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孔介质渗流与污染物迁移数学模型(仵彦卿编著)思维导图
- 格式:xmin
- 大小:8.16 KB
- 文档页数:1
目录第一章渗流理论基础 (1)1.1渗流的基本概念 (1)1.2渗流基本定律 (7)1.3岩层透水特征及水流折射定律 (11)1.4流网及其应用 (14)1.5渗流连续方程 (19)1.6渗流基本微分方程 (24)1.7数学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32)第一章渗流理论基础1.1 渗流的基本概念1.1.1 多孔介质及其特性1.1.1.1多孔介质的概念多孔介质(Porous medium):地下水动力学中具有空隙的岩石。
广义上包括孔隙介质、裂隙介质和岩溶不十分发育的由石灰岩和白云岩组成的介质,统称为多孔介质。
孔隙介质:含有孔隙的岩层,砂层、疏松砂岩等;裂隙介质:含有裂隙的岩层,裂隙发育的花岗岩、石灰岩等。
1.1.1.2 多孔介质的性质(1) 孔隙性:有效孔隙和死端孔隙。
孔隙度(Porosity)是多孔介质中孔隙体积与多孔介质总体积之比(符号为n),可表示为小数或百分数,n=Vv/V。
有效孔隙(Effective pores)是多孔介质中相互连通的、不为结合水所占据的那一部分孔隙。
有效孔隙度(Effective Porosity)是多孔介质中有效孔隙体积与多孔介质总体积之比(符号为n e),可表示为小数或百分数,n e=V e/V。
死端孔隙(Dead-end pores )是多孔介质中一端与其它孔隙连通、另一端是封闭的孔隙。
(2) 连通性:封闭和畅通,有效和无效。
(3) 压缩性:固体颗粒和孔隙的压缩系数推导。
(4) 多相性:固、液、气三相可共存。
其中固相的成为骨架,气相主要分布在非饱和带中,液相的地下水可以吸着水、薄膜水、毛管水和重力水等形式存在。
固相—骨架matrix气相—空气,非饱和带中液相—水:吸着水Hygroscopic water薄膜水pellicular water毛管水capillary water重力水gravitational water1.1.1.3多孔介质中的地下水运动比较复杂,包括两大类,运动特点各不相同,分别满足于孔隙水和裂隙岩溶水的特点。
fluent中密度设置的一些问题fluent中密度设置的一些问题103 能否同时设置进口和出口都为压力的边界条件?在这样的边界条件设置情况下发现没有收敛,研究的物理模型只是知道进口和出口的压力,不知道怎么修改才能使其收敛?当然可以同时设置进口和出口都为压力的边界条件。
如果没有收敛,需要首先看看求解器、湍流模型、气体性质和边界条件时有没有出现warn ing;其次,还是我上边的帖子所说的,对于可压流动,采用压力边界条件,不能一下把压力和温度加到所需值,应该首先设置较低的压力或温度,然后逐渐增大,最后达到自己所需的值。
104 在FLUENT计算时,有时候计算时间会特别长,为了避免断电或其它情况影响计算,应设置自动保存功能,如何设置自动保存功能?在非定常计算中读入自动保存文件时如下出现问题:Writing "F:\propane\16\160575.cas"...Error: sopenou tputfi le&: unableto open file for outputError Object: "F:\propane\16\160575.cas"Error: Error writing "F:\propane\16\160575.cas".Error Object: #f非定常的,算了一段之后停下来,改天继续算的时候,自动保存的时候出现问题,请问如何解决?答:File->write->Autosav e就可以实现自动保存。
只要你在写自动保存文件的时候,文件名另取一个就行,比如Writing "F:\propane\16\160575_1.cas105 gambit划分时运动部分与静止部分交接面:一个系统的两块,运动部分与静止部分交接部分近似认为没有空隙(无限小,虽然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假设考虑做成一个实体,那么似乎要一起运动或静止;假设分开做成两个实体,那么交接处的两个不完全重合的面要设为W A LL还是什么呢,设成WALL不就不能过流了吗?将这一对接触面设置成Int erface就行了,具体请参考第47题的解答106 在计算模拟中,continu ity总不收敛,除了加密网格,还有别的办法吗?别的条件都已经收敛了,就差它自己了,还有收敛的标准是什么?是不是到了一定的尺度就能收敛了,比如10-e5具体的数量级就收敛了continuity 是质量残差,具体是表示本次计算结果与上次计算结果的差别,如果别的条件收敛了,就差它。
多孔介质污染物迁移动力学题目:有机污染物在多孔介质中的迁移一、有机污染物的介绍土壤、地下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主要以自由态、挥发态、溶解态和残留态等四种形态存在,其中残留态的部分是最难以去除的,残留量的多少是关系治理费用及治理时间长短的最关键因素。
本文以柴油为代表,对地下水饱和区中有机物的残留进行了试验模拟,与非饱和区的残余饱和度进行了比较,揭示了饱和区中有机污染物残余的特点,并深入分析了其机理。
结果表明,砂性介质中,地下水饱和区中有机污染物的残余饱和度显著大于非饱和区中的残余饱和度,因此可以有效地利用这一特性,通过降低地下水位使饱和区中部分残留态污染物转化为自由态,提高去除效率 ;与非饱和区中多孔介质粒径越小,残留量越大的特性相反,饱和区中测得的残余柴油饱和度随介质粒径的增大而增大。
不同水位变动速度的试验结果表明,水位变动速度对粘性大于水的柴油的残余饱和度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近年来,有关有机污染物泄漏后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报道越来越多,特别是在工业化发达国家,有机物对土壤,地下水污染的研究和治理工作已成为当前环境保护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由于有机物难溶于水并难于自然降解的特性,泄漏进入环境后,可能在自然环境中存留几年至数十年之久,污染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壤和地下水资源,破坏当地生态系统,威胁人体健康。
由于有机污染物在水中溶解度小,在研究和治理中被统称为非水相流体,即Non -aqueous PhaseLiquids,简称 NAPLS。
对此类污染物在地层中分布进行数值模拟时,基本都采用多相流理论。
事实上,除了多相流动外,绝大多数有机污染物在地下还会溶解和挥发。
尽管其溶解度相对于无机物而言可能很小,但由于绝大部分有机物的毒性远远高出无机物,其溶解度相对于用水标准而言往往会高出几个数量级。
如目前已发生的有机污染事故中很有代表性的污染物——三氯乙烯(TCE),它在水中的溶解度约为 1000mg/L,而其饮用水标准是以μ g/L 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