区域较缩小,主要集中在头部与胸腹内脏,而且表层与深部之间存在明显的温度梯度。
在炎热环境中,深部温度可扩展到四肢。
体温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由于体内各器官的代谢水平不同,它们的温度略有差别,但不超过1℃。
在安静时,肝代谢最活跃,温度最高;其次,是心脏和消化腺。
第三节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一、人的体温恒定及其意义人的体温指人体内部的温度。
临床上以口腔、腋窝和直肠的温度来表示,直肠温度最接爱人体内部温度。
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维持机体内环境自稳态,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二、人体的产热和散热1、产热:主要依靠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热,人体产热主要是来自骨骼肌和内脏。
剧烈运动时,产热量主要来自骨骼肌,约点总产热量的90%。
安静时,产热量主要来自内脏,约占总产热量的56%,其中以肝脏产热量最高。
剧烈运动时的产热量要比安静时高10-15倍。
2、散热:人体的散热除随排尿和排遗散失约5%外,大多数是由皮肤经传导、对流、辐射和蒸发而散失的。
1)传导散热:是人体的热量直接传导对与体表接触的较冷的物体的散热方式,一般通过种方式散热所占的比例不大。
2)对流散热:是通过气体或液体的流动来散热的方式。
3)辐射散热:是人体热量以红外线的形式传送出去的散热方式。
辐射散热与辐射面积有大小有关,夏天伸展四肢睡眠可以促进散热。
4)蒸发散热:是人体中水分以气体形式从体表蒸发带走热的散热方式。
蒸发散热是人体非常有效的散热方式。
蒸发散热量的大小,与环境气温、湿度和空气流动速度等因素有关。
发环境温度接近体温时,蒸发散热是人体惟一的散热方式。
三、体温的调节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是在下丘脑,人体的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分布着能感受温度变化的温度感受器。
温度感受器分为对高温敏感的温感受器和对低温敏感的冷感受器。
寒冷时: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的血流量,使皮肤的散热量减少。
当相当寒冷时,皮肤的立毛肌收缩,骨骼肌也产生非自主颤栗,使产热量增加。
在上述过程中,有关神经的兴奋还可促进肾上腺的分泌活动,使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增加,导致体内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炎热时:皮肤血管舒张,增加皮肤的血流量,汗液的分泌增加,汗液蒸发带走热,使散热量增加。
体温及其调节{体温{体温的概念{体表温度:易受环境影响;体表层最外侧的皮肤的温度被称为皮肤温度,四肢末梢皮肤温度低,越接近躯干、头部,皮肤温度越高;气温32℃以上时,皮肤温度的部位差异将减小。
皮肤温度与绝对血流量密切相关体核温度;温度相对稳定各部位差异较小,{肝、脑;38℃直肠;36.9−37.9℃食管;36.6−37.6℃口腔;36.7−37.7℃腋下;36.0−37.4℃平局体温;集体各部位温度的平均值:T MB=α⋅T core+(1−α)⋅T MS体温的生理性波动{日节律:清晨2−6时体温最低,午后1−6时最高性别影响{成年女性体温平均高于男性0.3℃月经周期中,体温在卵泡期较低,排卵日最低,排卵后升高0.3−0.6℃年龄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体温较高,老年人因基础代谢率低而体温偏低运动影响:运动时肌肉活动能使代谢增强,产热量增加,体温升高其他影响: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进食体温的变化范围{小于28℃:可引起心脏活动停止28−30℃:可致神经反射消失,心脏兴奋传导系统功能异常,可发生心室纤维性颤动30−34℃:可出现意识障碍42−44℃:脑功能开始严重受损44−45℃:因体内蛋白质发生不可逆性变性而致死调节{产热反应与散热反应{产热反应{主要产热器官{安静时:主要由内脏产热,约占总产热量56%,肝最为旺盛运动时:骨骼肌为主要产热器官,占总产热量73%,剧烈运动时可达90%产热形式:{战栗产热:骨骼肌屈肌和伸肌同时发生节律性收缩,不对外做功非战栗产热:又称代谢性产热,增加产热的形式(新生儿不能发生战栗,寒冷时只能通过此方法产热)产热活动调节{神经调节{寒冷刺激可使位于下丘脑后部的战栗中枢兴奋,经传输通路到达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引起战栗寒冷刺激可引起下丘脑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寒冷刺激可通过交感神系统经兴奋,促进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使代谢性产热增加,体液调节:甲状腺激素是调节非战栗产热活动最重要的体液激素散热反应{散热部位:人体主要散热部位使皮肤散热方式{辐射散热传导散热对流散热蒸发散热{不感蒸发出汗(可干蒸发)(环境温度大于体表温度时蒸发散热是唯一的方式)散热反应调节:影响结构{皮肤通过改变血流量影响散热{微动脉网毛细血管网静脉丛动−静脉吻合支影响蒸发散热的因素:汗腺受交感胆碱能纤维支配,当交感神经兴奋时,末梢释放ACh增多通过作用于M受体促进汗腺分泌体温调节{基本方式{自主性调节行为性调节自主性调节{温度感受器{外周温度感受器:存在于皮肤粘膜和内脏中的对温度变化敏感的游离神经末梢{热感受器冷感受器中枢温度感受器: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对温度变化敏感的神经元{热敏神经元(视前区−下丘脑前部居多)冷敏神经元(脑干网状结构和下丘脑的弓状核较多)体温调节中枢:主要位于下丘脑,PO/AH是机体最重要的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过程−体温调定点学说:体温调节中枢将体温与调定点进行比较其差值皆为误差信号,据此调节产热和散热活动,使体温向着接近于调定点水平的方向变化行为性体温调节: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都具有,变温动物只有行为性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