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屈原和楚辞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6
屈原与楚辞第一节关于楚辞“楚辞”是指兴起于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创作的诗歌样式,它具有楚国鲜明的地方特色,是继《诗经》之后出现的一部新体诗。
“楚辞”一名最初见于西汉武帝时。
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代文献,把屈原宋玉的作品和汉代人仿写的作品汇编成集,称为“楚辞”。
“辞”即文词之意,故也有写作“楚词”。
从此,“楚辞”既是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也是一种文学体制的名称。
“楚辞”在汉代又被称为“赋”一、《诗经》与《楚辞》有何不同楚辞既为《诗经》之后的一种新诗体,它与《诗经》相比,具有很大的不同:1.从创作方法上看:《诗经》主要反映了中原地区的风土民情和社会生活,开创了诗歌史上以写实为主的创作传统,是我国早期文化的代表;《楚辞》则富有鲜明的南方地方色彩,在风俗习惯、自然景色以及地理名物等方面的描写,无不带有楚地的特征,成为南方文化的代表。
由于楚辞作者想像丰富,长于抒情,从而开创了诗歌史上的浪漫主义传统。
2.从表现手法上说:《诗经》多用比兴手法以增强诗歌的形象性;《楚辞》除了继承《诗经》的比兴手法之外,还进一部把比兴发展为象征手法,使诗歌蕴含更为丰富。
3.从句式和篇章结构上看:句式方面---楚辞扩展了《诗经》的四言形式,形成以四六言句式为主、参差自由的新句式,大大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
特别是大都以“兮”字或“些”字作为语气词,成为楚辞体的重要标志。
篇章方面------《诗经》为了合乐的需要,篇下分章,篇幅一般较为短小;楚辞则除《九歌》可能合乐外,其余大都“不歌而诵”,无合乐要求,因而篇下不分章,且结构一般都比较宏大,特别是出现了像《离骚》这样的鸿篇巨制,可以充分表现作者回环曲折的感情。
4.从作品风格看:《诗经》特别是其中的《国风》,大多为集体创作的民歌,虽经文人加工,仍旧保留了民歌的风貌,风格朴素自然;而楚辞多为文人创作,且在我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像屈原这样杰出的诗人,其作品普涨夸饰,形成一种“弘博丽雅”的风格。
二、楚辞产生的社会和文化渊源1.当时语言的发展变化战国时期是古代社会发生剧烈变革的时期。
第一章:上古文学1.我国最早的文学类型是(诗歌)和(神话)。
2.《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
”是出自(《吴越春秋》)。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是出自(《蜡辞》)。
3.现存唯一的保存中国古代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是(《山海经》)。
全书(十八)篇,三万一千多字。
4.上古歌谣在内容上的特点是以(劳动)为主题,带有原始的(宗教)意识。
第二章:诗经1.(《诗经》)原名“诗”或“诗三百”,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战国时被儒家尊为“六经”之一,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
)2.《诗经》主要依据音乐特点,分为风、雅、颂三类。
3.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总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
4.(雅),正也,即标准音,指朝廷正乐,是西周王畿附近的乐调。
包括(小雅)和(大雅)两部分。
“小雅”(74)篇,“大雅”(31)篇,共105篇。
5.“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6.《诗经》的搜集有两种来源,分别是(采诗说)、(献诗说)。
7.就《诗经》的传授者而言,有齐、鲁、韩、毛四家诗。
其中属于今文经学的是(齐诗、鲁诗、韩诗),被称为古文经学的是(毛诗)。
8.古诗有六义焉:(风,雅,颂,赋,比,兴)。
9.“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这句是出自诗经的(《伐檀》),表现奴隶们的反抗。
10. 《王风·君子于役》、《秦风·无衣》都属于(战争徭役)诗,反映征战与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悲惨痛苦。
11.古代的婚姻礼仪,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其中(纳采)居六礼之首。
12.在《诗经·大雅》里,集中保存了五首古老的民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和(《大明》)。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及整理答案(先秦两汉)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文学1、举例说明上古歌谣的特点。
口头性(无文学),功利性(无作家),集体性(无自觉审美)---人们在劳动时发出的呼声---‘邪许’2、为什么歌谣是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文学艺术起源于集体生产劳动,原始人在劳动中发出有节奏的呼声,这种韵律就是诗歌的起源,也是最早的文学样式。
3、以“女娲补天”和“鲧禹治水”为例,说明英雄神话的模式。
灾难降临---英雄救世---天下太平名词解释:神话---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本身。
背诵: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郊特牲: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鲧禹治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第二章:诗经1、《诗经》的原称是什么?何时称为“经”?诗,诗三百,汉尊为经。
2、《诗经》共有多少篇?各部分具体数量是多少?一共三百零五篇,‘风’有诗一百六十篇,‘雅’有诗一百零五篇,‘颂’有诗四十篇。
3、名词解释:风、雅、颂、赋、比、兴。
风:地方民歌,十五国风雅:京都民歌颂:祭祀、朝会、礼仪音乐赋:白描、叙述比:比喻兴:兴起、引起---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4、说明《诗经》收集的作品时间和空间。
