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 格式:ppt
- 大小:13.57 MB
- 文档页数:11
高一选择性必修二地理知识点1.高一选择性必修二地理知识点篇一地球的运动(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自转:自西向东,恒星日(23时56分4秒),各地相等15°/小时(两极除外),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公转:自西向东,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慢,平均1°/日。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周期为一个回归年。
(3)昼夜交替和时差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个太阳日。
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
(4)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5)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那个半球昼长赤道全年昼夜平分,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方向递减,离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大(6)四季更替和五带四季更替在中纬度地区明显。
夏季是一年中白昼较长,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季反之。
春秋两季是过渡季节。
2.高一选择性必修二地理知识点篇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_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
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运动是指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和自转的运动。
它具有以下一般特点:1.自转运动: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即地球每24小时内完成一次自转。
自转使得地球的表面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白天太阳光照到地球的一部分,形成昼间;而夜晚地球背向太阳,无太阳光照射,形成夜间。
2.公转运动:地球绕太阳公转,即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为365.24天,我们通常称其为一年。
地球的公转使得季节的变化产生。
由于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会有所变化,这也会导致不同季节的气温和光线强度有所差异。
3.倾斜轴:地球的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为23.5度,即地球有一个倾斜轴。
这个倾斜轴的存在使得地球各地区的日照时间和季节产生了差异。
当倾斜轴指向太阳的时候,一个半球将接收到更多的太阳辐射,这个半球将进入夏季;而当倾斜轴背向太阳时,另一个半球将进入冬季。
4.地理时间:由于地球自转的存在,不同地区的时间存在差异。
经度的增加以15度为一个时区,每个时区平均相差1小时。
当我们从一个时区进入另一个时区时,需要调整我们的时间。
5.风和洋流:地球的运动使得风和洋流也产生。
地球自转和不同纬度的倾斜导致了气压和温度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将引起气流和洋流的形成。
气流和洋流对气候和天气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
6.长期气候变化:地球的公转周期是较长的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这将导致长期气候变化。
地球的轨道变化和倾斜轴的变化会导致气候变化,例如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
这些长期气候变化是地球运动的结果之一总之,地球的运动是复杂而有规律的。
自转和公转使得地球的日夜交替和季节变化产生,倾斜轴的存在导致了不同地区的独特气候和天气现象。
风和洋流的形成受地球运动的影响,而长期气候变化也是地球运动的一个重要结果。
这些特点使得地球成为一个充满生命和多样性的行星。
1.3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自转地球公转 运动方式 围绕地轴转动 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运动方向 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为顺时针。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东经度数增大,西经度数减小。
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运动速度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零。
不同纬度与赤道线速度大小成cos 余弦关系,如60°N 的线速度约为赤道线速度的一半。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h )。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最快 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最慢 运动周期 真正周期: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 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时 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3.产生四季和五带二、昼夜交替和时差★㈠昼夜交替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针对训练:关于右图中晨昏线的判断正确的是( )A .弧线ABC 是晨线B .弧线ABC 是昏线C .弧线AB 是晨线D .弧线BC 是晨线答案:C 解析:此题突破口在于根据经度大小的变化判断出来自转方向为顺时针,然后再根据自转法,判读晨昏线。
AB 为晨线,BC 为昏线。
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 23°26′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 < 0°,晨昏线上 =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 =24小时针对训练:晨昏线是地球上昼夜半球的分界线,下列有关晨昏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晨昏线上时刻相同B .晨昏线上日期相同C .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相同D .晨昏线上区时相同答案:C★㈡地方时的计算1.地方时计算原理: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2.地方时计算方法: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说明:①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1.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1. 地球自转时, 最北端(北极)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 北极星仰角等于当地纬度。
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俯视图中, 从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 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
2.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 南北纬60°的线速度约为赤道的1/2。
赤道(1670km/h ), 30度1447km/h, 60度837km/h 南北极点既无角速度, 也无线速度。
类型绕转中心方向速度周期角速度线速度自转 地轴 自北 西逆 向南东顺除南、北极点为零外, 其他各地均相等 (15°/时)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南北极点为零(同一纬度海拔越高, 线速度越大)恒星日(23时56分4秒)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日常作息时间公转 太阳近似正圆的椭圆, 速度大小不等 近日点(1月初), 角速度、线速度快 远日点(7月初), 角速度、线速度慢 远日点(7月初),角速度、线速度慢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黄赤交角自转→赤道(平)面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公转→黄道(平)面(23°26′)限制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变大, 热、寒带面积变大变小, 热、寒带面积变小,温带面积变小温带面积变大(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示意图1.移动方向夏至日→冬至日向南移动冬至日→次年夏至日向北运动2.直射次数:南北回归线上, 一年各只有一次南北回归线之间, 一年有两次2.南北回归线以外的地区, 无直射周期: 回归年 365日5时48分46秒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1.昼夜产生的原因: 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同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2.晨昏线:A.判定: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 如果是由夜进入昼则为晨线, 由昼进入夜则为昏线。
