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2
古代二十四孝故事周英荣老师题记:一位哲人说过:“聪明的人用自己的后半生纠正前半生的愚昧、偏见和错误。
愚蠢的人错过多次,却不知错在哪里”。
内容简介《二十四孝故事》《孝经》是中国文化史。
上最重要的典籍之一。
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是巨大的,是古代以“忠孝”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的集中体现。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而成。
为什么要“孝”?“孝”就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一种回报,叫做“慈乌反哺”:父母给你生命,所以你要善待父母之生命。
让朋友们怀着同情之心去了解古人,并非要件件照办,而是想通过这些故事,让他们知道人世间还有“孝”字!不过有的人还是看不懂古文,我加注了拼音,解决了阅读的困难。
今天我就整理了古代二十四孝故事原文故事和译文白话文,希望大家喜欢呀!二十四孝故事白话文: 尝粪[cháng][fèn]心忧01原文:南齐庚黔娄[yu qian lou],为孱陵令[chán ling ]。
到县未旬日,忽心惊汗流,即弃官归。
时父疾始二日,医曰[yuē]:“欲知瘥[chài]剧,但尝粪苦则佳。
”黔娄[yu qian lou]尝之甜,心甚[shèn]忧之。
至夕,稽[qǐ]颡[sǎng]北辰求以身代父死。
诗赞:到县未旬日,椿[chūn]庭遗[yí]疾深。
愿将身代死,北望起忧心。
译文:南齐人庾黔娄[yu qian lou],任孱陵[chán ling ]县令。
到孱陵[chán ling ]县赴任不满十天,忽然觉得心惊胆战,浑身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
到家得知父亲病重已两天了。
医生说:“要想知道病情好转还是恶化,只要尝一点病人粪便,味道苦说明是好事。
”黔娄[yu qian lou]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
到夜里,跪拜北斗星,叩头[kòu]乞求以自身代父去死。
《十三经》简介汉朝时,把《诗》、《书》、《易》、《礼》(指《仪礼》)和《春秋》等五部儒家著作定为经,称《五经》。
唐朝把《周礼》、《礼记》、《仪礼》、《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与《诗》、《书》、《易》合称《九经》。
唐文宗刻石经,把《孝经》、《论语》、《尔雅》列入经部,宋朝又将《孟子》列入,因此,宋朝以后,把《诗》、《书》、《易》、《周礼》、《礼记》、《仪礼》、《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和《孟子》合称为《十三经》。
下面以对《十三经》分别简介。
《诗》。
又称《诗三百》,汉代后因列入经典,又称《诗经》,汉代毛亨为之注,又称《毛诗》。
相传孔子选春秋时诗歌三百零五首以成集,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内容分为风(十五国风)、雅(《小雅》、《大雅》)、颂(《周颂》、《鲁颂》和《商颂》)。
内容丰富,文采斐然。
对我国文学影响极大。
《书》。
又称《尚书》,汉代后又称《书经》。
相传孔子删订。
分为《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
《今文尚书》指西汉伏生所传的《尚书》,共二十八篇;《古文尚书》指汉武帝时在孔子故宅壁中发现的据说是用“古文字”写的《尚书》,后失传。
现在广为流传的《尚书》,是东晋时豫章内史梅赜献出的《孔传古文尚书》,共五十八篇,其中包含汉代伏生的二十八篇《今文尚书》。
《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文献,内容分《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等四部分。
记载了上古尧、舜、禹、商汤、周武王等圣王及皋陶(yáo)、益、稷、伊尹、周公、召公等众多贤明政治家的嘉言美行、治国理念,内容丰富,是古代君主、政治家、读书人必学的修身、理政、治国的经典性教材。
《易》。
汉代以后称《易经》。
“易”的含义有“交易”、“变易”之义。
古人用以占卜。
传说上古伏羲氏发明了六画卦,即六十四卦。
周文王据此演成三画卦,即八卦。
汉代有人认为易有三种,一为夏易《连山》,商易《归藏》和《周易》。
《文昌孝经》教孝章关于文昌孝经《文昌孝经》是道家从自身的自然宇宙观出发,指出人的自然生命承载体的可贵,父母生育子女受尽辛苦,养育子女耗尽心血,子女应该体恤孝敬父母,并以此道推己及人,由此不但保全自身天性,还可以获得上天赐福科举成功,乃至证果得道,是一部很具有道家特色的弘扬孝道的典籍。
