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演变
- 格式:pdf
- 大小:165.29 KB
- 文档页数:6
高一历史必修三学思之窗与课后试题答案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思之窗】1.这是体现人性问题的几种不同看法,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答案提示:孔子、孟子、荀子、告子对“人性”的看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和“性无善无不善”的观点,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
人性从客观上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
关于孔子“人性论”的几种观点:黄仁宇认为,孔子没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但却说圣贤也要经常警惕防范不仁,可见孔子认为性恶来自先天。
另有学者认为,孔子的确不像后来的孟子和荀子那样,直接而明确地谈论人性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但《论语》中却多处蕴含着孔子人性本善的价值预设。
还有的学者认为,孔子的人性观是人性美善,而又非纯美纯善,并且认为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就是孔子性美善而又非纯美纯善两个方面合乎逻辑的分化和发展。
【探究学习总结】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答案提示:春秋战国时期,旧的经济制度井田制崩溃,旧的政治权力中心周王室衰微,出现了新的经济制度和新的政治力量,诸侯国纷纷起用原先地位较低的士,士开始崛起。
同时,私人讲学风气兴起,士阶层不仅在政治上发挥作用,也在文化教育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传播文化、研究学问,形成了诸子百家。
同时,他们纷纷发表自己的主张,互相学习,相互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
学习延伸(1)探究活动第一句和第二句都是孔子的言论,分别是“只有仁的人才能去喜爱人,厌恶人。
”“做人没有仁心,如何对待礼法?做人没有仁心,如何对待乐理?”,反映了孔子“仁”的思想。
在孔子那里,“仁”是衡量一个人的基本标准,是最根本的道德规范。
第三句的意思是“关爱他人的人,人们就会爱戴他;尊敬他人的人,人们就会敬慕他。
”这一句体现了孟子的“性本善”。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引言分析:内容简介:本单元系统阐述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
主要内容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即程朱理学及其代表人物。
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
目标分析: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了解佛教思想和道家思想对儒学发展的影响;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子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情况。
在本专题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吸纳,融合各种思想流派观点的过程。
在学习中,还要多方涉猎相关知识,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通过本专题学习,进一步了解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材分析中国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以儒、墨、道、法等四派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相互辩难中形成的“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汉民族独具的文化传统。
但是,教材在这方面的结构安排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几乎只是在介绍各派学说的观点,而没有能够很好体现地“争鸣”这一内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如何体现“争鸣”这一重要的内容也是本节课的一大难点。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精选3篇)《“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篇1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专题学习目标】1.课程标准:(1)①知道诸子百家,熟悉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缘由及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②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③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知道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进展,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进展。
④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子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思想的进展状况。
(2)在本专题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进展过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进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熟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是一个不断吸纳,融合各种思想流派观点的过程。
在学习中,还要多方涉猎相关学问,注意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觉问题,乐观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索的学习习惯。
(3)通过本专题学习,进一步了解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过程,增加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喜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4))通过本专题学习,阅读《论语》、《老子》、《庄子》中的精彩片段,提升阅读和分析古文材料的力量,增加文学修养。
2.学法引导:(1)对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学习,不仅要阅读名家的论著,也应当留意反映社会下层民众思想的其他资料。
对于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有重要地位的名家名著,阅读时要注意真正理解原文,而现在印行的一些白话译本只能作为参考。
要考察中国古代思想史的进展脉络,必需留意各家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
(2)在学习本专题的过程中,可以实行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材料学习法:本专题涉及到很多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名著和论述,同学在学习过程中,运用识读,记忆,体验,表述,制表归纳,置疑比较等方法,积累必要的历史材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和实物的),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学问体系。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根本原因诸子百家家儒家墨家法家历史影响孔子核心思想政治思想教育思想孟子(战国中期)荀子(战国后期)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背景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汉武帝尊儒的措施太学建立影响第3课宋明理学程朱理学北宋代表思想南宋代表著述思想评价陆王心学南宋代表思想明中期后代表背景思想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明清儒学思想的发展明朝后期李贽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智者学派背景特点苏格拉底思想主张评价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性质核心代表(2)但丁的长诗《》。
宗教改革马丁・路德改革第7课启蒙运动启蒙运动孟德斯鸠卢梭康德启蒙运动影响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文学体裁代表人及代表作特点、地位春秋末年《诗经》战国时期楚辞《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汉赋西汉东汉唐诗初唐盛唐中唐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汉字的演变起源成熟演变特点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楷书草书行书京剧的产生形成发展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伽利略对经典力学的贡献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背景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过程意义第12课破解生命起源之谜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内容发展进化自然选择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意义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瓦特改良蒸汽机成果意义电气革命的出现成果意义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诞生互联网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开眼看世界”林则徐魏源维新变法思想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新青年》的诞生背景政治经济思想兴起标志主要内容前期后期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新文化运动后期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克思主义的传播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三民主义提出内容评价实践辛亥革命临时约法新三民主义背景内容意义第17课毛泽东思想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新民主主义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及主要论著精髓深远影响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转折主要内容指导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新课标第一网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目的成果载人航天2003年10月15日,“神舟”5号飞船载人航天获得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 __ 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必修III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班级:组别:姓名:等级:【单元线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末期:孔子创立儒学奠定儒家思想基础;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体系完整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宋朝:儒家思想发展为理学阶段明朝: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明末清初:批判继承构建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第1 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2013年江苏高考考点要求】(1)孔子与老子的思想;(2)百家争鸣;(3)儒家思想的形成。
考点分析一:孔子与老子的思想(一)孔子的思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1.政治思想:(1)思想的核心是“”,要待人宽容,即“”。
(2)强调统治者,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包含了民本思想,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3)恢复周礼,主张“”。
2.教育思想:(1)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教学对象:“有教无类”。
(3)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二)老子的思想:1.认为“”是世界万物的本源。
2.指出事物具有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3.老子的思想社会是“”的社会。
其思想通过《老子》一书流传下来。
考点分析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战国儒家代表及思想1.孟子:主张“”,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进一步提出了“”的民本思想;主张“”,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2.荀子:主张“仁义”和“”,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论断;提出“”,强调以礼乐使人向善。
3.孟子和荀子吸取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来改造儒家思想,使其体系更加完整,更适合社会需要。
(二)战国道家和法家:1.道家庄子:万物是相对的,主张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自由。
2.法家韩非子:法家集大成者,主张,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极大地提高了君权,迎合建立国家的需要。
【核心要点突破】“百家争鸣”: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梳理】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百家争鸣”的含义时期,许多学术流派或学者(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见解,展开争论,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2.“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
(1)经济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3)阶级关系上: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教育学术上:从“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法家商鞅、韩非子墨家墨子4.百家争鸣的影响(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3)推动了中国主流文化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
(4)推动了古代社会进步,促使奴隶社会向的变革。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春秋晚期创立儒家学派。
2.孔子的思想主张(1)思想核心是。
(2)政治上,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倒退)。
(3)文化教育上,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整理古代典籍。
3.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点 代表人物 时间思想 地位 孔子 春秋时期 思想核心是仁;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主张克己复礼,有教无类创立了儒家学派 孟子战国时期 主张实行仁政;主张民贵君轻、性本善 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使儒家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荀子 战国时期 主张仁义和王道;提出君舟民水思想、性本恶,制天命而用之 三、道家和法家1.老子的思想主张(1)万物的本原是 ,要顺应自然;(2)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3)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法家学派集大成者——韩非子(1)主张 ,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2)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3.墨家学派—— 的代表(1)墨子思想的核心是 。
(2)墨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爱,提倡无差别的爱,要求把别人的身、家、国看成像自己的一样,视人如己,反对一切掠夺性的战争。
新县高中高二年级历史学科导学案(1)
编题人:周莹审题人:沈顺国学生姓名:班级: 2016.09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重点难点】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诸子百家的主要
内容。
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自主学习】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原因
(1)经济、政治:春秋战国时期出现 。
(2)阶级关系: 的活跃和受到各诸侯国统治阶级的重用。
(3)思想文化: 兴起,“学在官府”到“ ”,在社会上
成
一些以 、
为宗旨
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2、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
道家: ;儒家: ;墨家: ;法家: 。
3.影响
(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 运
动。
(3)“百家争鸣”,是中国 、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学
(1)政治思想: “ ”为核心; “ ”,即强调统
治者以德治民;主张“ ”,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2)教育思想:创办私学,主张“ ”。
2.孟子
(1)把孔子的“仁”思想发展为“ ”,进一步提出了“
”的民本思想;
(2)在伦理观上,主张“ ”,通过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
人的善性。
3.荀子
(1)主张施政用“ ”和“ ”,“ ”。
(2)看到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 观点。
(3)主张“ ”,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4、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改造的影响: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①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②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
③提出“ ”的政治主张。
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
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
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
(1)韩非子:主张君主要 ,提出了 。
(2)影响: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
史发展趋势。
3.墨家
(1)墨子:主张“ ”;宣扬“ ”;提倡节俭主
张“ ”;
(2)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
【合作探究】
如何评价孔子与儒学的历史地位?
