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手法讲解(推拿技巧)
- 格式:ppt
- 大小:5.29 MB
- 文档页数:47
小儿推拿的手法及技巧
小儿推拿是将推拿手法与小儿特点相结合,采用一些较为温和的手法进行操作。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小儿推拿手法和技巧:
1. 抚摸:用手掌或指腹轻轻触碰、抚摸婴儿的皮肤,通过触觉刺激促进血液循环和神经系统的发育。
2. 揉擦推:用手掌或指腹的揉、擦、推动作,按摩婴儿的背部、腹部和四肢,有助于舒缓婴儿的肌肉紧张和促进血液循环。
3. 推拿:采用手指的指力和指压的方式,按摩婴儿的穴位和经络,促进体内气血的平衡和运行。
4. 轻拍:用手掌或手指的轻拍动作,轻轻拍打婴儿的背部和四肢,有助于刺激婴儿的肌肉和神经系统。
5. 拉伸:用手指或手掌轻轻拉伸婴儿的四肢和关节,促进肌肉和骨骼的发育和伸展。
6. 捏捏:用手指的捏捏力度,轻轻捏捏婴儿的肌肉或穴位,有助于缓解婴儿的肌肉疲劳和舒缓紧张。
在进行小儿推拿时,需要注意手法温和轻柔,力度适中,避免给婴儿造成不适或伤害。
另外,推拿前需要确认婴儿的身体状况良好,没有明显不适和疾病。
如遇到特殊情况或不确定的情况,最好由专业的小儿推拿师进行操作。
实用小儿推拿(含穴位图及手法图)【补肺经/清肺经】穴位:肺经(肺金)位置:无名指掌面操作:如上图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下图,清200~400次。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
【清天河水】清天河水(自前臂内侧正中至腕横纹推向肘横纹)100次穴位:天河水位置:前臂内侧正中,自腕横纹至肘横纹呈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腹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见上图。
约推100~500次。
主治:发热,烦躁不安,口渴,口舌生疮,惊风等一切热证。
【开天门】开天门(自小儿眉心推向前发际边缘)100次穴位:天门(攒竹)位置:自两眉中间至前发际呈一条直线。
操作:用两拇指面自眉心起,交替向上直推至前发际,约推30~50次。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精神萎靡,惊风等。
【揉太阳】揉太阳(按揉眉梢后太阳穴)100次穴位:太阳位置:在两眉梢后凹陷处。
有左为太阳,右为太阴之说。
操作:两拇指或两中指端分别在左右两太阳穴上揉动。
向前揉为补,向耳后揉为泻。
揉30次。
主治:外感发热,头痛头晕=====================================================================治疗儿童发烧的穴位按摩临床上小孩发烧以外感为多,所以小孩若是低烧可以试试上述手法,这样既方便,也可以避免药物的副作用。
这类患儿起病较急,推拿治疗效果较好,但家长在家自行治疗效果不佳的时候,一定要到医院接受正规的治疗。
由于小儿的体质不同,病情变化比较复杂,故小儿推拿必须结合时令、气候和症候表现的差异加以辨别和处理。
另外小儿要注意随天气变化加减衣服,以防感冒发烧。
日温差也较大时,家长一定要适时给小儿加减衣服,预防感冒。
注重合理喂养,不可过食肥腻食物,以免伤食积滞,从而引起发烧。
发烧时要多饮水,饮食宜清淡。
一般来说急性发烧需要1至3天痊愈,长期低热而用药效果不佳的患儿相对治疗时间长些,因为长期低热患儿的治疗一般都需要从发病的本因入手。
⼩⼉推拿全系列(附动态图)⼀、⼩⼉推拿⼿法 1.清、补脾⼟ 部位:拇指指腹(即末节螺纹⾯)。
操作:顺时针旋推为补,名“补脾⼟”,中医功效等于吃⼈参、⽩术;从螺纹⾯根部推向指尖(即离⼼⽅向——编者注)的直推为清,名“清脾⼟”。
