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技术基础理论与实施手段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7
人们对声音高低的感觉——音调主要与频率有关,且与变化的对数成正比。
次声:低于20HZ超声:高于20KHZ调幅广播:低于4.5KHZ调频广播、调幅广播的范围广播的调制方式(三代)三种模拟调制方式:调幅、调频、调相,在广播电视实践中,以前两者为主。
调幅:使高频载波的幅度按音频或视频信号变化的调制方式,用AM表示。
第一代广播技术。
调频:使高频载波的频率按音频或视频信号变化的调制方式,用FM表示。
第二代广播技术。
数字调幅或调频:第三代广播技术。
电视调频范围电视台即广播电视发送系统,将电视节目进行选择控制,调制在高频上,由天线辐射出去。
高频电视信号——全电视信号:频宽6MHZ,使用调幅方式伴音信号:频宽从几十HZ到15KHZ,调频方式,两边各保留250KHZ的带宽。
高频电视信号:将前两者组合成高频信号,频宽8MHZ,图像占7.25,伴音占0.5。
频段和频道的划分:间隔8MHZ,米波段(甚高频VHF)1-12频道,分米波段(特高频UHF)13-68频道。
声波的传播速度每秒传播的距离,称为声速,符号v,单位m/s。
V=λ*f15度下的声速——340m/s不同媒质下的差异:钢5100m/s,软橡皮50m/s无线电波的穿强能力电离层:地球上空60公里以外,白天可分三到四层D、E、F1、F2,夜间只有E、F2层。
D层对中长波有强烈吸收作用,衰减很大电离层对短波的吸收很小,主要是F2层反射,存在衰落现象超短波可以穿出电离层很远颜色三要素亮度:彩色光作用人眼而引起的视觉上的明亮程度。
复合光的亮度等于各分量光的亮度之和色调:彩色的颜色类别,它是决定彩色本质的基本参数。
饱和度:颜色的深浅、浓淡程度,谱色光是饱和度最高的彩色,掺入的白光越多,饱和度越小,也称为色纯度。
色调和饱和度合称为色度,彩电传送的彩色图象,即是指传输的每个像素的亮度和色度。
ENG? EFP? SNG?电视节目制作系统:1. ENG:便携式摄像机和录像机构成,用于现场采访。
大一广播电视学知识点广播电视学是一门研究广播电视媒体的理论与实践的学科。
在大一阶段,广播电视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向学生介绍广播电视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运作机制以及相关的技术与制作方法。
下面将逐一介绍大一广播电视学的知识点。
1. 广播电视的基本概念广播电视是指通过电磁波传输音频和视频内容的一种传媒形式。
广播电视作为信息传递的工具和载体,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广播电视学的学习中,我们需要了解广播电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2. 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广播电视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无线电技术发明。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广播电视不断演变和发展。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广播电视发展的里程碑事件、主要影响因素以及重要技术的应用。
3. 广播电视的运作机制广播电视媒体的运作涉及到广播电视台的建立和运营,节目的制作与播出,以及与观众的互动。
了解广播电视的运作机制有助于我们对媒体产业链的理解。
其中包括广播电视台的组织结构与功能、节目制作的流程与技巧,以及广播电视的收视率与收听率的测量方法。
4. 广播电视技术与制作方法广播电视媒体离不开各种技术设备的支持和运用。
在学习中,我们将了解广播电视技术的分类与特点,以及相关的制作方法。
例如,播音与主持技巧、摄影与剪辑技术、音频与视频编码等。
5. 广播电视的社会影响与伦理问题广播电视作为一种传媒形式,具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
在学习中,我们需要思考广播电视在社会中的作用与责任。
同时,也需要关注广播电视行业中的伦理问题,例如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广告的欺骗性等。
6. 广播电视行业的现状与未来趋势广播电视行业是一个快速发展和变革的行业。
学习中,我们需要了解广播电视行业的现状,包括市场格局、竞争对手和最新趋势。
同时,也需要关注新技术、新媒体对广播电视行业的影响与挑战。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广播电视媒体的本质与运作机制,培养广播电视实践的技能与能力,为日后专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广播电视技术基础广播电视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方式,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新闻报道到娱乐节目,从教育教学到文化传承,广播电视在丰富我们精神生活、传递知识和促进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广播电视技术的支撑。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广播电视技术的世界,了解其基础原理和关键技术。
