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第九讲《孝经》-辛卯春
- 格式:doc
- 大小:98.00 KB
- 文档页数:13
01《孝经》概述与背景Chapter《孝经》简介及作者创作背景与历史地位《孝经》创作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家庭伦理道德观念淡薄。
孔子及其弟子为了弘扬儒家思想,强调家庭伦理道德的重要性,创作了《孝经》。
《孝经》在儒家经典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百行之先,人伦之始”。
孝道思想强调尊敬父母、关爱家人,是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思想被广泛推崇和倡导,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孝道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孝道思想在传统文化中地位02《孝经》核心内容解读Chapter孝道观念阐述孝道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强调尊敬父母、关爱长辈,是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
《孝经》认为孝道是为人之本,其重要性不亚于忠诚和信义,是个人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孝道实践包括尊敬、关爱、赡养父母等方面,要求子女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父母全方位的关怀和支持。
《孝经》强调亲子关系是家庭伦理的核心,要求父母慈爱子女、子女孝顺父母,建立和谐融洽的家庭关系。
家庭伦理还包括夫妻关系、兄弟关系等方面,要求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尊重、关爱、支持,共同营造和睦幸福的家庭氛围。
《孝经》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伦理的和谐与稳定对于社会的繁荣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亲子关系与家庭伦理忠孝观念及其现实意义01020303《孝经》白话文翻译与赏析Chapter精选篇章白话文翻译《开宗明义章第一》01《天子章第二》02《诸侯章第三》03文学艺术特色分析简练明快的语言风格严谨的逻辑结构丰富的文化内涵当代价值体现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01促进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02提供个人修养与品德培养指南0304孝道思想在现代社会应用推广Chapter树立榜样从小事做起强化感恩教育030201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孝心方法企业文化中融入孝道观念实践关爱员工家庭倡导尊老敬老企业可以关注员工家庭状况,为员工解决家庭困难提供支持和帮助,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的温暖和关怀。
《孝经》解读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孝经》的解读。
教材中,第一章节主要介绍了孝道的重要性,讲述了孝道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孝道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孝道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理解孝道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
2. 通过学习《孝经》,培养学生尊敬父母、孝顺父母的良好品德。
3. 提高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孝道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难点:《孝经》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孝经》解读资料、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向学生提问“什么是孝道?”,引发学生对孝道的思考,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孝道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孝道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3. 阅读:《孝经》的原文阅读,让学生对孝道有更深入的理解。
4. 解读:对《孝经》中的重要内容进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孝道的内涵。
