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读史记——6.《周公摄政的故事(上)》
- 格式:docx
- 大小:11.93 KB
- 文档页数:1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易经故事(七)八卦城探秘欢迎您周公故事(二)在历史上,周公被视为仁德的化身,孔子就十分崇拜周公,每每做梦会梦到周公。
曹操在他的《短歌行》中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是有故事的。
《史记·鲁周公世家》说:“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就是说周公礼贤下士,求贤若渴,勤政到了顾不上吃饭、顾不上洗头的程度,只要一听说有贤士来访,便吐下嘴中的饭食,或握起正在梳洗的长发急忙去见贤士,担心因为自己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了人才,表明了周公的仁德和勤政。
武王灭纣后,为了制服和笼络商朝的奴隶主贵族们,就把殷纣王的儿子武庚封在商朝的旧地,也成立一个诸侯国,让武庚去统治他们。
武王想用这种办法,消除商朝旧奴隶主贵族的敌对情绪。
可是把这个地方交给武庚去统治,也让人不放心,于是周武王又把商朝的旧地划分出两块来,让自己的两个弟弟鲜和度去管理,以便就近监视武庚,防止他叛乱。
鲜的封地被定名为管国,所以历史上就把鲜叫做管叔,度的封地被定名为蔡国,历史上就把度叫做蔡叔。
这些地方被称为三监。
周公正准备行装,前往鲁地就封,突然发现武王表情沮丧,闷闷不乐。
经过询问,才知道武王不愿让几个心腹重臣离开。
他想了一下,也觉得周朝初建,百事草创,自己确实需要留在武王身边辅佐,于是就让自己的儿子伯禽前往鲁国就封了。
封侯后,各诸侯国如数纳贡,定期朝拜。
西周王朝蒸蒸日上,奴隶制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但是,周武王由于积劳成疾,病倒了。
临终前,他把年幼的儿子诵和军国大事托付给了周公。
周公为武王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把他安葬了,然后又把诵扶为天子,就是周成王。
因为成王年少,一切军国大事均由周公代理。
周公天资聪明,才华出众,从小又是在王室中长大,受过先王不少教诲,另外,武王生前与他关系融洽,感情极深,所以如今周公理起国政来,不仅得心应手,而且非常卖力。
为了治理好国家,他想尽一切办法网罗人才,帮助他办事。
为了接待贤能的人,他忙得不可开交。
纪录片中国通史文字版:10周公摄政第十集周公摄政这个著名的汉代画像砖,刻画着一个千古美谈,【周公辅成王】画像中的中心人物,似乎是还未成年的周成王,然而使人更敬仰的是周成王身边那位长者,他殚精竭虑地辅助未成年的周王,为危机重重的周王朝撑起了一片天,最终带领整个王朝走出困境迈向繁荣,他就是周武王的弟弟 周公旦。
周公不仅以政治家的身份闻名于世,在中华文明史中更被尊为【元圣】他是“以德治国”思想的首倡者和中华礼仪文明的奠基人,是孔子心目中最好的榜样,虽然他摄政只有七年,然而就这短短的时间不仅给西周带来奠定繁荣百年的基石更奠定了传承千载的中华文明的根基,直到现在,世人仍经常聚集于周公庙中顶礼膜拜这位伟大的先贤。
公元前1046年(天呐,1046出现几次了,我数数,这要忘了我真是猪本猪),周武王率精锐之师,以摧枯拉朽之势攻向商都朝歌。
商朝的主力军队一直在讨伐东夷,短时间内无法返回朝歌,商王纣临时组织起数十万奴隶和战俘开赴牧野前线,战争刚刚开始他们便纷纷倒戈,战火迅速卷向了朝歌,(这一段讲了嘛三次,每次细节都不同)商王纣被迫自杀,统治时间长达6️ 0️ 0️ 年的商王朝宣告结束。
伐商之后,周武王十分清楚,商朝的根基还远远没有被摧毁,为了稳定局面在离开朝歌前周武王封商王纣的儿子 武庚(*祸害警告⚠️)留居殷商故地,继续统率商民,他对武庚并不放心,所以他又封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于其周围,号称 三监,显然三监就是为了监视和防备商朝遗民而设置的。
然而,这种监视的方法显然过于简单化。
回到镐京的周武王,夜不能寐,该怎样让商朝的旧族真正臣服,又该怎样统治着一大片尚未真正为自己掌控的广大国土呢?周武王短时间内并没有拿出很好的办法,刚刚建立不久的周王朝充满了危机,周武王为此一直深感忧虑克商后仅仅两年周武王在镐京病重,行将不起。
(*愁死个人.GIF)刘源(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刘昊然本名):周经常自称小邦周所以他克了这个大殷商,很有危机感的,认为自己的统治,能否持久稳固他还是没有那么很强的信心。