教孝章原文真君曰:孝自性具,教为后起,世多不孝,皆因习移。
意既罔觉,智又误用,圣人在上,惟教为急,教之之责,重在师傅,尤当重择。
贤良之师,化恶为善,不贤之师,变善为恶。
师而不教,过且有归,教之不善,其罪尤大。
不贤之师,导之匪僻,引之邪佞,养成不肖,流为凶顽,越礼犯纪,妄作无忌,虽欲救之,急难格化,如是为教,罪实非轻。
药石之师,惟贤是与,行己端庄,导人忠信,教不他设,孝无畸行,因其本然,还所固有,朝敦夕诲,幼育长循,惟兹孝弟,化行是先,虽至愚氓,无不晓习。
如是为教,功实不少,为功为罪,职岂易任,惟名尊严,其实如何?孝弟是宗,能孚孝者,弟亦本诸。
助君为理,转移风俗,全在师儒。
教不可误,师不可违,自重在师,率教在弟。
孝原自具,有觉斯兴。
偈曰:孝弟虽天性,良师当时省,一或千不孝,何能全弟行,罪愆有攸归,师实难卸任,能作如是观,训之方有定。
又说偈曰:教虽赖良师,人亦当自谨,无自干不孝,徒然费师训。
教孝章译文真君说:孝是人性中本来自有的,教育尽孝则是后来出现的。
世人多半不孝,都是因为习俗使其改变。
愚笨之人不明道理,聪明的人又错用心思。
圣人在上,唯独对于孝道而着急。
教习孝道的责任,重要的是在师傅,尤其应当慎重选择。
贤良的师傅,能将恶人化导成善人;不贤明的师傅,却能将善人变成恶人。
作为师傅而不教导学生,师傅有过错,并对过错负有责任;而如果教导不好的东西,其罪过就更加重大了。
不贤明的师傅,会教导人行为邪恶,引到奸邪的道路上,教成品行不端之人,流变为凶狂顽劣之人,毁越礼法,违犯法纪,胡作非为而没有忌惮。
虽然想拯救这样的人,但急切间也难以改正变化。
读《百孝经》有感附百孝经全文读《百孝经》有感附百孝经全文文陈兆昌人生有两件事不能等,一件是行善,一件是行孝《百孝经》,原称为百孝篇,是由先人遗留下来,之后白水老人重新汇整成整篇为八十四句,每句皆有至少一个孝字,总计有一百个孝字,因此现今称为[百孝经],从经中浅显易懂的字句中,把孝行之道表露无遗。
再读《百孝经》,颇多感慨,其中自古忠臣多孝子,君选贤臣举孝廉,孝敬父母如敬天,孝父孝母孝祖先,生前行孝方为孝,死后尽孝徒狂然",百行万善孝为首,当知孝字是根源等句段,不失为经典力作,将永久留给中华儿女并奉行之。
孝为何解?孝是儒学伦理中重要的内容,在儒学伦理里,父母必须照顾好自已的子女,将他们抚养成人,相应地,子女在父母年迈之时,也必须作出回报,尽赡养老人的义务,这就是"孝"。
孝是人性,亦是本性。
人不可失人性,即不可不孝。
人与人之间,以我之见,孝则集中体现在一个字上,那就是"爱"。
孝就是对父母长辈的爱。
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为我们付出很多,理应得到爱的回报。
百善孝为先,孝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这是我对《百孝经》最基本的理解,但愿能与诸位贤达共勉。
附百孝经全文天地重孝孝当先一个孝字全家安孝顺能生孝顺子孝顺子弟必明贤孝是人道第一步孝子谢世即为仙自古忠臣多孝子君选贤臣举孝廉尽心竭力孝父母孝道不独讲吃穿孝道贵在心中孝孝亲亲责莫回言惜乎人间不识孝回心复孝天理还诸事不顺因不孝怎知孝能感动天孝道贵顺无他妙孝顺不分女共男福禄皆由孝字得天将孝子另眼观人人都可孝父母孝敬父母如敬天孝子口里有孝语孝妇面上带孝颜公婆上边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女得淑名先学孝三从四德孝在前孝在乡党人钦敬孝在家中大小欢孝子逢人就劝孝孝化风俗人品端生前孝子声价贵死后孝子万古传处世惟有孝力大孝能感动地合天孝经孝文把孝劝孝父孝母孝祖先父母生子原为孝能孝就是好儿男为人能把父母孝下辈孝子照样还堂上父母不知孝不孝受穷莫怨天孝子面带太和象入孝出悌自然安亲在应孝不知孝亲死知孝后悔难孝在心孝不在貌孝贵实行不在言孝子齐家全家乐孝子治国万民安五谷丰登皆因孝一孝即是太平年能孝不在贫和富善体亲心是孝男兄弟和睦即为孝忍让二字把孝全孝从难处见真孝孝容满面承亲颜父母双全正宜孝孝思鳏寡亲影单赶紧孝来光阴快亲由我孝寿由天生前为孝方为孝死后尽孝徒枉然孝顺传家孝是宝孝顺温和孝味甘羔羊跪乳尚知孝乌鸦反哺孝亲颜为人若是不知孝不如禽兽实可怜百行万善孝为首当知孝字是根源念佛行善也是孝孝仗佛力超九天大哉孝乎大哉孝孝矣无穷孝无边此篇句句不离孝离孝人伦颠倒颠念得十遍千个孝念得百遍万孝全千遍万遍常常念消灾免难百孝篇作者简介陈兆昌,12岁下地干活,17岁参加工作,19岁从事乡村教育,23岁参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
《文昌孝经》原文及翻译《文昌孝经》简介《文昌孝经》是道家从自身的自然宇宙观出发,指出人的自然生命承载体的可贵,父母生育子女受尽辛苦,养育子女耗尽心血,子女应该体恤孝敬父母,并以此道推己及人,由此不但保全自身天性,还可以获得上天赐福科举成功,乃至证果得道,是一部很具有道家特色的弘扬孝道的典籍。
《开经启》原文浩浩紫宸天,郁郁宝华筵,文明光妙道,正觉位皇元,振嗣恩素重,救劫孝登先,大洞完本愿,应验子心坚。
《开经启》译文译文广大宽阔的紫宸天,香气浓郁的宝华筵。
文德辉耀的奇妙之道,体悟大道的人位列仙班。
