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作品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262.50 KB
- 文档页数:85
楚国屈原《远游》原文、译文及赏析原文:悲时俗之迫阨兮,愿轻举而远游①。
质菲薄而无因兮,焉托乘而上浮?遭沉浊而污秽兮,独郁结其谁语?夜耿耿而不寐兮,魂营营而至曙②。
惟天地之无穷兮。
哀人生之长勤。
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
步徙倚而遥思兮,怊惝怳而乖怀。
意荒忽而流荡兮,心愁凄而增悲③。
神倏忽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留。
内惟省以端操兮,求正气之所由④。
漠虚静以恬愉兮,澹无为而自得。
闻赤松之清尘兮,愿承风乎遗则⑤。
贵真人之休德兮,美往世之登仙。
与化去而不见兮, 名声著而日延⑥。
奇傅说之托星辰兮, 羡韩众之得一。
形穆穆以浸远兮, 离人群而遁逸⑦。
因气变而遂曾举兮, 忽神奔而鬼怪。
时仿佛以遥见兮, 精晈晈以往来⑧。
绝氛埃而淑尤兮, 终不反其故都。
免众患而不惧兮, 世莫知其所如。
恐天时之代序兮, 耀灵晔而西征⑨。
微霜降而下沦兮, 悼芳草之先零⑩。
聊仿佯而逍遥兮, 永历年而无成。
谁可与玩斯遗芳兮?长向风而舒情。
高阳邈以远兮,余将焉所程?重曰:春秋忽其不淹兮, 奚久留此故居?轩辕不可攀援兮, 吾将从王乔而娱戏。
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
保神明之清澄兮,精气入而粗秽除。
顺凯风以从游兮,至南巢而壹息。
见王子而宿之兮,审壹气之和德。
曰:“道可受兮,不可传,其小无内兮,其大无垠。
毋滑而魂兮,彼将自然。
壹气孔神兮,于中夜存。
虚以待之兮,无为之先,庶类以成兮,此德之门。
”注释:①迫阨(è):偏促阻塞。
王逸《楚辞章句》:“哀众嫉妒,迫胁贤也。
”轻举:轻身高举。
②耿耿:心神不安的样子。
营营:往来不停的样子。
③荒忽:通“恍惚”,心神不定的样子。
流荡:游荡。
④内:指内心。
惟省:思考省察。
端操:端正操守。
所由:来自何方。
⑤赤松:即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
洪兴祖《楚辞补注》引《列仙传》:“赤松子,神农时为雨师,服冰玉,教神农,能入火自烧。
至昆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随风雨上下。
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
”清尘:对人尊敬之词。
尘:指行而起尘清,尊贵之意。
21先秦屈原《九章·橘颂》赏析21先秦屈原《九章·橘颂》赏析一君木子九章·橘颂先秦屈原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类任道兮。
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
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评析《九章·橘颂》是战国时期楚国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
这是第一首文人咏物诗。
此诗前半部分缘情咏物,以描写为主。
后半部分缘物抒情,以抒情为主。
两部分各有侧重,而又互相勾连,融为一体。
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塑造了橘树的美好形象,从各个侧面描绘和歌颂橘树,诗人通过赞颂橘树灿烂夺目的外表、坚定不移的美质和纯洁无私的高尚品德,表达了诗人扎根故土、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感和特立独行、怀德自守的人生理想。
借以表达自己追求美好品质和理想的坚定意志。
注释后皇:即后土、皇天,指地和天。