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
早期的广播主要是通过无线电波来传输声音信号,听众通过收音机接收。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电视逐渐出现,实现了声音和图像的同步传输。
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广播电视技术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每一次变革都带来了画质、音质的提升和功能的扩展。
在广播电视系统中,信号的产生和采集是第一步。
声音信号通常通过麦克风等设备将声波转换为电信号,而图像信号则通过摄像机将光学图像转换为电信号。
这些电信号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和编码,才能够被有效地传输和接收。
信号处理是广播电视技术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对于声音信号,需要进行滤波、放大、混音等处理,以提高声音的质量和清晰度。
对于图像信号,需要进行色彩校正、对比度调整、锐化等操作,以确保图像的逼真和美观。
此外,还需要进行压缩编码,以减少信号的数据量,提高传输效率。
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方式主要有无线传输和有线传输两种。
无线传输通过电磁波在空中传播信号,常见的有地面广播电视、卫星广播电视等。
地面广播电视利用地面发射塔发射信号,覆盖范围相对较小。
卫星广播电视则通过卫星将信号发送到地球上的接收站,能够实现大范围的覆盖。
有线传输则通过电缆、光纤等有线介质传输信号,具有信号稳定、质量高的优点。
在接收端,电视机、收音机等设备负责接收和解码传输过来的信号。
数字电视技术的出现,使得接收设备能够对数字信号进行更加精确的解码和处理,提供更高清晰度的图像和更优质的声音。
广播电视的制式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可能采用不同的广播电视制式,如 PAL 制、NTSC 制和 SECAM 制等。
《广播电视技术基础》第1章概述1.1与报纸、杂志、音像制品、互联网等其它传播媒介相比,广播电视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形象化及时性广泛性1.2广播电视系统主要由节目制作与播出、发送与传输、接收与重现三大部分组成1.3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历史1954年美国正式开播NTSC兼容制彩色电视。
1967年前联邦德国正式广播PAL兼容制彩色电视,同年,法国和前苏联开播了SECAM兼容制彩色电视。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了数字电视广播标准,如欧洲的DVB 系统、美国的ATSC系统、日本的ISDB系统等。
1.3中国广播技术的发展历史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诞生,这是由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第一座无线电广播电台。
1959年,开始实验调频广播,1964年开始利用调频广播将中央台广播节目传送到各地的转播台和有线广播站。
1.4中国广播技术的发展历史1979年,立体声广播在哈尔滨试验成功,随后开始了调频立体声广播。
1958年,黑白电视广播正式开播。
1973年,彩色电视广播正式开播。
1999年,试播高清晰度电视(HDTV)。
1.5高清晰度电视的基本要求:(1)图像清晰、细腻,全屏扫描线数为1125行1250行,像素数是现行彩色电视的5倍左右。
(2)幅型比为16:9,更符合人眼的视觉特征,视野宽,临场感强。
(3)图像、声音、彩色之间串扰减小,保证重显图像清晰稳定。
(4)利用数字伴音系统,可传送多种伴音或立体声信号,提高彩色电视机的音质。
1.6电视技术的发展方向1.图文电视的功能:利用电视信号声消隐期间的某几个行传送图形和数据信息。
3.多媒体电视的功能:多种技术融为一体;对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存储与传输;电视变为多媒体的终端显示器;有硬盘、USB接口、可记录等。
4.交互式电视的功能:交互式电视是一种双向电视,用户能通过这种电视屏幕上的信息窗对信息作出回应,使观众和电视机屏幕上的信息或节目建立一种双向联系。
第2章声音广播基础知识2.1声波的传播速度:波长、声速及频率之间的关系为:v= λ×f声音三要素 :即响度、音调和音色2.2人耳对声音强弱的感觉,不是与声音功率的变化成正比,而是和这种变化的对数成正比。
广播电视技术基础知识讲义1. 引言广播电视是现代社会中重要的文化传媒形式,它通过电波传播娱乐、信息和教育内容。
广播电视技术是指实现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传播和接收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本文档将介绍广播电视技术的基础知识。
2. 广播电视信号传输原理广播电视信号传输是通过电磁波在空气中传播。
广播电视信号可以分为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两种类型,模拟信号是连续变化的波形信号,而数字信号是离散的数字码。
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需要考虑调制、解调、编码和解码等技术。
2.1 调制与解调调制是将音频或视频信号转换成适合传输的电磁波的过程,解调则是将接收到的信号恢复成原始的音频或视频信号的过程。
