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科学《水的特征》大象版
- 格式:ppt
- 大小:2.87 MB
- 文档页数:10
《水的特征》教学实录与评析教学分析《水的特征》一课是大象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
大象版教材设计了科学知识和探究能力双主线发展的逻辑结构,在低、中、高三个学段分别按照八个探究要素的顺序进行循环,每个循环的技能要求梯次上升。
《水的特征》一课隶属于三种单元类型(准备单元、综合探究单元、反思单元)中的综合探究单元,主要训练学生制订计划和搜集证据的能力。
在学习内容方面,课程标准对本课有以下要求(如表1):要求学生掌握“水”的一些特征,在学科关键能力上主要是练习并巩固基本的观察和描述技能。
课程标准中的“颜色”“气味”都不难理解,因此我们重点突破的是学生对于“状态”这一特征的把握。
为了准确把握“状态”的教学要求,我们需要深入理解课程标准对相关概念以及3~4 年级学习目标的表述(如表2):依据以上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我们将“状态”这一内容定位为中段学习归纳“液体”的特征,为识别冰、水、水蒸气三者状态奠定概念基础,即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水的形状会发生变化,水没有固定的形状”,便于中段在观察其他液体时可以和水的形状作对比,进而发现它们的相同之处,最终建构“液体”概念。
本课主要由三个环节组成。
一是提出和聚焦问题。
通过问题“哪一瓶是水”引出“水与其他液体有什么不同”这一研究要点,使学生产生对水的特征进行观察的兴趣。
二是观察活动。
引导学生回顾、梳理以往观察的经验,知道如何科学规范地利用不同感官观察水的特征,体会有计划观察的优势。
同时学习利用多种感官对水的外部形态特征进行全面、细致、准确的观察,归纳总结形成“水的特征”的共识。
三是通过研讨得出结论。
学生再次练习利用多种感官对不同液体的特征进行观察,学习如何利用符号记录观察到的结果,学习梳理、描述观察结果。
依据观察到的事实,运用排除法顺利完成找水的任务。
养成尊重事实、用事实说话的意识,强化对“水的特征”的理解,为以后观察认识更广泛的物质世界作准备。
基于对课程标准中“状态”相关内容的思考,我们对学习内容作了两点微调:一是优化课堂结构,将教材第三部分中的记录活动,前置于主体内容的观察之中,即在对水的观察中运用符号记录方面加强指导与引领,保证对“水的形状”的观察时间;二是在观察活动中增加辨认方法次序的指导,渗透科学观察的有序性。
一年级科学下册大象版水的特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的特征,包括无色、无味、透明等。
2.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水的性质,如溶解、蒸发、凝固等。
3.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水的无色、无味、透明等特征。
2. 水的溶解、蒸发、凝固等性质。
三、教学重点:1. 水的特征。
2. 水的溶解、蒸发、凝固等性质。
四、教学难点:1. 水的溶解、蒸发、凝固等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方法:1. 实验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了解水的特征和性质。
2. 讨论法: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总结水的特征和性质。
3.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Lesson 1: 水的无色Objective: 让学生了解水是无色的。
Materials: 两个透明杯子、水、彩色颜料。
Procedure:1. 准备两个透明杯子,一个装水,一个装颜料。
2. 向学生展示两个杯子,让他们观察并说出水的颜色。
3. 在一个杯子中加入颜料,让学生观察水的颜色变化。
4. 引导学生讨论水的颜色为什么会变化,引导学生认识到水是无色的。
5. 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尝试在水中加入颜料,观察颜色变化,加深对水无色的理解。
Assessment: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以及他们在讨论中对水无色的理解程度。
Lesson 2: 水的无味Objective: 让学生了解水是无味的。
Materials: 两个透明杯子、水、糖。
Procedure:1. 准备两个透明杯子,一个装水,一个装糖水。
2. 向学生展示两个杯子,让他们闻一闻并说出水的味道。
3. 在一个杯子中加入糖,让学生闻一闻糖水的味道。
4. 引导学生讨论水为什么没有味道,引导学生认识到水是无味的。
5. 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尝试在水中加入糖,闻一闻味道,加深对水无味的理解。
Assessment: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以及他们在讨论中对水无味的理解程度。
六、水的溶解性Objective: 让学生了解水的溶解性。
一年级科学下册大象版水的特征教案第一章:认识水教学目标:1. 了解水的名称和常见形态。
2. 掌握水的无色、无味、透明等基本特征。
教学内容:1. 水的名称:水、河流、海洋等。
2. 水的形态:液态、固态(冰)、气态(水蒸气)。
3. 水的特征:无色、无味、透明、流动等。
教学活动:1. 图片展示:展示不同形态的水,如河流、海洋、冰块等。
3. 实验观察:观察水的颜色、味道和透明度,验证水的特征。
第二章:水的流动教学目标:1. 了解水流动的原因和特点。
2. 掌握水流动的基本形式:直线、曲线等。
教学内容:1. 水流动的原因:重力、通道(如河流、水管等)。
2. 水流动的特点:连续、均匀、速度可变等。
3. 水流动的基本形式:直线、曲线等。
教学活动:1. 图片展示:展示水流动的图片,如河流、水管等。
3. 实验观察:观察水在不同通道中的流动情况,验证水流动的特点和基本形式。
第三章:水的蒸发教学目标:1. 了解水蒸发的过程和条件。
2. 掌握水蒸发的影响因素:温度、湿度等。
教学内容:1. 水蒸发的过程:水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的过程。