嘉:美,善。
橘徕服兮:适宜南方水土。
徕,通“来”。
服,习惯。
受命:受天地之命,即禀性、天性。
壹志:志向专一。
壹,专一。
素荣:白色花。
曾枝:繁枝。
剡(yǎn)棘:尖利的刺。
抟(tuán):通“团”,圆圆的;又一说,同“圜”(huán),环绕,楚地方言。
文章:花纹色彩。
烂:斑斓,明亮。
这两句是说橘子皮色青黄相杂,文采斑斓。
精色:鲜明的皮色。
类任道兮:就像抱着大道一样。
类,像。
任,抱。
纷缊宜修:长得繁茂,修饰得体。
姱(kuā):美好。
嗟:赞叹词。
廓:胸怀开阔。
苏世独立:独立于世,保持清醒。
苏:苏醒,指的是对浊世有所觉悟。
横而不流:横立水中,不随波逐流。
闭心:安静下来,戒惧警惕。
失过:即“过失”。
秉德:保持好品德。
愿岁并谢:誓同生死。
岁,年岁。
品读古代文学名篇屈原《九歌·国殇》感受爱国情怀和对英雄的敬仰欣赏品读文学名篇,汲取人类智慧,丰富自己的词汇,开拓视野,提高写作能力。
可以增加才气和灵性,还可以增加自己的骨气和人格。
——题记在漫长岁月里,中华民族创造了世界上极其丰厚、极富滋味,极有光彩的文学艺术资源,并且以名篇的方式凝聚精华,脍炙人口,世代流布,成为与这个民族的生命历程中梦魂萦绕、筋肉难分的不绝的血脉。
历代文学名篇是文化精神极为深刻、极有特征、极其精美的聚光点。
历代文学名篇都载之典籍,流为名言、名篇,以其言简意赅的方式,成为中国人千古传诵的处世、论学、为人的精神支柱。
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
下面我们来一起分享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屈原《九歌·国殇》。
品读屈原《九歌·国殇》感受爱国情怀和对英雄的敬仰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芈姓(一作嬭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后人多称其字,或尊称为屈子。
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南阳西峡屈原庙屈原为楚国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还有一种说法,屈氏的来源是西周前期的楚国人屈紃,可能是楚君熊绎的弟弟),出身贵族,娴于辞令,博闻强记。
清黄应谌《屈原卜居图》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
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二十余岁即为任左徒、三闾大夫,入则与楚王图议政事,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出则接待宾客,应对诸侯。
楚怀王曾使“造为宪令”,主持政令的起草事宜,以图变法。
提倡“亲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后怀王听信谗言,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南阳西峡屈原岗(扣马谏王发生地)怀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01年),秦与齐、韩、魏共攻楚,屈原被召回使齐求和。
次年,秦怀王欲会盟于武关,怀王入秦被羁,客死他乡。
时楚太子已立,是为顷襄王。
其弟子兰为令尹,使上官大夫诬陷屈原,致使屈原再次流放到江南。
屈原山鬼赏析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屈原《山鬼》赏析《山鬼》不是屈原最重要的作品,但是屈原作品中比较活泼灵动的一篇,是屈原《九歌》中的一篇。
作品描写了一位巫儿,一位极其有气质的美女去迎接山鬼的故事。
山鬼是传说中的山林女神,未被封为正神,故称鬼,是一位半神半人半鬼的形象。
作品没有直接描写山鬼,但根据当时祭祀的习俗,巫儿去迎接山鬼,应该打扮成与山鬼一模一样的形象,所以巫儿的形象就是山鬼形象的折射,也就是山鬼的形象。
