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滔滔多瑙河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5
第四单元滔滔多瑙河单元目标:1、感受欧洲民间音乐,初识欧洲民间音乐文化,拓宽音乐视野,丰富审美情趣。
2、通过欣赏《瑞士山歌》《孤独的牧羊人》,感受瑞士民间特有的真假声交替的“约德尔唱法”;聆听《苏格兰风笛》,了解苏格兰风笛的构造、音色与演奏方式,感受苏格兰民族这一特性乐器的优雅、悠远的风格特点。
3、学唱德国民歌《幽静的山谷》和意大利民歌《来和我划船》,在合唱、轮唱中关注与他人合作,能有意倾听并注重声部间的平衡与和谐,体验合作的愉快。
4、在结合听赏的综合性演奏活动《水上音乐》中,能恰当地把握速度与力度,能对同伴在合作与演奏时的表现做出客观评价;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听:《瑞士山歌》教学目标:1、观看视频或图片,了解风笛的演奏方法。
2、对比爱尔兰风笛和苏格兰风笛的乐曲,了解乐器不同形制、不同演奏方式对音响效果产生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1、观看视频或图片,了解风笛的演奏方法。
2、对比爱尔兰风笛和苏格兰风笛的乐曲,了解乐器不同形制、不同演奏方式对音响效果产生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复习:瑞士山歌和约德尔唱法的风格特点。
二、新课1、这节课我们先走进爱尔兰。
2、出示爱尔兰地图,了解其地理位置。
3、播放视频,观赏爱尔兰和生活习俗。
4、播放爱尔兰风笛:初听、感受音乐的情绪。
学生交流初听的感受。
5、简介风笛:又名风袋管,流行于欧洲各国的一种民间乐器。
风笛属管乐器,发声原理类似于风琴、手风琴以至于口琴,靠气流振动簧片发声。
其发音原理是演奏者向风袋内充气,再把风袋内的气流压送到装在风袋上的簧管内鼓簧发音。
6、观看图片,了解风笛的基本分类:苏格兰风笛和爱尔兰风笛。
7、观看两段风笛视频,了解苏格兰风笛和爱尔兰风笛的演奏方法。
8、简介《音乐之声》和《孤独的牧羊人》。
《孤独的牧羊人》是电影《音乐之声》中的经典曲目。
歌曲的演唱形式为表演唱。
歌词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叙述了一个牧羊人与老山羊、小山羊的对话,曲调生动活泼。
歌曲的第一部分节奏紧凑欢快,旋律活泼跳跃,大跳音程频频出现,使歌曲显得十分轻松,充满活力。
苏少版六年级音乐上册第4单元《滔滔多瑙河》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滔滔多瑙河》是苏少版六年级音乐上册第4单元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描绘了多瑙河的美丽风光,通过歌曲让学生感受到多瑙河的壮丽景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歌曲采用分组唱的形式,让学生在演唱中体验到合作与协调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能力有所提高。
但同时,学生对音乐的学习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如音域较窄,音准把握不准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音乐基础的巩固和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多瑙河的美丽风光,感受音乐中的画面。
2.学会歌曲《滔滔多瑙河》,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与协调的能力,体验分组唱的乐趣。
4.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培养对音乐的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音乐基础知识:音阶、节奏、音符等。
2.歌曲演唱技巧:音准、音色、共鸣等。
3.分组唱的协调与配合。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直观展示多瑙河的美丽风光。
3.采用分组教学,培养学生合作与协调的能力。
4.运用示范法、模仿法,引导学生掌握歌曲演唱技巧。
5.采用即时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学习。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展示多瑙河的美丽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产生兴趣。
2.新课教授:介绍歌曲《滔滔多瑙河》的背景,讲解音乐基础知识。
