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10.5物体的浮与沉 教学案
- 格式:pdf
- 大小:138.17 KB
- 文档页数:2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主题为“物体的浮与沉”。
具体内容包括: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以及物体的浮沉控制。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阿基米德原理,能够计算浮力。
2. 使学生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能够判断物体在液体中的状态。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
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物体的浮沉控制的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计、烧杯、实验用具、多媒体设备。
学具:实验记录表、课本、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轮船、救生圈等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浮力的概念。
2. 浮力的概念:讲解浮力的定义,让学生理解浮力是液体对物体上升的力。
3. 阿基米德原理:讲解阿基米德原理,演示实验,让学生验证原理的正确性。
4. 物体的浮沉条件:讲解物体的浮沉条件,让学生能够判断物体在液体中的状态。
5. 物体的浮沉控制:讲解物体的浮沉控制,让学生了解如何通过改变物体形状或密度来控制浮沉。
6. 例题讲解:运用浮沉条件判断物体在液体中的状态,讲解实例,让学生随堂练习。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浮沉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8. 作业布置: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浮沉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物体的浮沉控制。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a) 石头b) 木块c) 铁块d) 盐水答案:a) 下沉b) 漂浮c) 下沉d) 漂浮2. 一艘轮船能够载重200吨,若轮船空载时浮力为1000吨,则满载时浮力是多少?答案:满载时浮力为2000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1. 学生对浮力的理解是否准确?2. 学生是否能够熟练运用阿基米德原理?3. 学生是否能够判断物体的浮沉状态?拓展延伸:1. 研究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10.5物体的浮与沉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会根据浮沉条件判断物体的浮沉。
(2)知道通过改变物体受到的浮力或重力的大小可控制物体上浮或下沉(3)能应用浮沉条件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
【方法和过程】通过观察实验,认识浮沉现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沉条件在技术上应用的事例,体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实验,认识浮沉现象及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学难点】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的进行受力分析,比较浮力和重力的大小。
课前准备乒乓球、清水、盐水、橡皮泥、鸡蛋、密度计、长筒玻璃杯两个注射器,输液管,气球,石头。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浮力,为什么乒乓球会浮在水面,而小石块却沉入水底,物体的浮沉由什么条件决定?二、新课教学(一)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分别让三只同样大的装了黄沙的药瓶浸没在大量筒的水中,一只下沉,一只悬浮,一只上浮直至漂浮:这四种浮沉状态的特点。
:让鸡蛋像潜艇一样浮沉:正常的鸡蛋在水中是上浮还是下沉?怎样让鸡蛋漂浮呢?:把一只鸡蛋轻放入浓盐水中,使鸡蛋处于漂浮状态,然后缓缓倒入清水,鸡蛋慢慢变为悬浮,继续加入清水,鸡蛋下沉。
如再加一些盐粒,鸡蛋以慢慢上浮。
:(1)鸡蛋在盐水中受到哪两个力的作用?(2)鸡蛋处于不同状态是由于哪个力发生了变化?:F浮<G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就会下沉F浮=G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就会悬浮F浮>G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就会上浮:鸡蛋在悬浮和漂浮两种状态下,浮力都等于重力,那么这两种状态的不同之处是什么?: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漂浮是物体浮在液面的平衡状态,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
把铜块和木块浸没在水中,铜块沉入水底,木块漂浮在水面上。
通过查阅密度表,你发现铜的密度,水的密度和木块的密度有什么关系?铜块下沉F浮<G重ρ水× g × V排< m ×gm=ρ物×V物所以ρ水×g× V排<ρ物×g ×V物两边同时处以gρ水×V排<ρ物×V物因为此时浸没,V排= V物所以ρ水<ρ物:满载的轮船由内河驶入大海,受到的浮力大小是否改变?船会上浮一些还是下沉一些?(二)浮沉条件在技术上的应用:如何改变物体的浮沉状态呢:增减排水的体积以改变浮力(轮船、鱼)及增减自身的重力两种方法都可实现浮沉。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10.5 物体的浮与沉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重点讲解物体的浮与沉的原理。
具体内容包括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计算、物体的沉浮条件以及影响浮力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阿基米德原理,能够计算浮力的大小。
2. 掌握物体的沉浮条件,能够判断物体在液体中的状态。
3. 探究影响浮力的因素,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应用,浮力的大小计算。