脾⼟多⽤补,⽽少⽤清。
2.清、推⼤肠 部位:⾷指外缘(即⾷指桡侧——编者注),⾃指尖⾄虎⼝成⼀直线。
操作:从⾷指端直推⾄虎⼝,名“推⼤肠”,为补,⽌泻;从虎⼝推向⾷指端,名“清⼤肠”,治便秘。
3.揉板门 部位:⼿掌⼤鱼际平⾯。
操作:⽤中指尖作揉法,名“揉板门”。
揉法为补,⾃掌根推向指根(即离⼼⽅向——编者注)为“清”,作⽤同清推⼤肠。
4.清肝⽊ 部位:⾷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肝⽊”。
注意:“肝⽊”宜清不宜补,补之恐动肝⽕。
5.清⼼⽕ 部位:中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
注意:“⼼⽕”也宜清不宜补,补后恐动⼼⽕。
清肝⽊与清⼼⽕有清⽕、降热功能。
6.清、补肺⾦ 部分:⽆名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肺⾦”;旋推为补,名“补肺⾦”。
“肺⾦”实热症⽤清法,虚症⽤补法。
7.补肾⽔部位:⼩指脂腹。
操作:肾⽔与肝⽊、⼼⽕、肺⾦的⼿法不同,直推为补,名“补肾⽔”。
注意:“⽔”宜补不宜清,补肾⽔相当吊盐⽔与葡萄糖,也有健体与降热作⽤。
8.揉外劳宫部位:第三掌⾻背侧,腕横纹⾄掌⾻⼩头连线之中点。
操作:⽤指尖作揉法,名“揉外劳宫”。
有清热、镇静、⽌痛作⽤。
9.推上三关部位:⼩臂前侧,⾃腕横纹⾄肘部成⼀直线。
操作:⽤拇指或⾷、中两指⾃下向上推,名“推上三关”或“推三关”,有发汗降热作⽤。
10.清天河⽔部位:⼩臂内侧,⾃腕横纹中点⾄肘横纹中点成⼀直线。
操作:⽤拇指侧推或⽤⾷、中指指腹向上直推,名“清天河⽔”,是退热重要⼿法,还有宁⼼与安眠作⽤。
11.退六腑 部位:⼩臂后侧,⾃腕横纹⾄肘部成⼀直线。
操作:⽤拇指或⾷、中两指指腹⾃肘部向前推向腕部,名“退六腑”。
儿推常用手法
小儿推拿的常用手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推法:用拇指或食、中二指指面沿同一方向运动称为“推法”。
推法主要包括“直推、旋推、分推”三种。
“直推”是在表皮进行操作,不要推挤皮下组织。
“直推法”常用于“线状”穴位。
“旋推”也是只作用于表皮,不得带动皮下组织。
“旋推法”主要用于手部“面状”穴位。
“分推”可横如直线,也可弯曲如弧线。
2. 摩法:包括单指摩法、多指摩法、掌摩法等,主要是采用较轻的环形运动的方法。
3. 运法:主要是采用有此往彼的环形或弧形运动的方法。
4. 揉法:是指手掌固定做回旋运动的方法。
5. 按法:是指通过手掌大面积垂直下压的方法。
按法是一种刺激较强的手法,常与“揉法”结合应用,组成“按揉”复合手法。
6. 掐法、捏法、捣法、搓法、捻法、摇法、振法等。
此外,还有拿法等在临床上使用也比较多。
请注意,以上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医疗建议。
如有需要,请咨询医生或专业人士。
26种常用小儿推拿手法1、脾经位置:①在拇指桡侧缘末节,自指尖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用于直推法补脾经);②在拇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用于直推法清补脾经);③在拇指的螺旋面(用于旋推法补脾经)。
操作:术者用左手的无名指和小指夹住小儿手,食指和拇指捏住小儿拇指,用右手拇指推之。
①直推法:将小儿拇指屈曲,自指尖推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称补脾经(或补脾土);②将小儿拇指伸直,自指根至指尖来回推,称清脾经(或清补脾经)。
③旋推法:拇指面旋推,顺时针方向为补,逆时针方向为泻。
一般用300~500次。
作用:脾为后天之本,补之可补虚扶弱,补血生肌,进饮食,化痰涎,助消化,止泻痢;清之可清热利湿,消食化积。
