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
- 格式:ppt
- 大小:490.50 KB
- 文档页数:13
第四单元第四章第 1 节第 28-29 课时总计第 29 课时一、自主学习,找出困惑阅读课文,自主解决以下问题:预习任务一:1.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边读边思考,把有疑问的地方做出标记,认为重要的地方划出来,然后完成下面的问题。
2、预习任务二:(1)遗传是指亲代与子代,子代个体之间的_________你能举几个生活中的事例吗?(2)变异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的_________。
举例________(3)伞藻的嫁接实验,你得到了什么启示?(4)每条染色体上通常只包含___________ 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包含__________基因。
如:人体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包含______个DNA分子,含有______对基因,决定着人体可遗传的性状。
在自学过程中存在的疑问,同学之间解决不了的,请写在下面,供上课时重点解决。
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探究引领共同进步1、生物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___________中,控制遗传现象的___________就储存在这些遗传物质中,因此,__________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2、染色体:细胞内能被__________染成深色的物质。
分布特点:同种生物的体细胞内数目___________且形态__________,不同种生物体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和形态则有所___________化学组成:主要包括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___________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NA分子结构:由___________ 盘旋而成的的规则的___________结构。
DNA上的这些包含___________的片段就叫基因:。
3、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基因是___________ ,DNA是主要的___________ ,位于细胞核内的___________上。
合作探究,能力提升1、下图为克隆羊“多利”的培育过程示意图:(1)多莉像___羊,因为它给多莉提供了_______。
第四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对伞藻嫁接实验的分析讨论,能够说出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描述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伞藻嫁接实验、变形虫切割、核移植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以及各种图文资料等的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观察比较、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每一环节实验分析和问题的设计,让学生体验探究新知的过程,即由已知到未知的假设再到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说出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2.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教学难点】1.阐述染色体存在的规律。
2. 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课前准备制作课件;学生课前进行相关调查及预习工作。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三张孩子和其中一个孩子父亲的照片,请学生猜猜看哪一个是这名父亲的孩子,说出猜测的依据。
引出遗传和变异现象,进入新课的学习。
进而请学生例举生活中常见的遗传和变异现象,通过分析讨论,总结遗传的概念。
遗传和生物的其他生命活动一样,也有其物质基础。
今天我们就来做一次遗传学家,探究遗传的物质基础。
二、合作探究(第一个环节:通过两种手段使学生认同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1.播放克隆羊多利培育过程动画。
2.设计实验:证明伞藻的伞帽形状、颜色是由细胞核控制的。
教师给学生提供背景知识:(1)伞藻是一类大型的单细胞海生绿藻,细胞核位于基部的假根内,成熟后,伞藻的顶部长出一个伞帽,伞帽的形状因伞藻的种类不同而异。
(2)伞藻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切去伞帽后仍能长出新的伞帽。
在方案设计中,教师建议学生可以采用课本73页中的嫁接方式,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如通过对细胞核移植的方式进行证明等。
教师选取小组展示设计方案,共同评价方案是否科学可行,并推测实验结果。
(1)请你简述实验过程。
八年级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模板5篇八年级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模板5篇作为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教学设计应立足于整体,每个子系统应协调于整个教学系统中,做到整体与部分辩证地统一,下面为大家分享了《生物优秀教案课件五篇》,感谢您的阅读和关注!八年级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篇1)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学校年级要求,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以新大纲新考纲为扶手,学习领会并贯彻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充分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信挖掘学生潜力,坚持“自主合作探究”新课程理念,以昌乐二中模式为基础,以杜郎口中学措施为途径,以x二中效果为目标,全力构建高效课堂模式。
