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图像特点
- 格式:pdf
- 大小:115.81 KB
- 文档页数:3
【初二】3.2晶体熔化和凝固图像详解同学们在学完晶体熔化和凝固的实验后,一定需要把物体在各个阶段的状态、吸放热情况、及温度变化等相关特征进行理解掌握。
下面张老师以下面的图像为例作为一个讲解:1.该物质属于晶体。
因为其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和放热,其温度都保持不变。
我们将这两个保持不变的温度分别称为熔点和凝固点。
2.ABCD过程为晶体的熔化曲线,该过程持续吸热。
DEFG过程为晶体的凝固曲线,该过程持续放热。
3.AB过程晶体为固态。
吸热,温度升高。
B点晶体开始熔化,为固态。
物体温度达到熔点(230℃);BC过程为晶体的熔化过程,固液共存态。
此过程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晶体熔点为230℃,晶体熔化时间为4min;C点晶体刚好熔化结束,为液态。
CD过程晶体为液态,吸热,温度升高。
4.DE过程晶体为液态。
液态晶体放热,温度降低。
E点晶体开始凝固,为液态。
物体达到凝固点(230℃)。
EF过程为晶体凝固过程,为固液共存态。
此过程放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晶体凝固点为230℃,晶体凝固时间为2min;F点晶体刚好凝固结束,为固态。
FG过程晶体为固态,放热,温度降低。
5.一般而言,同一种晶体的熔点等于凝固点。
例题1:如图所示是-10℃的冰受热后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1)开始加热的最初5min内冰是______态。
(2)5—15min内冰逐渐______,此过程中是______态与______态共存的状态。
(3)到20min时,冰全部变成了______℃的水。
(1)固(2)熔化,固,液(3)10例题2:下图是某种晶体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加热在一标准大气压下进行,每分钟供热不变)。
根据图象可知:这种晶体的名称是_________,其熔点是_________,液态名称是_________,加热2分钟物体处于________状态,加热6分钟时,物体处于________状态,加热8分钟时的温度是_______,这种晶体熔化经历了_______分钟。
初中物理中考专题复习《热学实验》(附参考答案)热学实验题重点考查晶体的熔化和凝固、水的沸腾、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等实验,侧重考查温度计等仪器的使用、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数据的处理、归纳实验结论、用图像描述规律等。
一、晶体的熔化和凝固晶体熔化和凝固图像非晶体熔化和凝固图像规律 1.图像中若有一段线段与“时间轴”平行,则该物体是晶体否则是非晶体。
2.晶体熔化(凝固)条件:温度达到熔点(凝固点),且继续吸(放)热。
非晶体熔化(凝固)条件:持续吸(放)热。
3.特点: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凝固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凝固点)。
晶体熔化(凝固)过程中持续吸(放)热,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在熔化(凝固)过程中,吸(放)热,温度不断变化.此类题考查学生对固体熔化(凝固)实验的掌握情况、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以及固体熔化时的规律.根据温度计的使用的注意事项: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物体,不能碰到容器底,也不能碰到容器壁.知道怎样才能使试管中的晶体均匀受热是解决此题的关键.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实验时,一般都采用水浴法,同时需要不断搅拌物体。
水浴加热,可以使加热比较均匀,物体的温度变化比较均匀,并且变化比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固体颗粒越小,受热越充分,熔化的就越快.根据公式Q吸=cm△t可以知道,当Q吸和比热容c一定时,升高的温度△t和水的质量m成反比,因此当水的质量m越大时,水的温度升高的就会越小,温度计的示数变化就不太显著.在相同的时间内(吸热相同),若物质固态时温度升高多,而液态时升高少,由此可知温度变化越大,比热容就越小.例1 图甲是小明“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1)某时刻试管中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是℃。
(2)实验时,把装有碎冰块的试管放到装有水的大烧杯中加热,主要目的是使碎冰块,而且物体的温度上升速度较(选填“快”或“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试管在水中的深度要适当.其“适当”的含义是:①;②.(3)图丙是小明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2019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基础复习试卷(含答案)一、温度温度计1.(1)使用温度计时,首先要看清它的;然后要看清它的,这样才能正确测量所测的温度,并且不会损坏温度计。
(2)用温度计测量烧杯内水的温度,如图甲所示几种做法中正确的是____ 图。
(3)如图乙中温度计的读数是____ 。
2.下图中温度计的示数是℃。
我国南极科考队成功到达南极的最高点“冰穹”,该地的气温达零下80℃以下,用图示的温度计____ (填“能”或“不能”)测量该地的气温。