5. 练习:让学生结合《孝经》的内容,举例说明孝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6.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孝道的理解和感悟。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孝道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孝经》的内容要点、孝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2. 请学生举例说明孝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写一篇关于“我心中的孝道”的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孝道的理解和感悟有所提高,但在《孝经》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上还有待加强。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增加对文言文的讲解和练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拓展延伸: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文化活动,如孝道文化节等,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孝道文化,培养学生的孝顺品德。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解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孝经》的解读。
教材的第一章节主要介绍了孝道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孝道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理解孝道文化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孝经》原文及讲解《孝经》原文及讲解《孝经》中国古代汉族政治伦理著作。
儒家十三经之一。
传说是孔子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
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
《孝经》原文开宗明义章第一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诸侯章第三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
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盖诸侯之孝也。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
盖卿大夫之孝也。
《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士章第五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
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
盖士之孝也。
《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庶人章第六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
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
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孝经讲义王承略《孝经》的作者及成书年代《孝经》的作者,传统上有下列几种说法:(1)孔子作。
见《白虎通义》、《汉书艺文志》、郑玄《六艺论》、《孝经鉤命决》、《孝经援神契》;(2)曾参作。
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3)曾子门人作。
见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困学纪闻》引胡寅说;(4)子思作。
见《困学纪闻》引冯琦说;(5)七十子之徒作。
见司马光《古文孝经指解自序》、毛奇龄《孝经问》、《四库全书总目》;(6)后儒杂纂而作。
胡宏、汪应辰、朱熹,见朱熹《孝经刊物后序》;(7)汉儒伪造。
见姚际恒《古今伪书考》。
《孝经》是对孔子、曾子论孝道的进一步阐发和引申,结合先秦两汉典籍对曾子孝行的大量记载,《孝经》应该出自曾子的门人之手。
《孝经》一书曾被《吕氏春秋·察微篇》所征引:“《孝经》曰:“高而不危,所以常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常守富也。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这段文字与《孝经·诸侯章》自“高而不危”至“和其民人”一段文字完全相同,并明确说是引自《孝经》。
《吕氏春秋·孝行篇》亦有同于《孝经》的文字。
另外,东汉蔡邕的《明堂月令论》曾引魏文侯“孝经传曰”云云。
魏文侯为战国时魏国之君,《史记·魏世家》有传。
《孝经传》今佚,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王谟《汉魏遗书钞》都辑有《孝经传》一卷。
由此可知,《孝经》一书是先秦已有的,不晚于秦魏之后。
《孝经》中的一些句子,与《左传》近似,有明显的引用痕迹。
又《孝经》论孝,同作为孔子言行最可靠纪录的《论语》论孝大不相同,甚至有矛盾处。
比如《论语·学而》中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女要一切以父志为转移,死后多年也不得改变。
又《论语·里仁》篇子曰:“事父母几婉转。
谏。
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忧愁。
而不怨。
”是说对父母的错误,要婉转地劝止,如果不听从,仍然要恭敬地不触犯他们,虽然忧愁,但不怨恨。
《孝经》的全文及译文《孝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一,全称为《关于孝道的经典》,也称为《二十四孝经》。
它早在汉代已经形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推崇孝道、教育后代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孝经》的全文及译文。
《孝经》全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爱,需先尽。
