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评价第七章
- 格式:ppt
- 大小:2.13 MB
- 文档页数:59
第七章:声环境影响评价一、基本概念敏感目标:指医院、学校、住宅自然保护区等对噪声敏感的建筑物和区域。
贡献值:由建设项目自身在预测点产生的声压级。
背景值:不包含建设项目之外的环境声级。
预测值:贡献值和背景值采用能量叠加方法得到的声级。
二、噪声与噪声评价量环境噪声:声音是一定震动频率的空气作用于人耳鼓膜而产生的感觉—声源、传播途径、受声体。
噪声: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不需要的声音(主观)--自然界、人为活动噪声噪声的特点:局限性、分散性、暂时性环境噪声: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干扰周围环境的声音。
环境噪声污染: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且干扰了他人的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
噪声的分类:如上,按照辐射性质:点线面声源噪声评价量:(1)噪声物理量:声波、频率、声速、声压、声压级(人耳:20-20000HZ)(2)分贝计算:见噪声笔记(3)A声级LA,适用于连续稳定的噪声,贴合人耳的特性,应用最广。
LAeq等效连续A声级。
评价时段:●运行期生源为固定时段,固定声源投产运行后作为环境影响评价时段。
●运行期声源为流动声源时,将工程预测代表性时段(一般分为运行近期、中期、远期)分别作为环境影响评价时段。
评价等级的划分和工作要求:1、建设项目所在的区域声环境功能区划。
2、建设项目建设前后所在区域声环境质量变化程度。
3、受建设项目影响人口数量。
三、评价的工作范围:点声源:一级评价:评价范围在项目边界往外200m内。
二、三级评价,范围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偏小,若周围有较为空旷而较远处有敏感区域,则评价范围应适当宽到敏感区附近。
线声源:一级评价:线状评价范围在项目边界往外200m内。
二、三级评价,范围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偏小,若周围有较为空旷而较远处有敏感区域,则评价范围应适当宽到敏感区附近。
四、声环境噪声现状调查的内容1、影响声波传播的环境要素:气温湿度地形条件2、声环境功能区划3、敏感目标4、现状声源(当现状超标或者噪声相对较高)--排除现状声源的其他临时干扰情况,比如临时施工造成超标声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收集资料法、现场调查法噪声监测布点原则:1、布点应该均匀分布整个评价范围2、厂界和敏感目标应该为监测点3、也可在距离声源不同距离处设置监测点4、三点一致原则(现状监测点、预测点、竣工验收点)噪声传播的影响因素:声波几何发散、空气吸收、地面效应、遮挡物、绿化林带的影响、气象条件。
第七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述2.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3.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内容4.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案例Ecological problems?✓物种栖息地遭到破坏✓物种减少或消失(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沙漠化、石漠化✓植被覆盖率减少、植被质量下降✓土壤质量退化、生产力下降✓湖泊、河流干枯、断流✓水体富营养化、赤潮、水葫芦疯长✓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完整性、稳定性遭到破坏✓外来物种入侵(福寿螺、飞机草)✓生态灾难:沙尘暴、泥石流、蝗灾、害虫爆发1.1 相关术语与概念1.1.1 相关术语☐种群:某一区域同种个体的集合☐群落:生活在某一地区中所有种群的集合☐优势种☐生境☐生物量☐异质性☐生物多样性☐生态因子☐植被覆盖率☐承载力☐敏感区1.1 相关术语与概念1.1.2相关概念☐生态影响是经济社会活动对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所产生的任何有害的或有益的作用,影响可划分为不利影响和有利影响,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和累积影响,可逆影响和不可逆影响。
☐生态影响评价是通过定量揭示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影响及其对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作用的分析确定一个地区的生态负荷或环境容量。
1.1 相关术语与概念1.1.2相关概念☐直接生态影响:经济社会活动所导致的不可避免的、与该活动同时同地发生的生态影响。
☐间接生态影响:经济社会活动及其直接生态影响所诱发的、与该活动不在同一地点或不在同一时间发生的生态影响。
☐累积生态影响:经济社会活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或者该活动与其他相关活动(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之间造成生态影响的相互叠加。
☐生态监测:运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等方法对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状况及其变化趋势进行的测定、观察。
1.1 相关术语与概念1.1.2相关概念☐特殊生态敏感区:是指具有极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生态系统极为脆弱或已有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遭到占用、损失或破坏后所造成的生态影响后果严重且难以预防、生态功能难以恢复和替代的区域,包括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