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习作例文:颐和园七月的天山
- 格式:ppt
- 大小:5.83 MB
- 文档页数:27
习作例文:颐和园教学目标:1.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
2.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引入新课1、同学们,转眼间寒假又要到了,每年的假期都是你们最快乐的日子。
在假期里,爸爸妈妈曾经带你们到外地旅游的请举手!2、要是能把旅游中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下来,就是一篇很好的游记了。
-----[板书:游记]。
到底如何写游记呢?咱们今天就来学习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游记!出示课题。
二、初读、整体感知1.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请同学们听读课文,注意听准生字读音,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
(2)通过概括,引导归纳为:北京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 自读课文,学会字词。
(1)同学们对颐和园的景物都很有兴趣吧?那么让我们来读读课文吧。
要求注意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我们来认识一下课文中的生字吧!出示13个生字。
殿读音:diàn结构:左右结构字义:高大的房屋组词:宫殿殿堂造句:排云殿金碧辉煌。
廊读音:láng结构:半包围结构字义:走廊,有顶的过道组词:长廊、走廊造句:在长廊尽头坐着一位老画家。
漆读音:qī结构:左右结构字义:各种粘液状涂料的统称组词:绿漆、漆黑、油漆造句:金鱼牌油漆质量很好。
栏读音:lán结构:左右结构字义:①挡住的东西②家畜的圈③表格中区分项目的大格组词:栏杆专栏造句:这处栏杆是起保护作用的。
昆读音:kūn结构:上下结构字义:①昆虫②哥哥组词:昆明昆虫造句:昆明湖景色优美。
爽读音:shuǎng结构:独体字字义:①明朗,清亮②轻松利落③痛快,率真组词:凉爽,爽快造句:妈妈很爽快地答应了要求。
阁读音:gé结构:半包围结构字义:①类似楼房的建筑物②指内阁组词:楼阁,佛香阁造句:颐和园里亭台楼阁很美丽。
习作例文教学目标1.阅读例文,分析例文中按照一定顺序来写景物的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将游览过程写清楚的。
2.通过阅读例文,结合批注,学习按照游览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学习例文中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2.体会作者是怎样将游览过程写清楚的。
教学策略把握学生的年龄段的特点,找准训练目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导入新课1.回顾课文。
(1)师导入:这单元我们学习了哪几篇课文?(2)预设:《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
(课件出示两篇课文的插图)(3)回顾主要内容。
①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②生回答。
2.回顾写作方法。
(1)师引导生找出两篇课文在写作上的共同特点。
(2)根据生交流情况,师相机出示:按一定的顺序。
3.导入新课。
(1)师述:今天我们来学习两篇习作例文,继续了解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写作手法。
(2)课件出示习作例文。
(3)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由回顾课文自然引出新知识,再加上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做到了新旧联系,温故而知新,简洁而实用。
板块二学习例文1.学习《颐和园》。
(1)阅读例文,整体感知。
①师:首先让我们翻开课本,走进文本,去欣赏颐和园的宜人风景吧!②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是怎样的颐和园?③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这是美丽_______________的颐和园。
④生交流。
(师相机出示:美丽)⑤师引导:你从哪个句子中找到这个词的?(生交流)⑥课件出示句子。
⑦师小结:这两句是全文的中心句,运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
(2)探究讨论,找过渡句。
①师引导:作者游览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呢?你是从哪些句子中发现的?快速在文中圈画出这些句子。
②生浏览课文,画出句子。
③课件出示句子。
④生朗读句子,结合批注体会句子的作用。
⑤师引导:你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了什么?⑥预设:这些句子不仅介绍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还点明了游览的地点。
⑦生根据过渡句画路线图。
⑧根据生交流情况相机强调重点词语和短语。
习作例文:颐和园七月的天山一、文本教学解读本单元是习作单元,单元重点是教会学生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
精读课文《海上日出》着重关注景物的变化,品读如何重点将印象深刻的事物写出来。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按照游览顺序写的“交流平台”总结梳理了学习要点。
“初试身手”是让学生尝试着按一定顺序写景物。
《顾和园》一课可以让学生仿照课文移步换景的写法,按一定顺序进行景物描写。
在教学时应抓任例文边的批注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写作顺序。
第一个批注——“来到有名的长廊”。
让学生了解到作者先游览了哪个景点。
后面的三个批注提醒学生课文是按照移步换景的顺序写的;第二个批注—“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过渡很自然。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过禮句,明白课文就是按照游览路线来写的,第三个批注——“抬头一看”“向下望”,观察不同位置的景物时,视角也有变化。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的景点,作者是用不同的方位顺序写的:第四个批注湖面静得像一面镜子,游船在湖面慢慢滑过,多美的画面!感受作者是抓住景点的特点来写的。
《七月的天山》是本单元的第二篇习作例文,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示了天山景物的特点,课堂上可继续借助课文的旁批、课后问题,围绕“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这一目标展开。
先看写作顺序,作者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其中,作者骑马上天上游览的顺序是: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作者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其次看景物的特点,本文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示了天山景物三个不同的方面:一是从高到低,由远及近,运用形象的比喻,依次描绘了天山的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流;二是描绘了天山密林幽静的美景,茂密的森林、细碎的日影和马蹄溅起的水声相映成趣;三是描写天山深处的景象,山色柔嫩,山形柔美,重点写了五彩缤纷的野花,溪流两岸满地鲜花,犹如春天的花园。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习作例文:七月的天山》教案1一. 教材分析《习作例文:七月的天山》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描绘了七月天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课文语言优美,形象生动,充满了诗意,易于学生朗读和背诵。