主治: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疳积,痢疾,惊厥,黄疸,湿痰,痿证,疹、痘不出,改变面色等。
说明:经实验证明:推补脾经有以下作用:①对胃蠕动有促进作用;②可使胃液的酸度增高;③可使胃蛋白酶分泌增加;④对淀粉酶作用不明显。
2、肝经位置:在食指掌面。
操作:将小儿的食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之。
由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肝经(或称平肝或泻肝);由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肝经。
一般100~500次。
作用:开郁,除烦,平肝胆之火,息风镇惊。
主治:目赤,昏闭,烦躁不安,惊风抽搐,口苦咽干。
说明:肝经一般用清法,不用补法,若肝虚应补时,则用补肾经代之,为滋肾养肝法。
因肾为肝之母,补肾即补肝。
如肝实或不采用本穴,可用泻心火,或用清天河水、清小肠穴代之,因肝为心之母,实则泻其子,心与小肠相表里。
3、心经位置:在中指掌面。
操作:将小儿的中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之。
由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心经;由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心经。
100~500次。
作用:清热,泻心火,补益心血,养心安神。
主治:小便不利,口舌生疮,目赤,五心烦热,惊惕不安。
说明:心经一般用泻法,不用补法,因心火不能妄动。
若心气虚或不采用本穴,可用清天河水穴代之。
如患儿高热并见两颧腮部色赤尤甚,为火来烁金,可有剧咳发作,应采用泻法,推1~2次后.多见两颧腮色赤消退,对剧咳也可缓解。
宝贵的40个小女推拿脚法大齐,下浑大图!之阳早格格创做40个小女推拿脚法,其特性是与穴以脚臂部穴位为主,齐身穴位为辅;脚法机灵特殊,支配典型烦琐,且疗效隐著.快去跟着教二招吧!一、脾经(脾土)位子:①正在拇指桡侧缘终节,自指尖至指间枢纽横纹处(用于直推法补脾经);②正在拇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用于直推法浑补脾经);③正在拇指的螺旋里(用于旋推法补脾经).支配:术者用左脚的知名指战小指夹住小女脚,食指战拇指捏住小女拇指,用左脚拇指推之.①直推法:将小女拇指伸直,自指尖推至指间枢纽横纹处,称补脾经(或者补脾土);②将小女拇指伸直,自指根至指尖去回推,称浑脾经(或者浑补脾经).③旋推法:拇指里旋推,顺时针目标为补,顺时针目标为泻.普遍用300~500次.效率:脾为后天之原,补之可补真扶强,补血死肌,进饮食,化痰涎,帮消化,行泻痢;浑之可浑热利干,消食化积.主治:食欲没有振,呕吐,鼓泻,疳积,痢徐,惊厥,黄疸,干痰,痿证,疹、痘没有出,改变里色等.道明:经真验道明:推补脾经有以下效率:①对于胃爬动有促进效率;②可使胃液的酸度删下;③可使胃蛋黑酶分泌减少;④对于淀粉酶效率没有明隐.二、肝经(肝木)位子:正在食指掌里.支配:将小女的食指里进与,夹进术者左脚虎心内,左脚拇指推之.由指根推背指尖,称为浑肝经(或者称仄肝或者泻肝);由指尖推背指根,称为补肝经.普遍100~500次.效率:启郁,除烦,仄肝胆之火,息风镇惊.主治:目赤,昏关,慢躁没有安,惊风抽搐,心苦吐搞.道明:肝经普遍用浑法,没有必补法,若肝真应补时,则用补肾经代之,为滋肾养肝法.果肾为肝之母,补肾即补肝.如肝真或者没有采与原穴,可用泻心火,或者用浑银河火、浑小肠穴代之,果肝为心之母,真则泻其子,心与小肠相内中.三、心经(心火)位子:正在中指掌里.支配:将小女的中指里进与,夹进术者左脚虎心内,左脚拇指推之.由指根推背指尖,称为浑心经;由指尖推背指根,称为补心经.100~500次.