二、赏析《山鬼》采用女巫内心独白的方式,塑造了一位美丽、率真、痴情的少女形象。
这位少女既是现实中的巫女,又是传说中的林中女神山鬼。
全诗有着简单的情节:巫儿到偏僻的深山里去迎接山鬼,尽管道路艰难,她还是满怀喜悦地赶到了,可是山鬼却没有出现。
风雨来了,她痴心地等待着,忘记了回家,但山鬼终于没有来;天色晚了,她回到住所,在风雨交加、夜穴齐鸣中,倍感伤心和哀怨。
全诗将幻想与现实交织在一起,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作者以人神结合的方法塑造了美丽的山鬼形象。
《山鬼》出自《九歌》的第九首。
《九歌》是一组祀神的乐歌,是屈原在民间祀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修改而成的。
《九歌》中有不少篇章描述了鬼神的爱情生活,如《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等,本文也是如此。
山鬼即一般所说的山神,因为未获天帝正式册封在正神之列,故仍称山鬼。
本篇是祭祀山鬼的祭歌。
楚国神话中有巫山神女的传说,本篇所描写的可能就是早期流传的神女形象。
她只能在夜间出现,没有神的威仪,和《九歌》中所祀的其他神灵不同。
歌辞全篇都是巫扮山鬼的自白。
读这首诗先得注意两点:一是“山鬼”究竟是女神还是男神?宋元以前的楚辞家多据《国语》、《左传》所说,定山鬼为“木石之怪”、“魑魅魍魉”,而视之为男性山怪。
但元明时期的画家,却依诗中的描摹,颇有绘作“窈窕”动人的女神的。
清人顾成天《九歌解》首倡山鬼为“巫山神女”之说,又经游国恩、郭沫若的阐发,“山鬼”当为“女鬼”或“女神”的意见,遂被广泛接受。
屈原《九章·橘颂》全文翻译赏析导读:《九章·橘颂》是战国时期楚国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
这是中国第一首文人咏物诗。
此诗前半部分缘情咏物,以描写为主;后半部分缘物抒情,以抒情为主。
两部分各有侧重,而又互相勾连,融为一体。
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塑造了橘树的美好形象,从各个侧面描绘和歌颂橘树,借以表达自己追求美好品质和理想的坚定意志。
九章·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⑴。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⑵。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⑶。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⑷。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⑸。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⑹。
精色内白,类任道兮⑺。
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⑻。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⑼。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⑽。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⑾。
闭心自慎,不终失过兮⑿。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⒀。
原岁并谢,与长友兮⒁。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⒂。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⒃。