兄道友,弟道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此之谓,人之情。
进必趋,退必追,唯人是,不可食。
亲不近,邻不远,礼远不穷,不行不远。
凡言听之,信之守之,高声勿以扰,快色勿以陵。
定交至,交则信,言而有信,行而有验。
虽有枯木,不失其本,孝之人,必有余庆。
《孝经》译文:父母召唤时,要立刻回应,父母命令时,要迅速行动;父母教导时,要虔诚倾听,父母爱护时,要勤恳回报。
兄长要当好朋友,弟弟要心存敬意,长幼有序,朋友之间要互相尊重;主人要尊敬仆从,臣子要忠诚效劳,这就是为人处事的道理。
进餐时要匆匆赶去,退场时要追赶离去的人,只有以人为本,才能不自欺。
亲人不要走得太近,邻居也不要走得太远,遵守礼仪,有时候不见面也不会疏远。
任何话都要听进去,信守诺言,说话不要大声喧哗,笑容也不要过分自傲。
交朋友要讲究真诚,信任对方,讲话有信誉,行动要受检验。
虽然有干枯朽木,也不会失去其本质,孝子必然会得到意外的回报。
总的来说,《孝经》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孝道思想,蕴含着深远的教育意义。
家庭是生命的基本单元,父母是我们最亲密和最重要的亲人,在家庭教育中必须强调孝心和顺从,这是整个社会伦理的根本基础。
另外,《孝经》还强调了朋友之间要互相尊重,主仆之间要互相尊敬,从而加强人际关系和社会道德建构。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当更加重视家风教育和社会道德建构,才能够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孝经孝是我国传统(de)美德,最早记载孝行(de)文献是尚书.自古以来施政者都重视孝道,近年来国家和各地政府也都有评选表彰孝子(de)活动,孝道是人间第一义.至圣先师孔老夫子一生倡导“仁”道,并以孝作为实践仁道(de)根本.因此他教导学生做人(de)第一件要事,就是孝悌.论语·学而篇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老夫子把力行孝道作为“仁”(de)根本,非常注重生活实践.夫子教诲学生,孝是一个人行为最起码(de)要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夫子(de)学生中,曾子不仅一生力行孝道,而且能够发挥孝道(de)思想.曾子以后,孟子秉承并进一步阐述孝道.此后(de)圣贤学者都继承了孝道思想,加以阐述,并且制定各种礼节,使人们很好地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孝经是儒家讨论孝道(de)一部专书,关于成书有几种说法.比较被认可(de)是曾子记录孔老夫子教诲,并经过自身生活实践和体悟综述了孝道思想.全书共有十八章,第一章开宗明义章第一,揭示(de)是全书(de)总纲,也是对下面十七章(de)一个概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把侍奉父母(de)孝,扩充为奉事君主,服务国家(de)忠,而以立身行道为终极(de)目标.接着以下五章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和庶人行孝(de)方式,虽各有所当,但以“爱”、“敬”来侍奉父母却是一致(de),所以接着三才章第七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是孝经全书论孝(de)总义.其下各章,都是根据这个理念加以阐述(de).孝经把子女敬爱父母(de)心,从珍惜自己(de)生命和人格,到敬重尊长,爱护君王,乃至爱护国家以至于天下人民.所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de)道理都涵摄在了孝道当中,因此感应章第十六说:“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在汉武帝时代,正式将儒家学说确立为教育政策,儒家思想成为教育体系(de)主导.而孝经作为十三经之首,是儒家重要(de)经典,两千年来一直是广大学习者(de)必读书籍,其文字浅显易懂,容易了解,因此广为流传,使孝道思想普遍深入民间.现代有人误解,认为孝道迂腐.如果大家细读谏诤章第十五:“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便可以更全面体悟孝道(de)真谛.弟子规“入则孝”亦云: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历代圣贤对孝道圆满落实有全面(de)教诲,我们学习之时只有深入经典,才能充分了解,真正明理.总之,孝道是传统文化伦理道德思想(de)中心,从敬爱父母,进而尊敬长上,爱护人民,以至于爱护万物,这也是孟子在尽心章句上所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de)意思.而宋代张载在西铭中说: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种伟大(de)胸襟就是从敬爱父母开始培养(de).我们(de)教育是以培养人们修身自立,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太平为宗旨,想要达成这个目标,孝道实应为当前教育首重.“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几千年(de)文明史告诉我们,教育应当首重德行.近年来,海内外掀起了恢复学习传统文化(de)热潮,很多人回溯到古圣先贤留给我们(de)经典之中,去寻找人生(de)智慧.孝经一书,一言一语,无不含义隽妙.正是一部千秋永恒、亘古不变(de)宝典,更是现代人安身立命(de)一帖良药.涵泳于孝经(de)智慧之海,心中生起(de)是对先祖先哲无尽(de)感恩.白话注解可为初学者提供理解基础,欲贯通则需“经读千遍,其义自现”,落实愈力体悟愈深.因历代注解甚多,我们所恭录之选解仅供诸位参考,愿为大众学习孝经抛砖引玉.其误漏之处,敬请不吝指正,真诚地感恩大家,谢谢开宗明义章第一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章节主旨这一章是全书(de)纲领,开示孝道(de)宗旨.