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课古诗四首教学设计
- 格式:pptx
- 大小:40.33 KB
- 文档页数:13
部编本二年级下册语文课文1《古诗四首》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通过研究古诗四首,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 带领学生感受古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与思想,在感性认识上得
到提升;
- 培养学生对古诗文化的热爱与兴趣。
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古诗四首的意思;
- 难点:理解诗歌的构思和表达。
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1. 教师热情地向学生介绍今天的授课内容——《古诗四首》。
2. 师生一起唱唱《静夜思》,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悟性。
研究(30分钟)
1. 分段讲解《江雪》,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并研究词语。
2. 分段讲解《登鹳雀楼》,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感情和气氛。
3. 分段讲解《将进酒》,引导学生领会诗人的豁达和自信。
4. 分段讲解《赋得古原草送别》,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缅怀。
5. 学生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反复朗诵并体悟其中的情感和思想。
拓展(10分钟)
1. 学生自由发挥,创作古诗或赋词。
2. 邀请一些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分享给全班。
归纳(5分钟)
1. 教师带领学生全面回顾今天所学的内容。
2. 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教学手段
1. 大黑板、彩色粉笔等。
2. 相关的媒体设备。
教学评估
1. 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认识和表达能力。
2. 考查学生对古诗四首的理解和记忆程度。
第17课古诗四首第三课时《观书有感》(其二)和《无题》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枉”1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移”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背诵,会默写。
3.领悟诗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品味诗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背诵,会默写。
2.领悟诗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品味诗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说知道其中最有名的诗句是哪一句?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二)和无尽藏的《无题》。
(板书:观书有感无题)二、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1)出示生字卡片,“枉”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指导书写会写的这个生字“移”。
给这个字组词。
(2)仿写,小组评价。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学生自读,解决疑难。
请同学们自由读文,借助工具书或资料理解字面意思,不理解的字词记录下来。
生:“艨艟”: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
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
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中流:河流的中心。
生:芒鞋:草鞋。
嗅:闻到。
四、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一)《观书有感》(其二)1.“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战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2.“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3.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你体会到了什么道理?4.本诗借助形象喻理。
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
诗中有悟,诗中有理5.学生齐读、背诵。
(二)《无题》1.下面同桌两个人就利用手中的资料来学习这首古诗,理解诗的意思。
古诗四首教案古诗四首教案1一、课型定位:重点课二、本课分析:四首诗都是唐代诗人的作品,都是写景抒情诗。
学生可以通过课件上重点词语的解释来理解全诗的意思。
要求学生知道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会生字,掌握灵活翻译诗句的能力、自学的能力。
本节课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把学生带入诗情画意的世界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语言。
让学生在“读、想、悟、背〞的综合阅读活动中充分自主、有效的合作、积极的探究,解读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的意蕴,品味古诗的物质,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运用多媒体创设了学习情境,利用直观的欣赏可以帮助学生进入情境,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就不至于令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也可以更好的理解古诗的含义。
我利用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让他们在情境中发挥想像,练习说话,体会诗人去感自然的美和他的内心情感。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会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直、疑、坐、晚、于、对、孤独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进而理解诗句的意思。
(2)、培养学生灵活翻译诗句的能力、自学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古诗背诵比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2)、通过对字、词的分析理解把握全诗的内容;(3)、通过多种形式朗读悟出意境并背诵。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观察画面,吟诵古诗想象意境,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望庐山瀑布》和《山行》这两首诗都是通过写景来抒发作者对大自然美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教学中,我的教学力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采用教——扶——放的方法。
学生可以通过课件上重点词语的解释来理解全诗的意思。
通过朗读示范来读好古诗,掌握停顿,还可以了解一些与本诗有关的相关信息。
并总结出学习方法。
通过按按按媒体对学习进行检测和稳固。
《古诗四首》教案主备人:刁筠平审核:八年级语文组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反复朗诵诗歌,能读懂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
