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胃肠道肿瘤研究集萃及启示
- 格式:pdf
- 大小:223.35 KB
- 文档页数:5
胃肠肿瘤中微生物组的作用和调控潜力研究胃肠肿瘤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均较高。
近年来,研究表明,微生物组在胃肠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微生物组在胃肠肿瘤中的作用和调控潜力研究进展。
一、微生物组在肠道功能调控中的作用肠道微生物组是指寄生在肠道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它们与我们的肠道共同构成了一个共生关系,参与了人体内多种生理和代谢过程。
有关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组参与了肠道内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代谢等过程。
此外,肠道内的微生物组还对免疫系统的调节和肠道屏障的维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微生物组通过释放代谢产物和菌体成分来刺激免疫系统,同时协调与肠道上皮细胞等宿主细胞的信号传递过程,从而实现对免疫系统的调节功能。
另外,肠道内的微生物组还通过抑制肠道内有害菌的滋生,促进肠道细菌群的平衡,维护了肠道屏障的稳定性。
二、微生物组与胃肠癌的关系近年来,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组与胃肠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微生物组的不平衡和异常改变可能是胃肠癌的重要诱因之一。
首先,微生物组的不平衡可能导致肠道内细胞的基因突变以及增生。
目前的研究表明,肠道内某些致癌物质可以通过激活微生物组中的一些致癌菌而产生致炎性反应和突变基因,从而诱导肠道内的恶性肿瘤。
其次,微生物组的改变可能导致肠道屏障的破坏,使得致癌物质和有害菌对机体产生更强的刺激和毒性作用。
三、微生物组在胃肠癌预防和治疗中的潜力由于微生物组与胃肠癌的密切关系,调节和修复微生物组已成为预防和治疗胃肠癌的新思路。
微生物组的调节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包括特定饮食和营养补充、使用抗生素、微生物组移植等。
首先,饮食和营养补充是调节微生物组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些食物中含有很多对安定和维持微生物组稳定性有益的营养物质,如纤维素、膳食纤维、果胶、半乳糖等。
此外,饮食中膳食纤维的摄入可以促进肠道内有益菌群的增长,从而抑制有害菌的滋生。
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摘要:目的:分析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临床与病理特点,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
方法:选取NEN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发病部位、转移情况及病理特点。
结果:NEN患者G1、G2、G3期分别为(7/30,23.3%)、(22/30,73.3%)、(1/30,3.3%)。
CgA、Syn、CD56阳性率分别为(13/30,43.3%)、(22/30,73.3%)、(24/30,76.7%)。
结论:NEN发病年龄主要为40~60岁,男女发病率无差异;不同病理分级的NEN患者在性别、年龄、免疫组化标志物方面无明显差异,需加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NEN有内镜下治疗术、外科手术及TAE术等治疗手段,中药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特征;病理特征神经内分泌肿瘤为一临床少见、生长速度缓慢、部分具有恶变潜能的慢性肿瘤疾病,可发生于患者全身各个组织与器官,以胃肠道、胰腺最为常见,早期称为类癌。
根据有无临床症状及激素分泌水平,NEN被分为功能性与非功能性两大类。
长期以来,由于NEN的病因及具体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临床症状无特异性,肿瘤生长缓慢,发病部位分散,临床医生认识不足等特点,使该类疾病诊断难度大,漏诊误诊率高,治疗困难。
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师重视度的提高、相关研究的深入,NEN的诊疗水平已获得显著提高。