说明以孝为政,则上下无怨;以孝立身,则显亲扬名.词语注释1. 开宗明义:开示全书(de)宗旨,以说明孝(de)意义.开,开示.宗,宗旨.明,显明,说明.义,意义.2. 仲尼居:仲尼,孔子(de)字.居,闲居.孔子,名丘,春秋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我国伟大(de)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宗师,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先师”.居,闲居.3. 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时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费县西南)人.孔子弟子,虽天资鲁钝,但事亲至孝,刻苦力学,日三省其身,终传孔子之道,述大学,被后世称为宗圣.4. 侍:卑幼者陪从在尊者之侧.此处指侍坐,在尊长坐席旁边陪坐之意.5. 先王:古代英明贤圣(de)君王,如尧、舜、禹、汤、文王、武王等.6. 至德要道:至高(de)德行,切要(de)道理.此处指孝道.7. 以顺天下:用来使天下(de)人和顺.以,用来.8. 民用和睦:人民因此相亲相爱,和睦相处.用,因此.和睦,相亲相爱.9. 上下无怨:尊卑上下,彼此不相抱怨.上,做官(de)、长者、位尊者.下,百姓、幼者、位卑者.10. 避席:离开坐席.古人席地而坐,表示尊敬则离席而起.此处指曾子聆听夫子教诲,表示恭敬而离席起立.11. 参不敏:参,曾子称呼自己,表示尊师之意.敏,聪敏,灵敏.不敏,有迟钝意,曾子自谦之词.12. 何足:那能够.13. 德之本:德行(de)根本.德,德行.本,根本、基本.孝道是所有德行(de)根本,所以说是“德之本”.14. 教之所由生:一切教化产生(de)根源.教,教化.由,自.一切教化,都是从孝道产生出来,所以说是“教之所由生”.15. 复坐:返回坐席.曾子起立对答,故使返回原位坐下.16. 语:告诉.17. 身体发肤:身躯、四肢、毛发、皮肤.18. 受之父母:承受于父母.受,承受,秉受.之,于.19. 不敢毁伤:不敢毁坏损伤.毁,毁坏.伤,伤残.孝子之心,以为自己(de)身体,承受于父母,应该谨慎爱护,勿使毁伤.20. 立身行道:意为卓然自立,有所建树,又能遵行正道,不越轨妄为.立身,一身有所树立,不依赖任何人,即顶天立地.行道,依道行事.21. 扬名于后世:在后世中显扬自己(de)名声.扬名,显扬名声.22. 以显父母:使父母显耀,光宗耀祖(de)意思.显,显耀.23. 始于事亲:从孝顺父母开始.始,开始.24. 中于事君:然后把对父母(de)亲爱扩大,奉侍君王,为国家服务,所谓“移孝作忠”.25. 终于立身:(孝亲尊师,奉事君长)最终立身无愧,圆满孝道.终,最终.26. 大雅:诗经(de)一部分.诗经(de)内容,根据性质可分为<风>、<雅>、<颂>三种,<雅>又分<小雅>、<大雅>.<大雅>共三十一篇,大抵为西周时代(de)作品.27.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怎么能够不追念你(de)先祖呢那就一定要修养自己,发扬光大先祖(de)美德.这是诗经·大雅·文王篇(de)诗句.祖,在诗经里指文王,引申为祖先.尔,你.聿,发语词.(一说:聿,述,遵循.)厥,其,指文王.修,修养.章节浅译孔子在家闲坐着,他(de)学生曾参在一旁侍坐.孔老夫子说:“古代贤明(de)帝王有至高(de)德行与最切要(de)道理,他们用这种德行和道理教化人,使天下(de)人顺从,人民因此相亲相爱,尊卑长幼都没有怨恨.你知道这个道理是什么吗”曾子离开坐席站起来说:“曾参不够聪敏,如何能知道呢”孔子说:“孝道,是所有德行(de)根本,也是一切教化产生(de)根源.你坐下,让我来告诉你.人(de)身躯、四肢、毛发与皮肤都是从父母那儿继承来(de),(所以为人子女(de),应当遵守仁德做事,善加爱护,谨慎保全),不敢毁损伤残,这是实行孝道(de)开始.自身有所建树,实行正道,把声名显扬于后世,光宗耀祖,则是实行孝道最终(de)目(de).所以,实行孝道,开始于侍奉双亲,推广于侍奉君王,最终(de)目(de)则是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圆满孝道.正如诗经·大雅·文王篇上说:‘怎么能够不追念你(de)先祖呢要修养自己,发扬先祖(de)美德.’”天子章第二原文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章节主旨这一章讲述天子(de)孝道.天子虽然地位尊贵,但也是父母所生,天子如果能够以身作则,爱敬父母,那么人民一定会受其感化,都能尽孝.词语注释1. 天子:古代统治天下(de)君主.意为接受天命而治理人民,是天帝之子.2.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亲爱自己父母(de)人,不敢憎恶别人(de)父母.恶,音wù,厌恶,憎恨.3. 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尊敬自己父母(de)人,不敢轻易怠慢别人(de)父母.慢,轻慢,怠慢.4. 刑于四海:作为天下(de)典型.刑,通“型”,法则,模范.四海,古代以为中国四境环海,故称四方为四海,即天下.5. 甫刑:尚书·吕刑篇(de)别名.吕侯(一作甫侯)所作.吕侯,是周穆王(武王第四代孙)(de)臣子,为司寇,穆王命他作书,取法夏时轻刑之法,以布告天下,故又名甫刑.6. 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天子一人有善行,天下亿万(de)民众都仰赖他.一人,指天子.庆,善事.此处专指爱敬父母(de)孝行.兆,十亿.(一说:兆,万亿.)章节浅译孔老夫子说:“亲爱自己父母(de)人,不敢厌恶别人(de)父母;尊敬自己父母(de)人,不敢轻慢别人(de)父母.竭尽爱敬之心侍奉父母,将这种德行教化推行到百姓(de)身上,作为天下(de)典范,这就是天子(de)孝道.尚书·甫刑篇上说:『天子一人做好了孝道这个善行,天下亿万(de)民众就都会仰赖(进而效法)他.』”