3.示范演唱:教师示范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模仿。
4.分组练习:学生分组演唱,教师指导协调与配合。
5.演唱展示:各组轮流演唱,展示学习成果。
6.总结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评价,鼓励优点,提出改进意见。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以简洁明了为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歌曲名称《滔滔多瑙河》2.音乐基础知识:音阶、节奏、音符等3.歌曲演唱技巧:音准、音色、共鸣等4.分组唱的协调与配合要点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对多瑙河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第四单元:滔滔多瑙河教材学情简析:蓝色多瑙河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滔滔河水孕育了人才辈出的乐都。
多瑙河在欧洲仅次于伏尔加河,是第二长河,被人赞美为“蓝色的多瑙河”,像一条蓝色飘带蜿蜒在欧洲大地上。
它发源于德国西南部的黑林山的东坡,自西向东流经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在罗马尼亚的利纳附近注入黑海。
它流经9个国家,是世界上干流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
支流廷伸至瑞士、波兰、意大利、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捷克以及斯洛文尼亚、摩尔多瓦等7国,最后在罗马尼亚东部的苏利纳注入黑海,全长2850km。
它不仅连接着中欧和南欧,还是欧洲的文明纽带,多瑙河流域也是现代欧洲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滔滔河水孕育了人才辈出的乐都维也纳。
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古典音乐和古典音乐大师。
第1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瑞士山歌》、《孤独的牧羊人》等作品,让学生从音乐中领略欧洲各地的人文风情,建立多元的文化观。
2.音乐知识的拓展,了解约德乐山歌的独特唱法,再联系到原生态唱法,接受并体会各种不同的文化和风格。
教学重点:感受与表现弱起乐句的韵律,感受歌曲的感情。
教学难点:唱好弱起乐句。
教学准备1、钢琴2、磁带、录音机3、电脑。
教学过程:一、导入:奥地利:音乐神童——莫扎特,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意大利:公元14-15世纪,意大利文艺空前繁荣,成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但丁、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伽利略等文化与科学巨匠对人类文化的进步作出了无可比拟的巨大贡献。
如今,在意大利各地都可见到精心保存下来的古罗马时代的宏伟建筑和文艺复兴时代的绘画、雕刻、古迹和文物。
德国:音乐是德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德国造就了各个不同时期的音乐大师,如贝多芬、巴赫、门德尔松、瓦格纳等。
柏林爱乐乐团更是享誉世界。
教堂、宫殿和古堡德国重要的文化遗产。
……二、欣赏《瑞士山河》、《孤独的牧羊人》:1.欣赏《瑞士山河》:听一听什么感觉?2.介绍约德尔唱法:这是源于瑞士阿尔卑斯山区歌曲的特殊唱法。
苏少版六年级音乐上册第4单元《滔滔多瑙河》教案一. 教材分析《滔滔多瑙河》是一首六年级音乐教材中的歌曲,选自苏少版六年级音乐上册第四单元。
这首歌曲以优美动人的旋律展现了多瑙河的壮丽景色,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自然之美。
歌曲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唱方法和音乐理论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旋律、节奏、音高等概念有所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多声部合唱较为陌生,需要加强练习。
此外,学生对国内外著名河流的歌曲较为感兴趣,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歌曲《滔滔多瑙河》的演唱技巧,能够熟练地演唱歌曲。
2.使学生了解多声部合唱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提高学生对自然之美的欣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中的多声部合唱部分,需要学生掌握正确的音准和节奏。