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⒄。
注释⑴后皇:即后土、皇天,指地和天。
橘徕服兮:适宜南方水土。
徕,通“来”。
服,习惯。
这两句是指美好的橘树只适宜生长在楚国的大地。
⑵受命:受天地之命,即禀性、天性。
⑶壹志:志向专一。
壹,专一。
这两句是说橘树扎根南方,一心一意。
⑷素荣:白色花。
⑸曾枝:繁枝。
剡(yǎn)棘:尖利的刺。
抟(tuán):通“团”,圆圆的;又一说,同圜(huán),环绕,楚地方言。
⑹文章:花纹色彩。
烂:斑斓,明亮。
⑺精色:鲜明的皮色。
类任道兮:就像抱着大道一样。
类,像。
任,抱。
⑻纷缊宜修:长得繁茂,修饰得体。
姱(ku ā):美好。
⑼嗟:赞叹词。
⑽廓:胸怀开阔。
⑾苏世独立:独立于世,保持清醒。
,苏醒,指的是对浊世有所觉悟。
横而不流:横立水中,不随波逐流。
⑿闭心:安静下来,戒惧警惕。
失过:即“过失”。
⒀秉德:保持好品德。
⒁愿岁并谢:誓同生死。
岁,年岁。
,死。
⒂淑离:美丽而善良自守。
离,通“丽”。
梗:正直。
⒃可师长:可以为人师表。
⒄像:榜样。
[2-3]译文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一、重点难点1.重点:作品中流露出的悲愤苦闷情怀与强烈的爱国之情;比喻和象征手法。
2.难点:屈原的爱国与忠君。
二、背景材料1.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名平,字原。
战国时楚国人。
曾任楚怀王左徒、三闾大夫等职。
他博闻强记,少年时代受过良好的教育,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和高尚的人格。
明于治乱,敏于应对。
在兼并战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联齐抗秦,使楚立于不败之地。
尔后通过改良政治,逐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初时甚得怀王信任,由于同阶上官大夫的谗毁,竟被疏远流放。
怀王昏庸,屡受张仪欺骗,外交失利,兵败地削,最后客死秦国。
顷襄王即位,屈原又受令尹子兰为首的亲秦派排挤,再度被流放。
公元前278年,秦拔郢都。
屈原目睹国土沦丧,民众流徙,遂于次年五月五日以身殉国,自投汨罗江而死。
鲁迅充分肯定了屈原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他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屈原“被谗放逐,乃作《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2.楚辞。
“楚辞”又名“骚体诗”,按其名称本义来说,是指楚地歌辞的意思,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它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在语言风格以及声调节拍上都有着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是屈原在吸收民间语言和南方歌谣的形式与韵律的基础上发展和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
“楚辞”在汉代一般又被称作“赋”,在文学史上有“屈赋”、“骚赋”以至“楚赋”等名称。
实际上,汉人把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体作品称为“赋”,把楚辞和汉赋混淆起来是不恰当的。
“楚辞”是战国时代产生于楚国地区的一种新诗体,而“汉赋”却是适应汉代宫廷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半诗半文或带韵散文之类的作品。
3.“楚辞”也受到《诗经》的影响,但与《诗经》相比,“楚辞”所表现出来的进步也是很明显的。