3.王红同学的实验小组进行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实验,三位同学观察温度计的方法如图(1)所示,其中正确的是____ 。
如图(2)所示寒暑表温度计的示数为℃,它能测出的最低温度是____ ℃。
4.有两支用后都没有甩过的体温计,它的示数都是37.5℃,分别用来测量两位病人的体温。
若两位病人的实际体温分别是37℃和38℃,那么这两支体温计的示数分别为 ( )A.37.5℃ 38 0CB.37℃38℃C. 37.5℃37.5℃D.37℃37.5℃5.下列估测与事实不相符的是A.刚从冰箱里拿出的水果的温度约是5℃ B.正常洗澡水的温度约60℃C.通常情况下正常人感觉较舒适的气温大约为25℃ D二、熔化和凝固1.物质通常有____ 、____ 、____ 三种状态,而且三种状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叫作___ 。
物质由____ 变成叫作熔化,从____ 变成叫作凝固。
2.图甲是春天气温升高时积雪消融的情景,它属于____ 现象;图乙是寒冬里我们常见的“冰溜子”,它的形成属于现象。
3.寒冷的冬天,洗涤沾满油污的盘子,用温度较高的热水洗涤效果特别好。
这是由于水温超过了油污的熔化点,而使油污___ _ 的缘故。
4.做棉花糖时将白糖放在中心圆盘中加热变成糖水,不断旋转圆盘将糖水从四周甩出,由于四周温度低,就可以看到一丝丝的糖,用小棍将它绕好,就做成了既好看又好吃的棉花糖了。
实验03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考点精讲1.实验器材及作用:(1)测量工具:温度计、秒(停)表;(2)温度计的原理、使用和读数;(3(42.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1(2便于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3)烧杯中水量的要求:能够浸没试管中的固体即可;(4能接触到烧杯底或侧壁;【分析数据和现象,总结结论】图1 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像图2 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像3.根据实验数据描绘温度-时间图像;4.根据实验数据或图像判断熔点、熔化时间、晶体、非晶体、物态、内能大小等;5.根据实验数据或图像总结晶体熔化特点。
【交流与讨论】6.当试管中的冰开始熔化时,立即将试管浸入另一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烧杯中,观察冰是否继续熔化;7.烧杯口处“白气”的成因:8.熔化过程中内能、温度和热量的变化规律:晶体熔化过程中吸热热量,内能逐渐增大,但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内能增大,温度不断升高;9.选用小颗粒固体的原因:①使固体受热均匀;②便于与温度计的玻璃泡充分接触.10.烧杯中的水要适量,原因是:①水太多会延长实验时间;②水太少不能使固体浸没,会造成固体受热不均匀.11.试管插入烧杯中的深度要适当,“适当”的含义:①试管不能接触烧杯底;②试管中装有固体的部分要浸没在水中.12.温度计的使用: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应与待测物体充分接触且不能碰到试管底或试管壁;②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③温度计的读数:物体温度=大格示数+小格数×分度值.13.为了缩短实验时间,可采取的方法:①用温水;②增大酒精灯的火苗;③适当减少水的质量.14.熔化前后图线倾斜程度不同的原因:熔化前后物质的状态不同,比热容不同(相同时间温度变化量小的比热容大);15.冰熔化后继续对烧杯加热,试管内水不会继续沸腾的原因:没有温度差,试管内的水不能再继续吸热;16.晶体熔化的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17.晶体熔化时的特点:持续吸热,温度不变;18.撤去酒精灯,晶体还会继续熔化的原因:水的温度高于晶体熔点,晶体可以继续吸热;19.通过图像区分晶体和非晶体:晶体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20.比热容的相关判断和计算;【例1】同学们在实验室做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1)小明同学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分析实验数据可知,熔化完毕.(2)请在图甲所示的方格纸上帮小明画出该物质的温度—时间图像.甲(3(4).(5.(6棉网”或“温度计”)的高度.(7)的固体进行实验.(8(9.(10)小杨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该固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丁所示,由图丁知,在BC.时间/min01234567891011温度/℃40424446484848484849.55152.5乙丙丁(11)在实验过程中,相同时间内被加热物质吸收的热量相同,则该物质处于固态时的比热“小于”或“等于”)处于液态时的比热容.(12)小杨在总结实验结论时推测:如果一直加热下去,试管中的液体会沸腾.你认为小杨(13)如图戊所示是小华同学分别利用a、b两种物质做熔化实验时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时间图像,由图像可知,a、b【例2】在探究热现象的实验中,如图甲所示,小明将质量相等的冰和石蜡分别装在两个相同的试管中,并放在一个装有水的大烧杯中进行加热.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将两试管放在同一个装有水的大烧杯中进行加热,其目的有(2“A”或“B”)是冰,该物质在第4 min态.当冰全部熔化后,继续加热使烧杯中的水沸腾并持续一段时间,发现试管中的水始终不(合理即可)(3)加热1 min“冰”或“石蜡”)的比热容较大.(4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5)把装有冰块和石蜡的试管放入装有水的大烧杯中进行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快”或“慢”),(6.A.寻找普遍规律B.减小实验误差实验03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考点精练一.选择题1.如图是“探究石蜡的熔化特点”的实验,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石蜡应碾碎后放入试管中B.温度计的玻璃泡应放置在石蜡内部C.“水浴法”加热可以使石蜡受热均匀D.熔化的过程中,石蜡温度保持不变2.如图是小叶同学用火焰稳定的酒精灯对冰块加热“探究冰的熔化特点”实验。