本研究通过总结30例确诊为NEN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部位和病理类型NEN的临床与病理特点,旨在进一步提高临床对NEN的认识。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医院2015年9月至2018年4月确诊为NEN患者30例,追溯其临床3%~20%;G3(高级别),核分裂象数>20/10个高倍视野,Ki-67阳性指数>20%。
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
30例NEN患者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51.4岁。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2010年版消化系统肿瘤病理分类的诊断标准和中国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理学诊断共识进行分类、命名和分级。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研究进展综述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的肿瘤,其主要在肌壁间生长,可突向黏膜下部分向浆膜外,也可突向黏膜腔生长,肿物形态呈多样性、多变性,影像学检查误诊率较高。
本文概述胃肠道间质瘤的流行病学状况并综述了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的研究进展。
标签:研究进展;免疫组化;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病理特征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发生于胃肠道的一种间叶源性肿瘤,是消化道比较少见的临床肿瘤,占全部胃肠道肿瘤的 2.0%左右。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较小的病灶多无症状,为此在早期诊断比较困难,以往常被误诊为平滑肌性肿瘤或者神经源性肿瘤,也为治疗带来一定的难度。
胃肠道间质瘤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男女无明显差异。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诊断方法比较多见,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关于临床病理的研究也在逐渐深入。
本文具体综述了胃肠道问质瘤的临床病理研究进展,现报道如下。
1胃肠道间质瘤的流行病学状况胃肠道间质瘤是最常见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起源于胃肠道Cajal间质细胞,其可发生于整个消化道的任何部位,主要为胃、小肠、结直肠、食管等部位。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约20%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也有30%左右的患者经由常规体检或者外科手术中偶然发现。
胃肠道间质瘤在男女之间的发病率无明显差异,不同国家、民族的流行病学数据可能存在差异。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胃肠道间质瘤发病年龄66~69岁,但75%有症状的GIST患者年龄均在50岁以上。
胃肠道间质瘤的良性与恶性之间无明显界限,良恶性程度不等,所有胃肠道问质瘤均有恶变的可能。
2目前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诊断特征X线钡餐造影检查可显示GIST腔内病变范围及黏膜结构,但对于较小肿瘤难以显示,且仅能够观察腔内病变情况。
CT能较清晰地显示肿瘤的相关性质,包括部位、大小、形态、血供情况等,特别是当前CT增强造影得到了广泛应用,可动态观察肿瘤组织的血流灌注与间质瘤动脉期与静脉器的显影情况,并结合病灶的形态、边界、直径、内部回声等指标来诊断胃胃肠道间质瘤。