二、工作目标根据本校实际,本学期教学内容主要是生物必修一《分子细胞》,本模块有六章内容,主要包括组成细胞分子细胞基本结构功能以细胞生命历程。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全面实施,在生物教学中贯彻执行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老师是学习帮助者精神,全面培育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本学期主要任务如下坚持贯彻“抓中间,促两头,面向全体夯实基础”战略思想。
注重“双基”,踏踏实实地进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并做到时反馈巩固,一步一个脚印打好基础;在完成基础知识教学前提下,逐步通过有针对性训练培养学科能力。
教师要在备课导学案编制作业批改考试分析等各个环节上做更细更实,做精做优。
三、学情分析本学期我带高一__等x个班生物教学。
其中x班x班为强化班,是年级中精华,基础好,反应快,一点就通,因此对该班学生需要高标准高质量,在夯实基础知识前提下,有意识地向高考挺进,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
8班为实验班,重点是抓双基促养成。
而17班为普通班,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大部分人自我管理控制能力差,所以对于这部分学生应该以抓养成教育为主,教育他们学会做人,同时注重双基教育。
第四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1、遗传的概念:生物学上把子代与亲代以及子代与子代之间相似的现象叫做遗传。
遗传的本质:亲代的遗传物质传递给子代。
2、遗传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3.伞藻是一类大型的单细胞水生绿藻,细胞核位于基部的假根内。
伞藻嫁接实验说明:伞帽的形状是由含细胞核内的假根部分控制的。
伞藻嫁接实验证明: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4、染色体: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在生物的传种接代中具有重要作用。
5.染色体特点:同种生物的体细胞内都含有数目相同、形态相似的染色体。
6.染色体的化学成分:包括蛋白质和DNA。
7. 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
DNA分子是由两条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
8.DNA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叫基因。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9. 细胞核中有多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上通常含有一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包含许多基因。
10.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12.一般情况下,每种生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相对恒定的,保证了生物的子代与亲代之间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信息。
第二节性状的遗传1、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统称为性状。
如:双眼皮属于形态特征,血型属于生理特征。
2 . 基因控制性状。
性状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
所以,性状并不是都能遗传的。
3.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4. 基因与性状:(区分显性基因、隐性基因、显性性状、隐性性状)A、成对的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相对性状一般也分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
B、只要有一个显性基因,则表现显性性状。
隐性性状的基因组成为两个隐性基因。
C、隐性基因和显性基因一样,都能独立遗传给后代。
5.人的受精卵中成对的基因(或成对的染色体),一个来自父亲,一个来自母亲。
6.在生殖过程中,亲代的基因随着染色体传递给后代,并控制着子代的性状表现。
(遗传的是基因,表现的是性状)7.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其子代的遗传信息来自两个亲本;进行无性生殖的生物,其子代的遗传信息来自一个亲本。
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遗传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生物体内传递基因信息的过程。
遗传的物质基础是基因,基因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是一段能够编码蛋白质的DNA序列。
本文将从DN A的结构、复制、转录、翻译等方面介绍基因的物质基础。
一、DNA的结构DNA是双螺旋结构,由四种碱基(腺嘌呤、鸟嘌呤、胸腺嘧啶、鳟氨酸)组成,其中腺嘌呤和鸟嘌呤属于嘌呤类碱基,胸腺嘧啶和鳟氨酸属于嘧啶类碱基。
嘌呤类碱基和嘧啶类碱基之间通过氢键相互配对,形成碱基对,腺嘌呤和胸腺嘧啶之间配对形成A-T碱基对,鸟嘌呤和鳟氨酸之间配对形成G-C碱基对。
这种配对方式保证了DNA双链的稳定性。
二、DNA的复制DNA复制是指在细胞分裂前,DNA双链分离并复制一份新的DNA双链的过程。
DNA复制是由DNA聚合酶酶和其他辅助蛋白质协同完成的。
DNA复制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解旋、复制和连接。
首先,酶解酶将DNA双链分离,形成两个单链模板。
然后,DNA聚合酶将单链模板上的碱基与游离的碱基配对,并连接成新的DNA链。
最后,DNA连接酶将新合成的DNA链连接在一起,形成完整的DNA双链。
三、DNA的转录DNA转录是指在细胞核内,DNA双链的一条链作为模板,合成一条RNA链的过程。
DNA 转录是由RNA聚合酶酶和其他辅助蛋白质协同完成的。
DNA转录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启动、延伸和终止。
首先,RNA聚合酶在启动子区域结合,开始合成RNA链。
然后,RN A聚合酶沿着DNA模板链延伸,合成RNA链。
最后,在终止子区域,RNA聚合酶停止合成RNA链,RNA链与DNA模板链分离。