振兴人们子嗣的恩泽向来都很重,而要想解救人们的灾难祸患,应当从行孝开始。
大道完成了人们的本愿,文昌帝君提倡的孝道灵验无比,人们应当信心坚如磐石。
《育子章》原文真君曰:乾为大父,坤为大母,含宏覆载,胞与万有,群类咸遂,各得其所。
赋形为物,禀理为人,超物最灵,脱离蠢劫,戴高履厚,俯仰自若,相安不觉,失其真性。
父兮母兮,育我者宏,两大生成,一小天地,世人不悟,全不知孝,吾今阐明,以省大众。
乾坤养物,劳而不劳;父母生子,不劳而劳,自字及妊,自幼迄壮,心力所注,无有休歇。
十月未生,在母腹中,母呼亦呼,母吸亦吸,耽娠如山,筋疼血滞,寝处不舒。
临盆性命,若不自保,父心关恻,母体担虞,纵令易诞,费尽劳苦。
若或迟久,不行分娩,艰难震恐,死中幸生,几舍其母,始获其子。
一月暗居,三年乳哺,啼即怀抱,犹恐不调,睡令安寝,戒勿动摇,含食以饲,帖衣以裹,谅其饥饱,适其寒暑,痘疹关煞,急遽惊悸,咿唔解语,匍匐学行,手不释提,心不释护。
子既年长,恐其不寿,多方保持,幸而克佑,筹划有无,计其婚媾,厥龄多少,诸务未晓,一出一入,处处念之,绸缪咨嗟,谆谆诫命,亲心惆怅,子方燕乐,教之生计,教之成业。
母诞维艰,父诲匪易。
虽至英年,恤若孩提,食留子餐,胜如己餐;衣留子衣,胜如己衣。
子若有疾,有可代者,己所甘受。
子若远游,行旅风霜,梦寐通之;逾期不归,睛穿肠断。
四年级上册国学课本《经典诵读》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四年级上册国学课本《经典诵读》教案经典诵读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根据四年级学生年龄特点,以学校指导计划为基础,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道德素质,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广读博览,日积月累地增长语言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使学生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发扬中华传统美德,潜移默化地形成优良的道德思想,并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健康成人。
二、教学目标:1.通过经典诗文诵读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一些做人的思想和行为指导,对学生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2.开设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3.开启少年儿童的潜能,特别是右脑、潜意识的巨大记忆力和创造力;开发学生的智慧,使识字、阅读、记忆、观察、思维、判断、想象、决策、创造、体能、灵感等多方面潜力得到更为科学、更为高效的开发和培育。
4.通过天天诵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毅力。
三、活动基本原则:直面经典,不求甚解,形式多样,水到渠成。
四、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1、总体目标:通过组织小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修养。
2、具体目标:①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②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③培养小学生读书兴趣,增加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素养。
④通过天天诵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毅力。
五、经典诗文诵读的内容:诵读《语文课程标准》中附录的小学阶段必须诵读的诗词外,还有部分经典诗词《孝经》《绝句》《老子》《论语》《孟子》等。
六、课程开设的原则:1.不求甚解,只要熟读会背。
2.不要苛求,要多多鼓励。
不要用同一标准要求全体学生,只要半数以上的学生能正确流利的诵读就可以进行下一篇。
蒙学,又称“蒙养书”、“小儿书”,是对我国传统的幼儿启蒙教育的一个统称。
被称为儒家群经之首的《易经》中有一卦叫“蒙卦”,“蒙卦”中讲:“蒙以养正,圣功也。
”就是说用正确的教育启蒙儿童是圣人的功业。
古代私学发展史中,明确提出蒙学课程始于汉代。
汉代的蒙学教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进行习字教育,所使用的教材有《苍颉篇》、《凡将篇》、《急就篇》、《元尚篇》等,此外还有《广仓》、《无尚》、《飞龙》等字书。
