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等式的性质
- 格式:ppt
- 大小:540.00 KB
- 文档页数:34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1.2《等式的性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等式的性质》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等式的性质,包括等式的两边同时加减同一个数、乘除同一个数不改变等式的成立性。
这一节内容是学生学习方程和不等式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整数、有理数的基本运算和概念,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于抽象的等式性质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操作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理解等式的性质,包括等式两边同时加减同一个数、乘除同一个数不改变等式的成立性。
2.能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等式的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2.难点:对等式性质的深入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通过具体例子和操作,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等式的性质,并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
2.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等式的性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子:有一辆汽车从A地出发,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行驶,行驶了3小时后到达B地,问汽车行驶的路程是多少?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等式的性质,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等式的性质。
性质1:等式的两边同时加减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性质2:等式的两边同时乘除同一个数(不为0),等式仍然成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
练习1:判断等式的正确性。
练习2:运用等式的性质,求解未知数。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对等式性质的理解。
1.判断等式的正确性。
2.运用等式的性质,求解未知数。
3.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等式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1.2 《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等式的性质是初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等式的性质对于后续的数学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等式的性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概念,对数学符号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等式的性质还没有接触过。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探索和发现等式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等式的性质,并能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等式的性质,并能够灵活运用。
2.难点:对等式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等式的性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2.教学素材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等式的性质。
例如:已知一个农夫有鸡和兔子共计30只,如果农夫给了邻居5只鸡,那么农夫剩下的鸡和兔子的总数还是30只。
让学生思考,这个过程中等式的性质是什么。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课件,展示等式的性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等式的性质主要包括:等式两边加减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两边乘除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两边交换位置,等式仍然成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等式的性质。
每组挑选一道题目,进行解答,并解释答案的合理性。
4.巩固(10分钟)对学生的练习进行讲解,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等式的性质。
针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解答和指导。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等式的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购物时,如何计算找零;工厂生产中,如何计算产量等。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1.2《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等式的性质》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1.2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等式的性质,掌握等式两边同时加减乘除同一个数、等式两边同时乘除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操作,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探索等式的性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分数和小数的运算,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
但他们对等式的概念和性质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操作来理解和掌握。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较高,课堂参与度较好。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等式的性质,能够运用等式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运算和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等式的性质,能够灵活运用等式的性质进行运算和解决问题。
2.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减乘除同一个数、等式两边同时乘除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操作的含义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探索等式的性质。
2.运用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等式的性质。
3.采用小组合作和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通过练习和问题解决,巩固学生对等式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和教学素材。
2.准备练习题和问题解决题。
3.准备黑板和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等式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等式的性质,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减乘除同一个数、等式两边同时乘除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操作的含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解决一些简单的等式问题,巩固学生对等式性质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巩固学生对等式性质的掌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等式的性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等式的性质》是学生在初中阶段首次接触等式的性质,这是初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等式的性质1和性质2,以及等式的变形。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探究等式的性质,从而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为后续的方程和不等式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但是对于等式的性质这一概念还是初次接触,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践活动来理解和掌握。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需要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能够通过实验和操作来发现和验证等式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理解等式的性质1和性质2,掌握等式的变形。
2.能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等式的性质1和性质2,等式的变形。
2.难点:等式的性质2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验和操作来发现和验证等式的性质。
2.采用引导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来理解等式的性质。
3.采用实践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运用等式的性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PPT,包括等式的性质的定义、例子和练习题。
2.准备实验器材,如尺子、剪刀等,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3.准备相关的问题和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等式的性质,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等式的性质1和性质2的定义和例子,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发现等式的性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用尺子、剪刀等工具来验证等式的性质。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通过PPT呈现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解答,巩固对等式的性质的理解和掌握。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等式的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呈现一些相关的问题和案例,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5.1 从算式到方程5.1.2 等式的性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问题:这些式子:①m + n = n + m,①x + 2x = 3x,①x,①3×3 + 1 = 5×2,①3x+1 = 5y,①x2 = 1.其中,一元一次方程有,等式有.我们可以用a = b 表示一般的等式.关于等式的两个基本事实:1. 等式两边可以交换. 如果 a = b,那么.2. 相等关系可以传递.如果 a = b,b = c,那么.预设1:列出方程:5x+10(18-x)=150,并且明白情境最终需要求出x的值.师生活动: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回答老师提问:如何解方程呢.二、小组合作,探究性质知识点一:等式的性质【探究一】师生活动:学生分组操作实验:在平衡的天平上同加或同减相同质量的砝码,观察天平是否仍然平衡.学生动手操作后,小组代表展示他们小组的操作并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师:如果将天平抽象成等式,你能得到等式什么样的性质?师生活动:教师引导的分析对比天平与的等式之间的联系,得出等式的性质1,并规范几何语言.【探究二】师:如果将天平左右两边的物品同时三等分,天平仍然平衡吗?如果是同时扩大三倍呢,请动手操作.师生活动:学生动手操作后,小组代表展示他们小组的操作并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师生活动:学生类比等式的性质1的探究类比得到等式的性质2,并独立用几何语言表述出此性质。
预设1:学生在表述和展示的时候容易忽略掉除数不能为0的情况.师生活动:教师在学生基础上回答规范等式的性质2,并规范几何语言的表达.例1根据等式的性质填空,并说明依据:(1)如果2x = 5 - x,那么2x + x = 5;根据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加x,结果仍相等.(2)如果m + 2n = 5 + 2n,那么m = 5 ;根据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减2n,结果仍相等.(3)如果x = -4,那么-7 x = 28;根据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乘-7,结果仍相等.(4)如果3m = 4n,那么32m = 2 ·n;根据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除以2,结果仍相等.如果a=b,那么ac=bc;如果a=b(c ≠ 0),那么=.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梳理并完善知识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