四、RNA的翻译RNA翻译是指在细胞质内,RNA链作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RNA翻译是由核糖体和其他辅助蛋白质协同完成的。
RNA翻译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启动、延伸和终止。
首先,核糖体在起始密码子AUG处结合,开始合成蛋白质。
然后,核糖体沿着RNA模板链延伸,合成蛋白质。
最后,在终止密码子处,核糖体停止合成蛋白质,蛋白质链与RNA链分离。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目标:1. 了解染色体的概念和组成。
2. 掌握DNA的结构和功能。
3. 理解基因的概念和作用。
4. 掌握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5. 能够运用遗传学知识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教学重点:1. 染色体的概念和组成。
2. DNA的结构和功能。
3. 基因的概念和作用。
4. 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教学难点:1. DNA的双螺旋结构。
2. 基因的编码过程。
3. 遗传信息的传递机制。
教学准备:1. 染色体模型。
2.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3. 基因表达过程图解。
4. 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图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展示染色体模型,引导学生思考染色体的组成和功能。
2. 提问:你们听说过DNA吗?它有什么作用?二、染色体的概念和组成(5分钟)1. 介绍染色体的概念:染色体是细胞核中的一种结构,包含了遗传信息。
2. 讲解染色体的组成: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
3. 展示染色体模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染色体的结构。
三、DNA的结构和功能(10分钟)1. 介绍DNA的概念: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存在于细胞核中。
2. 讲解DNA的双螺旋结构:DNA由两条长长的链组成,形成双螺旋结构。
3. 讲解DNA的功能: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4. 展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DNA的结构。
四、基因的概念和作用(5分钟)1. 介绍基因的概念:基因是DNA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段。
2. 讲解基因的作用: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3. 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
五、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5分钟)1. 讲解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DNA通过复制自身,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
2. 讲解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DNA上的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3. 展示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图解,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染色体的概念和组成,掌握了DNA的结构和功能,理解了基因的概念和作用,以及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八年级上册生物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知识点
以下是八年级上册生物中关于遗传和变异的主要知识点:
1. 遗传的基本概念:遗传是指物种内部代际之间因为生物体生殖细胞传递信息而造成
后代间共享的特征。
2. 遗传物质:遗传物质是指存在于细胞核内的DNA分子,同时也存在于线粒体中的DNA。
DNA牵涉到遗传信息的存储、传递和表达等过程。
3. 遗传的规律:孟德尔遗传定律是遗传学的基础,包括了基因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
定律和二因素杂交定律。
4. 基因的概念:基因是指控制某一特征的遗传因子,是一段能编码蛋白质的DNA序列。
5. 基因的表现形式:一个基因可以有多个表现形式,称为等位基因,比如形状有圆、
长两种,形状是基因的表现形式。
6. 遗传的方式:遗传的方式包括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显性遗传是指表现型由显性基
因决定,而隐性遗传是指表现型由隐性基因决定。
7. 变异的概念:变异是指基因或染色体发生突变或交换等变化,使得个体的遗传信息
不同于他们的父母。
8. 突变的概念:突变是指基因发生变化,造成了物种内遗传信息的变异。
突变可以是
染色体层面的变异,也可以是基因序列层面的变异。
9. 变异的原因:变异的原因包括自然选择、基因突变、性状互补和交配等因素。
10. 变异的效果:变异可能会导致物种的多样性增加,也可能会对物种的适应性产生影响。
11. 变异与进化:变异对于物种的进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变异,使得物种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生存和繁殖。
以上是八年级上册生物中关于遗传和变异的主要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初中生物遗传学知识点归纳遗传学是生物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遗传信息在生物体内如何传递和表达的规律。
在初中生物学中,学生会接触到一些基础的遗传学知识,如遗传物质的基本结构、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式和表现形式等。
下面是初中生物遗传学知识点的归纳:一、遗传物质的基本结构1.DNA是携带遗传信息的分子,是细胞核和线粒体中的重要物质。
2.DNA的结构为螺旋状的双螺旋结构,由磷酸、糖和碱基组成。
