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运动的发育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4
精细动作技能发育的发展顺序
1.手眼协调能力
从婴幼儿阶段开始,婴儿会通过观察眼前的东西来激发手臂和手的动作,以尽量接近或抓取目标物。
这个阶段的婴儿可能会运动笨拙,握取不稳定。
2.抓握能力
在3个月到9个月的时候,婴儿开始学会抓握物体。
最初,婴儿的抓握是一种原始的握持方式,称为拳头握持,他们用整只手抓取物品。
到了6个月左右,婴儿可以使用手掌和手指相结合的方式来抓握物品。
3.对称握持能力
在8个月到12个月之间,婴儿开始学会对称握持。
他们可以用大拇指和手指相互对应的方式来抓握物品。
这种握持方式比之前的握持方式更加灵活,并且能够进行更加精细的操作。
4.进一步发展手指动作
在2岁到3岁之间,幼儿逐渐发展了更为精细的手指动作。
他们可以使用脚趾进行抓握,或者使用手指夹住一根笔或者筷子来进行握持。
这是手指动作技能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5.线的控制和手书写
3岁到4岁之间,幼儿开始学会控制手指来画直线、圆圈等图形,并尝试进行简单的书写。
在此过程中,幼儿需要在协调眼手和手指动作方面取得进展。
6.精确抓握和细小运动
4岁到6岁之间,儿童逐渐掌握了精确抓握和进行细小运动的能力。
他们可以使用手指夹持小物品,并且能够以更精确的方式进行绘画和书写。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发展顺序是一般情况下的发展规律,不同儿童在
发育速度和进程上会存在差异。
家长和教育者需要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情
况和需求来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培养。
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游戏和练习,孩
子可以在发育过程中逐渐发展出精细动作技能。
婴幼儿精细运动发育的关键年龄表会根据不同的研究和理论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以下是一个大致的参考:
- 0-6个月:能够握住物品,开始试图抓取东西
- 6-12个月:能够转动手腕,开始使用拇指和食指捏取物体
- 12-18个月:能够用手指点物或者捡小物品
- 18-24个月:能够完成简单的手指动作,如揉玩泥或者画圈
- 2-3岁:逐渐提高手部协调性,开始进行简单的手工活动,如插积木等
- 3-4岁:能够开始进行更加复杂的手工活动,如剪纸、画图案等
这里所列的年龄仅供参考,每个孩子的发育速度和方式都会有所不同。
若你需要更具体的信息,建议请儿科医生或专业教育人士提供指导。
幼儿细微运动发展次序及幼儿成长发展特征、规律幼儿期是儿童身体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中细微运动的发展次序是儿童身体运动能力逐渐形成的过程。
本文将介绍幼儿细微运动发展的次序,并分析幼儿成长发展的特征和规律。
幼儿细微运动发展次序幼儿细微运动的发展次序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张握阶段:在出生后的头几个月,幼儿开始掌握手部的张开和握住动作。
2. 利用手指阶段:3个月左右,幼儿能够利用手指进行简单的操作,如抓取小物体。
3. 转动阶段:6个月左右,幼儿能够转动手腕和手臂,使手部更加灵活。
4. 抓握移动阶段:9个月左右,幼儿能够通过抓握物体并移动手臂来探索周围环境。
5. 旋转阶段:1岁左右,幼儿可以旋转手腕和手臂,进行更复杂的运动。
6. 精细操作阶段:2岁左右,幼儿的手部协调能力进一步提高,可以进行更精细的操作,如搭积木、画画等。
幼儿成长发展特征和规律幼儿成长发展的特征和规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个体差异:幼儿个体之间在细微运动的发展次序和能力上存在差异,每个幼儿的发展速度不同。
2. 渐进性:幼儿细微运动的发展是一个逐渐渐进的过程,需要经过多次的练和尝试。
3. 基于经验:幼儿的细微运动发展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实践和经验积累而形成的。
4. 形成综合能力:幼儿的细微运动发展不仅仅是手部的运动能力,还涉及到大脑、神经系统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能力。
5. 受环境影响:幼儿的细微运动发展受到环境的刺激和影响,良好的环境和指导有助于促进幼儿的发展。
综上所述,幼儿细微运动的发展次序和幼儿成长发展的特征和规律是重要的研究课题。
了解这些知识有助于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发展进程,为他们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支持,促进他们的身体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1- 参考文献2。
