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中的气压变化
- 格式:ppt
- 大小:2.84 MB
- 文档页数:14
初中化学中气压变化教案
科目:化学
年级:初中
主题:气压变化
目标:
1. 了解气压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气压随海拔高度变化的规律;
3. 能够解释气压变化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教学内容:
1. 气压的定义和特点;
2. 气压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3. 气压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教学步骤:
1. 介绍气压的概念,与大气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气压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2. 讲解气压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规律,使用实例和图表帮助学生理解;
3. 分组讨论气压对物质性质的影响,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探讨;
4. 实验环节:用气压变化对物质性质的影响进行实验展示,让学生亲身感受气压的作用;
5. 总结: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巩固学生的知识点。
课堂设计:
1.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来呈现气压变化的实际情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合作,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3. 安排足够时间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动手实践,深化对气压变化的理解。
评估方式:
1. 口头提问:针对气压的知识点进行提问,测试学生对概念的掌握;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一份关于气压对物质性质影响的实验报告,评估其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能力。
扩展活动:
1. 学生可以自行搜索相关信息,了解不同地区气压的变化情况,并与同学分享;
2. 组织学生前往实验室或户外进行更加复杂的气压实验,拓展他们的实践经验。
反思与改进:
1.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建议;
2.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确保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化学中应用气压原理的实验实验目的了解和应用气压原理,在化学实验中观察气压对物质的影响。
实验材料•水杯•烧杯•塑料管•水实验步骤1.将水杯中装满水,用手捂住水杯顶部,并倒置于烧杯中,注意保持水杯底部处于水面以下一段距离。
2.轻轻松开手,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结果•当手松开时,水杯中的水不会漏出,保持倒立状态。
•当取出水杯时,水才会从倒立的水杯中流出。
实验原理根据气压的原理,可以解释上述实验结果。
在实验中,当手松开水杯时,烧杯中的水会迅速进入水杯中,并保持水杯倒立。
这是因为烧杯中的水产生了气压,在无外力作用时,气压能够支持水柱,使其不漏出。
根据波义耳定律,液体的压强与液柱的高度与液体密度成正比。
在这个实验中,烧杯中的水柱高度由液面以下一段距离决定,相当于在水柱顶端产生了一定的气压。
这种气压可以支撑水杯中的水,使其不漏出。
实验应用1. 吸管吸水原理吸管吸水的原理基于气压的应用。
当我们通过吸管吸取水时,首先用嘴巴吸气,使吸管中的气压降低,然后大气压力推动水进入吸管,完成吸水的过程。
2. 大气压对烧杯水面的影响当我们用手掌按住烧杯的上端,烧杯中的气体无法与外界气体交换,导致气体压强升高,从而水面上方的气体无法向下压缩,使水面呈现凹陷状态。
相反,当我们将手掌离开,气体压强恢复正常,水面恢复平整状态。
3. 水泵工作原理水泵的工作原理基于气压的应用。
水泵通过抽水装置降低管道内的气压,在大气压力的作用下,水被抽上来。
利用气压的原理,水泵能够有效地提升液体的高度。
实验注意事项1.在进行实验时,要小心操作,避免将水洒出。
2.实验后,要将实验器材清洗干净并恢复正常状态。
结论化学实验中应用气压原理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气压的影响,进而应用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
实验中观察到气压对水的保持能够倒立的影响,理解了液体压强与液柱高度和液体密度的关系。
通过实验应用,我们还了解了吸管吸水、大气压对水面的影响和水泵的工作原理等实际应用。
初中化学中气压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气压的概念及其单位。
2. 掌握气压与气体体积、温度之间的关系。
3. 探究气压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气压的概念及其单位。
2. 气压与气体体积、温度之间的关系。
3. 气压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
教学难点:1. 气压与气体体积、温度之间的关系。
2. 气压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气压计、气球、水槽、试管、烧杯、酒精灯等。
2. 实验试剂:氢氧化钠溶液、二氧化碳气体、氯化钠溶液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气压?为什么我们需要了解气压?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气体分子撞击的力量,通常用帕斯卡(Pa)作为单位。
我们需要了解气压是因为气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例如海拔高度、天气预报等都与气压有关。
二、气压的概念及其单位(10分钟)1. 介绍气压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气压的定义。