B.特点:a.晨昏线(晨昏圈)与太阳光线垂直, 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0.b.晨昏线(晨昏圈)把各纬线圈分为昼弧和夜弧两个部分, 昼弧代表昼长, 夜弧代表夜长, 如果昼弧>夜弧→昼长夜短, 昼弧<夜弧→昼短夜长, 昼弧=夜弧→昼夜等长。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名师导航知识梳理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1)自转运动①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②地球自转的周期:以遥远的恒星为参考点的一日时间长度为23时56分4秒,称一个恒星日;以太阳为参考点的一日时间长度为24小时,称—太阳日。
③地球自转的速度:包括自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
(2)公转运动①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②地球公转的轨道为接近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一个焦点上。
③地球1月初位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7月初位于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慢。
④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天文学上所说的回归年长365日5时48分46秒。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产生昼夜交替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不发光、不透明,在同一瞬间,地球只有一半面向太阳,向阳的半球形成白天,背阳的半球形成黑夜,昼夜不断交替。
(2)产生时差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
(3)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球的自转平面之间的夹角叫黄赤交角,目前的角度是23°26′。
它的存在造成了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从而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纬度和季节作有规律的变化。
(3)昼夜长短的变化:当北半球夏半年时,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的最大值,极昼范围也达最。
(4)四季的更替:地球上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的变化,造成地球表面的季节更替。
疑难突破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剖析: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两种基本形式。
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公转。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征可以从运动的方向、运动的周期和运动的速度等三个方面来说明。
对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在学习时可利用比较法,通过对比加深认识。
第2课时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掌握地球自转、公转的一般特点。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1.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
2.地球自转(1)概念: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3)周期(1)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2)北极星周围的恒星呈逆时针绕北极星转动,每小时转15°。
(3)北极星的仰角等于当地的地理纬度。
3.地球公转(1)概念: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
(3)轨道: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轨道。
(4)周期⎩⎪⎨⎪⎧名称:恒星年时间长度:365日6时9分10秒(5)速度(1)近日点不同于冬至日,远日点不同于夏至日。
(2)地球位于近日点时,北半球为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地球位于远日点时,北半球为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
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黄赤交角(1)概念: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的交角。
(2)特点: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可以看作是不变的。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1)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范围在南北回归线之间。
(2)周期⎩⎪⎨⎪⎧名称:回归年时间长度:365日5时48分46秒黄赤交角的特点(1)“一轴”:指地轴。
(2)“两面”:指地球自转产生的赤道平面和公转产生的黄道平面。
(3)“三不变”:指地球在运动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黄赤交角的大小基本不变,目前为23°26′;地球的运动方向不变,即自西向东转动。
(4)“三个角度”:指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为23°26′;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为66°34′;地轴与赤道平面的交角为90°。
(5)“两个变”:指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不同位置,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在变;地轴与太阳光线的相对位置在变。
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人教版高一的学习需要通过看图、填图、用图来记忆地理知识。
下面小编为您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人教版,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人教版(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运动的两种形式:自转和公转地轴的方向: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自转的方向、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太阳日24小时自转角速度:除两极,角速度相同,15度每小时。
两极点角速度为0。
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两极点为0。
公转的轨道(近日点和远日点、快慢):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使地球绕日公转中出现近日和远日现象。
地球位于近日点及附近时,公转速度快,位于远日点及附近,公转速度慢。
公转周期:1年,也称为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人教版(二)(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高度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层大气20XX年-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平流层50-55千米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人教版(三)一、东亚:1、朝鲜境内有丰富的森林、矿产资源;2、日本国内森林资源、水利资源、渔业资源丰富;二、东南亚:1、矿产以锡、石油为主;2、种植业发达:(1)马来西亚:天然橡胶,油棕(第一);(2)印度尼西亚:胡椒,金鸡纳霜(第一);(3)菲律宾:椰子,蕉麻;(4)泰国:水稻;三、南亚:1、印度矿产主要以煤、铁、锰矿为主,分布在德干高原北部;另外土壤肥沃,耕地面积大;茶叶、小麦等出口;四、中亚:1、小麦,棉花,畜产品;2、矿产丰富,种类多样,煤,铁,石油(分布在里海沿岸);五、西亚和北非:1、石油资源丰富:分布在波斯湾沿岸以及伊拉克境内,储量占世界的一半,开采量为1/4,出口量第一:2、特产:土耳其安卡拉羊毛、摩洛哥橄榄油、阿富汗紫盖皮羊毛、伊拉克椰枣;3、北非的铁矿分布在利比亚、埃及与苏丹境内,磷分布在西部沿海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