第14讲物质的三态变化1.知道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时表现的特点不同。
能说出几种典型的晶体和非晶体。
掌握晶体熔化和凝固的规律,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的意义。
2.能根据实验数据作出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图像,根据图像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特点。
能作出晶体和非晶体的凝固图像。
3.知道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并能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4.了解液体汽化的方式,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蒸发现象和沸腾现象。
5.认识液体沸腾的现象,能根据液体沸腾的特点作出液体沸腾的图像。
6.了解沸点概念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7.知道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了解液化现象以及液化在实际中的应用8.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能说出物质升华时要吸收热量,凝华时要放出热量。
能用升华和凝华知识解释一些典型的现象9.能用物态变化观点说明云、雨、雪、雾露、霜的形成。
模块一:熔化与凝固1.熔化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2.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体叫做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体叫非晶体。
晶体和非晶体的主要区别是:有无熔点。
无论是晶体还是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吸收热量。
3.左图为晶体的熔化图象,其中AB段表示固体升温阶段,状态为固态;BC段表示晶体熔化阶段,此阶段虽然吸热,但温度基本不变,状态为固液共存,此时固定的熔化温度即为熔点;CD段表示液态吸热升温阶段,状态为液态。
B点时为固态,C点是为液态。
右图为非晶体的熔化图象,吸收热量且温度不断升高,直至全部变为液态。
注:通常情况下,加热的时间长短代表吸收的热能多少。
加热时间越长,代表物质吸收的热能越多。
4.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
它是晶体的一种特性。
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
5.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温度不变,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温度改变(熔化时温度不断升高,凝固时温度不断下降)。
6.物质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如晶体熔化时只吸热不升温(温度保持不变)。
物质放出热量温度也不一定降低,如晶体凝固时吸放热不降温(温度保持不变)。
讷河市第三中学崔胜春图像通常反映一个物理量随另一个物理量的变化关系,特点是形象、直观、简洁和概括力强,能以数学之“形”,揭示物理之“质”,在处理实验数据、探究规律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中考试卷中,通过图像考查学生的相关能力早已成为一种趋势,更是各地的命题热点。
下面结合近两年中考试题中解决“热学”问题的图像题,了解这类题型的特点和解决方法,以便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提高阅读图像、分析图像以及从图像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一、熔化和凝固图像例1(2017山东泰安考题)如图所示,四幅图像中能反映晶体凝固特点的是()解析: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即在凝固过程中不断放热且温度不变,图线有平直的一段。
A选项中图线处于上升的趋势,因此应属于熔化图像,同时在一段时间内不断吸热,但温度不变,因此是晶体的熔化图像;B 选项的图像在整个过程中温度一直在下降,没有固定不变的温度,因此属于非晶体凝固图像;C 选项中的图像在整个过程中温度一直上升,并且没有固定不变的温度,属于非晶体的熔化图像;D 选项中的图像随时间整体有下降趋势,属于凝固图像,并且有固定不变的温度,即有一段图线与时间轴平行,为晶体的凝固图像。
答案:D。
简评:这是一道识图题,这类题的特点是大致给定相应的关系图像,没有具体的数据,需要通过图像的变化来判断是熔化还是凝固图像,是晶体还是非晶体等。
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图像所表达的物理意义并给出解决办法,即观察温度随时间的整体变化是升高还是降低,即图线处在上升还是下降状态,来判断图像是熔化还是凝固图像;通过观察图像中是否用与时间轴平行的直线判断晶体、非晶体。