第二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所使用的教材有《孝经》、《论语》,是进入专经学习的必经阶段。
三国两晋时期,蒙学教材主要是《急就篇》以及王义编《小学篇》、杨方《少学》和束皙《发蒙记》等。
应当指出的是,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十分发达,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即是家庭教育的代表作。
唐朝所使用的蒙学教材主要有《开蒙要训》、《太公家教》等。
宋朝所开设的蒙学课程有:有王应麟作的《三字经》、钱塘老儒作的《百家姓》、谢枋得编的《千家诗》、无名氏编的《神童诗》和《名贤集》等。
此外,还有《童蒙训》、《性理字训》、《训蒙诗》、《训蒙记》等。
元朝与宋朝相似,所不同的是蒙学还制定了较为详细的教学计划,具有代表性的是元初程端礼所制定的《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
这个“读书日程”可以说是元明清三朝学校教育最典型的“教学计划”,影响及于三代,迄今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元代私人讲学内容多数不出程氏所列的课程。
此外,较有影响的还有《二十四孝》与《历代蒙求》。
明清私学大体沿用宋元私学计划,蒙学是私学的初级阶段,以识字为主,多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蒙求》、《神童诗》、《小儿语》、《续小儿语》、《弟子规》、《龙文鞭影》等为识字教材。
明朝较有影响的有《幼学琼林》、《龙文鞭影》、《小儿语》、《女儿经》。
清朝较有影响的蒙书还有李毓秀作的《弟子规》,朱柏庐作的《朱子家训》,李渔着的《笠翁对韵》,车万育作的《声律启蒙》,吴楚材和吴调侯编的《古文观止》,孙洙编的《唐诗三百首》,王筠作的《文字蒙求》,周希陶重订的《重订增广》等。
中国古代主要经、书简介《四书·五经》“四书”的名称,是从南宋宋孝宗赵?淳熙年间(公元1174~1189)才开始有的。
当时的大理学家朱熹,特从《礼记》一书中,提出《大学》、《中庸》两篇独立成书,与《论语》、《孟子》合称为“四子书”,也叫做“四书”。
是儒家的经典著作。
“五经”指《易》、《书》、《诗》、《春秋》、《礼》五部书。
这几部经典,流传到今,已经两千多年,同为儒家的经典著作。
《论语》《论语》一书,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纂的。
孔子死后,弟子们把平日关于孔子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理成书,叫作《论语》。
全书共20篇492章。
《论语》也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儒家学派的主导思想。
它的体裁很像后代的语录。
其中有记孔子所言,有孔子答弟子所问,有弟子们的自相问答,是儒家思想所依据的经典,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材料。
曾有人将《论语》比作西方的《圣经》。
宋朝开国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是精华与糟粕的杂阵。
因它不少内容属客观真理、属传统的中华民族美德的精神财富。
我们要汲取其精华和智慧,这也是孔子的思想及《论语》2000多年历久不衰的缘故及其魅力所在。
《大学》《大学》阐述了儒家的社会政治观点。
按传统说法,《大学》的传文是孔子的门生曾参所作。
书中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
“三纲领”指的是“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指的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特别强调修身的重要性,认为修身是治国、平天下的第一步,也是格物(研究事物)、致知(学习知识)的基础。
《中庸》《中庸》是儒家宣传封建道德的一部伦理教科书。
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传。
书中提出了“中庸”这个概念,来作为指导人们行为的标准。
所谓“中庸”,就是在不同的时间和条件下,要求人们的言行既不要过分,也不要不及。
“中庸”的人生观,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起了极大的影响。
《孟子》《孟子》7篇,是孟子的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著述。