[3] 王舒宝.从胃癌手术的历史演变探讨胃癌的现代外科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6,19(6):371-373.[4] 朱正纲,汤睿,燕敏,等.术中腹腔温热化疗对进展期胃癌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6,9(1):26-30.[5] 季加孚.胃肠道恶性肿瘤外科的无瘤技术和原则[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5,25(4):254-256.[6] 蒋筱强,刘颖斌,朱锦辉.胃癌手术后并发症的防治策略[J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04,8(6):324-327.[7] 刘彤,王鹏志.重视胃癌手术后并发症的预防[J ].腹部外科,2003,16(5):272-273.[8] 陈峻青.提高胃癌、大肠癌外科治疗水平的几个问题[J].实用外科杂志,1993,13(4):195-196.(收稿日期:2009-04-08)作者简介:姚惠香(1978-),女,主治医师,主要从事胃肠道肿瘤的研究。
E-m ai:l m iss x i ao2002@si na .co m胃肠道肿瘤与干细胞相关研究新进展姚惠香综述,朱金水审校(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上海200233)关键词:胃肠道肿瘤;干细胞;肿瘤起源中图分类号:R 735.2;R 7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412(2009)05-0452-03胃肠道肿瘤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呈上升趋势,随着肿瘤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大量证据表明肿瘤实际上是一种干细胞疾病,干细胞与肿瘤的发生、增殖、侵袭、转移、复发密切相关。
干细胞与肿瘤发病关系的深入研究为攻克胃肠道肿瘤开辟了新道路。
1 干细胞的定义干细胞(ste m ce ll)是指一种未分化的、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的细胞。
按其分化阶段两种类型:1)胚胎干细胞(e m bryonic ste m cel,l ESC),又称全能干细胞(totipotent ste m cel,l TSC ),是指受精卵发育到桑椹胚的最原始的干细胞,在合适的条件下可分化为机体所有组织类型的细胞,可塑性最大;2)成体干细胞(adu lt ste m cel,l ASC ),是指存在于胎儿和出生后个体不同组织中的一群未分化的细胞,在保持组织器官结构及功能的完整性中起重要作用。
胃肠道间质瘤近 10 年研究总结(Surgery 综述)2015-12-29 15:40 作者:silseer来自美国的 Valsangkar 教授等总结了近十年胃肠道间质瘤(GIST)在手术、生物标记物、基因突变和治疗方面的进展,该综述发表在 Surgery 上。
胃肠道间质瘤产生于卡哈尔间(Cajal)质细胞或共同的前体细胞,两者均表达 III 型酪氨酸激酶受体。
酪氨酸激酶受体 c-KIT(CD117)或相关的酪氨酸激酶受体的突变导致细胞生长失控和间质瘤形成。
胃肠道间质瘤属于非上皮、间叶细胞肿瘤。
是最常见的腹部软组织恶性肿瘤。
发病率和病理分型在美国,胃肠道间质瘤年发病率估计在每百万3~7 人之间。
欧洲、韩国和香港报道的更高些,为每百万 15~20 人。
由于发病率数据是从肿瘤登记的大数据中提取的,而其中不记录良性肿瘤,通常假设胃肠道间质瘤的真实发病率可能更高。
胃肠道间质瘤诊断的新发病例自 1998 年以后成倍增加。
这是由于其可靠的生物标志物 c-KIT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 多肽的发现。
回顾监测、流行病学与最终结果(SEER)的数据揭示了间叶细胞肿瘤中被归类为胃肠道间质瘤的比例正逐步增加。
胃肠道间质瘤最常见于胃(50%~60%)、其次是小肠(30%~35%)、结肠和直肠(5%)、食道(<1%),以及少部分消化道外(肠系膜,大网膜和腹膜后;<5%)。
平均诊断年龄为63 岁。
未满 20 岁的患者不到 1%。
家族性症状如 Carney 三联征、家族性胃肠道间质瘤症状或胃肠道间质瘤相关的神经纤维瘤病类型,通常在 20 岁以内发现肿瘤。
尽管间叶细胞肿瘤罕见,有明确分子特性定义的间叶细胞肿瘤类型不断增加。
通常被分为胃肠道间质瘤、平滑肌瘤(良性平滑肌瘤或恶性平滑肌肉瘤)和神经鞘瘤。
间叶细胞肿瘤的分类涉及消化道和周围软组织,现在还包括胃肠道间质瘤、炎性纤维性息肉、硬纤维瘤、滑膜肉瘤、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和透明细胞肉瘤。
胃肠道恶性神经外胚层肿瘤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胃肠道恶性神经外胚层肿瘤(Gastrointestinal Malignant Neuroectodermal Tumor,简称GIMNET)是一种罕见的胃肠道原发肿瘤,通常与年轻患者有关。
本文旨在通过对GIMNET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并针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以增进对该疾病的认识和理解。