第一、《诗经》是我国历史早期的作品,主要属群众性集体创作,有浓厚民歌色彩。
楚辞由屈原创造,是诗人吸取民间文学的营养并加以创造性提高的结果。
第二、《诗经》多以四字句为定格,篇章比较短,风格比较朴素。
《橘颂》作品赏析《橘颂》是屈原早年的一篇作品。
战国末期楚国的屈原所作,按王逸《楚辞章句》为《九章》第八篇。
《橘颂》是中国文人写的第一首咏物诗,诗人以橘树为喻,表达了自己追求美好品质和理想的坚定意志。
“橘”与诗人屈原的形象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体现了诗人屈原忠于楚国,至死不渝的精神,体现了诗人高洁的人格形象等。
作者借橘树赞美坚贞不移的品格。
作者认为橘树是天地间最美好的树,因为它不仅外形漂亮,“精色内白”“文章烂兮”,而且它有着非常珍贵的内涵,比如它天生不可移植,只肯生长在南国,这是一种一心一意的坚贞和忠诚,再如它“深固难徙,廓其无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这使得它能坚定自己的操守,保持公正无私的品格。
最后作者表达了自己愿意以橘树为师,与之生死相交的愿望,这也是作者志向的表达。
题解《橘颂》即赞颂橘树之美,“颂”是一种诗体,取义于《诗经》“风、雅、颂”之“颂”,是屈原组诗《九章》之首篇,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首咏物诗。
全篇基调乐观开朗,色彩绚丽明快,句式以四言为主,借物抒志,以物写人,即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
《橘颂》一篇,虽以“兮”字为叹,但为严格工整的四言体制,一反楚歌体制,一反楚歌之风,一反屈原诗作上天入地的一贯浪漫风格,先铺陈写实,咏物托志,后直抒胸臆,直歌述志,颇有中原诗歌之风。
内容赏析《橘颂》四句一节,共九节,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1-4节,重在描述橘树俊逸动人的外美。
开笔“后皇嘉树,橘徕服兮”等三句就不同凡响:一树坚挺的绿橘,突然升立在广袤的天地之间,它深深扎根于“南国”之土,任凭什么力量也无法使之迁徙。
那凌空而立的意气,“受命不迁”的坚毅神采,顿令读者升起无限敬意!橘树是可敬的,同时又俊美可亲。
诗人接着以精工的笔致,勾勒它充满生机的纷披“绿叶”,晕染它雪花般蓬勃开放的“素荣”;它的层层枝叶间虽也长有“剡棘”,但那只是为了防范外来的侵害;它所贡献给世人的,却有“精色内白”,光采照人的无数“圆果”!屈原笔下的南国之橘,正是如此“纷緼宜修”、如此堪托大任!本节虽以描绘为主,但从字里行间,人们却可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对祖国“嘉树”的一派自豪、赞美之情。
屈原《离骚》赏析及讲解高考必考屈原《离骚》赏析及讲解《离骚》抒情主人公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屈原《离骚》赏析及讲解,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屈原《离骚》赏析《离骚》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也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
全诗缠绵悱恻,感情十分强烈,他的苦闷、哀伤不可扼止地反复迸发,从而形成了诗歌形式上回旋复沓的特点。
这种回旋复沓,乍看起来好像无章次文理可寻,其实是他思想感情发展规律的反映。
《离骚》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前一部分从开头到“岂余心之可惩”,首先自叙家世生平,认为自己出身高贵,又出生在一个美好的日子里,因此具有“内美”。
他勤勉不懈地坚持自我修养,希望引导君王,兴盛宗国,实现“美政”理想。
但由于“党人”的谗害和君王的动摇多变,使自己蒙冤受屈。