幼儿精细动作发展的意义。
幼儿精细动作发展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几个方面的解释:
1.促进大脑发育:精细动作需要幼儿使用手指、手腕和手臂等部位,这些
部位的运动会刺激大脑的发育,促进大脑神经元的连接和发展。
2.培养手眼协调能力:精细动作需要幼儿同时使用眼睛和手,这有助于培
养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提高幼儿的注意力和集中力。
3.提高认知能力:精细动作需要幼儿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有助于提
高幼儿的认知能力,如观察力、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
4.培养自信心:精细动作需要幼儿不断尝试和练习,当幼儿成功完成任务
时,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让他们更加自信地面对挑战。
5.培养创造力:精细动作可以激发幼儿的创造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手创
造出属于自己的作品,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总之,幼儿精细动作发展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促进大脑发育、培养手眼协调能力、提高认知能力、培养自信心和创造力等。
因此,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幼儿的精细动作发展,为他们提供适当的练习和挑战,帮助他们全面发展。
精细动作发育精细运动是指个体主要凭借手以及手指等部位的小肌或小肌群的运动,在感知觉、注意等心理活动的配合下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
精细动作主要包括:伸手取物、手掌大把抓握较大物品、拇指与其它手指分开取一些小的物品、拇指与食指分开准确捏取一些很小的东西(花生、纽扣、小豆子、小丸等,拿铅笔画画、翻书、搭积木、串珠子等)。
进行复杂精细运动(进食、更衣、书写等)的前提: 4项基本动作有:抓握物体、将手伸向物体、随意放下物体、腕关节可在各个方向活动精细运动能力是日常活动的重要基础,评价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成熟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婴幼儿进行早期教育的基本依据。
姿势和移动、精细运动与视觉功能三者之间是一个互相作用、互相促进而共同发育的过程,对个体适应生存及实现自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岁前是精细运动能力迅速发展的阶段。
精细动作主要是手部的发育。
精细运动多为小肌或小肌群的运动,在全身大肌发育后迅速发育。
上肢运动功能的精细化使得手具备了操作能力,随着操作过程的不断进行,手识别物体的能力也逐步提高。
手部的基本动作的发育又分为非抓握动作和抓握动作。
一、抓握动作的发展1、抓握动作的发生抓握动作从抓握反射开始不断发展。
一方面,是掌握更加复杂、准确而灵巧的动作,使手开始成为使用工具的工具。
另一方面,是动作的概括化,就是能把某一动作推广到同一类的物体上,或把同一类的物体用于某一种动作上。
2、抓握动作发育规律1)由无意识抓握向随意抓握发育三个月左右,随着握持反射的消失,开始出现无意识的抓握,这标志着手的动作开始发育。
六个月左右,婴儿注意到手的存在且能随意张开,开始出现随意抓握动作,标志手动作发展的一个重大飞跃。
主要表现:拇指和其余四指对立的抓握动作、抓握动作过程中的手眼逐渐协调。
2)由手掌的尺侧抓握向桡侧抓握发育三个月左右,手掌的尺侧(小拇指侧)握物。
五个月左右,全手掌抓握。
六到八个月左右,前臂旋转运动功能发育,桡侧抓握或抓捏。
九到十个月左右,手指握物、拇指、食指对指捏物。
儿童精细运动发育规律
精细动作是指手部小肌肉群的活动能力,它是由人脑的高级神经中枢发送指令来完成的捏、握、扭、拧、撕、推、抓、挖、弹、夹、穿、系、拍、摇等一切需要手指、手掌和手腕完成的动作。
人类的手是最复杂最精细的器官,是认识客观世界,与外界交往的一种重要器官,由于有一双灵巧的手,才使人和动物有了本质的区别,但是手的这种灵活并非与生俱来,而是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发育过程且遵循一定的发育规律。
一、精细动作的发育
精细运动多为小肌或小肌群的运动,在全身大肌发育后迅速发育。
上肢运动功能的精细化使得手具备了操作能力。
0-3岁是精细动作发育极为迅速的时期,是评价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成熟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对婴幼儿进行早期教育的基本依据。