效率:浑热,泻心火,补益心血,养心安神.主治:小便不利,心舌死疮,目赤,五心烦热,惊惕没有安.道明:心经普遍用泻法,没有必补法,果心火没有克没有及妄动.若心气真或者没有采与原穴,可用浑银河火穴代之.如患女下热并睹二颧腮部色赤尤甚,为火去烁金,可有剧咳收火,应采与泻法,推1~2次后.多睹二颧腮色赤消退,对于剧咳也可缓解.但是对于患有肺结核病的二颧腮色赤者,用之无效.四、肺经(肺金)位子:正在知名指掌里.支配:将小女的知名指指里进与,夹进术者左脚虎心内,左脚拇指推之.由指根推背指尖或者去回推称为浑肺经;由指尖推背指根,称为补肺经.100~500次.效率:宣肺行咳,顺气化痰,疏风解表,浑热通便.主治:感冒,收热,咳喘,肺炎,肺真,自汗,匪汗,便结等症.道明:肺经普遍用浑法或者泻法,没有必补法.小女缓性背泻、真热泻,应用原穴时应慎沉,推浑原穴时间要少,或者没有与原穴,用之没有当,多睹背泻加剧;如患慢症需用原穴时,可推浑原穴1~2次,待症睹缓解后,应停用.自汗、匪汗及脱肛可用补法,对于肺风喘慢等症,禁用补法.五、肾经(肾火)位子:正在小指掌里,自指尖至指根成背去线.支配:将小女的小指里进与,夹进术者左脚虎心内,左脚拇指由小女小指指尖推至指根,称补肾经.100~500次.效率:肾为先天之原,补肾经可补肾益脑,益气帮神,纳气定喘,温下元,行真火等.主治:五更泻,遗尿,尿频,肾真咳喘,惊风,癫痫,牙痛,骨硬无力,先天缺累.六、大肠位子:正在食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成背去线.支配:将小女食指牢固于术者左脚虎心内,以左脚拇指中侧缘推之.自指尖推背指根称补大肠,自指根推背指尖称泻大肠,去回推称浑大肠.100~500次.效率:补之固肠涩便,泻之浑利净腑之干热,仄补仄泻导积滞.主治:积食,心疮,痢徐,鼓泻,肛门黑肿,脱肛,翻肛,便秘.道明:大肠有固肠涩便之功,但是火泻(即干热泻)时,应以利尿为主,推大肠时先用泻法、浑法,等尿多后再用补法;里慢后沉时先用泻大肠,症状缓解后改为浑大肠或者补大肠.真证、脱肛者要用补法;翻肛、肛门黑肿、便秘者用泻法或者浑法.七、小肠位子:正在小指尺侧缘,自指根至指尖成背去线.支配:患女坐掌,术者以拇指战其余四指相对于,侧握小女四指,使其小指尺正里表露,再以左脚拇指推之,自指根推背指尖,称浑小肠(或者称利小肠或者推小肠).普遍100~500次,若单独推小肠,可推1000次(如无小便时用).效率:分别浑浊,泻热利尿.主治:火泻无小便,尿频,尿关,尿少,心疮,伸舌,弄舌,木舌,心唇裂,尿讲炎.八、小天心(鱼际接)位子:正在脚掌根正中处,大、小鱼际之间凸起中,阳阳池接界处.支配:令小女掌心进与,用中指、拇指端揉之或者用拇指甲掐之,或者左脚半握拳用食、中指第一、第二节反里捣之.揉100~500次;掐3~5次;捣5~20次.效率:通窍集结,疏通经络,安神镇惊,浑热利尿,明目,矫正筋脉的拘慢或者偏偏胜.主治:感冒收热,神昏,慢躁没有安,惊风,抽搐,癫痫,得眠,夜笑,十足眼徐,小便不利,疹痘欲出没有透,解颅等症.九、阳阳位子:正在脚掌根部,小天心穴的二侧,拇指侧为阳池穴,小指侧为阳池穴.支配:术者以二脚拇指自小天心穴背二侧分推,称分阳阳;自小天心二侧的阳池穴、阳池穴背小天心穴合推,称合阳阳.100~300次.效率:分阳阳有调战净腑,仄稳阳阳的效率;合阳阳有利痰集结的效率.主治:感冒收热、热热往去、黑黑痢徐、肠炎、惊风、抽搐、鼓泻、呕吐、黄疸;痰涎壅衰、胸闷咳喘.十、板门位子:正在拇指下,脚掌大鱼际仄里.支配:使小女大鱼际表露,术者用左脚拇指去回推之称浑板门;以指端正在大鱼际仄里的中面搞揉法,称揉板门.100~500次.效率:浑热凉血,行血除烦,消食化积,具备降落之功.主治:食欲没有振、呕吐、鼓泻、感冒收热、下热没有退、阳真内热、疹痘潮热没有退或者疹痘后矮热、慢躁没有安、心臭、鼻出血、鼻腔炎、上牙龈黑肿、光里舌、苔薄等.十一、内劳宫位子:正在掌心中央.支配:用拇指或者中指端掐揉之,称掐揉内劳宫;以中指端面患女脚掌核心处,微用力后赶快抬起,称面内劳宫;正在掌心中滴几滴凉火,以指端顺运内劳宫,或者从小指掌里运到掌心,称运内劳宫或者火底捞明月.揉100~300次,运10~30次,掐3~5次.效率:小女推拿训练(njbjysctn)。