3.DNA的碱基有四种: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和胸腺嘧啶(T)。
4.DNA的碱基通过配对规则:A与T配对,G与C配对。
二、基因和染色体1.基因是控制生物遗传特征的遗传信息单元。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通过DNA携带和传递。
3.人类有46条染色体,其中23条为来自父母的。
三、遗传信息的传递1.生物通过繁殖将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
2.有性生殖是指通过合子的结合来传递遗传信息,产生具有新组合的个体。
3.子代的遗传特征来自父母的基因组合。
四、基因的表达和变异1.基因的表达指基因通过蛋白质的合成表现出来。
2.基因在表达过程中会发生突变,导致个体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发生变化。
3.突变分为有害突变、有利突变和中立突变。
五、遗传的规律1.孟德尔遗传定律包括单性遗传定律、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2.单性遗传定律指其中一对性状在杂合子后裔中以1:2:1的比例出现。
3.分离定律指一对亲代性状在子代中以3:1的比例出现。
4.自由组合定律指不同性状之间的遗传是相互独立发生的。
六、基因组和DNA复制1.基因组指一个细胞或个体的所有基因的总体称。
2.DNA复制是指在细胞分裂时DNA分子进行复制,确保每个细胞都拥有完整的DNA信息。
3.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即每个新合成的DNA分子包含一个新链和一个旧链。
七、变态和染色体遗传1.人类常见的遗传变态有唐氏综合征、血红蛋白病等。
2.染色体遗传指遗传信息传递和表达中染色体的变异和异常所导致的遗传病。
八年级生物的遗传知识点引言:生物学是自然界的研究,遗传学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遗传学研究遗传信息,研究个体遗传变异和垂直遗传,可以说是生物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详细讨论八年级生物学中的遗传知识点,帮助学生加深对遗传学知识的掌握。
主题:一、基因概念基因是关系物种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元素,是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
基因的主要作用是决定某一特定特征的表现方式,如眼睛颜色、皮肤的色素沉着等。
基因是由DNA分子组成的,位于染色体上。
二、遗传方式1. 显性遗传显性遗传是指表现在个体表面上的遗传特征。
一个显性基因只需要被一个父母所传递,即可在后代中表现出来。
2. 隐性遗传隐性遗传是指不表现在个体表面上的遗传特征。
隐性基因需要从父母双方传递,才可在某些情况下表现出来,例如父母都拥有一个隐性基因时,子女有1/4的机会表现出来。
3. 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在修复或复制时出现的错误改变,导致了原本和平的遗传状态的改变。
基因突变分为点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异常。
三、遗传的途径1. 孟德尔的遗传法则孟德尔遗传法则是微观遗传学中最基础的遗传现象。
他发现遗传物质的表现方式遵循着规律性的分离、配对和表现等。
孟德尔的遗传法则有基因分离定律、自由组合规律、优势与隐形遗传定律。
2. 染色体遗传染色体遗传是对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过程的描述。
染色体遗传可以分为性染色体、常染色体、单基因遗传和多基因遗传等四个方面。
其中单基因遗传又分为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两种。
四、遗传疾病1. 常见遗传疾病常见遗传疾病包括唐氏综合症、血友病、苯丙酮尿症等。
这些疾病的发生通常是由单一基因的遗传突变所引起的。
因此,双亲中如果有一个人携带该基因,子女患上该疾病的概率将非常高。
2. 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手段,通过修复或替代患者体内出现遗传突变的基因,达到治疗或预防疾病的目的。
结论:在现代生物学中,遗传学研究已经越来越深入。
遗传学的研究使得我们能够更加深入了解DNA、基因和人类的遗传变异。
初中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遗传的基本概念,认识遗传物质的特点和作用;2. 掌握遗传物质DNA的结构和功能;3. 了解遗传的分子基础和遗传规律。
二、教学内容:1. 遗传的基本概念;2. 遗传物质的特点和作用;3. DNA的结构和功能;4. 遗传的分子基础和遗传规律。
三、教学重点:1. 遗传物质DNA的结构和功能;2. 遗传的分子基础和遗传规律。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遗传的基本概念和遗传物质的特点和作用,引导学生理解遗传的原理;2. 实验观察法:通过实验观察DNA的结构和功能,帮助学生掌握遗传物质的特点;3. 讨论互动法:通过小组讨论或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遗传的分子基础和遗传规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或图片展示,引导学生思考遗传的基本概念;2. 讲解:讲解遗传物质DNA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了解遗传物质的特点和作用;3. 实验观察:进行DNA提取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DNA的结构和功能;4. 讨论互动:分组讨论DNA的分子基础和遗传规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遗传的机制;5. 总结归纳:总结遗传的物质基础,强化学生对遗传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表现:通过课堂讨论和实验结果,评价学生对遗传的物质基础的理解程度;2. 教学效果:分析学生实验结果和讨论内容,评估教学效果,并进行必要的调整。
七、作业布置:1. 整理遗传物质DNA的结构和功能的笔记;2. 回答几道有关遗传的物质基础的练习题。
八、拓展延伸:1. 邀请专家分析DNA的研究进展,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2. 组织观察DNA实验的视频,让学生进一步了解DNA的结构和功能。
以上是初中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范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