一、临床病理分析1. 病因与流行病学特征GIMNET源自神经外胚层,其确切病因尚不清楚。
然而,与其他神经外胚层肿瘤相比,GIMNET在胃肠道中的发生率较低。
据统计,大约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2%。
2. 临床表现GIMNET的临床症状与肿瘤定位有关,常见症状包括腹痛、肠梗阻、恶心、呕吐等。
肿瘤位于胃部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消化不良、呕血、黑便等症状。
此外,GIMNET还可能伴随全身症状,如发热、体重下降等。
3. 影像学表现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超声、CT、MRI等。
在超声检查中,GIMNET呈现为不规则的肿块,肿瘤内可见出血及坏死区。
CT和MRI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肿瘤信息,有助于确定肿瘤的位置、范围及侵蚀程度。
4. 病理学特征GIMNET多为恶性肿瘤,由于其来源于神经外胚层,因此肿瘤组织中可见到神经形成和成熟神经细胞的特征。
在组织学上,肿瘤通常呈囊样结构,囊内含有液体和含细胞的颗粒物。
肿瘤细胞大小、形态不规则,核分裂活跃。
二、文献复习1. 病例报道有文献报道了一例42岁男性患者的病例,患者主诉腹痛、腹胀,并伴有偶尔呕血。
CT检查显示在胃体部可见一肿块,直径约5 cm。
患者接受手术切除,并经病理检查确诊为GIMNET。
2. 分子生物学研究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GIMNET的研究也有了进展。
通过基因测序和免疫组化染色等方法,发现GIMNET可能与某些基因的突变紧密相关,这为进一步研究病因与治疗提供了线索。
3. 治疗方法目前对GIMNET的治疗主要采用手术切除。
胃肠道肿瘤的分子标志物研究《胃肠道肿瘤的分子标志物研究》课题申报范文一、课题背景与意义胃肠道肿瘤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
目前通过临床检查和组织病理学等方法可以诊断胃肠道肿瘤,但这些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检测费用高昂、复查频率低、不能早期发现肿瘤等。
因此,寻找更为准确、敏感、可靠的分子标志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近年来,随着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通过研究胃肠道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发现了一系列与胃肠道肿瘤相关的分子标志物,如DNA甲基化、非编码RNA、肿瘤相关基因突变等。
这些分子标志物具有在早期诊断、疾病监测、预后评估和治疗监测等方面的巨大潜力。
本课题旨在利用生物芯片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系统地研究胃肠道肿瘤的分子标志物,为胃肠道肿瘤的早期诊断、精准治疗和效果评估提供新的方法和理论依据。
二、研究计划和内容1. 胃肠道肿瘤样本采集和分析采集一定数量的胃肠道肿瘤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组织和血液样本,并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详细记录患者的临床特征,如年龄、性别、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分期等。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样本中的组织和血液标本进行分析。
2. 肿瘤相关基因检测和分析利用生物芯片技术、PCR、测序等方法对选定的肿瘤相关基因进行检测和分析。
这包括DNA甲基化程度、非编码RNA如miRNA和lncRNA表达水平、肿瘤相关基因突变情况等。
通过比较胃肠道肿瘤组织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找出与胃肠道肿瘤发生发展相关的分子标志物。
3. 分子标志物与胃肠道肿瘤的关联分析将获得的分子标志物数据与患者的临床特征数据进行关联分析,探讨各分子标志物与胃肠道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如分期、转移等)之间的关系。
通过筛选和建立多组学模型,为胃肠道肿瘤的早期诊断、预后评估和治疗监测提供新的方法和理论依据。
4. 构建分子标志物组合模型根据前期的研究结果,选择与胃肠道肿瘤发生发展紧密相关的分子标志物,建立组合模型,对胃肠道肿瘤进行快速、准确的诊断和评估。