【知识点拨】
1.百家争鸣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纷纷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万事万物做出解释。
他们著书立说,互相诘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对儒、法、道思想的综合认识
儒家、法家和道家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为统治者提出了各具特色的治国思想:儒家提倡德治、“仁政”和礼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
儒家思想孕育了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是中国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之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三者有很大的互补性。
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的趋势。
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法家思想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
3.对韩非子法家思想的评价
韩非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要根据现在的实际来制定政策,这种主张变法革新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韩非提出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
而秦朝短命而亡的史实说明法家学说对人民群众具有残酷性的一面。
总之,韩非的理论对巩固地主阶级专政、发展封建制有促进作用,为新兴地主阶级实现全国范围的统一,提供了思想武器,有其时代的进步意义;但秦朝的短命而亡,说明其有历史局限性。
【巩固提高】
1.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有( )
①政治方面,分封制逐渐瓦解,郡县制逐渐确立
②经济方面,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制度逐渐确立
③教育学术领域,私学兴起,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④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下列对百家争鸣影响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
B.“百家争
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C.“百家争鸣”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D.诸子百家彼此互不相容,破坏了中国传统文化
3.下列对孔子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人称“至圣”, 思想核心是“仁”②孔子
首创私学, 主张“有教无类”, 打破贵族垄断文教局面③孔子的“己所
不欲, 勿施于人”, 有利于建立和谐社会④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
政和任意刑杀⑤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这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
⑥《论语》记录了孔子的言论,它是孔子整理的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4.下列关于孟子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 ②孟子发展了孔
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
③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④孟子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5.下列关于荀子的表述,错误的是( )
A.荀子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B.荀子提
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
C.荀子提出“人之性恶”,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
D.荀子认为人
之性恶是不能改变的
6.下列关于孟子和荀子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孟子和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B.孟子和荀子
对人的本性的认识是相同的
C.孟子和荀子都有民本思想
D.孟子和荀子发展了儒学思想,使儒
学体系更加完整
7.孔子、孟子和荀子都有民本思想,下列不属于他们的民本思想的是( )
A.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提出“人之性恶”
B.孔子强调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
C.孟子主张施仁政,
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D.荀子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
8.下列关于老子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这符合
唯物主义观点
B.老子强调顺其自然,主张无为而治,这没有积极意义
C.老子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D.老子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祸福都
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这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9.下列关于庄子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B.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
C.庄子著有《老子》,又称《道德经》
D.庄子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10.下列关于法家学派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
B.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C.韩非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代表了平民的愿望
D.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
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知尚贤之为政本也。
材料三:不尚贤,使民之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
故圣人称其所畏以楚其哀,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1)以上言论都围绕着什么中心问题?各材料所提出的主张的核心是什么?
(2)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当时社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主张?
(3)以上四种主张哪种对当时的影响最大?原因是什么?
(4)上面的哪种主张对后世的影响最大?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