周朝历史人物故事简介历史人物故事(一)姬诵——中国西周第二代天子姬诵:即周成王,是周武王之子。
武王克商后在位4年卒,“天下闻武王崩而叛”。
成王即位时年少,由周公姬旦摄政,引起管叔、蔡叔、霍叔等的不满,制造谣言说周公想谋篡王位,联合武庚发动叛乱,召公奭也怀疑起来,史称“三监之乱”。
周公率兵东征,三年后平乱,管叔自杀,蔡叔被囚,夺商、卫、邶、鄘四国封地。
周公摄政七年后,还政于成王,周公担心成王贪图安逸,写了一篇《无逸》。
前1021年,周成王驾崩,享年35岁,太子姬钊即位,是为周康王。
周成王亲政后,大封诸侯,加强宗法统治权力,命召公营建洛邑(今河南洛阳市西),后来成为东周的都城。
成王还命令周公制礼作乐,规划各项规章制度,奠定了西周王朝的基础。
周公、召公率师征服淮夷及在淮夷之北的奄国,使统治范围进一步扩大。
成王时期,社会安定,人民和睦,歌颂太平盛世之声不绝于耳。
成王与其子康王统治时期,合称成康之治,是周代的兴盛时期。
后世以“成康之治”评价成王与其儿子周康王的政绩,史称当时天下安宁,四十余年不用刑罚。
成王作为西周建立统一封建政权后的第二代君主,在他期间完成了对东国的一系列征伐,巩固了周在东方的统治。
此外,他继承了武王遗志,在周公的辅助下为周初政权巩固做出了杰出贡献。
在西周的史墙盘和徕盘中,都认为成王是一个能够统御四方,能够刚柔并举的“宪圣”的君主。
姬囏——中国西周第七代天子周懿王(前937年-前892年):汉族,姓姬,名囏,西周第七代国王,谥号懿王。
《史记》记载懿王时期,周朝开始衰落,有人写诗讽刺他。
《竹书纪年》记载:“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指的是周懿王元年,在一天之内,接连出现两次天亮的现象,当时在陕西华县的郑国一带可见到这个奇景。
夏商周断代工程把懿王在位时间定为前899年至前892年,《太平御览》引《史记》云“懿王在位二十五年”。
据白川静的西周断代铭器分类结果,懿王在位时间有15年以上。
死后由周孝王姬辟方即位。
史记鲁周公世家原文,全文赏析,翻译注释赵季译注【说明】本篇内容主要是详细地记述了西周开国重臣周公的生平事迹,并择要记载了鲁国经历三十四代君主、历时一千余年的历史发展过程。
周公是我国政治史、文化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
他帮助周武王开创了周王朝八百年的基业,从而也把我国的第一个文明社会形式推向了巅峰,为我国民族融合、政治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他所制定的“礼乐行政”,对我国民族文化传统的形成,也具有开山的意义,至今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仍涓涓流淌着西周时代那种重伦理、轻逸乐、好俭朴、乐献身的君子风度和集体精神。
司马迁对周公不但有一种深厚的景仰之情,而且把周公作为“立德立功立言”的楷模来学习仿效,要为中国文化发展作出贡献。
在《太史公自序》中,他激动地回忆了父亲临终时的嘱托:“夫天下称诵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
”可见,周公的榜样力量是激励司马迁完成《史记》创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但是,历史唯物主义地来看,周、孔所创立的儒家文化也有其消极的一面:泯灭个性,过于保守,强调等级,以及由此带来的繁缛的礼仪……凡此种种,要批判地对待。
另外,司马迁对周公的极度褒扬之中,也表现出司马迁思想的局限,古人今人多有指出,兹不赘述。
下面谈谈本篇在艺术上的特点。
在本篇中,作者正是饱含着激情来塑造周公形象的。
作者用四分之一的篇幅,详尽赅赡地叙述了周公的一生:幼年时代的笃仁纯孝,平定管蔡分裂叛乱时的坚定果断,牺牲个人时的义无反顾,代理国政时的忍辱负重……作者用与主人公性格相一致的深沉有力的语言娓娓道来,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胸怀博大、深沉果断,为国家利益辛劳毕生、鞠躬尽瘁的高岸君子形象,感人至深。
另外,在本篇中作者“原始察终,见盛观衰”,在客观提供的史料基础上,通过对鲁国历史盛衰的考察和记述,生动地再现了隐桓之事、庆父之乱、襄仲杀嫡立庶、三桓攻伐公室的真实历史画面,反映出统治阶级内部复杂激烈的矛盾斗争,也揭示了鲁国由盛而衰的必然过程。
中华五千年历史故事第11集 周公辅政周公辅政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段时期,它不仅关系到西周初年的政局稳定,还为后来的中国封建社会奠定了许多基本的政治制度。