难点:影响浮力的因素的探究,物体的沉浮条件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学具:实验记录表、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船只的载货量的计算,引出浮力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阿基米德原理: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浮力的存在,并讲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3. 浮力的大小计算: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计算浮力的大小,巩固浮力的概念。
4. 物体的沉浮条件:讲解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条件,并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
6.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浮力计算和沉浮条件判断的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主要包括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计算公式、物体的沉浮条件等关键内容。
七、作业设计1. 计算题:计算一个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大小。
2. 判断题:判断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状态。
3. 实验报告: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影响浮力的因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浮力的应用,如船舶的浮力原理、潜水艇的浮沉原理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应用阿基米德原理是物体浮与沉现象的重要理论基础,它揭示了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
正确理解和应用阿基米德原理对于解决浮力问题至关重要。
一、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阿基米德原理可以表述为:任何浸入静止流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一个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流体重量的向上浮力,且该浮力的作用点通过物体所排开流体的质心,即称为浮心。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5物体的浮与沉一、教学内容1. 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阿基米德原理,能够计算浮力的大小。
2. 理解物体浮沉条件的判断方法,能够分析物体的浮沉情况。
3. 掌握物体的沉浮控制因素,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计算浮力的大小,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2. 能够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判断物体的浮沉情况。
3. 能够分析物体的沉浮控制因素,了解浮沉条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计算方法,物体浮沉条件的判断。
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物体的沉浮控制因素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计,物体浮沉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尺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浮沉现象,如船只漂浮在水面,石头沉入水底等,引发学生对浮沉问题的思考。
2. 知识讲解:讲解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浮沉条件的判断方法。
3.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的例题,讲解浮力的计算方法,物体浮沉条件的判断。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大小,判断物体的浮沉情况等。
5. 实验操作:让学生进行物体浮沉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浮力:F浮 = G排物体浮沉条件:1. F浮 > G,上浮2. F浮 = G,悬浮3. F浮 < G,下沉沉浮控制因素:V排,ρ液,ρ物七、作业设计1. 计算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大小,判断物体的浮沉情况。
题目: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放入水中,已知水的密度为1.0×10^3kg/m^3,物体体积为0.5×10^3m^3,求物体在水中的浮力大小,并判断物体的浮沉情况。
答案:物体在水中的浮力大小为4.9N,物体会上浮。
第十章压强和浮力第五节物体的浮与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知道漂浮、悬浮的含义;②应用“二力平衡条件”、“力与运动关系”,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③了解轮船、热气球、潜水艇的工作原理。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探究和受力分析,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②了解物理与现代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和重要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观察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②介绍我国的核潜艇技术在世界上领先地位,增强学生的爱国心。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学难点】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
【教学用具】分组实验器材:橡皮泥、带盖的小塑料瓶、鸡蛋、小西红柿、苹果、钢钉、乒乓球、烧杯、潜水艇模型。
