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画像中的“事死如事生”观念与孝道思想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438.60 KB
- 文档页数:4
摘要:无论是汉代的石棺或汉代的画像石棺,都集中分布在中国的西南地区,尤其集中地分布在四川盆地内。
画像石棺的数量众多,为研究当时的丧葬习俗、思想意识、社会经济、美术和这一区域的历史等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实物资料。
本文正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汉代的画像石棺所呈现的观念做一次初步的研究。
关键词:丧葬;石棺;事死如事生;观念1事死如事生这种丧葬文化的由来中国丧葬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孟子认为,上古时代原本没有埋葬的习俗,人死后把尸体丢弃在山野沟壑中就罢了。
[1]但后来人们看到死者的尸体被野兽吞食,被苍蝇等叮咬,觉得不合人情,才将尸体掩埋。
据现代考古发现,大约距今2700年前的周口店山顶洞人就有土葬的风俗,在山顶洞墓葬里,有三个完整的头骨和一些其他人的骨头,显然这是当时有意安放在洞里并加以掩埋的。
人骨周围散布这赤铁矿粉末,女性骨头外的土里发现七颗经过磨钻,制作较为精细的穿孔小石珠其表面均用赤铁矿粉染成红色,此外还有燧石石器和穿孔的兽牙等物品,[2]从这些遗存我们了解到,当时的人们已有了人世间外存在另一世界,那里的人与阳世一样生活观念,同时也有了人的肉体和灵魂可以分离的观念,因此也产生了简单、朴素的丧葬习俗,并希望人死后到另一世界中,也能和人世间一样生活。
进入新石器时代后,灵魂不灭的生命观有了进一步发展,如半坡人小孩的墓葬,用做盖子的钵和盆的底部都有人工打制的小孔,这个小孔就是为了让死去小孩的灵魂通过,与亲人自由相见。
在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这个时期的随葬品多为死者生前使用过的生产、生活用具。
如男性坟墓中多随葬石刀、石斧等,而女性坟墓中多随葬纺轮、骨器等,反映了生产的分工。
当时的人们已为死者准备了死后生活的场所和用具,并有一定的丧葬礼俗将亡魂引导到他们应该去的地方。
这些都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灵魂、祖灵、祖先崇拜等已有了比较完整的观念。
同时地不同地区的考古遗址的丧葬方法也不尽相同,不同的民俗形成了不同的葬式。
我们汉族主要是土葬,第二种葬式是水葬。
汉代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汉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有着非常特殊的丧葬观。
与其说是“丧葬观”,不如说是“生死观”的一部分,因为汉代人认为,人的生命是由两个阶段组成的,即生和死。
对于生这个阶段,他们十分重视,对于死这个阶段,他们同样十分尊重和关注。
1. 宗族制度汉代社会是一个以宗族为基础的社会。
在汉代,宗族制度得到了完善,尤其是在丧葬方面。
根据宗族制度,死者的尊卑不同,其所受的礼仪和丧葬方式也有所不同。
宗族长辈死亡时,家族必须奉行“大礼”,让全族人都举行为之哀悼。
而一些平民百姓死亡时,则要根据其财力情况而定,丧葬方式相对简洁。
2. 金石铭文在汉代,金石铭文成了一种流行的为死者流传后世的方式。
除了丧葬时用来记录死者事迹和家族背景的榜文外,还有很多人在生前为自己写下铭文,以保留自己的名望。
这种流行的习惯反映了汉代人对于至亲之人和名望的长存不朽的追求。
3. 谷祭汉代谷祭是一种尊重死者的方式,它是指在人死后的第三年固定举行的祭祀活动。
当年的庄稼已经收割进仓库,这个时间点被认为是死者离开人世三年,已经脱离了现世,可以入土为安了,所以举行祭祀活动。
谷祭除了是一种家族的纪念仪式,也是一种社会的和谐仪式,因为每个人都会参加,祭祀死者,也祝愿自己能够健康长寿,并为社会和谐祈愿。
4. 资产等级在汉代,丧葬仪式的豪华程度有时也反映了死者的社会地位和财富等级。
当然,这种体现社会等级的丧葬仪式的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汉代人对于丧葬奢侈浪费的批评。
5. 重视驾魂令汉代人认为人的灵魂有着后世相通的过度形态,因此要进行丧葬仪式,并设置驾魂令,意义在于帮助亡灵前往下一个境界,转世去处的部门。
同时,驾魂令还有着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即用于代表死者的权利和社会地位。
如果驾魂令的权利越高,死者就越有可能在死后得到社会上的认可、尊重和成就。