识图类试题比较考验学生对图像特征的分析、掌握能力,根据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可以确定物质的类别,熔化还是凝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重科学方法的渗透,例如可以运用比较法来解决这类图像问题。
例2(2018贵州六盘水考题)下图是海波的熔化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海波的熔点是48℃B.海波在BC 段没有吸收热量C.在第6分钟时海波已全部熔化D.海波在CD 段是气态解析:此题给出了海波的熔化图像,主要考查学生对图像和数据的分析能力。
1、熔化和凝固
①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探究实验:
实验器材:温度计——位置
大试管——位置
烧杯——位置
石棉网——烧杯底部受热均匀
水——大试管水下部分受热均匀、增大受热面积、减慢加热速度
搅拌器——熔化物体受热均匀
小颗粒——(有利于搅拌)熔化物体受热均匀
表格设计:
实验操作:时间间隔;现象观察;温度计读数;
图像绘制:描点、平滑曲线
熔化图象:
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
温度不断上升。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熔化的条件:⑴达到熔点。
⑵继续吸热。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②凝固: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凝固图象:
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凝固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凝固的条件:⑴达到凝固点。
⑵继续放热。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③熔化和凝固的实例和应用
冰镇饮料,冰镇海鲜,吃冰棍,冷水解冻
菜窖放水;石膏在凝固放热过程中,扩张皮肤血管,增强抗炎作用"来对患面部痤疮的病人进行治疗护理;降温期间在桔树上喷水,利用凝固放热使桔子不会冻坏。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
中的异同
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异同:
1、相同点:
1.都是从固态(液态)变成液态(固态)的过程
2.在熔化(凝固)过程中都需要吸热(放热)
2、不同点:
1.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即晶体升高到一定温度时,才能熔化;非晶体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逐渐由固态变成液态。
2.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虽然持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直到晶体全部熔化为液体后才继续升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也要吸热,同时温度不断升高。
3.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图像不同。
晶体的熔化图像是一条折线,而非晶体的是一条曲线。
《熔化和凝固》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能区分物质的熔化和凝固现象。
2、了解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特点。
3、掌握熔化和凝固的图像,会根据图像分析物质的状态变化。
4、知道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及特点。
(2)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曲线。
2、难点(1)根据熔化和凝固曲线分析物质的状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
(2)理解熔化和凝固过程中温度不变但仍在吸热或放热。
三、学习方法1、观察实验法:通过观察熔化和凝固的实验现象,直观地感受物质状态的变化。
2、图像分析法:学会分析熔化和凝固的图像,从中获取关键信息。
3、对比归纳法:对比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差异,归纳总结规律。
四、学习过程(一)知识回顾1、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二)新课导入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状态变化的现象,如冰雪融化、蜡烛凝固等,引发学生的思考: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物理规律?(三)熔化和凝固的概念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例如,冰变成水就是熔化现象。
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水结成冰就是凝固现象。
(四)实验探究:固体的熔化1、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试管、温度计、海波(晶体)、石蜡(非晶体)、搅拌器等。
2、实验步骤(1)将装有海波或石蜡的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
(2)每隔一定时间记录一次温度,并观察物质的状态。