胃肠道肿瘤的研究进展胃肠道肿瘤是指发生在消化道、肠道内和相邻器官中间的肿瘤,包括胃癌、结直肠癌、胰腺癌等。
胃肠道肿瘤是一种高发疾病,全球每年新发胃癌和结直肠癌患者超过200万人,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在肿瘤领域取得了很多重要的研究进展,极大地推动了胃肠道肿瘤的治疗和预防。
一、基因检测在早期筛查中的应用基因检测是一种全新的肿瘤诊断检测技术,通过检测某些基因突变或表达异常来判断肿瘤的类型和发展阶段。
近年来,基因检测的应用已经进入临床实践,在预防和早期发现肿瘤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
对胃癌的基因检测主要包括一些蛋白质、基因和mRNA的检测。
其中,CDH1是一种重要的蛋白质,通常用来检测胃癌的发生率和预后。
对于早期胃癌患者,如果能在发病前进行基因检测筛查,就有可能早期发现患者的癌症,并能发现肿瘤发展的规律。
总之,基因检测可以提高早期检测的准确度,降低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二、抗氧化剂在胃肠道肿瘤中的应用抗氧化剂是一种重要的预防和治疗胃肠道肿瘤的药物,主要通过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少氧化反应等作用,达到抗癌的效果。
近年来,抗氧化剂在肿瘤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抗氧化剂常见的药物包括锌、硒等。
锌是一种重要的氧化还原体,是体内一种必需元素。
研究表明,锌对肝癌、结直肠癌等肿瘤都有一定的预防效果,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抗癌药物。
硒也是一种天然抗氧化剂,能够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降低肿瘤发生的风险。
三、肠道菌群在肿瘤预防中的作用肠道菌群是指人类肠道内的微生物群体,这些微生物共同形成的菌群是人类体内机体的守卫者。
近年来,研究人员对肠道菌群在预防和治疗癌症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
肠道菌群可以影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研究表明,人体内的肠道菌群可以帮助人体抑制肿瘤的发生,与肿瘤发展密切相关。
与此同时,很多研究也发现,保持肠道菌群的平衡也是降低胃肠道肿瘤发生率的重要途径。
总之,在现代医学技术和研究手段更加高效和精确的情况下,我们对胃肠道肿瘤的研究也更加深入、更加多元化。
胃肠道肿瘤研究集萃及启示2010年07月16日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作者: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北京肿瘤医院李健沈琳李健副教授结直肠癌分子靶向药物在Ⅲ期结肠癌辅助治疗中再遭“滑铁卢”在本次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会议上公布的NCCTG N0147研究,将1864例KRAS基因野生型Ⅲ期结肠癌患者随机分入A组[mFOLFOX6,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5-FU)+亚叶酸钙(CF)]与D组(mFOLFOX6+西妥昔单抗)。
中位随访23个月的结果表明,A组与D组的3年无病生存(DFS)率分别为75.8%和72.3%(P=0.22),3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87.8%和83.9%(P=0.13)。
D组的总体3~4度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A组(71%对51%),主要为皮疹、腹泻和粒细胞减少。
D组高龄患者因多种原因导致治疗终止的比例明显高于A组。
研究者认为,主要终点未达到的原因可能包括:①增加西妥昔单抗治疗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增多,患者耐受性下降,从而影响了剂量强度,其中老年患者受影响更大;②对于结肠癌,西妥昔单抗在微转移灶和晚期肿瘤中的活性形式可能存在不同。
此外,研究者还报告,对于KRAS突变型患者,FOLFOX+西妥昔单抗治疗不仅未改善其3年DFS,反而出现可能有害的影响(64.2%对67.2%),术后3年OS率亦类似(80.4%对88.0%)。
在对年龄<70岁,且初始治疗6个周期内药物剂量强度均达到80%以上亚组的分析中,仍未发现联合治疗组的优势,提示联合西妥昔单抗辅助治疗未获益与联合组的剂量强度降低无关。