珍贵的40个小儿推拿手法大全小儿推拿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对小儿身体特定部位的推拿按摩,以达到调理身体、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以下为您介绍 40 个珍贵的小儿推拿手法。
1、补脾经用拇指螺纹面在小儿拇指螺纹面上作顺时针旋转推动,约 300 次。
具有健脾胃、补气血的作用。
2、清脾经与补脾经相反,用拇指螺纹面在小儿拇指螺纹面上作逆时针旋转推动,约 300 次。
能清热利湿、化痰止呕。
3、清肝经用拇指螺纹面从小儿食指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约 300 次。
有平肝泻火、解郁除烦的功效。
4、清心经用拇指螺纹面从小儿中指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约 300 次。
可清心泻火、养心安神。
5、清肺经用拇指螺纹面从小儿无名指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约 300 次。
能宣肺清热、疏风解表。
6、补肾经用拇指螺纹面在小儿小指螺纹面上作顺时针旋转推动,约 300 次。
具有补肾益脑、温养下元的作用。
7、清大肠用拇指螺纹面从小儿食指尖向虎口方向直推,约 300 次。
能清利肠腑、除湿热、导积滞。
8、补大肠用拇指螺纹面在小儿食指桡侧缘,自指尖至虎口呈一直线,作自虎口向指尖方向直推,约 300 次。
可涩肠固脱、温中止泻。
9、揉板门用拇指揉小儿手掌大鱼际平面,约 300 次。
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化滞的作用。
10、运内八卦用拇指螺纹面在小儿手掌内八卦处作环形推动,约 300 次。
能宽胸理气、行滞消食。
11、揉中脘用指端或掌根按揉小儿脐上 4 寸处,约 3 分钟。
可健脾和胃、消食和中。
12、揉脐用中指或食指指端或掌根揉小儿肚脐,约 3 分钟。
能温阳散寒、补益气血、消食导滞。
13、摩腹用手掌或四指在小儿腹部作顺时针环形摩动,约 5 分钟。
可健脾和胃、理气消食。
14、分腹阴阳用双手拇指沿肋弓边缘,向两旁分推,约 100 次。
能调理气机、消食导滞。
15、揉足三里用拇指按揉小儿外膝眼下 3 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约 3 分钟。
具有健脾和胃、调中理气、通络导滞的作用。
小儿推拿技术操作规程小儿推拿疗法,亦称“小儿按摩术”,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专门用于防治小儿疾病的自成体系的推拿治疗方法。
【操作方法】1、开天门:医者用两手大拇指指腹自眉心交互推至前发际,推24次,常作为每次推拿的第一个步骤。
有发汗解表、开窍醒神等作用。
可以治疗感冒、发热、头痛、惊风、神疲乏力等症。
2、推坎宫:用两手大拇指指腹沿眉毛上缘向两侧分推至眉梢,一般分推24次,常用作每次推拿的第二个步骤。
有发汗解表、开窍醒神等作用。
可治疗感冒、发热、头痛、目赤痛等症。
3、运太阳:用两手大拇指指腹分别按在两侧颞部太阳穴上,作轻柔缓慢的环形移动,向眼方向运为补,向耳方向运为泻。
—般运24次,每运3次后轻轻按一下,常用作每次推拿治疗的第三个步骤。
有发汗、止汗、明目醒神等作用。
4、掐总筋:用大拇指轻轻按掐腕横纹中点,另一手握住患儿手指轻轻摇其腕关节,常用作每次推拿的第四个步骤。
有清心火、止惊搐、畅四肢等作用,也可用于口舌生疮、潮热、感冒鼻塞、四肢抽掣等症。
5、分推大横纹:用大拇指指腹自总筋向两侧分推,常用作每次推拿的第五个步骤。
