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很实用)
- 格式:ppt
- 大小:1.43 MB
- 文档页数:75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实验报告姓名:黄大洲学号:班级:11级计测1班指导老师:陈益民实验一 误差的基本性质与处理一、实验目的了解误差的基本性质以及处理方法二、实验原理(1)算术平均值对某一量进行一系列等精度测量,由于存在随机误差,其测得值皆不相同,应以全部测得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最后的测量结果。
1、算术平均值的意义:在系列测量中,被测量所得的值的代数和除以n 而得的值成为算术平均值。
设 1l ,2l ,…,n l 为n 次测量所得的值,则算术平均值 121...nin i l l l l x n n=++==∑ 算术平均值与真值最为接近,由概率论大数定律可知,若测量次数无限增加,则算术平均值x 必然趋近于真值0L 。
i v = i l -xi l ——第i 个测量值,i =1,2,...,;n i v ——i l 的残余误差(简称残差)2、算术平均值的计算校核算术平均值及其残余误差的计算是否正确,可用求得的残余误差代数和性质来校核。
残余误差代数和为:11n niii i v l nx ===-∑∑当x 为未经凑整的准确数时,则有:1nii v==∑01)残余误差代数和应符合: 当1n ii l =∑=nx ,求得的x 为非凑整的准确数时,1nii v =∑为零;当1n ii l =∑>nx ,求得的x 为凑整的非准确数时,1nii v =∑为正;其大小为求x 时的余数。
当1nii l =∑<nx ,求得的x 为凑整的非准确数时,1nii v =∑为负;其大小为求x 时的亏数。
2)残余误差代数和绝对值应符合: 当n 为偶数时,1ni i v =∑≤2n A; 当n 为奇数时,1nii v =∑≤0.52n A ⎛⎫- ⎪⎝⎭ 式中A 为实际求得的算术平均值x 末位数的一个单位。
(2)测量的标准差测量的标准偏差称为标准差,也可以称之为均方根误差。
1、测量列中单次测量的标准差 式中 n —测量次数(应充分大)i δ —测得值与被测量值的真值之差2、测量列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差:x nσσ=三、实验内容:1.对某一轴径等精度测量8次,得到下表数据,求测量结果。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1. 绪论1.1 数据测量的基本概念1.1.1 基本概念(1)物理量物理量是反映物理现象的状态及其过程特征的数值量。
一般物理量都是有因次的量,即它们都有相应的单位,数值为1的物理量称为单位物理量,或称为单位;同一物理量可以用不同的物理单位来描述,如能量可以用焦耳、千瓦小时等不同单位来表述。
(2)量值一般由一个数乘以测量单位所表示的特定量的大小。
无量纲的SI单位是“1”。
(3)测量以确定量值为目的的一组操作,操作的结果可以得到真值,即得到数据,这组操作称为测量。
例如:用米尺测得桌子的长度为1.2米。
(4)测量结果测量结果就是根据已有的信息和条件对被测物理量进行的最佳估计,即是物理量真值的最佳估计。
在测量结果的完整表述中,应包括测量误差,必要时还应给出自由度及置信概率。
测量结果还具有重复性和重现性。
重复性是指在相同的测量条件下,对同一被测物理量进行连续多次测量所得结果之间的一致性。
相同的测量条件即称之为“重复性条件”,主要包括:相同的测量程序、相同的测量仪器、相同的观测者、相同的地点、在短期内的重复测量、相同的测量环境。
若每次的测量条件都相同,则在一定的误差范围内,每一次测量结果的可靠性是相同的,这些测量服从同一分布。
重现性是指在改变测量条件下,对被测物理量进行多次测量时,每一次测量结果之间的一致性,即在一定的误差范围内,每一次测量结果的可靠性是相同的,这些测量值服从同一分布。
(4)测量方法测量方法是指根据给定的测量原理,在测量中所用的并按类别描述的一组操作逻辑次序和划分方法,常见的有替代法、微差法、零位法、异号法等。
总之,数据测量就是用单位物理量去描述或表示某一未知的同类物理量的大小。
1.1.2 数据测量的分类数据测量的方法很多,下面介绍常见的三种分类方法,即按计量的性质、测量的目的和测量值的获得方法分类。
(1)按计量的性质分可分为:检定、检测和校准。
检定:由法定计量部门(或其他法定授权组织),为确定和证实计量器是否完全满足检定规程的要求而进行的全部工作。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误差的意义是什么?简述误差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研究误差的意义为:(1) 正确认识误差的性质,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以消除或减小误差;(2) 正确处理测量和实验数据,合理计算所得结果,以便在一定条件下得到更接近于真值的数据;(3) 正确组织实验过程,合理设计仪器或选用仪器和测量方法,以便在最经济条件下,得到理想的结果。
误差理论的主要内容:误差定义、误差来源及误差分类等。
1-2 •试述测量误差的定义及分类,不同种类误差的特点是什么?答:测量误差就是测的值与被测量的真值之间的差;按照误差的特点和性质,可分为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粗大误差。
系统误差的特点是在所处测量条件下,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遵循一定的规律变化(大小和符号都按一定规律变化) ;随机误差的特点是在所处测量条件下,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定方式变化;粗大误差的特点是可取性。
1-3 •试述误差的绝对值和绝对误差有何异同,并举例说明。
答:(1)误差的绝对值都是正数,只是说实际尺寸和标准尺寸差别的大小数量,不反映是“大了”还是“小了”,只是差别量;绝对误差即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指的是实际尺寸和标准尺寸的差值。