周公旦,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弟弟,以贤能著称。
他在周武王去世后,辅佐年幼的周成王,化解了复杂的政治危机,确保了周朝的稳定与延续。
周公的功绩不仅限于辅政,还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改革和建设,被后世视为贤臣的典范。
一、周公旦的背景与品德周公旦名姬旦,出身于西周的王室,是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也是周武王的弟弟。
周公旦自幼聪慧、博学,通晓礼乐、军事等多方面知识。
周文王和周武王都对他非常器重,尤其是周武王,常常征询周公的意见。
史书中记载,周公以仁德、智慧和忠诚著称,是西周初期重要的政治家和谋士。
在武王伐纣的过程中,周公旦为武王出谋划策,成为重要的谋士和军事指挥官之一。
武王灭商后,建立了西周王朝,周公被封于鲁地(今山东曲阜),成为鲁国的开国君主。
然而,周公旦并未长期留守封地,而是常驻朝廷,协助武王治理国家。
二、武王去世与成王继位的政局危机周武王在灭商后建立了周朝,但不久便去世,留下年幼的周成王(姬诵)继位。
当时的成王年纪尚轻,无法亲自处理国家大事,国家需要一位有威望和能力的重臣来辅佐幼君。
于是,周公旦承担起了辅政的重任。
然而,周公的辅政并非一帆风顺。
武王去世后,周朝内部的政治局势变得异常复杂,尤其是以武王的兄弟——管叔、蔡叔为代表的贵族势力不满周公掌握大权,认为他有篡夺王位之嫌。
加之,商朝的遗民对周朝的统治仍有不满,社会秩序并未完全稳定。
因此,周公旦在辅政初期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
三、三监之乱与周公平定叛乱在周朝初期,武王将原商朝的重要地区分封给自己的兄弟和亲信,形成了“ 封邦建国”的局面。
其中,管叔被封于殷“(商朝旧地),蔡叔被封于蔡地,而霍叔被封于霍地,这三位被称为 三监”,负责监视殷商旧地和统治商民。
然而,武王去世后,三监对周公辅政的行为极为不满,特别是管叔和蔡叔认为周公有篡位之心,便联合商朝遗民的首领武庚发动叛乱,史称“ 三监之乱”。
【导语】《鲁周公世家》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篇⽂⾔⽂,出⾃《史记卷三⼗三·鲁周公世家第三》。
本篇主要讲述了周代重要的诸侯国之⼀鲁国的兴衰史。
下⾯是分享的《史记·鲁周公世家》原⽂及译⽂。
欢迎阅读参考! 【原⽂】 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
⾃⽂王在时,旦为⼦孝,笃仁,异于群⼦。
及武王即位,旦常辅翼武王,⽤事居多。
武王九年,东伐⾄盟津,周公辅⾏。
⼗⼀年,伐纣,⾄牧野,周公佐武王,作《牧誓》。
破殷,⼊商宫。
已杀纣,周公把⼤钺,召公把⼩钺,以夹武王,衅社,告纣之罪于天及殷民。
遍封功⾂同姓戚者,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是为鲁公。
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
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襁褓之中。
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政当国。
管叔及其群弟流⾔于国⽈:“周公将不利于成王。
”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夷⽈:“我之所以弗辟⽽摄⾏政者,恐天下畔周,⽆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王。
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于今⽽后成。
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
”于是卒相成王,⽽使其⼦伯禽代就封于鲁。
周公戒伯禽⽈:“我⽂王之⼦,武王之弟,成王之叔⽗,我于天下亦不贱矣。
然我⼀沐三捉发⼀饭三吐哺起以待⼠犹恐失天下之贤⼈⼦之鲁慎⽆以国骄⼈。
” 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反。
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作《⼤诰》。
遂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