继贝伐珠单抗在辅助治疗中的研究(NSABP C-08)失败后,N0147研究提示化疗中加入西妥昔单抗亦未能进一步改善Ⅲ期结肠癌患者的术后生存。
因此目前Ⅲ期结肠癌辅助治疗方案仍应以奥沙利铂+氟尿嘧啶类药物化疗为主。
以上研究表明,对晚期结直肠癌(CRC)有效的药物未必在辅助治疗中同样能获益。
路易斯(Louis)在随后的讨论中也指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仅在原发肿瘤与转移肿瘤中高表达,而转移过程中癌细胞的细胞表型更倾向于上皮-间质转化状态,此时EGFR相对低表达,因此EGFR信号传导通路在CRC转移过程中的作用甚微,可能导致抗EGFR单抗对辅助治疗疗效欠佳。
在2010版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的更新中,靶向药物不被推荐用于Ⅱ/Ⅲ期结肠癌的辅助治疗。
类似研究如AVANT、PETACC-8等尚未公布结果,但从现有研究结果推断,前景不会乐观。
Ⅱ、Ⅲ期结肠癌预后因素研究未有太多突破过去连续两届ASCO年会均报告了错配修复(MMR)蛋白可作为5-FU辅助化疗治疗Ⅱ期结肠癌的疗效预测因素,2010版NCCN指南亦推荐拟行5-FU单药化疗的结肠癌患者,须接受MMR或微卫星不稳定(MSI)检测。
此外,本次ASCO年会上多项分子标志物研究未能有太多亮点。
对NSABP C01-04研究中12个复发相关基因与预后关系的综合分析提示,Ⅱ、Ⅲ期结肠癌仅是结肠癌发展过程中的不同时间点,而非独立的疾病表型。
对PETACC-3研究中不同分子标志物对复发后生存影响的分析显示,B RAF基因状态、原发肿瘤部位、至肿瘤复发时间对Ⅱ、Ⅲ期结肠癌的术后复发无预测价值,但对肿瘤复发后生存有高度预测价值,而原发肿瘤分期、MSI状态对复发后生存仅有微弱的影响。
可见,原发灶根治切除术后患者与已发生复发转移患者的预后标志物并不同。
此外,还有分析显示,KRAS突变、BRAF突变、MSI在Ⅱ、Ⅲ期结肠癌中的分布比例分别为35%和37%、8%和8%、22%和12%,BRAF突变仅在微卫星稳定(MSS)者中显示出对预后的影响。
在众多Ⅱ、Ⅲ期结肠癌预后的可能分子标志物中,MSI或MMR与是否选择氟尿嘧啶有明确的相关性,并被N CCN指南所推荐。
未来,更多分子标志物的预测价值仍须进一步研究和验证。
“BRAF疗效预测及KRAS预后预测意义”的争议再受关注2009年NCCN指南明确指出,BRAF V600E突变型晚期CRC患者不能从抗EGFR单抗治疗中获益。
但是,CRYS TAL研究的更新结果显示,对于KRAS野生型/BRAF突变型患者,在FOLFIRI(伊立替康+5-FU+CF)中加入西妥昔单抗,有改善疗效和生存的趋势,尽管因样本量不足而未显示有统计学差异,但还是有一定的差异,所以2010年NCCN指南更新有关BRAF V600E突变者“不太可能”从抗EGFR 单抗中获益的观点,可能还会受到质疑。
今年ASCO年会上的CRYSTAL、OPUS研究汇总分析进一步证实了抗EGFR单抗对KRAS野生型CRC患者的明确疗效。
大家更为关注的KRAS野生型/BRAF突变型亚组分析,得出了与CRYSTAL更新数据类似的结论,尽管BRAF 突变者的治疗获益不及BRAF野生者,但与FOLFIRI化疗组相比,联合西妥昔单抗组仍在有效率(21.9%对13.2%),无进展生存期(7.1个月对 3.7个月),OS期(14.1个月和 9.9个月)方面有改善的趋势,虽样本量较小而未能有显著性差异,但进一步加剧了针对BRAF状态在抗EGFR单抗疗效预测价值中的争议。
BRAF基因状态的意义到底如何界定?现有资料提示,BRAF并非强烈的疗效预测因子,而更是不良预后预测因子, PETACC-3研究亚组分析的结论也验证了这一点。
但是,BRAF突变率较低,使其目前尚缺乏大样本分析数据的支持,BRAF能否作为独立预后预测因子尚无定论,其在抗EGFR单抗治疗中的意义也尚待更多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
由于在COIN研究中,XELOX(卡培他滨+奥沙利铂)方案中西妥昔单抗的加入未能显著改善晚期CRC患者的生存,2010年NCCN指南删除了XELOX+抗EGFR单抗方案治疗晚期CRC的建议。
在本届年会上,COIN研究亚组分析显示,KRAS野生型、转移灶数目<2个、接受5-FU化疗者,能从联合西妥昔单抗治疗中获益,XELOX联合西妥昔单抗治疗未能获益可能与患者3~4度腹泻明显增加而导致的剂量强度下降有关。
该亚组分析还值得注意的是,KRAS野生者较突变者的预后更好,而BRAF突变者的预后最差,提示KRAS与BRAF均为影响预后的因素。
早期研究提示,KRAS状态为疗效预测因子,而非预后预测因子,但后期研究陆续得出了与先前不一致的结果。
支持KRAS非预后预测因素的研究包括西妥昔单抗/帕尼单抗三线治疗研究、CAIRO-2研究、PACCE研究,而支持KRAS为预后预测因素的研究包括RASCAL、FOCUS、COIN、N0147研究。
其中,帕尼单抗三线治疗研究更有说服力:最佳支持治疗组的KRAS野生型与突变型患者的OS无差异,提示KRAS状态与预后无关。
