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应用交互式课件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实践探索
- 格式:docx
- 大小:15.69 KB
- 文档页数:5
2024年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课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七年级上册历史的基本知识点,如重大历史事件、人物、时间线等。
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文化特点及其发展脉络。
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历史现象,形成初步的历史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历史资料、图片、文献等获取信息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热爱。
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使他们认识到历史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通过历史教育,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他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重点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其意义。
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和重大变革。
历史人物的评价及其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入理解与记忆。
历史知识的应用与迁移,即如何将所学历史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相关历史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提问学生对已知历史事件的了解,了解他们的前知水平。
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新课讲解:按照时间顺序,详细讲解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过程和意义。
通过举例、比较、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的内涵和外延。
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和影响,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就某一历史事件或人物发表看法。
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历史人物或事件,加深对其的理解。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进行全班交流和讨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课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课堂小测验或口头提问等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对学生的练习结果进行及时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查漏补缺。
总结归纳: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重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设计导入:河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郑庄公的“九鼎八簋”。
这套鼎发掘于春秋时期郑国国君的祭祀坑,大家数一数图中有多少个鼎?按照周朝礼制,只有帝王,也就是周天子死后,才能陪葬九鼎八簋。
作为诸侯国君只能陪葬“七鼎六簋”;然而春秋时期诸侯王为什么敢使用九鼎?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走进动荡的春秋时期。
设计意图:设疑激趣,用河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郑庄公作为诸侯却使用“九鼎八簋”,给学生带来认知的冲突,为本课题“动荡”一词埋下伏笔。
一、经济大发展:铁器牛耕欣欣向荣展示“烽火戏诸侯”和“平王东迁地图”教师讲解:第一幅图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周幽王被杀后的第二年,即公元770年,因为内乱少数民族犬戎频繁入侵,很快就打到了镐京,周幽王的继承人周平王东迁洛邑,因洛邑(今洛阳)在镐京之东,此后的周朝史称东周。
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
那么春秋、战国的由来是什么呢?请同学翻阅书本p29和p33的注释部分。
教师过渡: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种力量变化无常,是中国历史上大分裂、大变革的时期之一,如此动荡的时期,它又是从什么领域开始变化呢?1.农业:牛耕[师生互动]: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青铜器”,请大家仔细观察,分析下这件青铜器的用途?同时仔细观察这个器物的外型,它有什么突出特点?[教师讲解]:这件器物出土于山西浑源,名叫“牺尊”,根据它的形制,我们推测这个应该是一件温酒器,因为这件器物它牛腹中空,中间有一个像“锅”一样的腹部,推测就是放置炭火,作温酒的用处。
下面回到第二个问题,大家从外型上看,有没有发现什么突出特点?我们看,牛的鼻子上有鼻环,鼻环就是人类驯服牛的一个标志。
呈现材料: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用于祭祀的牲口,现在用在田间劳作)——《国语·晋语》(相传为春秋时左丘明所作)[教师讲解]:而根据同一时期的文献记载,我们可以知道春秋时期确实存在将原先的“宗庙之牺”变为犁耕的“畎亩之勤”的现象。
第12课《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教案一、新课标标准通过了解西汉“削藩”和尊崇儒术,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通过汉武帝的大一统,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二、内容分析汉武帝在各个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巩固了大一统王朝,统一国家的特征得到完整体现。