有调和气血、止泻痢、除寒热、去腹胀、通二便等作用。
可治疗惊风、痫症、昏迷、抽搐、泄泻、痢疾、黄疸、咳嗽、痰喘等症。
6、拿肩井:一手捏拿小儿的肩井穴,另一手握住小儿食指和无名指,将上肢伸摇数次。
不论何种病症进行推拿治疗,都以本法作为结束手法,所以又名“总收法”(收诊法)。
拿肩井有畅通一身气血等作用。
7、推五经:五经指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五个穴位,分别位于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远端指节的指腹上,在这些穴位上运用推法治疗,可以调整各脏功能,并治疗相关的疾病。
诸如:(1)消化不良、呕吐、腹泻、食谷不化、痢疾、便秘、疳积等多属脾经病变,治疗时推脾经,以旋推为补,直推为泻,一般多采用补法。
(2)惊风、抽搐、烦躁、气逆、胁痛、目赤等多属肝经病变,治疗时推肝经,以旋推为补,直推为泻(清)。
小儿推拿保健手法小儿推拿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保健手法,被广泛应用于婴幼儿的健康保健中。
它通过按摩、揉捏、推拿等手法,刺激儿童身体的经络和脏腑,调整和促进体内的气血流动,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小儿推拿是一种非常安全的保健手法,但在实施之前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确保宝宝没有任何疾病或特殊情况。
同时,推拿师需要接受专业的培训和认证,以确保技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小儿推拿的手法主要包括按摩、揉捏、推拿、敲打等。
按摩是用手指、手掌轻轻按压宝宝的脊柱、肩膀、手臂、腿部等部位,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放松肌肉。
揉捏是用手指、手掌轻轻揉动宝宝的背部、腹部、四肢等部位,以帮助消化、舒缓肠胃不适和促进肌肉发育。
推拿是用手掌按压和推动宝宝的头部、脊柱、胸腹部等部位,以平衡体内的能量和促进器官的正常功能。
敲打是用手指或手掌轻轻敲打宝宝的背部、肩膀、四肢等部位,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提高免疫力。
小儿推拿的保健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生长发育:小儿推拿可以促进儿童的骨骼和肌肉发育,帮助身体健康成长。
通过刺激经络和脏腑,调整体内的气血流动,小儿推拿可以改善营养吸收和代谢,提高儿童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2.调整内脏功能:小儿推拿可以刺激脏腑经络,促进内脏的正常功能。
例如,通过按摩腹部可以促进肠胃蠕动,缓解便秘和腹胀;通过推拿头部可以促进大脑的发育和血液循环,改善儿童的智力发育。
3.舒缓疾病症状:小儿推拿可以舒缓一些常见的儿童疾病症状。
例如,通过揉捏胸部可以缓解感冒引起的咳嗽和呼吸困难;通过按摩背部可以缓解脊柱侧弯引起的不适和疼痛。
4.促进情绪发展:小儿推拿可以促进儿童的情绪发展和情绪调节能力。
通过按摩和揉捏可以增加儿童与父母的亲密接触,增强亲子关系,提高儿童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小儿推拿的注意事项:1.选择合适的时间和环境:在给宝宝进行推拿时,应选择宝宝精神饱满、放松的时刻,避免在宝宝饿了或困了的时候进行推拿。
同时,要选择一个安静、温暖、干净的环境,以保证宝宝的舒适感和安全感。
小儿推拿推法的操作要领
小儿推拿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适用于婴幼儿的生理和病理情况。