3、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深入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教学难点:理解、揣摩语句,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朗读背诵、思考品位、合作探究。
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你一定听说过“岳母刺字”的故事吧。
虽然说古人“精忠报国”维护的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但是他们那种把维护国家利益与安全视为最高使命的爱国主义情结,却滋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民族。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愈是危难时期,这种情感表达的愈强烈,愈是令人感动。
今天我们学习的四首古诗正是危难时期,中国士大夫阶层流露出的爱国主义的最强音。
二、学习品位《春望》和《泊秦淮》。
(一)、学习《春望》1、《春望》写作背景。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
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
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
《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2、重点字词┏古义:国都,诗中指长安。
国┫┗今义:国家。
烽火:古时边疆在高台上为报警点燃的火。
诗中指战乱。
抵(dǐ):相当于。
浑(hún):简直。
胜(旧读shēng):能承受。
数不~数,不~枚举。
簪(zān):用来绾住头发的一种针形首饰。
~子。
3、诗文评析(略)(二)、学习《泊秦淮》1、《泊秦淮》的写作背景六朝故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城中的秦淮河一带,是著名的游览胜地。
晚唐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听到酒店歌女在唱陈后主时流行的歌曲,不禁触景生情,感慨万端,于是写下此诗,以抒发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2、重点字词┏bó动词,停船靠岸。
泊┗pō名词,湖泊。
笼:笼罩,动词。
犹:还,仍然。
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通用5篇)《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通用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代诗歌》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1、朗读法。
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
这四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
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课前预习:1、给生字注音。
(10个以上)2、试读课文。
(3次以上)3、划分各首诗歌的朗读节奏。
4、了解作者和作品,包括:(1)解释题目的含义。
(2)简介作者和作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观沧海》《次北固山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观沧海》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七年级上册古诗四首教案(人教版)教学目标1.了解并学习四首古诗的内容和意义。
2.掌握古诗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古诗《登鹳雀楼》2.古诗《望庐山瀑布》3.古诗《悯农》4.古诗《静夜思》教学准备1.课本《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2.黑板、粉笔或白板、马克笔3.课件或PPT4.古诗诵读音频文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登鹳雀楼》的学习1.初始导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即古诗《登鹳雀楼》。
–引发学生的兴趣,并了解学生对古诗的先前认知。
2.讲解古诗《登鹳雀楼》(15分钟)–利用课件或PPT展示古诗的文字内容,并解读古诗的意义。
–重点讲解古诗中的生僻词汇和古代文化背景知识。
3.集体朗读和个人朗读(10分钟)–教师先进行整体朗读示范,引导学生注意发音、节奏和语感。
–让每个学生轮流朗读古诗的某个句子或一段内容。
4.课堂讨论(10分钟)–与学生一起讨论古诗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鼓励学生发表个人意见和感受,并进行适度引导和点拨。
5.小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简要总结。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古诗《登鹳雀楼》并写读后感,字数不少于100字。
第二课时:《望庐山瀑布》和《悯农》的学习1.复习《登鹳雀楼》(10分钟)–让几位学生朗读古诗《登鹳雀楼》,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
2.引入新课《望庐山瀑布》(10分钟)–利用课件或PPT展示古诗的文字内容,并解读古诗的意义。
–引导学生比较《望庐山瀑布》与《登鹳雀楼》在形式和意境上的不同之处。
3.集体朗读和个人朗读(10分钟)–教师先进行整体朗读示范,引导学生注意发音、节奏和语感。
–让每个学生轮流朗读古诗的某个句子或一段内容。
4.讨论两首古诗(15分钟)–让学生讨论《望庐山瀑布》和《登鹳雀楼》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的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思考古诗与自然景观的关系和相互影响。
5.学习新诗《悯农》(15分钟)–利用课件或PPT展示古诗的文字内容,并解读古诗的意义和背景知识。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背诵四首诗歌。
(2)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和这四首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提升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2.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审美情操。
重点难点重点:诵读诗歌,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请学生讲一个曹操的故事。
2.教师作简评,引出曹操的远大抱负。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简介作者曹操及背景。
2.(1)播放录音,让学生听准字音,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教师声情并茂地配乐范读,通过富有魅力的节奏、韵律,直观地再现诗歌的音韵美。
学生轻声跟读。
(3)指名学生朗读或集体朗读。
播放课件和录音三、诗歌赏析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古诗四首》教案(精选12篇)《古诗四首》篇1[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点难点]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 二教时[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春望》《泊秦淮》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
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学习第一首诗《春望》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
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