【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设计】【引入新课】播放视频:电视剧《深海利剑》中潜水艇入海的片段。
师:大家知道视频中这个庞然大物是什么吗?生:潜水艇。
师:看完潜水艇入水的片段后有什么感想?生:场面非常震撼。
生:为我国有这样先进的军事设备而自豪。
师:我们刚学习了浮力的相关知识,对于潜水艇的工作情况,你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吗?生:潜水艇为什么能下沉到水中的?生:潜水艇能静止在水里吗?生:潜水艇是怎样从水下浮到水面的?师:大家想知道的是潜水艇如何在水中实现上浮和下沉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物体的浮与沉》。
(板书10.5 物体的浮与沉)【新课讲解】一、探究怎样使物体上浮或下沉1、猜一猜将橡皮泥、带盖的小塑料瓶、鸡蛋、小西红柿、苹果、钢钉、乒乓球这些物体浸没水中,松手后,注意观察它们将如何运动?师:大家根据生活经验先自己猜想一下。
猜想橡皮泥、带盖的小塑料瓶、鸡蛋、小西红柿、苹果、钢钉、乒乓球生:师:到底会怎样,我们亲自动手试一下,注意让物体先浸没到水中,再释放。
2、试一试上浮的物体有:带盖的小塑料瓶、苹果、乒乓球。
下沉的物体有:橡皮泥、鸡蛋、小西红柿、钢钉。
师:在刚才的实验中有哪些和你猜的不一样?(设计意图:形成思维冲突,纠正生活中的错误认识)生:小西红柿和苹果。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5《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观察物体上浮、下沉、悬浮的现象,寻找使物体浮与沉的方法。
2、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能应用浮沉条件解释一些简单的问题。
3、经历探究物体浮沉条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4、通过对浮沉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通过学生课外活动小制作和查阅打捞中山舰的资料,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动手的能力。
6、通过对浮沉原理的应用,让学生体验生活、物理、社会的紧密联系.通过制作与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爱国的情感观察物体上浮、下沉、悬浮的现象,寻找使物体浮与沉的方法。
7、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能应用浮沉条件解释一些简单的问题。
【引入新课】我们学习过浮力的有关知识,知道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或气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演示活动一:把一生鸡蛋放入盛水的大量筒中,可以观察到鸡蛋下沉到量筒的底部,把一把盐撒入水中,等一会儿,发现鸡蛋慢慢地浮起来了,此时合理调节好盐水的浓度,可以观察到鸡蛋能停留在盐水中,如果再向盐水中加盐,又可以看到鸡蛋继续上浮。
把另一只鸡蛋放入盛水的大量筒中,可以观察到鸡蛋漂浮在水面,把一把盐撒入水中,等一会儿,发现鸡蛋沉了下去,出现了彼此矛盾的结果。
由此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题——《物体的浮与沉》。
【教学过程】依据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以学生探究为主,教师的指导为辅,围绕本节课重点、难点展开。
首先通过ppt展示并介绍物体在水中的运动状态:放入水中的物体,松开手后向上运动,在物理学中称为上浮,最终物体静止在水面,一部分露出水面,这种状态称为漂浮;放入水中的物体,可以停留在水中任意位置,或者可以在水中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始终浸没在水中,这种状态称为悬浮;放入水中的物体,放开手后物体向下运动,称为下沉。
然后学生通过观察总结漂浮于悬浮的区别。
学生活动一:准备一些物体,如小木块、小石块、小铁块、带盖塑料盒、蜡块、带铁夹的气球等,把这些小物体浸没于水中后放手,观察它们分别会处于什么运动状态呢?请同学们进行实验:观察物体的上浮或下沉。
10.5 物体的浮与沉教课目标【知识技术】(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会依据浮沉条件判断物体的浮沉。
(2)知道经过改变物体遇到的浮力或重力的大小可控制物体上调或下沉(3)能应用浮沉条件解说简单的物理现象。
【方法和过程】经过观察实验,认识浮沉现象【感情态度和价值观】经过采集、交流关于浮沉条件在技术上应用的案例,体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亲近联系。
教课重难点【教课要点】经过观察实验,认识浮沉现象及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课难点】对吞没在液体中的物体的进行受力解析,比较浮力和重力的大小。
课前准备注射器,输液管,气球,乒乓球、清水、盐水、橡皮泥、鸡蛋、密度计、长筒玻璃杯两个石头。
教课过程一、新课引入[ 设疑 ]: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浮力,为何乒乓球会浮在水面,而小石块却沉入水底,物体的浮沉由什么条件决定?二、新课教课(一)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 演示实验 ] :分别让三只相同大的装了黄沙的药瓶吞没在大批筒的水中,一只下沉,一只悬浮,一只上调直至飘荡[ 学生描述 ] :这四种浮沉状态的特色。
[ 学生活动 ] :让鸡蛋像潜艇相同浮沉[ 猜想 ] :正常的鸡蛋在水中是上调还是下沉?如何让鸡蛋飘荡呢?[ 学生实验 ] :把一只鸡蛋轻放入浓盐水中,使鸡蛋处于飘荡状态,而后慢慢倒入清水,鸡蛋慢慢变成悬浮,连续加入清水,鸡蛋下沉。
如再加一些盐粒,鸡蛋以慢慢上调。
[ 谈论 ] :(1)鸡蛋在盐水中遇到哪两个力的作用?(2)鸡蛋处于不一样状态是因为哪个力发生了变化?[总结 ]:F浮 <G 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就会下沉F 浮 =G 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就会悬浮F 浮 >G 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就会上调[ 想想 ] :鸡蛋在悬浮和飘荡两种状态下,浮力都等于重力,那么这两种状态的不一样之处是什么?[ 演示说明 ] :悬浮是物体吞没在液体内部的均衡状态,飘荡是物体浮在液面的均衡状态,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
把铜块和木块吞没在水中,铜块沉入水底,木块飘荡在水面上。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 10.5物体的浮与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五节,物体的浮与沉。
