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发达的中国古代农业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82.0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

发达的中国古代农业

作业时间:月日

1.《管子·乘马第五》在描述农业生产时写道:把土地折算分租,实行分户经营,可以使农民自身抓紧农时。这样,他们就能晚睡早起,父子兄弟全家关心劳动,不辞辛苦地经营。这一经济思想( ) A.不利于小农经济的产生B.推行抑商的经济政策C.是在变革生产组织方式D.是对井田制度的改革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思想。题干所述措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小农经济的产生,故A项错误;题干不涉及对商业的抑制措施,故B项错误;材料将土地折算分租,实行分户经营是将集体生产变为农民小家庭个体生产,因而改变了生产组织方式,故C项正确;题干所述并非对井田制的改革,故D项错误。

2.下图是关于秦汉时期铁制农具的统计情况。该图客观上反映了该时期( )

A.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

B.官营手工冶铁业发达

C.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

D.铁器已得到全面推广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柱状图体现出用于农业的工具多样化,有掘土工具、刨土工具等,体现出农业生产精耕细作的特点,故A项正确;铁农具并非全部都是官营手工冶铁业所生产的,故B项错误;当时冶铁业产品应该是多样化,并不是以生产农具为主,故C项错误;D项中“全面”说法太绝对。

3.两汉时期,西域的农牧业生产均曾取得较大发展,成为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形成了以农为主、以牧为辅、农牧兼营的区域经济总体特色。西域绿洲农业发展的首要条件是( )

A.生产工具的改进B.耕作技术的提高

C.水利灌溉的发展D.土地兼并的加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两汉时期西域农业的发展。结合材料中的描述,可以得知西域经济的发展主要在于农牧业,对于西域农业来说水资源是最重要的,所以水利灌溉的发展

显得格外重要,因此本题选择C项。A、B两项确实对农业发展有利,但并不是对西域农业最重要的,因此排除;D项不利于农业的发展,排除。

4.汉代的铁农具在我国东北、西北均有大量出土,陕西还有成批成组的铁农具出土,其种类有耕具、起土器、中耕器和收割器等,式样多,规格统一。这反映了汉代( ) A.官营手工业以生产农具为主

B.农具生产的标准化和系列化

C.铁犁牛耕技术开始普遍推广

D.农具种类式样走向完备成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铁农具的发展。材料强调的是汉代的铁农具种类而非官营手工业的发展,故A项错误;由材料“种类有耕具、起土器、中耕器和收割器等,式样多”可知农具生产系列化,由材料“规格统一”可知农具生产标准化,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并逐渐推广,汉代以后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故C项错误;隋唐时期农具种类式样走向完备成熟,故D项错误。

5.唐代前期,漕粮主要以关东地区为主,“发漕山东粟四百万石入关”。唐中后期,随着曲辕犁的使用,江淮地区粮食产量大大提高,每年向北方运粮达30万石左右。这主要说明( )

A.关东地区经济发展呈滞后性

B.重农政策在唐后期全面贯彻

C.先进农业工具对经济的推动

D.经济重心已完全转移到南方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农业工具的发展。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唐朝中后期,随着曲辕犁的使用,江淮地区农业迅速发展,但并不是强调关东地区经济发展滞后,故A 项错误;重农政策在唐朝一直被贯彻,故B项错误;唐朝中后期,随着曲辕犁的使用,江淮地区农业发展,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反映了农业耕作工具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故C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南方,故D项错误。

6.唐朝后期,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到了元代,大都的粮食供应“仰给江南”。这反映出古代中国( )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B.北方经济不断衰退

C.政治文化中心的北移D.南方经济迅速发展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唐代到元代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南宋时期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这与材料中“唐朝后期”“元代”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仰给江南”不等于北方经济衰退,其实是南方经济发展速度更快、经济所占比重更大,故B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经济现象,不是政治现象,故C项错误;材料中“江淮居多”到“仰给江南”反映了南方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

7.唐朝时广东地区的农田种植以水稻为主,到明清时,则出现了“乡民以种稻收薄”“将土地多种龙眼、甘蔗、烟叶、青靛之属,以致民富而米少”的现象。这一变化( ) A.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

B.是农作物商品化的结果

C.是小农经济解体的表现

D.是重农抑商松动的结果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变化主要是农作物商品化的结果,B项符合题意;根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人地矛盾激化,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小农经济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C项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未松动,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8.下表是唐朝灌溉工程数量简表(单位:个)。对表格内容分析正确的是( )

A.

B.江南农业已经超过北方

C.长江流域是唐代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D.唐代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唐代南北经济对比。从表格数据看,中唐以后,长江以北地区灌溉工程数量大幅减少,长江以南灌溉工程数量大幅增加,结合所学可知,中唐以后,战乱频繁,政局混乱,灌溉工程有的被破坏,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故A项正确,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农业超过北方,B项时间不符,错误;材料没有其他地方的经济数据,无法进行比较,不能得出“长江流域是唐代经济最发达的地区”,C项错误;南方灌溉工程数量多于北方的原因并非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项错误。

9.据《耒耜经》,唐后期江东地区已使用犁地、碎土、去草、平田等各种农具,加上从岭南引来的耖(把土整得更细的农具),由此形成一整套生产技术措施。据此不能直接导出唐代( )

A.该技术在长江流域广泛使用

B.农具和技术在区域间交流传播

C.江东农业体现精耕细作特点

D.农耕技术已初步形成完整体系

答案:A 解析:材料说的是江东地区,显然不是整个长江流域,并不能说广泛使用,A 项正确;B、C、D三项都是从材料中得出的正确结论,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