诸侯章第三原文“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章节主旨这一章是说明诸侯(de)孝道.诸侯应以谦逊谨慎、不骄不奢(de)态度,遵守法律法规,节约吃穿用度,这样才能够长守富贵,保全自己(de)国家,使人民和乐相处.词语注释1. 诸侯:西周实行分封制度,周朝天子将天下分成许多小(de)列国,所分封(de)列国(de)国君称为诸侯.诸侯一般按照亲疏关系和功勋大小来分封,有不同(de)爵位.礼记·王制中说:“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诸侯(de)封土可以世袭,对王朝所尽(de)义务主要是服从王朝政令,定期朝贡天子,向天子述职,必要(de)时候出兵和为王朝服役.诸侯为一国之君,地位仅次于天子,所以将诸侯之孝列在第二位,仅次于天子之孝进行论述.2. 在上不骄:在上,诸侯为一国之君,地位仅次于天子,而在万民之上.骄,自满,自高自大.群书治要郑注言: “敬上爱下,谓之不骄.”3. 高而不危:高,言诸侯居于列国最高之位.危,危险.此接上句,意思是说,诸侯居于万民之上(de)崇高地位,如果能不自高自大,就不会发生危险.4. 制节谨度:制节,指所有开支费用节约俭省.谨度,指行为举止谦逊谨慎而合乎典章制度.5. 满而不溢:国库充实,但生活仍然应该节俭有度,不可奢侈浪费.满,充满,这里指国库充实,钱财很多.溢,水充满容器而漫出.这里指奢侈、浪费.6. 长守贵:长久地守住尊贵(de)地位.贵,指政治地位高.7. 长守富:长久地守住财富.富,指钱财多.8. 社稷:社,祭祀土神(de)场所,亦代指土神.稷,为五谷之长,是谷神.土地与谷物是国家(de)根本,古代立国必先祭社稷之神,只有天子和诸侯有祭祀社稷(de)权力;天子、诸侯失去其国,即失去了祭祀社稷(de)权力.因而,“社稷”便成为国家(de)代称.9. 和其民人:使人民和睦相处.和,动词,使和睦.民人,即人民,百姓.10. 诗:即诗经.汉代以前诗经只称为诗;汉武帝尊崇儒学,重视儒家着作,为诗加上“经”字,称为诗经.11.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小心谨慎(de)样子就如同是身处深潭边上,惟恐掉下去,脚踏薄冰之上,惟恐陷进去.战战,恐惧(de)样子.兢兢,谨慎(de)样子.临,靠近.渊,深水,深潭.履,踏,踩.章节浅译虽然身居高官,但能毫无骄傲之心,那么尽管高高在上,也不会遭到倾覆(de)危险;如果凡事俭省节约,慎守法度,府库经费充裕,也不会奢侈浪费.高高在上而没有倾覆(de)危险,这样就能长久地守住尊贵(de)地位;资财充裕而不奢侈浪费,这样就能长久地守住财富.能够紧紧地把握住富与贵,然后才能保住自己(de)国家,使自己(de)人民和睦相处.这就是诸侯应尽(de)孝道啊.诗经里说:“凡事必须小心谨慎,戒慎恐惧,就好像走在深潭(de)旁边,又好像踏在薄冰(de)上面.”卿大夫章第四原文“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章节主旨这一章讲(de)是卿大夫(de)孝行,从服饰、言论、行动都必须要合乎先王所制定(de)礼制,为民众作出表率,才能够保全宗庙祭祀,以事奉君上.词语注释1. 卿大夫:卿是王朝和诸侯国中(de)高级官员,又称“上大夫”,地位比大夫略高.2. 法服:按照礼法制定(de)服装.古代服装(de)式样、着色、花纹、质料等,不同(de)等级,不同(de)身份,有不同(de)规定.3. 法言:合乎礼法(de)言论.4. 德行:合乎道德规范(de)行为.5. 非法不言:不符合礼法(de)话不说,言必守法.6. 非道不行:不符合道德(de)事不做,行必遵道.7. 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行都合乎礼义,用不着斟酌选择.8. 口过: 言语(de)过失.9. 怨恶:怨恨,不满.10. 三者备:三者,指服、言、行,即法服、法言、德行.备,完备齐全.11. 宗庙:古代祭祀祖宗(de)屋舍.12. 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出自诗经·大雅·烝民篇,原诗是赞美周宣王(de)卿大夫仲山甫,从早到晚,毫无懈怠,竭心尽力地侍奉宣王一人.夙,早.匪,非,不.懈,松懈,懈怠.一人,指周天子.章节浅译不合乎先代圣王礼法所规定(de)服装,不敢穿在身上;不合乎先代圣王礼法(de)言语,不敢说出口;不合乎先代圣王规定(de)道德行为,不敢做出来.因此,不合礼法(de)言语不说,不合正道(de)行为不做;言语合于礼法,行为合于正道,就不用斟酌选择了.因此,言谈遍于天下,但从没有什么过失;虽然举止遍于天下,但从不会招致怨恨.完全地做到了这三点,即服饰、言语、行为都符合礼法道德,然后才能长久地保住自己(de)宗庙,祭祀先祖.这就是卿大夫(de)孝道.诗经·大雅·烝民篇里说:“卿大夫从早到晚整天都要尽心尽力地侍奉天子,而不能有所松懈、怠慢.”士章第五原文“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章节主旨这一章讲(de)是士(de)孝行,以侍奉父母(de)爱敬之心去事君、事上,做到事君以忠,事上以顺,这样尽职尽分,不辱及生身父母,完成自己肩负(de)重任.词语注释1.士:是指次于卿大夫(de)最后一等(de)爵位,其中分上士、中士、下士三级;又是低级官吏(de)名称,如周礼·秋官中(de)乡士、方士、朝士、家士;还是对各种有特殊技能和知识(de)人(de)通称,如武士、智士等.这里是第一种意思,即指大夫以下庶民以上者,是全国和诸侯国中面向庶民百姓负责处理具体事务(de)人员.白虎通义·爵中说,“士者,事也,任事之称也.”2.资,取,拿.事,奉事.敬,崇敬,尊敬.3.兼之者父也:兼,同时具备.之,代词,指爱与敬.指侍奉父亲,兼有爱心和敬心.4.忠,出自内心(de)诚挚与竭尽全力(de)行为.5.长,上级,长官.6.禄位:俸禄和职位.俸禄,官吏(de)薪水.禄与位是相互关联(de),有位则有禄,无位则无禄.7.守其祭祀:祭祀,备供祭品,祭天神、地只、人鬼活动(de)通称.这里指(de)是祭祀宗庙祖先.8.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出自诗经·小雅·小宛.兴,起,起床.寐,睡觉.无,别,不要.忝,羞辱,侮辱.尔,汝.所生,指生身(de)父母.章节浅译以奉事父亲(de)方式,去奉事母亲,那爱心是相同(de);以奉事父亲(de)方式,去奉事国君,那敬心是相同(de).