在理想和现实的尖锐冲突之下,屈原表示“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显示了坚贞的情操。
后一部分极其幻漫诡奇,在向重华(舜)陈述心中愤懑之后,屈原开始“周流上下”,“浮游求女”,但这些行动都以不遂其愿而告终。
在最后一次的飞翔中,由于眷念宗国而再次流连不行。
这些象征性的行为,显示了屈原在苦闷彷徨中何去何从的艰难选择,突出了屈原对宗国的挚爱之情。
屈原《离骚》讲解“离骚”二字,古来有数种解释。
司马迁认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他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
”汉代班固在《离骚赞序》里也说:“离,犹遭也,骚,忧也。
明己曹忧作辞也。
”王逸解释为离别的忧愁,《楚辞章句·离骚经序》云:“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
”在历史上影响较大的主要是这两种。
因司马迁毕竟距屈原的年代未久,且楚辞中多有“离尤”或“离忧”之语,“离”皆不能解释为“别”,所以司马迁的说法最为可信。
伟大诗人屈原千古名篇《国殇》,一生必读古诗赏析《国殇》屈原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注释】①国殇(shang伤):指为国而死的人。
②毂(gu谷):车的轮轴。
③躐(lie猎):践踏。
④骖(can餐):在两旁驾车的马。
殪(yi义):倒地而死。
⑤霾轮絷马:把车轮埋进土中,把马绊住不用,断绝退路,与敌人作决死的拼搏。
霾,通“埋”。
⑥玉枹(fu扶):玉饰的鼓槌。
⑦天时:天象。
怼(dui对):怨。
⑧忽:速。
⑨惩:戒惧,悔恨。
⑩神以灵:精神不死。
灵,显赫。
【诗大意】举吴戈披坚甲,敌我车毂相交错,刀对剑互相厮杀。
旌旗蔽日敌人似云压,箭矢交射落地,勇士争先冲杀。
敌人冲来,我们的阵列遭践踏,左侧骖马死,右侧骖马伤。
埋轮絷马决一死战,鼓声阵阵士气振发。
天怨神怒,鏖战痛杀,将士全部阵亡,原野开遍血花。
壮士出征去不返,奋迅前进路迢远。
佩长剑扶良弓,身首分离,壮心不屈。
精神英勇武艺超众,刚强不可侮弄。
身躯虽死英灵不泯,魂魄武毅永为百鬼之雄!【赏析】这是一首悼念阵亡将士的悲壮祭歌。
据《史记·楚世家》记载,自楚怀王(前328~前299)后期至顷襄王初,秦楚之间曾多次交战。
楚军每战皆败,损兵折将,死伤极为惨重。
怀王十七年丹阳之战,楚大将屈匄被俘,甲士斩首8万;顷襄王元年秦大败楚军,斩首5万。
本诗即是以这些战况为写作背景和题材的。
全诗以“直赋其事”的描述为主,分为前后两大部:前部十句悲壮激越地叙写了楚军将士的英勇战斗和壮烈牺牲;后部八句表现的是对死难壮士的赞颂和深切哀悼的心情。
诗歌起始突兀,首句即描叙了一幅战车交错、短兵相接的白热化厮杀场面。
而从“旌蔽日兮敌若云”的诗句中,可以看到敌强楚弱的战场形势。
屈原《九歌之一·东皇太一》译注
原 文 译 文 注 释 吉日兮辰良,① 穆将愉兮上皇。② 抚长剑兮玉珥,③ 璆锵鸣兮琳琅。④ 瑶席兮玉瑱,⑤ 盍将把兮琼芳。⑥ 蕙肴蒸兮兰藉,⑦ 奠桂酒兮椒浆。⑧ 扬枹兮拊鼓,⑨ 疏缓节兮安歌,⑩ 陈竽瑟兮浩倡。⑾ 灵偃蹇兮姣服,⑿ 芳菲菲兮满堂。⒀ 五音纷兮繁会,⒁ 君欣欣兮乐康。⒂ 吉祥日子好时辰, 恭敬肃穆娱上皇。 手抚长剑玉为环, 佩玉铿锵声清亮。 华贵坐席玉镇边, 满把香花吐芬芳。 蕙草裹肉兰为垫, 祭奠美酒飘桂香。 高举鼓槌把鼓敲, 节拍疏缓歌声响, 竽瑟齐奏乐音强。 群巫娇舞服饰美, 香气四溢香满堂。 众音齐会响四方, 上皇欢欣乐安康。 ①吉日:吉祥的日子。辰良:即良辰。②穆:恭敬肃穆。愉:同“娱”,此处指娱神,使神灵愉快、欢乐。上皇:即东皇太一。③珥指剑柄上端像两耳突出的饰品。④璆(qiu2求):形容玉石相悬击的样子。锵:象声词,此处指佩玉相碰撞而发出的声响。
⑤瑶席:珍贵华美的席垫。瑶,美玉。玉瑱(zhen4镇):同“镇”,用玉做的压席器物。⑥盍(he2合):同“合”,聚集在一起。琼芳:指赤玉般美丽的花朵。琼,赤色玉。⑦蕙:香草名,兰科植物。肴蒸:大块的肉。藉:垫底用的东西。⑧椒浆:用有香味的椒浸泡的美酒。