四书和五经介绍(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英语单词、英语语法、英语听力、英语知识点、语文知识点、文言文、数学公式、数学知识点、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nglish words, English grammar, English listening, English knowledge points, Chinese knowledge points, classical Chinese, mathematical formulas, mathematics knowledge points, composition boo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四书和五经介绍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经典名著的统称。
《孝经》第一课时教案【教学内容】《孝经》p46-58,简介《孝经》的整体精神和文本的框架结构,初步感知教材内容。
【教学目标】1.借助拼音正确朗读《孝经》,读准字音,初步读通《孝经》。
2.了解《孝经》的大致内容,知道上自天子下至百姓都要做到孝。
3.通过学习,对“孝”文化有初步的认识和感悟。
【教学重难点】了解《孝经》的整体精神和文体的框架结构,对“孝”文化有初步的认识和感悟,知道孝顺父母是每个子女的义务和责任。
【教具准备】1.教材《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第二册》2.幻灯片3.公益广告视频【教学过程】一、导入1.播放孝敬父母的公益广告视频。
2.学生谈谈看完这个公益广告的感受。
3.师小结,并引出课题:《孝经》二、简介《孝经》《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
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
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
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
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
全书共分18章。
该书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
三、学生自由读《孝经》,并思考1.孝经怎么学更有收益?《孝经》就是教育子女孝敬父母长辈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
实际上古代圣贤和历代帝王石把它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课本来教育子弟;在今天则是“修身齐家治企和天下”的康庄大道。
2.孝经有什么作用?孝经是人际之间相处的大道:立身相处之道,是解决现代社会三大相处困惑的法宝:(1)如何与自己愉快相处?这本经书可以教会我们认识自己、放下自我,谦和进取、包容别人,接纳世界,最终做到立身处事的圆满,从而实现人生理想和价值(2)如何与他人圆融相处?经书最重要的是引领我们用心体会他人的需求,真诚的尊敬他人,从而为自己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最终走向成功。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No.1,2020Genera.No.1722020年第1期(总第172期)Journal of Qiqihar Junior Teachers ’College一、引言《孝经》者,百行之宗,五教之要。
相传,周室衰微、君臣僣乱、礼乐崩颓之时,孔子定礼、乐,删《诗》、《书》,赞《易》道,以明道德仁义之源;修《春秋》,以正君臣父子之法。
又考虑时人虽知其法,却不知其行,于是作《孝经》一十八章,以明君臣父子之行所寄。
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的《孝经》,集中反映了儒家的孝道观,是我们了解中国传统孝道的重要途径,直到今天来看,依旧对于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秀品德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二、《孝经》与作者先秦典籍由于年代久远,加上秦始皇时焚书坑儒导致的保存困难,作者多难以确定,作为儒家十三经之一的《孝经》也不例外。
有关《孝经》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最早记载:“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
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
”司马迁认为《孝经》的作者是曾子。