2.歌曲的高音部分,需要学生克服音准难题,准确演唱。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演唱歌曲,为学生提供正确的示范。
2.分组练习法: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多声部合唱练习。
3.视听法:欣赏多瑙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河流的美丽。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歌曲《滔滔多瑙河》的乐谱。
2.准备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多瑙河的图片和视频。
3.准备合唱用的麦克风和音响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多瑙河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欣赏河流的美丽。
同时,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多瑙河在哪里吗?它有哪些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歌曲《滔滔多瑙河》的乐谱,让学生了解歌曲的结构和旋律。
同时,讲解多声部合唱的基本知识,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
3.操练(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歌曲的演唱练习,重点关注多声部合唱部分。
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音准和节奏,确保合唱效果的和谐。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多声部合唱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对表现优秀的小组进行表扬,对存在问题的小组给予指导和帮助。
第四单元滔滔多瑙河单元教学内容:1、唱:《幽静的山谷》《来和我划船》2、听:《瑞士山歌》《孤独的牧羊人》《爱尔兰风笛》《水上音乐》3、动:采集与分享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选材主要是欧洲民间音乐,着眼于欧洲丰富的民歌资源和独特的民族乐器。
希望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认识欧洲的民间音乐文化,开阔视野。
《瑞士山歌》、《孤独的牧羊人》和《爱尔兰风笛》,从听觉切入,带我们走进欧洲大陆,感受自然风光和民间音乐的纯净之美;《水上音乐》让我们享受不同时期作曲家们的不同风格,同时让学生了解西洋管弦乐队中弦乐、木管乐和铜管乐、打击乐家族主要乐器的音色及表现特点;演唱《幽静的山谷》、《来和我划船》,感受欧洲民歌的风格;在采集与分享的实践活动中,通过为图片配乐,提高审美情操,扩大学生音乐视野。
单元教学目标:1、通过演唱《幽静的山谷》、《来和我划船》,唱准弱拍,掌握八三拍、八六拍得韵律感,感受欧洲民歌的风格,领略其独特魅力。
2、通过欣赏《瑞士山歌》《爱尔兰风笛》《孤独的牧羊人》等作品,让学生从音乐中领略欧洲各地的人文风情,建立多元的文化观。
3、欣赏《爱尔兰风笛》《水上音乐》,感受西洋管弦乐队中弦乐、木管乐和铜管乐、打击乐家族中主要乐器的音色及表现特点,并能听辩主要乐器的音色,能用简单的乐器和着《水上音乐》伴奏。
大致了解作曲家巴赫、亨德尔、贝多芬、门德尔松生平及代表作单元课时安排:四课时教学准备:琴、磁带第一课时课时内容:听:《瑞士山歌》、《孤独的牧羊人》课时目标:通过欣赏《瑞士山歌》、《孤独的牧羊人》等作品,让学生从音乐中领略欧洲各地的人文风情,建立多元的文化观。
探究方向:感受欧洲民歌的风格教学重、难点:感受欧洲民歌的风格教学过程:一、导入:滔滔多瑙河蓝色多瑙河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滔滔河水孕育了人才辈出的乐都。
多瑙河在欧洲仅次于伏尔加河,是第二长河,被人赞美为“蓝色的多瑙河”,像一条蓝色飘带蜿蜒在欧洲大地上。
它发源于德国西南部的黑林山的东坡,自西向东流经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在罗马尼亚的利纳附近注入黑海。
第四单元滔滔多瑙河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听:瑞士山歌、孤独的木羊人唱:幽静的山谷教学的重点、难点:唱准弱起节拍教学过程1、师生问好2、复习巩固上节课歌曲3、听:瑞士山歌——在瑞士山区,牧人们常常用号角或叫喊声来呼唤他们的羊群、牛群,也用歌声向对面山上或山谷中的朋友、情人来传递各种信息。