⑨枹(fu2伏):鼓槌。拊(fu4附):敲击。⑩安歌:歌声徐缓安详。⑾陈:此处指乐器声大作。浩倡:倡同“唱”;浩倡指大声唱,气势浩荡。
⑿灵:楚人称神、巫为灵,这里指以歌舞娱神的群巫。偃蹇:指舞姿优美的样子。姣服:美丽的服饰。⒀芳菲菲:香气浓郁的样子。⒁五音:指宫、商、角、徵、羽五种音调。繁会:众音汇成一片,指齐奏。⒂君:此处指东皇太一。
屈原《九歌之二·云中君》译注 『咀华庐』整理
原 文 译 文 注 释 浴兰汤兮沐芳,① 用兰汤沐浴带上一身芳香, ①兰汤:兰草浸入其中而带有华采衣兮若英。② 灵连蜷兮既留,③ 烂昭昭兮未央。④ 搴将憺兮寿宫,⑤ 与日月兮齐光。 龙驾兮帝服,⑥ 聊翱游兮周章。⑦ 灵皇皇兮既降,⑧ 焱远举兮云中。⑨ 览冀州兮有馀,⑩ 横四海兮焉穷。⑾ 思夫君兮太息,⑿ 极劳心兮忡忡。⒀ 让衣服鲜艳多彩像花朵一样。 灵子盘旋起舞神灵仍然附身, 他身上不断地放出闪闪神光。 我将在寿宫逗留安乐宴享, 与太阳和月亮一样放射光芒。 乘驾龙车上插五方之帝的旌旗, 姑且在人间遨游观览四方。 辉煌的云神已经降临, 突然间像旋风一样升向云中。 俯览中原我目光及于九州之外, 横行四海我的踪迹无尽无穷。 思念你云神啊我只有叹息, 无比的愁思真让人忧心忡忡! 香味的热水。此下四句为祭巫所唱。②华:使之华丽。英:花朵。③灵:灵子,有神灵附身的巫觋。连蜷(quan2权):屈曲,此处指舞蹈时身体婀娜摆动的姿态。既留:已经留下来。④烂:分散的光。昭昭:小光(闻一多《九歌解诂》)。央:尽。 ⑤蹇(jian3剪):梗阻,停留。憺(dan4旦):安。寿宫:供神之处。此下四句扮云中君的巫所唱。 ⑥服:章服,指车驾上所树旌旗。 ⑦周章:周游。
⑧灵:此处指云中君。此下二句祭巫所唱。⑨猋(biao1标):龙卷风,此处用为形容词。举:起。⑩览:看。冀州:古九州之一,此处代指中原大地,中国。此下二句云中君所唱。⑾横:横布或横行。⑿太息:叹息。此下二句祭巫所唱。⒀劳心:忧心,伤心。忡忡:忧愁的样子。 屈原《九歌之三·湘君①》译注 原 文 译 文 注 释 君不行兮夷犹,② 蹇谁留兮中洲?③ 美要眇兮宜修,④ 沛吾乘兮桂舟。⑤ 令沅湘兮无波,⑥ 使江水兮安流。 望夫君兮未来,⑦ 吹参差兮谁思?⑧ 驾飞龙兮北征,⑨ 邅吾道兮洞庭。⑩ 薜荔柏兮蕙绸,⑾ 荪桡兮兰旌。⑿ 望涔阳兮极浦,⒀ 横大江兮扬灵。⒁ 扬灵兮未极,⒂ 女婵媛兮为余太息。⒃ 横流涕兮潺湲,⒄ 隐思君兮陫侧。⒅ 桂櫂兮兰枻,(19) 斲冰兮积雪。(20) 采薜荔兮水中, 搴芙蓉兮木末。(21) 心不同兮媒劳,(22) 恩不甚兮轻绝。(23) 湘君啊你犹豫不走。 因谁停留在水中的沙洲? 为你打扮好美丽的容颜, 我在急流中驾起桂舟。 下令沅湘风平浪静, 还让江水缓缓而流。 盼望你来你却没来, 吹起排箫为谁思情悠悠? 驾起龙船向北远行, 转道去了优美的洞庭。 用薜荔作帘蕙草作帐, 用香荪为桨木兰为旌。 眺望涔阳遥远的水边, 大江也挡不住飞扬的心灵。 飞扬的心灵无处安止, 多情的侍女为我发出叹声。 眼泪纵横滚滚而下, 想起你啊悱恻伤神。 玉桂制长桨木兰作短楫, 划开水波似凿冰堆雪。 想在水中把薜荔摘取, 想在树梢把荷花采撷。 两心不相同空劳媒人, 相爱不深感情便容易断绝。 ①湘君:湘水之神,男性。一说即巡视南方时死于苍梧的舜。 ②君:指湘君。夷犹:迟疑不决。 ③蹇(jian3简):发语词。洲:水中陆地。 ④要眇(miao3秒):美好的样子。宜修:恰到好处的修饰。 ⑤沛:水大而急。桂舟:桂木制成的船。 ⑥沅湘:沅水和湘水,都在湖南。无波:不起波浪。 ⑦夫:语助词。 ⑧参差:高低错落不齐,此指排箫,相传为舜所造。
⑨飞龙:雕有龙形的船只。北征:北行。⑩邅(zhan1沾):转变。洞庭:洞庭湖。⑾薜荔:蔓生香草。柏(bo2伯):通“箔”,帘子。蕙:香草名。绸:帷帐。⑿荪:香草,即石菖蒲。桡(rao2饶):短桨。兰:兰草:旌:石濑兮浅浅,(24) 飞龙兮翩翩。(25) 交不忠兮怨长,(26) 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闲。(27) 鼂骋骛兮江皋,(28) 夕弭节兮北渚。(29) 鸟次兮屋上,(30) 水周兮堂下。(31) 捐余玦兮江中,(32) 遗余佩兮醴浦。(33) 采芳洲兮杜若,(34) 将以遗兮下女。