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
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5、学生齐读全诗。
6、品味全诗。
⑴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
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
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⑵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明确: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
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
叛军焚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
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
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词四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研究《古代诗词四首》,学生能够了解古代诗词的魅力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词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教授《古代诗词四首》这篇课文,其中包括以下古代诗词作品:1. 杜甫《月夜忆舍弟》2. 王之涣《登鹳雀楼》3.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4. 杜牧《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和简要介绍古代诗词的来源和发展,激发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
2. 研究诗词(25分钟)分别介绍并讲解每一首古代诗词的作者、背景和特点。
引导学生朗读诗词,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3. 欣赏创作(15分钟)让学生根据所学诗词的主题和情感,自由创作一首古代诗词。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展示个性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4. 分享交流(10分钟)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作品,鼓励同学之间的互动和互动。
5. 总结评价(5分钟)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评价,强调古代诗词的重要性和美妙之处。
并鼓励学生继续深入研究和欣赏古代诗词。
四、教学重点1. 掌握古代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2.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词的欣赏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方式1. 导入:讲解+图片展示。
2. 研究诗词:讲解+朗读。
3. 欣赏创作:自由创作。
4. 分享交流:学生间互相交流和分享。
5. 总结评价:老师总结评价。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表现: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古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2.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确保教学效果的提高。
七、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古代诗词作品,进一步培养对古代诗词的兴趣和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古代诗词朗诵比赛,激发学生研究和表达的积极性。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四年级教案《古诗四首》教学设计课文说明:第一课收录了《塞下曲》、《春望》《示儿》《前出塞》四首诗。
《塞下曲》中的李广是一位武艺高超,力大无比的将军。
这首诗通过对飞将军李广高超武艺的描写,赞美了这支卫国部队,使人感觉到这支队伍有着充分的信心和力量击败敌人。
《示儿》是陆游的绝笔。
《示儿》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统一国家至死不变的爱国愿望。
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2.掌握动脑、动口、动手的读书方法,解释诗句和部分字词的意思。
3.学会本课生字。
4.由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二、教学时间:3课时三、教学重点、难点1.训练重点是掌握动脑、动口、动手的读书方法。
这个训练从预习开始,学生要认真思考预习题的要求与内容。
课堂上要启发学生自己去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要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
要动手查找字典,在重点字词旁作注释,写写自己的理解、体会。
更要动口回答问题,出声朗读,背诵课文等。
2.古诗四首在内容和情感上都有难点,教学时要抓住前后诗句的内在联系。
应从理解内容入手,进一步体会诗人情怀,并指导朗读和背诵。
第一、二课时初读课文1.边读诗句,边看注释。
2.试讲每首诗的意思。
3.把不懂得诗句画出来。
一、指导朗读1.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懂字音,注意停顿。
2.老师范读,学生再练习。
3.指名读。
二、学习《塞下曲》1.解题,介绍作者:《塞下曲》:“塞”为边界的意思。
《塞下曲》是边界上的歌曲。
是唐代的一种歌曲名称,内容大都描写边疆的战斗生活。
卢纶:曾经参过军,它写的描写军队生活的诗,内容充实,富有生气。
卢纶的《塞下曲》组诗六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
2.逐句讲解:学生讲解诗句的意思,老师纠正。
1/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夜晚的森林里,光线暗淡,辨不清楚,一阵风吹过,草丛突然动起来,就以为有野兽在活动。
那天夜里,飞将军李广听到草间有响声和动静,马上拉弓射箭。
2/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李广在天刚亮的时候,去寻找他夜晚时射出去的箭,发现自己由于拉弓时用力过猛,箭射进了石头棱里。
古诗四首教案第1篇:古诗四首教案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诗歌内容,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了解诗人的身世、创作背景等,准确把握诗中的真正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诵四首古诗并加以背诵。
学习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的爱国深情。
能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设想:这四首诗都表达了每位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学习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自主的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体味诗中的爱国深情。
课前学习:1.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疑难,熟读诗歌。
2.四人一小组,组长分配任务。
利用图书馆或上网查阅并收集有关诗人及创作背景的相关资料。
教具准备:录音机(配乐朗诵)教学流程:一.新课切入1.出示话题“爱国”,围绕这一话题,自由发言,说自己想说的话。
2.爱国,是每个*人的责任,爱国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秀传统。