久而九之,他们竟发展出一种十分有趣而又令人惊叹的真假声交替的约德尔法。
要求:让学生跟着音乐轻声模唱。
这种唱法的特点是:演唱开始时在中、低音区用真声唱,然后突然用假声进入高音区,并且用这两种方法迅速地交替演唱,形成了奇特的效果。
再听:孤独的牧羊人——叙述了一个人牧羊人与老山羊、小山羊的对话,曲调生动活泼。
歌曲的第一部分节奏紧凑欢快,旋律活泼跳跃,大跳音程频频出现,使歌曲显得十分轻松,充满活力。
要求:说说歌曲中有哪些角色歌曲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最吸引你的是哪一句再听,学生可轻声哼唱4、学唱《幽静的山谷》听范唱,歌曲中平稳的旋律使你感受到什么歌曲中起伏较大的旋律表现出什么再听,学生可哼唱旋律,再唱歌谱轻声学唱歌词,注意一音多字的演唱,听唱结合唱准歌曲分组巩固歌曲的演唱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听:爱尔兰风笛唱:我和小提琴动:采集与分享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八三拍的韵律感,唱准弱起节拍教学过程1、师生问好2、复习歌曲3、听:爱尔兰风笛——是一种民族乐器的名称。
是凯尔特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爱尔兰风笛的皮囊的另一端连着一根细管,这根细管是像笛子一样有出气孔的,双手通过控制那根细管上的气孔改变音高。
要求:先让学生观察图片,了解相关文化,再听赏曲例音响,交流听赏的感受,教师加以归纳总结,再补充听赏其他用爱尔兰风笛演奏的作品。
4、学唱:《我和小提琴》听范唱,感受歌曲运用附点节奏带来的情绪变化。
再听,学生哼唱旋律,再唱谱学唱歌词,分段练唱,注意唱准弱起节拍分三组进行表演唱第三课时教学内容听:戏虐曲,水上音乐唱:土拨鼠教学的重点、难点唱准弱起节奏教学过程1、师生问好2、发声练习3、复习歌曲听;戏谑曲——选自巴赫《管弦乐组曲》第二首第七曲。
巴赫一生的作品浩如烟海,他本人比较喜欢这首《戏谑曲》。
初听,要求学生说出主奏乐器的名称。
再听乐曲,要求学生说出弦乐器在哪一音区演奏,乐曲采用了怎样的速度。
水上音乐——又称《水乐》《船乐》,是一部管弦乐组曲,据说是在英国伦敦泰晤士河上为即位的英皇乔治一世演奏的,故有“水上音乐”的美名。
要求:学生在老师提示下听赏乐曲,对不同的片段,作出不同的情绪反应,然后再交流自己的想象和感受。
可跟着音乐踏步,感受节奏和速度的变化。
4学唱:《土拨鼠》听:学生一面熟悉歌曲,一面跟着音乐拍一拍。
再听,让学生找出相同的乐句,并说说共分几句学生唱谱,师生接龙演唱歌曲旋律。
看谱,结合听觉印象,确定歌曲的高潮所在。
分组练唱。
加上力度记号,如何来表现歌曲,在讨论中对学生提出不同方案都可以试一试,唱一唱,让大家进行比较、选择。
有表情地演唱这首歌曲,评价。
第七单元:溯流探源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听:北风吹唱:小白菜动:听一听,比一比教学的重点、难点了解民歌的特点,感受民族风情,并有感情地演唱民歌教学过程1、师生问好2、发声练习3、复习巩固上节课歌曲4、复习民歌的特点:民歌起源于劳动,产生在劳动人民的社会实践中,它经过广大人民群众口头传唱、广泛流传和集体加工而形成,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
民歌的特点是用朴实洗炼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塑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深刻地表达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反映着时代的面貌。
音乐语言简明洗练,音乐形象鲜明生动,表现手法丰富多样。
有多种体裁和形式,主要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长调和多声部歌曲。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听:《向阳花》唱:《李玉莲调》《夜歌》教学的重点、难点根据旋律的特点来判断是哪个地域的民歌,了解三种不同的变换拍子,以整体学唱法学唱歌曲,让学生和着旋律的流动体会那种思乡与离愁之情。
教学过程1、师生问好2、发声练习3、复习上节课的歌曲4、听歌曲《李玉莲调》的录音,让学生观察找出旋律的骨干音及进行特点。
再听,用整体听唱法学唱歌曲,分组练唱。
5、听唱歌曲《夜歌》了解歌曲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拍子:四四拍、四五拍、四三拍。
频繁的拍子变换,使歌曲更具摇曳、动荡的感觉。
老师带领学生朗诵歌词,然后以整体听唱法学唱歌曲,让学生和着旋律的流动体会那种思乡与离愁。
分组巩固练唱。
6听《向阳花》——钢琴独奏找出与歌曲《李玉莲调》相似的旋律,再听,启发学生发现与感受其旋律、节奏、情绪等方面的微妙变化。