这一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物体的沉浮条件以及影响因素。
学生需要理解物体沉浮的条件,即当物体所受浮力大于等于其重力时,物体将浮起;当物体所受浮力小于其重力时,物体将下沉。
学生需要了解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包括物体的密度、液体的密度以及物体与液体之间的接触面积。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物体的沉浮条件,掌握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2. 能够运用沉浮条件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体的沉浮条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难点:如何运用沉浮条件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学具:实验记录表,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引发学生对物体沉浮的好奇心。
2. 讲解:讲解物体沉浮的条件和影响因素,结合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3. 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同一液体中的沉浮情况,以及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情况,让学生记录实验结果。
4. 讨论: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物体的沉浮条件,引导学生运用沉浮条件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5. 练习:给出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运用沉浮条件进行解释。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物体的沉浮条件:浮力≥重力,物体浮起;浮力<重力,物体下沉。
影响因素:物体的密度,液体的密度,物体与液体之间的接触面积。
七、作业设计1. 描述一个生活中的物体沉浮现象,并解释其原因。
答案: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沉浮现象如船只的浮起和下沉。
当船只装载的货物重量大于船只所能承受的浮力时,船只会下沉;当船只装载的货物重量小于船只所能承受的浮力时,船只能够浮起。
2. 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物体沉浮的条件。
答案:可以设计一个实验,将不同密度的物体放入不同密度的液体中,观察物体的沉浮情况。
物体的浮与沉今天我们来学习:五、物体的浮与沉(板书)三、新课教学:(一)、下面我们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液体假设:(1)、F浮=G物时,物体会怎么样?像这种浸没在液体中能处于静止状态,叫悬浮(2)、F浮<G物时,物体会怎么样?(3)、F浮>G物时,物体会怎么样?思考:物体能否一直向上运动?什么时候停下?学生讨论、交流,展示:(4)、当F浮减小到,等于G物时,物体静止在液面上,并有一部分露出液面,这种状态称漂浮请同学们总结:一、物体的浮沉条件:(板书)下沉: F浮 G物悬浮: F浮 G物上浮: F浮 G物漂浮:F浮 G物总结:可见物体的浮与沉是由物体的重力和浮力的关系决定的。
练习巩固1:一物体的质量为2㎏,体积为3×10-3m3,将其浸没在水中后松手,该物体是上浮,还是下沉?2:请同学们根据浮沉条件,利用你们手中的“浮沉子”进行实验,观察、思考、讨论“浮沉子”是如何实现浮与沉的?学生展讲:当用力挤压塑料瓶后,瓶内气体体积,压强,进入小瓶中的水增多,小瓶的重力(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当小瓶子的重力浮力,就会下沉。
当松手后,瓶内气体体积,压强,进入小瓶中的水减少,小瓶的重力(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当小瓶子的重力浮力,就会上浮。
小结:“浮沉子”是通过改变实现浮沉的。
(二)还有其他方法改变物体的浮沉吗?分组实验:(1).如何是沉底的鸡蛋上浮?浮在水面上的鸡蛋下沉?分组展讲:你看到什么现象?如何解释?归纳:通过改变实现浮沉的小结:可以通过改变物体的重力和所受浮力的大小来控制物体的浮与沉。
(板书)(三)、应用1. 潜水艇介绍我国第一艘核潜艇进行爱国教育:1970年12月,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艘核潜艇下水;1974年8月,第一艘核潜艇正式服役。
海军核潜艇部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核潜艇的自主研制凝聚了我国多少科学家的智慧结晶。
看视频:潜水艇的沉浮请同学们看课本P95-96“生活、物理、社会”了解潜水艇如何实现沉浮的?方法:向水舱中充水或排水来改变自身的重。
第十章压强和浮力五.物体的浮与沉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物体在液体中可能出现的状态,了解漂浮、悬浮的含义。
2.应用二力平衡条件、力与运动关系的知识,认识物体的浮沉条件。
3.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一些实验现象,说明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潜水艇浮沉的原理)教学重点:1.利用身边常见物品,体验浮沉,并想办法去改变物体的浮沉2.归纳应用物体的浮沉条件教学用具:学生实验:苹果、鸡蛋、橡皮泥、带配重的塑料瓶、烧杯、水槽、水、铁钉、盐、钩码等演示实验:大小塑料块、大小铝块、托盘天平、铝盘、牙膏皮、鸡蛋、苹果、自制潜水艇、铁架台、蜡烛、自制孔明灯教学过程:一.引入复习浮力概念,并进行演示实验——将塑料块和铝块浸没在水槽中,松手,观察到塑料块上浮,铝块下沉。
请学生猜想原因。
学生可能会提出的猜想有: 1.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2.铝块受到的重力大3.铝的密度比较大针对以上可能出现的猜想,通过复习并挑选适当器材再次重复实验。
针对猜想1,选择小塑料块和大铝块,浸没在水中。
同时复习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发现小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小,仍能上浮,否认猜想1。
针对猜想2,选择大塑料块和小铝块,放在天平两侧比较过质量后,再浸没在水中。
发现塑料块重力大,仍上浮,否认猜想2.针对猜想3,选择两个相同的铝盘,一个沉入水底,一个飘在水面。
两个铝盘密度是一样的,浮沉情况却不同,说明猜想3不够全面。