(由此导出诗人及诗题)二.听诗中的深情1.播放四首古诗的配乐朗诵,感受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听两遍:第一次注意正字正音、节奏等,要求学生边听边作好标记;第二次重在感受诗的情感气势。
2.谈听后初感,确定每首诗的感情基调:《春望》(忧伤)、《泊秦淮》(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悲怆豪壮)、《过零丁洋》(慷慨悲壮、正气凛然)3.自由朗读,加以体会。
4.齐读感受。
三.说诗的故事1.说诗人与诗第一次小组合作交流。
内容可以是:诗人在怎样的社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古诗四首教学教案课文说明:本课选编了唐(送孟浩然广陵)李白和(出赛)。
王昌龄;宋(泊船瓜洲)各安石和(秋夜交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各两首古诗。
诗人在古诗中表达了朋友之间的离别之情,思乡之情以及忧民的爱国之情。
(一)教学目标1认真看注解,正确理解每首诗的意思。
2观察*图,想象诗中的意境。
3体会诗人在古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能在诵读中较准确地把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5练习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1启发学生认真看注解,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2根据诗句意思。
结合观察*图,想象诗中的意境。
初一古诗四首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和理解四首古诗的背景和意境。
2. 帮助学生提高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培养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教案步骤】一、导入环节1. 利用图片或音频等多媒体素材,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针对学生的背景知识,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古诗吗?古诗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人们喜欢朗诵古诗?3. 提示学生回想或提前了解本课将要学习的四首古诗的名字,并引导学生对这些古诗的背景和作者有一定的了解。
二、学习阶段1. 分组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学习和分析其中一首古诗,包括背景、韵律、表达手法和含义等方面。
2. 课堂展示: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所学习的古诗信息,并进行讨论与交流。
3. 教师点评: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补充和引导学生对古诗更深入的理解。
4. 学生合作:将四首古诗的主题或核心思想汇总,指导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撰写一份综合的古诗主题总结。
三、创作阶段1. 鼓励学生选择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分析其特点和表达手法,然后自己动手创作一首以该古诗为灵感的新诗。
2. 学生分享与反馈: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作品,并互相给予意见和反馈。
教师也可以选取一些作品进行展示和赞赏。
四、总结环节1. 引导学生回顾整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并和他们共同总结古诗鉴赏的方法和要点。
2. 鼓励学生对今后的诗歌学习和写作保持兴趣,并指导他们积极探索更多的古诗作品。
【课后延伸】1. 建议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或社区的诗歌朗诵活动,展示自己的古诗鉴赏和写作成果。
2. 提供更多古诗的阅读材料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鉴赏,并鼓励他们写下自己对古诗的心得体会。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分组学习、课堂展示和创作等多种形式,培养了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加深了对古诗主题和意境的理解。
在教学反思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反馈,不断完善和调整教案,提高教学效果。
17课古诗四首教学设计少年行教学目标: 1、学会四个生字(其中一个多音字单)2、查字典、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瑰丽的文化遗产。
无以计数的诗人或者把目光投向大自然的美景,或者把视线落到人间的悲欢离合,或者把眼睛…….其中有一群诗人对描写战场的题材情有独钟,他们是李贺、王昌龄、王之涣、王翰等,后来人们把他们称为边塞诗人。
王唯是一位田园诗人,他也来凑热闹,写下了《少年行》。
二、展示预习1、指名背诵《少年行》2、《少年行》是王维的七绝组诗,共四首。
今天我们将学习《少年行(四首其三)》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三、自读感知,理解诗句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板书设计:《少年行》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马教学目标: 1、学会三个生字.2、查字典、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师导入:马是六畜之首。
是吉祥、幸福、成功的象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古代战马的唐诗,板书课题,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题目。
一、初读古诗,感悟大意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诗人李贺被称作“诗鬼”,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却遭小人迫害,只当过九品小官。
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书,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并标出节奏。
(生自由读)2、小结: 因为这是一首五言诗,所以节奏应为二三停顿.3、指名读、点评。
三、理解诗句,体会情感(一)理解前两句诗1.师:我们先来看古诗的第前两句,(幻灯)谁愿意来读一读。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教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教案教学目标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课前准备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
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教学设计观沧海曹操一、导入新课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
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
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古代诗歌四首》知识重点知识重点观沧海[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作者简介曹操(155一220),字孟德,沛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其诗作以慷慨悲壮见称,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二、背景与主题《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
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