同时,课文中的丰富想象和幻想,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和感受课文中的美景和情感。
但学生在理解课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表达方式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学生对天山的了解可能局限于地理知识,对于天山的美景和神话传说可能了解不多。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能够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表达方式。
3.能够通过课文学习,感受到天山的美景和神奇,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能够通过课文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自己的习作。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课文中的想象和幻想的理解和表达。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景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交流和合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用于呈现课文中的景色和情景。
2.准备生僻词语的解释和例句,方便学生理解和运用。
3.准备小组合作的活动材料和习作纸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a.引导学生回忆起以前学过的关于大自然的课文,如《草原》、《西湖》等。
b.提问:你们对天山有什么了解?天山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c.展示天山的美景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天山的美丽和神奇。
2.呈现(10分钟)a.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b.教师逐段讲解课文,解释生僻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大意。
c.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想象和幻想,如“天山的神话传说”、“天山上的仙境”等。
3.操练(10分钟)a.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课文中的场景,用课文中的词语和表达方式进行描述。
统编本教材四年级下册习作《习作例文》教学设计设计简介学生在三年级和四年级上学期已经初步学习了通过观察描写一处景物,介绍一个景点,而按照游览的顺序写景则是第一次接触,它强调有顺序的写多处景物。
本课设计,重在习作方法的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旁批和课后习题,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游览顺序,有意识的指导学生归纳总结例文写作方法,为后面的习作打下基础。
教材简析本单元的习作例文安排了《颐和园》和《七月的天山》两篇习作例文,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提供更多的模仿范例。
《颐和园》这篇例文以移步换景的顺序记叙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
《七月的天山》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文字繁而不杂。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展开细致的描写,运用了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写的淋漓尽致,美不胜收,组成了一幅幅生动美丽的画面。
《颐和园》例文学习教学目标1.阅读例文,分析例文中按照一定顺序来写景物的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将游览过程写清楚的。
2.通过阅读例文,体会作者是怎样使用恰当的过渡句把游览顺序写清楚的。
教学重点学习例文中移步换景的写景物的顺序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使用恰当的过渡句把游览顺序写清楚的。
教学过程一、例文探究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分别游览了哪些地方?明确:游览顺序。
分别游览了:长廊一万寿山→昆明湖一十七孔桥。
2.作者是怎样介绍长廊的?明确: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上介绍;抓住每一间横上五彩的画从内部介绍;抓住长廊两旁的怡人风景从外部介绍。
3.“葱郁的树从,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这句话属于什么描写?作者是从什么角度进行观察的?介绍了哪些景物?明确:这句话是景物描写。
作者从俯视(向下望)的角度观察景物。
重点介绍了树丛、琉璃瓦屋顶和宮墙,“黄、録、朱红”等颜色,使人感受到一种古色古香的美。
4.第5自然段中,作者介绍了哪些景物?十七孔桥有什么特点明确:作者分别介绍了长提、湖心岛和十七孔桥。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习作例文:七月的天山》获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习作例文:七月的天山》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描绘了七月天山的壮丽景色和作者对这片美景的热爱之情。
课文语言优美,描绘细腻,富有诗意,充满了浓郁的天山风情。
本文的生字词较多,涉及一些地理、民族等常识,需要学生在阅读中理解、感悟。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有一定的认识和感受。
但天山这一题材可能较为陌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等方式了解天山的特点和民族风情。
同时,学生对诗意的表达和美的感悟还有待提高,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七月天山的壮丽景色,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对美景的欣赏能力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难点:感悟课文中诗意的表达,培养对美景的欣赏能力和保护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天山美丽景色的氛围,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描绘的美景。
2.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写作指导法: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出发,发挥想象,创作自己的习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天山美丽景色的图片和音乐。
2.生字词卡片:准备生字词卡片,方便学生学习和巩固。
3.习作纸张:准备习作纸张,供学生写作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天山美丽景色的图片,播放轻松愉悦的音乐,引导学生欣赏天山的美丽,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中诗意的表达。