(3)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3、实验现象(1)海波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2)石蜡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
(五)晶体和非晶体1、晶体:像海波这样,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做晶体。
常见的晶体有冰、食盐、各种金属等。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
04熔化和凝固的图像问题1.如图是某物质发生物态变化过程中的温度一时间图像,下列从图像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A.这种物质是晶体,其熔点是40℃B.在0至5min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在BC段物质不放热,温度保持不变D.在CD段物质处于液态【答案】A【详解】通过图像可知,物质的温度随着时间的增加呈降低趋势,是物质的凝固过程。
A.根据图像可知,该物质凝固时有固定的凝固温度(40℃),所以是晶体的凝固图像,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则此物质的熔点是40℃,故A正确;B.在0至5min物质的温度持续下降,但还没有达到凝固点,此时物质处于液态,故B错误;C.BC段是晶体的凝固过程,凝固过程中物质放热但温度不变,故C错误;D.在CD段物质的温度持续下降,凝固已经完成,物质处于固态,故D错误。
故选A。
2.如图是某种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过程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从图像可知()A.该物质是非晶体B.该物质的熔点是80℃C.温度为90℃时,该物质是固态D.T1至T2时段,该物质的温度不变,此过程该物质不吸热也不放热【答案】B【详解】A.由图可知,该物质有固定的凝固点,所以该物质是晶体,故A不符合题意;B.由图可知,该物质温度为80℃时,属于固液共存态,所以该物质的熔点是80℃,故B符合题意;C.由图可知,温度为90℃时,该物质是液态,故C不符合题意;D.T1至T2时段,为该物质的凝固过程,该物质的温度不变,但此过程该物质持续放热,故D 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从图象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A.该物质是晶体,B点为固态B.熔化时间为8minC.在BC段物质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内能不变D.该物质在AB段的吸热能力比CD段强【答案】A【详解】A.从图象上看,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48℃不变,所以此物质为晶体,并且熔点为48℃,B点时,物质刚开始熔化,为固态,故A正确;B.根据图象可知,熔化的时间为5min,故B错误;C.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虽然温度不变,但仍要不断吸热,因此内能增加,故C错误;D.根据图象可知,AB段和CD段,在同样吸热的情况下,质量不变,CD段升温较慢,则CD段物质的吸热能力强,故D错误。
我们可以用4个步骤来解释和验证物理学问题。
这4个步骤是“科学思维”,“模型建构”,“质疑创新”,“科学论证”。
例如用手在树上摘下一个苹果,是否会落到地下呢?这个可以用万有引力定律来分析,这就是模型建构。
然而如果离开了地球,没有了万有引力,那就要切换到用相互作用力模型来分析,这个就是科学思维。
最好的科学论证方法就是用实验探究,简单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情境
如图所示是“探究某晶体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像。
讨论
(1)根据图像分析晶体熔化和凝固过程持续了多长时间?
分析: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像中均有一段与横轴保持平行,这个保持平行的一段就是熔化和凝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一平行段维持的时间为熔化或凝固所需的时间,所以是3min。
【理解-保持平行】晶体熔化和凝固过程表现在图像中是与时间轴平行的一段,表示在这一段时间里温度保持不变,这一平行段维持的时间为熔化或凝固所需
的时间。
(2)晶体熔化和凝固图像中平行段对应的温度是什么?
【理解-熔点】晶体熔化和凝固图像中平行段对应的温度是该种晶体的熔点(凝固点),熔点=凝固点。
(3)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分析:晶体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表现在图像中温度持续上升;而凝固过程不断放热,表现在图像中温度持续下降。
【理解-区分】晶体的熔化图像中温度持续上升,而凝固图像中温度持续下降。
(4)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处于什么状态?
【理解-状态】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实战演练
导学号 47152225)如图是晶体的凝固图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导学号
A.晶体在EF段呈液态,温度不变
B.晶体在FG段处于凝固过程,温度上升
C.晶体在FG段处于凝固过程,温度不变
D.晶体在GN段呈固态,温度下降
点拨:根据【理解-状态】、【理解-保持平行】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