对此, 韦努克(V enook)在随后的讨论中认为,接受三线治疗的KRAS突变者仅能作为一个亚组,而不能代表全部KRAS突变者。
K RAS可能并非独立的预后因素,探讨其预后预测价值相关研究结果的差异可能与其他预后分子的不同表达有关。
目前国内抗EGFR单抗因受患者经济能力的限制而尚未得到普遍应用,但对这样人群的基因状态分析可能更有利于预后因素的判断。
因此希望大家能协作起来进行较大样本量的分析,然后给出答案。
在肿瘤获得治疗缓解或稳定后,给予维持治疗已得到越来越多的试验结果支持,但对何时开始维持治疗及选择何种药物进行维持治疗始终存在争议分子靶向药物用于肿瘤稳定后维持治疗显示有一定前景既往研究表明,贝伐珠单抗在治疗有效后持续治疗,无论肿瘤是否进展,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使患者生存期延长。
本届年会公布的西班牙MACRO研究显示,采用卡培他滨+奥沙利铂(XELOX)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晚期结直肠癌6周期获得缓解或控制后,单独采用贝伐珠单抗维持治疗组和继续原方案治疗组的无进展生存(PFS)期分别为9.7个月和10.4个月(HR=1.11,95%CI:0.89~1.37),总生存(OS)期分别为21.7个月和23.4个月(H R=1.04,95%CI:0.81~1.32)。
安全性数据显示,两组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7.9%和53.8%,高血压在维持治疗组相对更多,而周围神经炎、手足综合征、乏力在原方案治疗组更常见。
对比研究设计的HR非劣效性上限为1.32,PFS未能达到预期目标。
但研究者认为,由于可获得相似的疗效并有相对较小的不良反应,贝伐珠单抗仍可作为XELOX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稳定后适合的维持治疗手段。
自OPTIMOX研究开始,维持治疗作为保持原有客观疗效并降低不良反应、改善生活质量的一种治疗模式在晚期结直肠癌治疗中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并逐渐成为共识。
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亦推荐,为降低奥沙利铂的毒性作用,5-氟尿嘧啶(5-FU)/亚叶酸钙(CF)+奥沙利铂(FOLFOX)方案治疗推荐采用“打打停停”模式。
但MACRO研究未能得出预期的非劣效性结果,同时作为XELOX联合贝伐珠单抗方案治疗后维持治疗药物的选择,贝伐珠单抗是否为最佳选择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贝伐珠单抗单药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有效率<10%,且价格昂贵,而卡培他滨单药有效率为20%左右,高于贝伐珠单抗,口服给药也较方便,尽管存在手足综合征的不良反应,但其仍可作为维持治疗的选择药物之一。
这两者作用机制不同,不良反应也不相同,维持治疗选择何种药物更好,目前尚未可知。
采用贝伐珠单抗作为维持治疗的研究(DREAM、CAIRO-3等)正在进行中,结果值得期待。
胃癌贝伐珠单抗在进展期胃癌中的应用前景值得期待2009年ASCO年会公布的ToGA研究显示,曲妥珠单抗联合卡培他滨+顺铂(XP)方案对比单独使用XP方案治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进展期胃癌,可改善患者OS,使曲妥珠单抗成为首个在晚期胃癌治疗中获得肯定疗效的分子靶向药物,并开启了胃癌个体化靶向治疗的新纪元。
在本届年会上,AVAGAST研究评估了贝伐珠单抗联合与ToGA试验相同的XP化疗方案对比单独使用XP方案治疗774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疗效。
研究结果显示,联合贝伐珠单抗组和单纯化疗组的中位OS分别为12.1个月和10.1个月(P=0.1002),主要研究终点未能达到。
而次要研究终点,客观有效率(46%对37%)和PFS均得到显著改善(6.7个月对5.3个月)。
亚组分析显示,不同国家患者的获益程度存在差异,其中美洲患者从贝伐珠单抗联合治疗中获益程度最大,而亚洲患者单纯化疗组生存期明显长于欧美国家患者,且接受二线治疗患者的比例也高于欧美人群,所以可能影响了OS期的判断,研究亚组分析显示出获益程度较低。
虽然AVAGAST主要研究终点未达到,但研究显示的客观有效率和PFS的改善提示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具有肯定的抗肿瘤活性,其能否作为进展期胃癌的推荐治疗药物,仍须更多的临床研究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