西周到春秋中期五百年,黄河、长江流域5、《诗经》收集作品的方式有哪些?(1)献诗(2)行人采诗6、名词解释:四家诗---齐辕固(齐诗),鲁审培(鲁诗),燕韩婴(韩诗),赵毛苌(毛诗)7、为什么说《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它生活真实、情感真挚,推动诗人、作家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而不是消遣闲情的东西,倡导现实主义精神,证明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才能。
8、《诗经》的地位和影响是什么?(1)现实主义诗歌源头(2)赋比兴的影响(3)昭示后代作家向民间文学学习9、周民族史诗有哪几首?《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背诵:《关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屈原与楚辞屈原楚辞简介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下面是分享的屈原楚辞。
供大家参考!屈原楚辞简介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共16篇辑录成集,定名为《楚辞》。
楚辞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并且是中国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的出现,打破了《诗经》以后两三个世纪的沉寂而在诗坛上大放异彩。
《楚辞》作品或者效仿楚辞的体例有时也被成为“楚辞体”或“骚体”。
“骚”,因其中的作品《离骚》而得名,故“后人或谓之骚”,与因十五《国风》而称为“风”的《诗经》相对,分别为中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鼻祖。
后人也常以“风骚”代指诗歌,或以“骚人”称呼诗人。
楚辞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歌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二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楚国文学)。
楚辞的创作手法是浪漫主义的,它感情奔放,想象奇特,且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
与《诗经》古朴的四言体诗相比,楚辞的句式较活泼,句中有时使用楚国方言,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合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严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酷吏列传》。
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
中国文学史填空题整理上古代文学史考研资料1~3章目录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第二章诗经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第五章屈原与楚辞第二编秦汉文学绪论第一章秦汉政论散文第二章汉代辞赋第三章秦汉叙事散文第四章两汉乐府诗第五章东汉文人诗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第二章两晋诗坛第三章陶渊明第四章南北朝民歌第五章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第六章永明体与齐梁诗坛第七章庾信与南朝诗风的北渐第八章魏晋南北朝的律赋、骈文与散文第九章魏晋南北朝小说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着作是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 ;3、中国着名的四大神话是、、和 ,它保存在中;4、古代祭祀时,以歌舞娱神的角色称为5、“女娲补天”这则神话出自 ;第二章诗经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年间的篇作品;2、诗经本来只称 ,或连其诗篇数称 ,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3、诗经是按、、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4、诗经共有、、、、等十五“国风”,共篇;5、诗经中的“雅”分和 ,前者有篇,后者有篇,共篇;6、诗经中的“颂”包括颂、颂、颂,它们分别有篇、篇和篇作品,共40篇;7、汉代传习诗经的有、、、四家,它们的最早传授者分别是和 ;现在流传下来的是 ,这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8、诗经的旧注本,最重要的是毛诗正义和诗集传;毛诗正义是西汉传,东汉笺,唐疏;诗集传是南宋注的;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是、、、、和 ;10、诗经的艺术特色,从、、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论述;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 ,它们和、、合称为诗之“六义”;朱熹有三句话解释诗经的表现手法,其原文是“” ,“” ,“”;12、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和 5篇;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1、我国散文最早的源头是 ;2、反映我国早期记事记言的文字由简到繁的发展标志是 ;3、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的是 ;4、被司马迁称为“礼义之大宗”的是 ;5、左传记事起于年,止于年;6、左传描写的重大战争有、、、、 ;7、叙事散文中以记言为主的着作是 ;8、突出表现纵横家思想和纵横家人生观的史书是 ;第五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1、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是 ;2、老子的文学性主要表现于哲学表述中的 ;3、表明我国说理散文已经成熟的是、 ;4、孟子散文的特点是 ;5、“养气说”的本质意义是 ;6、“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体现了庄子 ;7、“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的意思是 ;8、我国先秦时期集大成的思想家是 ;9、先秦作家中大量引用寓言故事说明事理的是 ;10、我国说理文的主要模式是成熟于战国后期的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1、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源头的是 ;2、屈赋的代表作品是、、、、、3、从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中我们基本可以认定屈原的作品共篇;4、4、屈原在离骚中所创造的象征手法是 ;5、5、被称为骚体的屈原作品在形式上的特点是、、、 ;6、6、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歌的总称是 ;7、7、“天问”意思是 ;8、8、宋玉的代表作品有、、、、 ;第二编秦汉文学绪论1、西汉作家群体的再度生成大约在和时期;2、汉赋和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汉宣帝时, 等人用诵读奇文等方法为太子治病;东汉时,王逸则写出了的研究着作;3、汉初以招致文士闻名的诸侯王有、、和 ;4、曾令淮南王刘安为一书作注解,其宾客还集体创作了一书;5、汉代、、等文化机构的设立,为稳定已生成的作家群体发挥了积极作用;6、言“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揽人物”的人是 , 则说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后者选自 ;7、汉代文人贵于名行,为实现理想不惜牺牲自己,因此他们的作品贯穿着一种、的精神,保持着的格调;8、汉代文学从对的批判发轫,经昌盛期的 ,最后以对的批判而告终;9、汉代文人的地位经历了一个从到、再到的演变过程;10、汉代文学与先秦楚地文学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所以一开始就具有色彩;东汉以后,文学作品的精神日益增强,辞赋创作中,班彪的、班昭的、的述行赋、的刺世疾邪赋都是现实性很强的作品;11、西汉的学校教育是时期经倡导后发展起来的;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两汉文学思潮很少超越的藩篱, 中主张诗歌“ , ”等观点,成为汉代文学思潮的灵魂和主调;12、是汉代文学最具代表性的样式,它介于和之间;骚体赋的代表作有贾谊的 , 的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的作品代表了新体赋的最高成就, 的归田赋则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13、司马迁的史记开辟了文学的新纪元, 是历史演义小说的滥觞, 的可视为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游记;14,汉代文学的发展可划分为期、期、期和期四个阶段;第一章秦汉政论散文1、秦统一全国之前,秦相召集门客编成吕氏春秋一书;全书分、、 ,再加一篇序文,共篇,二十多万言;汉书·艺文志把它列为“”,其中主要包含了、、等家的思想;2、吕氏春秋是一篇优秀的文学散文,其篇讲了“圣人之治天下也,必先公”的道理, 篇则讲了音乐的产生、本质和功用等,有的文风;文章中也用了大量寓言,其篇为了说明“因时变法”的主张,连用了“”、“”和“刻舟求剑”三个寓言;3、先生曾言:“秦代文章, 一人而已”; 是他的代表作,全文共分段,最精彩部分是段;4、西汉初年的陆贾曾着文 12 篇纵论秦汉之得失等内容,号为 ;汉书·艺文志则记载了贾谊散文共计篇,收录于 ;5、代表汉初政论散文最高成就者是 ,他的作品可分为、、三类,头二类的代表作品分别为、和 ;论贵粟疏是的作品,它上承而发,进一步指陈了务民贵粟的主张;6、过秦论是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内容分为篇,全文结尾时留下一个野谚,叫“ , ”;7、淮南子原称 ,东汉评此书,认为“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显然是汉初思想的继续;其篇前后引用了十几个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来进行说理;其要略篇运用大量句子,与陆贾、等人的文章共开了后世之先河;8、董仲舒的三篇是优秀的政论散文, 一文则艰涩枯燥;刘向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品有、等,整理古籍时写成的也见解深刻,文笔生动;9、西汉散文创作极其繁荣,司马如的 ,东方朔的、桓宽的及扬雄的、等俱为名篇;10、、和被并称为东汉政论散文三大家;11、王充政论散文的代表作是 ,全书共篇,现存少一篇 ;此书以为写作宗旨,最能代表这种思想的有“”、“”、、等篇;12、王符的政论散文成书于 ,是一部之作,其篇与汉代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有异曲同工之妙; 篇则批判了靡丽浮华的文风;第二章汉代辞赋1、“彼寻常之污渎兮,岂能容夫吞舟之巨鱼”这句话选自贾谊的 ,此文是以写成的一篇抒怀之作;作者的另一篇赋作 ,阐明了自己对生死、祸福达观的态度,表现出鲜明的倾向;2、枚乘是群体的杰出代表, 载乘赋九篇,其、均为前人所称道,然而以最为着名;3、七发对先秦文学多有借鉴,其中涉及劝谏楚太子的养生理论和的论述相关,而七发一文的理论渊源可以从找出;4、七发在体制上沿袭了的和 ,区别是七发把铺排对象作为因素加以了处理;七发一文中以一段的描写最为精彩,作者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把描写对象写成是一支声势显赫的 ;5、七发辞藻繁富,多用和 ,以叙事写物为主,是一篇完整的赋;在它以后以七段成篇的赋成为一种专门文体,号称“”;6、去世和继位,是汉代文学由初期进入盛期的转折点,这一时期文坛上以赋见称的作家有、、等;7、司马相如的代表作是和 ,此外还有抒发对秦迅速败亡的 ,针砭崇尚神仙之事的 ,号称历代宫怨作品之祖的 ,还有、难蜀父老等等作品;8、在子虚赋、上林赋中,作者虚构了、和三人;文章结构,都是篇首几段用领起,中间用铺叙,篇末又用结尾;作品句法灵活,用了许多 ,并间杂 ;描写景物时,大量采用了 ,如描写游猎主要用 ,这就使得文章音节短促,应接不暇,文采斑驳陆离;9、汉武帝以后至、时,文坛重又焕发异彩;其中以赋名世并影响后代文坛的当推王褒和 , 、父子的汉赋作品也颇有文采;10、汉宣帝时,上层社会发生了一场关于乃至的讨论;在这场辩论中,宣帝指出了某些不以为宗旨的文学作品存在的合理性,对以为旨归的流派给予了必要的肯定;在这种思潮支持下,以“”为特征的赋,取得了较大成绩;11、王褒的赋作主要有和 ;扬雄赋作中, 实开了后世京都赋的先河, 、、、四篇是他的代表作;刘向的赋多不出窠臼,刘歆的对后来的述行言志作品较有影响;上述赋中,是西汉文坛具有“辩丽可喜”、“虞说耳目”特点的代表作是 ;12、东汉初年,面对都洛、都雍的争论, 作了 ,这篇作品是东汉赋风转变的重要标志;京都赋题材中,影响最大的当推的 , 的也占有一席之地, 的表现出独特的艺术才能,为作者赢得“辞赋英杰”的声誉;13、东汉抒情赋主要分为和两类;前者开了后代文学的先声,其殿军人物是 ,代表作品为 ;另外, 的和的也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为后者注入巨大活力的人物是 ,除了大赋作品,他也写了、等抒情之作;此类作品中, 的是东汉早期的重要作品, 的和它在基本精神上多有相承;东汉末年, 创作的、等此类作品也别具特色;第三章秦汉叙事散文一、解释:1、司马迁 2、史记 3、汉书 4、吴越春秋 