+多少表明大了多少,-多少表示小了多少。
(2)就测量而言,前者是指系统的误差未定但标准值确定的,后者是指系统本身标准值未定1-5测得某三角块的三个角度之和为180°00' 02” ,试求测量的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解:绝对误差等于:180°00 02 -180°=2相对误差等于:二- = - 0.00000308641 : 0.000031%180o 180 60 60 6480001-6 •在万能测长仪上,测量某一被测件的长度为50mm已知其最大绝对误差为1卩m,试问该被测件的真实长度为多少?解:绝对误差=测得值—真值,即:△ L = L- L o 已知:L= 50,^ L= 1卩m= 0.001mm,测件的真实长度L 0= L—A L= 50 - 0.001 = 49.999 ( mm1-7 •用二等标准活塞压力计测量某压力得100.2Pa,该压力用更准确的办法测得为100.5Pa , 问二等标准活塞压力计测量值的误差为多少?解:在实际检定中,常把高一等级精度的仪器所测得的量值当作实际值。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总结三、误差分类三、数据运算规则在有效数据后多保留一位参考(安全)数字。
第一章绪论 (1)近似加减运算。
结果应与小数位数最少的数据小数位数按误差的特点和性质,误差可分为系统误差、随机误差(也相同。
称偶然误差)和粗大误差三类。
第一节研究误差的意义 (2)近似乘除运算。
运算以有效位最少的数据位数多取一 (一)系统误差一、研究误差的意义位,结果位数相同。
在相同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量值时,该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保 1、正确认识误差的性质,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以消除或减少(3)近似平方或开方运算。
按乘除运算处理。
持不变,或者在条件改变时,按某一确定规律变化的误差—系统误差。
(4)对数运算。
n位有效数字的数据该用n 位对数表,或误差。
如标准量值不准、一起刻度不准确引起的误差。
2、正确处理测量和实验数据,合理计算所得结果,以便在一定—曲线上拐点A的横坐标—曲线右半部面积重,(n+1)位对数表。
, 系统误差又可按下列分类: ''''''''条件下得到更接近于真值的数据。
(5)三角函数。
角度误差 10.10.01101、按对误差掌握的程度分心B的横坐标 3、正确组织实验过程,合理设计仪器或选用仪器和测量方法,(1)已定系统误差:指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已确定函数值位数 5 6 78 ,—右半部面积的平分线的横坐标。
以便在最经济条件下,得到最理想结果。
(2)未定系统误差:指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未确定,但可的出4、研究误差可促进理论发展。
(如雷莱研究:化学方法、空气误差范围。
第二章误差的基本性质与处理三、算术平均值分离方法。
制氮气时,密度不同,导致后人发现惰性气体。
) 2、按误差出现规律分(1)不变系统误差:(指绝对值和符号一定)相当于以定系统误第一节随机误差第二节误差基本概念 ,,,lLL1、公理:一系列等精度测量,则。
—真值差。
ii00nnn(2)变化系统误差:(指绝对值和符号为变化)相当于未定系统随机误差的代数和 ,,,,,lLlnL,,,,,iii00定义:在相同条件下多次重复测量同一量时,以不可预定的一、误差定义及表示方法误差,但变化规律可知,如线性、周期性等。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1误差理论
误差(error)理论是科学测量中一项重要的理论,它描述了测量结
果与理论结果之间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的大小和方向。
当一项测量
结果与理论相符时,这种差异就会减少到一定的程度,从而减少测量
不确定性,使测量结果更精确和准确。
误差分析也是一种重要的测量方法,它主要是根据实际测量结果
来估算实际测量数据与理论测量数据之间的差异,从而决定测量后的
数据处理方式[1]。
通过分析误差,可以有效估算测量数据的有效位数,进而使测量结果更加准确。
2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是控制实验测量的一个重要步骤,它可以改善实验测量
的精确程度。
通过数据处理,可以提供准确可靠的实验结果,这对于
建立精确的模型以及验证理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数据处理有很多种方法,但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确定准确的误差结果。
通常可以采用统计方法,如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对实验数
据进行精确的数据分析,从而估算实验数据的有效位数和有效位数之
间的差值。
一旦变值较大,就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纠偏,使实验
数据趋于稳定,从而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数据处理本身也可以用于处理和优化测量误差,从而提高测量精度。
这一过程通常包括:编辑测量误差数据,对某些超出预想范围的测量数据进行排除处理,将误差分布情况用图表展示出来,并从中分析出结论性结果。
综上所述,误差理论和数据处理在科学测量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准确的误差分析可以令实验结果更加有效可靠,而精确的数据处理也可以改善测量精度,可以提供准确的实验数据,为理论的验证和模型的建立提供有力支撑。