宁淮夷东⼟,⼆年⽽毕定。
诸侯咸服宗周。
成王长,能听政。
于是周公乃还政于成王,成王临朝。
周公之代成王治,南⾯倍依以朝诸侯。
及七年后,还政成王,北⾯就⾂位,歔歔如畏然。
及成王⽤事,恐成王壮,治有所*佚,乃作《多⼠》,作《⽏逸》。
《⽏逸》称:“为⼈⽗母,为业⾄长久,⼦孙骄奢忘之,以亡其家,为⼈⼦可不慎乎!”《多⼠》称⽈:“⾃汤⾄于帝⼄,⽆不率祀明德,帝⽆不配天者。
在今后嗣王纣,诞*厥佚,不顾天及民之从也。
其民皆可诛。
”作此以戒成王。
成王在丰,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于是周公作《周官》,官别其宜,作《⽴政》,以便百姓,百姓说。
《史记·鲁周公世家》原文及译文【原文】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
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仁,异于群子。
及武王即位,旦常辅翼武王,用事居多。
武王九年,东伐至盟津,周公辅行。
十一年,伐纣,至牧野,周公佐武王,作《牧誓》。
破殷,入商宫。
已杀纣,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夹武王,衅社,告纣之罪于天及殷民。
遍封功臣同姓戚者,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
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
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襁褓之中。
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
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
”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夷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
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于今而后成。
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
”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
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
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
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作《大诰》。
遂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
宁淮夷东土,二年而毕定。
诸侯咸服宗周。
成王长,能听政。
于是周公乃还政于成王,成王临朝。
周公之代成王治,南面倍依以朝诸侯。
及七年后,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歔歔如畏然。
及成王用事,恐成王壮,治有所淫佚,乃作《多士》,作《毋逸》。
《毋逸》称:“为人父母,为业至长久,子孙骄奢忘之,以亡其家,为人子可不慎乎!”《多士》称曰:“自汤至于帝乙,无不率祀明德,帝无不配天者。
在今后嗣王纣,诞淫厥佚,不顾天及民之从也。
其民皆可诛。
”作此以戒成王。
成王在丰,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于是周公作《周官》,官别其宜,作《立政》,以便百姓,百姓说。
周公在丰,病,将没,曰:“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离成王。
”周公既卒,成王亦让,葬周公于毕,从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
【译文】周公旦,是周武王之弟。
周王制礼的故事
周王制礼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周公摄政时期。
周公为了稳定人心,宣布暂时摄政,以辅佐年幼的成王。
在这个时期,周公恩威并用,迅速稳定了国内局势。
为了建立政治秩序,周公在摄政的最后阶段进行了“制礼作乐”。