(35) 时不可兮再得, 聊逍遥兮容与。(36) 清水在石滩上湍急地流淌, 龙船掠过水面轻盈迅捷。 不忠诚的交往使怨恨深长, 不守信却对我说没空赴约。 早晨在江边匆匆赶路, 傍晚把车停靠在北岸。 鸟儿栖息在屋檐之上, 水儿回旋在华堂之前。 把我的玉环抛向江中, 把我的佩饰留在澧水畔。 在流芳的沙洲采来杜若, 想把它送给陪侍的女伴。 流失的时光不能再得, 暂且放慢脚步逍遥盘桓。 旗杆顶上的饰物。⒀涔(cen2岑)阳:在涔水北岸,洞庭湖西北。极浦:遥远的水边。⒁横:横渡。扬灵:显扬精诚。一说即扬舲,扬帆前进。⒂极:至,到达。⒂女:侍女。婵媛:眷念多情的样子。⒃横:横溢。潺湲(yuan2援):缓慢流动的样子。⒅陫(pei2培)侧:即“悱恻”,内心悲痛的样子。
(19)櫂(zhao4棹):同“棹”,长桨。枻(yi4弈):短桨。 (20)斲(zhuo2琢):砍。 (21)搴(qian1千):拔取。芙蓉:荷花。木末:树梢。 (22)媒:媒人。劳:徒劳。 (23)甚:深厚。轻绝:轻易断绝。 (24)石濑:石上急流。浅(jian1间)浅:水流湍急的样子。 (25)翩翩:轻盈快疾的样子。 (26)交:交往。 (27)期:相约。不闲:没有空闲。 (28)鼂(zhao1招):同“朝”,早晨。骋骛(wu4务):急行。皋:水旁高地。 (29)弭(mi3米):停止。节:策,马鞭。渚:水边。 (30)次:止息。(31)周:周流。 (32)捐:抛弃。玦(jue1决):环形玉佩。 (33)遗(yi2仪):留下。佩:佩饰。醴(li3里):澧水,在湖南,流入洞庭湖。 (34)芳洲:水中的芳草地。杜若:香草名。 (35)遗(wei4味):赠予。下女:指身边侍女。 (36)聊:暂且。容与:舒缓放松的样子。
屈原《九歌之四·湘夫人①》译注 原 文 译 文 注 释 帝子降兮北渚,② 目眇眇兮愁予。③ 嫋嫋兮秋风,④ 洞庭波兮木叶下。⑤ 美丽的公主快降临北岸, 我已忧愁满怀望眼欲穿。 凉爽的秋风阵阵吹来, 洞庭湖波浪翻涌树叶飘旋。 ①湘夫人:湘水之神,女性。一说即舜二妃娥皇和女英。②帝子:犹天帝之子。因舜妃是帝登白薠兮骋望,⑥ 与佳期兮夕张。⑦ 鸟何萃兮蘋中,⑧ 罾何为兮木上?⑨ 沅有芷兮澧有兰,⑩ 思公子兮未敢言。⑾ 荒忽兮远望,⑿ 观流水兮潺湲。⒀ 麋何食兮庭中,⒁ 蛟何为兮水裔?⒂ 朝驰余马兮江皋,⒃ 夕济兮西澨。⒄ 闻佳人兮召予, 将腾驾兮偕逝。⒅ 筑室兮水中, 葺之兮荷盖。(19) 荪壁兮紫坛,(20) 播芳椒兮成堂。(21) 桂栋兮兰橑,(22) 辛夷楣兮药房。(23) 罔薜荔兮为帷,(24) 擗蕙櫋兮既张。(25) 白玉兮为镇,(26) 疏石兰兮为芳。(27) 芷葺兮荷屋,(28) 缭之兮杜衡。(29) 合百草兮实庭,(30) 登上长着白薠的高地远望, 与她定好约会准备晚宴。 为何鸟儿聚集在水草间, 为何鱼网悬挂在大树颠? 沅水有白芷澧水有幽兰, 眷念公主却不敢明言。 放眼展望一片空阔苍茫, 只见清澈的流水潺潺。 为何山林中的麋鹿觅食庭院, 为何深渊里的蛟龙搁浅水边? 早晨我骑马在江边奔驰, 傍晚就渡水到了西岸。 好像听到美人把我召唤, 多想立刻驾车与她一起向前。 在水中建座别致的宫室, 上面用荷叶覆盖遮掩。 用香荪抹墙紫贝装饰中庭, 厅堂上把香椒粉撒满。 用玉桂作梁木兰为椽, 辛夷制成门楣白芷点缀房间。 编织好薜荔做个帐子, 再把蕙草张挂在屋檐。 拿来白玉镇压坐席, 摆开石兰芳香四散。 白芷修葺的荷叶屋顶, 有杜衡草缠绕四边。 汇集百草摆满整个庭院, 尧之女,故称。③眇眇:望而不见的样子。愁予:使我发愁。④嫋(niao3鸟)嫋:绵长不绝的样子。⑤洞庭:洞庭湖。⑥登:此字据《楚辞补注》引一本补。白薠(fan2烦):一种近水生的秋草,或谓乃“蘋”之误。骋望:放眼远眺。⑦佳期:与佳人的约会。张:陈设。⑧何:此字据《楚辞补注》引一本补。萃:集聚。蘋:水草名。⑨罾(zeng1增):鱼网。
⑩沅、醴:沅水和澧水,均在湖南。醴,《楚辞补注》引一本作澧,下同。茝(zhi2止):即白芷,一种香草。 ⑾公子:指湘夫人。 ⑿荒忽:犹“恍惚”,迷糊不清的样子。 ⒀潺湲:水缓慢流动的样子。 ⒁麇:一种似鹿而大的动物,俗称“四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