以下是小儿推拿的操作要领:
1. 准备工作:选择一个安静、温暖、通风良好的环境进行推拿。
确保双手干净,指甲修剪整齐。
2. 热身准备:使用温热的双手在宝宝的肩、背、手臂和腿部等部位进行揉搓和轻拍,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放松宝宝。
3. 推拿技巧:小儿推拿主要采用按摩、揉搓、轻拍等手法。
手法要轻柔、稳定,力度适中,避免用力过猛或过轻。
不要使用指甲或尖锐物品直接接触宝宝的皮肤。
4. 穴位选择:根据宝宝的症状和需要,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推拿。
常用的穴位有迎香穴、涌泉穴、悬钟穴等。
5. 推拿部位:根据宝宝的症状和需要,选择相应的部位进行推拿。
常用的部位有头部、背部、腹部、四肢等。
6. 推拿时间:推拿时间一般为15-30分钟,不宜过长,以免宝宝疲劳。
推拿时要观察宝宝的反应,如宝宝出现不适或不愿意接受推拿,应及时停止。
7. 推拿频率:根据宝宝的症状和需要,可以进行每天一次或每周数次的推拿。
推拿时间一般在饭前或饭后半小时进行,避免宝宝在饭
前或饭后过于饱胀。
8. 推拿后护理:推拿后,可以给宝宝喂奶或水,让宝宝休息片刻。
推拿后还可以给宝宝适当的按摩保健油进行按摩,以增加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小儿推拿要由专业的中医师或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进行,以确保操作准确、安全。
在进行小儿推拿前,最好先咨询医生的意见。
同时,如果宝宝有发热、呼吸困难、皮肤损伤等情况,请及时就医,不宜进行推拿。
小儿推拿基本手法
小儿推拿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主要用于儿童的疾病治疗和预防。
小儿推拿基本手法包括以下几种:
1. 捏揉法:用拇指和食指捏住肌肉或皮肤,然后轻轻揉动,以增强局部血液循环和放松肌肉。
2. 推拿法:用手掌按摩,由浅入深,轻柔有力,以促进血液循环和经络气血运行。
3. 摇晃法:用手臂和手掌轻轻握住患儿的身体部位,轻轻晃动,以促进神经系统的疏松和放松。
4. 磨擦法:用手掌或指腹在肌肉或皮肤上来回磨擦,以促进血液循环和经络气血运行。
5. 拉伸法:用手掌或手指轻轻按住患儿肌肉,然后缓慢拉伸,以缓解肌肉紧张和增加关节的灵活性。
6. 捏顶法:用拇指和食指按住婴儿头顶部位,然后轻轻捏动,以促进头部血液循环和头颅的生长发育。
小儿推拿手法应该根据患儿不同的病情和年龄来选择,同时也需要专业的推拿师来操作,避免因操作不当而造成的不良影响。
宝贝堂小儿推拿套路手法小儿推拿是建立在祖国医学整体观念的基础上,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学说为理论指导,运用各种手法刺激穴位,使经络通畅、气血流通,以达到调整脏腑功能、治病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
小儿推拿的治疗体系形成于明代,以《保婴神术按摩经》等小儿推拿专著的问世为标志。
小儿推拿的穴位有点状穴、线状穴、面状穴等,在操作方法上强调轻快柔和、平稳着实,注重补泻手法和操作程序,对常见病、多发病均有较好疗效,对消化道病症疗效尤佳。
【龟尾】[位置] 在尾骨端。
[操作] 用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
[功用] 调理大肠,消炎,止泻通便。
[主治] 泄泻,便秘,脱肛,遗尿。
【肺俞】[位置] 在第3胸椎棘突下缘(第3胸椎与第4胸椎间)旁开1.5寸,属足太阳膀胱经。
[操作] 用两拇指或用示、中二指揉两侧肺俞,称揉肺俞;用两拇指分别自肩胛骨内缘从上向下推动100次,称分推肺俞,或称分推肩胛骨。
[功用] 益肺理气,止咳化痰。