4封禅仪记;1、现存的秦代刻石文共有篇,大都出自之手;它们分别是、、、、、、 ;其中除刻石为两句一韵外,其余6篇皆为一韵;2、西汉散文发展中出现了以剖白个人思想心迹为主的体散文,代表着作有邹阳的、枚乘的、司马迁的和杨恽的等;3、刘向一生有着作多种,其中、等书的部分篇目具有小说的意味,实开了六朝世说新语类小说之先河;4、史记代表了古代散文的最高成就,鲁迅先生在中称它是“”;5、司马迁,字 ,汉代成就最高的散文家;少年时曾随学习古文 ,向学习公羊派 ;后任 ,并参与制定了 ,因案被处以宫刑;征和二年前91年最终完成了史记的撰写,共历时年;6、司马迁曾在中提及其修史的宗旨是:“ , , ”;7、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描写为中心的通史,全书由、、、、组成,记述了从至年间大约年的兴衰沿革史;8、东汉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史,它在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9、和史记的笔法不同,汉书重视 ,行文 ,从而形成和史记迥然有别的风格;10、吴越春秋是成书于的一部散文,作者是 ;其书今存卷,主要叙述的故事;它在体例上兼有和史书的特点,是的雏形;11、成书于的历史散文内容许多与吴越春秋相同;它们都以为主线索,又都出自文人之手,因而也都带有鲜明的的特点;12、东汉碑文和代文有渊源关系;崔瑗的用简洁的文字展示了的学问品格; 的则短小精悍,多用偶语,妙语天成; 的碑文在东汉最为着名,代表作是和 ;13、的是现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游记,后来的、在笔法上和它多有相似之处;第四章两汉乐府诗一、背诵默写篇目:有所思、上邪、陌上桑、十五从军征、上山采蘼芜、羽林郎;三、填空 1、两汉乐府诗是指由或相当于职能的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 ;2、乐府的行政长官叫 ,隶属于 ;西汉另一掌管音乐的机构是 ,隶属于 ,主管 ;3、最初用楚声演唱的乐府诗是十七章,另外, 的在祭祀沛宫原庙时也用楚声演唱;4、乐府的职能、地位在时进一步加强,至末年,乐府人员多达八百余人, 登基后,下诏罢乐府官,裁减乐府人员;5、东汉管理音乐的机关分属两个系统,一个是 ,一个是 ,后者在时已有,实际上发挥了西汉的作用;6、沈约编篡时,其篇收录了大量两汉乐府诗;宋人编的 ,把汉代至的乐府诗搜集起来,共分为十二类;其中两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和中,而以数量最多;7、现在所能见到的两汉乐府诗,可以认定是西汉作品的有:、 17章、 19章和 18首等等; 8、相和歌辞中对人民苦与乐的反差进行了深刻揭示,其代表作分别是:苦有、、等,乐有、、等; 中“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的描写对后世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9、两汉乐府诗在表现人世间的苦与乐、两性关系的爱与恨时,受影响较深,有、的余韵;而在抒发乐生恶死的愿望时,主要继承了的传统,是、的遗响;10、两汉乐府诗都是“、”的,诗中既有诗,也有诗,其中以诗的成就最为突出;11、两汉乐府寓言诗可划分为类型,主要作品有:、、、、等;12、汉高祖刘邦的鸿鹄歌是言诗,安世房中歌是诗,铙歌十八首各篇则均为 ;成帝时长安流传的和 ,都已经是标准的五言诗;13、从西汉到 ,再到 ,这就是早期五言诗发展的基本轨迹;四、简答 1、简述汉乐府的成立及其兴废历程;2、简析陌上桑的思想和艺术成就;五、论述 1、试析汉乐府诗歌的思想内容; 2、试析汉乐府诗歌的艺术特点;3、试析孔雀东南飞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4、试析两汉乐府诗对中国古代诗歌样式的嬗革所起的积极推动作用;第五章东汉文人诗一、背诵默写篇目:行行重行行、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迢迢牵牛星;三、填空 1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五言诗是的 ,他的其他五言诗则收录在和的篇中;另外,他的今存残篇,是一首完整的诗,原来当是系于赋尾;赋末附诗,当始见于 ;2、张衡的五言诗描写了一新婚女子,它明显借鉴了的表现手法;张衡的是整齐化之后而形成的七言诗,另外,附于结尾的也是一首七言诗;3、班固、张衡对诗都有所继承,不过班固诗继承了的风格,而张衡诗则继承了的特点;二人诗班固长于 ,张衡则长于 ;从张衡起,东汉文人五、七言诗形成了以为主的基本走势, 的三首,成为汉代文人五言抒情诗的成熟之作;4、汉桓帝以前,东汉文人诗歌经历了由向、由到的转折,但诗歌的基调没有太大变化;诗人们表现的是的之美;5、时期、、的五言诗具有典型乱世文学的特征;他们的代表诗歌分别是二首、二首和 ,其中后者又是一篇诗歌;6、古诗十九首作为一个整体被收录在之中,它代表了的最高成就,产生的年代大约不晚于时期;7、古诗十九首的语言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钟嵘诗品称它“ , ”,刘勰文心雕龙也称东汉“古诗”实“”;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1、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开始的,其终结应以隋文帝统一中国为标志;其时间断限是公元年到公元年,它共经历了年;2、魏晋南北朝文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是;第二期是;第三期是 ;魏晋南北朝诗歌经历了、、的变化过程;3、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期”;文学自觉有3个标志:第一, ;第二, ;第三, ;4、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出现了一大批着作,自曹丕的始,有陆机的、刘勰的、钟嵘的等,再加上肖统的、徐陵的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5、魏晋南北朝是典型的乱世文学,文人多遭杀戮的命运,使文学创作形成了一些共同主题,它们是、、 ;6、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儒学禁锢的崩溃,形成了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理论形态就是魏晋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1、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 ,“三曹”是指、和;“七子”是指、、、、、和 ;2、建安文学的倡导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诗人 ;3、曹操的诗歌其中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末战乱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如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另一部分描写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对酒当歌”和步出夏门行的 ;曹操的诗学习汉乐府,他采用写时事;4、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5、曹植的创作以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 ,代表作有 ;其后期诗歌主要是表达的矛盾,其代表作有对自己和朋友遭受迫害的愤懑,如表现朋友无辜被害而自己无能为力的 ,对任城王暴卒而表示悼念的 ;还有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的、 ;前者以美女盛年未嫁寄托自己的怀才不遇,后者以“沉浮异势”自述无辜被弃;6、“七子”中成就最突出,被诗品列为上品的诗人是和 ;前者被称为“七子之冠冕”,后者“仗气爱奇”,他们的代表作一是写战乱中饥妇弃子的 ,另一首是个人的抱负和遭遇的 3首;7、现存题为蔡琰的作品有篇,其中较为可信的是五言体的 ;8、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和 ;9、嵇康的四言诗的代表作是 ;阮籍的代表作是 82首,他开创了中国文学上中的先河;10、阮籍咏怀诗风格隐约曲折,诗品评为“言在耳目之内, ;”第二章两晋诗坛一、背诵默写篇目:赴洛道中作二首、咏史“郁郁涧底松”、“弱冠弄柔翰”1、西晋太康时代最着名的作家有、 ,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的以他们为代表的诗风;太康诗风的特征是 ;与他们同时,号称“三张二陆两潘一左”的“左”是指 ;2、西晋诗人多以才华自负,陆机、潘岳等人的努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 ,二是追求的进步;陆机的代表作有摹拟古诗十九首的十二首和被召入洛阳留恋家乡之情的二首;潘岳的代表作是三首;3左思的代表作有八首,其内容主要是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它开创了咏史诗借的新路;4、刘琨的代表作是 ,郭璞的代表作是十四首;兰亭诗的内容,表现出山水的情趣和由山水直接抒发 ;5、东晋玄言诗的代表人物是和 ;第三章陶渊明一、默写: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种豆南山下、饮酒结庐在人境、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1、陶渊明,又名 ,字 ,号 , 今江西九江西南人;谥号为 ;2、陶渊明的作品,今存诗首,赋、文、赞、述等篇;其诗可分为五类:、、、、 ;其散文辞赋的名篇是、和 ;3、陶渊明的田园诗按其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有的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情,其代表作品有其一少无适俗韵;有的是写自己躬耕生活的体念,如其三种田南山下;有的是写自己的穷困和农村生活的凋敝,如天道幽且远;4、陶渊明的咏怀诗和咏史诗,继承了、的传统,它围绕着诗人这个中心,表现了自己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格;其代表作有其二白日沦西阿、其十精卫衔微木等;5、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可以归纳为主要两点:一是、、、的浑融,二是平淡中见 ,朴素中见 ;苏轼概括为“、”;第四章南北朝民歌一、默写:西洲曲、木兰诗、敕勒歌1、南朝乐府民歌约500首,大部分属于乐府诗集· ,其中 326首, 142首, 18首;2、吴歌产生的地点在下游,而以当时的首都为中心,产生的时代以和居多;3、西曲歌产生的地点在今湖北江陵、今江陵县附近、今湖北襄樊市、今河南省邓县之间,这些城市在中游和两岸,以江陵为中心;产生的时代以、、、的居多;4、南朝民歌喜用双关语,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用同音异字的,如“莲”双关“”、“丝”双关“”;另一类是同音同字的,如布匹之“匹”双关匹偶之“”,以黄连之“苦”双关相思之“苦”等;5、北朝民歌主要见于乐府诗集·中,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也有一小部分,共余首;6、所谓“横吹曲”,是马上演奏的一种军乐,因乐器有鼓有号角,所以叫“”;它是由梁代的乐府机关保存下来的,故又叫“”;7、北朝民歌是北方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硕果,其中又以语的歌辞居多,这些歌辞后来被翻译成汉语,如 ;第五章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一、默写:登池上楼、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1、谢灵运所开创的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2、山水诗如同游仙诗和玄言诗一样,与魏晋之后的之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3、谢灵运山水诗的佳句,如“ ,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林壑敛暝色,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岩高白云屯”入彭蠡湖口;“池塘生春草, ”登池上楼等;4、鲍照诗歌的代表作有充满对门阀制度不满情绪的其六对案不能食、有描写边塞战争,表现诗人建功立业愿望的羽檄起边亭等,其风格继承了文学的传统;、第六章永明体与齐梁诗坛一、背诵默写篇目: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玉阶怨1、齐永明期间,由于汉字四声的发现和声律论的提出,于是形成了具有格律的体诗;这种诗体由于是在永明年间形成的,所以又叫体;2、新诗体的作家,除提出“八病”说的沈约外,还有以山水诗见长的南齐诗人 ,积极参与创制新体诗的 ,梁诗人和陈诗人等;3、文学史上把谢灵运和谢朓称为“”或“”,谢灵运因袭封康乐公,故又叫 ,谢朓因做过宣城太守,所以又称 ,他们都是南朝最着名的山水诗诗人;4、谢朓山水诗有一首写春江日暮景色的名诗为李白所激赏,题为灞涘望长安;它的一些五言四句的小诗,富有南朝民歌气息,如夕殿下珠帘和绿草蔓如丝等;第七章庾信与南朝诗风的北渐一、背诵默写:渡河北、寄王琳1、北朝文学的本土作家,有北魏的 ,由魏入齐,与温子昇并称的和有“邢魏”之称的 ;还有由南入北,着有颜氏家训的 ,被强留西魏和北周,写有渡河北的和“暮年诗赋动乡关”的 ;2、“穷南北之胜”的南北朝最大诗人是 ,他早年是南朝有名的诗人,后羁留北朝,写下其代表作 27首;其五言小诗的名作是和 ;第八章魏晋南北朝的律赋、骈文与散文一、背诵默写:登楼赋、归去来辞;1、魏晋散文刘勰以“气爽才丽”一语评价“三曹”;在建安各体文章中,曹操的甚具异彩,有之风;在应用文体中显露文学魅力的,是曹丕、曹植的 ;在曹植传世的文章中,与书体相近的文,如求白试表等也是情文并茂;2、抒情小赋在魏晋时涌现出一批佳作:如曹植的、王粲的、陶渊明的等;3、南朝的骈文中,有代表性的名作有鲍照凭吊广陵的 ,孔稚圭讽刺伪隐士周颙的 ,江淹抒写各种离情别景的和各种人的遗憾的 ;4、南朝的山水写景文的代表作有丘迟的、吴均的和陶宏景的 ;其中丘迟描写江南暮春三月景色的有三句话,它们是: , , ;5、北朝散文的代表作有北魏郦道元的和杨衒之的 ;第九章魏晋南北朝小说1、追寻中国小说的起源,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 ,其次是 ,第三是 ;2、魏晋南北朝小说可分为和两类,代表前者的是干宝的 ;代表后者的是刘义庆的 ;3、世说新语共分门,其内容主要记录了魏晋名士的和玄虚清谈,可以说是一部的故事集;为世说新语作注的是梁代 ;。