2. 水蒸发的条件:温度、湿度等。
3. 水蒸发的影响因素: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湿度越低,蒸发越快。
教学活动:1. 图片展示:展示水蒸发的图片,如水面上冒出的水蒸气。
3. 实验观察:观察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水的蒸发情况,验证水蒸发的影响因素。
第四章:水的凝固教学目标:1. 了解水凝固的过程和条件。
2. 掌握水凝固的影响因素:温度、杂质等。
教学内容:1. 水凝固的过程:水从液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
2. 水凝固的条件:温度低于冰点,且水中含有杂质。
3. 水凝固的影响因素:温度越低,凝固越快;杂质越多,凝固越快。
教学活动:1. 图片展示:展示水凝固的图片,如冰块。
3. 实验观察:观察不同温度和杂质条件下水的凝固情况,验证水凝固的影响因素。
第五章:水的作用教学目标:1. 了解水在生活中的作用。
2. 掌握水的作用领域:饮用、农业、工业等。
一年级科学下册大象版水的特征教案第一篇:一年级科学下册大象版水的特征教案水的特征教学目标:1、运用多种感官观察水的颜色、状态、气味等。
2、在教师指导下,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借助简单的工具观察水的形态特征。
3、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多角度、多方式地认识水的特点。
4、初步意识到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运用多种感官观察水的颜色、状态、气味等。
教学难点: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多角度、多方式地认识水的特点。
教学准备:白醋、牛奶、橙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运用多种感官观察水的颜色、状态、气味等。
2、在教师指导下,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借助简单的工具观察水的形态特征。
一、导入新课。
谜语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如“一物不稀奇,人人不能离。
钢刀切不断,铁钩钩不起”。
二、探究活动。
(一)水是什么样的?1、调动已有经验,交流对水的认识。
对于水,学生并不陌生,通过交流,学生可以丰富和拓展已有的认识。
再让学生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让学生从中选择适合研究的问题。
2、用感官观察,了解水的特点。
(1)明确不同感官的作用:眼看、鼻闻、舌尝、手摸、耳听……(2)讨论正确观察物体的顺序:一看、二闻、三尝、四摸等。
回顾前面单元学习的“闻”和“尝”的方法,用正确的方法来“闻”和“尝”。
学生交流,教师提示:要用用手扇动的方法来闻气味;不能随便尝,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品尝。
用筷子或吸管蘸一点,用舌尖尝一尝。
(3)学生观察水,并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官观察水,并结合已有的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观察到的结果。
(4)汇报观察的结果,初步了解水的特征。
3、用比较的方法进一步观察水。
出示教科书图片,提出:我们可以像他们这样来观察水。
(1)用眼看水、牛奶的颜色,进行颜色和透明度的比较。
(2)用鼻闻水、白醋的气味,进行嗅觉的比较。
(3)用舌尝水和白糖水的味道,进行味觉的比较。
4、交流总结,认识水的基本性质。
《水的特征》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先导筹办1.1 目标: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同砚能够了解水的特征及相关知识,培育同砚的观察能力和试验操作能力。
1.2 教学目标:培育同砚对水的爱好,提高同砚的科学素养和试验能力。
1.3 学情分析:本节课适合中级教育学校同砚进修,通过观察试验让同砚更加直观地了解水的性质。
二、导入2.1 活动一:观察体验老师为同砚展示不同形态的水,如水蒸气、液态水和固态水,让同砚观察并描述它们的不同特征。
2.2 活动二:小组谈论组织同砚分组,谈论水的性质和特征,并给出自己的看法及结论。
2.3 活动三:试验探究指挥同砚进行一些简易的试验,如观察水在不同温度下的行为,测量水的密度等,引导同砚体验和感受水的特征。
三、拓展延伸3.1 活动一:阅读文章让同砚阅读有关水的特征的文章,了解更多有关水的知识,拓展同砚的视野。
3.2 活动二:实践探究引导同砚开展更多有关水的试验,如水的表面张力、蒸发速度等试验,培育同砚的试验设计和观察能力。
3.3 活动三:谈论总结组织同砚在小组内谈论水的特征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然后进行总结发言,增进同砚对水特征的深度理解。
四、归纳总结4.1 同砚分享鼓舞同砚分享他们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体会,增进同砚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4.2 总结提示对本节课的进修内容进行总结提示,强调水的特征对我们的生活的重要性,激发同砚的进修爱好和热忱。
五、作业安置5.1 作业一:撰写心得要求同砚结合本节课的进修内容,撰写一份心得体会,加深对水的特征的理解和熟识。
5.2 作业二:试验设计要求同砚依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有关水的特征试验,并进行实践操作,培育同砚的试验设计能力。
六、沉思反思6.1 同砚反馈组织同砚进行反馈意见和建议,了解同砚对本节课程的看法和感受。
6.2 老师反思老师对本节课程进行反思和总结,不息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同砚能够对水的特征有更深度的了解,培育同砚的试验设计和观察能力,激发同砚对科学的爱好和热忱。