[主治] 发热,咳喘以及一切呼吸道疾患【脊柱】[位置] 自大椎至长强呈一直线。
[操作] 自上而下作直推,称推脊;用捏法自下而上称为捏脊。
捏3~5遍,每捏3下再将背脊皮提1下,称为捏三提一法。
[功用] 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具有强健身体的功能。
[主治] 发热、惊风、夜啼、疳积、腹泻、呕吐、腹痛、便秘等【天枢】[位置]肚脐旁2寸(约一指)的地方,左右各一个。
[操作]用食指和中指分别点按在两侧的天枢穴,轻轻的按揉,揉50~100次。
[功用]天枢为大肠之募穴,能疏导大肠,理气消滞。
临床上常用治疗消化系统疾患。
[主治]腹泻、腹胀、腹痛、便秘,消化功能紊乱【腹阴阳】[别名] 腹。
[位置] 在中脘穴与两胁下之软肉处。
[操作]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分腹阴阳;掌或四指摩称摩腹。
[功用] 健脾和胃,理气消食。
[主治] 腹痛,腹胀,肠鸣等消化系统疾患。
顺时针摩腹可通便,逆时针摩腹可止泻【膻中】[位置] 在胸骨上,两乳头连线之中央,属任脉[操作] 中指端揉称揉膻中;两拇指自穴中向两旁分椎至乳头名分推膻中[功用] 膻中为气之会穴,居胸中,推揉膻中能宽胸理气,止咳化痰。
小儿推拿按摩5种方法每个孩子都是家长的心头肉,家长们都想尽可能地保护孩子的健康和成长。
小儿推拿按摩是一种传统的保健方法,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
但是如何正确地进行小儿推拿按摩呢?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小儿推拿按摩的5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拇指按摩穴位穴位是指人体上有重要疏通经脉,调整人体机能的特殊部位。
小儿推拿按摩中常用的穴位有“百会穴”、“风池穴”、“涌泉穴”等。
拇指按摩穴位可以改善孩子的身体状况,增强孩子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第二种方法:摸背揉腰按摩孩子的背部和腰部,可以舒缓孩子的肌肉压力,有助于孩子的睡眠和减轻孩子的腰疼。
具体方法是用手指轻压背部,在腰部绕圈按摩。
第三种方法:促进肠胃蠕动肠胃是人体内最易出现问题的部位之一。
孩子肠胃问题的出现,容易影响孩子的食欲和健康。
促进肠胃蠕动是小儿推拿按摩的重要防治方向。
要注意的是,按摩的时候要轻柔,尽量不要过于强制,以免对孩子造成伤害。
第四种方法:拍打按摩拍打按摩是小儿推拿按摩中经常使用的方式之一。
可以使用平手拍打,寻找最舒适的频率,从头顶部、两肩向下,两臂、两侧腰部、臀部、两大腿、小腿,按部位依次进行拍打操作。
拍打力度必须温柔,拍打部位需要变化,不容易在同一位置长时间停留。
第五种方法:推拿脚部孩子的足部是另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部位。
推拿孩子的脚底和脚背,可以促进孩子的血液循环,消除孩子的疲劳感。
脚底是人体上有重要穴位的地方,正确地按摩可以帮助孩子的身体恢复平衡。
总结一下,小儿推拿按摩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保健方法,可以改善孩子的身体状况,增强孩子的免疫力,提高孩子的健康水平。
但是,家长们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孩子的身体状况不同,按摩的方法和力度也应有所不同。
在进行小儿推拿按摩之前,最好先去专业的医院或者按摩师那里了解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以免造成孩子身体上的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