第五章屈原和楚辞《楚辞》参考书:《楚辞补注》,宋洪兴祖补注,先录王逸注(《楚辞章句》),又采取晋郭璞一派方法,增加了许多新奇的材料.《山带阁注楚辞》,清蒋骥注,中华书局版.《楚辞校注》,闻一多校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有独到见解.古籍出版社《屈原赋校注》,姜亮夫校注, 常用甲骨文金文材料解说文句词语.人民文学出版社《楚辞注疏长编》,游国恩主编,这套书共分《离骚纂义》,《天问》,《九歌》,《九章》,《招魂》五编.中华书局《楚辞选》,马茂元选注,为楚辞入门之善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屈骚探微》,赵逵夫著,博采慎辨古代文献,利用考古出土资料,解千古疑案,为国内外学术界所推重.甘肃人民出版社.《楚辞诗学》,杨义著,挖掘楚文化背景,深入探究诗人心灵世界,颇多理论创新.人民文学出版社.一,楚辞的名称楚辞:产生于楚地的新诗体.《楚辞》楚辞作品集,集部之首.楚辞作家,主要是屈原,其次还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二,楚辞的文体特征在形式上的明显标志是每隔一句,都有个"兮"缀于句末,篇幅较诗长,文辞繁丽,感情丰富,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与悲剧特征,有不歌而诵的发展趋势.名楚物,纪楚地,作楚声.第一节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三,楚辞产生的文化背景(一)多种文化的交融1.楚国民歌和地方音乐是"楚辞"产生的直接源头.早在周初,江,汉,汝水之间的民歌如《诗经》中的《汉广》(周南),《江有汜》(召南)等都产生于楚国,其他一些文献也保留了不少楚国的民歌,如《论语·微子》中的《接舆歌》:"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孟子·离娄上·沧浪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这一特点不仅在《楚辞》中很普遍,而且还影响到后世的一些文学作品.2.楚国民间巫歌的影响"楚人信巫鬼,重淫犯".民间祭祀时,必使巫觋(男巫)"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充满了原始的宗教气氛.如《楚辞》中的《九歌》,就是根据楚国各地民间祭神的歌曲加工创作的.《离骚》中的巫咸降神,《招魂》中巫阳下招,以及《楚辞》中凡属诗人自我形象的塑造和高贵品质的象征,如峨冠博带,荷衣蕙缃,乃至丰富的神话故事,都是受巫风影响而带有原始宗教色彩的具体表现.(二)战国晚期楚国的政治形势战国后期,七雄逐鹿,秦,齐,楚呈西,东,南鼎足三强,连横与合纵两大势力此消彼长,时有"横成则秦帝,纵成则楚王"之说.楚国内部以屈原为代表的革新派难敌亲秦的保守贵族集团的明枪暗箭,内外夹攻而成为逐臣被挤出了国家政治中心.这不只是屈原和以他为代表的政治集团的悲剧,也是楚国的历史悲剧.这种情形,为成就屈原的楚辞提供了深广而又十分残酷的社会政治背景.当时的纵横家游说诸侯,推波助澜加速了楚国内部矛盾的分化.记录其游说活动和说辞的散文,汪洋恣肆,对楚辞的产生和发展不无启发.一,屈原的生平和思想1,屈原的生平___________ 第二节屈原的生平及其作品屈原,名平,字原又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人.(约生于前340年,死于前278年.)关于他的生卒年,众说纷纭,屈原在《离骚》中说生于寅年寅月寅日,但先秦的历法并不很准确,且有夏历,周因混用之乱,故后人都是用自己的方法推算的.郭末若推出屈原生于前340年,卒于前278年.浦江清推出屈原生于前339年,卒年同上.(此二说生年只差一年,卒年相同,现在倾向性的意义是郭说.)故念贻推出屈原生于产前353年.卒年同上.林庚,吴小如认为屈原生于前335年,卒于前296年.2,屈原的思想主张选贤任能,修明法度,联齐抗秦,振兴祖国,进而统一中国.二,屈原的作品据《汉书·艺文志》载,屈原作品共25篇,但没交代具体篇名,可能还是根据王逸的说法录入的.王逸,东汉人,他把刘向编的《楚辞》作了注,叫《楚辞章句》,这是现在能看到的最古的《楚辞》注解.一,《离骚》解题1.题解:"离骚"二字,历来颇多不同解释: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离骚》者,犹离忧也."班固《离骚赞序》:"离,犹遭也;骚,忧也,谓已遭忧作辞也."(按,离同罹.)王逸《楚辞章句》:"离,剥也;骚,愁也."第三节《离骚》二,《离骚》的写作年代关于《离骚》的写作时间,历来说法不一,至今悬而未决.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屈原任楚怀王左右时,上官大夫"心害其能",屡谗之,"王怒而疏屈平.屈平嫉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同是这个太史公,他在《报任安书》中又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从诗的内容看,《离骚》当作于诗人晚年.其理由如下:第一,诗人于顷襄王时被流放东南,诗中记述的地方风物如"沅湘","苍梧","九嶷"等皆在江南.第二,古人七十称老,诗中有"老冉冉其将至今","恐年岁之不吾与"等语.第三,诗中多处流露出屡受挫折产生的悲愤情绪和决死之辞,如"虽九死其犹来悔","伏清白的死直今","宁溘死以流亡兮","吾将从彭威之所居"种种情形和被逐江南后,痛感政坏国危而自己难近君侧的心情是相合的.三,《离骚》的内容四,《离骚》的思想内容1,忠君与爱国诗人反复申说其修明法度,任用贤能,使国家富强的崇高理想,揭露楚国反动贵族集团排斥贤能,因循误国的罪行,表现了诗人为追求光明,坚持正义而顽强斗争的高尚精神,即使被疏远,流放,也始终不渝地"眷顾楚国,系心怀王",表达诗人热爱祖国眷恋故土的深厚感情.在这里,忠君与爱国是统一的.2,美政理想与身世之感作品曲折,深刻地写出了诗人大半生的思想和行事.在叙述中,诗人将他的思想,感情,想象,人格融合为一,通过高度的艺术手法和瑰丽的文采,倾吐出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表达出对昏庸王室和庸俗腐朽贵族的愤慨,流露出爱祖国爱人民的深厚感情,使我们体会到一个伟大的灵魂追求真理,追求光明而感到幻灭的悲剧.