过程中,教师适时停顿,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习作例文▶教学目标1.阅读例文,分析例文中按照一定顺序来写景物的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将游览过程写清楚的。
2.通过阅读例文,结合批注,学习按照游览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学习例文中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2.体会作者是怎样将游览过程写清楚的。
▶教学策略把握学生的年龄段的特点,找准训练目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导入新课1.回顾课文。
(1)师导入:这单元我们学习了哪几篇课文?(2)预设:《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
(课件出示两篇课文的插图)(3)回顾主要内容。
①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②生回答。
2.回顾写作方法。
(1)师引导生找出两篇课文在写作上的共同特点。
(2)根据生交流情况,师相机出示:按一定的顺序。
3.导入新课。
(1)师述:今天我们来学习两篇习作例文,继续了解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写作手法。
(2)课件出示习作例文。
(3)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由回顾课文自然引出新知识,再加上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做到了新旧联系,温故而知新,简洁而实用。
板块二学习例文1.学习《颐和园》。
(1)阅读例文,整体感知。
①师:首先让我们翻开课本,走进文本,去欣赏颐和园的宜人风景吧!②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是怎样的颐和园?③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这是美丽_______________的颐和园。
④生交流。
(师相机出示:美丽)⑤师引导:你从哪个句子中找到这个词的?(生交流)⑥课件出示句子。
⑦师小结:这两句是全文的中心句,运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
(2)探究讨论,找过渡句。
①师引导:作者游览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呢?你是从哪些句子中发现的?快速在文中圈画出这些句子。
②生浏览课文,画出句子。
③课件出示句子。
④生朗读句子,结合批注体会句子的作用。
⑤师引导:你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了什么?⑥预设:这些句子不仅介绍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还点明了游览的地点。
⑦生根据过渡句画路线图。
⑧根据生交流情况相机强调重点词语和短语。
精品文档用心整理
习作例文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单元习作例文有两篇,即《颐和园》和《七月的天山》。
这两篇课文作为例文的目的是为
了让学生学习“按照一定游览的顺序写景物”和“抓住重点景物描写”的写作方法。
我利用先扶后放的教学方法,在对学生进行点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但掌握了本课的写作方法,还掌握了学习方法。
先扶。
教学中,我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一篇例文的教学上。
我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
然后让学生了解课文的过渡句,在此基础上绘制出游览路线图,突破教学重点。
再放。
最后,要求学生以学习《颐和园》的方法来学习第二篇例文《七月的天山》。
该放手就放手。
不足之处:
如能小组最后交流一下按照一定顺序写游记的方法,或者写一段在小组交流。
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习作例文:七月的天山》优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习作例文:七月的天山》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描绘七月份的天山风光,展示了天山神奇、美丽、富饶的一面,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插图生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自然风光的描绘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汇、成语以及修辞手法方面仍存在困难。
此外,学生对祖国的美丽河山有浓厚的兴趣,希望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进一步提高对自然美的鉴赏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课文,学会欣赏自然风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课文中的生僻词汇、成语以及修辞手法的理解与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生字词卡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天山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与书写。
3.讲解课文:分析课文结构,讲解生僻词汇、成语及修辞手法。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美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5.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成语及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6.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神奇——美丽——富饶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
2.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程度。
3.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应用。
4.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九. 说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果。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习作例文:颐和园+七月的天山》教案一. 教材分析《习作例文:颐和园+七月的天山》选自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两篇习作例文,了解和欣赏祖国的美丽风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