汉武帝把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立为正统思想的核心,使之成为汉朝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儒学也从此成为中国历代思想文化的主流。
“推恩令”的实施,巧妙地消除了诸侯国对抗中央的能力。
在社会经济方面,汉武帝实行盐铁国有专卖,中央收回铸币权,在国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改善国家财政状况,进一步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三、教学目标1.掌握汉武帝在政治、思想、经济方面采取的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2.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局面的目的与影响。
(唯物史观)3.感知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做出的努力,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的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的任务。
(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设计意图】:视频导入,聚集学生注意力,开展新课学习。
(二)讲授新课1.削弱地方势力(1)教师活动措施1:实施“推恩令”。
措施2:削爵、夺地除国,镇压叛乱。
措施3:将一些郡国豪强迁往京师一带。
措施4: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
措施5:确立察举制。
2.推动经济的发展(1)教师活动措施1:发展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
措施2:手工业进一步发展。
措施3: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
措施4:设盐铁官,实行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
措施5: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措施6:对商人征收车船税。
(2)学生活动这些措施,使中央对经济的掌握大大加强,国家财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3.尊崇儒术(1)教师活动措施1: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措施2:在长安兴办太学,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
2024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2.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史实、概念和理论,提高历史素养。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中国历史概述第2课:原始社会第3课:奴隶社会2.第二单元:夏商西周的统治第4课:夏商的建立与灭亡第5课:西周的分封制第6课:西周的宗教与社会3.第三单元:春秋战国时期第7课:春秋争霸第8课:战国七雄第9课:诸子百家4.第四单元:秦汉时期的统一第10课:秦朝的统一与崩溃第11课:汉朝的建立与繁荣第12课: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5.第五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第13课:三国鼎立第14课:两晋南北朝的更迭第15课:南北朝的文化交流三、教学过程1.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中国历史概述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
教学难点:如何用生动的语言让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幅中国历史长卷为导入,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
(2)讲解:介绍中国历史的基本概念、历史分期,以及各个时期的特点。
(3)讨论:引导学生探讨中国历史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第2课:原始社会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原始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
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幅原始生活场景的图片为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趣。
(2)讲解:介绍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态。
(3)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原始社会的发展原因和局限性。
第3课:奴隶社会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奴隶社会的特点。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奴隶社会的阶级关系。
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幅奴隶社会的生活场景为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趣。
(2)讲解:介绍奴隶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态。
(3)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奴隶社会的阶级关系和制度特点。
2.第二单元:夏商西周的统治第4课:夏商的建立与灭亡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夏商两朝的历史地位。