2008年6月 理论学刊 Jun.2008第6期 总第172期 Theory Jou rnal No.6Ser.No.172汉画中的孝亲伦理及其成因刘 建(南阳理工学院,河南南阳473061)摘 要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像一面面镜子,映射着汉代社会的生活状况,再现着那个时代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尤其是孝亲观念。
无论养生尽爱、事死如生还是祭祀尽恭,在汉画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汉画所反映的孝亲伦理,其成因就在于汉代统治者推行以孝治天下的方略,社会上孝行成风所致。
关键词汉画;孝亲;伦理;成因中图分类号K234;B8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09(2008)06-0109-04孝亲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它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心理,规范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和社会人伦关系。
!汉书∀艺文志#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孝经∀开宗明义章#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汉代实行以孝治天下,孝亲成为社会教化的重要内容。
!后汉书∀荀爽传#记载:∃汉制使天下诵!孝经#,选吏举孝廉。
%汉代行孝蔚然成风,而汉代人的孝亲伦理在汉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汉画所表现的孝亲伦理汉代崇尚孝道,孝亲伦理在汉代居于突出重要的地位。
!礼记∀祭统#曰:∃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
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而时也。
尽其三道者,孝子之行也。
%从现存的大量汉画看,所反映的孝亲内容不外乎养、丧、祭三个方面。
(一)养亲尽爱的孝亲伦理孝亲即善事父母,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对此,汉画表现得都非常充分。
在河南、四川等地出土的画像石、画像砖中,多有老人拄鸠杖的画面。
如河南荥阳廿里铺出土的画像砖,画面左边有两棵常青树,树间有一翱翔的鸠鸟,右边有一童子和一老人。
老人头梳高髻,手持一杖,杖首装饰有鸠鸟的图案。
童子双手高举,似向老人致意。
四川博物馆陈列的画像石中也出现了老人持鸠杖的画面。
浅析汉代画像砖中“孝”文化的体现在汉代的画像砖中,孝敬父母是一种普遍的主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和家庭观念。
一些画像砖以描绘孝敬父母的场景为主题,如“母子”、“父慈子孝”、“三丝不断”,等等。
例如,在汉代早期的王政君墓中,保存了一副精美的画像砖,它描述了一个妇人抚摸孩子的场景,旁边有一位中年男子,当然也是父亲,他紧紧拥抱着妻子和孩子,表现出了家庭的和谐与温暖。
这个画像砖生动地展现了汉代人对孝敬父母的重视和传统文化的再现。
汉代画像砖不仅是艺术作品,更是社会思想、伦理道德的载体。
在“孝”文化的影响下,代表孝文化的形象,如父母、子女、老人等,成为画像砖中的常见形象。
例如,汉代末期,南昌县墓地出土的一组画像砖,其中的画像由一名老人、一名中年妇女和两个女孩组成。
老人是祖母,妇女是母亲,而两个女孩是母亲的亲生女儿。
画面中,祖母完全是在看着孙子,而母亲也在照顾母亲,无论场景还是形象都充分表现了家庭和谐和对孝文化的尊重。
除此之外,在汉代画像砖的表现形式和技法中也体现了孝文化的特点。
例如,汉代画像砖的表现手法非常细腻,有很多用线轮廓、斜线表现的背景细节,有助于营造深度感和空间感。
在画像砖中,孝敬父母的形象通常较为简单,表现出的是孝敬的精神和心灵感应,这与当时的孝文化密切相关。
总之,汉代画像砖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孝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
在汉代画像砖中,孝文化得到了很好地体现,不仅从内容、形象和技法等方面充分表达了对孝道的重视,还展示了汉代社会文化和家庭伦理道德的特点和价值观,成为研究汉代文化和人类文化共同体的重要资料。