五,《离骚》的艺术成就1,高洁坚贞的人格形象《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塑造了一个峻洁高大的抒情主人翁的形象.诗中用诗人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在他的作品上打下了异常鲜明的个性烙印,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爱国激情,有崇高政治理想和高尚人格的伟大诗人塑像.2,香草美人:象征和意境(1),丰富奇特的想象.屈原的想象力似横驰骋,超越了时间,空间即整个宇宙的范围.后半部诗,把现实跟曲折奇丽的神话境界和神话人物融为一体,构成恍忽迷离,变幻多姿的画面,宏伟壮观的场景,以此来表现诗人寻求知己的强烈愿望和追求理想的顽强斗争精神,为我国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开辟了源头.(2),比兴手法的广泛运用.继《诗经》之后,《离骚》中大量地运用多种多样的比喻象征手法,来表现作品的主题.如以求女象征追求"美政",以"美人"比喻君王,把君臣关系比作夫妻关系,以众女妒美喻群小嫉贤,(众女嫉余之娥眉兮),以规矩,绳墨喻国家法度,以香兰恶草比喻真善美和假恶丑两种不同的品质,构成一种象征,使人透过兰草的气息联想到政治斗争的内容和人物的性格品质,加深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同时使作品绚烂多彩,产生出一种寄托幽远,耐人寻味的意境,这一手法开创了我国古典文学史上的香草美人寄情言志的传统.3),抒情与叙事相结合.《离骚》虽是政治抒情诗,但故事性很强.第一部分以自传体形式叙述自己的身世和不幸遭遇.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中,穿插了女媭劝告,南征陈辞,上叩天阍,追求上女,追求下女,灵氛占卜,巫咸降神,远游西海等八个叙事性故事情节片断,使后半部分诗波澜起伏,千回百转,一会儿似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倏忽间却又柳岸花明,转出一个新的境界,从而把诗人长期的斗争经历和复杂的心灵历程及强烈的感情波澜表达得淋淳尽致.3,形式和语言民歌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语言.《离骚》二句一韵,二韵一节"合一字用在一,全句末"的形式是楚国民歌的基本形式.字数不等,又多偶句,如最长的句子如"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等,是九言,最短的句子"已矣哉",三言.其他的六言,七言为主.偶句如:"朝搴陛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朝饮木之坠霪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错落中见整齐,整齐中又有变化.《离骚》在简练的语言中吸收了楚国方言,如"羌","侘傺"," ""蹇",更突出了民歌风味.运用大量联绵字,如"零落","驰聘","陆离"(双声),"逍遥","偃蹇","顑颔","骐骥","相羊"(叠韵),叠字如:"謇謇", "菲菲","翼翼","婉婉","邈邈","曼曼"等,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音乐美.《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全诗373句,2490字,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是文学史上光照千秋的伟大作品.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论《离骚》说:"逸响伟辞,卓绝一世.…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其影响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这段话对《离骚》思想艺术的卓越成就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高度评价是很准确的.一,《九歌》:巫祭文化1,《九歌》的篇目(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大司命,少司命,东君,国殇,礼魂) 2,《九歌》的性质:《九歌》是古乐曲名.屈原的《九歌》是袭用这一古乐曲名而根据楚地民间神话,利用民间祭歌的形式经加工,润色,提高而写成的一组风格清新优美的抒情诗.其中《东皇太一》,《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是对天神的热烈礼赞.《湘君》,《湘夫人》,《山鬼》,《河伯》是神与神,人与神的恋歌,而实际上反映的是人世间普通男女间的爱情生活.《国殇》是悼念为国牺牲将士的颂歌.《礼魂》是表达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进行永久祭祀愿望的送神曲.第四节屈原的其他作品二,缠绵哀婉的风格——《九歌》的艺术特色:1,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诗人根据对自然环境的细致观察,借助丰富奇特的想象,把人的生活与理想中神的特点相结合,通过对神的思想感情及其性格的刻划,表达了自己的理想愿望.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意境.如《湘夫人》中:"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眯着眼远望透过清秋候人的场面,可以感到深秋的凉意和感情上的寂寞,又有一种难以言传的惆怅凄迷情调,为全诗写爱情的不顺利创造了悲凉的气氛.3,语言单纯自然,优美含蓄而情味悠长.如《少司命》中"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语言自然流畅,情味隽永._4,对唱的形式与戏曲的因素首先是歌,乐,舞合一,《九歌》中有不少对舞的场面.其次是有独唱,对唱和合唱.其三是巫觋与神分角色演唱.因此,有些学者认为,《九歌》是中国具有原始戏曲色彩的作品.三,《九歌》选讲:国殇《国殇》是《九歌》第十篇,是屈原取材于秦楚战争而直接创作的一首祭祀为国牺牲的将士的乐歌.它不同于《九歌》的其他篇目,既不是根据民间祭歌改作,也没有奇幻缥缈的神话色彩和缠绵悱恻的曲折恋情,而是直赋其事以歌颂殉国烈士的英雄气概的,全诗感情激昂慷慨,风格刚健质朴.全诗通过对楚军将士浴血奋战,壮烈牺牲经过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英雄将士的庄严礼赞和深切哀悼,寄托了诗人崇高的爱国激情.这首诗,在写作手法上,有如下一些特色:1,在具体描写中抒情.爱国精神是本贯穿全篇的灵魂,而作者的爱国热忱是通过描写楚军将士为国牺牲的悲壮场而和赞颂其英雄气概来抒发的.诗中既有将士们操戈披甲死后带剑挟弓的外貌描写,又有义无反顾,志不可夺的内心世界的刻划;既有短兵相接,争先杀敌的正而描写,又有战马伤残,擂击战鼓的侧面烘托;既有尸横原野,身首分离的逼真的现实主义写照,又有敌军若云,天怼神怒的浪漫主义夸张,尽管描写与抒情前后各有侧重,但浓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始终充溢于字里行间._2,选材精当,中心突出.