这个“礼”字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它不仅是一种仪式,更代表着一种规范、一种秩序。
周公通过制定礼仪,将西周的统治理念和价值观融入其中,从而更好地统治和管理国家。
在制礼的过程中,周公十分注重礼贤下士,对于前来拜访的贤人,他都会立刻接见,甚至在吃饭和沐浴的时候也会随时接见,以示尊重和重视。
这种谦卑和尊重的态度,让周公赢得了“礼贤下士”的好名声。
除了礼贤下士之外,周公还通过自身的行为来践行“礼”的价值观。
他在日常生活中严格遵守礼仪规范,以身作则,从而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最终,周公的努力得到了回报。
他成功地稳定了国内局势,建立了政治秩序,并将权力拱手让与成王。
成王即位后,继续推行周公所制定的礼仪规范,使得西周的政治和社会秩序得以稳定和持续。
周王制礼的故事告诉我们,礼仪不仅是一种规范和秩序,更是一种价值观和文化的体现。
只有通过制定和遵守礼仪,才能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
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尊重和重视人才是领导者必备的素质之一。
只有通过礼贤下士、以身作则等行为来树立榜样,才能更好地管理和领导国家。
周公辅助成王周武王攻下朝歌、灭掉商朝以后,为了稳定大局,曾采取了一个怀柔措施:他没有杀死纣王的儿子武庚,而是封他为殷侯,仍旧让他管理殷都朝歌的政务.与此同时,武王又派自己的三个亲兄弟姬鲜、姬度和姬处在殷都周围建立封国以监视武庚.因为兄弟三人的封国分别在管地、蔡地和霍地,所以以后武王的儿子成王即位,便称这三人为管叔、蔡叔和霍叔。
但是武王的这个措施只在表面上稳定了局面,而实际上,商朝奴隶主贵族的势力仍旧在蠢蠢欲动,想伺机反扑。
而更加重要的是,几百年的商朝统治留在百姓中的观念,总觉得他是正统。
果然,不久便传来了那两个曾出面阻止武王伐纣的迂老头伯夷和叔齐在首阳山上饿死的消息。
饿死两个迂老头,本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民间却传得沸沸扬扬。
人们说这两人是为了抗议武王的违逆行为而发誓不食周粟,因而逃到首阳山(今山西永济西南)上靠挖野菜充饥,到了冬天才活活饿死的。
甚至还有人特地写了一首名叫《采薇》的诗称诵他们的美德。
这就说明百姓的人心还没有完全归向周朝。
听到这个消息以后,武王食不甘味、夜不能眠.他将最亲近的大臣周公旦、太公望、召公等召集来商量计策。
太公望主张向各地派驻军队,召公主张要施仁政。
最后周公旦提出了一个办法,将在朝歌附近设立监国的做法扩大开来,由武王分封周王室的亲属和在灭商作战中的可靠功臣到各地去建立诸侯国。
诸侯国的政务和军事由诸侯自己管理,但他们都必须服从天子的号令,并且定期向天子纳贡.武王采纳了周公的建议,于是就进行了大规模的分封。
从武王到以后的成王,总共大约分封了七十多个诸侯国.这种大规模分封和建立诸侯国的做法,历史上便称为“封建”。
武王尚未完全完成封建诸侯国的事情,便病故了。
实际上,西周建国后,他只统治了两年。
按照武王的临终嘱托,由他十三岁的儿子姬诵继承天子之位,并由周公旦辅政,即代理执政。
周公辅政后,为了稳定局面,使已封建的诸侯国的统治有章可循,并协调好他们与周天子之间的关系,他采取了一系列的行政措施。
少年读史记——6.《周公摄政的故事(上)》
主要内容
流言,就像是长着翅膀的苍蝇,小小的,到处乱窜,有时还会散播疾病。
当周公姬且听到一些关于他将对周成王不利的流言时,他的感觉就如同被一群苍蝇环绕,那嗡嗡的声响令人生厌。
周武王才刚驾崩,周成王才刚继任,谁会散播这种谣言?
主要内容
四年前,武王带兵讨伐暴虐的纣王,灭掉股商,建立周朝。
开国之初,国家局势还不稳定,武王从早到晚忙着处理朝政。
原来,武王整夜不睡,心里想的都是国事。
主要内容
武王一心操劳国事,在位仅仅四年就把毕生精力完全耗尽。
武王死后,继任的成王年仅十二岁,还不懂治理国家。
身为国之重臣的周公,只好挑起国家重担,帮成王处理国事,名之为“摄政”。
没想到他一片耿耿忠心,倒让别人说成了野心。
但若仔细想想,真正有野心的又是谁呢?
武王把自己的弟弟和武庚封得很近,原本是想发挥制衡的作用,但后来这三个人愈走愈近。
现在放出流言的,恐怕就是武庚和武王那两个同样对周公和成王有所不满的弟弟。
主要内容
隔天,周公去找了太公望和召公等人,向他们表明心迹我之所以不避嫌疑来代理国政,是怕有些诸侯趁这个时候作乱,我对祖先没法交代。
我的祖先在世的时候长期忧劳天下,才有了国家现在的成就。
武王过世得早,成王年纪又小,为了周朝大业,我不得不这么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