奉事母亲取亲爱之心,奉事国君取崇敬之心,而奉事父亲兼有爱心与敬心.所以,士人将奉事父亲(de)孝心用来奉事国君,就能做到忠诚;将奉事兄长(de)敬心用来奉事作为上级(de)公卿大夫,就能做到顺从.忠诚与顺从,都做到没有什么缺憾和过失,用这样(de)态度去奉事国君和长上,自然能保住自己(de)职分,守护好宗庙祖先(de)祭祀.这就是士人应尽(de)孝道.诗经里说:“要早起晚睡,兢兢业业,勤谨工作,千万不要因为不忠不顺遭致惩处,而使你(de)父母受到羞辱.”庶人章第六原文“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章节主旨普通百姓(de)孝道,就是不违背自然规律,工作生产(de)时候努力,生活中节约用度,以更好(de)奉养父母.本章对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de)孝道进行了简单(de)总结,说明人虽有尊卑地位(de)不同,但事亲尽孝(de)心,是没有贵贱分别、没有终始(de).如果有人担心能力不够,无法尽孝,那是绝对没有这种事情(de).词语注释1. 庶人:众人,指一般平民百姓.庶,即众,多(de)意思.庶人是指拥有自由身份(de)平民百姓,古代等级社会中最广大、最普通(de)一个群体,是最主要(de)生产者.庶人所从事(de)职业,有士、农、工、商之别.谷梁传成公元年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但本书将士之孝与庶人之孝分别论述,可见孝经(de)作者没有将士包含在庶人之中.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最主要(de)经济生产,因此农民是庶民中(de)主要成分.2. 用天之道:用,顺应,依循,利用.道,规律,原理,准则.天之道,指春温、夏热、秋凉、冬寒(de)季节变化,阴、晴、风雨、雷、电(de)天气变化等自然现象(de)规律.用天之道,指做任何事情都要顺应自然规律,这里主要是指按时令变化安排农事,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3.分地之利:分,区别,分辨.利,利益,好处.分地之利,即区分各种不同(de)土质、地势以及当地(de)气候,因地制宜,种植适宜当地生长(de)农作物,从而获得最大(de)收成.4.谨身节用:谨身,指行为举动谨慎小心.节用,指用度花费,俭省节约.5.自天子至于庶人:指上至尊贵(de)天子,下至诸侯、卿大夫、士,直到庶人.6.孝无终始:指孝道(de)义理非常广大,从天子到庶人,不分尊卑,超越时空,无终无始,永恒存在.7.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患,担忧,忧虑.不及,指做不到.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de)事情.章节浅译利用春温(生)、夏热(长)、秋凉(收)、冬寒(藏)(de)季节变化(de)自然规律,分辨土质(de)肥瘠和地势(de)高低等不同(de)特点(因时因地,各尽所宜,以获取最大(de)收成).做事谨慎,用度节俭,以此来供养父母.这就是一般平民百姓应尽(de)孝道.所以,上自天子,下至平民百姓,孝道是不分尊卑,超越时空,永恒存在,无始无终(de).孝道也是人人都能做得到(de);如果有人担心自己做不到,那是根本不会有(de)事.三才章第七原文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章节主旨这一章进一步阐述孝道(de)意义, 指出孝道是贯通天、地、人三才为一(de)道理.天包罗万象,地孕育万物,人(de)孝道是百行之首.人应当效法天地永恒不变(de)法则,孝敬父母;而在上位(de)君主,也当因孝立教.词语注释1. 甚哉,孝之大也:孝顺(de)道理多么高深伟大啊甚,很,非常.哉,语气词,表示感叹.大,这里主要指孝道内涵(de)广博和作用(de)广大.2. 天之经:如天道日月星辰(de)运转,永恒不变.经,常规,原则,指永恒不变(de)规律.3. 地之义:如地道顺承天道,孕育万物,各得其宜.孝道又源于地道,所以人要取法于地道,如地道顺承天道一样,终身奉养孝顺父母.义,适宜.4. 民之行:是说孝道是人(de)一切行为中最根本(de)品行,是符合人本性(de)必然行为.行,品行,行为.5.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天地这种经常不变(de)道理,人们应当效法它.是,因此,由此.则,效法.6. 则天之明:效法上天明照宇宙(de)道理.7. 因地之利:善用土地顺承万物(de)利益.8. 以顺天下:这里是说圣王把天、地、人这“三才”融会贯通,以孝道治理天下,天下就会民心顺从.以,用来.顺,理顺,治理好.9. 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因此其教化不用严厉(de)态度,而可以达到目(de).10. 其政不严而治:不用严厉(de)手段而天下自可太平.治,平治,指天下安定太平.11. 化民,感化人民.12. 先之以博爱:就率先实行博爱.先,指率先实行,带头去做.13. 民莫遗其亲:人民就不会遗弃其亲人.14. 陈之于德义:向人民陈述道德仁义.陈,陈述,讲述.15. 兴行:奋起实行.16. 先之以敬让:率先实行恭敬谦让.17. 不争:指不为获得地位、钱财等而与他人相争.18. 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以礼乐引导人民,则人民和顺亲睦.儒家认为,“礼”使天地之间(de)万物尊卑高下皆有秩序,各得其所.“乐”使天地之间(de)万物和谐,融洽共处.因此主张礼乐可以作为治理天下,教化人民(de)重要工具.19. 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晓示民众什么事情值得喜欢,什么事情应该厌恶,人们知有禁令而不犯法.20.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出自诗经·小雅·节南山.赫赫,声威显赫,很有气派(de)样子.师,指太师,是周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中地位最高者,辅佐天子治理国家.