2. 介绍气压的单位,让学生掌握帕斯卡(Pa)与其他常用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三、气压与气体体积、温度之间的关系(1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气球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气压与气体体积之间的关系。
2. 学生分组实验,测量不同温度下气体的体积变化,探究气压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3. 教师总结实验结果,解释气压与气体体积、温度之间的关系。
四、气压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气压对气体溶解度有影响吗?为什么?2. 学生分组实验,利用气压计测量不同气压下氢氧化钠溶液中二氧化碳的溶解度,探究气压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
3. 教师总结实验结果,解释气压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巩固气压的概念、单位以及气压与气体体积、温度之间的关系。
2. 强调气压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气压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气压的概念、单位以及气压与气体体积、温度之间的关系。
【气压增大减小问题】【气压问题分析】初中化学经常会遇到一些涉及气压的相关问题,属于交叉学科综合知识,学生对此掌握一般都不是很好,属于易错题。
通常气压的变化增大,主要是(密闭空间里的)气体变多,一般是气体制备或者生成了气体(包含液体汽化),或者是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剧;气压减小主要是由于气体减少,可能是因为气体被吸附、被吸收、被溶解,或是温度下降,气压降低。
气压增大,一般会比大气压大,会表现为往外扩张或是膨胀;气压减小,一般比大气压小,那么大气压会作用于气体,向内压缩。
常见装置,如U型管(液体或者钢柱加液体),注射器(红墨水),气体(里或外),启普发生器等等,如下图所示。
……例1(启普发生器):某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完成有关二氧化碳的相关实验。
① A、B是某同学设计的两套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请修正B装置中的不足。
(画在答题纸相应位置)②改正后,对A、B两套装置的分析正确的是(5)。
Ⅰ.如图所示,此时A装置中的止水夹M处于关闭状态Ⅱ.A装置气体导出过程中容器内外气压相等III.B装置N处添加止水夹可以与A装置具有相同功能例2、如下图所示瓶中X为固体,当把滴管内的液体Y滴入瓶中,导管口一定没有气泡产生的是 ( )【变式练习】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研究氨气的性质时,做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根据上述实验现象,推断氨气的两条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式练习】1、下图是我们研究常见物质组成、性质的实验:CO2与NaOH溶液反应无明显现象,为证明其反应,设计实验。
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塑料瓶变瘪了,其原理是利用。
有同学却对此提出质疑,他认为上述实验不严谨,其理由是,要得到科学严谨的结论,仍利用该装置,补做的对比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换成,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现象进行对比。
2、“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有多种方法,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在燃烧匙内盛过量红磷,红磷必须过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点燃红磷后立即插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红磷燃烧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待红磷火焰熄灭,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除了得出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之外,还能得出氮气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写一点);若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1/7,则可能的原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写一点)。
氧化镁与过氧化氢反应气压变化
氧化镁与过氧化氢反应气压变化
氧化镁与过氧化氢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该反应会产生氧气和水。
在反应过程中,气压会发生变化,这是由于反应产生的氧气占据了一定的空间,从而导致反应体系的总体积减小,进而引起气压的变化。
具体来说,氧化镁与过氧化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MgO + H2O2 → 2MgO2 + H2O
在该反应中,氧化镁和过氧化氢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产生了氧化镁和过氧化镁。
其中,过氧化氢分解为氧气和水,氧气占据了一定的空间,从而导致反应体系的总体积减小,进而引起气压的变化。
具体来说,当氧化镁和过氧化氢开始反应时,反应体系中的气体体积较小,气压较低。
随着反应的进行,氧化镁和过氧化氢逐渐消耗,反应产生的氧气逐渐增多,从而导致反应体系的总体积减小,气压逐渐升高。
当反应结束时,反应体系中的气体体积达到最大值,气压也达到最高点。
需要注意的是,氧化镁与过氧化氢反应的气压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反应物的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
在实验中,可以通过调节这些因素来控制反应的速率和气压的变化,从而研究反应的特性和规律。
总之,氧化镁与过氧化氢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该反应会产生氧气和水,同时也会引起气压的变化。
在实验中,可以通过调节反应条件来控制反应速率和气压变化,从而研究反应的特性和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