《汉书·艺文志》曰:“《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
”认为《孝经》的作者是孔子。
宋代之后,疑经之说盛行,又出现了司马光的孔门弟子说、胡寅的曾门弟子说、孟子说、子思说、儒生伪造说等诸多说法。
孔子门人子夏的弟子魏文侯曾作《孝经传》;此外《吕氏春秋》中的《孝行》篇、《察微》篇均引用过《孝经》里的句子,因此《孝经》的成书应不晚于战国。
虽然《孝经》的作者众说纷纭,但根据现有史料,大抵可以确定《孝经》是先秦古籍,与儒家思想一脉相承,作者应为先秦儒生。
《孝经》在秦始皇焚书时惨遭厄运,现存《孝经》有今文、古文之分。
今文本是汉初河间人颜芝及其子颜贞献所藏,该本用当时通行的文字书写故称今文本,共十八章;古文本是鲁恭王得自于孔子旧宅壁中之本,共二十二章,内容略多于今文本。
唐宋以后最为通行的版本是唐玄宗开元年间依今文《孝经》撰著的御注本。
孝经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
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
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
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
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
全书共分18章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
《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
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
以显父母”,是孝之终。
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孝经》还根据不同人的等级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是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孝经》还把道德规范与法律(刑律)联系起来,认为“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其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
《孝经》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
在中国自汉代至清代的漫长社会历史进程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社会纲常、社会太平起了很大作用。
《孝经》古文经多出第十九章。
《古文孝经·闺门章第十九》:“子曰:闺门之内,具礼矣乎!严亲严兄。
妻子臣妾,犹百姓徒役也。
”
《孝经》在中国古代影响很大,历代王朝无不标榜“以孝治天下”,唐玄宗曾亲自为《孝经》作注。
书分古今文二本,今文本为郑玄注,古文本为孔安国注。
自唐玄宗注本颁行天下,孔、郑两注并废。
清严可均有郑注辑本,宋邢昺疏。
孝经第一章及译文
【孝经原文】
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持。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
【孝经译文】
开宗明义章第一
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
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
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
你知道那是为甚麽吗?”
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孔子说∶“这就是孝。
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
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
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
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於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於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麽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