尹,尹氏.师尹,指担任太师(de)尹氏.尔,你.瞻,仰望.章节浅译曾子听了孔子说明孝道后说:“孝顺(de)道理多么高深伟大啊”孔子继续说:“孝道,如天道(de)运转,永恒不变;如土地顺承万物,各得其宜;是人类必有(de)行为.天地这种永恒不变(de)道理,人们应当效法它.效法上天明照宇宙(de)道理,善用土地顺承万物(de)利益,用来教化天下人民.因此,施行教化,不用严肃(de)态度就能成功.推行政治,不用严厉(de)手段而天下自可太平.先王看见教化可以感化人民,就率先实行博爱,因此没有人遗弃他(de)父母亲;向人民陈述道德仁义,使人民奋起而实行;并率先实行恭敬谦让,人民因此不会发生纷争;再以礼仪音乐来引导人民,人民就和顺亲睦相处;教导人民什么事情值得喜欢,什么事情应该厌恶,人民知道有禁令,就不会犯法了.诗经·小雅·节南山篇上说:『名声显赫(de)太师尹氏,人民全都仰望你呀』”孝治章第八原文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
第九讲曾子《孝经》——“崇人伦之行”参阅书目:1.【清】皮锡瑞撰《孝经郑注疏》,载《清人注疏十三经》第五册,中华书局版。
2.【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孝经注疏》,载《十三经注疏》下册,2537-2562页,中华书局版。
3.【美】罗思文、安乐哲著,何金俐译《生民之本——〈孝经〉的哲学诠释及英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序:关于《孝经》《孝经》者,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史记·仲尼弟子列传》2205页)也有人以为是孔子所作,至少是“孔子为曾参陈孝道也”。
(皮锡瑞撰《孝经郑注疏》1、3页)但无论如何它体现的是孔子的思想,这点毫不含糊①。
汉代学者郑玄曰:“《孝经》者,三才之经纬,五行之纲纪。
孝为百行之首,经为不易之称。
”(同上)《十三经·孝经注疏序》云:“《孝经》者,百行之宗,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之要。
自昔孔子述作,垂范将来。
”“述作之旨者,昔圣人蕴大圣德,生不偶时,适值周室衰微,王纲失坠,君臣僭乱,礼乐崩颓。
居上位者赏罚不行,居下位者褒贬无作。
孔子遂乃定礼乐、删《诗》《书》、赞《易》道,以明道德仁义之源;修《春秋》,以正君臣父子之法。
又虑虽知其法未知其行,遂说《孝经》一十八章,以明君臣父子之行所寄,知其法者修其行,知其行者谨其法。
故《孝经纬》曰:孔子云:‘欲观我褒贬诸侯之志在《春秋》,崇人伦之行在《孝经》。
’是知《孝经》虽居六藉之外,乃与《春秋》为表矣。
”(《十三经注疏》下册,2538页)《隋书·经籍志》亦云:“孔子既叙六经,题目不同,指意差别,恐斯道离散,故作《孝经》以总汇之。
明其枝流虽分,本萌于孝者也。
”以至唐玄宗曾两度为《孝经》作注,刻石太学,诏天下家藏其书。
在倡行孝治的古代中国,此书影响之广,罕有其匹。
①又有今人认为:是子思追述其祖孔子的思想,依据其师曾参的传授,再加上自己的发挥,撰作《孝经》,时间可能在魏文侯逝世之前十年至二十年(约西元前428—前408年)之间。
(汪受宽著《〈孝经〉译注》“前言”4-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一、孔子《论语》论孝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第一》)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同上)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同上)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同上)父在,子不得自专,而志则可知。
父没,然后其行可见。
故观此足以知其人之善恶,然又必能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乃见其孝,不然,则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矣。
尹氏曰:“如其道,虽终身无改可也。
如其非道,何待三年。
然则三年无改者,孝子之心有所不忍故也。
”游氏曰:“三年无改,亦谓在所当改而可以未改者耳。
”(《四书集注》51页)所谓“父之道”,只是父亲所行之道,此道廓然大公,人皆不得而私之也......................................,至于我父,一行道之人也......。
不论“三年之间”,抑或“三年之后”,我亦行道也,我所行之道,与父所行之道,一道也,无二致也。
然,“三年之间”以父之名而行此道,行道之功无不归美于父也;“三年之后”则以己之名行道,盖欲为后之来者作立志向道之表率也。
又,父在,有志而未行,故其于道,知而有所不能切;父没三年,行之切而有所不能圆熟;三年之后,乃能真切而圆熟,于道也乃可谓无忝。
故,“三年之间”以怀念之情助其不失道;“三年之后”,乃可以因道而行道。
“三年无改”,非谓三年后必改。
“三年之间”,出于保“父之道”之故而无改...................................之;经此三年之实行,真有见于此道确然无可改易之原则力量,“三年之后”自更不至于改........................................之.。
(《论语读诠》18-19页)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为政第二》)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同上)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同上)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同上)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同上)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同上)子曰:“事父母几谏。