感受乐曲轻快、活泼的情绪。
第三教时教学内容听:《梁山伯与祝英台》唱:苏格兰的蓝铃花教学的重点、难点弱起节奏、一音多字的演唱是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1、师生问好2、发声练习3、巩固上节课歌曲4、听:《梁山伯与祝英台》——作品从远古始终择取“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分别作为音乐情景逐步展开的线索。
最后化蝶的描写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反映了人民的愿望与理想。
在聆听主题时,学生可轻声哼唱,着重感受旋律富有起伏性的特点,感受乐句之间的衔接及语句的特点。
哼唱主题音乐,进一步感受乐曲委婉、清丽的特色,相像音乐旋律的变化与动人故事情节发展之间的联系。
5学唱歌曲《苏格兰的蓝铃花》听范唱:感受苏格兰民歌的清丽流畅,语气轻柔婉转,深受世界各地人民的喜爱。
再听,学生可轻声哼唱,重点练唱一音多字的演唱。
6、分组练唱,互相点评。
教学后记:通过歌曲的学唱,使学生了解不同风格的中外民歌,通过比较演唱,加深学生对我国民歌艺术的了解,弘扬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代代相传。
第八单元阳光年华教学目标1、以明亮、圆润而和谐的声音演唱歌曲《七色光之歌》,表现歌曲活泼、热情、生机勃勃的情绪。
2、初步感受二声部,并唱一唱。
教学重点:演唱歌曲《七色光之歌》,初步感受二声部。
难点:1、以轻柔、甜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2、唱准波音、下滑音,把握休止符时值。
教学准备:电子琴、课件第一课时一、学唱《阳光年华》:1、唱一唱:注意附点音符、前倚音,高音的位置等。
2、配乐朗诵歌词:要有不甘示弱的自信和积极向上的进取。
3、处理歌曲:用什么样的强弱关系,速度和演唱形式的选择,指导学生细腻地表达歌曲的丰富情感。
二、欣赏《初升的太阳》:1、导入:知道我们每天做的广播操的音乐名称吗《初升的太阳》,今天我们来听赏一首与它同名的乐曲,听一听它是什么乐器演奏的旋律的感觉如何2、初听乐曲:听后师生交流。
3、介绍乐器:马头琴4、听赏马头琴版、演唱版的《在水一方》:对比两种形式的不同效果。
5、说一说马头琴演奏特点:马头琴音色柔和、浑厚、淳美、深沉等浓郁的草原特色,善于演奏柔和细腻的抒情乐曲特别适合于演奏悠长辽阔的旋律。
6、再听《初升的太阳》:合唱版和马头琴版,体会乐曲的段落,第一段自由的散已规整为为舒缓的四三拍节奏,马头琴的音色与演奏方法在人声的基础上又有所发挥,前后增加了重担呈现的欢乐热烈的草原牧歌式的曲调,形成对比性的带再现的三段体,丰富了对象征自由幸福的阳光的渴望与赞颂。
三、学唱《阳光年华》:1、谈话:听了《初升的太阳》感受如何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青春值得珍惜,用什么样的心情和行动度过。
2、用歌曲来表达出青春少年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的思想感想。
四、整理下课:第二课时一、组织教学1、师生问好2、发声练习,唱一唱《初升的太阳》过程与方法:全班分为一、二声部(教师参与第二声部),在练唱过程中要求字正腔圆,并将时值保持准确,以表现太阳出来时壮丽的情景和欢乐的心情。
评价内容:(过程生成的随机问题——字正腔圆,时值保持)二、导入互动话题:彩虹,人人都见过。
谁来说说彩虹它有什么特点(像桥,有七种颜色……)听了你们有声有色的描述,我仿佛在自己的眼前又看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
是的雨后的七色彩虹,是那样的美丽、生动,令人赞叹…,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七色光之歌》—三、学习歌曲《七色光之歌》1、初听歌曲互动话题:说说这首歌的情绪。
(欢快、活泼……)A、学习一声部旋律。
师范唱,生轻声跟唱)B、随琴学唱歌曲。
C、互动话题:找出难唱的地方、特殊符号、解决的办法。
(波音、下滑音等)D、全体同学完整唱。
评价内容:(音高、时值、力度的解决)E、学习歌词,师生共唱。
评价内容:(咬字吐字、歌词“对位”的解决)F、互动话题:找出难唱的地方,同伴互助。
(波音的字词、下滑音的字词等)G、全体完整唱并进行艺术处理。
(情感与力度、情感与歌词的关系)H、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评价内容:(过程生成的随机问题)2、赏析二声部。
互动话题:(二声部的“色彩”)A、学习二声部旋律并带上歌词。
评价内容:(声部的“均衡”)B、师生合作,感受合唱效果。
评价内容:过程生成的随机问题)五、课堂小结互动话题:1、用怎样的声音来演唱《七色光之歌》2、二声部使这首歌带来的色彩与情感。
3、创编歌词、合作学习、拉歌比赛给我们带来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