教材以颐和园和七月的天山为题材,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自然之美,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但对如何写景状物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写景状物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同时,学生对祖国的美丽风景有一定的了解,但还需要通过教学进一步加深他们对自然之美的认识和感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习作例文中的写景状物方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和写作,培养学生对自然之美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情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写景状物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自然之美的感悟和热爱。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等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掌握写景状物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准备相关教学资源和教具。
2.学生准备:预习习作例文,了解基本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颐和园和七月的天山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祖国美丽风景,激发他们对本节课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习作例文,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理解并掌握写景状物的方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写景状物方法,进行现场写作。
教师巡回指导,为学生提供个别辅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写作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互相学习和借鉴。
习作例文:《颐和园》《七月的天山》内容分析教材安排了两篇习作例文,为进一步学习“按游览顺序写景物”提供了模仿范例。
《颐和园》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景物。
第一段点明游览地点后,依次描写了长廊、万专山、昆明湖的景色。
描写每一处景物之前,作者都用一个过渡句介绍地点的转换。
体会作者是怎样使用恰当的过渡句把游览顺序写清楚的,并借助过渡句梳理出作者游览的路线图。
《七月的天山》主要描写作者骑马进入天山一路所见,文笔优美。
课文按照由高到低、由远及近的顺序记叙景物。
语文要素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
课时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课文中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能抓住一处景物的特点,并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介绍。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作者是怎样将游览过程写清楚的。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例文中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将游览过程写清楚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媒体选择图片教学活动合作学习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
1.本单元我们学习的这两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找出两篇课文在写作上的共同特点。
预设:《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
(按一定的顺序)2.今天我们来学习两篇习作例文,继续了解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写作手法。
【设计意图】由回顾课文自然引出新知识,再加上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做到了新旧联系,温故而知新,简洁而实用。
二、学习例文。
1.学习《颐和园》。
(1)让我们翻开课本,走进文本,去欣赏颐和园的宜人风景吧!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是怎样的颐和园?(美丽)这是_______________的颐和园。
引导:你是从哪个句子中找到这个词的?(出示句子)小结:这两句是全文的中心句,运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
(2)作者游览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呢?你是从哪些句子中发现的?快速在文中圈画出这些句子。
(出示句子)结合批注体会句子的作用。
【语文要素】①引导:你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了什么?预设:这些句子不仅介绍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还点明了游览的地点。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习作例文:七月的天山》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习作例文:七月的天山》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写景文章。
文章描绘了七月天山的壮丽景色和作者对这里美景的喜爱之情。
文章语言优美,描绘细腻,充满了诗意,是进行语言训练和情感教育的良好教材。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并描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但是,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句子和词语,仍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释。
此外,学生对于写景作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天山美景的喜爱之情;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天山的美丽风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教师的示范和指导,掌握写景作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欣赏能力,提高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学难点:掌握写景作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朗读感悟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3.讨论交流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示范指导法:教师通过示范写作,引导学生掌握写景作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天山的图片和音乐。
2.黑板:准备好黑板,用于板书关键词语和写作方法。
3.教学用具:准备好课文和作业本。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天山的图片和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朗读过程中,教师适时停顿,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