诗中重点选取了初战,高潮,结局三个典型的战斗场面,集中表现了全体将士不屈不挠,誓死报国的英雄气概,使赞颂死难烈士的主题十分突出.(背诵这首诗)四,《九章》:记事,抒情与写景《九章》中的作品不是屈原一时一地之作,后人因其内容,形式大致相似,集为组诗,冠以《九章》之名.一般认为是西汉刘向所集并命名的.除《桔颂》外,其他八篇约为诗人流放期间所作,诗多纪实之词,真实地记述了屈原流放期间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其精神和《离骚》一致,不过在表现手法上,《离骚》偏重于浪漫主义,而《九章》作偏重于现实主义.五,《天问》和《招魂》《天问》中提出的一百七十多个问题,对当时一些关于自然现象的臆说提出了怀疑,表现了不肯迷信盲目从的态度;对于一些古史传说中的问题提出怀疑,表现了诗人对传统思想和历史人物及事件的批判态度和探求真理的精神.纵观《天问》全篇,屈原对天问难,是要把天和关于天的诸多旧说难倒,问倒,要把那些尊天者所代表的旧传统,旧思想,旧道理,全部扫清,表现了一种无所畏惧的胆气.《招魂》的主旨是请人为楚王招魂和自招(另有宋玉为屈原招魂一说)诗人采用民间招魂的形式,极力描写四方上下的险恶,描绘故乡居室,饮食,音乐之美,不仅赖以坚定自己不肯离开祖国的意志,寄托他对故乡的热爱,甚至流露了重返故都再得进用的愿望,这与《离骚》中上下求索,眷恋故乡的思想感情是一致的.一,宋玉等楚辞作家宋玉是屈原后楚辞的主要作家,但其生平,除《韩诗外传》,《新序》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等书有零星记载外,不见于别的史传.据《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宋玉的作品,收入《楚辞》,《文选》的有《九辩》,《招魂》,《高唐赋》,《神女赋》,《风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等十三篇,其实,只有《九辩》一篇可靠,其余多是后人伪托.第五节楚辞的流变与屈原的地位《九辩》是一首长篇抒情诗.因宋玉出身低微,仕途不得意,作品主要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悲愤和不平,在一定程度上揭露和批判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不过没有屈原那样激越的感情,调子很低沉.《九辩》在艺术上有一定的独创性,作为抒情诗,不是以直抒胸臆来感染读者,而是通过描绘自然风物来抒情,如:"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情因景生,使萧瑟苍凉的秋景与诗人失意悲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形成一种荡气回肠的意境.形象刻划的细致入微,语句音节的错纵多变,尤其是联绵词和叠字的广泛运用和近义词的连用,增强了作品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读来和谐流畅,情味悠长,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二,屈原人格力量的典范屈原首先是作为一个爱国者爱国诗人为后世所敬仰.汉初贾谊作《吊屈原赋》以表达他对屈原的崇敬和悼念,并寄托自己的感慨.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屈原立传,极表推崇,从《报任安书》中可以看出,司马迁是在用屈原精神激励鞭策下完成《史记》的写作的.李白一生傲岸,不向权贵折腰,却深深敬佩屈原之为人,他在《江上吟》中说:"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杜甫诗歌中,也十分尊崇屈原,《戏为六绝句》云:"不薄今人爱古人,诗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其他知识分子,不读屈骚的极少.每当民族危亡关头,总有爱国志士以屈原为先贤榜样,慷慨悲歌,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思.三,楚辞艺术形式的影响:"逸响伟辞,卓绝一世"1,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中国诗歌由集体歌唱到个人创作自屈原始.他的高贵的品格和光辉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2.在文学创作手法方面,屈原为我国文学开辟了与《诗经》所开创的现实主义并驾齐驱的积极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从而丰富了我国文学的艺术表现力.3,打破了诗歌的四言格调,吸收民间形式,特别是楚国民歌形式,创造了新的诗体,即"楚辞体"或叫"骚体",这是诗歌格调形式的第一次大解放.4,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把《诗经》原来的比兴材料,诸如兰草,鱼虫,鸟兽和风云雷电都赋予了生命,用以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谓"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这种"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方法,对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诗歌创作影响极大.曹植《美女篇》:"容华朝日,谁不希令颜.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佳人慕高仪,求贤良独难.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盛年处房室, 中夜起长叹."杜甫《佳人》:"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传婢卖珠回,牵罗补茅屋.摘花不插发,采柏动整掬.天空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翻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假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_屈原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其崇高地位,即使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数得着的文化名人.据不完全统离骚计已有英,法,俄,德,意,日文译本,一九五三年屈原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受到全世界人民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