二、手的基本动作及抓握发育过程
抓握动作发育的意义在于通过抓握物体的动作来掌握使用物体的方法,这就初步地体验了成人使用工具的方法和经验。
三、家庭中家长可同孩子一起做以下精细训练:
1、穿水果珠子
2、拧瓶盖
3、切面团
4、杯子传水
5、插数字棍
6、剥水果皮
7、卷卫生纸
8、往水杯上套皮筋
9、数字填色
10、筷子夹豆子花生。
精细运动的发育
小儿精细运动正常发育模式如下:新生儿时期可引出握持反射,次序~3个月,当主动握物动作出现时,此反射消失。
4周以内手常常握得很紧,得到12周时手就经常呈张开的姿势,将花棱棒放在手中,能握住数秒钟。
16周,两手能凑到一起玩,能玩衣服,把衣服拉到脸上,常常去抓东西,但距离判断不准,手常常伸过了物体。
持物时用整个手掌握物,手握花棱棒的时间较以前长些,而且会摇晃。
20周,能主动握物,但动作不协调,不准确,能玩玩具,往往双手去拿,把东西放到嘴里。
24周,能握奶瓶,玩自己的脚,用手掌抓积木,开始时用手掌的尺侧去抓,以后才会用挠侧,给另一块积木时,手中积木扔掉。
28周,可用拇指及另外2个手指握物。
会用一只手去触物,能自己将饼干放入口中,玩积木时可以将积木从一只手倒换到另一只手。
给另一块积木时,能保留手中原有的一块。
36~40周,拇指能与其他指相对。
40周,可用食指去触物,能将手中物品放在桌上,当父母向小儿索取玩具时,不松手。
44周,能用拇指和食指捏拿较小的物体。
会将东西放入一大盒子中,并从盒子中拿出另一个。
48周,能把玩具给检查者。
1岁,不再把东西经常放入口中。
12~15个月,能把东西往上扔,替他捡起来后,再继续扔。
15个月,可将1块或3块积木搭成一个“塔”,不跌倒。
18个月,可搭3~4块积木的“塔”。
2岁,会搭6块或7块的“塔”,模仿搭“火车”,,但没有“烟囱”搭出。
会转动门把,旋转圆盖子。
穿鞋、袜子和裤子。
2岁半,会搭8块的积木,模仿搭“火车”,可将“烟囱”搭出。
会将铅笔握在手中(手呈拳状),会模仿画直线和圆圈。
3岁,会撘9块积木的“塔”。
看过父母搭“桥”的过程,然后会模仿去搭“桥“。
会按着一个已画好的圆形画出圆形,看完父母画好十字的过程后去画一个十字。
会穿脱衣服,除了衣服背后的扣子外,会系其他扣子。
3岁半,不用看搭“桥“的过程,直根据搭好的样子,就能模仿搭“桥”。
4岁,看过父母搭的过程后,会模仿搭“大门”。
可以按一画好的十字图形画出十字。
4岁半,不用看父母搭“大门”的过程,根据搭好的样子,能搭“大门”。
可以按已画好的方形画出方形。
5岁,可以按一画好的图形画三角形,此时上不会用积木搭“台阶”。
6岁,可以按一画好的图形画菱形。
会撘“台阶”。
手的操作能力与智力发育水平密切相关,正常小儿手的动作发育很少出现延缓的情况。
若手的操作能力发于很早很完善,预示着小而将来的智力水平可能较高。
在手的功能发育过程中,1岁左右的小儿尚未成左利或右利,到2岁左右才逐渐可以看出,如一个1岁以内小儿经常只用一只手接触物品或持物,要注意是否偏瘫。
如何让宝宝开步走
当孩子能开始独立迈步时,可以说他已跨入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达到这一点,说明孩子已学会变换身体重心。
怎样鼓励宝宝勇敢迈出人生的第一步,专业的育婴师教你怎样训练小宝宝。
孩子从卧位到立位,已有一些转变重心的尝试。
当孩子爬行熟练时,他会爬到各类家具的边沿以便扶着站立。
宝宝最初扶物站立时,可能还不会坐下,家长应教他如何学会低头弯腰后坐下。
方法是:把玩具放在近脚一侧的地面上引诱他,让他低头弯腰去抓,即使是一手抓住家具的扶手后蹲下,另一手伸出去抓玩具,也是进步。
当孩子懂得低头弯腰去抓玩具后,接下来他将懂得不必依靠家具扶持,再接下去他将能靠自己力量站立和坐下。
此后,再教宝宝如何从低矮的床上爬下来。
方法是:告诉宝宝后退爬到床边即停止,然后抓住他的脚,让他慢慢地挪动下床直到脚着地并能站立,反复练习,宝宝就会掌握下床的方法。
因为人的行走是用两条脚交替向前迈步,每迈一步都要变换重心。
以上这些训练尚属于最基本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大人可以站在宝宝的后方扶住其腋下,或在前面搀着他的双手向前迈步,练习走。
婴儿拉着大人的手走,同自己独立走完全不同,即使拉着他的手走得很好,可是自己走就不行了,拉手走只能用于练习迈步。
时机成
熟时,设法创造一个引导孩子独立迈步的环境,如让孩子靠墙站好,大人退后两步,伸开双手鼓励宝宝,叫他“走过来找妈妈”。
当孩子第一次迈步时,你需要向前迎一下,避免他第一次尝试时摔倒。
反复练习,用不了多长时间就学会走路了。
学步的几点注意:
1.婴儿开始学走时,不要给他穿袜子,因为会滑倒,身体很难保持平衡。
2.每次训练前让宝宝排尿,撤掉尿布,以减轻下半身的负担。
3.选择一个摔倒了也不会受伤的地方,特别要将四周的环境布置一下,要把有棱角的东西都拿开。
4.父母还应注意每天练习时间不宜过长,30分钟左右就可以了。
总之,应根据婴儿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切不可生搬硬套书本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