浅析汉代画像砖中“孝”文化的体现在古代中国,孝敬父母是一种道德、文化和社会理念,被视为家庭和社会秩序的基石。
在我们的历史中,汉朝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
汉代的画像砖是一种装饰建筑的艺术形式,在汉代经常被用来装饰墓室和祠堂。
在这些画像砖中,一个主题常常是突出的,那就是“孝”的文化。
一、崇尚孝道汉代是中国的孝道发展历程中非常重要的时期。
这时人们开始彻底认识到孝敬父母的价值和意义,提倡弘扬“孝”的美德。
相应地,人们也开始倾向于在画像砖上反映这种“孝”的文化观念。
例如,汉代墓室中的画像砖通常都与子女对父母的爱和孝敬有关,画像中通常表现一种和谐的家庭关系,以表示弘扬和宣扬孝道的意义。
二、反映“孝”的场景画像砖描绘了一系列场景,包括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子女回报父母的孝敬。
这些场景展示出了家庭内部的关系和父母期望孩子对家庭持有的态度。
例如,一些画像砖上反映孩子和父母交流思想的场景,有些砖上展示了孝顺的子女为父母做礼义之事。
这些场景反映了孝的文化和家庭价值观。
三、体现“孝”的美德画像砖所反映出来的“孝”的美德常常体现在画像中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上。
一些画像中,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总是寄托在孩子能够成为有德之人,在家庭内承担责任并积极向上。
因此,孝顺的子女并不仅仅指子女对父母的顺从,而是指在家庭关系中一种对父母和家庭的支持和贡献。
汉代的画像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而砖中反映“孝”的文化,正体现了汉代对于“孝”的重视和推崇,也告诉我们,尊重和孝敬父母不仅仅是一种家庭中的文化和道德观念,更是一种贯穿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
浅析汉代画像砖中“孝”文化的体现汉代画像砖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以其卓越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历史意义,成为人们对于汉代文化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其中,孝文化在汉代画像砖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浅析。
一、家庭中的孝文化汉代画像砖中,家庭是最常见的主题之一。
在这些画像砖中,经常出现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亲情场景。
这些画像砖中,父母的形象通常比较庄重、严肃,而子女则显得更加活泼自然。
有不少画像砖中,孝顺的子女会给父母端茶倒水、擦鞋、换衣服等,这都是孝文化的具体体现。
例如,咸阳市博物馆收藏的“汉代画像砖”中,一块画像砖中描述的是一对年老的夫妇和他们的三个孝顺的儿子。
在这幅画像中,年老的夫妇坐在屋子里,一边看着自己的儿子工作,一边口中不断地说着“好孩子”之类的赞语。
二、君臣之间的孝文化汉代是一个非常爱民爱民的朝代,因此,汉代画像砖中也经常出现君臣之间的赞颂场面。
在这些场面中,深深体现了君臣之间的孝和恩。
例如,在陕西省博物馆里展出的一块汉代画像砖中,描述了一个官场上的赞颂场面。
在这幅画像中,一位年老的官员手捧鲜花向皇帝跪拜,同时,皇帝也向年老的官员行礼致意。
这种场面展现了汉代皇帝对臣子的宽厚仁慈和对孝道的高度重视。
三、文化教育中的孝文化汉代是一个文化教育非常重视的朝代,因此,在汉代画像砖中也经常出现与文化教育相关的场面。
这些场面通常以儒家经典为主题,深刻描绘了儒家文化对于孝文化的重要影响。
例如,在陕西省博物馆里展出的一块汉代画像砖中,描述了一位儒士与一位少年学生的场面。
在这幅画像中,儒士手持《论语》向学生讲解孔子的孝道思想,而学生则虔诚地聆听并向儒士行礼致敬。
总之,汉代画像砖是一种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其上可以看到汉代社会中广泛存在的孝文化。
这种文化对于汉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于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和道德修养也有着深刻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浅析汉代画像砖中“孝”文化的体现汉代画像砖是汉代墓葬中的重要文物之一,它们用来装饰墓室的壁画,常常以人物形象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观念。
