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炎性肠梗阻19例诊治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84.37 KB
- 文档页数:1
80例肠梗阻的诊治分析目的:寻求肠梗阻的有效诊治措施。
方法:对80例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56例患者治疗初期行保守治疗(8例转手术治疗),最终32例患者行手术治疗。
79例患者治愈,1例死亡。
结论:及早诊断、明确病因,进而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重要保证。
标签:肠梗阻;诊断;治疗肠梗阻是外科常见急腹症,临床表现是腹痛、呕吐、腹胀、及停止自肛门排气排便[1]。
由于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顺利通过肠道,导致肠道梗阻,称为肠梗阻,文献报道,绞窄性肠梗阻的病死率可高达10%~30%[2],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我科于2013年2月~2014年6月共收治80例肠梗阻患者,具体分析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及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80例患者,男47例、女33例;年龄24~85岁,平均年龄60.3岁;病程3小时-5天;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停止自肛门排气、排便,部分患者有腹部包块、血便现象;病因:机械性肠梗阻45例,动力性肠梗阻21例(3.9%),血运性肠梗阻4例。
1.2诊断根据⑴临床表现:有腹痛、腹胀、呕吐、停止自肛门排气排便、便血等症状;⑵腹部体征:有腹膨隆、胃肠蠕动波、肠鸣音亢进或肠鸣音减弱消失,腹部压痛、反跳痛阳性;⑶辅助检查:腹部立卧位片见多数大小不等气液平面或巨大胀气肠袢,彩超、CT、电子结肠镜等有助于明确诊断。
1.3治疗⑴保守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给予胃肠减压、禁食水,采取抗感染、肛管减压、香油或蓖麻油自胃管内注入、温皂水清洁灌肠、治疗原发病、营养支持治疗等方法;⑵手术治疗:对于肠粘连患者行肠粘连松解术、肠扭转复位,若肠管坏死行切除吻合术;腹内疝患者行腹内疝松解闭合肠管复位术;嵌顿疝行疝修补术、若嵌顿肠管坏死行坏死肠管切除吻合术;右半结肠癌一期切除吻合术、左半结肠癌作一期切除造瘘及二期吻合术,直肠癌一期切除、二期切除,或仅做造瘘;成人肠套叠行病变肠管切除吻合术;血运性肠梗阻行放射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依据患者具体情况行肠坏死切除吻合、动脉血管切开取栓术;2结果56例患者治疗初期行保守治疗(8例转手术治疗),最终32例患者行手术治疗。
2024肠梗阻诊疗要点肠梗阻是急诊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发病紧急情况仅次于急性阑尾炎及胆道疾病,位居第三位,根据梗阻部位可分为小肠梗阻和结肠梗阻。
小肠梗阻常见的症状为腹痛、呕吐、腹胀和肛门停止排气排粪。
病情变化快,鉴别诊断困难,如诊治延误或不当,则后果严重。
快速精准地检查确诊、及时果断地进行治疗是小肠梗阻诊疗的关键。
病因约2/3的小肠梗阻是由手术所致的肠粘连造成的,虽然大部分患者在术后1年内出现,但有15~50%的患者可在术后10年后发生小肠梗阻。
急腹症患者中有20%为粘连性小肠梗阻。
依据病因,可将小肠梗阻分为机械性小肠梗阻、动力性(麻痹性)小肠梗阻、血运性小肠梗阻和不明原因的小肠假性梗阻4类。
诊断不论应用何种诊断措施,都应将目标关注于:(1)鉴别机械性肠梗阻与动力性肠梗阻;(2)形成梗阻的病因学诊断;(3)区分部分(低位)梗阻和完全性(高位)梗阻;(4)明确是否发生了肠绞窄和肠坏死。
详细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是小肠梗阻初步诊断的临床依据。
高质量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仍是肠梗阻规范化诊疗的重要环节;结合简单的实验室检验和影像学检查,可以在第一时间做出基本判断,提高诊断的及时性和准确率,同时降低对特殊检查的依赖性。
小肠梗阻的非手术治疗治疗小肠梗阻,首先需明确是予以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以及手术时机的选择。
有80%~90%的肠梗阻患者可予以保守治疗。
在无腹膜炎体征的患者中,保守治疗的成功率可以达到90%o非手术治疗策略与基本原则国外多部共识均提出,如没有腹膜炎、肠坏死及肠缺血的小肠梗阻,推荐先行尝试非手术治疗,尤其对于重要器官存在合并症、免疫功能低下及接受手术治疗风险较大的患者,多选用非手术治疗。
小肠梗阻非手术治疗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点:(1)禁食、补液、补充水电解质,超过1周的禁食患者需肠外营养治疗;(2)胃肠减压,可减轻肠道内压力,进而减轻梗阻症状;(3)疼痛较明显的患者可使用解痉药物,但避免使用止痛药物;(4)动态监测腹部体征的变化,定期进行影像学评估判断病情变化。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49例诊治分析(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作者:王亚雷,范丽杉,罗有林【摘要】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
结果 43例患者经保守治疗痊愈,平均住院时间15.7天。
6例手术治疗后痊愈,其中2例因保守治疗时出现绞窄性肠梗阻而手术,1例保守治疗30天无效行剖腹探查术,3例保守治疗耐心不够而手术;1例术后并发肠瘘,1例术后并发短肠综合征。
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应以保守治疗为主,有效的治疗包括禁食水、胃肠减压、全肠外营养支持、糖皮质激素、生长抑素及腹部微波理疗的应用。
手术治疗并发症多,疗效差。
【关键词】肠梗阻;胃肠外营养;糖皮质激素;生长抑素;微波理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arly postoperative inflammatory small bowel obstruction,EPISBO)是腹部外科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一般发生在腹部手术后1~3周内,系指由于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形成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存在的肠梗阻,如处理不当,会出现肠瘘、短肠综合征、重症感染等严重并发症[1]。
我院1997年7月~2007年7月共收治炎性肠梗阻49例,现结合文献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49例,其中男31例,女18例;年龄19~76岁,中位年龄32.4岁。
所有病例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正常后出现肠梗阻的临床表现,症状出现时间为术后4~21天(平均7.2天)。
导致EPISBO的手术为:急性坏疽性阑尾炎及急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14例,粘连性肠梗阻粘连松解术12例,急性化脓性胆囊炎及急性坏疽性胆囊炎行胆囊切除术7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5例,肝破裂修补术4例,小肠破裂修补术2例,结直肠癌根治术3例,胃癌根治术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