常见的调制技术有调频(FM)和调幅(AM)两种方式。
调频广播通过改变载波频率来传输音频信号,调幅广播则是通过改变载波振幅来传输音频信号。
2.2 编码与解码编码是将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或数字码的过程,解码则是将接收到的模拟信号或数字码恢复成原始的数字信号的过程。
在广播电视技术中,常见的编码技术有PCM(脉冲编码调制)和MPEG(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等。
3. 广播电视传输方式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可以通过有线和无线两种方式。
3.1 有线传输有线传输是指通过电缆将信号传输到用户接收设备的方式。
常见的有线传输方式有同轴电缆传输和光纤传输。
同轴电缆传输广播电视信号是通过同轴电缆将信号从发送端传输到接收端,光纤传输则是利用光纤传输介质传送信号。
3.2 无线传输无线传输是指通过电磁波在空中传输信号的方式。
常见的无线传输方式有无线电广播、卫星广播和无线电视传输。
无线电广播通过天线将信号传输到接收器,卫星广播则是通过卫星传输信号,无线电视传输是指将电视信号通过电磁波进行传输。
4. 广播电视调频技术调频技术是广播电视中常用的一种技术,它通过改变载波频率来传输音频信号。
调频技术具有信号传输稳定、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
4.1 调频广播调频广播是指通过调频技术传输音频信号的广播方式。
广播电视技术基础理论与实施手段
摘要: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高速发展,广播电视已逐渐成为覆盖我国媒体最广泛的一种形式。
文章在阐述广播电视技术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广播电视技术的现状,对采用有效技术手段达到电视艺术效果的基本方法进行如下论述。
关键词:广播电视;技术基础理论;实施手段
目前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化已成为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的趋势,这需要我们在对广播电视信息平台大力推动的基础上,提高广播电视工作人员的节目质量、丰富节目的内容,以满足广大观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使我国的广播电视技术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一、广播电视技术基础理论概述
广播电视是通过无线电波、金属导线或光导纤维和人造卫星等媒介向广大地区传送声音和图像节目的大众传播媒介,是最有利、最便捷、最普及的现代化宣传渠道,是保证国家政策指令畅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信息载体。
与报纸、杂志、音像制品等其它传播媒介相比,广播电视具有形象化、及时性、广泛性的特点。
从技术角度讲,广播电视是研究声、光、电的应用技术,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结果,它综合运用了现代的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空间技术和信
息传播手段,将构成广播电视节目的声、光的变化转换成相应的电信号,传送给广大听众、观众,并不断发展成为多层次的广播电视覆盖网。
现代广播电视技术系统由节目采编、制播、节目传输、节目分配、发射和用户接收等基本环节构成,它可以营造健康的发展环境,推动广播电视技术良性机制的形成,为保证广播电视技术的信息、文化和政治方面的安全、合理性提供条件。
二、广播电视技术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广播电视技术的应用,已逐步实现了技术、传输、模式和传播媒体的创新,促进了广播电视事业的快速发展。
但在音像节目的制作、播出、发射、图像的传输和信号的接收过程中,受传输的方式对电视信号的影响,使失真积累、色度畸变、噪声积累,以及多径反射等都影响了接受的效果,造成质量的低劣。
另一方面的调查显示,我国广播电视技术人员所占比例偏低,明显不能满足广播电视技术发展要求;且一些原有广播电视部门往往被动地成为“人才输出基地”;再加上一些广播电视工作靠个别“台柱子”苦苦支撑、抱残守缺、疲于应付的现象比较普遍。
即使通过企业聘用的方式引进一些高新技术人才,但因身份的限制和待遇的低下也难以安心工作,员工缺少开拓、竞争的意识和压力。
因此,就当前现状来看,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运用技术创新的手段加强管理,更快更好地传播电视广播信号,更
加有效地发挥技术功能,以提高广播电视技术水平是当务之急。
三、实现广播电视技术的手段
广播电视是一种集知识和智力并存的行业,是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传媒。
新时代的广播电视技术,运用大量先进的科技成果,实现了广播电视技术的数字化、信息化。
随着广播电视行业竞争趋势的日益激烈,培养高水平的技术工作人员更是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为提高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技术研发水平创造条件。
(一)科学化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