在这些画像砖中,我们可以发现“孝”文化是重要的主题之一。
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浅析汉代画像砖中“孝”文化的体现。
汉代画像砖中常常描绘了孝顺父母的场景。
在这些场景中,孩子们或者已经长大成人,或者还是幼儿,但无论他们的年龄大小,都展现出对父母的深深的孝敬之情。
有的画像中描绘了孩子们扶老携幼,款款地送别父母的情景,有的画像则展现了孝子孝女跪拜父母的场景。
这些画像生动地表现了孝顺父母的美德,弘扬了孝道的观念。
汉代画像砖中还常常描绘了对祖先的敬仰和祭祀活动。
祭祀祖先在古代中国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代表着对祖先的感恩和对传统的尊重。
画像砖中的祭祀场景,展现了孝子孝女们准备食物和酒菜,摆放祭品的细心和认真,以及在祭祀过程中虔诚地磕头叩拜。
这些画像不仅体现了对祖先的敬仰,也体现了孝子孝女们传承家族传统的决心。
在汉代画像砖中,我们还经常见到孝顺父母的故事成为描绘的题材。
这些故事可以是历史人物的事迹,也可以是民间传说或者神话故事中的情节,但不论故事的具体内容如何,都是在弘扬孝道精神。
通过这些故事,画像砖向人们传递了一种信息,那就是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被积极传承和弘扬。
汉代画像砖中还经常描绘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亲密关系。
在这些画像中,我们可以看到父母和子女之间以及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和团结。
父母常常用慈爱的眼神注视着孩子们,孩子们则依偎在父母身边,嬉笑着,或者一起做事,一起游戏。
这些画像以温馨的形象展示了家庭的和睦和父母对子女的爱护,进一步加强了孝道的价值观。
汉代画像砖中“孝”文化的体现多方面而丰富。
它不仅描绘了孝顺父母的场景,展现了对祖先的敬仰和祭祀活动,还通过故事的描绘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弘扬和传承了孝道的观念。
这些画像砖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是对孝文化的生动展示和传承,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浅析汉代画像砖中“孝”文化的体现
汉代画像砖中的“孝”文化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家族观念、尊老爱亲的价值观,并将孝文化与儒家思想相结合,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道德准则。
通过对汉代画像砖中“孝”文化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当时的社会风尚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汉代画像砖中的“孝”文化体现了当时的家族观念。
汉代家族观念非常重要,人们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族的延续是社会稳定的基石。
在画像砖中,可以看到许多形象形象地表示与家庭有关的场景,例如孩子与父母的相互关爱、子女对长辈的尊敬等等。
这些形象传达了人们对家族的尊重和重视,强调了家族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
汉代画像砖中的“孝”文化体现了尊老爱亲的价值观。
在汉代社会,尊重和照顾年长的家族成员被视为一种美德。
画像砖中经常出现祖父母与孙辈的相处场景,表达了孙辈对祖父母的敬爱和照顾。
这种尊老爱亲的价值观也体现在汉代的社会制度中,例如家族法规中规定对老人进行尊重和赡养。
汉代画像砖中的“孝”文化与儒家思想相结合,成为一种社会道德准则。
儒家思想强调孝道的重要性,认为孝顺父母是一个人品德高尚的体现。
在汉代画像砖中,一些描绘孝顺的场景表达了儒家思想的影响,例如孝顺子女为父母奉上食物、帮助父母劳作等等。
通过这些形象的呈现,人们能够从画像砖中感受到孝道的伟大和美好。
浅析汉代画像砖中“孝”文化的体现
汉代画像砖是古代绘画艺术的重要形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中,孝文化是汉代画像砖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它反映了汉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观念。