第21课让我们来共同感受历史1.活动内容本课内容是一节活动课,要求我们来共同感受历史,感受历史的途径很多,比如说人们的衣食住行和身边的事物都有历史,都可以作为话题进行探究。
而身边的历史往往是学生容易忽视的,让学生从现实生活角度列举实例去切身体会这种变化,去感受身边的历史,更能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
根据活动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活动重点确定为:【活动重点】黄石市名溯源;华新水泥厂的沿革;家族的变迁。
2.活动目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历史学习不仅要让学生获得必要的历史知识、技能,还要包括在启迪思维、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方面得到发展.因此,确定活动目标如下:【活动目标】1.通过本课的活动,使学生了解黄石市名的由来;华新水泥厂的历史沿革;同学们家族的变迁。
2.通过小组的展示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从中理解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社会主义道路的胜利。
3.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和了解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学习历史对认识现实社会生活的意义。
3.活动过程一、课前收集整理1.教师提出活动主题《让我们来共同感受历史》2.根据学生的兴趣,分成三个小组:“黄石市名溯源”;“华新水泥厂的沿革”;“家族的变迁”。
让学生自己确定小组探究的内容。
3.给学生介绍资料的搜集方法。
搜集资料形式多样,可以是查阅书籍,网络搜索,也可以是咨询老师和父母介绍等。
4.小组成员在一起对有关材料进行研究、讨论,并确定本小组探究内容的呈现方式,如文字说明,课件展示等。
二、课中展示探究(一)学生展示探究成果黄石市名溯源组:首先,展示小组搜集、整理的有关黄石市名由来的资料。
然后,由小组成员给大家介绍黄石市名的由来。
1.历史悠久早在1亿6千年前,中生代燕山运动对地质构造产生了深刻影响,经过大约七万年的地质运动作用,孕育了独特的黄石山水和丰饶的矿产资源。
30万年前,古人类在河口章山石龙头一带栖息劳作,钻木取火,繁衍生息。
2024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课疆域辽阔的祖国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我国古代的疆域变迁;理解秦统一六国、汉通西域、唐朝开疆拓土等历史事件。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地图的能力;通过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学生树立国家领土完整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古代疆域的变迁;秦、汉、唐等朝代的疆域拓展。
2.难点:分析历史事件背后的历史规律。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我国古代疆域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我国的疆域是如何变迁的?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秦统一六国、汉通西域、唐朝开疆拓土等历史事件。
朝代历史事件疆域拓展情况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秦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
2.教师讲解汉通西域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
3.教师讲解唐朝开疆拓土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
四、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秦、汉、唐等朝代能够实现疆域的拓展?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历史事件?这些事件对我国的疆域拓展有何影响?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元朝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
2.教师讲解清朝疆域的拓展情况。
三、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元朝和清朝在疆域拓展方面有何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点。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概括我国古代疆域的变迁。
2.思考:为什么我国能够成为疆域辽阔的国家?六、板书设计第1课疆域辽阔的祖国一、秦统一六国二、汉通西域三、唐朝开疆拓土四、元朝统一中国五、清朝疆域拓展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我国古代疆域的变迁,引导学生认识到了我国疆域的辽阔。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爱国情感。
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但在讲解过程中,部分内容可能过于详细,导致课堂时间紧张。
应用交互式课件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实践探索
—以初中历史《远古的传说》为例
初中历史教育的核心概念包括时空观,这一观念是培养学生通过时空穿越培养学生的时空观,提高学习兴趣。
让学生站在当时社会情况去理解当时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下的历史理解,多维度更全面认识历史。
笔者以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远古的传说(黄帝、炎帝)》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应用101教育PPT引导学生由角色代入到体验历史人物的事迹,建立历史时空观,培养历史时空观念,获取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经验,完成历史相关问题的探讨与交流。
课例呈现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中国——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强大的国家。