812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西安理工大学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考试大纲科目代码:812科目名称: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第一部分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一、课程目标“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就是测控技术与仪器、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技术基础课。
本课程实地考察学生对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的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的认知,并且能有效率展开误差分析、测量结果评价和试验数据处理,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基本建议“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误差的基本性质和处理方法、误差的合成与分配方法、测量不确定度的基本理论及评定方法以及常用的测量数据处理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合理设计仪器或选用仪器和测量方法,能正确处理测量和实验数据,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绪论掌握误差的定义及表示法;掌握误差来源;掌控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粗壮误差的定义和辨别方法;认知精度概念;了解数字舍入规则和数据运算规则。
第二章误差的基本性质与处置认知随机误差正态分布的特点;介绍算术平均值及其性质;掌握单次测量标准差与算数平均值的标准差,会用贝塞尔公式计算标准差;掌握极限误差的计算方法,并能判别测量列分布;了解不等精度测量以及权的概念掌控左右精度测量列于的数据处理方法;介绍随机误差的其它原产;掌握线性系统误差的发现方法,能够判断两组数据之间是否存在系统误差;理解常用的系统误差的减小与消除方法;理解判别粗大误差的准则;掌控等精度测量列于的数据处理方法。
第三章误差的合成与分配掌握函数误差的计算方法;理解相关系数的定义;掌握随机误差的合成方法;掌控已的定系统误差的制备方法和未定系统误差的制备方法;掌控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的制备方法;认知误差分配的原则和基本步骤;介绍微小误差的权衡原则;认知最佳测量方案的确认方法。
第四章测量不确定度理解测量不确定度的定义以及与误差的关系;掌控标准不确认度的a类测评和b类测评方法;理解测量不确定度的合成方法和展伸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能对具体测量问题进行不确定度的评定和计算。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期末报告范文一、引言在科学实验和数据处理中,误差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因素。
误差的存在会影响到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因此正确理解误差是非常重要的。
误差理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主要研究在实验测量和数据处理中各种类型误差的产生、传递和处理的方法。
在本次报告中,我们将对误差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数据处理方法进行介绍和分析。
二、误差理论的基本概念1. 误差的分类在实验测量和数据处理中,误差可以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两种基本类型。
系统误差是由某种固定原因引起的,通常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大小;而随机误差是由众多偶然因素造成的,其大小和方向是随机的,无法准确预测。
另外,在实际应用中还会遇到仪器误差、人为误差等其他类型的误差。
2. 误差的传递在实验测量过程中,误差会随着测量数据的传递而累积。
例如,测量仪器的精度、环境条件、操作者技术等因素都会对最终结果产生影响。
因此,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需要考虑到误差的传递规律,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小误差的影响。
3. 误差的表示与估计误差通常通过误差限、标准差、置信度等指标来表示和估计。
误差限表示了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标准差表示了数据的离散程度,置信度则表示了对测量结果的信赖程度。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评估测量数据的质量,从而做出科学合理的判断。
三、数据处理方法1. 数据整理在实验测量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原始数据,需要对其进行整理和筛选。
通常可以采用平均值、中值、众数等方法来处理数据,消除异常值和噪声。
2. 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推断的过程。
通过统计方法,可以得出数据的分布特征、相关性和趋势等信息,从而进行科学分析和判断。
3. 数据模型数据模型是描述数据之间关系和规律的数学模型。
通过建立数据模型,可以预测未来趋势、探索潜在规律、优化决策等。
常见的数据模型包括线性回归、非线性回归、时间序列分析等。
四、实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的原理和方法,我们通过一个实例来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