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里仁第四》)子曰:“父母在,不远游。
....。
”(同上)........游必有方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同上)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先进第十一》)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子路第十三》)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
”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
”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子路第十三》)“言必信,行必果”者,虽未如孟子所谓“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然其自有首尾,不肯随人浮游,不肯全逐了厉害,则亦有此一点为可取。
上之则宗族乡党称孝弟焉者,能“在家必达”也;上之则不但“行己有耻”,更能伸达此道于四方,则能“在邦必达”也——在家、在邦,一以士之达不达论,一以世之有道、无道论,非尽可作高低看。
由此可知,自“言必信,行必果”以上皆得以称“士”,而惟达士之为君子也①。
(《论语读诠》361页)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高宗,商王武丁也。
谅阴又作梁闇,天子居丧之庐。
),三年不言。
’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
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宪问第十四》)原壤夷俟。
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同上)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
”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
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阳货第十七》)①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子曰:“是闻也,非达也。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在邦必达,在家必达。
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论语·颜渊第十二》)二、《孝经》①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②。
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脩厥德。
’”(卷第一开宗明义章第一)《诗·大雅·文王》,无念,勿忘也;聿,述也;修,治也。
为孝之道,无敢忘尔先祖,当修治其德矣。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於人。
敬亲者,不敢慢於人。
爱敬尽於事亲,而........德教加於百姓,..........。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形.于四海。
盖天子之孝也(卷第一天子章第二)不敢恶于、慢于他人之亲。
孟子曰:“爱人者,人恒爱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
”又曰:“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
杀人兄者,人亦杀其兄。
”《尚书·甫刑》,一人谓天子,天子为善,天下皆赖之。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
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
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富贵..................。
盖..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诸侯之孝....也。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卷第二诸侯章第三)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论语·学而第一》)《诗·小雅·小旻》,义取为君恒须戒惧........。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论语·泰伯第八》)“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是①《孝经》亦有今古文之分,但据说两者义理上并无伯仲之别,惟古文《孝经》多出一“闺门”章,即:“闺门之内具礼矣乎!严父、严兄、妻子、臣妾,犹百姓徒役也。
”②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论语·泰伯第八》)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
口无择......................(斁yì之假借字,讨厌之意)言,身无择行。
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也。
............。
盖卿大夫之孝.............。
.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卷第二卿大夫章第四)《诗·大雅·烝民》,夙,早也;夜,暮也;匪,非也;懈,堕也;一人,天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