在中国古代有着各种神话传说,神秘而美丽!带入情境,(课件展示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提出问题:猜猜图片所指的是哪些神话传说?为什么会出现神话传说?如果你们能去到神话故事里,你们最想去到哪个神话故事?为什么?带着问题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从学生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入手导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神话故事已经烙印到人们心中,让学生知道历史无处不在。
并让学生代入历史神话当中,感受历史的时空观念,代入角色,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赋能路径:利用101教育平台功能将课件内容展示给学生,由学生角色代入,建立历史人物代入感。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 角色代入,初步感知
师:先小组讨论了解本课黄帝的相关事迹,学生熟悉黄帝事迹之后每组派一个代
表穿越回远古神话传说时代,通过角色扮演,扮演黄帝。
看看哪个代表扮演的黄帝更像(包括黄帝部落出现时期、黄帝曾和哪个部落大战、黄帝的发明、黄帝的属下的发明)把这些事迹要熟悉。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和黄帝的了解程度,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得出知识点,黄帝的生平事迹,初步形成时空观念,让学生切实感受。
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代表扮演谁更像(谁掌握的知识点更准确)
赋能路径:学生先小组讨论即将角色扮演的黄帝的事迹,后每组派代表初步表演,对比谁表演的更像(知识点更贴合课本史实),全班评比。
教师用手机拍摄学生角色表演,学生对表演人物的细节和知识点做好笔记整理。
整理出一个最符合黄帝形象的扮演者。
教师把学生整理的笔记用手机移动101教育平台投放到多媒体大屏进行对比。
这就是手机端101教育平台和电脑端连接进行文件、图片互传功能。
有利于全班共同归纳整理知识点,囊获全班人的智慧。
2. 深入探索,收获认知
穿越历史——扮演人物
师:通过上一个环节选出最像黄帝的扮演者,接着找出和黄帝相关的人物,炎帝和蚩尤、黄帝属下、黄帝妻子。
提醒学生黄帝和炎帝是主要角色,也就是男主角。
每个人都需要了解人物的事迹,可以通过生生互动讨论得出历史知识点、也可以通过师生互动询问老师。
学生得出结论后整理归纳,教师在学生整理后在多媒体屏幕上展示每个角色的生平事迹,让学生对比自己整理的和课本历史人物是否相符。
角色定位有没有发生偏差。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把课本每个人物和相关事迹都罗列出来,间接得出本节课的相关知识点,重点的人物是黄帝和炎帝事迹。
难点是黄帝和炎帝的发明,得出本节
课的重难点,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整理知识点,在游戏扮演的同时把知识点收获,并通过扮演的更“像”,得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这样让学生代入历史人物去学习课本内容,更能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历史知识点理解得更透彻,除去了学生对历史学科刻板的印象“背”。
让学生通过穿越时空更有兴趣扮演角色获得知识,并在扮演的过程中归纳整理自己是否扮演的更像(掌握知识程度),学会总结整理。
赋能路径:先对历史人物的事迹进行小组讨论归纳整理,教师巡视课堂,对学生对该人物的整理表演的内容进行收集拍照、录制,利用101教育平台的移动设备和多媒体设备互连发到多媒体大屏,把学生投票得出最像的扮演者请到讲台表演。
在学生表演的同时在多媒体播放符合情景的音乐和背景字幕。
让表演者更贴合历史史实,也能让学生感受到几千年前的远古历史人物出现在眼前的身临其境氛围感。
更好理解历史。
三、随堂检测,巩固提升
教师用101教育平台中的AI动画课堂作业里的游戏模板插入本节课随堂检测闯关试题,学生闯关完成后当场进行分析巩固讲解学生在闯关过程中做的错题。
设计意图:利用当下学生最喜欢的游戏和练习相结合进行教育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加深印象,娱学结合。
并更有效的掌握巩固知识点。
赋能路径:课前教师把101教育平台里是AI动画的游戏闯关随堂训练题目(5题,包括判断题、选择题、连线题等)准备好插入到课件相对应里,在101教育平台里设置相对应的闯关计时,增添闯关刺激感。
通过教师的移动教学设备查找到学生的答题闯关正确率,把学生错的题目,让扮演历史人物的相关人员再次穿越历史进行当场表
演,加深对错题学生的更深层次的印象。
课堂观察
在目前新课标的教学大环境里,教师不能一味的灌输式教学,让学生在参与课堂中学习到新知,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
让学生学会学习才是重中之重,通过角色扮演,体验历史人物的点滴中学会学习。
在穿越扮演的过程中理解历史的时空观,培养学生对时空观念下的历史理解,多维度更全面认识历史。
本课例较好地实现了寓教于乐,与传统灌输式教学对比更符合学生和当前时代的大教育观。
通过搭建角色扮演帮助学生从了解、理解历史人物到亲身扮演、感同身受的时空观念过渡,自学、讨论、合作、探究、归纳、整理体现得更完整。
一、角色扮演形成感性认知
课例从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引入,在“初步讨论—认知了解历史人物”、“小组内表演—得到穿越历史人物模型”、”代表讲台表演—得到历史人物“复活”展现”的步骤里,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和理解历史人物,通过穿越表演历史人物,在学生在表演的过程里认识到历史的时空观。
二、虚实结合培养时空观念
课例充分发挥课件的交互作用,在学生表演的基础上,借助 101 教育平台 PPT 的AI动画、3D资源、移动端和电脑端的互连投屏等学习工具,提升学生的时空观念形成。
例如,在突破教学难点——“扮演黄帝”时,学生对历史人物进行定位,人物事迹等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在收集了全班同学的知识点整理后投屏到多媒体大屏并同时配上
相关人物的音乐和背景字幕,教师也从网上找到人物的介绍材料讲解给扮演者认识,让扮演者了解人物的更多细节。
最大程度还原历史人物。
扮演后让学生真实体验历史人物出现在眼前,而不是出现在沉闷的课本里。
从最直观的感受,通过讨论、分析、归纳、整理的学习过程中突破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