《水的特征》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进修本节课的内容,学生能够了解水的特征及其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
一、导入1. 引入话题:请同砚们回想一下,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的水有什么特征?水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2.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一些水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水的兴趣,让他们思考水的重要性。
二、进修内容1. 水的特征a. 无色无味: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清水”。
b. 密度大:水的密度大于空气,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物体在水中漂浮。
c. 具有表面张力:水分子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吸引力,使得水可以形成水滴。
d. 具有高比热容:水的比热容很高,所以水温度变化较缓缓。
2. 水在自然界中的作用a. 生命之源:水是生命的基础,所有生物都需要水来生存。
b. 调节气温:水的高比热容使得它能够调节气温,保持地球温暖。
c. 运输物质: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可以运输各种物质,满足生物发展的需要。
三、拓展延伸1. 水的循环:让学生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等。
2. 水的净化:引导学生探讨如何珍爱水资源,避免水污染,保持水的清洁和健康。
四、教室练习1. 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选择题。
a. 水的特征中,哪一项描述是错误的?A. 水无色无味B. 水密度小C. 水具有表面张力D. 水具有高比热容b. 下列哪项不是水在自然界中的作用?A. 生命之源B. 调节气温C. 运输物质D. 治疗疾病2. 讨论题:学生们分组讨论水资源管理和珍爱的重要性,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五、教室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水的特征及其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希望大家能够珍惜水资源,珍爱环境,共同建设美丽的故里。
六、课后作业1. 完成教室练习中的选择题。
2. 撰写一篇关于水资源珍爱的小短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3. 收集一些有关水的知识,准备下节课分享给同砚们。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导学案,希望同砚们在进修中能够认真思考,积极参与,共同进步。
水的特征-大象2017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掌握水的一些基本特征,包括无色无味、可流动性、占据固定的形态和质量等,大大拓展学生的科学知识,带领他们走进神奇的自然世界。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水的各种特征,拓展他们的基础知识,同时让他们对自然世界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如何用简单易懂的语言阐述水的各种特征,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
三、教学内容1. 无色无味首先,我们要向学生介绍水的颜色和味道。
请学生打开水龙头,让他们看水流出来的颜色和闻一下水的味道。
请问学生,水是什么颜色的?水有味道吗?同学们会发现,水是无色无味的,这是水的一个重要特征。
2. 可流动性接下来,我们要告诉学生水的另一个特征:可流动性。
请学生将水倒入一个杯子里,然后他们可以观察到水是如何流动的,可以自由地改变其容器和方向,这说明水具有极强的流动性。
3. 占据固定的形态和质量最后,我们介绍水的最后两个特征:占据固定的形态和质量。
请学生将水倒入一个小瓶子里,然后用手捏紧瓶子,让学生观察到水的变化。
我们会发现虽然水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水始终占据着瓶子的固定体积,即它的形态是不变的。
同时,水也占据着固定的质量,无论我们用什么方法,我们都不能改变它的总质量。
四、教学方式和方法本节课的授课方式主要是通过讲解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水的特征。
教师可以采用幻灯片、实验等方式来展示和介绍水的特征。
在实验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亲身操作来探究水的特征,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脑筋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针对一年级学生,语言要简洁易懂,同时具备趣味性。
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水的特征,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
因此,在日后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加强实验教学的多样性和互动性,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学习掌握科学知识。
同时,在教学中还需注意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增加他们的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