广播电视技术的科学化是以技术手段的提升为主旨,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标准化工作的实施,以进一步提升广播电视的快速发展。
(1)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实现
广播电视行业单位通过对广播电视技术各项数据库的建立和完善,加强广播电视技术的信息化建设。
它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传播工具,即互联网资源和专业数据库资源,密切关注行业发展动态,运用所了解的现代技术理论基础,建立集采编、制作、播出、存储、管理、分发于一体的广播电视网络系统。
并建立健全的网络运营体系,对一些相关的知识信息进行客观分析和比较,再加以利用、传输,提高广播电视技术的利用率,实现信息效益的最大化。
(2)数字化技术的发展
在信息化技术背景下,以数字形式来广播的数字技术,已逐渐成为广播电视技术的核心要素。
在广播电视的数字信号传输和处理过程中,通过这种快捷传输技术方式可以确保图像质量的真实性,提高广播电视的传播效果;数字电视具备的交互传输技术,也为数字电视人机交互界面技术奠定了基础。
另外传输中还可以实现半音信号及图像信号的重复使用,实现了高效、人性化的数字电视,提高了广播电视技术高水平的创新。
(二)广播电视技术工作人员水平的提升
人才资源是科学发展的关键,人是推动广播电视生产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加快提升广播电视工程技术人才的水平,是目前广播电视事业的首要任务。
(1)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加强培训指导
结合广播电视技术的实际发展情况,开办各种有针对性的培训班,以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在职员工的管理和指导。
现如今大多广播电视技术人员没经过正规培训,缺乏广播电视技术知识,企业需制定一套科学化、制度化的在职培训计划,对在岗相关人员进行各种形式的技术专题培训,加强岗位考核,普遍提高人员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理论知识强,但缺乏实际操作能力的技术人员也不少。
要熟悉新技术和设备的应用,做到深入了解,需建立一支高
水准的技术队伍,公平、公正选拔人才,形成合理的技术人才结构,为广电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战略储备。
(2)建立明确的激励机制,打造竞争力
广播电视要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必须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实现员工的自身价值,杜绝人才闲置浪费的现象。
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制定合理的激励政策,可以使那些真正懂技术的人员在绩效考核和薪酬分配、职称晋升中真正得到实惠,激发每位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工作效率。
员工只有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才能按照“纪律零处理,播出零事故,质量零差错”的要求做好岗位工作,才能干实事、干对事,充分发挥自身的才华,打造综合型的技术人才,以提高广播电视的特色生产力,促进广播电视事业的持续发展。
(3)管理运作规范化
加强内部管理工作,建立广播电视系统的标准化管理制度,是当前广电加快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
当前,各个部门要明确职责,分工合理,不能有多人管理的现象,也不可撒手不管。
具体来说:一要实现工作目标责任制。
一人一工作范畴,分工协作,面面俱到,加强人、财物等各种资源的管理。
二是要细化管理要求,确保管理有效。
严格按标准要求进行广播电视日常工作,重视单位文化管理,经营人性化管理,保证整个广播电视系统的正常运行。
(4)提高创新意识,加强队伍建设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生命和动力,所谓创新就是要站在时代的发展、观众需要的角度来看问题,既要看问题的主要性,又要看问题的多样性。
企业要更新观念,对电台节目进行精心策划,科学合理编排,按照专业化要求包装,尤其是对收视率高的栏目进行改版包装,形成图文并茂电视节目品牌。
还要努力建设学习型、创新型、务实型的队伍,通过培养团队精神,强化执行能力,提高企业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广播电视艺术效果的提升。
总结:
总之,目前我国的广播电视技术正运用现代科学化手段来推动其快速发展。
人才培养是科学事业发展的基本前提,运用信息化技术,全面提升广播电视技术人员业务素质、开拓广播电视市场竞争力、创新工作机制,提升广播电视艺术效果,为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的道路加快力度。
参考文献:
[1]孔向刚.论广播电视系统的全面数字化[J].中国有线电视. 2002(06)
[2]花云,孙雪成.网络化数字化虚拟演播室系统的建设和使用[J]. 电视技术. 2009(10)
[3]张金城.广播电视技术基础知识讲座(三)[J].广播电视信息(下半月刊).2008(08)
[4]张金城.广播电视技术基础知识讲座(一)[J].广播电视信息(下半月刊).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