举出潜水艇的例子,钢铁外壳,既能上浮,又能下沉,还能像船一样漂在水面,到底是什么因素影响了物体的浮沉呢?引出课题——物体的浮与沉二.活动10.10 探究怎样使物体上浮或下沉1.学生实验:将①苹果、②鸡蛋、③橡皮泥、④带配重的塑料瓶,浸没在水中,松手后,观察他们将如何运动。
将实验发现填入导学案。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板书:上浮的物体有:①苹果下沉的物体有:②鸡蛋③橡皮泥④带配重的小瓶2.继续实验,利用辅助器材铁钉、盐、钩码,使原本上浮的物体沉下去,原本下沉的物体浮上来。
物体的浮沉条件教学设计思路:本设计的第一环节是导入,通过复习阿基米德原理和称重法测浮力,为学生顺利完成探究浮沉条件构建必要的基础知识平台。
第二环节是感受、引领和质疑,利用活动1,让学生感受物体的浮沉,了解身边常见物体的浮沉现象并通过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自然引出疑问:物体的浮沉是由什么决定的?第三环节是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即从理论和实验两个途径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通过理论分析的过程实现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演绎能力的培养,而通过实验的设计归纳则可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同时也达到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目的。
最后利用孔明灯和自制潜水艇两个小实验,展示浮沉条件在我国古代和现代的应用,不仅使知识变得鲜活,又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挖掘出学科中的育人因素。
第四环节是漂浮及应用,利用潜水艇上浮到最后漂浮引出,过渡自然且易于理解漂浮条件及与上浮悬浮的区别,引导学生探究完漂浮条件后,利用自制小船的活动展现漂浮的应用,也创设了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情境,使学生能够联系生活、联系实际,使物理知识生活化,又使生活现象物理化。
最后创设“出海的军舰”这一情景,提供了材料背景,同时营造自然轻松的氛围,自然流畅、富有趣味性,让学生体会物理从生活中来,又走向生活的课程设计理念。
最后一环是小节和作业布置,利用遗忘规律起当堂巩固和延深课后的作用。
教学过程中通过动手发现不同物体的浮沉、小组讨论改变浮沉的方法、动手设计制定探究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方案与数据表格、分组实验、同学交流评估方案的优劣与实验结论、教师演示孔明灯与潜水艇的工作过程、动手小制作轮船等,力求教学方式多样化,学习形式更富吸引力,课堂具有更多的生成性。
在每一环节中均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准确、恰当、即时的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自信,使整个课堂生动、活跃起来,充分展示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教学流程图: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认识物体的浮沉现象。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0.5 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设计思想】本节课设计本着“物理来源于生活,物理走向社会”这一主线展开,从生活中的浮与沉现象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分组实验让学生明白物体的浮与沉的条件。
通过学习浮与沉的实际运用,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体会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
知道密度计、潜水艇、热气球的原理,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应用浮力方面的具体事例,培养爱国热情。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苏科版初中物理第十章第五节的内容,是在学习浮力和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以及物体的浮沉条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首先通过图示的方法激发学生想到“物体的浮沉究竟取决于什么?”这个问题,接着由这个问题出发联想到物体在液体中的受力情况,以及运动状态的变化情况,顺理成章地安排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实验探究活动,并有意突出了实验方案的设计环节。
最后,为了让学生明确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的意义和价值,专门安排了关于浮沉条件的应用的四个方面的实例,即密度计、盐水选种、潜水艇和热气球。
【教法分析】本节的特点是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发现物体浮沉条件,因此必须放手让学生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发现的规律去解决实际的问题。
教师应首先以趣味浮力实验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应善于及时、自然地引导由观察浮沉现象进行理论思维——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是由物体的受力情况决定的,从而设计、实施有目的实验。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学会分析,并加强表达、说理能力的训练。
教师还应多举一些我国古今劳动人民利用浮力解决问题的事例,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知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可能出现的状态.2.通过探究了解控制浮沉的方法,并能用控制变量法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分析,进一步建立理性的推论.3.通过探究和分析,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并通过交流与合作得到其结论.4.通过阅读,了解物体浮沉条件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并激发爱国主义的激情和勤奋学习、科技强国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