本文从画像砖中的形象、表现手法和时代背景等方面,浅析汉代画像砖中“孝”文化的体现。
一、形象的呈现
汉代画像砖中,孝文化的形象呈现主要体现为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形象不仅有皇帝和皇后等高贵身份的人物,还有普通百姓的形象。
在这些形象中,孝子或孝女的形象尤为突出。
孝子或孝女往往用具象化的形象来表现,如载有父母的棺木、病榻前的医药、祭拜祖先等等。
这些形象的呈现具有鲜明的生动性和感人性,能够让观众通过形象,感受到孝子或孝女的孝心与孝行。
二、表现手法的运用
汉代画像砖中,孝文化的表现手法主要体现在题材和构图方面。
在题材方面,画像砖往往选取父母生病或身故、孝子或孝女孝敬父母的场景,通过生死离别的描写来强调孝的重要性。
在构图方面,画像砖通常采用层次分明、对称平衡的手法,以突出主题。
例如,砖匾上的字样“勤俭孝友”四个字呈对称排布,在表达孝文化的同时,也使画面更加美观。
三、时代背景的影响
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时期,当时的社会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观念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孝、悌、忠、信等道德观念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汉代画像砖就是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产生的,孝文化是画像砖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此外,汉代社会的经济繁荣和文化进步,也为汉代画像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孝文化得以深入人心,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浅析汉代墓室壁画的思想背景与壁画内容汉代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语言和样式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汉代墓室壁画作为汉代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时代特征。
从汉代墓室壁画的艺术水准看,虽然参差不齐,但也不乏上乘之作。
中国汉代墓室中的装饰壁画,兴起于西汉早期,流行于东汉。
墓主多为高官显贵或地方豪强。
汉墓壁画对于了解汉代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及审美思想和绘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汉墓壁画之所以盛行,主要是统治者提倡孝道和厚葬,产生“事死如事生”的思想。
特别是东汉时期实行察举孝廉制度,是人们踏上宦途的必经之路。
因此,厚葬之风越演越烈。
很多人竭家所有,为父母或自己修建坟墓,在模拟生人居住的地下墓室壁面上,大量绘制表现生前权势、威仪和财富的生活及历史神异形象,以期获得“孝”的声誉,有利于仕宦之途,这就是汉墓壁画盛行的社会根源所在。
作为有特定功能的墓葬艺术,汉墓壁画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中国早期各种思想和信仰的影响。
汉代的艺术家和画工们在专统墓葬艺术的基础上,对盛行于当时的有关思想和信仰进行要的整理和综合,创造了出一套蕴涵着深刻而系统的反映当时丧葬观念的艺术表现体系。
其观念系统的形成,主要受到了先秦两汉灵念、道家思想、神仙信仰、阴阳五行与天人相应等思想的影响,一些思想和信仰最终构成了汉墓壁画观念体系的骨干与核心。
汉代墓室壁画可分前、后期。
前期为西汉早期到东汉早期,仅有八里台、烧沟无名氏、卜千秋、枣园、千阳、西安、内蒙古鄂托克、商丘等地8座;后期为东汉中、晚期,包括此外所有汉墓壁画。
汉代墓室壁画的技法以毛笔为主要绘画工具,使用朱、绿、黄、橙、紫等色调的矿物质颜料,因而壁画色彩历久不变,发现时一般都很鲜艳。
造型手法上继承春秋晚期以来的写实而夸张的传统,在绘制技巧上则发展了战国至西汉早期宫廷壁画和帛画上所见的墨线勾勒轮廓再平涂施色的手法。
前期技法还比较单一,到东汉晚期,出现了大笔涂刷的写意法、没骨法、白描法,有的画面如望都1号墓的属吏人物还使用了渲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